珠江流域:广州城市空间营造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设计方案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设计方案摘要:我们需要:一座能“说话”的,充满活力的建筑;一座拥有丰富表情,能与人互动的建筑;一座能给人以全新体验的建筑;一座能诠释活力广州的梦幻建筑。
关键词:丰富表情全新体验互动珠江水系一、项目背景: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
珠江呈枝状蜿蜒流过广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沿江发展的城市景观。
进入2000年,按照“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战略,广州城市形态的演进展现出崭新的形态。
新规划区(白云新城核心区)位于原广州白云机场区域范围。
原机场跑道将规划成为核心区的中央绿带空间。
城建规划展览中心将被规划在已经完工的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西面的B06号地块上。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处于上述的南北走向宽广的绿化带空间中的中心位置。
在它的东、西两侧是规划中及已建成的建筑群体,绿带空间的中心将设置市民广场,其整体绿带空间被分成两个区域,由此而产生出带状空间比例的丰富性。
二、设计理念构思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城市。
岭南文化的内涵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广州城市的文化内涵。
岭南文化主要以古越族文化为原点,融合中原文化与从海洋进来的东亚文化、欧美文化后形成的,它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的混合体。
岭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特性对广州的城市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古到今,沧海桑田,广州城市形态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演进:西城东郭,体现宗族礼制的南越国都城;坐北朝南,体现皇权礼制的隋唐南汉时期的广州城市空间;三城并立,以统一水道街市为特征的宋代广州城市空间;山水相伴的明清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以多元拼贴为基本特征的广州近代城市总体空间;但无论什么年代,广州人的生活都与越秀山,白云山息息相关,都与珠江密切相融。
图1:低点效果图三、建筑概念及造型设计1.建筑物作为“中性空间”设置与区域城市设计相和谐的长方盒建筑,在此提出“中性空间”的概念。
它对于外部的观察者来说或许是一个陌生的、神秘的,当进入其长方盒建筑,才能感知和体验其内部空间和内部世界。
对比型、对策措施型、辨析评价型综合题课件
题型二
题型三
上页 下页 返回
(1)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2)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上页 下页 返回
答案
(1)水网密,水量丰,便于运输,利于干季或干旱时对
黄麻的灌溉,便于浸沤黄麻。 (2) 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 ( 原料地 ) ;稠密的水系便于原料运 输,连河通海便于产品外运;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麻纺织 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 ;工业基础好,麻纺织的历史长、工艺
利于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发 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有助于提高工 业生产的效率;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 正面 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便于城市文化向乡村广 影响 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 城市化 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利于城市与 影响 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地面下沉和环境污染 负面 等;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社会 影响 秩序混乱等
有利条件从原料 、交通运输、 劳动力 、 工 业 基 础 以 及 麻 纺
织历史等方面去分析。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上页 下页 返回
【答题建模】 评价型试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
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对此类设问进行分析 时要注意: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 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 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
不利 影响
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 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 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 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 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战略规划(2004-2020)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文本(送审稿)广东省人民政府二○○四年五月前言一、工作背景和工作过程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也是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现代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推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和“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发展要求,整合发展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优势,消除发展障碍,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更好地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关于“立足广东,着眼全国,面向世界,高起点地做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通过资源整合,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珠江三角洲综合竞争力,推动广东省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示精神,朝着“拿出最好的成果”的工作目标,在省委、省政府与建设部的领导下,由广东省建设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成的规划工作组,在1995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和2003年开展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于2003年7月启动了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同年9月底完成了规划纲要。
2003年10月8日,张德江书记、汪光焘部长、黄华华省长及钟阳胜、汤炳权、许德立等省领导在广州听取了规划工作思路的汇报,对规划工作的初步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了“拿出最好的成果”,给省委、省政府提供可操作的“抓手”,在省建设厅的精心组织下,规划工作组在其后近半年的时间里,反复征询了省直有关部门的意见,多次实地走访了珠江三角洲的有关城市,深入细致地调研踏勘,并与有关领导、专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为了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规划内容,除了由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征求珠江三角洲各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以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意见,并提交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讨论外,建设厅还组织召开了多次研讨会,既有省内规划专家研讨会,也有各省直部门及各市政府参加的研讨会。
广州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成效显著——“四有”治河树典范 清水绿岸泽羊城
南粤沃土,河流纵横。
“二三十年前那条清澈的溪流又回来了!”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村民真切地感受到身边大源支流的变化。
在珠江新城里的猎德涌,过去令人人“掩鼻而行”的“墨水河”早已踪迹不见,两岸的古建筑在一湾清水簇拥下更见雅致,散步的游客在绿树环绕的优美碧道中流连忘返……诸如此类的美景变迁,在广州各条河流接连发生、不胜枚举。
曾经水问题复杂交织、治水难度全国少见的广州,近年来把水环境治理作为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优先任务,以河长制湖长制为重要抓手,迎难而上、精准施策,不断探索超大城市治河之道,河长制湖长制渐次实现“有名”“有实”“有能”“有效”的四级跃升,全市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广州,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
行业采风落地生根 从严从细河长制有名有实见成效依水而建、伴水而生、因水而美,广州自古称“岭南水乡”。
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广东省会城市,广州历来高度重视治水。
从20世纪80年代的新河浦涌和沙河涌整治,到90年代的珠江截污,再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和亚运治水,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交替演进,广州市水问题交错交织,其治水难度和复杂程度,不仅在广东省极具标本性,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
广州市河长办常务副主任、市水务局局长龚海杰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时提出了‘抓河涌水治理要见实效,治理后要能下去游泳’的殷殷嘱托,我们牢记在心,下决心为老百姓创造更加美好的水环境。
”从2014年起,广州市就在全市51条河涌探索试行河长制。
2015年国务院“水十条”发布后,广州市委和市政府将黑臭水体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打响了城市黑臭水体剿灭战。
2017年河长制全面推行以来,广州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工作要求,逐步建立完善“总河长—流域河长—市级河长—区级河长—镇街级河长—村居级河长—自然村河段长—网格员”的多级治水体系,一方面严格落实治水任务,另一方面严格监管河长履职,“两只手握起拳头”,推动河长制体系高效运转。
规划广州正式将珠江新城定位为“中央商务区”
工情 , 博 物馆 、 图书馆 和少年 宫均 坐落 于此 : j 理 中存 在 的主要问题 及 新的水情 、 中
轴 线_ 4 多万r . 5 .0 n 宝瓶状 的绿 色景 观广场 1 被称作 ” 城市会客厅 ” 而两幢 超高的东、 。 西双塔 与珠江 南岸 的广 州塔三足 鼎立 , 两 岸三塔形成 广州最 美的沿江景观。 据了解 . 珠江 新城 核心 区还将建设一 研 究河 口发展 趋势 和演变规律 . 结合 流域 和 区域 经济社 会发展 的需要 . 处理 好开发
条件 : 合理 开发 利用 滩涂 资源 . 进水 资 促
收入 年均 增长2 % . 65 全社 会固定 资产投 资年 均增 长4 % . 07 外贸进 出1总额年 均 3 :
增长3 .% . 6 6 成为 中国经 济 发展 最快 , 最 有活力的地 区之一。
功能。 多层次立体 交通体 系将确保 内部交 . 源 可持 续利 用. 推动流 域和河 口地 区经济 通畅通 。
珠 江 新城 的规划 建 设对 广州城 市 发
社会又 好又快发 展。
《 规划》明确 了 ̄ 2 2 年珠江 河口综 J 0 0
展 起到重 要作用 广州规 划部 门的 专家认
合 洽理 的目标 和任务 : 一是按 照规 划治导
目 . 前 广西北部湾经济 区铁路 . 公路. 机 场 、 口 基 础设 施 建设 日臻 完善 . 港 等 沿
海 港 口吞 吐能 力超过 1 吨 . 亿 功能强 大 的 保 税物 流体 系正在 加快 建 设 . 以石化 钢
以引导河 为. 珠江 新 城可拉 开城 市 空间结 构 、 化 : 线 加强河 口地 区涉水事 务管 理 . 优 城 市职 能分布 升城 市 形象 、 高居 住 提 提 水平. 并为广州城市 发展提 供 先进 理念 。 ( 中国新闻网) 口的有序 延伸 , 满足 行洪 纳 潮要 求 . 改善 水流 条件 . 维护 滩槽 与航道 的稳 定 。 二是
都市水上夜游游船的空间生产——以珠江夜游游船为例
都市水上夜游游船的空间生产——以珠江夜游游船为例余构雄【摘要】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学说为理论框架,采用实证归纳逻辑方法,具体资料分析严格遵循质性研究的程序,以珠江夜游游船空间为研究对象,对游船空间的生产进行剖析.研究发现:(1)游船在珠江广州城区段的空间实践演绎为明末清初的画舫—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的珠江疍船/花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轮渡—改革开放后的游船.(2)官方宣传文本对游船空间形象建构为物理属性、社交属性和体验属性三个维度,以体验属性为主维度;官方命名的建构突出的是游船空间形象的商业属性.(3)游客对官方宣传文本下的游船空间形象认同程度并不突出,未能很好地获得游客的认同;居民对官方命名下的游船空间形象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期刊名称】《兰州学刊》【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17页(P166-182)【关键词】空间生产;游船空间;珠江夜游;亨利·列斐伏尔【作者】余构雄【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一、引言时间与空间构成人类研究事物的两个基本维度,然而,长久以来“各种社会理论都在各自的论述中赋予时间以优于空间的特权”,[注]Harvey, D. Between space and time: reflections on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90,80(3):418-434.空间在以往被当作是僵死、刻板、非辩证和静止的东西,时间却是丰富、多产、有生命力和辩证的,[注] Foucault, M.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1972-1977.Translated by Gordon C.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0:70.空间之维的缺位无疑抹杀了社会学的想象力。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地理一模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地理一模试卷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从事专业职业的人员,是提升地区创新能力、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
如图反映2000~2015年我国部分省区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净迁移量与迁移总量的比值)。
据此完成各小题。
1. 2000~2015年我国不同省区之间高技能人才迁移具有( )A. 差异性B. 封闭性C. 随机性D. 均衡性2. 影响内蒙古、重庆、新疆等西部省区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能源B. 交通C. 环境D. 经济3. 近年来,高技能人才迁移呈分散趋势,表明( )①东部地区高科技企业增多②中西部地区生活成本增加③区域间协调发展程度提高④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2022年5月,云南省元谋县创新推广“蔬菜—水稻”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在黄瓜大概休耕期间进行水稻种植实验,避免了土地闲置,不仅有效改良了土壤,还能实现“一地多收”。
如图为元谋县黄瓜大棚水稻收割场景。
据此完成各小题。
4. 实施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前,黄瓜大棚的休耕期大致在(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5. 实施水旱轮作可以( )①降低土壤盐度②减少土壤病虫害③增加土壤厚度④改变土壤的类型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6. 在黄瓜大棚休耕期种植经济效益较低的水稻,根本目的是( )A.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B. 增加农产品种类C. 防止耕地“非粮化”D. 推广大型机械化冰川地貌发育受地形、岩性、气候等因素影响。
如图示意某谷地局部区域不同地质时期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各小题。
7. a—b—c演变过程反映该地气候( )A. 持续变暖B. 先变暖后变冷C. 持续变冷D. 先变冷后变暖8. 与乙处相比,甲处冰蚀洼地规模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 岩性较硬B. 冰川携带物质较少C. 海拔较高D. 河床初始坡度较大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强烈地震,余震不断,灾情严重,北京时间2月7日22时许,中国救援队从北京出发飞赴地震灾区,于当地时间(东三区区时)2月8日4时30分抵达阿达纳市。
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9.15•【文号】国函〔2024〕137号•【施行日期】2024.09.15•【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37号广东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广州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功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广州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广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8.0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9.8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429.15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39.7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135.00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低于9%;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45.42亿立方米;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严格无居民海岛管理。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广州城市环境问题与解决措施
广州城市环境问题与解决措施摘要:本文分析广州市城市生态环境的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园林绿化等问题,提出了做好城市生态规划、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扩大城市园林绿化、以森林包围城市、运用政策法令调控城市生态环境等解决措施,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 ,解决措施, 广州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引言: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简称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缘。
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城市第三位。
2009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113亿元,增长11.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8834元,增长10%。
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656亿元,增长7.2%。
2008年底,国务院批准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广州的发展目标定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求广州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
广州作为经济重市,经过长期的工业发展,环境受到很大的污染,在城市布局、经济模式、产业结构、城市建设、人口压力和环境管理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广州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广州城市生态环境问题1. 空气环境污染对于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与汽车尾气以及工厂的排放。
大气污染物种的CO、NOx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并且环境浓度与排放源强大小成正比关系。
2010年机动车增加至173.34万辆,平均22.2km/h 车速情况下,计算出排放CO、NOx总量分别为:45.0t/h和289t/h。
并且不考虑固定源对市区大气的影响,估计2010年市区大气环境质量CO、NOx如下图:广州虽然加大了对工厂气体排放的力度,但是仍有许多工厂还是会偷排,无视人们生命安全。
尾气能引发人类心血管系统疾病,并影响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及神经系统等问题,在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同时,还会对人类生活的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珠江流域
珠江污染图示
主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化工公司将总量5000余吨的重毒化工 废料铬渣非法丢放,致珠江源头南盘江附近水质遭到铬 渣污染;曲靖麒麟区三宝镇、茨营乡、越州镇附近山区以 及三宝镇张家营村黑煤沟的一处100立方米左右的积水潭 积水遭到铬渣污染。
7、珠江广州河段水环境保护措施
(1)加快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步伐,完善不污水处理厂相配 套的污水管网,老市区沿河涌布设截污管拦截污水,新建区 实行雨污分流.由于污水处理厂排放出的尾水中氮、磷的浓 度仍比地表水标准高出几倍到一幵且,城市污水处理厂一般 无法处理微量有毒有机物等危殓污染物”’.因此,还必须 重视加强对尾水的处置。 (2)调整工业布局和结构.推行清洁生产 按照广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将老城区的传统产业逐步向 黄埔一靳塘一线集中迁移,关闭环境污染严重、丌符台“一 控双达标”要求的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电子信息、 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幵以信息化带劢工业 化.加快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逐步挤雎能耗高、 物耗高、环境污染重的 工业企业在广州的发展空间.鼓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的技术 和管理,加强废水资源化利用.
治理污染需要的配套条件
理采 珠用 江膜 水分 污 染离
、 电 渗 析 等 分 离 新 技 术 来 治
8、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珠江水污染问题的实质上是外部性问题,是一种经常 性的经济现象,这也是导致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的主要 原因,他的存在意味着资源帕累托最优配置,丌利于经 济的持续发展。 ②珠江流域水污染问题的存在是由于水资源的无偿共享 性,使流域内各方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无需水资源 的损失和水资源的破坏付出代价,这就是外部丌经济的 体现。而珠江流域各地政府因背负着经济发展的压力, 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甚至是放弃环境保护。 ③由于地方政府不排污企业具有利益上的一致性,决定 政府难易对企业的排污行为迚行有效的干预,为树立政 绩,加快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有时甚至充当起排污企业 的保护伞。 ④珠江流域涉及丌同的行政区,每个行政区政府在制定 水资源利用河水污染治理规划时都会采取有利于自身发 展的方式。
广州珠江口地区城市设计(深化)
港 口
岸 线
相关规划 · 东岸随着东莞市沿海区域综合开发整治规划的实施,除虎门炮台保护区为绿化景观岸线外,其余岸段将发展为港口、码头、仓储及工业岸线。 · 西岸南沙段为港口、码头、仓储岸线,莲花山段主要为旅游岸线,其它各段岸线主要以生活、绿化、景观岸线为主。 ■ 改善建议 · 挖潜岸线资源,有效的规划和组织岸线的平衡发展,使两岸的土地资源得到最大的发展; · 塑造珠江两岸廊道形象,开辟沿江道路, 带动各地方的经济发展。
■ 现存问题 · 设计区域距海近,夏季常有台风侵袭,易引起水灾; · 地质条件复杂,土地可作多种用途,但开发强度需按实地测量而定,其中琶洲地区地质条件不适以大量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 · 本地带河流水质受污染严重,资源性缺水的矛盾开始出现,河流汛期洪涝灾害对两岸地带经济建设的威胁严重。
现状利用 · 珠江岸线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具备开发万吨级深水港口的资源。 · 由于跨越不同的行政管辖区域,使两岸港口建设重复,浪费资源。 · 港口性质以工业码头和仓库用地居多,客运港口偏少,开发不平衡,不利于两岸经济的综合发展。
港口及岸线
港 口
相关规划 · 合理利用和保护港湾资源是珠江口发展为南方重要货运枢纽港的前提,除已规划利用的岸线外,其余深水岸线应纳为预留港口岸线,予以保护; · 结合珠江旅游观光带的开发可相应的规划专门的旅游码头及旅游航线; · 大型工业港口的设立应同时考虑其对周围景观资源利用的影响,可规划建设成为区域的一道风景线,展示港口货运枢纽中心的崭新气象。
综 合 交 通
交通现状
· 由于番禺地区一直存在南北交通强于东西交通的弊端,加之沿江地区的经济及城市建设发展落后,故设计区域现状交通极不完善。 · 沿江地区缺乏连贯性的交通网络,限制了滨江地区在空间上的联系。 · 现有水上客运不完善。水上客运航线除去香港、澳门外,其余基本上为近距离的轮渡航线,因此现有的水上航线未能将沿江重要地块有效连接。 · 珠江两岸缺乏便捷的交通连接,规划地块60海里水道上仅有一桥(虎门大桥)连接两岸
珠江三角洲的空间协调问题
广州 深圳 珠海 佛山 惠州 东莞 中山 江门 肇庆
广州 100
深圳 53 100
珠海 64 93 100
72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 Trade
高 原: 珠江三角洲的空间协调问题研究
佛山 59. 76 36. 90 69. 07 100
惠州 51. 90 59. 13 92. 48 43. 41 100
东莞 56. 71 95. 83 97. 02 54. 85 95. 31 100
中山 66. 84 64. 82 85. 76 78. 26 70. 09 79. 57 100
江门 71. 42 31. 50 55. 04 83. 73 34. 58 47. 25 80. 21 100
肇庆 61. 72 61. 26 69. 37 51. 64 62. 26 71. 54 86. 60 77. 16 100
线和九大放射轴线的复合型环形珠链状城市带模式。吕 拉昌( 2004) 认为,要加强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的整合, 充分重视市场力与政府力,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区域政 策、交通、城镇体系、产业等多层次动力机制的结合在区 域整合中的作用; 重视效率、可持续性,兼顾公平,并提出 以倾斜式整合发展为区域整合目标,实施区域整合的六 大模式。阎小培( 2004) 认为,应明确大珠江三角洲的产 业定位与分工协作,创新大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机制,发 挥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协调作用,促进大珠江三角洲区域 空间利用合理化。周春三( 2006) 认为,应该开拓与港澳 合作的新局面,进一步向内地拓展,并协调好内部矛盾。
本文对珠三角空间协调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 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珠三角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二、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所面临的问题 ( 一) 城市间的协调问题 由于珠三角各城市有大体相同的区位条件和区域政 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基本相同,因此,城市之间 较难形成错位发展,容易出现利益冲突和各自为政的局 面。突出表现在城市间竞争多于合作,城市功能定位和 产业发展严重雷同。从过去各市竞相发展短期可获利的 加工工业到争相发展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很 多城市都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得 各 地 难 以 发 挥 比 较 优 势,降 低 了 地 区 的 整 体 经 济 效 益。 同时,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了生产能力闲置和资源浪费。 翁计传( 2006) 对主要城市之间的工业行业结构相似程度 进行了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群中各市的工业结构基本 雷同,电子通讯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化工、塑料、医药、 纺织服装、食品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 60% 以上,主要城 市之间的工业行业结构相似程度较高( 见表 1) 。 表 1 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比较
广州打造水上巴士 未来珠江等于绿+蓝
规划 沥滘乘游轮轻松游港澳
按照《规划》,珠江的水上客运划分为广州市区、番禺莲花山以及南沙3个主要节点,形成由江向海逐步推进的链式发展结构。珠江将形成“一圈三心五走廊”:
“一圈”由珠江前、后航道组成;“三心”分别为沥水上客运中心、莲花山水上客运中心、南沙水上客运中心:“五走廊”为以沥为中心向北的水上走廊、以莲花山为中心沿沙湾水道的水上走廊、以南沙为中心至深圳、香港水上走廊,至珠海、澳门水上走廊以及国际航线。
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的规划设想建设成型后,香港、澳门与广州就能实现最直接的“水上接触”,广州市民可以在沥滘水上客运中心搭乘游轮,轻松抵达香港、澳门。
亮点 历史现代未来三大走廊
在景观设计上,《规划》提出了按照“历史、现代、未来”的理念来规划一些重点发展区段——
历史:珠江大桥—珠江隧道—鹤洞大桥、珠江隧道—人民桥—解放桥—海珠桥—江湾大桥—海印桥的“人”字形水上客运结构,该段将主要体现广州市历史人文传承的景观,客运集中程度按“人”字形向外逐步降低。
问题码头分布不均重视
不够据分析,除了陆路交通的不断完善外,珠江水上客运目前走下坡路的更深层原因在于自身,《规划》中分析了目前珠江水上客运存在的四大问题:
一、配套设施跟不上。目前,广州市的公共客运码头绝大部分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近几年随着广州市城市建设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由于规模和数量的不足,未能改变大部分设施的发展与更新。
广州打造水上巴士 未来珠江等于绿+蓝
南方网讯 近几年,广州市政府提出发展山水城市的目标,如何充分利用珠江资源,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广州市交通委员会、广州市客轮公司委托中山大学交通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编制的《广州市公共客运码头发展规划》,目前已经部分通过专家评审。报道了该《规划》出台,广州打造水上交通的消息,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
广东最新规划发布:打造100_公里“黄金内湾”!
广东最新规划发布:打造100公里编辑/陈家文经济第一大省的国土空间规划要点终于揭开面纱。
作为广东省首部“多规合一”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也是中国第二份获批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自8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原则同意《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以来,相关细则备受关注。
今年9月21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规划》亮点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城镇空间安排上,《规划》提出完善“一群五圈”城镇空间格局,推动珠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打造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促进珠江口西岸、湛茂地区一体化和汕潮揭同城化发展。
同时,《规划》明确要集中资源打造100公里“黄金内湾”,依托各类重点平台,促进高端产业功能和高等级公共服务资源向环珠江口地区集中配置。
下一步,《规划》蓝图如何落地?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朱江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已同步建设省市县三级通用的“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融合国土现状、规划、管理审批、社会经济等300多项数据,设立214项分析评估监测指标,未来将依托此信息系统实现对规划实施的智慧化监测,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完善“一群五圈”城镇空间格局作为经济大省,广东多地国土开发强度大、土地碎“黄金内湾”!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结构,着力提升县城、中心镇的要素配置水同时,《规划》提出要通过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其中包括,系统实施农用地整理、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有序推动国家级和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等。
“用一句话通俗来讲,就是通过土地格局调整,把农村大量的低效建设用地集中到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形成集聚效应,推动解决广东土地碎片化、耕地碎片化问题。
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测算,目前农村建设用地约占我们整40%,其中大量是低效和闲置用地,如何把这些资源利用好,是在实践过程中,广东不少地区已经启动先行探索。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国际大都市”是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和金融的国际化,随着世界市场和国际货币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
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城市空间,使珠江新城成为区域性和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具备对全球经济的强大辐射力。
按此意图把珠江新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空间描绘出来,有效地组织建筑群体内部空间,同时考虑各方面的总体效益。
1、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的序列性:城市街道主轴线以林荫大道上的空间起伏与空间序列结合半室内商业步行街的穿插交织为主题。
利用空间尺度和几何形状上的变化构成大小、长短、高矮不等的不同性格、不同用途的空间序列。
利用不同的广场,林荫路组成节奏和重点,防止出现旧时的那种一贯到底的笔直街道。
城市轴线:自燕岭公园经建设中的天河火车站,直通火车站南的80层中天广场大厦;经这建筑高峰之后,是较低矮开阔的天河体育中心;及至体育中心南侧的商业区,高度又升至30层以上的小高潮;随之又降至9层高的居住区,到达珠江新城规划区。
珠江新城建筑容积率北高南低,北面的黄埔大道与中央林荫道交叉口的两栋450米的超高层金融办公楼达到最高点,成为新城市景观轴线的建筑高峰,然后向南逐渐降低。
规划区内一条128米宽的林荫大道作为广州新城市发展轴线的延伸,是黄埔大道与海心岛的主要交通走廊,地铁、车流、人流的主干。
主要干道两旁的建筑稍作后移或降低临街面的建筑高度,创造大大小小的行人广场,形成丰富的街道景观,使人们虽置身于高层密集区,而不会产生压抑感。
林荫大道南端连接海心岛旅游公园,两座错层处理的弧形海景酒店,形成一个半圆的绿化广场,作为城市轴线的空间停顿。
从两座建筑物之间,景观轴线继续沿水面延伸至对岸的赤岗塔。
林荫大道中央为80米宽的绿化带,绿化带下为地下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底层是地铁出口,并有大量停车场。
地下商业街吸引大量的城市人流,将有效地使人流与车流进行空间分层,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林荫道中段加设一条大型玻璃顶,玻璃顶两旁规划种植的行道树,起着隔声防尘作用,形成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
广州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进
广州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进对—个客体进化过程的研究,首先离不开整理、归纳、分析既成的事实。
广州古代城市发展时间漫长并且相对稳定,如何对其沿革分类,是历史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
其实,这一问题并不是只有历史性城市才有,因为多数城市都是历史的产物,其发展总是以原有形态为基础,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内逐渐形成的。
一般来说,同时代的城市有较多类似的特征。
以历史起源为依据,以演化变迁为标准的分类,可按其时段归属找到时间坐标,有助于人们对城市形态的认识,但是也没有公认·致的断代法。
如西方规划理论界加列尔和埃斯纳在《城市的形态》一书中按时间顺序将城市形态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城市化的黎明、古典城市、中世纪城市、新古典城市、工业城市;挪威诺·舒尔茨则运用现象学、建筑学、形态学等观点,将人类的生存场所—聚落形态划分为十一个时期: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早期基督教、罗马风、哥特、文艺复兴、手法主义、巴洛克、启蒙运动、功能主义和多元论;另一位杰出的城市规划理论家、城市社会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则从“有机生长论”的视角提出了城市形态发展的六个时期:生态城市、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暴君城”、“内克罗城”(即—一个死亡的城市)。
我国胡俊先生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作了四个分期:城市要素初步出现、城市总体结构松散的雏形时期(商以前);以城郭制、高台式王城制和市坊性郭城为主要特征的古典城市发展时期(西周战国);以套城制、礼制主体结构、严整里坊为特征的中期(秦汉至隋唐时期);以城厢制、礼制主体结构、统一街巷体系为特征的后期(宋代以后)。
本书对广州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发展分期,引入了“原型”理论的观点。
“原型”又译作“原始模型”,从表象上来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城市形态是林林总总、千变万化的,逐一剖析认识显然十分不易,然而当代结构主义人类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如果能透过繁复庞杂、纷陈错综的种种表象,楔入客体的深层结构历时性维度上的原型,会大人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去认识并阐释客体。
广州市珠江堤防整治规划_郭彩萍
广州市珠江堤防整治规划郭彩萍(广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10)摘要:分析广州市珠江堤防的现状,把堤防的类型进一步细化,从堤线布置、堤型选择、堤顶超高、设计洪潮水面线、堤岸防护、投资估算等方面,根据堤防所处区域的功能特征进行合理规划,充分满足地区防洪纳潮需要的前提下强化其亲水、绿化、休闲的功能。
关键词:堤防;整治规划;珠江中图分类号:T V 21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235(2009)05-0023-05收稿日期:2009-06-01作者简介:郭彩萍,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规划工作。
0 前言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北部,地处珠江下游入海网河交汇区,地势低洼,南临南海、西太平洋———世界最大的台风源,易受北、西江洪水和台风暴潮的侵袭,历来是洪(潮)涝为患之地。
目前广州市未整治的堤防多位于番禺区及南沙区,标准低、岸线参差不齐、堤身结构简陋、沿岸违章建筑物多,迄今未形成完整、闭合的防洪体系。
广州市珠江堤防整治规划范围包括: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三枝香水道、官洲水道、仑头水道、沥滘水道、黄埔水道、狮子洋、莲花山水道和虎门水道至南沙港区止(含江心洲岛在内)以及东江广州河段,现状堤防总长379.8k m 。
此规划已经广东省水利厅审查通过,并于2009年1月经广州市市政府穗府函[2009]1号文批复同意。
1 堤防工程现状广州市珠江堤防工程现状总长379.8k m ,其中广州市中心城区196.57k m ,番禺区124.98k m ,南沙区58.25k m 。
已整治达标堤防长159.26k m (含在建、施工图设计),其中广州市中心城区118.66k m ,番禺区23.98k m ,南沙区16.62k m 。
1.1 中心城区广州市中心城区内已整治完成的堤防多位于西航道及前、后航道的左右岸,而未整治部分多为江心岛。
其中前、后航道黄埔以上广东省水利厅粤水管[1998]54号文批复的岸线多已完成整治,仅有西航道黄金围段及前航道右岸、后航道左岸的军事禁区段未进行达标整治。
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关于印发《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关于印发《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局•【公布日期】2022.01.29•【文号】环海洋〔2022〕11号•【施行日期】2022.01.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洋环境保护正文关于印发《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的通知环海洋〔2022〕11号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局)、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局)、交通运输厅(委)、农业农村厅(委),中国海警局各海区分局,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海警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海警局制定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
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中国海警局2022年1月29日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巩固深化渤海综合治理成果,实施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污染防治行动,着力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标志性战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以下简称三大重点海域)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实施陆海统筹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和示范引领,以重点海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攻坚成效,推动全国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关 联 ,也 被移 植 命名 到 南 方。 这给 今 日还 原 历 史 造成 了很 大 的 障碍 ,当然 另一 方面 也
保 留了还原 历史 的线索 。
番 禺原 本为 黄 帝之 裔 , 《 海经 ・ 内 山 海
经 》中 有 “ 帝俊 生 禺号 ,禺号 生淫 梁 ,淫 梁
生番 禺 ,是 始 为舟 ” 的记 载。 在我 看 来 ,这
长 期 的 融合 形成 了濮越 族 群 。随 着农 业 围 田 区逐 渐扩 大 ,西 樵 山 附近 出 现 了许 多原 始村
落 ,工场 遍 布于 西樵 山的 南 麓和 西南 麓 ,濮 越 族 群创 设 了一 项 以双 肩 石器 为 主 的石 器工 艺 ,成 为濮 越族 群 的文化 特征 。 增 城 石 滩围 岭遗 址 以 及南 沙 鹿颈 遗 址是 此后 濮 越族 群 留下 的 聚落 遗 址。 他们 以定 居
赵
冰
Z ao Bn h ig
图6 2 0 年广州 09
中图分 类号 T 0 3 U- 2
文 献标识码 A
广 州 地 处珠 江流 域 西 江 、北 江 、东 江 交 汇 处 ,珠 三 角北 部边 缘 。 这里 远 古 曾是 古海 岸地 貌 的海 湾 ,有不 少 岛屿 出露在 湾面 上。 生 活在 这一 地 区 的最早 的族 群我 推 测应 是 欧邓 先 祖 族群 ,但 目前 尚未 发 现确 凿 的考
今 广 州 萝 岗地 区 的遗 址 群 落和 龙 洞地 区 的飞鹅 岭 遗址 显 示 了濮越 族 群 随海 岸 线消 退 南 移 而南 进 的趋 向。这 种趋 向 导致 了 后来 番 禺城 邑的 出现。
文 章鳊号 10— 3X ( 02 4 00 — 4 03 79 2 1 )0— 0 1 0
关 键 词 族 群 迁徙 城 市空 间 营 造 珠 江 流域
广 州
抵达 云 贵 高原 ,后来 大 多散 布 在 中南 半 岛、
Absr tact T sari e i a as t hi t cl s c e sudy oft he
u ban s r pace yi z n G u ng ao i angz hou Ci .1 i t ts y on oft e e h cas t e sudy s i s ofur er ban s e pace
遗 址 也是 濮hni gr ey w ds gr i ofet c oups ,
Ub pa e yn z o h j g Rv r s , rans c ig a ,Z ui ie i an ba n
摘 要 该文 是个 案研 究 系列之 珠 江流域 广 州城 市
当海 岸线 进 一步 南移 时 ,位 于今 广 州 南
海 神 庙 西 门 南 侧 的 新 岸 边 就 出 现 了新 的码 头 。 此时是 东亚 的战 国时期 。 楚 人 已南 下 逼 近 这 里 。 在 楚 人 到 来 之 前 , 濮越 就 分 布 在 珠 三 角 为 核 心 的 珠 江 流 域 。秦 汉 以后 ,濮越 族群 西 迁广 西 的后 裔 ,
s pace y n ao uan h t . i gz iG n gz ou Ci y
距今 7 0 ~ 0 0 0 0 4 0 年前 ,濮 族 群南 支 , 以 位 于 今 广东 南 海 的西 樵 山为 石料 基 地 ,形 成 了西樵 山细石器 文化。 今 增 城 猪 龙 山遗址 及 从 化 吕 田狮 象早 期
Guang h t z ou Ci y
距 今 4 0 ~ 5 0 左 右 ,从 事 早期 农 00 30 年
业 的石 峡文 化越 族 群 南下 三 角洲 地 区 , 占据 了今 从 化 吕 田狮 象一 带 , 留下 了 吕 田狮 象 后 期 遗 址 。并 进一 步 占据 了西樵 山一 带。原 住 族 群 O2 濮 族 群南 支 沿 海岸 或 东 江和 西 江 向 a 东 向西逃 离 ,留下 来 的和 新 来 的越族 群 经过
空间营 造研 究 ,对广 州城 市族 群的 更 叠及城 市 空间
营造进行 了分析研 究 。
古 证据 。 其 后在 此地 生 活 的族 群是 O2 濮族 a
群 南 支。 濮 族群 是 大洪 水 后从 南 亚 以及 更 晚 时从 中亚 陆续 迂 徙 东亚 的 ,在 族群 由北 南 下
的 时 代 开 始 后 , 南 支 北 上 的 机 遇 很 少 ,一 度
城市空 间营造专题 S eilo io Ub nS a e i zo pc p f ra p c n a aT c Y g
珠江流域 : 广州城市空间营造
Z uin ie ai: ra p c ig a f u n z o i h j gRv r sn U b nS aeYn zoo a g h uCt a B G y
马来 群 岛 及 更东 的太 平 洋 岛屿 。他 们 曾生 活 在珠 江 三 角洲 河 汉纵 横 的湿 地低 岗 ,从 事 水
上捕 捞和 狩猎 、采 集。
发 展 成今 日壮 泰 族群 ,壮 泰 族群 早 期主体 其
实就 是布 依 ,布通 濮 ,依通 越 ,就是 濮越。
楚 人到 来 ,珠 江 三角 洲地 区就被 称作 藩 禺 ,或许 是南 下 的任 氏族 群 得 自先祖 名 称 的 缘 由 ,秦 以后 正 式改作 番 禺 ,番 禺称 谓 既利 于 主流 族群 历 史记 忆 的在 地 化 ,又合 音于 在
地的 “ 越 ” 自称 。其 它如苍 梧 、南海 、交 濮
趾 等 名 称 依 中原 主 流 族 群 的 想 象 和 一 定 程 度
yn z oi eZ ui gRv r a i. n l e ig a t h j ie s 1a ay s nh an b nt s
t ange o hnc gr he ch fet i oupsan h r d t e u 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