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文化
布洛陀_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_覃乃昌
布洛陀: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覃乃昌【摘 要】每一条大江大河流域,由于它们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文化形态和文明类型也不相同。
每一条大江大河流域的原生民族,在他们的共同文化创造中,必然产生他们自己的文化英雄,进而产生文化英雄崇拜。
他们把本民族文化创造的功绩集中归结到某一个文化英雄身上并强化它,使之成为本民族的神话人物,成为本民族认同的人文始祖。
布洛陀就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的人文始祖。
布洛陀文化与黄帝、炎帝文化在地位上是无法比拟的,但是作为大江大河流域原住民族的文化英雄神话人物,他们都具有创世性、始祖性、宗教性、广泛性、延续性的特征,因而他们是同质的,都可以称为大江大河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
布洛陀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洛陀文化与黄帝、炎帝文化的不同在于:黄帝、炎帝文化具有政治性与民间性相结合的特征,而布洛陀文化仅具有民间性特征。
我们将布洛陀称为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完全是民间文化性质的,不带有政治意义。
【关键词】布洛陀;珠江流域;壮侗语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炎帝【作 者】覃乃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南宁,530021【中图分类号】C912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4)02-0046-016一、壮侗语民族:珠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珠江流域即珠江水系所流经的地域。
这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它的西北部遍布着与云贵高原连为一体的崇山峻岭,北部有五岭山脉横亘,中部的两广丘陵和众多的弧形山脉时断时续绵延其间,山岭之间河流纵横,有南、北盘江、红水河、左、右江、柳江、漓江、桂江、西江并与北江相汇聚,形成珠江水系。
珠江水系流域面积45137万平方公里,在我国境内为4412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16%(另有少量流域面积在越南境内)。
珠江流域在我国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以及香港、澳门8省区(含特别行政区)。
珠江知识点总结
珠江知识点总结珠江上游主要为流经贵州、云南的河流,以及其源头的高原湖泊。
其中最大的河流为贵州境内的贵江和云南境内的元江,而最大的湖泊则是云南境内的滇池。
这些水域都是珠江的重要水源地,对于珠江的水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珠江上游的山区地势复杂,盛产矿产资源,对珠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意义。
珠江中游主要为流经广西南部的漓江和柳江。
漓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壮美的山水景色闻名,柳江则是珠江水系中最大的支流。
中游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随着近年来广西经济的发展,中游地区的地位也逐渐提升。
珠江下游主要为流经广东地区的珠江主干和其流入珠江口的西江、北江等河流。
下游地区是珠江流域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下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水利资源,能够支撑起较为发达的农业、工业和城镇用水需求。
珠江下游地区也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有广东省内各种行业和公司,为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珠江流域的水资源是其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珠江水域虽然丰富,但也面临着水资源的急剧消耗和污染的问题。
政府和相关单位多年来一直在推动珠江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工作,通过生态保护、水资源调度、环境治理等手段,试图解决珠江流域的水资源问题。
珠江水域的水利资源也是其重要资源之一。
利用珠江水域的水力资源,中国南方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水电站,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大型水电站,如以神州大坝为代表的水利工程。
这些水电站为南方地区提供了稳定的清洁能源,也为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珠江流域的人文资源也是其重要资源之一。
珠江流域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农业基地和人口聚集地,也是南方地区的重要文化和历史遗产地。
珠江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片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地。
这些人文资源对于珠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珠江是中国南方的第一大河,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利资源和人文资源,对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 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 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 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 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 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 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 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 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但因中国地域广大, 民族众多, 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 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 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 在中国人的生活里, 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 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 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 空间巨大, 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 复杂多样, 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 景色秀美, 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1. 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2.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 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陇西, 南到广西, 北到长城唐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咸海, 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 南到南海元代疆域: 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清代疆域: 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4. 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中国文化要略考试之真题解析
5文化最早出现在《周易·贲》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核心、精华)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突出人文主义精神;注重和谐与中庸;富有安土乐天的情趣。
中国的疆域:最东端位于和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口;西端深入亚洲大陆的腹地;最南端位于南海的曾母暗沙;最北止于东北漠河县的黑龙江江心。
1986年测得1045平方公里。
汉武帝时在行政区划上设“州”(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在云南发现,距今170万年(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北京周口店发现,距今60万最能反映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最能反映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最早发现的是(龙山文化),陶器制作精美,黝黑而光亮。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1)黄河流域文化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二里头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3)珠江流域文化区:石峡文化(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红山文化皇的本义是“大”,而“帝”的本义是“王的称号”三皇:(伏羲)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教人结网捕鱼、打猎,庖牺(淮阳太昊陵的祭祀活动为中国最大规模的民间庙会)(神农)又称“炎帝”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教人制作农具,传播五谷,聚货交易,亲尝百草,发明医药。
(黄帝)又称“轩辕氏”,“有熊氏”,是中国的人文始祖。
发明衣帽,建造房屋,制造车船弓箭,黄山因黄帝得名。
五帝:少昊(姓己、名挚、号金天氏),颛顼(zhuān xū)(号高阳氏),帝喾(kù)(高辛氏)尧:又称陶唐氏,又称“唐尧”,设置百官,确定祭祀,配以乐舞舜:姓姚,号“有虞氏”,命禹治水,皋陶掌刑,后稷理农禹;与商城汤、周武王并称“三王”,称“夏伯”,禹的儿子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因此进入奴隶制时代。
珠江上游传统民歌概论
珠江上游传统民歌概论
珠江流域上游的传统民歌是珠江流域上游各民族,以及在该流域内居住的少数民族的文化
受众所传承的民歌,它们构成了珠江流域的文化遗产。
珠江上游的传统民歌,有各民族的锣鼓曲、芦笙曲、纳西族马头琴曲、维吾尔族竹子锣、
壮族“大洪水唱”等,大多数传承了千百年来珠江上游山谷里民间的传统文化。
珠江上游民歌多以芦笙为主,“芦笙”又称芦笛,是北岭洲(今湖南省—福建省共同的省界)民族的传统管乐器。
芦笙被称为“笙有芦舌心”,表达乐观向上的基本精神。
其他民族也有传统民歌,比如壮族,有“大洪水唱”,几乎所有壮族人都很熟悉这首歌,它
表达了壮族人斗争着改变苦难生活的愿景。
维吾尔族里,有“竹子锣”,它是维吾尔族人最
受欢迎,也是他们最受赞誉的民歌,表达了对自然人文的钦佩和敬畏。
珠江上游的传统民歌,不仅代表了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还是铸就珠江上游不同民族间相
互和谐、和睦的精神文明和社会公正的一种有力的文化载体。
珠江上游的传统民歌,是广
大下一代不仅要记住,还应当用心去发扬的一种深厚的文化精神。
珠江相关知识点总结
珠江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地理概况珠江发源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横断山脉,流经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份,最终注入南海。
珠江干流全长约2364公里,主要支流有北江、东江、西江、北干江、南江等。
珠江流域地势多山多丘陵地貌,河流曲折,水域宽广。
珠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
二、历史文化珠江流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珠江水系就是南方重要的交通要道和经济发展的支撑。
珠江流域还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如岭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三、经济作用1. 农业灌溉珠江流域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饶的农田和水稻种植基地。
珠江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力支持。
2. 交通运输珠江流域交通便利,是中国南方主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珠江流域河流纵横交错,沟通内地与海洋,成为重要的航运通道。
此外,珠江流域还建设了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3. 水利发电珠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水力发电基地之一。
以三峡电站、小清江电站为代表的水电站群,为中国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清洁能源。
4. 经济贸易珠江流域地处中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发达的制造业、电子产业和商贸业。
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频繁。
珠江流域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四、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关系到整个地区及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珠江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水污染、土壤沙化、植被破坏等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保护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生态恢复工程、加强环境监测、推行绿色发展理念等。
通过这些措施,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有望得到改善。
总之,珠江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河流,起着重要的经济、交通和生态作用。
尤其是在广东、广西和广西等省份,珠江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和政策扶持,为该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地区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之一。
珠江三角洲的科技园区
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发展迅速。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服务业为主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制造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通讯设备、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等领域。
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主要依靠外来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高校合作:该地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创新平台: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为科技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才引进计划:该地区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来此发展。
珠江三角洲的社会文化
伍
珠江三角洲的文化特色
岭南文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深受岭南文化影响,注重实用、开放、包容和创新。
历史沿革
珠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成立,成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
198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被列为广东省重点发展的地区之一
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涵盖了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绿色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发展绿色产业,推广绿色技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珠江流域河流文化历史演变简析
珠江流域河流文化历史演变简析
珠江三角洲的水道河系演变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课题。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吴尚时教授通过对广州古海岸的研究,发现广州珠江古海湾的地貌,从而肯定了珠江三角洲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60年代,徐俊鸣教授复原了历史时期广州水陆分布面貌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90年代,曾昭璇教授开展了广州珠江地貌的全面研究,对广州地区的地理环境演变进行了系统的考证。
上述成果指出了历史时期广州珠江呈现从东到西逐渐缩窄的漏斗型水道,其原因主要是西、北两江干流流向改变,径流量减少等。
近年来有不少成果完善了广州珠江的研究。
如周霞叙述了广州古代到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进;曾新则结合地方志地图分析广州府城地理环境的变迁。
家乡梧州——龙母文化浅谈
家乡梧州——龙母文化浅谈李阳200810201129 08旅游管理内容摘要: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以“掘尾龙扫墓”传说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化体系。
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的主流文化之一,龙母在近代已成为珠江流域公认的重要人文始祖,在全国和东南亚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龙母文化中的“龙的图腾”色彩是十分浓烈;龙母是的一位伟大而又仁慈的母亲,人们寄托与龙母;同时也把龙母当作水域的“保护神”,祈祷龙母“降妖”,保我水域安宁。
龙母文化拥有历史人文价值、现实经济价值、文学艺术价值。
关键词:龙母文化来源特点价值开发前言文化是一种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它通过书籍、艺术品、民间传说、建筑物等在时间上传之后世,或在空间上向一定地域传播。
探讨龙母文化对研究神话的起源和作用,对认识我国古代,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百越民族的生活和思想,对宏扬中华民族“龙”的精神,对保护、宣传和利用文物,对开发文物旅游资源,都有积极意义。
产生于珠江流域西江上下游以及远播我国东南沿海、东南亚一带的龙母崇拜,其产生的大量诗词、楹联、传说、戏曲,由龙母崇拜产生的一些独特古建筑古坛、民风民俗,由龙母崇拜促进和发展的文物旅游,就构成了一种龙母文化。
这同全中国的黄帝、炎帝情结,以及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夸父逐日和孔子文化,东南沿海的妈祖崇拜等同样道理。
只不过是崇拜的地域大与小而已。
正如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杨应彬写的七绝诗所揭示那样:“龙母出龙国,江声载誉声。
原无迷信意,本为济苍生。
”这完全道出了龙母崇拜和龙母文化跟封建迷信的本质区别。
一、龙母的历史来源:“龙母”作为一段传说,在广东、广西至越南北部一带都有流传,传说龙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系广西藤县人氏,姓温,名天瑞;母亲系广东德庆县悦城人氏,姓梁。
她一生下来,头发就有一尺长,身体奇伟,脸慈祥。
从小喜欢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特别值得珍贵的是,她有一颗晶莹的善良的心,当她长成亭亭玉立少女的时候,就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邻居的四位姑娘结成“金兰七姐妹”,立下誓言:要利泽天下,为老百姓做点好事。
中国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
中国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在新石器时代,根据所发现的考古遗址,大体可以划分为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和北方(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文化区。
在那时,已经奠定了后来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的基础。
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特定的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格局形成,基本上发生在东部汉族区域的内部,到隋唐以前,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
但在隋唐以后,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新的区域文化又加入进来,起初是与汉文化频繁发生摩擦和冲突(这也是一种文化碰撞),甚至对立,后逐渐变成了汉文化圈内的组成部分,走上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的轨道。
1.齐鲁文化齐鲁之地,古称“海岱”,是因为它以泰山和大海为地理标志。
新石器时代,东夷在这里创造了北辛、大汶口和山东龙山等文化系列,成为齐鲁文化的源头。
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基本代表了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
齐鲁之地的农业发达,又因濒临沿海和运河、黄河,商业城市比较繁荣,民间手工业如陶瓷、纺织、冶炼等也颇发达。
因此,鲁的农业、齐的工商业,加上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等大批文化巨人,构成了齐鲁文化的鲜明个性。
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
2.燕赵文化燕赵之地,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
燕赵地区气候相对干冷,农业以粟、豆类为主,畜牧业也占相当地位,赵的城市商业也比较发达。
燕赵文化虽属汉族农业文化地区,但由于燕赵处在当时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因此燕赵文化与边外游牧文化关系密切。
自十六国和北朝、辽、金、元、清等朝以来,一直处在胡汉交融的状态;为了抵御外侵,形成勇武好搏击的特点,具有悠久的武术传统。
自金开始,历代统治者在北京建都,都市文化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燕赵文化,文化特点具有一定的“正统性”,文化娱乐等方面受宫廷和北京市民文化影响较大。
3.三秦文化三秦之地,即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的东南部。
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特点,加之其地理位置便于与北方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留下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种宗教、各种艺术形式的痕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
地理的力量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理因素
地理的力量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理因素地理的力量: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理因素一、引言地理环境是塑造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自古以来地域广大,地理环境独特,给中国的演变和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地理因素对国家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珠江流域:江南文化的孕育珠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片肥沃的土地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资源,有利于粮食和丝绸产业的发展。
由于气候适宜和水利条件优越,珠江流域孕育了广袤的稻田和丝绸生产。
珠江流域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也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发展。
江南地区以其温和湿润的气候、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具有传统特色的民居建筑而闻名。
这种地理环境孕育了江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如苏州的园林艺术、杭州的西湖文化等。
珠江流域地理特点不仅仅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还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三、长城:文化和国家边界的象征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地标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其地理位置位于北方的草原和沙漠地带,长城担负着保护中原文明免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职责。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仅具有军事上的作用,还成为了国家疆域和文化象征。
长城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和工程技术的发展。
长城沿线的关隘也成为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长城的存在不仅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理因素之一。
作为中国第二长的河流,黄河流经中国北方的大片农业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为灌溉农田和发展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黄河的洪水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挑战,曾多次引发灾害和社会动荡。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诞生、壮大和演变。
黄河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中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的中心。
珠源情_精品文档
珠源情珠源情是指一种绵长而深厚的情感纽带,源自于中国古代的珠江文化。
珠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流经南方多个省份,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
这些地域文化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珠江流域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情感纽带,即珠源情。
珠源情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情感纽带。
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注重宗族和家族的连结,珠源情便是这种连结的体现。
在珠江流域的人们眼中,珠江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种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归属。
无论是生活在广州的老祖宗,还是生活在潮汕的后代,他们都以珠江为纽带,共同感受着珠源情的情感力量。
珠源情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由于珠江流域跨越多个地理区域和民族地区,珠源情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
从广州的岭南文化到潮汕的潮汕文化,再到靠近珠江源头的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珠源情。
人们在珠源情的影响下,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形成了和谐共处的文化共同体。
珠源情也是一种自然情感。
珠江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这些景观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从珠江的源头开始,穿越峡谷,经过壮观的瀑布和怡人的田园风光,到达珠江三角洲的丰富湿地和美丽海滩,每一段都使人留连忘返。
这种对自然的情感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的伟大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而形成珠源情这种特殊的情感纽带。
珠源情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发展。
珠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试验田。
在珠江流域的人们凭借对珠源情的热爱和坚持,不断追求进步,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广东、广西等省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这些成就是珠源情推动下的结果,也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珠源情的认同和珍视。
珠源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归属感来源。
珠源情将个人的亲情感受延伸到了整个珠江流域的大家庭。
人们通过珠源情,延续了对家庭和祖先的尊重和追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网络。
这种家族网络使人们在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可以互相支持和帮助,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生活的安全感。
中国文化要略《目录》
《中国文化要略》第一章简论●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 A.统一性 B.连续性 C.包容性 D.多样性(2)内在特点 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第二章地理概况●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我国拥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区第三章历史发展●(云南省发现的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早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1)黄河流域文化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3)珠江流域文化区:百越文化(4)北方和东北文化区:红山文化●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三王:(禹、汤武王、周武王)●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西方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夏代)已经出现了青铜器,有(王位世袭制度)●(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西周通过实行(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宗法制),实行奴隶耕作的(井田制)●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三国:(魏,曹丕,以洛阳为都)、(蜀,刘备,以成都为都)、(吴,孙权,以建业为都)●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战争●(明)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西方殖民者侵入澳门、台湾等地,开始了中国的殖民地史●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五个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割让(九龙)给英国●《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地给日本●(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结束封建王朝统治第四章姓氏和名、字、号●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带上阶级色彩,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氏已是(贵族地位)的标志●姓氏混为一体,大致是在(秦汉)时代●姓氏主要来源:(1)上古最早产生的姓 (2)以国邑为氏 (3)以官职为姓 (4)以祖父的名为氏 (5)以排行次第为氏 (6)以居住地为氏(7)以职业为氏 (8)以事为氏 (9)以爵号或谥号为氏 (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 (11)少数民族称呼转化而来●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
人文珠江:壮族:珠江流域的原住民
敢 壮 山是布 洛 陀的 家园, 也是 壮族 为珠江 流 域最
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供 了有 力的佐证 。
广 西田阳县 , 《 是 布洛 陀经 诗》广泛 流传 的地 区。
在 当地 的民 众 中,至今 还 流 传 着 许许 多多 关于 布洛 陀
的故 事。在这 些 传 说 中, 有许 多关于布 洛 陀 的神话 , 说 敢 壮 山是 布洛 陀 的行 李 变 的,右 江是 布洛 陀 掉落 的 锄
敢 壮 山:“ 人居 住 的岩 洞 ” 壮
敬 请 布洛 陀 , 请 姆 渌 甲, 们 是 王 是 仙 , 奉 敬 你 供 坐 中间; 时 你 们 到 最 先 , 造 天 地 和 人 间,人 们永 古 创 远 都 纪 念。
…
当然 , 定 古 人 类 “ 籍”必 须 有考 古 证 据 的 支 认 祖
鱼
,
一 ..
弱 戛 到
一 啪 蓄
族。 其余 则 为傈 僳 族 、 族 、 祜族 、 佤 拉 水族 、 西族 、 颇族 、 纳 景 仫佬族 、 京族 和毛
南族。 在这个流域 , 既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也有被称为流域脊梁的汉
族文化 。
第一 个 看限 点。
影 响和地 位 。
按 壮 族创 世 经 诗 布 洛 陀 经 诗 记 述 , 洛 陀是 布
壮 人 的始 祖 , 创造 天 地 万物 的 创 世 神 , 功 绩 主要 是 其 是 开创 天地 、 造 万 物、安 排秩 序 、 定伦 理 等。 洛 创 制 布 陀文化 不仅仅 影 响 珠 江 流域 , 波 及 东 南亚的 泰 国、 还 马来西 亚等 国家 。
珠江流域知识点总结
珠江流域知识点总结一、地理概况珠江流域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和海南等省份,总面积59万平方公里。
珠江流域地势东高西低,南北倾斜,自南向北呈蔡超岭、低山、丘陵、盆地、平原的层叠式地貌结构。
流域内有珠江、韩江、北江、西江、东江等主要河流。
二、自然资源1. 水资源:珠江流域水资源丰富,是中国著名的水产基地,也是工业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珠江水系主要以珠江、西江、北江为主,水量丰富,是沥多用途、综合利用的重要水系,可供综合利用的水资源总量1万亿立方米。
2. 土地资源:流域土地肥沃,是全国农业重要的生产区之一。
广东、广西、福建三省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生产稻谷、糖料、油料、果木等作物。
3. 森林资源:珠江流域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森林资源集中地,森林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32.7%,森林资源丰富,可供多种利用。
4. 矿产资源:珠江流域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广东、广西等地矿产资源丰富多样,尤以锡矿、钨矿、钢矿、铀矿、磷矿和铅矿等金属矿产和石油、天热气、煤炭等化石能源资源较为丰富。
三、气候特点珠江流域属于南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气候温和。
全年平均气温在15℃-24℃之间。
年降水量在1400-2300毫米之间,且有很好的光照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
四、人文历史1. 文化遗产:珠江流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心之一,历史上出现了众多著名的文化古迹。
比如广州的南京石像、扁壁华、韶关尚书故老、永州的临机古府、兴会书城遗址等都是珠江流域的著名文化遗产。
2. 民族风情:珠江流域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苗、壮、侗、瑶、黎、畲、水等数十个民族。
这些民族各具特色的风俗文化,如苗族的灯火节、壮族的三月三、侗族的大歌节等,为珠江流域增添了浓厚的人文韵味。
五、经济发展1. 农业发展:珠江流域农业发达,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稻米、桑蚕、茶叶、蔬菜、水果等。
珠江流域的农业种植技术修为高,灌溉条件好,水稻产量高,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区之一。
珠江流域PPT课件
物流企业
03
珠江流域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
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助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旅游业
旅游资源
珠江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包括风景名胜 区、历史文化名城、民俗文化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 光旅游。
旅游设施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珠江流域不断完善旅游设施,提高 旅游服务质量,包括酒店、餐饮、交通等方面的设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
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建立 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 物种及其栖息地。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严格禁止非法捕猎、采集和交 易野生动植物,加大对违法行 为的处罚力度。
生态恢复与重建
通过植被恢复、栖息地改造等 措施,促进受损生态系统的恢
复和重建。
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
总结词
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是 珠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保障,需要全社会
土地整治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行整治,提高土 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安排农业 、工业和城市用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 坏。
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结词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保护珠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对于
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01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 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
业升级。
03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 养,提高区域核心竞争
力。
05
详细描述
02
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流 域内各地区协同发展, 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
赢的局面。
04
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河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河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中的众多名河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名河不仅提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的水资源,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历史文化名河,展示它们的地位和影响。
1. 黄河黄河,古称“河泾”,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最长、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黄河流经中国十多个省区,它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水源。
古代黄河流域的文明,如夏、商和周等朝代,依赖着黄河的沃土和水资源,形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基石。
另外,黄河还孕育了众多的民间文化,如河南的龙舟文化、白河的纸船文化等。
2. 长江长江,古称“江水”、“江河”、“江水之阴”,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交通干线。
长江流经多个省区,涵盖了广泛的地理和人文景观。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长江流域是众多朝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朝代在长江流域建立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如汉江的襄阳、嘉陵江的重庆等。
长江也是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之源,众多名人都留下了与长江相关的诗歌和文章。
3. 长白山天池长白山天池位于吉林长白山景区,是中国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旅游景点之一。
长白山天池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高山湖泊,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名湖之一。
它的水色湛蓝,四周环绕着高耸入云的山峰,景色壮丽优美。
长白山天池的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在中国古代,长白山天池也被视为神山圣湖,被崇拜和景仰。
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长白山天池的描写,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4. 珠江珠江,又称“西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河流。
流经广东、广西、湖南等省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而闻名。
珠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汇聚了众多的艺术和文化资源。
广州、香港和澳门等城市均位于珠江河口附近,这些城市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珠江还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相互促进,形成了独特的珠江文化。
中国文化概要课程报告撰写
中国文化概要课程报告撰写
从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
从唐宋到辽金,主要实行‘道路制’。
元、明、清三代基本实行‘行省制’。
辛亥革命以后,大体上实行省、专、县三级体制:
1865年5月在云南省发现的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是在我国境内最在的人类。
蓝田猿人生活年份约在八十万年以前。
北京猿人,距今也在六十万年左右。
最能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文化的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
父系氏族氏族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
四大流域说:一,黄河流域文化区二,长江流域文化区三,珠江流域文化区四,北方和东北文化区,代表性文化是红山文化。
商代,共传30王,国家五胜五衰,六次迁都,自公元前1384年盘庚迁都于殷,故上朝又称殷商。
商朝灭亡后,殷都遭到很大破坏,故称为殷墟。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王朝的各种礼仪,规定鲜卑族使用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明末抗清将领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了台湾,直到康熙皇帝时郑氏后裔宣布归降,台湾重又与大陆统一。
周代,晋、鲁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通婚,因
为秦国姓嬴,成语有秦晋之好。
姓氏的来源:一,以姓为氏二,以国邑为氏三,以官职位姓四,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五,以排行此地为氏名与字的关系:一,名与字意义相同二,名与字意义相关三,名与字意义相反四,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五,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
珠江流域民族河流文化类型与特色浅析
2021年9月J o u r n a l o fG r e e n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第23卷 第17期注:①数据来源: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官网-河流水系。
②数据来源:《中国河湖大典》编纂委员会编著,中国河湖大典【珠江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年,前言。
收稿日期:2021-06-0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9Y J C850002)作者简介:何秋萍(1987-),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景观与人居环境。
何秋萍(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广西桂林541002)摘要:由于珠江流域民族环境资源众多并富含丰富的河流元素,从文化体系内容分析了珠江流域民族河流文化构成,将民族河流文化划分为居住、遗产、航运、边域、风景、商业6个部分,并对其进行了内涵与实例解析,尤其突出解析了文化中的河流特色部分,挖掘出流域内河流文化具有神话故事、历史传奇、民族节庆、图腾崇拜四大特色,是我国南部少数民族文化源头之一,该河流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可为西南、中南地区河流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份基础性样本参考。
关键词:河流文化;珠江流域;民族;特色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1)17-0204-041 引言珠江流域不仅是我国南部河网纵横的代表性地域,更是水文化积累深厚的承载地。
著名文化学家郭沫若最早提出珠江文化[1],中山大学司徒尚纪教授认为珠江文化是个多元文化体系,其河流文化尤为突出与鲜明,表现出水元素本质的兼容性与开放性[2]。
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称为我国三大流域文化,可见河流文化是珠江文化形成的源头之一,中山大学黄伟宗教授认为珠江文化寻源应着眼于流域内水系长度与水量第一的西江[3]。
河流在珠江流域历史进程中影响着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与人口流动,更是直接影响着区域内水利、农业、地理、艺术、文学等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
流域内各河流水量充沛,河道稳定,具有良好的航运条件,现有通航河道1088条,通航总里程14156KM,约占全国通航里程的13%,年货运量仅次于长江而居第二位。
珠江文化释义珠江文化,是中国第三大母亲河——珠江水系及其相邻江河所抚育的流域文化。
千万年来,生生不息,源源发展,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文化长河,在“茫茫九派流中国”的江河文化中,独放异彩,为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珠江文化形成发展的地理环境到历代文化探索历程,年代则从史前时代、先秦时期一直到近现代、当代均有涉及。
例如,隋唐五代时期的珠江文化,就包括了隋至初唐的汉俚文化融合,丝路文化、佛教文化、科举制度与诗文创作、贬谪文化、民间传说与民俗文化、工艺文化及南汉国文化等;现代和当代前期的珠江文化,则包括历史转折中的珠江文化风涛、“地方自治”条件下的“自治文化”、“救亡文化”、“解放文化”、“运动文化”等……各个时期珠江文化的特征与历史地位在这些详尽的史料记载中一目了然。
《中国珠江文化史》以丰硕的考古材料和历史资料、翔实的论证和深广的分析,记述了珠江文化从远古至当今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历程,既概述了每个时期的文化状况、形态及特征,又梳理出发展脉络、兴衰现象与起伏规律,并在总体上论述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传统文化与文化特性,是一部我国江河文化史中篇幅浩大、最具深度、观念全新、集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的学术专著。
珠江文化的探索历程起点:激越的学术冲动20世纪80年代中末叶,一批致力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学者、作家,作为省政府参事、文史馆员,在为省和市县政府出谋划策,尤其是调研、交流中,感觉到整个珠江流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自成一个系统,有着非常丰富、深刻的内涵,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元。
中华文化,如果漠视珠江文化的历史作用,那就是不完整的,尤其是近现代珠江文化,正是对其“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近现代中国整个文化的格局——这不仅有上世纪初辛亥革命启动于广东为证明,更有我们今天,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大最早的实验区为证明。
可以说,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这一理论概念是难以产生的。
最初引发黄伟宗教授的学术冲动,则是20世纪80年代末一部电视专题片。
该片只看到了黄河文化,忽略了中华文化还有长江文化、珠江文化等水文化的存在。
其以黄河文化立论为中华文化的发祥是黄土文化,没有海洋文化,欠缺蓝色文明。
就在黄教授擎起“珠江文化”理论旗帜多年之后,司徒尚纪教授在中山大学档案馆中发现,早在1926年3月,郭沫若到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任教时发表《我来广东志望》一文称:“我们要改造中国的局面,非国民革命策源地的广东不能担当;我们要革新中国的文化,也非在国民革命的空气中所酝酿的珠江文化不能为力。
”此即“珠江文化”概念之始。
当然,今日举起“珠江文化”这面大旗,奔走呼号而惊动海内外者,乃黄伟宗教授及以他为首的“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这个团队。
他们大多是现任的广东省政府参事或文史馆馆员,在文化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经济学、语言学、美学、文学等领域均有较高造诣。
阵地:坚实的论据支撑研究珠江文化,是需要勇气、学问和胆识的。
在历史上,珠江从来都是被文化主流所疏忽甚至遗忘的,这种遗忘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不公平。
在这种不利的情势下,提出问题并创立体系,是最艰苦最有挑战性的劳动。
何谓珠江文化,如何使之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列,成为中国江河文化的一员,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历史”问题。
所谓“历史”问题,是长期以来,一如梁启超所讲,珠江流域的广东,一直被“朝廷以羁縻视之,而广东亦若自外于中国,故就国史上观察广东,则鸡肋而已”。
所以,他要从世界史上观察广东。
这一观察,首先从地理环境上便可以看到,作为广府人世代生息之地,恰恰处于南海边上以及珠江三角洲。
自古以来,舟楫之便,使广府人驰骋于辽阔的大海上,视大海为世界的起点。
两千多年前乃至更久,这里便有世界最发达的造船业,20世纪末发掘出的南越王墓葬中,就有不少船模。
而造船业的发达,标志着航海的拓展,也就是说,对整个大洋,广府人是开放的、豁达的,有无限的进取精神与冒险的勇气。
正是海洋,赋予了广府人开放的胸怀与无限的生机,他们走出国门,逐渐形成“以海为商”的海洋文明,在中华文化中构成独特的一翼,不是封闭住自己,而是敢于、善于面对整个世界——就世界史来说,广东又是个黄金海岸,中国的“黄金”——茶叶、丝绸、陶瓷等正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
而珠江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就这么凸显了出来,因为,这里是中国与世界最早也是最突出的结合部,是中国走向世界最早的起锚之地。
而这,与今日已形成的广州“四地”说(即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改革开放前沿地)是相衔接的。
因此,从理论上解决珠江文化的定义、内涵并加以定位的问题,必须对整个珠江文化的历史进行全面的、多层次梳理,方可以在理论上理清所有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建树。
在理论问题上站不起来,史也就是徒具躯壳而缺少灵魂;而在历史梳理上缺乏层次与递进,又如人失去骨架而难以支撑。
因此,我们才双管齐下,史论兼济,以史带论,争取达到史论双赢。
前沿:深广的思维碰撞1993年夏,黄教授任参事不久,便到南雄考察,即发现并提出珠玑巷与粤赣分界的大庾岭梅关古道相连,梅关古道正是唐相张九龄所开凿,自古以来是中原人南迁的中转地。
从史料考据,自唐以后,中原经南雄迁珠江三角洲移民,就有156姓之多。
北宋至元的200多年间,三次大规模移民皆先栖居于珠玑巷,然后再行南迁。
2000年8月,2002年6月,黄教授率其团队两度考察南雄,证实梅关珠玑巷是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对接点和通道,这是个填补学术空白的理论。
2005年6月,黄教授的团队到江门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考察古村落,发现村中建于康熙年间的罗氏大宗祠,是为纪念南宋时由南雄珠玑巷率97姓人家到此定居的先祖罗贵而建。
史料记载良溪的民居村落乃珠玑巷后续发展而成。
南迁移民到珠江三角洲后,继而漂洋过海,形成特有的华侨文化。
早在1993年,黄教授偕参事室文化组同仁到封开考察以及从史料记载中,发现两广划分之源及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乃古广信,即今日封开与梧州。
2000年6月,黄教授率刚成立不久的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察团先后到广东的湛江、雷州、徐闻,广西的北海、合浦,福建的泉州等地考察。
并对多学科的史料和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经反复论证,再次认定了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就在徐闻与合浦。
2001年11月,在湛江举行“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北京、上海、广西、海南、厦门、泉州、香港、澳门百余名专家学者在会上畅论,确认黄教授学术团队的研究成果。
2003年9月,黄教授率队到阳江考察“南海1号”宋代沉船,并为其作出“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黄伟宗教授所率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团队的对珠江流域文化遗迹、文化遗产、文化现象、民俗文化、文化风情等的考察和发现轨迹,包括:从2004至2005年在云浮和粤西四市考察和提出南江文化,2004年春在新兴、曲江、怀集考察禅宗的六祖文化,2005年在怀集提出金燕文化,在德庆与广西岑溪为龙母文化定位,在肇庆为包公文化、利玛窦文化及古村落文化立论,还先后为粤东的妈祖文化、广宁的南竹文化、江门的侨乡文化、台山的侨圩文化、韶关的古道文化、乳源的瑶乡文化、湛江霞山南头村的古港文化、广西贺州及广东恩平的科举文化、广州番禺的古番禺与南学祖地文化、广州十三行的商帮文化、广州荔湾区的西关文化和校园文化、广东科协的科技文化、深圳中丝产业创意园的丝绸文化、广州荔湾区与云浮郁南的“广东大西关”文化、肇庆的端砚文化和端州文化、东莞的客侨文化和现代商居文化,以及佛山、顺德、南海的珠三角文化等作出的考察和定位,都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和我省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成果:纵横开阖的文化版图此后,黄教授与他的团队的考察研究工作更是如火如荼,乃至进行系列化、系统化、体系化的开发研究。
在江河文化上,对珠江水系的西江、东江、北江、南江的文化研究;在民系文化上,对客家、广府、潮汕、雷琼民系文化的研究;在文化系统上,与黄河文化始祖黄帝、哲圣孔子,长江文化始祖炎帝,哲圣老子相对应,发现珠江文化始祖舜帝,哲圣惠能的文化系统。
珠江文化研究会经历十年的艰辛历程,从其研究成果,已构成自己特色的学术系列。
作为珠江文化工程,它确立了珠江文化的体系,由此,珠江文化得以和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并列。
西方各国多以自己最大的主干河流为母亲河,作为本国的文化符号,美国称密西西比河文化,埃及称尼罗河文化等等。
既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涵盖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没有理由会排除珠江文化。
珠江是中国第三大母亲河,珠江水系流域文化是自旧石器时代始,即有人类聚居生息所产生特有的文化。
在“茫茫九派流中国”的江河文化中,独放异彩,为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以江河为单位去看文化现象,去剖析其文化系统、成分、结构与特质,对大江大河如此,对从属或分支的小江小河也如此。
这意味着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视点,这就是新的江河文化论。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是由其江河文化的系统、成分、结构与特质所决定的,都是可以此为其作出文化分析和定位的。
这样,对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分析和定位,除以地域传统文化为单位的系统之外,新增了以江河文化为单位的系统。
由此,中华民族文化的构成,就可以说是由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文化所构成的多元一体的系统。
当今世界上以大江大河流域命名区域文化,已成学术共识。
珠江与黄河、长江,在国际上齐负盛名。
中国的三大河在“华夏江河传记丛书”中均有立传。
从文化史而言,《长江文化史》(上、下册)已于1995年12月出版,《黄河文化史》(上、中、下三册)也于2003年5月出版,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专家领衔主编。
珠江作为中国第三大母亲河,也理所当然应有自己的文化史。
所以,《中国珠江文化史》的完成和出版,可以说是填补了我国江河文化史的学术空白,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
珠江是我国南方的大河,流经滇、黔、桂、粤、湘、赣等省(区)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北部,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其中我国境内面积442100平方公里。
珠江流域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丘陵、盆地相间,东南部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全流域土地资源共66300万亩,其中耕地7200万亩,林地18900万亩,耕地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人均拥有土地仅有9.31亩,约为全国人均拥有土地的五分之三。
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流域的中部,气候温和多雨,多年平均温度在14~22℃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2200mm,降雨量分布明显呈由东向西逐步减少,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和年际变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