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1.羔羊痢疾
该病以剧烈腹泻和小肠溃疡为主要特征,危害7日龄以内羔羊,常致羔羊大批死亡。

(1)病原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沙门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等,主要存在于小肠等消化道内及粪便中。

(2)流行特点主要通过消化道,也可通过脐带或其他创伤部位传播。

病原菌主要来自污染的羊舍、饮水和饲料。

(3)预防措施①加强母羊饲养管理,保持羊舍清洁干燥。

②羔羊出生后,应合理哺乳,避免饥饱不均。

③预防接种,每年秋季可预防注射羔羊痢疾五联苗等。

④做好脐带和圈舍消毒。

(4)治疗方法①病羔灌服土霉素0.2~0.3克、胃蛋白酶0.2~0.3克,每日2次。

②磺胺脒0.5克、鞣酸蛋白0.2克、次硝酸铋0.2克、小苏打0.2克,加水适量混合后一次内服,每天3次。

③腹泻脱水羔羊,每天口服补液盐或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20~100毫升。

2.巴氏杆菌病
该病是山羊常见的一种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

当寒冷、闷热、多雨、天气剧变、圈舍通风不良、营养缺乏时多发。

(1)病原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多发于冬末春初,平时健康羊也常为带菌者,但不发生危害,而一旦天气剧变或营养不良时即可发病。

(2)流行特点本病多发于幼龄羊和羔羊。

病原菌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粘膜的伤口传播。

(3)预防措施①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受冻、受热等诱因。

②保持羊舍清洁卫生,通风透气。

③发现病羊立即隔离,圈舍、用具用10%石灰乳或3%来苏儿或5%漂白粉消毒。

(4)治疗方法①青霉素8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混合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5天。

②严重病例用四环素或磺胺噻唑钠等配合5%葡萄糖静注。

3.传染性脓疮(羊口疮)
羊口疮是山羊常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口唇等处皮肤和粘膜形成丘疹、脓疮、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为特征。

(1)病原属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的羊口疮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抵抗力。

散播在地面的病毒,经过秋、冬至翌春仍有传染性,对高温和甲醛较敏感。

(2)流行特点病毒通过病羊、带毒羊经皮肤或伤口感染传播。

羔羊、幼羊发病较多,常呈群发性流行。

(3)预防措施①定期注射弱毒或灭活疫苗,免疫期2年。

②严防创伤感染,饲料和垫草应尽量拣出芒刺。

③发现病羊应及时隔离,羊舍和用具用2%氢氧化钠或10%石灰乳等彻底消毒。

(4)治疗方法①用0.1%~0.2%高锰酸钾冲洗创面,再涂2%龙胆紫、碘甘油或青霉素呋喃西林软膏,每天1~2次。

②出现全身症状时,可每日肌注磺胺嘧啶30毫升、安定痛10毫升、病毒灵20毫升,连用3~5天。

4.羊痘
该病是由痘病毒引起的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多继发肺炎或化脓性乳房炎,怀孕后期的母羊常引起流产。

(1)病原有山羊痘和绵羊痘两种,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痘痂、浆液内。

对热、阳光、碱和常用消毒药均较敏感。

(2)流行特点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及含毒飞沫和尘埃传播,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及消
化道感染。

被病羊污染的用具、饲料、垫草、粪便等都可成为传播媒介。

(3)预防措施①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防寒保暖。

②定期预防注射羊痘疫苗。

③及时隔离病羊,防止病毒扩散。

(4)治疗方法①大羊用鱼腥草注射液10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5毫克;小羊用鱼腥草注射液5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2毫克,混合一次肌肉注射,一日两次,连用1~3日。

②局部治疗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患部,干后涂以碘酒、紫药水、红霉素软膏等。

5.皮肤真菌病
该病是由皮肤癣菌侵染表皮及毛发引起的真菌疾病,多发生在颈、肩、胸、背部。

病初有豌豆大小结节,后形成界限明显并被覆有灰白色或黄色鳞屑的癣斑,大小不一,被毛易折断或脱落。

(1)预防措施①保持羊体皮肤清洁卫生,经常检查体表有无癣斑和鳞屑。

②发现病羊及时隔离。

(2)治疗方法①对病羊患病区剪毛,用温肥皂水洗涤,除去软化痂皮;涂擦5%碘酊、10%水杨酸软膏,或制霉菌素软膏、灰黄霉素,或达克宁霜,每日涂擦一次,直至痊愈。

②对病羊污染的畜舍、饲槽、用具可用10%甲醛或1%过氧乙酸消毒。

夏秋季节羊病的防治
2006-4-4 16:16:00 来源: 网友评论(0)
夏秋季节是羊腐蹄病、眼病、中暑、蓝舌病的高发期。

本人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特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腐蹄病
病因:炎热雨季,圈舍潮湿泥泞,羊易患此病。

诱因则是草中钙、磷不平衡,致使蹄部角质疏松,粪尿雨水浸泡后,局部组织软化,以及被石子、铁屑、玻璃碴儿等刺伤蹄部,均能致病。

也有因蹄冠与角质层裂缝而感染病菌。

症状:病羊跛行,食欲降低,喜卧怕立,行走困难。

用刀切割扩创后,蹄底的小孔或大洞中有污黑臭水流出,蹄间常有溃疡面,上覆盖着恶臭的坏死物,严重时,蹄壳腐烂变形,卧地不起,久卧压成褥疮,还能引起全身败血症。

治疗:病羊应及时修整蹄部,如蹄叉腐烂,可用5%—10%的浓碘酊或1%—2%的高锰酸
钾溶液涂洗,若是蹄底软组织腐烂,要彻底扩创清洗,然后在蹄底孔或洞内用5%硫酸铜粉或5%水杨酸粉填塞包扎,外面再涂上松节油,借以防腐防酸,也可用磺胺或一些抗菌素软膏等。

对急性病例,要控制败血症的发生,还应该注意用青、链霉素以及广谱抗菌素药物进行全身治疗。

预防:注意喂给适量矿物质,及时清除圈舍中的积粪尿。

在圈进门处要放置10%的硫
酸铜溶液浸湿草袋,用于羊蹄消毒。

二、眼病
本病多发生在炎热和湿度较高的夏秋季节,传染很快,多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在一侧或两侧眼部,发病率可达90%—100%,但病死率很低。

病羊流泪,怕光,眼睑肿胀,有脓性分泌物,发病当天可见角膜混浊,呈灰白色半透明或乳白色的不透明,一般先从角膜边缘开始,渐向眼中央发展,最后,可使视力完全丧失。

治疗:
1、1%—2%硼酸水冲洗干净。

2、四环素药膏每天早晚各一次涂于眼中。

3、青霉素和链霉素各50万单位加蒸馏水1ml冲洗,10ml肌肉注射。

三、中暑
病因:羊在炎热的阳光下放牧,或关在通风不良、潮湿闷热的车厢与栏舍内易发生本病。

症状:羊初患病时精神不振,常常围着圈打转,四肢发抖,步态不稳,呼吸短促,眼结膜红并逐渐变为蓝紫色,体温升高到40℃—42℃,心跳快而弱,皮肤干热。

继而大量出汗,鼻孔流出泡状液体,心跳每分钟100次以上,很快昏倒,昏倒时眼球闪动,如不及时抢救,则会很快死亡。

治疗:
1、将病羊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往头上浇淋冷水或凉水灌肠。

注射安钠加,大羊3—5ml,给予食盐水饮用,必要时可投服清凉剂。

2、颈静脉放血80—100ml,放血后补液,可用5%糖盐水500ml加入10%安钠加4ml。

3、纠正酸中毒及时对症治疗,可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注射液50—100ml。

心脏衰弱及循环虚脱时,皮下注射5%硫酸苯异丙胺溶液20ml—40ml。

预防:放牧不要在炎热的阳光下进行。

车厢、羊舍要通风凉爽,防止闷热。

多给饮水和清凉多汁的饲料。

四、蓝舌病:
蓝舌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热,口腔和胃肠道粘膜的溃疡性炎症变化,乳房和蹄冠上也常有病变,且常因蹄真皮层遭受侵害而发生跛行。

患病动物为传染源,主要由媒介昆虫——伊蚊及库蠓传播,呈季节性流行。

多发于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特别是池塘及河流多的潮湿低洼地区易发此病。

症状:羊传染蓝舌病后,潜伏期一般为4天—10天。

病初体温升高至40℃—42℃,高
热稽留4天—5天,精神萎顿,厌食,呼吸及心跳加快。

大量流涎,流鼻涕,双唇发生水肿,常蔓延至面颊、耳部,舌及口腔粘膜充血,发绀,出现淤斑呈青紫色;严重者发生溃疡,糜烂,致使吞咽困难。

继发感染进一步引起组织坏死,口腔恶臭,鼻腔有脓性分泌物,干涸后结痂于鼻孔周围,因而引起呼吸困难。

鼻粘膜和鼻镜糜烂出血。

有时蹄冠和蹄叶发炎,最初蹄热而痛,后见跛行,膝行或卧地不起,由于并发肺炎或胃肠炎而死亡。

山羊的症状与绵羊相似,但较轻,多呈良性经过。

治疗: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加强营养,精心护理,对症治疗。

口腔用清水、食醋或0.1%的高锰酸钾水冲洗,再用1%—3%硫酸铜或碘甘油涂于糜烂面,或用冰硼散外用治疗。

蹄部患病时可先用3%克辽林或3%来苏尔洗净,再用土霉素软膏涂抹。

注射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

比较严重的病例可补液强心,5%糖盐水加10%安钠加1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

预防:
1、每年应注射鸡胚化弱毒疫苗或牛肾脏细胞致弱的组织苗,半岁以内的羊按说明用
量皮下注射,10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

生产母羊应在配种前或怀孕后3个月内接种疫苗。

2、发现病羊应扑杀,对场地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3、提倡在高地放牧和羊群回圈过夜。

小尾寒羊羔羊痢疾的治疗
2006-4-4 16:15:00 来源: 网友评论(0)
1 临床观察与诊断羔羊食欲消失,严重脱水,眼窝下陷,头向胸侧,两眼合闭,步态不稳,四肢蜷于腹下,身躯和尾部污染。

患病羔羊排稀便,有的粥状,有的水样,颜色有绿、黄绿、灰白等,并有恶臭味,体温升高到39.5℃。

后期肛门失禁,稀便流沉两后肢,粪中带血,内有气泡。

2 剖检变化剖检死亡羔羊,其特征性病理变化是肠道可见出血性炎症,小肠(尤其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可见到溃疡周围有一出血带。

需要无菌采集刚死亡的病羔肠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心血等,进一步做微生物学检验。

3 发病原因母羊妊娠期营养差,羔羊胎期发育不好,体质弱。

由于养殖场饲养环境较差,地面潮湿,羔羊接触母羊污染的乳头,病原菌经口进入消化道,又因为当时气候突变,在这些诱因作用下,羔羊抵抗力减弱,细菌在小肠内开始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4 治疗原则上对病羔要及早发现,消除诱因,及时治疗,仔细护理,提高疗效。

①用10%新鲜石灰水100~200毫升/只灌服,或用2%硫酸铜100毫升/只投服。

②用硫酸链霉素5~10毫克/千克体重注射,连用3天。

③对病程较长的羔羊,静脉注射5%或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毫升/只·次,同时给予强心类药物。

5 防治措施①加强妊娠母羊的饲养管理,达到母健仔壮,抗病力强。

②羔羊出生后及时吃足初乳,精心护理,防止饥饱不均。

③搞好卫生,将羊舍周围环境、土壤进行清理消毒,特别是母体、产舍的清洁,避免乳头污染,脐带结扎消毒好,避免创伤。

羔羊白痢的防治
2006-4-4 16:15:00 来源: 网友评论(0)
羔羊白痢是羔羊大肠杆菌病的俗称,是由一些血清型不同的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死亡率很高。

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在羔羊接触病羊、不卫生的环境、吸吮母羊不干净的乳头时,均可感染;少部分通过子宫内感染或经脐带和损伤的皮肤感染。

发病症状一般把本病分为2种类型:败血型、肠炎型(下痢型)。

败血型主要见于2-6周龄的羔羊。

病羔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沉郁、迅速虚脱、轻度腹泻;有的带有神经症状,运动失调、磨牙、视力障碍;有的出现关节炎,有的发生胸膜炎。

多在4-12小时死亡,死亡率可达80%以上。

肠炎型(下痢型),多发于2-8日龄的羔羊,主要症状是下痢。

羔羊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粪便呈半液状,带有气泡,恶臭,含有乳凝块,严重时混有血液。

病羔腹痛、背躬、虚弱、严重脱水、衰竭、卧地不起,有时出现痉挛。

如治疗不及时,可在24-36小时死亡。

预防首先要加强怀孕母羊的饲养管理。

要保证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定期运动,以利于胎儿的发育;严格遵守临产母羊及新生羔羊的卫生制度,可用3%-5%的来苏水对产房喷洒消毒。

其次要加强新生羔羊的饲养管理,搞好新生羔羊的环境卫生。

对有病的羔羊,及时进行隔离;对病羔羊接触过的房舍、地面、墙壁、排水沟等,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选用同型菌苗给孕羊和羔羊进行预防注射。

治疗抗菌可用土霉素,每日20-50毫克/公斤体重,分2-3次口服,或每日10-20毫克/公斤体重,分2次肌肉注射。

也可用磺胺甲基嘧啶,将药片压成粉状加入奶中,使羔羊自己喝下。

首次1克,以后每隔4-6小时服0.5克。

或磺胺嘧啶钠5-10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也可用呋喃唑酮每日5-10毫克/公斤体重,分2次内服。

补液可用5%的葡萄糖盐水每日20-100毫升静脉注射;也可用嗜酸菌乳和噬菌体、二价菌体(大肠杆菌病及副伤寒噬菌体),具有良好的效果。

如病情好转时,可用微生物制剂,如促菌生、调痢生、乳康生等,加速胃肠功能的恢复,但不能与抗生素同
牛羊寄生虫病程序化防治
2006-4-4 16:14:00 来源: 网友评论(0)
牛羊寄生虫病程序化防治模式是一项综合性防治新技术。

它改变了传统的防治方法,使单一防治寄生虫改为主要寄生虫整体的有序防治,使零星、间断的治疗改为有组织、连片的预防措施,使牛羊群中的内外寄生虫得到全面驱治和预防,从而提高了综合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一、药物选择
由中国农业大学研制开发的兽用新型驱虫药阿力佳(虫克星),具有广谱、高效、安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