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2课《师说》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 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 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 于用。
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 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 运动的先驱。
第4段:说明写作缘起。
三、具体赏析
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人为什么要从师?
a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道理:
表假设之后有一种结果,可译为“如果……就”
1.师不必贤于弟子 2.而耻学于师 于 3不拘于时 4.其皆出于此乎 5.于其身也
比 向 被 在 对于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呢
3.生乎吾前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见渔人,乃大惊

无 1.无贵无贱 2.圣人无常师
②作家人面对现实,表见解、抒真情。《师说》 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挑 战,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
因此,《师说》是唐“古文”的代表作。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 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 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 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 天仍有借鉴意义。
柳宗元说“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 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 《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 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 而东,如是者数矣。”
韩愈在《师说》中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 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3.本段和第二段、第一 段有怎样的联系?
•结构上和第二段形成对比 •内容上和第一段形成呼应
第三段结构图
正 面 圣人无常师 论 述
孔子从师事例 引孔子语句
能者为师
第三段段意 以孔子为例,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理。
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 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李蟠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学于余 呼应二段 有师 呼应一段
写 作 缘 由
结构图示
《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唐“古文运动”倡导:
①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 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 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 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
定 责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感
3、横比: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讽

第二段结构图
嗟乎……难矣
师道不传的现实

从 反 面 批 判
三 组 对 比
圣人有师
众人耻学于师
于子有师
于己耻学于师
巫医……相师 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疑问 肯定 慨叹
道 不 传 的 原 因
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 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韩 愈
到此虚怀遇大颠, 留衣亭可与祠班。 不虚南谪八千里, 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
韩山 韩水 韩渠 昌黎路 昌黎学校 ——潮州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 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 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 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 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文章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
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拜送书于庭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学于余(耻学于师)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表比较, 比
不拘于时
介词,表被动,被
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3-师说
1.于其身业,则耻师焉 表转折语气,可译为“却”。 2.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表承接语气,可译为“就” 则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文章《师说》题解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
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 种事物的见解。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 的道理”来理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 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本文阐述的是作 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古之学者必有师……人
1、从师的原因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惑而不从师,其为
惑也,终不解矣。
2、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结构图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解惑也


人非……终不解矣

生乎……师之所存也
本文的中心观点 教师的职责 从师的重要 从师的标准
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
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 以为愚,皆出自于此乎?”)
②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 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
无论 没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
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的原因
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难问题
2.于其身业,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
1.或师焉,或否焉
或 2.或异二者之为
有的 或许
1.愚以为宫中之事 我,谦称。
愚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愚人,名词;愚昧,形容词;
文章字词积累
古今异义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 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 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文章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
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3-师说
文章字词积累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文章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指圣人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文章字词积累
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 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 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 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 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文言字词积累 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找出文中古今异议的词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愈著作节选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 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 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 辙、王安石、曾巩。
文章作者简介
所谓“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 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 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
一词多义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些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
结构助词,的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代词,代“六艺经传”
(6)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词,我
(7)蚓无爪牙之利
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
(8)吾欲之南海
动词,到 往
Hale Waihona Puke 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3-师说
做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④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 答。
(自己的话: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愚蠢的。原文:
二、整体感知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zhuàn) 从师( cóng )
读书( dú ) 不能( bù ) 传道( chuán )从容( cóng )
老聃( dān ) 蟠( pán ) 苌弘( cháng ) 近谀( yú ) 作师说以贻( yí)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 道”。)
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必有 师”。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
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
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 从师。
第四段
好古文 不拘于时 行古道,
第四段结构

面 论
冉( rǎn ) 潘( pān) 长幼( zhǎng) 须臾( yú ) 怡( yí )
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 者必有师”),并阐明老师的作用及择
概 师的态度和标准。 括 段 第2段: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 落 之族”的“耻于学师”。 大 第3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 意 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3-师说
一词多义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文章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朔气传金柝
动词,传递,传送
舍相如广成传舍
名词,客舍
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3-师说
“学者必有师。”)
第二段
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 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此段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作者用什么论证方法来批驳的?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疑 问 推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肯
于其身,耻学于师。
——梁衡 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一、作者及古文运动
文章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 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 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 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如“文以 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言之有物”、“言贵创 新”等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 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 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文章写作背景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唐太宗就很信佛,上有好者, 下必甚焉。因此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甚至成为主流思想。 佛教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 所谓清静寂灭者”。这和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因而, 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愈多。
再则 ,魏晋门阀制度的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 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 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而韩愈却不顾流俗,勇为人师, 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 道,从而写下了此文。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 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