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56401_安徽淮北前常铁铜矿控矿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工程
1矿区地质特征
本区所处构造单元属中朝准地台鲁西隆起,
皇藏峪复式背斜的南段,
处于宿徐弧形褶皱构造与符离集东西向区域性断裂构造交汇部位,
以古生代地层为主,第四系松散层覆盖,燕山期石英二长闪长玢岩岩体是区内主要成矿母
岩体。

矿床(点)
的形成均严格受三铺岩体与寒武系碳酸盐岩接触带控制,矿体主要分布在岩体内部、岩体与寒武系
大理岩接触带或大理岩层间裂隙中。

(图1)
前常铁铜矿地层4线以西为背斜构造,
4线以东为向斜构造,
构造轴向为北西~南东,自北西向南东倾伏。

通过全面收集整理以往地质工作成果并结合当前勘
探地质资料,工程揭露得出前常铁铜矿矿体赋存特征:
4线以西矿体大部分呈急倾斜状态赋存在闪长玢岩与大理
岩、
白云质大理岩的接触带和接触界面以上岩体内,少数赋存于大理岩层间构造内。

4线以东矿体基本呈层状、
似层状赋存在接触界面及闪长玢岩岩体内。

(图2)在垂直方向上,
矿体在4线以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延深。

4线以东不具有此特点,
矿体中间低洼,两端高。

矿体在水平方向的分布:
4线以西矿体形态复杂,接触带附近矿体产状受接触带的形态制约,主要呈透镜状、
囊状、脉状等,而火成岩体内捕掳体类型主矿体呈陡直状、
条带状产出,其走向延深方向与其下方的背斜轴向基本一致。

矿体产状总体看,
长轴方向基本为北西~南东向,倾角一般较陡约50~70度。

4线以东矿体主要呈似层状,
倾角一般较平缓25~40度。

因此,我们调整了靠近背斜附近岩体内捕掳体型矿体
的勘查方向,由原北西-南东向变更为北东-南西方向,控
制网度也根据生产需要进行了加密,
陆续发现了原主矿体多为数个分支矿脉组成,且有规律的沿构造位置产出,多呈平行脉或不连续的脉状延伸关系。

在此基础上,又发现矿石类型根据矿体赋存部位不同
其也有差异。

产于接触带或大理岩层间的矿体,
矿石中普遍含黄铜矿、黄铁矿,并伴生金,
矿石类型较复杂。

产于远离接触带火成岩体内的捕掳体型矿体,矿石中含硫铜低,
矿石类型简单,
主要为磁铁矿石。

2前常铜铁矿褶皱控矿规律2.1背斜构造控矿规律
从构造与成矿的角度分析,
4线以西的背斜构造受北东向的应力挤压,平行于背斜枢纽受张应力作用形成北
西~南东向的纵张裂隙、
断裂构造,为燕山期闪长玢岩的侵入创造了条件。

(图3)围岩控矿作用:
矿体主要赋存于岩体、碳酸盐岩接触——————————————————————
—作者简介:刘宇(1987-),男,安徽宿州人,本科,地质工程师,主要
从事地质技术工作;王如仁(1969-),男,
江苏徐州人,专科,地质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质与测量技术管理工作。

安徽淮北前常铁铜矿控矿规律研究
Research on the Ore-control Laws of Qianchang Iron and Copper Deposits in Huaibei,Anhui Province
刘宇LIU Yu ;王如仁WANG Ru-ren
(安徽太平矿业有限公司,
淮北235115)(Anhui Taiping Mining Co.,Ltd.,Huaibei 235115,China )
摘要:近年来,公司对前常铁铜矿的地质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勘探投入和研究,
积累了比较多的地质资料。

通过生产实践对矿区中部、浅部揭露矿体空间赋存情况看,捕掳体类型主矿体并不是如以往地质规律总结中呈似层状连在一起,
而是在背斜或向斜构造中呈现不同的矿体形态赋存在接触界面附近。

这种类型的矿体采用一般类型勘探方法存在丢矿、漏矿现象,成矿带上的勘探空白区仍有探矿可能。

当前,通过深入系统研究,总结矿区成矿背景与成矿条件、
成矿特征、成矿规律,提出构造控矿规律新观点,指导矿体勘查。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company has conducted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Qianchang Iron and Copper Mine,accumulating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geological data.Through production practice,it can be seen from the spatial occurrence of exposed ore bodies in the central and shallow parts of the mining area that the main ore bodies of the capture type are not connected in a layered manner as summarized in previous geological laws,but present different forms of ore bodies near the contact interface in anticline or syncline structures.This type of ore body has the phenomenon of ore loss and leakage using general exploration methods,and there is still potential for exploration in the exploration blank areas on the mineralization belt.Currently,through in-depth and systematic research,we have summarized the mineralization background,conditions,characteristics,and laws of the mining area,proposed new viewpoints on structural ore control laws,and guided the exploration of ore bodies.
关键词:前常铁铜矿;
成矿控矿构造;捕掳体类型Key words:Qianchang Iron and Copper Mine ;metallogenic and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capture type 中图分类号:P618.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3)14-122-03doi:10.3969/j.issn.1006-4311.2023.14.038
图3背斜应力作用示意图
挤压方向
层间滑动
方向
·122·
Value Engineering
图4背斜控矿示意图
图1前常铁铜矿-300m 中段地质构造平面图
图2前常铁E~E ’地质横剖面图
带及大理岩层间内。

矿体赋存空间,其层位主要为上寒武
统凤山组下段,
其次为上寒武统长山组、中寒武统张夏组岩层。

构造控矿作用:岩浆自南东向北西侵入通过层间滑
动、
虚脱层位以及平行于背斜枢纽的纵张裂隙、断裂侵入围岩,成矿物质就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交代沉淀形成铁
矿体。

主要成矿模式有接触带型、
捕虏体型、层间破碎带型等三种类型。

(图4)在垂向上,矿体基本从北西向南东倾伏。

捕掳体型矿
体大致呈类平行脉状或条带状产出,
大小不等,产状较陡直;接触带型和层间破碎带型基本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产
状较平缓。

在矿体成分上:
捕掳体型基本为磁铁矿矿,接触带型和层间破碎带型富含铜、
金。

(图5)2.2向斜构造控矿规律
从构造与成矿的角度分析,
4线以东的向斜构造受北东向的应力挤压,向斜核部受压应力作用层间滑动、虚脱
构造,为燕山期闪长玢岩呈层状侵入创造了条件。

围岩控矿作用:矿体主要赋存于岩体、
碳酸盐岩接触带。

构造控矿作用:岩浆自南东向北西侵入通过层间滑
动、虚脱层位侵入围岩,
形成层状及似层状的接触构造和·123·
价值工程
图6
向斜控矿示意图图5-180m 中段地质平面图(背斜构造附近
)
捕掳体,成矿物质就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交代形成铁矿体。

主要成矿模式基本为接触带型、
捕虏体型等两种类型,层间破碎带型暂未发现。

(图6)在垂向上,
矿体基本从北西向南东倾伏。

捕掳体型矿体和接触带型矿体基本呈层状、
似层状产出,产状较平缓。

在矿体成分上:
捕掳体型矿体基本为磁铁矿矿,接触带型则共伴生铜、金。

3找矿方向及成果
结合以上总结和发现的矿区地质规律,
首先以找寻接触带为主,在接触带基本控制的情况下,再根据背斜控矿和向斜控矿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工程设计布置。

在4线以西的背斜构造区,
首先勘查闪长玢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上形成的接触带型矿体,
然后垂直接触带矿体布置钻探工程勘查层间破碎带型铜铁矿;
捕掳体型矿床因大部分呈陡立形态,采用垂直布孔很容易造成漏矿,
因此设计以倾斜扇形钻探剖面勘查捕掳体型磁铁矿石。

在4线以东的向斜构造区,
也首先勘查闪长玢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上形成的接触带型矿体,
然后垂直接触带矿体布置钻探工程勘查捕掳体型磁铁矿石。

通过对控矿规律的研究,前常铁铜矿从2010年至今勘查盲矿体增储100多万吨,
为矿山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并通过矿区浅部与中部矿体的生产工程揭露及矿体
规律总结,
既实现勘查控制上的工程布置优化,同时也为即将揭露深部矿体的工程布置提供借鉴。

4结论
通过生产实践对矿区浅部揭露矿体空间赋存,
发现原生褶皱构造影响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态和产状,特别是捕掳体型矿体在背斜或向斜构造中呈现不同的矿体形态。

前常铁铜矿浅部资源因第四系含水层的影响,
保有的260万吨矿石因系保护矿柱不能进行开发利用,
浅部可利用的资源储量不足3年,
前常铁铜矿正在进行深部资源的基建施工,根据地质报告,深部保有资源储量2400多万
吨,
基本集中在背斜褶皱构造附近,地质队在提交地质报告时,将岩体内捕掳体型的矿体
(近1600万吨)按平行于接触带呈层状、似层状进行圈定。

通过生产实践的揭露与
研究,
在背斜构造附近的捕掳体型矿体大部分平行于背斜轴面,呈条带状、囊状产出,这种类型的矿体如果采用从地勘钻孔见矿位置往两侧加密的办法,会发现见矿钻孔的矿体彼此没有连续,从而得出矿体发生较大负变,并总结出“孔孔见矿、孔孔不连”的规律,造成实际上的丢矿、漏矿现象;另外,深部向斜构造位置的勘查程度较低(仅有两个钻孔),因此,通过深入系统研究,总结矿区成矿背景与成矿条件、
成矿特征、成矿规律,提出原生褶皱构造控矿规律新观点,将对深部指导矿体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汪青松.淮北地区矽卡岩型铁铜矿床控矿条件分析与成矿模式[J].资源调查与环境,2010,31(02):103-111.
[2]李全海,
方招信,章中久,等.淮北夕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的研究[J].安徽地质,2009,19(01):27-34.
[3]黄蕾蕾.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分析[J].西部资源,2019(03):87-88.
·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