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永新县农业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新县农业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永新县农业局
近年来,永新县上下不断加大农业工作力度,立足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狠抓现代科学发展理念,引领农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农业生态品牌,培养新型农民,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力度,为发展山区现代特色农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农业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传统资源潜力
永新地理“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山青水秀,主丘陵,水系纵横资源丰富,无霜期长,经济总量较小,为典型丘陵山区农业县,土肥气候条件适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适合多种作物的生长,具有酱萝卜、酱姜、陈皮、蚕桑、茶叶、大米、蔬菜、养殖、皮革等传统产业优势。

2、交通辐射能力
近年来,永新交通运输、通讯、邮电条件更便捷,铁路分文线和319国道穿境而过,离赣粤高速65公里,距井岗机场75公里,靠吉安,接近井岗山,傍井岗旅游区,趋向广东、福建沿海发达地区,加上永新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红色文化底蕴,对县内和周边地区能起承上启下的强劲辐射作用,有较强的市场接纳能力,具有明显的农业项目区位优势。

3、市场消费潜力
永新有近50万人口,县城的农产品消费群体常住居民达12万多人,未来乡村和县城对农产品的消费水平呈上升趋势,加上井岗山、吉安、泰和、安福等周边市场,以及经济开发区外出人员的流通带动,辐射的消费群体和潜力市场庞大,具有明显的市场空间。

4、生态品牌优势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区域生态经济关系的类似性与差异性,永新县将农业建设划分为四个生态农业区,即河谷平原高效作物生态农业区,西北部丘陵岗地农林牧生态农业区,腹部岗与盆地粮、经、渔、牧生态农业区,边缘山区农林结合生态区。

按照“全面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实施了生态林业及小流域整治工程、绿色食品开发工程、精品生态农业科技园工程等九大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根据各生态农业区的地理条件、主导产业,推广应用了六种生态农业模式,即以“猪——沼——果”、“猪——沼——渔”、“猪——沼——菜”为主的井冈山区庭院生态经济模式、丘陵山区轮作套种立体复合生态农业模式、种桑养蚕增肥地力模式、产业化开发绿色食品生态模式等,着重开发推广了双杂吨粮田栽培技术、优质落叶果及规范化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等十项生态农业配套高新技术。

2004年永新县列入“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2006年永新县列入“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我县还是“国家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表明我县在生态农业的开发工作方面获得了突破。

近几年,我县绿色产业发展渐显规模,获绿色食品商标(A级)7个、有机食品商标(AA级)1个,其中蔬菜类获得西瓜、葡萄、包菜和香葱4个品种的A级绿标证书,无公害生产建设初见端倪,为我县农业产业壮大基地规模、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档次积累了经验。

5、技术产业依托潜力
目前我县技术和资金等方面主要依托科技部、省科技厅和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科院等部门院校的长效有力支持,发展“公司+基
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积极引进和建设的永兴食品有限公司、永佳粮油有限公司、晨风米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着我县农业项目的实施发展。

近年来,永新县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全县紧紧围绕农业项目建设,突破性发展多种经营,形成了粮油、蔬菜、果桑、畜禽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农业经济结构基本合理,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促进了农田向种田能手集中,全县实行农田规模经营的农户达26%以上,有近十万劳动力洗脚上岸,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食用菌等生态农业开发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全县建成各类蔬果基地800公顷,利用农产品废弃物和剩余物栽培食用菌,年产量达1500吨,通过招商引资建成花卉苗木基地600公顷。

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目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2180公顷,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县农林田园景观焕然一新,农业项目实施环境步入良性循环。

6、政策推动优势
为加快农业项目建设,永新县实行高位推动,成立了上下对口、齐抓共管的生态农业建设领导体系,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政策。

积极创办县农业技术职校,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培养有技术、懂经济、重环境建设的农村“土专家”和农民技术人才。

并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老建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确保每年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自然、农业基础等因素的制约,永新县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实施农业项目建设的技术物质条件不是充足,还存在一些亟待着力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和制约因素。

1、生产区域化刚起步,集约化程度低。

传统大包干将集体土地等资产普遍分散到农户,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难以组织推进规
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造成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缺乏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和改善基础设施项目的实力和后劲。

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没有主导品种,各家各户自产自销直接进入市场,不能形成合力,商品一致性差,难以创品牌,加上农田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地力结构破坏较大,土地投入产出率低,农民增收的门路不多,持续增产增收的难度加大。

2、营销方式落后,有组织的营销网络尚未形成。

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农村市场体系和物流产业发育不全,经纪人偏少,大宗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农村物流产业的手段和设施落后,马路集市、地摊经营为主,直接出口和自营出口比重偏低,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好解决,农业项目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项目的落实和升级。

3、农村项目实施创新能力弱,项目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年龄老化,项目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后备力量严重短缺,项目实施水平偏低。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乡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外地转移较多,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少文化、缺技术、不善管理、不会经营、小农意识较浓,发展规模生产的高素质劳力不足。

项目建设主体容易断链,项目推广对象易变,项目发展规模生产劳力有限。

4、地方本级财政较为困难,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项目配套资金投入不及时或不足。

由于我县经济发展实力并不强,本级财力对农业项目的投入有限,加上这几年我县列入国家和省里的重点开发和建设项目较少,招商地理又不便,农户的土地、房屋不能作为信贷抵押,农户和中小企业信用贷款覆盖面窄,难以切实落实到农户,涉农资金投入乏力,融资渠道有限,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大多以经营农
资维持生计,项目推广经费不足,项目服务举步维艰,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项目申报和进展缓慢且发展后劲不足。

5、龙头带动作用不强。

我县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大多为作坊式生产,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缺乏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带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

现有龙头企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与农户的互动规模偏小,农村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低,基地和市场联系不紧密,满足不了我县目前的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需求,产业链的作用不能够真正发挥,不能适应农产品产销市场竞争的趋势,龙头企业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矛盾突出。

6、项目实施基础陈旧。

我县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基本是六、七十年代修建,年久失修老化, 病险运行维艰,安全隐患较多,农业机械发展滞后,防汛抗旱形势严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农村贫困面大、程度深与建设投入需求的矛盾突出,因贫困乡村多位于自然、地理条件较差的深山区域,交通不便,一些地方人畜饮水问题未得到解决,生产生活极为困难,遇自然灾害、大病治疗等原因返贫情况突出,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上述制约因素表明,项目建设的过程,就是推进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因此,必须把抓好农业项目建设规划、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我县农业发展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

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用工业化和产业化的现代农业理念抓农业项目建设。

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实施品牌战略,整合资源,逐步形成项目支撑、龙头企业带动、专业批发市场拉动、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导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二要抓好农民素质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

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抓好农民素质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着力培育农民企业家和科技致富带头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努力打造现代农民。

扶持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三要高度重视项目储备,增强部门协调配合的能力。

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加大项目的编制和申报力度,把农业项目工作作为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实力项目提前储备、包装和推介,要突出重点,关键突破,整合谋划一批管长远、增后劲的建设项目,成熟一个,申报一个,争取有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和省投资项目计划笼子。

强化金融支农政策,推进农村小额信贷抵押资质优惠政策,扩大信贷覆盖面和中小企业贷款投放量。

四、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围绕建设“生态农业县”的目标,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节支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健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标准体系,培育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建立农产品检测体系,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建立健全农业执法体系,确保农业项目安全实施和运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