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厚度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膜厚度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彭希
【摘要】Changes in comeal thickness are manifested in a wide range of ocular conditions as well as some systemic sicknesses. Here we reviewed commonly used techniques for in vivo comeal thickness measuring. These include A-scan ultrasound comeal pachymeter,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Orbscan-II,Pentacam, 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confocal microscope, comeal endothelial specular microscopy, and Haag-Strelt slit-lamp comeal pachymeter. In addition, the characters of changes in comeal thickness under various clinical conditions, such as keratopathy, ocular pressure measurement, glaucoma, ametropia, cataract, retinopathy are summarized as well.%角膜厚度在各种眼科疾病,甚至全身疾病中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对角膜厚度的仔细考察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常见的角膜厚度测量仪器,包括:A超角膜测厚仪、超声生物显微镜、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眼前段分析仪、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共焦显微镜、角膜内皮显徽镜、Haag-Strelt裂隙灯角膜厚度测量仪,以及角膜厚度在各种临床疾病,包括:角膜病、眼压测量、青光眼、屈光不正、白内障、视网膜及其他疾病当中的意义进行总结分析,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期刊名称】《临床眼科杂志》
【年(卷),期】2013(021)002
【总页数】6页(P182-187)
【关键词】角膜厚度;角膜厚度测量仪器
【作者】彭希
【作者单位】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一、角膜厚度测量仪的类型
1.利用超声原理测量
(1)A超角膜测厚仪:其原理为:在设定的超声波在角膜组织中的传播速度的基础上,感知超声波穿越角膜前后表面所需的时间,来得出角膜厚度。
精确度可达0.001 mm。
由于其良好的穿透性,在各种情况下均可广泛运用。
目前仍是测量角膜厚度的金标准[1],评估其他角膜测厚仪时,常将其结果与A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但A超测量仍有它的局限性,如:受操作因素影响:探头与角膜的接触位置、探头与角膜所成的角度是否为直角、操作时的力度对角膜的压陷程度等,导致可重复性偏低。
在一些研究显示反复的A超测量可能导致测量数据轻微偏低[2];受角膜病变的影响,如:角膜水肿、角膜白斑、角膜变性、角膜炎症等导致角膜性质改变,超声波在角膜组织中传播速度发生变化,即使时间差测量准确,结果也出现误差;A 超测量获取的是点数据,难以评估全角膜厚度,或准确定位最薄点最厚点等;且因为测量时的直接接触,导致医源性感染,前后受检者的交叉感染等,难以在外伤、眼内手术早期使用。
(2)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
其原理也是利用超声原理的角膜测厚仪。
与A超相比,获取的是任意子午线上的二维图像,分辨率达到20~60μm,清晰度近似于低倍镜下的病理切片[3]。
但
因为角膜测量点定位难,测量结果准确性和重复性低,一些研究显示,UBM测量角膜厚度时比较A超偏大[4]。
测量时需水浴接触,不易被患者接受,并未用作常规测量角膜厚度的方法。
2.利用光学原理测量
(1)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原理:联合Placido技术,以45°角将光源投射至角膜表面,通过计算机分析获取的9600个数据点,根据两表面的差值得出角膜厚度[5]。
可得到全角膜厚度并显示出极大值和极小值点。
根据校正声速系数的不同,得到的结果与A超等相比可能偏薄、相似。
操作时的定位要求只能靠肉眼和检查者的经验控制,对操作要求较高。
对儿童、视力太差不能固视、配合差的受检者检查困难。
但Orbscan所用的光源为可见光,
波长短,对组织的穿透性差。
当角膜病变,如角膜水肿、角膜白斑等,光源难以通畅传播,必然导致检查结果的异常,因此有学者发现,由于术后的角膜水肿等原因,导致Orbscan-Ⅱ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的测量值较A超小[6]。
(2)Pentacam眼前段分析仪:原理:依据Scheimpflug原理,实质是1台旋转摄像
机高速拍摄,并进行眼球运动数据校正,通过对25000个数据点进行计算机三维
重建来进行测量。
精确度可达0.005 mm。
操作时通过控制操纵杆,按屏幕上的
提示进行定位,当达到目标位点是时仪器自动开始扫描。
受操作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小。
Orbscan-Ⅱ、Pentacam在不同的研究中,其结果有的一致[7],有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8]。
与Orbscan系统一样可获得全角膜厚度,显示最薄点、最
厚点,且因获取的测量点更多,测量精确性也更高,对角膜形态异常的疾病,如圆锥角膜,检查价值高。
而其存在的问题也类似于Orbscan,即所用光源为可见光,所以对有影响穿透性
的角膜组织病变时,其测量结果可靠性低。
且非接触型的测量仪,受外界影响如患
者眼位、泪膜等比较大。
(3)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原理:考察的也是时间差。
不过有别于超声系统的测量仪,其使用的近红外光,分辨率可低于10μm,成像更加清晰。
多项研究显示AS-OCT测量结果比
A超结果偏低[9,10]。
与 Orbscan系统、Pentacam 系统同属非接触型角膜
厚度测量仪,避免了医源性感染,可用于外伤及术后早期[11]的患眼。
甚至已
有学者将其用于LASIK术中监控[12,13]。
无接触性易于被患者接受。
操作简单,重复性高。
扫描范围横向16 mm,纵向6 mm,可以同时扫描整个角膜。
通过自带的分析软件,更可以对扫描图像进行准确定量分析。
与Orbscan系统、Pentacam系统使用可见光相比,AS-OCT使用的是1310 nm今红外激光,穿透性优于前者,对术后水肿、角膜白斑、翼状胬肉等病变角膜,有不可替代的诊断价值。
(4)共焦显微镜:原理:在角膜上纵向移动,进行连续横断面扫描,形成一系列二维图像。
分辨率高达1μm,可以在活体上清楚观察角膜各层组织,甚至达到病理活检
水平。
属于接触性测量仪,需受检者高度配合,且定位不确定,可靠性较差。
有些研究显示其测量值与A超相比偏小[14]。
(5)角膜内皮显微镜:原理:原理类似于超声,通过感知角膜前后表面反射光源的时间差得出角膜厚度。
操作时要求受检者固视仪器视标,定位中心点,测量中心点以及周围四个方位点的角膜厚度。
需要改变测量位置时,则改变目标光点的位置来实现。
由于只能测量几个点的数据,在评估全角膜厚度,以及特殊靶点时,局限性明显。
有些研究显示其测量值与A超相比偏大[15],也有些研究显示两者结果类似[16]或偏小[17]。
(6)Haag-Strelt裂隙灯角膜厚度测量仪:原理:是比较古老的测量方法,需在裂隙灯
显微镜上安装一角膜测厚仪附件。
在裂隙灯检查时可同时进行角膜厚度的测量。
通
过旋转附件至目标位置,可直接从刻度上读出角膜厚度。
精确度是0.02 mm [18]。
操作简单,但精确性和重复性差[19],缺乏严格的角膜定位点,在相
同或不同检查者之间测量重复性差;受被检者影响也大,因为双眼Kappa角的存在,常使双眼测量值出现明显差异,只能用于粗率测量。
随着技术的进步,对角膜厚度的测量越来越准确,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各种测量仪器都有其局限性,即使对没有绝对禁忌的受检角膜,不同仪器的测量结果虽高度相关,但差异性也明显,相互之间不能完全替代。
在实践工作中应仔细考虑,慎重选择适用的方法,以获得最可靠的检查结果。
二、角膜厚度的临床意义
1.角膜厚度与角膜病
(1)圆锥角膜:是一种以角膜局限性的凸起和角膜变薄为特征的先天性疾病,引起严
重的不规则散光和高度近视。
与角膜厚度改变有关的病理改变为:圆锥局部角膜变薄,但变薄的层次部位尚不清楚,铁质沉着形成褐色的Fleischer环,角膜深层皱褶引起的Vogt条纹条纹等,另外,发生后弹力层破裂,房水进入角膜,可引起急性角膜水肿增厚。
对角膜各个部位厚度的检查及形态检查在圆锥角膜的诊治中显得尤为重要[21]。
(2)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的疾病:因为角膜内皮泵的功能维持了角膜的透明性,而角
膜内皮失代偿时,这种功能就丧失了,继而导致角膜水肿,角膜厚度增加。
如:大
疱性角膜病变、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等。
(3)干眼症:是发病率高,且长期以来缺乏重视和明确诊治手段的疾病。
主要临床表
现为异物感、干涩感、角膜上皮的点状缺损。
角膜厚度的改变主要是:全角膜厚度
减少,前表面形态不规则,且角膜厚度变化的程度与此病的严重程度及患病时间高度相关。
(4)角膜变性性疾病或免疫相关性疾病:角膜缺乏血管,但周边角膜缘血管丰富,因
此变性性疾病或免疫相关性疾病主要影响角膜周边。
常常因为周边角膜基质纤维溶解、溃疡、坏死,导致角膜厚度变薄,如蚕蚀性角膜溃疡、Terrien’s角膜变性、角膜软化症等。
而带状角膜变性,由于睑裂区角膜前弹力层的钙质沉积,形成白色斑片,常使角膜睑裂区局部带状角膜增厚。
(5)角膜烧伤性疾病:早期因为水种、致伤物浸润(酸烧伤的患者形成蛋白凝固物,碱烧伤患者的皂化反应)、基质炎性溶解,晚期纤维血管组织、结缔组织增生,形成
角膜白斑、翼状胬肉、睑球粘连等病变,都会引起角膜厚度的改变。
由于伤情的严重,并发症的多样,治疗角膜烧伤常需联合多种手术方式[22]。
在角膜性疾病当中,角膜厚度的改变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而由于以前测量设备的局限性,常常忽略这一因素对临床工作的指导价值。
现代新式角膜厚度测量仪器的问世,实现了对角膜全角膜厚度、角膜厚度最大值、最小值点的精确测量。
对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累计范围,对指导治疗方案、手术方式等有重要意义。
2.角膜厚度与眼压和青光眼
(1)角膜厚度与眼压:已有许多文献报道,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与眼压测量值密切相关。
因为CCT越厚,角膜扩张性越低,使角膜发生形态改变需要的力就越大,因此眼压测量值就偏高。
报道显示,CCT为520μm时,压平眼压计的测量最准确,而 CCT每变异70μm,眼压值也随之发生5 mm Hg的
变异[23]。
在正常人群中,CCT存在变异较大。
而在高眼压症患者,许多报道表明:高眼压症
患者比正常人群 CCT更厚[24-26],导致其眼压测量值偏高,因此常过早的进
行过度的降眼压治疗。
而实际上在长期的随访中,高眼压症患者发生青光眼视神经、视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并不高。
而对于正常眼压青光眼患者,有研究显示,其CCT
比正常人薄[27-29],导致眼压测量值偏低,因此而常常延误治疗。
随着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屈光不正患者接受了LASIK等屈光手术的治疗。
这
种手术将明显削薄角膜厚度,导致眼压测量值明显偏低[30,31]。
因此,对眼
压的测量,需根据CCT进行结果校正[32],特别是对高眼压患者和接受了屈光手术的患者,推荐常规测量CCT[33]。
目前已有许多校正公式问世。
目前常用的眼压测量仪有:
①压陷式眼压计,代表为Schiotz眼压计:以已知重量的砝码压迫角膜中央,通过
角膜被压陷的深度来换算出IOP;
②压平式眼压计,代表为Goldmann眼压计:在裂隙灯显微镜上添加一附件,测量时压平一定面积的角膜,通过所需的重量和面积改变的关系来测量眼压。
是目前测量眼压的金标准。
③非接触式眼压计:亦属于压平式眼压计。
以空气脉冲来压平恒定面积的角膜,通
过感知角膜反射光线,和压平时间来换算眼压值。
以上三种眼压计为目前常用的眼压计,但许多研究表明,三种仪器均受CCT影响[34-36]。
④Icare回弹式眼压计:是一种根据磁性回弹原理设计而的新式眼压计。
已有研究表明:Icare眼压计的测量同样受到 CCT 的影响[37,38]。
⑤动态轮廓眼压计:也是近年来的新式眼压计,优点在于这种测量计的眼压测量结
果不受CCT的影响,较能真实准确的反映眼压值[39,40]。
在根据CCT校正各种仪器的眼压测量值时,校正前、后不一定具备良好的一致性,因此不能简单将其结果进行互换。
总之,在考察眼压值时,无论运用哪一种测量办法,均要考虑到CCT对眼压的影响,结合临床观察综合考虑眼压对患者的影响。
(2)角膜厚度与青光眼:影响青光眼诊断和治疗:如前所述,CCT在各种眼压计测量下均不同程度影响眼压,导致临床工作中所获得的眼压值常与真实眼压有差异。
这一事实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对青光眼的一般认识,如诊断、分类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表面,角膜厚度薄是诸多青光眼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高眼压症患者中,角膜厚度偏小者发展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高于角膜厚度偏高者。
另有学者研究发现,薄角膜眼的其他眼部结构也比较薄弱[41],如:角膜厚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有显著的关联,认为角膜薄的高眼压症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也偏薄[42],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偏薄与视功能缺损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与高眼压症患者的CCT水平有差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眼CCT常较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眼CCT与正常人群差异不明显,而正常眼压青光眼患眼CCT常较薄,高眼压患眼CCT则较厚,也有小部分研究提示这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或存在不同的差异。
不同人群CCT水平的差异原因或结果尚不明确:如:高眼压者CCT厚,是否为角膜组织对高眼压的代偿反应,是CCT增厚引起了高眼压,还是高眼压引起了CCT的增厚,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尚无定论;而正常眼压青光眼患者其CCT偏薄,是否与巩膜筛板功能改变有关,还是CCT偏薄本身就提示了其筛板结构也有薄弱;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其CCT偏薄,是否角膜结构的特点导致了眼压的异常;等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后续的研究进一步为我们解开。
3.角膜厚度与屈光
(1)角膜厚度与近视
近视患者的角膜厚度特点:①近视患者角膜厚度最明显改变的位点多在颞下方和颞侧;②局部角膜厚度与相应的前房的深度呈负相关,即前方深度越深,该处角膜厚度越薄,反之前房深度越浅,该处角膜厚度越厚;③角膜厚度与前后表面曲率值呈负相关关系,即角膜厚度变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绝对值将增大;④角膜表面规则指数和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分别反映了角膜中央区的规则性跟对称性,在近视角
膜其值会增大,并且当近视度数越高,出现角膜不规则、不对称的概率越大[43,44]。
近视眼的角膜形态与正常人群明显不同,有学者因此提出轻、中度近视的
发病,可能与近距离工作导致角膜形态改变有关。
近视患者角膜厚度影响因素:①年龄:有报道角膜厚度与年龄没有相关关系,也有报
道二者负相关;②性别、眼别:大多数研究均认为二者不是角膜厚度的明显影响因素;③屈光度:有报道显示随屈光度增加角膜厚度变薄[45],有的报道则认为二者没有相关性[46],另有部分学者认为这种差异首先要取决于近视类型[47,48],若是屈光性近视,则二者有相关关系,对于轴性近视,则无明显相关性;④
另外,长期戴角膜接触镜会导致角膜变薄[49],这可能与角膜缺氧,导致角膜
代谢改变有关;而佩戴软质角膜接触镜和佩戴硬质透氧型角膜接触镜导致角膜变薄
的差异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2)角膜厚度与屈光手术:
①角膜厚度与手术方式的选择:LASIK是目前主要的角膜屈光手术方式。
其原理是
利用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中央区基质,使之变平,减弱角膜屈光力,来矫正近视;
或切削角膜旁中心基质,使之变凸,屈光力增强,来矫正远视。
与传统屈光手术相比,术后发生角膜混浊等并发症的可能性明显减小,术后疼痛轻,恢复更快。
但是由于术后角膜厚度变薄,容易出现圆锥角膜、角膜前凸、屈光回退等并发症。
因此目前普遍认为,LASIK术后需保留角膜基质至少应大于250μm[50],才能保证术后角膜的稳定,以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而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要矫正其屈光不正,需切削的角膜基质量很大,导致剩余的角膜厚度过小;而高度近视的患者
常合并薄角膜,或者本身角膜厚度就过薄的患者,在术后残余的角膜厚度也不能保证角膜的稳定性。
在这些情况下,1)可以选择更精确的角膜刀制作更薄的角膜瓣,使得允许切削的角膜基质更多,可矫正的近视度数更高,也保留了较多了残余角膜厚度;2)选择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LASEK)治疗[5],这种术式术后疼痛更重,恢复也较慢,并且发生角膜混浊和屈光回退的概率更高[52,53]。
②角膜厚度与屈光回退:1)屈光手术术后发生屈光回退的主要原因有:角膜基质细胞
的活性增高,引起角膜基质增多角膜变厚,是术后屈光回退的关键因素[54];2)
代偿性角膜上皮增生[55],LASIK术后较 PRK 术后明显减轻[56];3)术后角膜前凸,使角膜屈光力增加;4)另外,角膜厚度的增厚与患者年龄,术前屈光度、和
术中切削光学区范围均呈明显负相关,这表示患者年龄越小,近视度数越高,切削范围越小,术后角膜厚度增加越明显,因此发生屈光回退的概率也越大。
③剩余角膜厚度与角膜强度:1)角膜瓣与角膜强度:角膜瓣不增加术后的角膜强度。
原因可能是:LASIK术后层间的愈合反应较轻,不形成瘢痕机化组织;术后由于角膜
上皮层的分离,导致其对机械外力的抵抗作用减弱。
2)瓣下角膜厚度与角膜强度:
瓣下角膜厚度对角膜强度的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7]。
术前角膜厚度过薄、术中切削厚度太多,都将导致瓣下角膜厚度减小,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4.角膜厚度与白内障
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的原因:⑴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是以镶嵌的形式交错紧密排列,
以其机械屏障和离子泵功能来维持角膜的脱水状态,当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至小于临界功能密度(500~800个/mm2)时,就会发生角膜内皮失代偿,引起角膜
水肿。
手术导致的内皮细胞的丢失原因主要有:①切口类型;②超声乳化能量和时间;③灌注液和黏弹剂;④术者的手术熟练程度。
⑵超声乳化技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是以超声能量乳化吸除浑浊晶状体。
在操作进行时,超声能量的传播和产生的热效应导致周围组织的损伤。
因此超声乳化操作应尽可能降低超声能量来减轻对眼组织的损伤,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得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⑶核硬度:在个体本身因
素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当中,核硬度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核硬度主要是通过影响超声乳化能量来影响手术对组织的损伤,核硬度越高,需要的超声乳化
能量就越大,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也越重;另外,硬核对组织的碰撞也会产生极大的
机械损伤。
虽然核硬度会明显影响超声乳化能量的使用水平,但通过在对硬核的超声乳化过程中适当使用手工辅助技术,如:分核和劈核,可降低对超声能量的依赖,从而降低硬核超声乳化能量的使用水平,从而减轻术后并发症。
5.角膜厚度与视网膜疾病
角膜厚度与硅油填充术:研究显示,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
角膜厚度无明显增加;而切除晶状体的玻璃体切除超声乳化术联合硅油填充术后,
角膜厚度明显增加[58]。
原因可能有:①硅油与角膜内皮细胞接触,破坏了内皮
细胞代谢,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②硅油阻碍了房水对内皮细胞的营养。
因此
术后对角膜厚度的测量,常能反映手术对内皮细胞功能的损害。
角膜厚度与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研究表明,视网膜激光光凝术会导致角膜受损混浊,引起角膜水肿,
角膜厚度增加。
不同的接触镜填充液,可改变这种损伤。
6.角膜厚度与其他疾病
角膜厚度与Ⅱ型糖尿病:许多报道显示,Ⅱ型糖尿病角膜厚度高于正常人群,可能
与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导致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异常有关。
三、总结
角膜厚度在各种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都会发生其特有的改变,考察这种改变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各种角膜厚度测量仪器的发展,我们对角膜厚度的认识逐渐深入,应用也逐渐广泛,但是各种测量仪器均有其优势和局限性,相互之间不能完全替代。
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用心揣摩,积累经验,以更加有效的进行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Iskander NG,Anderson Penno E,Peters NT,et al.Accuracy of Orbscan pachmetry measurement and DHG ultrasound pachymetry in
primary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and LASIK enhancement procedures.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1,27:681-685.
[2]Rainer G,Petternel V,Findl O,et parison of ultrasound pachymetry and partial coherence interferometry in the measurement of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2,28:2142-2145. [3]Lanzl IM,Augsburger JJ,Hertle RW,et a1.The role of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in surgical planning for limbal demoids.Cornea,1998,17:604-606.
[4]Erie ST,David parison of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measurements by specular microscopy,ultrasound pachymetry,and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J Cataract Refraet Surg,2003,29:1179-1184. [5]Liu Z,Huang AJ,Pflugfelder SC,et al.Evaluation of corneal thickness and topography in normal eyes using the orbscan corneal topography system..Br J Ophathalmol,1999,83:774-778.
[6]S Maruoka,Y Nawa,K Masuda.et al.Underestimation of corneal thickness by orbscan after myopic correetion.J Cataract Refraet Surg,2005,31:1854.
[7]Matsuda J,Hieda O,Kinoshita parison of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measurements by Orbscan II and Pentacam after corneal refractive surger.Jpn J Ophthalmol,2008,52:245-249.
[8]Rosa N,Lanza M,Borrelli M,et parison of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measured with Orbscan and Pentacam.J.Refract Surg,2007,23:895-899.
[9]Bechmannm,Thel MJ,Neubauer AS,et a1.Central comeal thick-
ness measurement with a retin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mphy device versus standard ultrasonic pachymetry.Cornea,2001,20:50-54.
[10]Wong AC,Wong CC,Yuen NS,et a1.Correlational study of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measurements on Hong Kong Chinese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rbscan and ultrasound pachymetry.Eye,2002,16:715-721.
[11]Lim LS,Aung H,,Aung T,Tan DT.Corneal imaging with 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or lamellar keratoplasty procedures.Am J Ophthalmol.2008,145:81-90.
[12]Maldonado M J,Ruiz-Obilitas L,Munuera J M,et al.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evaluation of the corneal cap and stromal bed features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or high myopia and astigmatism.Ophthalmology,2000,107:81-87.
[13]Mori H,Miura M,Lwasaki T,et a1.Three-dimensional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guided 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 for 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Cornea.2009,28:944-947.
[14 Jay W,Melaren,Cherie B.Corneal thickness measurement by confocal microscopy,ultrasound and scanning slit methods.Am J Ophthalmol,2004,137:1011-1020.
[15 Modis L Jr,Langenbucher A,Seitz B.Scanning-slit and specular microscopic pachymetry in comparison with ultrasonic determination of corneal thickness.Cornea,2001,20:711-714.
[16]Suzuki S,Oshika T,Oki K,et eal thickness measurements:scanning-slit corneal topography and noncontact specular
microscopy versus ultrasonic pachymetry.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3,29:1313-1318.
[17]FJ Olliviera,DE Brooksa,AM Komaromya,et.al.Corneal thichness and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 measured by non-contact spceular microscopy and pachymetry in Rhesus macaques(Macaca mulatta)with laser-induced ocular hypertension.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2003,76:671-677. [18]Ehles N,Hansen FK.On the optical measurement of corneal thickness.Acta Ophthalmol,1971,49:65-81.
[19]Thornton SP.A guide to Pachymeters:Ophthalmic Surg,1984,
15:993-995.
[20]Rao.S,Raviv T,Majmudar P.et a1.Role of Orbscan II in screening keratoconus suspects before refractire corneal surgery.Ophthalmology,2002,109:1642-1646.
[21]Stephen C.Pflugfelder Zuguo Liu,William Feuer,et al.Corneal Thickness Indices Discriminate between Keratoconus and Contact Lensinduced Corneal Thinning.Ophthalmology,2002,109:2336-2341. [22]Fogh R,Padmanabhan P.Deep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 combined with autologous limb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unilateral severe chemical injury.Cornea,2005,24:421-425.
[23]Johnson M,kass MA,Moses RA,et a1.Increased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simulating elev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Arch 0phathalmol,1978,96:664-665.
[24]Herndon LW,Choudhri SA,Dam ji KF,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in normal glaucoma and ocular hypenensive eyes.Arch Ophathalmol,1997,
115:1137-1141.
[25]Argus WA.Ocular hypertension and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Ophthalmology,1995,102:18l0-1812.
[26]Shah S,Chatterjee A,Mathai M,et al.Relationship of corneal thickness and measured intraocular pressure in the a general ophthalmology clinic.Ophthalmology,1999,106:2154-2160.
[27]Ventura AC,Bohnke M.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measurements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tension glaucoma,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sudoexfoliation glaucoma,or ocular hypertension.Br J Ophthamo,2001,85:792-795.
[28]Morad Y,Sharon E,Hefetz L,et al.Corneal thickness and curvature in normal-tension glaucoma.Am J Ophthalmol,1998,125:164-168.
[29]Wu L,Suzuki Y,IdetaR,et al.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of normal tention glaucoma patients in Japan.Jpn J Ophthamol,2004,44:643-647. [30]Yang CC,Wang U,Chang YC,et al.A predictive model for postoperative intraocular pressure among patients undergoing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Am J Ophthalmol,2006,141:530-536.
[31]Ruangvaravate N,Thuangtong A,Kosrirukvongs et al.Tonometry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treatment:a preliminary study in Thai patients.J Med Assoc,2005,88:340-344.
[32]Kniestedt C,Lin S,Choe J,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intraoeular pressure,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stage of glaucoma,and demographic patient data:prospective analysis of biophysical parame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