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领军高考化学真题透析专题2.1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精讲深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
1.(2019北京)
下列我国科研成果所涉及材料中,主要成分为同主族元素形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A .4.03米大口径碳化硅
反射镜B .2022年冬奥会聚氨酯速滑服C .能屏蔽电磁波的碳包覆银纳米线D .“玉兔二号”钛合金筛网轮
【答案】A
【解析】A.碳化硅(SiC)是由碳元素和硅元素组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且碳元素与硅元素均位于元素周期表第IVA 族,故A 符合题意;B.聚氨酯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B 不符合题意;C.碳包覆银纳米材料中银为金属元素,故C 不符合题意;D.钛合金为含有金属钛元素的合金,故D 不符合题意。
2.(2019全国Ⅰ卷)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答案】A
【解析】A 项、氧化铁为棕红色固体,瓷器的青色不可能来自氧化铁,A 错误;B 项、秦兵马俑是陶制品,陶制品是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B 正确;C 项、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与水泥、玻璃同称为三大属硅酸盐产品,C 正确;D 项、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具有不与酸或碱反应、抗氧化的特点,D 正确。
3.(2019全国Ⅱ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 蚕丝属于天热高分子材料
C. “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 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D
【解析】A.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 项正确;B.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 项正确;C. “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燃烧,属于氧化反应,C 项错误;D. 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 项错误。
4. (2018
北京)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A .甲醇低温所
制氢气用于新能
源汽车B .氘、氚用作“人造太阳”核
聚变燃料
C .偏二甲肼用作发射“天宫二号”的火箭燃料
D .开采可燃冰,将
其作为能源使用【答案】B
【解析】A 项,甲醇低温制氢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 项,氘、氚用作核聚变燃料,是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变化;C 项,偏二甲肼与N 2O 4反应生成CO 2、N 2和H 2O ,放出大量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2H 8N 2+2N 2O 43N 2↑+2CO 2↑+4H 2O ,属于化学变化;D 项,可燃冰是甲烷的结晶水合物,CH 4燃烧生成
CO 2和H 2O ,放出大量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4+2O 2
CO 2+2H 2O ,属于化学变化;答案选B 。
5. (2018江苏)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 NaHCO 3受热易分解,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
B. SiO 2熔点高硬度大,可用于制光导纤维
C. Al 2O 3是两性氧化物,可用作耐高温材料
D. CaO 能与水反应,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答案】D
【解析】A 项,NaHCO 3能与HCl 反应,NaHCO 3用于制胃酸中和剂,NaHCO 3用于制胃酸中和剂与NaHCO 3受热易分解没有对应关系;B 项,SiO 2传导光的能力非常强,用于制光导纤维,SiO 2用于制光导纤维与SiO 2熔点高硬度大没有对应关系;C 项,Al 2O 3的熔点很高,用作耐高温材料,Al 2O 3用作耐高温材料与Al 2O 3是两性氧化物没有对应关系;D 项,CaO 能与水反应,用于食品干燥剂,CaO 用于食品干燥剂与CaO
与水反应有对应关系;答案选D。
6. (2018天津)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 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B. 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 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士
D. 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答案】A
【解析】A.谷物中的淀粉在酿造中发生水解反应只能得到葡萄糖,葡萄糖要在酒化酶作用下分解,得到酒精和二氧化碳。
酒中含有酒精,醋中含有醋酸,显然都不是只水解就可以的。
选项A不合理。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属于青铜器,青铜是铜锡合金。
选项B合理。
C.陶瓷的制造原料为黏土。
选项C合理。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是利用青蒿素在乙醚中溶解度较大的原理,将青蒿素提取到乙醚中,所以属于萃取操作。
选项D合理。
7.(2017课标Ⅰ)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的是
A.尼龙绳 B.宣纸 C.羊绒衫 D.棉衬衣
【答案】A
【解析】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的一种,是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做原料而制得的化学纤维的统称。
它以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为原料,经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合成的线型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丙烯腈、聚酯、聚酰胺等。
A.尼龙绳的主要成分是聚酯类合成纤维,A正确;B.宣纸的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错误;C.羊绒衫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错误;D.棉衬衫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D错误。
答案选A。
8.(2017课标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
【答案】C
【解析】A、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糖类也叫做碳水化合物,故A说法正确;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故B说法正确;C、蛋白质基本组成元素是碳、氢、氧、氮,有些蛋白质含包括硫、磷等元素,故C说法错误;D、硒是人体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否则对人体有害,故D说法正确。
考纲解读
考点精讲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
1. 元素及原子、分子、离子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__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的存在形态
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
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4) 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2. 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比较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定 义质子数相同,中子数
不同的同一元素不同
原子(核素)互称
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 2基团的物质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对 象原子单质有机化合物化合物(有机、无机)
化学式元素符号表示不同元素符号表示相同,
分子式可以不同
不同相同
结构电子层结构相同,原
子核结构不同
单质的组成或结构
不同
相似不同
性质物理性质不同,化学
性质相同
物理性质不同,化
学性质相同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
性质相似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
性质不一定相同
举例、、
或H、D、T O2和O3、金刚石和
石墨、红磷和白磷
注意:H2和D2不是
同素异形体
甲烷和正戊烷
甲烷和新戊烷
正戊烷、异戊烷、新
戊烷
典例1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下列对应的主要材料所属物质、物质分类有误的是文房四宝材料所属物质物质分类
A毛笔(纯狼毫)蛋白质化学纤维
B墨碳单质
C宣纸纤维素糖
D石砚石英、云母、石灰石氧化物、盐【答案】A
【解析】A.毛笔(纯狼毫)用的是黄鼠狼的尾毛,属于蛋白质,是天然纤维;而化学纤维包括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A错误;B.墨是烧制的碳黑,是碳,为单质;C. 宣纸中的纤维是竹木纤维或竹木纤维再生得到,是纤维素,属于糖类;D. 石砚的材料是石英、云母、石灰石等矿物,属于氧化物、盐类。
典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O2、SiO2、NO2均为酸性氧化物
B.食醋、纯碱、食盐分别属于酸、碱、盐
C.氯化铵、次氯酸钠、碳酸钙均属于强电解质
D.淀粉、纤维素等高分子化合物均属于纯净物
【答案】C
【解析】A、酸性氧化物是指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NO2与碱反应时,除了生成盐和水,还生成NO,故不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食醋、纯碱、食盐分别属于酸、盐、盐,故B错误;C、氯化铵、次氯酸钠、碳酸钙均属于强电解质,故C正确;D、淀粉、纤维素等高分子化合物均属于混合物,故
D错误。
考点一精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均属于强电解质
B. SiO2、SO2、SO3均属于酸性氧化物
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D.纯碱的分子式是Na2CO3
【答案】B
【解析】A.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均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选项A错误;B.SiO2、SO2、SO3均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选项B正确;C、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选项C错误;D.纯碱是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不存在分子,化学式
为Na2CO3,选项D错误。
2、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结论说法正确个数为( )
①氨水、氢氧化铝、冰醋酸、氟化氢都是弱电解质
②HClO、浓硫酸、HNO3均具有强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
③HI、CH3COOH、胆矾、氯气都是电解质
④NaF、MgO、AlCl3均由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而成,都是离子化合物
⑤漂粉精、福尔马林、水玻璃、水银都是混合物
⑥青铜、硬铝、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
⑦C60、C70、金刚石、石墨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答案】B
【解析】①氨水是一水合氨的水溶液不是电解质、氢氧化铝、冰醋酸、氟化氢都是弱电解质,故①错误;②HClO、H2SO4(浓)、HNO3中Cl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S、N均处于元素的最高价,都具有强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故②正确;③HI、CH3COOH、胆矾都是电解质,氯气是单质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故③错误;④AlCl3是共价化合物,不属于离子化合物,故④错误;⑤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都是混合物,水银是金属单质属于纯净物,故⑤错误;⑥青铜是铜的合金,硬铝是铝的合金,不锈钢是铁的合金,目前流通的硬币也是合金,故⑥正确;
⑦C60、C70、金刚石、石墨均为碳元素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⑦正确;答案选B。
3、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
①花生油属于混合物,液氯、冰醋酸均属于纯净物
②碳酸钠、氢氧化钡、氯化铵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③醋酸、烧碱和过氧化钠分别属于酸、碱和碱性氧化物
④氨气、水和硫酸钡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
⑤煤的气化与液化均属于化学变化,煤的干馏属于物理变化
⑥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⑦氢氧化铁、有色玻璃和果冻都是胶体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②④⑥
B. ①②④⑦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答案】A
【解析】①天然油脂是混甘油脂,则花生油属于混合物,而液氯、冰醋酸均为一种成分组成,均属于纯净物,故正①确;②离子化合物包括两大类:一是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共同构成的化合物绝大多数是离子化合物;二是所有的铵盐;故碳酸钠、氢氧化钡、氯化铵都属于离子化合物,故②正确;③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的化合物;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有强氧化性,与酸反应时可考虑碱性氧化物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氧气,NaOH再与酸发生中和反应,故③错误;④根据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非电解质:蔗糖、酒精、非金属氧化物和氨气;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的盐、金属氧化物;可知,硫酸钡为强电解质,水为弱电解质,而氨气为非电解质,故④正确;⑤煤的气化与液化及煤的干馏均属于化学变化,故⑤错误;⑥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故⑥正确;⑦氢氧化铁是纯净物,而有色玻璃和果冻都是胶体,故⑦错误;答案为A。
考点2物质的分类
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两性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 2CO3
盐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概念精析】
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 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NO2不是酸性氧化物。
(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4)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CuO)。
典例1不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A. SO3
B. NO2
C. CO2
D. SO2
【答案】B
【解析】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SO3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故A 错误;NO2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硝酸钠、亚硝酸钠和水,NO2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正确;CO2与氢氧化
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C错误;SO2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故D错误。
典例2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氯、冰醋酸、C4H8均属于纯净物
B. SO3、SiO2均属于酸性氧化物
C.已知:H3RO2+NaOH(足量)=NaH2RO2+H2O,则H3RO2为三元酸,NaH2RO2为酸式盐
D.往任何胶体中加入任何电解质都能使胶体粒子聚沉
【答案】B
【解析】C4H8有1-丁烯、2-丁烯、2-甲基丙烯等多种同分异构体,C4H8不一定是纯净物,故A错误;SO3、SiO2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SO3、SiO2均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正确;H3RO2+NaOH(足量)
=NaH2RO2+H2O,则H3RO2为一元酸,NaH2RO2为正盐,故C错误;有些高分子溶胶的胶粒不带电,加入电解质溶液不能聚沉,故D错误。
典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态HCl、固态AgCl均不导电,所以HCl、AgCl是非电解质
B. NH3、CO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
C.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D.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答案】C
【解析】A项,HCl在水溶液里能导电,熔融的AgCl能导电,HCl属于酸、AgCl属于盐,酸碱盐都是电解质,故A错误;B项,NH3、CO2均为非电解质,NH3、CO2分别与水反应生成NH3•H2O、H2CO3的水溶液能导电,应描述为:NH3•H2O、H2CO3均是电解质,故B错误;C项,许多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如:CO2、SO2、SO3、N2O5等,但是有些非金属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2等,有少量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等,故C正确;D项,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金属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
考点二精练:
1、下表中所示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符合右图的是
【答案】B
【解析】A、主族元素不一定是短周期元素,A错误;B、电解是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化合物一定是纯净物,B正确;C、氢氧化铁不是胶体,C错误;D、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Na2O、Fe2O3、Al2O3属于碱性氧化物,CO2、SO2都能和碱溶液发生反应属于酸性氧化物
②碳酸钠、氢氧化钡、氯化铵、过氧化钠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③蔗糖、硝酸钾和硫酸钡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④醋酸、烧碱、纯碱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⑤NaHCO3是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Na2CO3可治疗胃酸过多。
⑥盐酸属于混合物,而液氯、冰醋酸均属于纯净物
A. 5
B. 4
C. 2
D. 3
【答案】D
【解析】①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错误;②碳酸钠、氢氧化钡、氯化铵、过氧化钠等均含有离子键,都属于离子化合物,正确;③蔗糖、硝酸钾和硫酸钡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强电解质,错误;④醋酸、烧碱、纯碱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正确;⑤NaHCO3是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也可治疗胃酸过多,错误;⑥盐酸属于混合物,而液氯、冰醋酸均属于纯净物,正确,答案选D。
3、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某同学用如下表所示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是包含关系。
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甲乙、丙、丁
①常见干燥剂浓硫酸、石灰石、碱石灰
②常见合金不锈钢、靑铜、生铁
③腐蚀品浓硫酸、烧碱、硝酸
④碱性氧化物过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铁
⑤弱电解质醋酸、一水合氨、水
A. ①②
B. ②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答案】B
【解析】石灰石不属于干燥剂,故①错误;不锈钢、靑铜、生铁都属于合金,故②正确;浓硫酸、烧碱、硝酸都具有强腐蚀性,属于腐蚀品,故③正确;过氧化钠属于过氧化物,故④错误;醋酸、一水合氨、水都属于弱电解质,故⑤正确;选B 。
4、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都正确的是(括号里的是类别)( )
A .空气(混合物)、C 2H 5OH (醇)、H 2SO 4(离子化合物)、CO 2(非电解质)
B .液氨(纯净物)、NH 4Cl (铵盐)、HNO 3(含氧酸)、NaOH (电解质)
C .HCl (共价化合物)、CH 3CHO (羧酸)、CO (酸性氧化物)、CH 3I (卤代烃)
D .NO 2(氧化物)、NH 4Cl (强碱弱酸盐)、CO (有机物)、CH 3COOCH 3(酯)
【答案】B
【解析】H 2SO 4(共价化合物),故A 错误;液氨(纯净物)、NH 4Cl (铵盐)、HNO 3(含氧酸)、NaOH (电解质),故B 正确;CH 3CHO (醛)、CO (氧化物),故C 错误;CO (无机物),故D 错误。
考点3 分散系、胶体
1.分散系
(1)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可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
2.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的侧面可看见胶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
这是由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在实验室里可利用该性质鉴别胶体和溶液。
3.Fe(OH)3胶体的制备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FeCl 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
为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
△ ===【易混辨析】胶体的分类: 分散剂是液体——液溶胶。
如Al(OH)3胶体,蛋白质胶体
按分散剂的状态分 分散剂是气体——气溶胶。
如雾、云、烟
分散剂是固体——固溶胶。
如烟水晶、有色玻璃
典例1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液溶胶都是澄清透明的
B .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 nm ~ 100 nm
C.可用渗析法(半透膜过滤法)分离液溶胶中的分散质与分散剂
D.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答案】A
【解析】液溶胶是半澄清透明的,故A错误;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 nm ~ 100 nm,故B正确;胶体中的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可用渗析法(半透膜过滤法)分离液溶胶中的分散质与分散剂,故C正确;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
典例2津冀地区遭遇三轮雾霾袭击,非常简洁地描述灰霾天气,就是“细粒子气溶胶粒子在高湿度条件下引发的低能见度事件”。
气溶胶是胶体的一种,关于气溶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溶胶的分散剂是气体
B.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可以将胶体分为9种
C.气溶胶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
D.胶粒不能透过滤纸
【答案】D
【解析】A.直径在1--100nm的微粒分散在气体中形成气溶胶,所以气溶胶的分散剂是气体,A正确;B.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可以是气态、液态和固态,有气气、气液、气固、液液、液气、液固、固气、
固固、固液9种组合,所以可以将胶体分为9种,B正确;C.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
的分散系,则气溶胶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C正确;D.胶体可以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D
错误。
考点三精练:
1、有关胶体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胶体粒子带电,溶液溶质粒子不带电
B: 渗析实验可以鉴别胶体和溶液
C: 胶体与溶液都可以通过滤纸、半透膜和分子筛
D: 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答案】D
【解析】A项,胶体粒子不一定都带有电荷,溶液溶质粒子可能带有电荷,故A项错误;B项,渗析
可以分离胶体和溶液,不能用于鉴别,故B项错误;C项,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故C项错误。
D项,胶
体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会产生,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故D项正确。
2、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滤实验可以把胶体、溶液分开
B: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胶体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C: 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半透膜只能让小分子和离子通过
D: 胶体带电,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答案】C
【解析】A项,过滤实验只能将悬浊液中的沉淀和溶液分离,不能分离胶体和溶液,故A项错误;B 项,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丁达尔现象只是一种区分两者的途径,故B项错误;C项,半透膜只能让小分子和离子通过,胶体不能通过,故C项正确;D项,胶体本身不带电,但胶体粒子可以吸附阴阳离子从而带电,故可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电泳现象,故D项错误。
3、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可逆反应
B.“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未涉及化学变化
C.“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形容的霾尘中有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
D.“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有甜味,可以止渴
【答案】A
【解析】A.根据题意,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红色的硫化汞(即丹砂)在空气中灼烧有汞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gS Hg+S,汞和硫在一起又生成硫化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g+S═HgS,由于反应条件不同,所以不属于可逆反应,故A错误;B.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意思是:流水在冰层下发出低咽的声响,原来崎岖不平的沙路铺上厚厚的积雪显得很平坦,所述未涉及化学变化,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 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 “甘露”,甘美的露水,“消渴”,口渴,善饥,尿多,消瘦。
包括糖尿病、尿崩症等,“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有甜味,可以“止渴”,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考点4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五化”
变化比较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三馏⑴蒸馏事⑵分馏干馏
四色焰色反应⑴显色反应 ⑵颜色反应⑶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潮解①分解 ⑵电解⑶水解 ⑷裂
解
十五化⑴熔化⑵汽化
⑶液化⑷升华
⑴氧化 ⑵风化 ⑶钝化⑷催
化
⑸皂化 ⑹歧化⑺硝化 ⑻酯
化
⑼裂化⑽油脂的硬化(氢)
⑾煤的气化和液化
【知识拓展】
⑴化学变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CuSO4·5H2O的脱水、蛋白质变性、电解质溶液导电、浓硫酸脱水。
⑵物理变化:金属导电、盐析、活性炭吸附、渗析。
⑶爆炸有的是化学变化引起的(如瓦斯爆炸),有的是物理变化引起的(如轮胎爆炸)。
⑷核反应属于物理变化。
典例1很多诗句或谚语都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雷雨发庄稼”说明有铵盐生成
B.“落汤螃蟹着红袍”涉及化学变化
C.“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涉及物理变化,后者涉及化学变化
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
【答案】A
【解析】A、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化合生成了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再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最后生成了易被农作物吸收的硝酸盐,选项A正确;B、“落汤螃蟹着红袍”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选项B正确;C水乳交融指形成乳浊液,是物理变化,火上浇油指燃烧,包含化学变化,选项C正确;D、海市蜃楼现象和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有关,选项D正确。
典例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沟油经过分离提纯后可制成生物柴油
B.常用投加明矾、硫酸铁等电解质的方法处理浑浊的水
C.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主要源自汽油中含氮化合物与氧气反应的产物
D.废弃电池回收利用,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节约资源
【答案】C
【解析】A、地沟油经加工处理后,可用来制肥皂和生物柴油,可以实现厨余废物合理利用,故A正确;B、明矾溶液中的铝离子水解可以得到具有吸附性的氢氧化铝胶体,硫酸铁溶液中的铁离子水解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