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4先进凝固科学与技术
专业代码(080502)
材料学专业代码(080502)本学科设有金属材料、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三个学科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有金属及合金的固态相变及应用,金属基复合材料、功能材料腐蚀与防护金属电化学钝化,功能金属纤维及应用;先进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金属基复合材料、树脂基导电复合材料;功能材料腐蚀与防护、金属电化学钝化;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膜材料、高分子纳米材料和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
着重于合成方法、合成工艺、结构与性能关系及其相关合成机理的研究。
本学科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8人,其中博士后2人,博士9名,形成了具有较强实力的教学及科研师资队伍,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近几年先后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15项,包括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事部归国人员重点基金、河北省科技厅基金和石家庄市重大攻关项目等。
取得了多相重要研究成果,在新型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高强度导电材料研究、耐磨管道、金属纤维、膜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离子体聚合与改性、原位复合材料研究、电厂用耐热钢、陶瓷内衬钢管、表面工程、无损检测技术、环保、清洁能源、汽车和电子等领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多项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50余篇。
并获得了多项省部级科学进步奖。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实验室现有力学性能分析和测试设备、大型精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RD、各种热处理设备以及各种材料成分检测仪器设备、显微硬度计等。
材料学学科已经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梯度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
一、培养目标材料学学科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科技人才,具体目标如下: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工作和学习作风严谨,身体健康。
2.有坚实的数学、计算机基础,并能熟悉运用到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中;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定向凝固技术
定向凝固技术1、定向凝固的研究状况定向凝固成形技术是伴随高温合金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在凝固过程中采用强制手段,在凝固金属和未凝固熔体中建立起特定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使熔体沿着与热流相反的方向凝固,以获得具有特定取向柱状晶的技术。
定向凝固技术很好的控制了凝固组织的晶粒取向,消除横向晶界,提高了材料的纵向力学性能,因而自美国普拉特·惠特尼航空公司采用高温合金定向凝固技术以来,这项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1.1定向凝固理论的研究定向凝固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定向凝固中液-固界面形态及其稳定性,液-固界面处相变热力学、动力学,定向凝固过程晶体生长行为以及微观组织的演绎等,其中包括成分过冷理论、MS 界面稳定性、线性扰动理论、非线性扰动理论等。
从Chalmers[1]等的成分过冷理论到Mullins[2]等的界面稳定动力学理论(MS理论),人们对凝固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主要分析一下成分过冷理论和界面稳定性理论。
(1)成分过冷理论成分过冷理论是针对单相二元合金凝固过程界面成分的变化提出的,如对于平衡分配系数小于1的合金在冷却下来时,由于溶质在固相和液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溶质原子随着凝固的进行,被排挤到液相中去,并形成一定的浓度梯度,与这种溶质梯度相对应的液相线温度与真实温度分布之间有不同的值,其差值大于零时,意味着该部分熔体处于过冷状态,有形成固相的可能性而影响界面的稳定性。
Chalmers等人通过分析得出了成分过冷的判据,确定了合金凝固过程中固液界面前沿的形态取决于两个参数:GL/v和GL·v,即分别为界面前沿液相温度梯度和凝固速度的商和积。
前者决定了界面形态,而后者决定了晶体的显微组织(即枝晶间距或晶粒大小)[3]。
成分过冷理论能成功的判定无偏析特征的平面凝固的条件,避免胞晶或枝晶的生成。
但是成分过冷理论只考虑了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这两个具有相反效应的因素对界面稳定性的影响,忽略了非平面界面的表面张力、凝固时的结晶潜热及固相中温度梯度等的影响。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代码
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 临床兽医学 水产基础生物学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 水产资源与保护学 水产生物营养与饲料学 水产养殖学 水产生物免疫学与病害控制 养殖与渔业工程学 食品科学基础 食品加工学基础 食品加工技术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社会、文化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乡村地理学 景观地理学 环境变化与预测 土壤学 遥感机理与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 测量与地图学 污染物行为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区域环境质量与安全 自然资源管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 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 地层学 矿物学(含矿物物理学) 岩石学 矿床学 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煤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与活动构造 大地构造学 水文地质学(含地热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 数学地质学与遥感地质学 火山学 生物地质学
第 6 页,共 21 页
C19
C20
D01
D02
C1807 C1808 水产学 C1901 C1902 C1903 C1904 C1905 C1906 C1907 食品科学 C2001 C2002 C2003 地球科学 地理学 D0101 D0102 D010201 D010202 D010203 D010204 D0103 D0104 D0105 D0106 D0107 D0108 D0109 D0110 D0111 D0112 地质学 D0201 D0202 D0203 D0204 D0205 D0206 D0207 D0208 D0209 D0210 D0211 D0212 D0213 D0214 D0215 D0216 D0217
第 5 页,共 21 页
C14
C15
C16
C17
C18
C1302 C1303 C1304 C1305 C1306 C1307 植物保护学 C1401 C1402 C1403 C1404 C1405 C1406 C1407 C1408 园艺学与植物营养学 C1501 C1502 C1503 C1504 C1505 C1506 C1507 林学 C1601 C1602 C1603 C1604 C1605 C1606 C1607 C1608 C1609 C1610 C1611 C1612 C1613 C1614 畜牧学与草地科学 C1701 C1702 C1703 C1704 兽医学 C1801 C1802 C1803 C1804 C1805 C1806
《先进材料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先进材料制备技术Advanced preparation technologies of Materials课程代码:07410179学分:1.5学时:(24学时,其中:讲课学时24)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测试方法,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教材:《材料制备新技术》、许春香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一版(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版次)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一)课程性质与任务(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本课程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选修课。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先进材料制备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先进材料的制造技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快速凝固技术的基础理论、制造工艺;掌握喷射成形技术、机械合金化技术、半固态加工技术的原理及试验方法;了解纳米材料和非晶态合金的基本原理和制备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科研视野,为进行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方法和途径。
(二)课程目标(需包括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内容,可以分项写,也可以合并写)1.掌握快速凝固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工艺;2.掌握喷射成形技术、机械合金化技术、半固态加工技术的原理及工艺方法;3.了解纳米材料和非晶态合金的基本原理和制备技术。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5-2、10-1和12-1:1. 毕业要求指标点5-2. 能够开发、选择或使用面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现代设备等。
2. 毕业要求指标点10-1. 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
3. 毕业要求12-1. 具备关注和学习金属材料工程领域的最新科学与工程的进展与发展趋势的能力。
注:课外学时按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列入表格三、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措施1、把握主线,引导学生掌握先进材料制造技术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与应用,利用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制造方法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的特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E.工程与材料科学部E01 金属材料E0101 金属结构材料E010101 新型金属结构材料E010102 钢铁和有色合金结构材料E0102 金属基复合材料E010201 纤维、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E010202 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E0103 金属非晶态、准晶和纳米晶材料E010301 非晶态金属材料E010302 纳米晶金属材料E010303 新型亚稳金属材料E0104 极端条件下使用的金属材料E0105 金属功能材料E010501 金属磁性材料E010502 金属智能材料E010503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E0106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相变及合金设计E010601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图E010602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变E010603 金属材料的合金设计E0107 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E010701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缺陷及其表征方法E010702 金属材料的界面问题E0108 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E010801 金属材料的形变与损伤E010802 金属材料的疲劳与断裂E010803 金属材料的强化与韧化E0109 金属材料的凝固与结晶学E010901 金属的非平衡凝固与结晶E010902 金属的凝固行为与结晶理论E0110 金属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E02E011001 金属材料表面的组织、与性能E011002 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涂层E0111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E011101 金属常温腐蚀与防护E011102 金属高温腐蚀与防护E0112 金属材料的磨损与磨蚀E011201 金属材料的摩擦磨损E011202 金属材料的磨蚀E0113 金属材料的制备科学与跨学科应用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E0201 人工晶体E0202 玻璃材料E020201 特种玻璃材料E020202 传统玻璃材料E0203 结构陶瓷E020301 先进结构陶瓷E020302 陶瓷基复合材料E0204 功能陶瓷E020401 精细功能陶瓷E020402 压电与铁电陶瓷材料E020403 生物陶瓷与生物材料E020404 功能类陶瓷复合材料E0205 水泥与耐火材料E020501 新型水泥材料E020502 新型耐火材料E0206 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高性能碳素材料E020602 金刚石及其他超硬材E020603 新型碳功能材料E0207 无机非金属类光电信息与功能材料E020701 微电子与光电子材料E020702 发光及显示材料E020703 特种无机涂层与薄膜E0208 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E020801 复合材料的制备E020802 强化与增韧理论E020803 界面物理与界面化学E0209 半导体材料E0210 无机非金属类电介质与电解质材料E0211 无机非金属类高温超导与磁性材料E021101 E021102 高温超导材料磁性材料及巨磁阻材料E0212 古陶瓷与传统陶瓷E0213 其他无机非金属材E021301 生态环境材料E021302 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及E021303 无机非金属智能材料E03 有机高分子材料E0301 塑料E030101 E030102 设计与制备高性能塑料与工程塑料E0302 橡胶及弹性体E030201 设计与制备E030202 高性能橡胶E030203 热塑弹性体E0303 纤维E030301 设计与制备E030302 高性能纤维与特种合成E030303 仿生与差别化纤维E0304 涂料E0305 粘合剂E0306 高分子助剂E0307 聚合物共混与复合材料E030701 材料的设计与制备E030702 高性能基体树脂E030703 纳米复合E030704 增强与增韧E0308 特殊与极端环境下的高分子材料E0309 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光电磁信息功能材料E030902 分离与吸附材料E030903 感光材料E030904 自组装有机材料与图形E030905 有机无机复合功能材料E030906 纳米效应与纳米技术E0310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组织工程材料E031002 载体与缓释材料E031003 植入材料E0311 智能材料E0312 仿生材料E0313 高分子材料与环境E031301 天然高分子材料E031302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E031303 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与资源化E031304 高分子材料的稳定与老化E0314 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E031401 结构与性能关系E031402 高分子材料的表征与评价E031403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与界面E0315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成型E031501 加工与成型中的化学与物理问题E031502 加工与成型新原理、新方法E04冶金与矿业E0401 金属与非金属地下开采E0402 煤炭地下开采E0403 石油天然气开采E0404 化石能源储存与输送E0405 露天开采与边坡工程E0406 海洋、空间及其他矿物资源开采与利用E0407 钻井工程与地热开采E0408 地下空间工程E0409 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E0410 安全科学与工程E041001 通风与防尘E041002 突水与防灭火E041003 岩爆与瓦斯灾害E041004 安全检测与监控E0411 矿物工程与物质分离科学E041101 工艺矿物学与粉碎工程学E041102 矿物加工工程E041103 物理方法分离E041104 化学方法分离E041105 矿物材料与应用E0412E0413 E0414 E0415E0416E0417 E0418 E0419 E0420E0421 E0422 冶金物理化学与冶金原理E041201 火法冶金E041202 湿法冶金E041203 电(化学)冶金与电池电化学E041204 冶金熔体(溶液)E041205 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冶金化工与冶金反应工程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E041501 轻金属E041502 重金属E041503 稀有金属E041504 材料冶金过程工程贵金属等分离提取E041601 材料冶金物理化学E041602 金属净化与提纯E041603 熔化、凝固过程与控制E041604 金属成形与加工E041605 应变冶金E041606 喷射与喷涂冶金E041607 焊接冶金E041608 粉末冶金与粉体工程电磁冶金特殊冶金、外场冶金与冶金新理论、新方法资源循环科学矿冶生态与环境工程E042001 矿山复垦与生态恢复E042002 矿冶环境污染评测与控制E042003 有害辐射等污染的防治E042004 矿冶装备工艺原理资源利用科学及其他绿色冶金与增值冶金E042201 短流程新技术E042202 冶金耐火与保温材料E042203 交叉学科与新技术E042204 冶金计量、测试与标准E042205 矿冶系统工程与信息工程E042206 冶金燃烧与节能工程E042207 冶金史及古代矿物科学E05 机械工程E0501 机构学与机器人E050101 机构学与机器组成原理E050102 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E050103 机器人机械学E0502 传动机械学E050201 机械传动E050202 流体传动E050203 复合传动E0503 机械动力学E050301 振动/ 噪声测试、分析与E050302 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E050303 机械结构与系统动力学E0504 机械结构强度学E050401 机械结构损伤、疲劳与断裂E050402 机械结构强度理论与可靠性设计E0505 E050403 机械结构安全评定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E050501 机械摩擦、磨损与控制E050502 机械润滑、密封与控制E050503 机械表面效应与表面技术E050504 工程摩擦学与摩擦学设计E0506 机械设计学E050601 设计理论与方法E050602 概念设计与优化设计E050603 智能设计与数字化设计E050604 机械系统集成设计E0507 机械仿生学E050701 机械仿生原理E050702 仿生机械设计与制造E050703 人-机-环境工程学E0508 零件成形制造E050801 铸造工艺与装备E050802 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装备E050803 焊接结构、工艺与装备E050804 近净成形与快速制造E0509 零件加工制造E050901E050902 E050903 E050904 切削、磨削加工工艺与装备非传统加工工艺与装备超精密加工工艺与装备高能束加工工艺与装备E0510 制造系统与自动化E051001 数控技术与装备E051002 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造E051003 可重构制造系统E051004 可持续设计与制造E051005 制造系统调度、规划与管理E0511 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E051101 机械计量标准、理论与方法E051102 机械测试理论、方法与技术E051103 机械传感器技术与测试仪器E051104 机械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E0512 微/ 纳机械系统E051201 微/ 纳机械驱动器与执行器件E051202 微/ 纳机械传感与控制E051203 微/ 纳制造过程检测与控制E051204 微/ 纳机械系统组成原理E06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E0601 工程热力学E060101 热力学基础E060102 热力过程与热力循环E060103 能源利用系统与评价E060104 节能与储能中的工程热物E060105 制冷E060106 热力系统动态特性、诊断与控制E0602 内流流体力学E060201 黏性流动与湍流E060202 动力装置内部流动E060203 流体机械内部流动E060204 流体噪声与流固耦合E0603 传热传质学E060301 热传导E060302 辐射换热E060303 对流传热传质E060304 相变传递过程E060305 微观传递过程E0604 燃烧学E060401 层流火焰和燃烧反应动力E060402 湍流火焰E060403 煤与其他固体燃料的燃烧E060404 气体、液体燃料燃烧E060405 动力装置中的燃烧E060406 特殊环境与条件下燃烧E060407 燃烧污染物生成和防治E060408 火灾E0605 多相流热物理学E060501 离散相动力学E060502 多相流流动E060503 多相流传热传质E060504 气固两相流E0606 热物性与热物理测试技术E060601 流体热物性E060602 固体材料热物性E060603 单相与多相流动测试技术E060604 传热传质测试技术E060605 燃烧测试技术E0607 可再生与替代能源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701 太阳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E060702 生物质能利用中的工程热E060703 风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E060704 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利用E060705 地热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E060706 氢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E0608 工程热物理相关交叉领域E07 电气科学与工程E0701 电磁场与电路E070101 电磁场分析与综合E070102 电网络理论E070103 静电理论与技术E070104 电磁测量与传感E0702 电工材料特性及其应用E070201 工程电介质特性与测量E070202 绝缘与功能电介质材料的应用基础E0703 电机与电器E070301 电弧与电接触E070302 电器E070303 电机及其系统E0704 电力系统E070401 电力系统分析E070402 电力系统控制E070403 电力系统保护E0705 高电压与绝缘E070501 高电压与大电流E070502 电气设备绝缘E070503 过电压及其防护E0706 电力电子学E070601 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E070602 电力电子系统及其控制E0707 脉冲功率技术E0708 气体放电与放电等离子体技术E0709 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E0710 超导电工学E0711 生物电磁技术E0712 电能储存与节电技术E08 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E0801 建筑学E080101 建筑设计与理论E080102 建筑历史与理论E0802 城乡规划E080201 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E08020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E0803 建筑物理E080301 建筑热环境E080302 建筑光环境E080303 建筑声环境E0804环境工程E080401 给水处理E080402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E080403 城镇给排水系统E080404 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E080405 源化 空气污染治理E080406城市受污染水环境的工程 E0805结构工程 修复 E080501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E080502 钢结构与空间结构E080503 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E080504 新型结构与新材料结构E080505 桥梁工程E080506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E080507结构分析、计算与设计理E080508 论结构实验方法与技术E080509 结构健康监测E080510 既有结构性能评价与修复E080511 混凝土结构材料E080512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E0806岩土与基础工程E080601 地基与基础工程 E080602 岩土工程减灾E080603 环境岩土工程E0807交通工程E080701 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 E080702 交通环境工程E080703 道路工程E080704 铁道工程E0808防灾工程E080801 地震工程 E080802 风工程E080803 结构振动控制E080804 工程防火E080805城市与生命线工程防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E09E0901 水文、水资源E090101E090102E090103E090104E090105 洪涝和干旱与减灾水文过程和模型及预报流域水循环与流域综合管理水资源分析与管理水资源开发与利用E0902 农业水利E090201 农业水循环与利用E090202 灌溉与排水E090203 灌排与农业生态环境E0903 水环境与生态水利E090301 水环境污染与修复E090302利用农业非点源污染与劣质水E0904 E090303 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河流海岸动力学与泥沙研究E090401 泥沙动力学E090402 流域泥沙运动过程E090403 河流泥沙及演变E090404 河口泥沙与演变E090405 工程泥沙E0905 水力学与水信息学E090501 工程水力学E090502 地下与渗流水力学E090503 地表与河道水力学E090504 水信息学与数字流域E0906 水力机械及其系统E090601 水力机械的流动理论E090602 空蚀和磨损及多相流E090603 电站和泵站系统E090604 监测和诊断及控制E0907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E090701 岩土体本构关系与数值模E090702 E090703 岩土体试验、现场观测与分析软基与岩土体加固和E090704 岩土体渗流及环境效应E090705 岩土体应力变形及灾E0908 水工结构和材料及施工E090801 水工结构动静力性能分析与控制E090802 水工结构实验、观测与分析E090803 E090804 水工和海工材料水工施工及管理E0909 海岸工程E090901 海岸工程的基础理论E090902 河口和海岸污染与治E090903 港口航道及海岸建筑E090904 海岸防灾与河口治理E0910 海洋工程E091001 海洋工程的基础理论E091002 船舶和水下航行器E091003 海洋建筑物与水下工E091004 海上作业与海事保障E091005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E0先进凝固科学与技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E.工程与材料科学部E01金属材料E0101 金属结构材料E010101 新型金属结构材料E010102 钢铁和有色合金结构材料E0102 金属基复合材料E010201 纤维、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E010202 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E0103 金属非晶态、准晶和纳米晶材料E010301 非晶态金属材料E010302 纳米晶金属材料E010303 新型亚稳金属材料E0104 极端条件下使用的金属材料E0105 金属功能材料E010501 金属磁性材料E010502 金属智能材料E010503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E0106金属材料的合金相、相变及合金设计E010601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图E010602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变E010603 金属材料的合金设计E0107 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E010701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缺陷及其表征方法E010702 金属材料的界面问题E0108 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E010801 金属材料的形变与损伤E010802 金属材料的疲劳与断裂E010803 金属材料的强化与韧化E0109 金属材料的凝固与结晶学E010901 金属的非平衡凝固与结晶E010902 金属的凝固行为与结晶理论E0110 金属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E011001 金属材料表面的组织、结构与性能E011002 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涂层E0111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E011101 金属常温腐蚀与防护E011102 金属高温腐蚀与防护E0112 金属材料的磨损与磨蚀E011201 金属材料的摩擦磨损E011202 金属材料的磨蚀E0113 金属材料的制备科学与跨学科应用基础E02无机非金属材料E0201人工晶体E0202玻璃材料E020201 特种玻璃材料E020202 传统玻璃材料E0203结构陶瓷E020301 先进结构陶瓷E020302 陶瓷基复合材料E0204功能陶瓷E020401 精细功能陶瓷E020402 压电与铁电陶瓷材料E020403 生物陶瓷与生物材料E020404 功能类陶瓷复合材料E0205水泥与耐火材料E020501 新型水泥材料E020502 新型耐火材料E0206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E020601 高性能碳素材料E020602 金刚石及其他超硬材料E020603 新型碳功能材料E0207无机非金属类光电信息与功能材料E020701 微电子与光电子材料E020702 发光及显示材料E020703 特种无机涂层与薄膜E0208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E020801 复合材料的制备E020802 强化与增韧理论E020803 界面物理与界面化学E0209半导体材料E0210无机非金属类电介质与电解质材料E0211无机非金属类高温超导与磁性材料E021101 高温超导材料E021102 磁性材料及巨磁阻材料E0212古陶瓷与传统陶瓷E0213其他无机非金属材料E021301 生态环境材料E021302 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及相图E021303 无机非金属智能材料E03有机高分子材料E0301塑料E030101 设计与制备E030102 高性能塑料与工程塑料E0302橡胶及弹性体E030201 设计与制备E030202 高性能橡胶E030203 热塑弹性体E0303纤维E030301 设计与制备E030302 高性能纤维与特种合成纤维E030303 仿生与差别化纤维E0304涂料E0305粘合剂E0306高分子助剂E0307聚合物共混与复合材料E030701 材料的设计与制备E030702 高性能基体树脂E030703 纳米复合E030704 增强与增韧E0308特殊与极端环境下的高分子材料E0309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E030901 光电磁信息功能材料E030902 分离与吸附材料E030903 感光材料E030904 自组装有机材料与图形化E030905 有机无机复合功能材料E030906 纳米效应与纳米技术E0310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E031001 组织工程材料E031002 载体与缓释材料E031003 植入材料E0311智能材料E0312仿生材料E0313高分子材料与环境E031301 天然高分子材料E031302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E031303 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与资源化E031304 高分子材料的稳定与老化E0314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E031401 结构与性能关系E031402 高分子材料的表征与评价E031403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与界面E0315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成型E031501 加工与成型中的化学与物理问题E031502 加工与成型新原理、新方法E04冶金与矿业E0401金属与非金属地下开采E0402 煤炭地下开采E0403 石油天然气开采E0404 化石能源储存与输送E0405 露天开采与边坡工程E0406 海洋、空间及其他矿物资源开采与利用E0407 钻井工程与地热开采E0408地下空间工程E0409 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E0410安全科学与工程E041001 通风与防尘E041002 突水与防灭火E041003 岩爆与瓦斯灾害E041004 安全检测与监控E0411 矿物工程与物质分离科学E041101 工艺矿物学与粉碎工程学E041102 矿物加工工程E041103 物理方法分离E041104 化学方法分离E041105 矿物材料与应用E0412 冶金物理化学与冶金原理E041201 火法冶金E041202 湿法冶金E041203 电(化学)冶金与电池电化学E041204 冶金熔体(溶液)E041205 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E0413 冶金化工与冶金反应工程学E0414 钢铁冶金E0415 有色金属冶金E041501 轻金属E041502 重金属E041503 稀有金属E041504 贵金属等分离提取E0416材料冶金过程工程E041601 材料冶金物理化学E041602 金属净化与提纯E041603 熔化、凝固过程与控制E041604 金属成形与加工E041605 应变冶金E041606 喷射与喷涂冶金E041607 焊接冶金E041608 电磁冶金E0417 粉末冶金与粉体工程E0418特殊冶金、外场冶金与冶金新理论、新方法E0419资源循环科学E0420 矿冶生态与环境工程E042001 矿山复垦与生态恢复E042002 矿冶环境污染评测与控制E042003 有害辐射等污染的防治E042004 绿色冶金与增值冶金E0421矿冶装备工艺原理E0422 资源利用科学及其他E042201 短流程新技术E042202 冶金耐火与保温材料E042203 交叉学科与新技术E042204 冶金计量、测试与标准E042205 矿冶系统工程与信息工程E042206 冶金燃烧与节能工程E042207 冶金史及古代矿物科学E05机械工程E0501机构学与机器人E050101 机构学与机器组成原理E050102 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E050103 机器人机械学E0502 传动机械学E050201 机械传动E050202 流体传动E050203 复合传动E0503 机械动力学E050301 振动/噪声测试、分析与控制E050302 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E050303 机械结构与系统动力学E0504 机械结构强度学E050401 机械结构损伤、疲劳与断裂E050402 机械结构强度理论与可靠性设计E050403 机械结构安全评定E0505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E050501 机械摩擦、磨损与控制E050502 机械润滑、密封与控制E050503 机械表面效应与表面技术E050504 工程摩擦学与摩擦学设计E0506 机械设计学E050601 设计理论与方法E050602 概念设计与优化设计E050603 智能设计与数字化设计E050604 机械系统集成设计E0507 机械仿生学E050701 机械仿生原理E050702 仿生机械设计与制造E050703 人-机-环境工程学E0508零件成形制造E050801 铸造工艺与装备E050802 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装备E050803 焊接结构、工艺与装备E050804 近净成形与快速制造E0509 零件加工制造E050901 切削、磨削加工工艺与装备E050902 非传统加工工艺与装备E050903 超精密加工工艺与装备E050904 高能束加工工艺与装备E0510 制造系统与自动化E051001 数控技术与装备E051002 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造E051003 可重构制造系统E051004 可持续设计与制造E051005 制造系统调度、规划与管理E0511 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E051101 机械计量标准、理论与方法E051102 机械测试理论、方法与技术E051103 机械传感器技术与测试仪器E051104 机械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E0512 微/纳机械系统E051201 微/纳机械驱动器与执行器件E051202 微/纳机械传感与控制E051203 微/纳制造过程检测与控制E051204 微/纳机械系统组成原理与集成E06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E0601 工程热力学E060101 热力学基础E060102 热力过程与热力循环E060103 能源利用系统与评价E060104 节能与储能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105 制冷E060106 热力系统动态特性、诊断与控制E0602 内流流体力学E060201 黏性流动与湍流E060202 动力装置内部流动E060203 流体机械内部流动E060204 流体噪声与流固耦合E0603 传热传质学E060301 热传导E060302 辐射换热E060303 对流传热传质E060304 相变传递过程E060305 微观传递过程E0604 燃烧学E060401 层流火焰和燃烧反应动力学E060402 湍流火焰E060403 煤与其他固体燃料的燃烧E060404 气体、液体燃料燃烧E060405 动力装置中的燃烧E060406 特殊环境与条件下燃烧E060407 燃烧污染物生成和防治E060408 火灾E0605 多相流热物理学E060501 离散相动力学E060502 多相流流动E060503 多相流传热传质E060504 气固两相流E0606 热物性与热物理测试技术E060601 流体热物性E060602 固体材料热物性E060603 单相与多相流动测试技术E060604 传热传质测试技术E060605 燃烧测试技术E0607 可再生与替代能源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701 太阳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702 生物质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703 风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704 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705 地热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706 氢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8 工程热物理相关交叉领域E07电气科学与工程E0701 电磁场与电路E070101 电磁场分析与综合E070102 电网络理论E070103 静电理论与技术E070104 电磁测量与传感E0702 电工材料特性及其应用E070201 工程电介质特性与测量E070202 绝缘与功能电介质材料的应用基础E0703 电机与电器E070301 电弧与电接触E070302 电器E070303 电机及其系统E0704 电力系统E070401 电力系统分析E070402 电力系统控制E070403 电力系统保护E0705 高电压与绝缘E070501 高电压与大电流E070502 电气设备绝缘E070503 过电压及其防护E0706 电力电子学E070601 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E070602 电力电子系统及其控制E0707 脉冲功率技术E0708 气体放电与放电等离子体技术E0709 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E0710 超导电工学E0711 生物电磁技术E0712 电能储存与节电技术E08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E0801建筑学E080101 建筑设计与理论E080102 建筑历史与理论E0802城乡规划E080201 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E08020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E0803建筑物理E080301 建筑热环境E080302 建筑光环境E080303 建筑声环境E0804环境工程E080401 给水处理E080402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E080403 城镇给排水系统E080404 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E080405 空气污染治理E080406 城市受污染水环境的工程修复E0805 结构工程E080501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E080502 钢结构与空间结构E080503 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E080504 新型结构与新材料结构E080505 桥梁工程E080506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E080507 结构分析、计算与设计理论E080508 结构实验方法与技术E080509 结构健康监测E080510 既有结构性能评价与修复E080511 混凝土结构材料E080512 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E0806 岩土与基础工程E080601 地基与基础工程E080602 岩土工程减灾E080603 环境岩土工程E0807 交通工程E080701 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E080702 交通环境工程E080703 道路工程E080704 铁道工程E0808防灾工程E080801 地震工程E080802 风工程E080803 结构振动控制E080804 工程防火E080805 城市与生命线工程防灾E09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E0901 水文、水资源E090101 洪涝和干旱与减灾E090102 水文过程和模型及预报E090103 流域水循环与流域综合管理E090104 水资源分析与管理E0902 E090105农业水利水资源开发与利用E090201 农业水循环与利用E090202 灌溉与排水E090203 灌排与农业生态环境E0903 水环境与生态水利E090301 水环境污染与修复E090302 农业非点源污染与劣质水利用E090303 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E0904 河流海岸动力学与泥沙研究E090401 泥沙动力学E090402 流域泥沙运动过程E090403 河流泥沙及演变E090404 河口泥沙与演变E090405 工程泥沙E0905水力学与水信息学E090501 工程水力学E090502 地下与渗流水力学E090503 地表与河道水力学E090504 水信息学与数字流域E0906 水力机械及其系统E090601 水力机械的流动理论E090602 空蚀和磨损及多相流E090603 电站和泵站系统E090604 监测和诊断及控制E0907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E090701 岩土体本构关系与数值模拟E090702 岩土体试验、现场观测与分析E090703 软基与岩土体加固和处理E090704 岩土体渗流及环境效应E090705 岩土体应力变形及灾害E0908水工结构和材料及施工E090801 水工结构动静力性能分析与控制E090802 水工结构实验、观测与分析E090803 E090804 水工和海工材料水工施工及管理E0909 海岸工程E090901 海岸工程的基础理论E090902 河口和海岸污染与治理E090903 港口航道及海岸建筑物E090904 海岸防灾与河口治理E0910 海洋工程E091001 海洋工程的基础理论E091002 船舶和水下航行器E091003 海洋建筑物与水下工程E091004 海上作业与海事保障E091005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凝固科学与工程
凝固科学与工程凝固科学与工程是研究物质从液态到固态的变态过程以及该过程的调控与应用的一个学科,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能源研究、制药工业等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步骤来阐述凝固科学与工程的应用和意义。
第一步:凝固基础理论凝固科学与工程中的基础理论是研究物质从液态到固态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和数学规律。
例如,熔体温度、冷却速度、晶核形成、晶体生长等问题。
了解凝固基础理论可使科学家和工程师更好地了解物质固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基本原理。
第二步:凝固技术应用在材料科学领域凝固科学与工程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在金属、合金、高温陶瓷、玻璃等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凝固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应用凝固科学的原理,研究固化的材料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等关键参数,将有助于优化材料的制备过程。
第三步:凝固技术在能源研究中的应用在能源研究领域,凝固科学与工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一些新型能源设备,例如太阳能电池板、热电材料等,都需要涉及凝固技术。
凝固科学与工程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设计、开发和制造更高效的新型能源设备。
第四步:凝固技术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凝固科学与工程在制药工业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制药工业可借助凝固科学的方法制备出纯度更高、含量更稳定的药物晶体,同时提高制药效率和降低成本。
因此,凝固科学与工程的应用可提供制药工业更加可靠和有利的环境。
总之,凝固科学与工程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材料科学、能源研究和制药工业三个方面。
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将通过应用凝固科学的知识和技术,制造出更高性能、更节能、更经济的新型材料和设备,在学术上和经济上都将取得显著的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学科名称及代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学科名称及代码F01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01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F010101信息论F010102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F010103通信网络与通信系统安全F010104网络服务理论与技术F010105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F010106认知无线电F0102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201网络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2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3空天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4多媒体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5光、量子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206计算机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3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F010301多维信号处理F010302声信号分析与处理F010303雷达原理与技术F010304雷达信号处理F010305自适应信号处理F010306人工神经网络F0104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F010401图像处理F010402图像理解与识别F010403 多媒体信息处理F010404探测与成像系统F010405信息检测与估计F010406 智能信息处理F010407视觉信息获取与处理F010408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F010409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F010410传感信息提取与处理电路与系统F010501电路设计理论与技术F010502电路故障检测理论与技术F010503电路网络理论F010504高性能电路F010505非线性电路系统理论与应用F010506功能集成电路与系统F010507功率电子技术与系统F010508射频技术与系统F010509电路与系统可靠性F0106电磁场与波F010601电磁场理论F010602计算电磁学F010603散射与逆散射F010604电波传播F010605天线理论与技术F010606毫米波与亚毫米波技术F010607微波集成电路与元器件F010608太赫兹电子技术F010609微波光子学F010610电磁兼容F010611瞬态电磁场理论与应用新型介质电磁特性与应用F0107物理电子学F010701真空电子学F010702量子、等离子体电子学F010703超导电子学F010704相对论电子学F010705纳电子学F010706表面和薄膜电子学F010707新型电磁材料与器件基础研究F010708分子电子学F010709有机、无机电子学F0108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信息处理F010801电磁场生物效应F010802生物电磁信号检测与分析F010803生物分子信息检测与识别F010804生物细胞信号提取与分析F010805生物信息处理与分析F010806生物系统信息网络与分析F010807生物系统功能建模与仿真F010808仿生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F010809系统生物学理论与技术F010810医学信息检测方法与技术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F010901机械传感机理与信息检测F010902气体、液体信息传感机理与检测F010903压电、光电信息传感机理与检测F010904生物信息传感机理与检测F010905微纳米传感器原理与集成F010906多功能传感器与综合技术F010907新型敏感材料特性与器件F010908新型传感器理论与技术F010909传感信息融合与处理F02计算机科学F0201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F020101理论计算机科学F020102新型计算模型F020103计算机编码理论F020104算法及其复杂性F020105容错计算F020106形式化方法F020107机器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F0202计算机软件F020201软件理论与软件方法学F020202软件工程F020203程序设计语言及支撑环境F020204数据库理论与系统F020205系统软件F020206并行与分布式软件F020207实时与嵌入式软件F020208可信软件F0203计算机体系结构F020301计算机系统建模与模拟F020302计算机系统设计与性能评测F020303计算机系统安全与评估F020304并行与分布式处理F020305高性能计算与超级计算机F020306新型计算系统F020307计算系统可靠性F020308嵌入式系统F0204计算机硬件技术F020401测试与诊断技术F020402数字电路功能设计与工具F020403大容量存储设备与系统F020404输入输出设备与系统F020405高速数据传输技术F0205计算机应用技术F020501计算机图形学F020502计算机图像与视频处理F020503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F020504生物信息计算F020505科学工程计算与可视化F020506人机界面技术F020507计算机辅助技术F020508模式识别理论及应用F020509人工智能应用F020510信息系统技术F020511信息检索与评价F020512知识发现与知识工程F020513新应用领域中的基础研究F0206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F020601计算语言学F020602语法分析F020603汉语及汉字信息处理F020604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F020605机器翻译理论方法与技术F020606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技术F0207信息安全F020701F020702安全体系结构与协议F020703信息隐藏F020704信息对抗F020705信息系统安全F0208计算机网络F02080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F020802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F020803网络资源共享与管理F020804网络服务质量F020805网络安全F020806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技术F020807网络行为学与网络生态学F020808移动网络计算F020809传感网络协议与计算F03自动化F0301控制理论与方法F030101线性与非线性系统控制F030102过程与运动体控制F030103网络化系统分析与控制F030104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控制F030105混杂与多模态切换系统控制时滞系统控制F030107随机与不确定系统控制F030108分布参数系统控制F030109采样与离散系统控制F030110递阶与分布式系统控制F030111量子与微纳系统控制F030112生物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F030113最优控制F030114自适应与学习控制F030115鲁棒与预测控制F030116智能与自主控制F030117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F030118系统建模、分析与综合F030119系统辨识与状态估计F030120系统仿真与评估F030121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F0302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F030201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F030202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F030203复杂系统及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F030204系统生物学中的复杂性分析与建模F030205生物生态系统分析与计算机模拟社会经济系统分析与计算机模拟F030207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与技术F030208管控一体化系统F030209智能交通系统F030210先进制造与产品设计F030211系统安全与防护F030212系统优化与调度F030213系统可靠性理论F0303导航、制导与传感技术F030301导航、制导与测控F030302被控量检测及传感器技术F030303生物信息检测及传感器技术F030304微弱信息检测与微纳传感器技术F030305多相流检测及传感器技术F030306软测量理论与方法F030307传感器网络与多源信息融合F030308多传感器集成系统F0304模式识别F030401模式识别基础F030402特征提取与选择F030403图像分析与理解F030404语音识别、合成与理解文字识别F030406生物特征识别F030407生物分子识别F030408目标识别与跟踪F030409网络信息识别与理解F030410机器视觉F030411模式识别系统及应用F0305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F030501人工智能基础F030502知识的表示、发现与获取F030503本体论与知识库F030504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F030505逻辑、推理与问题求解F030506神经网络基础及应用F030507进化算法及应用F030508智能Agent的理论与方法F030509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F030510智能搜索理论与算法F030511人机交互与人机系统F030512智能系统及应用F0306机器人学及机器人技术F030601机器人环境感知与路径规划F030602机器人导航、定位与控制F030603智能与自主机器人F030604微型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F030605仿生与动物型机器人F030606多机器人系统与协调控制F0307认知科学及智能信息处理F030701知觉与注意信息的表达和整合F030702学习与记忆过程的信息处理F030703感知、思维与语言模型F030704基于脑成像技术的认知功能F030705基于认知机理的计算模型及应用F030706脑机接口技术及应用F030707群体智能的演化与自适应F04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F0401半导体晶体与薄膜材料F040101半导体晶体材料F040102非晶、多晶和微纳晶半导体材料F040103薄膜半导体材料F040104半导体异质结构和低维结构材料F040105SOI材料F040106半导体材料工艺设备的设计与研究F040107有机/无机半导体复合材料F040108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F0402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F040201系统芯片SoC设计方法与IP复用技术F040202模拟/混合、射频集成电路设计F040203超深亚微米集成电路低功耗设计F040204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理论与CAD技术F040205纳米尺度CMOS集成电路设计理论F040206系统芯片SoC的验证与测试理论F040207MEMS/MCM/生物芯片建模与模拟F0403半导体光电子器件F040301半导体发光器件F040302半导体激光器F040303半导体光探测器F040304光集成和光电子集成F040305半导体成像与显示器件F040306半导体光伏材料与太阳电池F040307基于柔性衬底的光电子器件与集成F040308新型半导体光电子器件F040309光电子器件封装与测试F0404半导体电子器件F040401半导体传感器F040402半导体微波器件与集成F040403半导体功率器件与集成F040404半导体能量粒子探测器F040405半导体电子器件工艺及封装技术F040406薄膜电子器件与集成F040407新型半导体电子器件F0405半导体物理F040501半导体材料物理F040502半导体器件物理F040503半导体表面与界面物理F040504半导体中杂质与缺陷物理F040505半导体输运过程与半导体能谱F040506半导体低维结构物理F040507半导体光电子学F040508自旋学物理F040509半导体中新的物理问题F0406集成电路制造与封装F040601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工艺技术与相关材料F040602GeSi/Si、SOI和应变Si等新结构集成电路F040603抗辐射集成电路F040604集成电路的可靠性与可制造性F040605芯片制造专用设备研制中的关键技术F040606先进封装技术与系统封装F040607纳米电子器件及其集成技术F0407半导体微纳机电器件与系统F040701微纳机电系统模型、设计与EDAF040702微纳机电系统工艺、封装、测试及可靠性F040703微纳机电器件F040704RF/微波微纳机电器件与系统F040705微纳光机电器件与系统F040706芯片微全分析系统F0408新型信息器件F040801纳米结构信息器件与纳电子技术F040802基于分子结构的信息器件F040803量子器件与自旋器件F040804超导信息器件F040805新原理信息器件F05光学和光电子学F0501光学信息获取与处理F050101光学计算和光学逻辑F050102光学信号处理与人工视觉F050103光存贮材料、器件及技术F050104光全息与数字全息技术F050105光学成像、图像分析与处理光电子显示材料、器件及技术F0502光子与光电子器件F050201有源器件F050202无源器件F050203功能集成器件F050204有机/聚合物光电子器件与光子器件F050205光探测材料与器件F050206紫外光电材料与器件F050207光子晶体及器件F050208光纤放大器与激光器F050209发光器件与光源F050210微纳光电子器件与光量子器件F050211光波导器件F050212新型光电子器件F0503传输与交换光子学F050301导波光学与光信息传输F050302光通信与光网络关键技术与器件F050303自由空间光传播与通信关键技术F050304光学与光纤传感材料、器件及技术F050305光纤材料及特种光纤F050306测试技术F050307光开关、光互连与光交换红外物理与技术F050401红外物理F050402红外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F050403红外探测、传输与发射F050404红外探测材料与器件F050405红外成像光谱和信息识别F050406红外技术新应用F050407红外遥感和红外空间技术F050408太赫兹波技术及应用F0505非线性光学与量子光学F050501非线性光学效应及应用F050502光学频率变换F050503光量子计算、保密通讯与信息处理F050504光学孤子与非线性传播F050505强场与相对论的非线性光学F0506激光F050601激光物理F050602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F050603超快光子学与超快过程F050604固体激光器件F050605气体、准分子激光F050606自由电子激光与X射线激光新型激光器件F050608激光技术及应用F0507光谱技术F050701新型光谱分析法与设备F050702光谱诊断技术F050703超快光谱技术F0508应用光学F050801光学CAD与虚拟光学F050802薄膜光学F050803先进光学仪器F050804先进光学制造与检测F050805微小光学器件与系统F050806光度学与色度学F050807自适应光学及二元光学F050808光学测量中的标准问题F050809制造技术中的光学问题F0509光学和光电子材料F050901激光材料F050902非线性光学材料F050903功能光学材料F050904有机/无机光学复合材料F050905分子基光电子材料新光学材料F0510空间光学F051001空间光学遥感方法与成像仿真F051002空间目标光学探测与识别F051003深冷空间光学系统与深冷系统技术F051004空间激光应用技术F051005光学相控阵F0511大气与海洋光学F051101大气光学F051102激光遥感与探测F051103水色信息获取与处理F051104水下目标、海底光学探测与信息处理F051105海洋光学F0512生物、医学光子学F051201光学标记、探针与光学功能成像F051202单分子操控与显微成像技术F051203生命系统的光学效应及机理F051204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F051205生物组织光谱技术及成像F051206新型医学光学诊疗方法与仪器F0513交叉学科中的光学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表A 数理科学数学 A01基础数学 A0101应用数学 A0102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 A0103力学 A02一般力学 A0201固体力学 A0202流体力学 A0203交叉与边缘领域的力学 A0204物理学Ⅰ A04凝聚态物性I:结构、力学和热学性质 A0401凝聚态物性Ⅱ: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 A0402原子和分子物理 A0403光学 A0404声学 A0405物理学Ⅱ A05基础物理学 A0501粒子物理学和场论 A0502核物理 A0503核技术及其应用 A0504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设备 A0505等离子体物理 A0506B化学科学无机化学 B01无机合成和制备化学 B0101丰产元素化学 B0102配位化学 B0103生物无机化学 B0104固体无机化学 B0105分离化学 B0106物理无机化学 B0107同位素化学 B0108放射化学 B0109核化学 B0110有机化学 B02有机合成 B0201金属有机及元素有机化学 B0202 天然有机化学 B0203物理有机化学 B0204生物有机化学 B0206有机分析 B0207应用有机化学 B0208物理化学 B03结构化学 B0301量子化学 B0302催化 B0303化学动力学 B0304胶体与界面化学 B0305电化学 B0306光化学 B0307热化学 B0308高能化学 B0309计算化学 B0310高分子化学 B04高分子合成 B0401高分子反应 B0402功能高分子 B0403天然高分子 B0404高分子物理及高分子物理化学 B0405 高分子理论化学 B0406 聚合物工程及材料 B0407分析化学 B05色谱分析 B0501电化学分析 B0502光谱分析 B0503波谱分析 B0504质谱分析 B0505化学分析 B0506热分析 B0507放射分析 B0508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 B0509联用技术 B0510采样、分离和富集方法 B0511化学计量学 B0512表面、微区、形态分析 B0513化学工程及工业化学 B06化工热力学和基础数据 B0601传递过程 B0602分离过程及设备 B0603化学反应工程 B0604化工系统工程 B0605有机化工 B0607生物化工与食品化工 B0608能源化工 B0609化工冶金 B0610环境化工 B0611环境化学 B07环境分析化学 B0701环境污染化学 B0702污染控制化学 B0703污染生态化学 B0704理论环境化学 B0705全球性环境化学问题 B0706C 生命科学基础生物学 C01微生物学 C0101植物学 C0102动物学 C0103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C0104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 C0105 神经生物学 C0106 生理学 C0107心理学 C0108细胞生物学及发育生物学 C0109遗传学 C0110生态学 C0111农业科学 C02农业基础科学 C0201农学 C0202畜牧、兽医学 C0203蚕桑、养蜂学 C0204水产学 C0205林学 C0206医学与药学 C03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C0301基础医学 C0302临床医学基础研究 C0303药物学 C0304中医药学 C0305D地球科学地理学、土壤学和遥感 D01综合自然地理学 D0101地貌学 D0102应用气侯学 D0103水资源与水文学 D0104冰雪、冻土学 D0105经济地理学(含历史地理学) D0106 城市地理学 D0107生物地理学 D0108区域地理 D0109区域可持续发展 D0110土壤地理学 D0111土壤物理学 D0112土壤化学 D0113土壤生物学 D0114土壤肥力 D0115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D0116遥感成像机理 D0117遥感信息处理 D0118遥感信息模型与方法 D0119资源环境信息系统 D0120测绘学 D0121污染物表生行为及环境效应 D0122 区域环境质量演变 D0123人类活动与环境效应 D0124环境演变与对策 D0125地质学 D02古生物学(含古人类学) D0201地层学(含磁性地层学) D0202矿物学 D0203岩石学 D0204矿床学 D0205沉积学(含现代沉积、沉积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 D0206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D0207煤田地质学 D0208第四纪地质学 D0209前寒武纪地质学与变质地质学 D0210构造地质学 D0211大地构造学 D0212水文地质学 D0213工程地质学 D0214数学地质学 D0215地热地质学 D0216遥感地质 D0217环境地质 D0218地球化学 D03同位素地球化学 D0301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D0302岩石地球化学 D0303矿床地球化学(含有机地球化学) D0304同位素年代学 D0305实验地球化学 D0306天体化学与比较行星学 D0307地质化学新技术、新方法 D0308环境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 D0309E材料与工程科学金属材料学科 E01金属结构材料(不包括原料和构件等) E0101金属基复合材料 E0102金属非晶态、准晶和纳米晶材料 E0103极端(超高温、超高压、强辐射等等)条件下使用的金属材料E0104 金属功能材料 E0105金属材料的合金相、相变及合金设计 E0106金属材料的结构与缺陷 E0107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 E0108金属材料的凝固与结晶学 E0109金属材料表面的材料科学问题 E0110金属腐蚀与防护的材料科学问题 E0111金属磨损与磨蚀的材料科学问题 E0112其它学科 E0113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 E02人工晶体 E0201玻璃材料 E0202结构陶瓷 E0203功能陶瓷 E0204水泥与耐火材料 E0205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 E0206无机非金属类光电信息与功能材料 E0207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E0208半导体材料 E0209无机非金属类电介质与电解质材料(含各类电池材料) E0210无机非金属类高温超导与磁性材料 E0211古陶瓷与传统陶瓷 E0212其它 E0213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 E03塑料 E0301橡胶(弹性体) E0302纤维 E0303涂料 E0304粘合剂 E0305高分子助剂 E0306聚合物共混与复合材料 E0307特殊与极端环境下的高分子材料E0308 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E0309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E0310智能材料 E0311仿生材料 E0312高分子材料与环境 E0313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 E0314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成型 E0315其它高分子材料 E0316冶金与矿业学科 E04资源开采科学与工程 E0401钻井科学与工程 E0402地下空间工程 E0403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 E0404矿物工程与物质分离科学 E0405冶金原理与冶金物理化学 E0406冶金反应工程学 E0407钢铁冶金科学与工程 E0408有色金属冶金科学与工程 E0409材料制备加工科学与工程 E0410粉体工程与粉末冶金 E0411海洋、空间冶金及其它资源利用 E0412 冶金化工与设备 E0413 特殊冶金与冶金新技术、新方法 E0414 安全科学与工程 E0415 资源循环科学 E0416矿冶生态与环境工程 E0417资源利用科学与其它 E0418机械工程 E05机构学与机器人 E0511传动机械学 E0512机械动力学 E0513机械结构强度学 E0514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 E0515机械设计学 E0516机械仿生学 E0517微/纳机械学 E0518零件成形制造 E0521零件加工制造 E0522制造系统与自动化 E0523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 E0524微机电系统制造 E0525制造科学其他交叉领域 E0526工程热物理 E06工程热力学 E0601内流流体力学 E0602传热传质学 E0603燃烧学 E0604多相流热物理学 E0605热物性与热物理测试技术 E0606可再生与替代能源利用 E0607工程热物理与其它领域交叉 E0608 电工学科 E07 电磁场与电路 E0701电工材料学 E0702电机与电器 E0703电力系统 E0704高电压与绝缘 E0705电力电子学 E0706脉冲功率技术 E0707放电理论与放电等离子体 E0708电磁兼容 E0709超导电工学 E0710生物电工学 E0711新的发电技术与节电技术 E0712建筑环境结构工程学科 E08建筑学 E0801城乡规划 E0802建筑物理 E0803环境工程 E0804结构工程 E0805岩土与基础工程 E0806交通工程 E0807防灾工程 E0808水利学科 E09水工结构 E0901水力学 E0902水文、水资源 E0903河流、海岸动力学及泥沙研究 E0904 岩土力学及地基基础 E0905 环境水利 E0906农田水利 E0907水工新材料 E0908水力机械 E0909F信息科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 F01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 F0101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 F0102电路与系统 F010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F0104电子离子物理、材料与器件 F0105 生物电子学 F0106 可靠性技术理论与应用 F0107计算机科学 F02理论计算机科学 F0201计算机软件 F0202计算机系统结构 F0203计算机外围设备技术 F0204计算机应用基础研究 F0205中国语言文字信息处理 F0206自动化科学 F03控制理论 F0301工程系统与控制 F0302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 F0303模式信息处理 F0304智能系统与知识工程 F0305机器人学及机器人技术 F0306半导体科学 F04半导体材料 F0401微电子学 F0402半导体光电子学 F0403半导体其他器件 F0404半导体物理 F0405半导体化学 F0406半导体理化分析 F0407光学和光电子学 F05光学信息处理 F0501光电子器件 F0502光信息传输 F0503激光 F0504非线性光学 F0505红外技术 F0506光谱技术 F0507技术光学 F0508光学和光电子学材料 F0509交叉学科中的光学问题 F0510G 管理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G01运筹与管理 G0103决策理论与技术 G0104对策理论与技术 G0105行为心理与管理 G0106组织行为与组织理论 G0107管理系统工程 G0108工业工程 G0109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G0110 互联网管理理论与技术G0111评价理论与技术 G0112预测理论与技术 G0113数量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 G0114复杂性研究 G0116其它 G0118工商管理 G02企业战略管理 G0201企业理论 G020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G0204企业财物管理 G0205企业运作管理 G0207企业技术管理 G0208项目管理 G0209其它 G0212宏观管理与政策 G03宏观经济管理与战略 G0301 金融管理与政策 G0302财税管理与政策 G0303产业经济管理 G0304农林经济管理 G0305公共管理与政策 G0306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 G0307 可持续发展与管理 G0308 城镇与区域发展管理 G0310 政府管理 G0311其它 G0312。
2017中国材料大会-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7中国材料大会E04 凝固科学与技术分会主席:李金山、翟启杰、苏彦庆、王同敏、李建国、王海鹏、陈玉勇、陈光、赵九洲、惠希东单元E04-1:7月9日上午主持人:李建国地点:ROOM B2N1710:00-10:25 E04-01 (invited)小平面生长合金凝固的择优取向和组织调控蒋成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25-10:50 E04-02 (invited)定向凝固铝合金中羽毛状孪生枝晶的凝固与生长李双明,杨鲁岩,钟宏,傅恒志西北工业大学71007210:50-11:15 E04-03 (invited)Solidification of Al alloys investigated by advanced electron microscopyPriv.-Doz. , Dr. Jiehua LiInstitute of Casting Research, Montanuniversität Leoben, A-8700, Leoben, Austria11:15-11:30 E04-04柱状晶-等轴晶转变的熔断机制研究徐贲,吴凌康清华大学材料学院10008411:30-11:45 E04-05强磁场对Co基合金过冷熔体形核过程的影响王军1,李金山1,Eric BEAUGNON 2,31. 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22. Univ. Grenoble Alps, LNCMI, F-38000 Grenoble, France3. CNRS, LNCMI, F-38000 Grenoble, France11:45-12:00 E04-06气动悬浮熔炼试样温度梯度控制及BaTi2O5陶瓷深过冷凝固组织葛璇,胡侨丹,李建国上海交通大学200240单元E04-2:7月9日上午主持人:王海鹏地点:ROOM B2N1410:00-10:25 E04-07 (invited)定向凝固与钛铝单晶陈光南京理工大学10:25-10:50 E04-08 (invited)层状铝合金复合材料连铸坯制备过程的模拟与实验研究王同敏大连理工大学10:50-11:05 E04-09轻合金二次复合挤压铸造技术及应用侯华,陈利文,闫峰,赵宇宏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太原03005111:05-11:20 E04-10定向凝固铝合金枝晶生长取向的演变陈忠伟,高建平西北工业大学71007211:20-11:35 E04-11Al/Ni-液/固界面反应体系中氢气泡的同步辐射动态实时表征丁宗业,胡侨丹,卢温泉,孙思宇,夏明许,李建国上海交通大学20024011:35-11:50 E04-12铝合金半固态浆料微观组织元胞法模拟研究屈文英,张帆,李大全,罗敏,杨志宇,张永忠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10140711:50-12:05 E04-1329T强静磁场下Al-Cu合金的凝固及其压缩性能强化郑天祥1,钟云波1,任忠鸣1,Debray Francois2,Beaugnon Eric21. 上海大学,高品质特殊钢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72,中国2. LNCMI,CNRS,格勒诺布尔,38042,法国单元E04-3:7月9日下午主持人:赵九洲地点:ROOM B2N1713:30-13:55 E04-14 (invited)基于有序-无序竞争的液-固转变路径判据李建国上海交通大学13:55-14:20 E04-15 (invited)Synchrotron X-ray observation of cracking during high speed solidification of steelHongbiao DongUniversity of Leicester14:20-14:45 E04-16 (invited)非晶合金中凝固缺陷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王刚上海大学20044414:45-15:10 E04-17 (invited)铝硅合金熔体中诱导形核机制的探索田学雷,张勇,于文慧,颜廷亮,姜奥雷,郑洪亮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5006115:10-15:25 E04-18Al的形核路径及其调控夏明许,王璐,葛璇,王双,卢温泉,胡侨丹,李建国上海交通大学20024015:25-15:40 E04-19非平衡凝固CoSb3基热电材料的显微组织分析宋广生,彭国胜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5:40-15:55 E04-20一种新的测量液态金属原子扩散的滑动剪切技术张博,胡金亮,钟浪祥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液态金属扩散实验室23000915:55-16:15茶歇主持人:苏彦庆16:15-16:30 E04-21基于气动悬浮和同步辐射的深过冷二钛酸钡(BaTi2O5)熔体相选择机制研究胡侨丹,葛璇,卢温泉,夏明许,李建国上海交通大学20024016:30-16:45 E04-22液-液相变对形成非晶结构的影响张世良,王利民,张新宇,戚力,张素红,马明臻,刘日平燕山大学06600416:45-17:00 E04-23基于同步辐射成像技术的Al-Bi(In)难混溶合金液相分离及偏析形成原位研究卢温泉,胡侨丹,李建国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先进材料凝固实验室20024017:00-17:15 E04-24枝晶状等轴晶-柱状晶四相混合模型在钢锭凝固过程中的多缺陷同步预测李军,蔡端星,葛鸿浩,李建国上海交通大学20024017:15-17:30 E04-25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研究镁合金凝固过程三维微观结构演化帅三三1,王江1,任忠鸣1,荆涛21.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17:30-17:45 E04-26Undercooled solidification interface of Ni–B alloy Junfeng Xu, Yaling Wang, xin Wang, Zengyun Jian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17:45-18:00 E04-27电流作用下难混溶合金凝固过程研究江鸿翔,赵九洲,何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1001618:00-18:15 E04-28铝熔体凝固过程团簇竞争和演化机制的模拟研究侯兆阳1,刘让苏2,彭平31. 长安大学理学院2.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3.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单元E04-4:7月10日上午主持人:翟启杰地点:ROOM B2N119:00-9:25 E04-29 (invited)航空航天铝合金结构件的致密化铸造研究进展介万奇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9:25-9:50 E04-30 (invited)静磁场下金属凝固研究任忠鸣上海大学9:50-10:15 E04-31 (invited)钛铝合金精密热成形基础研究陈玉勇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10:15-10:30 E04-32钙/氧化钙对商用纯镁凝固晶粒细化的对比研究彭国胜1,宋广生1,王云21. 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马鞍山,24002,中国2. The EPSRC Centre-LiME, BCAST, Brunel University, Uxbridge, Middlesex, UB8 3PH, UK10:30-10:45 茶歇主持人:王同敏10:45-11:00 E04-33相分离合金凝固组织及其调控与新材料设计何杰1,王中原1,习瑶瑶1,孙小钧1,Ivan Kaban2,江鸿翔1,赵九洲11.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110016,中国2. Leibniz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and Materials Research Dresden, Germany11:00-11:15 E04-34Microstructure evoultion during solidifying and solutionizing of Al-Cu-Mn alloysSoban Muddassir Dar, Hengcheng Liao, Qu Liu, Haichao XuSoutheast University11:15-11:30 E04-35宽冷速范围内细晶镁合金异质形核及热稳定性行为杨伟,殷海眯,余欢南昌航空大学轻合金加工科学与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33006311:30-11:45 E04-36内生纳米TiC颗粒强化Al-Cu-Mg合金高温拉伸性能和蠕变抗力机制王磊,邱丰,赵庆龙,姜启川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3002511:45-12:00 E04-37强制均匀凝固7055合金铸锭组织和热加工性能研究罗亚君,张志峰,高明伟,李豹,陈春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10140712:00-12:15 E04-38Mg-xGd(x=1,2,4,6,8)铸造镁合金组织与热裂倾向性研究杨光昱,罗时峰,邹震,肖磊,介万奇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71007212:15-12:30 E04-39Cu/Nb元素的添加对TbDyFe合金磁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王乃娟1,2,张恒1,2,刘源1,2,李言祥1,21.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北京1000842. 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单元E04-5:7月10日上午主持人:陈光地点:ROOM B2N179:00-9:25 E04-40 (invited)液态金属深过冷快速凝固过程中初生固相的重熔李金富,韦修勋,卢书媛,周尧和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2409:25-9:50 E04-41 (invited)非晶态合金液固转变中结构与性质的演化规律惠希东北京科技大学1000839:50-10:15 E04-42 (invited)关于成分、熔体过冷及形核与金属玻璃的形成机理潘明祥1,21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9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10:15-10:40 E04-43 (invited)金属熔体局域原子结构的表征与应用彭平,文大东,李媛媛湖南大学41008210:40-10:55 茶歇主持人:李金山10:55-11:10 E04-44受限空间熔体的液液相变及润湿性李辉山东大学25006111:10-11:25 E04-45Application of the thermodynamic extremal principle to phase-field modeling of non-equilibrium solidification in multi-component alloysHaifeng Wa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lidification Processi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2, P.R. China11:25-11:40 E04-46非平衡条件下Ni-Al熔体结构转变及动力学特性的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研究唐健,王毅,王军,唐斌,寇宏超,薛祥义,李金山西北工业大学71007211:40-11:55 E04-47小平面生长合金凝固的择优取向和择优取向Dazhuang Kang, Chengbao Jiang, Yuye Wu, Huibin Xu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hang University11:55-12:10 E04-48合金等温凝固过程初始形核成分的理论分析康逊,张利军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3 41008312:10-12:25 E04-49原位研究直流电场作用下Sn-Pb合金凝固过程中的形核及生长行为杨芬芬,曹飞,王同敏大连理工大学116024单元E04-6:7月10日下午主持人:陈玉勇地点:ROOM B2N1113:30-13:55 E04-50 (invited)外场凝固下的成分偏析及第二相析出杨院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3:55-14:20 E04-51 (invited)Nb-Si基超高温合金的整体定向凝固组织及性能郭喜平,郭海生,方欣,乔彦强西北工业大学71007214:20-14:35 E04-52模具预热温度对A357铝合金微观组织与缩松缺陷的影响李龙飞1,2,李大全1,郜俊震1,张永忠1,康永林21.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 北京科技大学14:35-14:50 E04-53铝合金异质形核晶粒细化韩延峰,戴永兵,张佼,邢辉,东青,孙宝德上海交通大学20024014:50-15:05 E04-54An investigation on failure mechanisms of Ti-Al3Ti Metal-Intermetallic Laminate CompositesYuan Meini1,2, Li Yao1, Li Lizhou1, Chen Hehe1, Huang Bin21.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 P.R. 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lidification Processi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P.R. China15:05-15:20 E04-55B在镍单晶高温合金DD90中的作用研究余竹焕,张洋,翟亚楠,王盼航西安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5:20-15:35 E04-56磁场对Nd-Fe-B磁体快速凝固组织影响的相场法研究冯子康,王刚,洪源,伍雪花,曾德长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51064015:35-15:50 E04-57抽拉速率对Nb-Ti-Si基超高温合金定向凝固组织演化以及微观偏析的影响方欣,郭喜平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710072单元E04-7:7月10日下午主持人:惠希东地点:ROOM B2N1713:30-13:55 E04-58 (invited)偏晶合金凝固过程研究赵九洲,江鸿翔,何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13:55-14:20 E04-59 (invited)超声场中复相合金凝固机理研究翟薇,魏炳波西北工业大学71007214:20-14:35 E04-60氧化物共晶陶瓷激光悬浮区熔定向凝固熔区温度分布及其演化规律任群,苏海军,张军,刘林,傅恒志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214:35-14:50 E04-61冷却速度对异质形核效率影响的原位研究贾义旺,疏达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20024014:50-15:05 E04-62快速凝固规则共晶层片的失稳机理:实验及理论建模董浩,陈豫增,张震任,单贵斌,刘峰西北工业大学71007215:05-15:20 E04-63热力学极值原理在非定比化合物快速凝固中的应用:模型与实验张建宝,王海丰,况望望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71007215:20-15:35 E04-64深过冷液态Ni-Zr包晶合金的相选择研究吕鹏,王海鹏西北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71012915:35-15:50 E04-65多尺度热电磁流对Al-7wt%Si合金定向凝固组织的影响杜大帆1,董安平1,疏达1,李喜21.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先进高温材料及其精密成形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02. 上海大学,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72单元E04-8:7月11日上午主持人:李金山地点:ROOM B2N119:00-9:25 E04-66 (invited)多元少量超塑性镁合金设计及亚快速凝固制备技术王慧远,马趁义,查敏,王珵,姜启川吉林大学9:25-9:50 E04-67 (invited)自由落体金属微液滴的传热与快速凝固研究王海鹏,魏炳波西北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7100729:50-10:15 E04-68 (invited)电磁冷坩埚熔化和凝固硼硅酸盐玻璃陈瑞润哈尔滨工业大学10:15-10:30 E04-69稀土-铁基磁致伸缩材料凝固组织及磁致伸缩性能的强磁场控制刘铁,董蒙,高鹏飞,王强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081910:30-10:45 茶歇主持人:王海鹏10:45-11:00 E04-70定向凝固钛铝单晶中Nb元素的3D-APT分析郑功,陈光南京理工大学材料评价与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1009411:00-11:15 E04-71Cu含量对Al-Si-Cu-Mg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张传正,白月龙,张志峰,李豹,陈春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10140711:15-11:30 E04-72环缝强电磁熔体处理对Al-11%Zn-3%Mg-1%Cu-0.13%Zr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关天洋1,2,张志峰1,白月龙1,陈春生1,王平21.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 东北大学11:30-11:45 E04-73内部电磁搅拌法对2219铝合金组织和成分的影响邱阳,张志峰,高明伟,李豹,陈春生,罗亚君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10140711:45-12:00 E04-74激光悬浮区熔法制备Al2O3-ZrO2共晶生物陶瓷的力学性能和细胞毒性樊光娆,苏海军,张军,郭敏,刘林,傅恒志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212:00-12:15 E04-75制浆工艺对Al-Zn-Mg合金半固态浆料组织的影响规律罗敏,李大全,屈文英,梁小康,樊建中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101407墙展E04-P01硅对Ni-C合金凝固组织球形石墨的形核与生长过程的影响规律孟迪,王雪涛,郑洪亮,田学雷山东大学250061E04-P02共晶Al-Si合金凝固过程微观组织演变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吴冰,姜奥雷,陆皓,郑洪亮,田学雷山东大学250061E04-P03铝镍合金凝固过程中气泡生长行为的同步辐射成像研究孙思宇,胡侨丹,卢温泉,李建国上海交通大学200240E04-P04利用非接触式高温涡流传感器对非晶合金凝固过程的电阻率测量吴泽霖,刘春婷,魏代坤,韩小涛,谌祺华中科技大学430074E04-P05K4169高温力学性能与铸件变形数值模拟研究汪东红,董安平,祝国梁,疏达,孙宝德上海交通大学200240E04-P06Nb-Si基超高温合金熔体与氧化钇基坩埚的相互作用王寅,郭喜平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710072E04-P07元素添加对激光选区熔化过共晶铝硅合金组织和物相的影响贾延东,王刚,易军上海大学20044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e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e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科学研究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旨在促进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领域的发展。
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与保障。
在科学研究领域,资金是非常重要的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供了资金支持,可以让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研究工作,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评审非常严格,只有经过专家评审并符合科学标准的项目才能获得资助,这有助于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有助于培养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科研人员可以积累研究经验,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
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的参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进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也有助于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会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科学问题,推动学术进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支持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促进国际科学合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关注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总的来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推动科学研究、培养科研人才、促进学术交流和促进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研人员要认真申请和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充分发挥其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为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表.2:附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表A 数理科学A0基础数A010应用数A010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A010A0一般力A020固体力A020流体力A0203交叉与边缘领域的力A0204物理学ⅠA04凝聚态物性I:结构、力学和热学性质A0401凝聚态物性Ⅱ:A0402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原子和分子物理A0403光学A0404声学A0405物理学ⅡA05基础物理学A0501粒子物理学和场论A0502核物理A0503核技术及其应用A0504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设备A0505等离子体物理A0506B化学科学2无机化B0无机合成和制备化B010丰产元素化B0102配位化B010生物无机化B010固体无机化B010分离化B010物理无机化B010同位素化B010放射化B010核化B011有机化B0有机合B020金属有机及元素有机化B020天然有机化B020物理有机化B020药物化B020生物有机化B020有机分B020应用有机化B020物理化B0结构化B030量子化B030催B0303化学动力学B0304胶体与界面化学B0305电化学B0306光化学B0307热化学B0308高能化学B0309计算化学B0310高分子化学B04高分子合成B0401高分子反应B0402功能高分子B0403 3天然高分B040高分子物理及高分子物理化B040高分子理论化B0406聚合物工程及材B0407分析化B0色谱分B050电化学分B050光谱分B050波谱分B050质谱分B050化学分B050热分B050放射分B050生化分析及生物传B050联用技B051采样、分离和富集方B051化学计量B051表面、微区、形态分B051化学工程及工业化B0化工热力学和基础数B060传递过B060分离过程及设B060化学反应工B060化工系统工B060无机化B060有机化B060生物化工与食品化B0608能源化工B0609化工冶金B0610环境化工B0611环境化学B07环境分析化学B0701环境污染化学B0702 4污染控制化B070污染生态化B070理论环境化B0705全球性环境化学问B0706生命科学C基础生物C01微生物C0101植物C010动物C0103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C0104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医学工程C0105神经生物C0106生理C0107心理C0108细胞生物学及发育生物C0109遗传C0110生态C0111农业科C02农业基础科C0201农C0202畜牧、兽医C0203蚕桑、养蜂C0204水产C0205林学C0206医C03学与药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C0301基础医学C0302临床医学基础研究C0303药物学C0304 5中医药C0305D地球科学地理学、土壤学和遥D0综合自然地理D010地貌D0102应用气侯D010水资源与水文D010冰雪、冻土D0105经济地理含历史地理D010城市地理D010生物地理D010区域地D010区域可持续发D011土壤地理D011土壤物理D011土壤化D011土壤生物D011土壤肥D011土壤侵蚀与水土保D011遥感成像机D011遥感信息处D0118遥感信息模型与方法D0119资源环境信息系统D0120测绘学D0121污染物表生行为及环境效应D0122区域环境质量演变D0123人类活动与环境效应D0124环境演变与对策D0125地质学D02 6含古人类古生物D020含磁性地层地层D0202矿物D0203岩石D020矿床D0205有(含现代沉积沉积地球化学沉积D020地球化学石油、天然气地质D020煤田地质D020第四纪地质D020前寒武纪地质学与变质地质D021构造地质D021大地构造D021水文地质D021工程地质D021数学地质D021地热地质D021遥感地D021环境地D021地球化D0同位素地球化D030微量元素地球化D0302岩石地球化D030含有机地球化矿床地球化D0304同位素年代学D0305实验地球化学D0306天体化学与比较行星学D0307地质化学新技术、新方法D0308环境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D0309材料与工程科学EE01金属材料学科E0101金属结构材料(不包括原料和构件等)7E0102 金属基复合材E0103金属非晶态、准晶和纳米晶材极端(超高温、超高压、强辐射等等)条件E0104下使用的金属材E0105金属功能材E0106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相变及合金设E0107金属材料的结构与缺E0108 金属材料的力学行E0109金属材料的凝固与结晶E0110 金属材料表面的材料科学问E0111金属腐蚀与防护的材料科学问E0112 金属磨损与磨蚀的材料科学问E0113其它学E02无机非金属材料学E0201人工晶E0202玻璃材E0203结构陶E0204功能陶E0205水泥与耐火材E0206碳素材料与超硬材E0207无机非金属类光电信息与功能材E0208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E0209半导体材无机非金属类电介质与电解质材料(含各类E0210电池材料)E0211 无机非金属类高温超导与磁性材料E0212 古陶瓷与传统陶瓷E0213其它E03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E0301 塑料E0302 橡胶(弹性体)E0303 纤维E0304 涂料E0305 粘合剂E0306高分子助剂8E0307聚合物共混与复合材E0308特殊与极端环境下的高分子材E0309有机高分子功能材E0310生物医用高分子材E0311智能材E0312仿生材E0313高分子材料与环E0314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E0315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成E0316其它高分子材E04冶金与矿业学E0401资源开采科学与工E0402钻井科学与工E0403地下空间工E0404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E0405矿物工程与物质分离科E0406冶金原理与冶金物理化E0407冶金反应工程E0408钢铁冶金科学与工E0409有色金属冶金科学与工E0410材料制备加工科学与工E0411粉体工程与粉末冶E0412海洋、空间冶金及其它资源利E0413冶金化工与设备E0414 特殊冶金与冶金新技术、新方法E0415 安全科学与工程E0416 资源循环科学E0417 矿冶生态与环境工程E0418资源利用科学与其它E05机械工程E0511 机构学与机器人E0512 传动机械学E0513 机械动力学E0514机械结构强度学9E0515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E0516机械设计E0517机械仿生E0518纳机械E0521零件成形制E0522零件加工制E0523制造系统与自动E0524机械测试理论与技E0525微机电系统制E0526制造科学其他交叉领工程热物E06E0601工程热力E0602内流流体力E0603传热传质E0604燃烧E0605多相流热物理E0606热物性与热物理测试技E0607可再生与替代能源利E0608工程热物理与其它领域交电工学E07E0701电磁场与电E0702电工材料E0703电机与电E0704电力系统E0705 高电压与绝缘E0706 电力电子学E0707 脉冲功率技术E0708 放电理论与放电等离子体E0709 电磁兼容E0710 超导电工学E0711 生物电工学E0712新的发电技术与节电技术E08建筑环境结构工程学科E0801 建筑学10E0802城乡规E0803建筑物E0804环境工程E0805结构工E0806岩土与基础工E0807交通工E0808 防灾工E09水利学E0901水工结E0902水力E0903水文、水资E0904河流、海岸动力学及泥沙研E0905岩土力学及地基基E0906环境水E0907农田水E0908水工新材E0909水力机械信息科学F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F0101 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F0102 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F0103 电路与系统F01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F0105 电子离子物理、材料与器件F0106 生物电子学F0107可靠性技术理论与应用计算机科学F02F0201 理论计算机科学F0202计算机软件11F0203计算机系统结F0204计算机外围设备技F0205计算机应用基础研究F0206中国语言文字信息处自动化科F0F0301控制理F0302工程系统与控F0303系统科学与系统工F0304模式信息处F0305智能系统与知识工F0306 机器人学及机器人技0半导体科F0401半导体材F0402微电子F0403半导体光电子F0404半导体其他器F0405半导体物F0406半导体化F0407半导体理化分光学和光电子F05F0501光学信息处F0502光电子器F0503光信息传F0504激F0505 非线性光学F0506 红外技术F0507 光谱技术F0508 技术光学F0509 光学和光电子学材料F0510交叉学科中的光学问题G 管理科学 12管理科学与工G01G0103运筹与管G0104决策理论与技G0105对策理论与技G0106行为心理与管G0107组织行为与组织理G0108管理系统工G0109工业工G0110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G0111互联网管理理论与技G0112评价理论与技G0113预测理论与技G0114数量经济分析理论与方G0116复杂性研G0118 其工商管G02G0201企业战略管G0203企业理G0204企业人力资源管G0205 企业财物管G0207企业运作管G0208企业技术管G0209项目管G0212其它宏观管理与政策G03G0301 宏观经济管理与战略G0302 金融管理与政策G0303 财税管理与政策G0304 产业经济管理G0305 农林经济管理G0306 公共管理与政策G0307 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G0308 可持续发展与管理G0310 城镇与区域发展管理G0311政府管理13G0312其它 14。
快速凝固技术的应用
快速凝固技术的应用机103班田玉之 1010012084摘要:快速凝固指的是在比常规工艺过程中快得多的冷却速度下,金属或合金以极快的速度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快速凝固技术得到的合金与常规合金有着不同的组织和结构特征,对材料科学和其它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开展实际生产应用起了重要的作用。
Rapid solidification refers to than conventional process much faster cooling rate, metal or alloy in order to speed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liquid state to the solid state process. Rapid solidification technology of alloy and the conventional alloy has different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featur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other discipline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production关键词:快速凝固;镁合金;铝合金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金属凝固技术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形成了许多种控制凝固组织的方法, 其中快速凝固已成为一种具有挖掘金属材料潜在性能与发展前景的开发新材料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成了凝固过程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
过去对凝固过程的模拟考虑了在熔融状态下的热传导和凝固过程潜热的释放, 不考虑金属在型腔内必然存在的流动以及金属在凝固过程中存在的流动。
目前快速凝固技术作为一种研制新型合金材料的技术已开始研究了合金在凝固时的各种组织形态的变化以及如何控制才能得到符合实际生活、生产要求的合金。
各种应用:一快速凝固技术在镁合金中的应用镁合金是所有结构金属中最轻的一种, 具有比重小, 比强度、比刚度高,耐冲击等一系列优点, 在汽车、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镁合金的加工成形性能及耐蚀性能较差, 大大限制了其发展. 目前, 国内在高性能镁合金的管、棒、板、型材及一些结构件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 而传统的铸造冶金方法又难以满足材料的性能要求. 因此, 研究新的制备工艺和加工技术是发展高性能型材和结构件的必然之路. 快速凝固镁合金将成为未来变形镁合金的主要制备工艺. 70 年代初, 快速凝固实验表明, 镁基合金具有明显的非晶形成能力, 非晶态镁合金主要是通过快速凝固合金熔体制备, 非晶态镁合金的力学性能优异, 是潜在的结构材料. 除力学性能外, 非晶态镁合金的抗腐蚀性和储氢性能优良, 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材料。
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格式模板
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格式(模板)L指南名称:XXX机制
指南内容:以XXX为研究对象,开展XXX应用基础研究,解决XXX 的关键科学问题。
2.指南名称:XXX机理
指南内容:以XXX为研究对象,针对XXX等问题,开展XXX机理研究,为XXX提供依据。
3.指南名称:XXX机理及应用新途径
指南内容:针对XXX等问题,开展XXX机理研究,发掘XXX,创新XXX 的材料、技术及新途径。
示例:
L基于XXX电池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控制系统研究(E0707)
研究基于XXX电池的油电混合动力下的能量管理与控制技术,提出热能、电能、动能的优化控制策略,采用先进算法的SOC和SC)H在线参数辨识及电池均衡策略,开发实用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控制系统。
4.聚氨酯阻尼弹性体材料研究(E0301)
针对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功能化制备,研究弹性体材料不同应用形式(如片材、涂料)下,对机械振动及噪声控制效果的评估及减震设计优化,研发高强型高阻尼聚氨酯弹性体材料。
5.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设计与先进制造基础科学问题(申报代码选择EOh E04或E05下属学科代码)
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整车及关键部件轻量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基础问题,重点突破关重构件的拓扑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铝锂合金成分设计、凝固工艺和热处理新技术,以及动力锂电池壳体、高品质电池箔材成形理论与数学模型驱动智能化制造关键核心技术。
E04.先进凝固科学与技术
分会主席:苏彦庆、王同敏、王慧远、李金山
单元 E04-1:7 月 11 日下午 主持人:苏彦庆 地点:1 馆-1F-01
13:30-14:00 E04-01(邀请报告) 凝固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介万奇 西北工业大学
14:00-14:20 E04-02(邀请报告) 凝固/相变过程控制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 陈光 南京理工大学
08:30-08:50 E04-58(邀请报告) 铝锂合金析出相调控及其 FML 材料 巫瑞智 哈尔滨工程大学
08:50-09:10 E04-59(邀请报告) 非平衡凝固条件下 Ni3Al 基高温合金组织演变 李冲 天津大学
09:10-09:30 E04-60(邀请报告) 高性能铜合金微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 康慧君,李仁庚,陈宗宁,郭恩宇,王同敏,李廷举 大连理工大学
09:45-10:00 E04-37 液态氢化(TiB+TiC)/Ti-6Al-4V 复合材料组织演变及高温变 形行为 王轩 1,2,王亮 2,陈瑞润 2,苏彦庆 2,郭景杰 2 1. 重庆大学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00-10:15 E04-38 高强耐蚀 Ti-Al-Nb-Zr-Mo 合金的成分优化及组织和力学性 能研究 李志平,苏宝献,陈才敏,骆良顺,王亮,苏彦庆,郭景杰, 傅恒志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7:15-17:30 E04-56 硅在多主元难熔合金 NbMoTiV-xSi 中的析出与强化 徐琴 1,王星 1,毕晓勤 1,陈瑞润 2 1. 河南工业大学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17:30-17:45 E04-57 反应铸造法制备颗粒/晶须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 姜伊辉,梁淑华 西安理工大学
单元 E04-6:7 月 14 日上午 主持人:王快社 地点:1 馆-1F-01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开专用发票请提供专用发票的开票资料;开普通发票请提供抬头及纳税人识别号;其他要求请一并说明)
学科代码(见附2学科代码表):
查新费用支付方式
①银行转账
汇款账号:31001558800050005013
开户银行:建行上海市武康路支行
收款人: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新产品
水平查新
试制总结报告+检测报告+企业标准+用户报告
引进技术吸收与创新
水平查新
引进技术产品样本+技术总结报告
创新基金
研发阶段
新颖性查新
技术总结报告(新颖性查新)
技术总结报告+检测报告+用户报告(水平查新)
小试――中试
新颖性查新
或水平查新
扩大市场份额
火炬计划
新颖性查新
申报表+技术方案
申报863项目
②支付宝(仅支持当面刷)
③支付现金或支票,支票抬头: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以下来自查新机构填写:查新费用
国内外查新
¥
〇支票〇现金〇转帐
发票号:
收款日:
国内查新
¥
〇支票〇现金〇转帐
发票号:
收款日:
加急费用
¥
〇支票〇现金〇转帐
发票号:
收款日:
其他
¥
〇支票〇现金〇转帐
发票号:
收款日:
查新报告的提交日期与方式(由查新机构填写)
2018年月日,〇在上海市永福路265号4楼当面提交
〇快递给联系人
查新员
附1:查新所需资料
查新目的
报告类型
用户提供材料
成果(项目结题、科技进步奖)
新颖性查新
“重点资助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重点资助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代码名称代码名称通信与信息技术A01大规模科学计算A02网格计算A03微(纳)电子器件A04纳电子学A05量子密码术、量子逻辑网络、量子模拟计算A06量子通讯和与量子信息A07智能网络信息处理A08虚拟技术及应用A09光联网技术A10信息光学与光电子器件A11新型计算机系统结构A12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A13网络信息安全A14集成电路设计A15光子集成与光电子集成A16有源微波集成A17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A18网络与信息安全A19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A20科学卫星与通信A21天基信息网A22平流层通信平台农业高新技术B01动植物遗传育种及生殖调控B02新型动植物转基因技术B03转基因农业生物安全性B04林木分子育种与生态系统B05生态农业B06荒漠化防治B07植物病虫害可持续控制B08危险性入侵生物的鉴定与预警B09食品工程及深加工技术B10饲料与草业科学B11旱作农业B12动物重大疾病防治与免疫B13绿色化学生命科学与人口健康C01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C02基因多态性与基因安全C03脑功能与恼发育C04重大疾病的发病与防治C05细胞重大生命活动C06组织工程C07生物医学工程C08基因治疗与基因药物C09生物制药C10海洋药物C11新药筛选C12生殖健康C13衰老与老年病防治C14化学自组装与中医药C15生物芯片与生物信息学材料科学与新材料D01纳米科学与技术D02纳米材料D03超导材料及技术D04核材料D05智能材料与稀土功能材料D06材料的计算设计和模拟仿真D07生态环境材料D08超高强度、长寿命、新型金属材料D09高性能陶瓷材料D10生物材料及高分子材料D11信息、存储、传感材料D12材料的环境服役行为与失效D13先进材料制备与加工成型技术能源与环境E01电力系统灾变防治与经济运行E02核能科学与技术E03煤的洁净燃烧和转化技术E04高效节能新技术E05氢能及储氢技术E06低价格、长寿命光伏电池E07燃料电池E08近海与陆地碳循环E09水文学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E10生态环境变化与生态设计E11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预测E12环境污染机制与控制技术E13大气科学E14全球变化与环境演变E15重大自然灾害形成过程与预测E16海洋地质E17海洋生物与海洋生态E18生物多样性工程科学F01先进制造理论与技术F02重大工程灾害防治与系统安全F03工程可持续发展与低成本制造F04智能建筑F05高速铁路与智能控制F08微机电技术(MEMS)F09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应用社会科学WTO相关学科 G01制度经济学G02城市经济学G03农业经济学G04数量经济学G05网络经济学G06技术经济学G07环境与资源经济学G08金融学G09投资学G10市场营销学G11国际贸易学G12全球经济一体化研究G13世界经济统计与分析研究G14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G15保险学G16审计学G17理财学G18会计学、精算学G19经济信息管理G20博弈论研究G21金融风险管理G22关税与税收管理G23信用管理学G24科学技术管理G25政府管理G26知识管理研究G27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G28公共(行政)管理G29跨国企业管理G30国际工商管理G31可持续发展战略G32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研究G33立法学、法社会学G34商法学、民法学(财产法、物权法、公司法、证券法)G35行政法学G36金融法学(金融监管模式)G37知识产权法学G38经济/劳动/环境/科技法学G39社会保障法G40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国际税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G41海洋法G42区域经济与地区贸易一体化G43国际关系与国际安全G44外交学G45国际经济组织与WTO规则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05-17:20 E04-11 高强超声作用下三元 Cu-Sn-Bi 亚偏晶合金的凝固机制与性 能研究 刘金明,翟薇,魏炳波 西北工业大学
17:20-17:35 E04-12 Mg-Gd 二元合金凝固过程初晶(Mg)枝晶生长的定量相场模拟 杨胜兰,康逊,张利军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83
13:50-14:10 E04-28 大型复杂镁/铝合金反重力铸造技术(邀请报告) 孙剑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4:10-14:25 E04-29 采用铜模铸造法连接块体非晶合金 黄永江,郭帅,孙剑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14:25-14:40 E04-30 退火温度对 La(Fe,Ni)11.5Si1.5 合金的组织结构和磁性能影响 刘景顺 1,曹贯宇 1,王琪翔 1,沈红先 2 1.内蒙古工业大学 2.哈尔滨工业大学
11:40-11:55 E04-25 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的内耗行为 乔吉超 西北工业大学
11:55-12:10 E04-26 气雾化 Ti-43Al-5Nb-2V-Y 合金粉末的快速凝固组织与相结构 谷旭 1,曹福洋 1,张冬冬 1,刘娜 2,沈红先 1,孙剑飞 1 1.哈尔滨工业大学 2.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先进高温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
10:00-10:15 E04-20 同步辐射 4D 成像研究镁合金中纳米颗粒对枝晶生长行为的影响 郭恩宇 1,荆涛 2,王同敏 1 1.大连理工大学 2.清华大学
10:15-10:30 E04-21 双相网篮组织 Ti-Zr-Al-V 的组织演化与晶粒长大动力学研究 刘曙光,马明臻,刘日平,刘迎丹 燕山大学 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E04.先进凝固科学与技术
分会主席:翟启杰、李建国、刘兴军
单元 E04-1:7 月 13 日下午 主持人:李建国 地点:会展中心 303 会议室
13:30-14:10 E04-01 多元复相合金的深过冷快速凝固与力学性能研究(特邀报告) 阮莹,魏炳波 西北工业大学
14:10-14:30 E04-02 鸡蛋清凝固龟裂制备透明导电网络电极材料(邀请报告) 刘俊明 南京大学
11:25-11:40 E04-24 ZrCoAlY 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和相分离现象研究 朱家华 1,2,陈悦超 1,2,韩佳甲 1,2,杨水源 1,2,谢国强 3,王 翠萍 1,2,刘兴军 3,1,2 1.厦门大学材料学院 2.福建省材料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 3.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单元 E04-2:7 月 14 日上午 主持人:李金山 地点:会展中心 303 会议室
08:30-08:50 E04-15 叶片单晶生长与热流的耦合控制(邀请报告) 李建国,李军,夏明许,胡侨丹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
08:50-09:10 E04-16 强磁场下的合金定向凝固行为(邀请报告) 王强 1,刘铁 1,董蒙 1,2,吴明旭 1,2,孙金妹 1,2 1.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 2.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4:30-14:50 E04-03 锆基合金的过冷与凝固(邀请报告) 刘日平,张新宇,张星,刘曙光,王强,刘迎丹,王利民 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4:50-15:05 E04-04 La-Fe-Co-Sb 包晶合金快速凝固-固态相变关联性及其对热 电性能的影响 耿慧远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30-10:45 茶歇
主持人:刘俊明
10:45-11:0杨院生,李应举,冯小辉,罗天骄,张奎良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142
11:05-11:25 E04-23 钛酸盐的结构相似性与凝固形核路径选择(邀请报告) 胡侨丹,葛璇,卢温泉,夏明许,李建国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学院
单元 E04-3:7 月 14 日下午 主持人:陈光 地点:会展中心 303 会议室
13:30-13:50 E04-27 变速抽拉下 Nb-Si 基超高温合金整体定向凝固组织形貌演 化(邀请报告) 郭喜平 1,方欣 1,管萍 2,乔彦强 1 1.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
15:05-15:20 E04-05 具有纳米-微米多尺度晶粒铝合金的制备及性能 陈晓华 北京科技大学
15:20-15:35 茶歇
主持人:郭景杰
15:35-15:55 E04-06 基于微成分设计的高强铝合金凝固组织演变及强韧化研究 (邀请报告) 杜勇,李波 中南大学
15:55-16:15 E04-07 锆基块体非晶合金的凝固行为及充型能力研究(邀请报告) 马明臻,张新宇,刘日平 燕山大学
09:10-09:30 E04-17 富镁合金微观偏析的计算模拟(邀请报告) 张帆,张传,陈双林,曹伟生 CompuTherm
09:30-09:45 E04-18 电流作用下金属熔体电磁效应分布及其对凝固的影响 张云虎,宋长江,翟启杰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09:45-10:00 E04-19 液固界面小平面状 Al3Ni 金属间化合物生长行为的同步辐 射成像表征 丁宗业,胡侨丹,李建国 上海交通大学
17:35-17:50 E04-13 亚快速凝固成型 La-Fe-Si 薄板材的高温相变过程及其磁热效应 戴雨廷,郑红星 上海大学
17:50-18:05 E04-14 非平衡条件下 Ni-Al 熔体动力学与热力学特性的从头计算 分子动力学研究 唐健,王毅,王军,唐斌,寇宏超,薛祥义,李金山 西北工业大学
16:15-16:35 E04-08 内生纳米颗粒调控铝合金及钢的凝固组织和性能关键技术 (邀请报告) 邱丰,姜启川,赵庆龙 吉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6:35-16:50 E04-09 大型铸件特征凝固单元组织及偏析的热模拟 王彪 1,2,李曦皓 1,仲红刚 1,2,翟启杰 1 1.上海大学材料学科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444 2.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上海 20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