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现代玄奘”——徐梵澄先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缅怀“现代玄奘”——徐梵澄先生
徐梵澄与冯至
朱偰(左五)、朱自清(左二)、冯至(左一)、徐梵澄(左四)等人在德国有谁知道,当年他远赴天竺时,郭沫若、郑振铎曾亲自相送?而当年鲁迅对传统文化之糟粕批判的锋芒,被先生折射为对传统文化之精华弘扬的光耀。

他是“20世纪中国学人兼及中、西、印三大学术文化之屈指可数者”。

据中国语言大学的张西平教授讲,当年许广平在回忆录中说梵澄:“天赋极高,旧学甚博,能作古诗、短评,能翻译,钦慕尼采,颇效其风度。

”然而,徐先生却生怕有“依草附木”之嫌,从不张扬自己和鲁迅的渊源。

据出版策划人倪为国回忆,他曾提出想把徐先生上世纪30年代写的杂文放进文集出版,先生的回答是:“不必了,多点少点无大妨碍。

”后来倪为国看到有人写文章,说有后学钩稽徐先生在《自由谈》上的文章,转交他并由他确认,被他回绝了,他引用鲁迅的话说:“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

”据世界宗教所所长助理孙波研究员回忆,去年,正值梵澄先生九十高龄,世界宗教所想为大师举办一个学术思想研讨会时,先生也只平静地说了三个字:“不必了。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江蓝生这样概括徐梵澄的一生:“不以出现于公众视野为务,不以听不到掌声喝彩为意,只是竟日为学不辍,笔耕不止,直至生命的终点。

”张西平教授则说徐梵澄一生:“安静得甚是寂寞,寂寞得非常安静。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煦生评价他:“徐梵澄终生实际上贯彻了一个早年鲁迅的问题,就是将人作为精神性的、性灵的存在的问题。

”。

北大教授金克木说:“用汉语古文体从印度古雅语梵文译出《奥义经》,又不用佛经旧体,每篇还加《引言》和注,真是不容易。

没有几十年的功力,没有对中国、德国、印度的古典语言和哲学切实钻研体会,那是办不到的。

”现任新加坡阿罗频多协会副主席帕帖尔先生称赞他是“我们时代少见的一位圣人。

”“他在学问、道行上都非常之高。

”许多人将他比为“现代玄奘”。

季羡林先生嘱咐学人说:“徐先生一生治学严谨,道路坎坷,应该好好向学术界介绍一下。

诚如《徐梵澄文集》的编辑者所说:“先生所治精神哲学,其主旨在于变化人的气质,变低等自性为高等自性,变情命中人为精神中人,如他自己所言,‘终期转化社会与人生’。

所谓‘转化’,就是人的精神能力的不断提升。

无论是中国的孔、孟、老、庄,还是印度的圣雄圣哲,其追求都是一样的,因此,梵澄先生说:‘让我们惊异的是,被喜马拉雅山脉分隔开来的这些学者或圣人,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竟然能够在许多方面沿着同一道路为着相同的目标而努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