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 走向整体的世界(练习)(学生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讲走向整体的世界
目录
模拟.基础演练 (1)
重难.创新演练 (4)
真题.实战演练 (5)
1.【全球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通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

这场“远洋航行”()
A.促成了传统商路的重新联结B.揭开了欧亚联系的序幕
C.巩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D.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加强
2.【全球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时有17艘大船,带有教士、士兵、农民、工匠等1500人,船上载有农业工具、小麦、大麦、柑橘、柠檬、甜瓜的种子、甘蔗幼苗和牛、马、驴、猪、羊等家畜,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

这()
A.开启了世界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B.反映了葡萄牙扩张的商业性目的
C.对推动美洲社会开发有一定作用D.说明新航路开辟传播了资本主义
3.【全球航路的开辟】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财愿望和国家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义时代的特色。

”该观点强调地理大发现()A.促成了商业革命的兴起B.是王权集中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C.推动了自由竞争的发展D.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事件
4.【早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大量种植美洲的经济作物——烟草、可可、棉花等,导致原本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木材运回欧洲,开辟出来的“荒地”辟垦为大种植庄园,葡萄、橄榄树、蔗糖等遍及深谷低地……雄心勃勃的欧洲殖民者想在新大陆建立一个“新欧洲”。

根据上述史实可知,“新欧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阻碍是()
A.经济附庸地位B.生态环境失衡C.主权日渐丧失D.人口大量外流
5.【早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当欧洲开始扩张时,各国彼此心照不宣地采用了一种便利的原则,即基督教国家有权把野蛮人和异教徒的土地占为己有而无须顾及有关的诸土著民族”。

这可用于说明()
A.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B.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C.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D.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
6.【早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1621年,英国政府贸易委员会的常务委员托马斯·曼指出,“那些极力使出口超过进口,并且尽量少使用外国产品的王国,也是这样繁荣起来的。

因为,毫无疑问,这多出口的部分是必须用货币支付的”。

作者主张()
A.推行重商主义B.鼓励对外扩张
C.扩大货币输出D.倡导自由贸易
7.【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和革命期间,许多法国难民逃往美国,他们将欧式栽培新品种番茄传入美国。

19世纪初以来,番茄在美国的种植和消费食用便慢慢传开和普及。

这表明()
A.欧洲传统作物惠及世界B.物种交流丰富食物种类
C.战争重构美国饮食文化D.商业贸易强化全球联系
8.【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瘟疫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西班牙侵略者却几乎不被感染,传教士趁此竭力灌输这是神在凭借疫病表达愤怒和对侵略者的偏爱。

原住民则由于缺少遭遇一连串致命传染病的相似经历,也认同了征服者的这一认识。

据此可推知()
A.世界殖民体系形成B.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变化
C.非洲原有社会解体D.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9.【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1925年,墨西哥作家何塞·巴斯孔塞洛斯发表《宇宙种族》,提出:“世界各种族日益趋向相互融合,直至形成一种新人类,它的构成将集现存各民族之大成。

”他认为未来的种族将是融合各种族血液的“宇宙种族”,因而也将是一种最崇尚友爱,最具有普遍性的种族。

这一观点
()
A.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B.反映了墨西哥革命的曲折
C.基于美洲族群结构的变化D.预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图景
10.【商品的世界性流动】16世纪时由于葡萄牙故意压低胡椒供应量,致使西欧市场上的胡椒价格上涨迅速,但维持不长时间之后价格便大幅度回落,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英、荷大量参与亚洲贸易B.美洲胡椒生产量增多
C.咖啡和茶叶成为贸易新品D.各国政府的价格管制
11.【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印度洋马尔代夫群岛的海贝是印度洋地区的传统辅助货币。

15世纪参与经营海贝贸易的海外商贾,主要为阿拉伯人、波斯人、爪哇人、孟加拉人、印度商人;16—17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等国商人,在南亚等地设立商馆,逐步主导了这一贸易。

这一变化()A.巩固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B.开辟了欧亚大陆间的贸易路线
C.为欧洲的社会转型积累了资本D.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12.【商品的世界性流动】16~19世纪,欧洲曾经历了相当长一段饥荒,食物短缺给欧洲人带来了极大痛苦。

直到1860年工业革命后,大量的美洲高产小麦和育肥的牛、羊上了欧洲人的餐桌,才提高了他们的饮食水平。

这场“食物危机”的解决主要得益于()
A.欧洲人饮食结构发生改变B.全球联系进一步加强
C.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D.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13.【全球航路的开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材料一1518年3月21日(麦哲伦航行前),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

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

材料二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出发时有5条船,在穿越南美洲最南端的海峡时损失了两条船,横渡太平洋用了80天,这期间船上的淡水和给养都严重不足,许多船员因此得了坏血病,航行期间,共有19人死于此病。

到达菲律宾后,麦哲伦在与当地人血腥厮杀中死去。

剩余的两条船在收购香料后返回时,一
条被葡萄牙人捕获,最后仅有破损严重的“维多利亚号”经印度洋和非洲返回西班牙。

材料三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的身亡地,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

铜碑正面文字:
拉普拉普。

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

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铜碑背面文字:
费尔南多.麦哲伦。

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马克坦岛与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

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据《艰难的壮举:麦哲伦与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等(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特点。

(2)对同一历史事物,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

结合材料三的内容谈谈你对麦哲伦远洋航行的看法。

14.【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哥伦布其人与“旧世界”发生的人口爆炸之间,是有关联的。

印第安人向世界贡献出5项颇具价值的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豆类、树薯,这些作物后来得到广泛种植、食用。

就地理分布而言,玉米恰好位于水稻和小麦的生长带之间。

世界玉米田每单位平均产量几乎是小麦的两倍。

美洲食用作物的最大优势,正在于它们对土壤,天气与栽培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全然不同,生长季节也与后者有异。

美洲作物往往不会与旧世界作物竞争,反而与之互补。

1492年之前的无用之地,因这些美洲植物的进驻,也变得能栽种粮食了。

在许多地区,由于美洲作物对阳光,雨水或其他因素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不同,农人可以排除休耕季了。

——摘编自[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材料二:自17世纪初第一家荷兰酿酒厂成立以来,食品贸易和饮食文化使纽约焕然一新,食品企业通过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和运输创新为食品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加上在战时为水手和士兵提供食物,纽约的食品制造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大量涌入的德国移民使纽约的啤酒厂成倍增长,纽约曾是19世纪美国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基地。

1862年,南北战争时期的啤酒消费税催生了美国啤酒酿造协会,这个以啤酒制造商为主的行业协会在很长时间内都以德语为官方语言。

19世纪中叶兴起于纽约市内的肉类加工区,离时装区不远,到1900年,该地区已聚集了250家屠宰场和包装厂。

——摘译自[美]JoySantlofer《食品都市》(FoodCity:Four Centuriesof Food MakinginNewYork)(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洲作物外传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纽约跻身食品都市的背景。

15.【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全球联系的加强
材料:1565年,西班牙人乌达内塔开辟了连接亚洲与拉丁美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

由于主要以中国生丝与丝织品为主,故该航线也被称为中拉海上丝绸之路。

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初,西班牙王室免费给船只发放通行证,商人可以自由往返两地,1565—1700年间约有7200名亚洲人踏上美洲大陆,从那各类工作。

1593年西班牙国王颁布敕令,规定从马尼拉进口的商品只能在墨西哥销售或转运至宗主国,禁止将其运往拉丁美洲其他殖民地。

但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商人依然不顾这些法今争相去往墨西哥购买中国商品、促使中—菲—墨贸易线路以墨西哥为中心,延伸至拉丁美洲其他国家,导致墨西哥敢终成为中拉生丝、丝织品贸易网络的中心。

1604年,菲律宾与印第安棉布以及中国生丝支撑着墨西哥110家作坊的运行,墨西哥也汇集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信息、
来自东方的书信以及有关中国的文献。

17世纪中叶,由于中国无法持续供应大量生丝与丝织品,该贸易路线便迅速陷入危机。

——摘编自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1)根据材料,概括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对拉丁美洲的影响。

1.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

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

”该航海家()
A.实现了环球航行B.最终发现了“新大陆”
C.获得了数倍于航海成本的利润D.在非洲南端受阻于大风暴
2.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后拟定了将印第安人运送到伊比利亚半岛、意大利等地的计划,从此贩卖奴隶成为西欧聚敛财富的重要手段;15——19世纪上半期,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占农民土地,使农民被迫沦为农场或手工工场的雇佣劳动力。

这些活动()
A.反映出早期殖民扩张的罪恶B.推动了大西洋贸易的兴起
C.改变了欧美社会的族群结构D.缘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驱动
3.下图是近代欧洲的一幅画作,这幅画作反映了()
A.近代政党政治制度的形成B.中世纪封君统治权力的削弱
C.物种大交换后的社会现实D.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
4.苜蓿是古老的世界性牧草。

约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在入侵希腊时,为饲养战马、骆驼及家畜,开始在希腊种植苜蓿,并传播至罗马。

16世纪中叶,苜蓿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入美洲。

到1800年,在全球广泛种植。

这一传播历程客观上反映了()
A.苜蓿的优良品质B.物种交流的全球化C.战争的积极作用D.文明交流的复杂性
5.16世纪以后,白银通过菲律宾、日本进入中国,从而形成“白银一铜钱”的货币体系。

白银与铜钱兑换比例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在1840-1900年间白银兑换铜钱数量出现一定的变化。

这一时期银价的变化趋势应该是()
A.稳定下跌B.稳定上涨C.先跌后涨D.先涨后跌
6.1637年,西班牙官员胡安指出,即便禁止白银直接流向中国,白银也不会持久留在西班牙国内,而是部分流向欧洲其他地区,最终还是会流向中国,更为重要的是,“尽管白银确实从马尼拉流向中国,但是它
(白银)……可以源源不断地换回中国及其他东方国家生产的药品及货物”。

这一观点旨在()
A.维护西班牙的贸易地位B.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步伐
C.缓和欧洲价格革命冲击D.规范太平洋贸易的秩序
7.1873年,英国植物探险家将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橡胶带到伦敦郊外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后来又从那里带到英属马来亚,橡胶种植园经济迅速在马来亚蓬勃发展起来,这削减了巴西的割胶生意。

这体现了()A.价格革命影响深远B.殖民国家间竞争趋于激烈
C.新旧大陆物种互换D.物种的交流改变商贸格局
8.至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西班牙开始大量进口英、荷等国的商品;甚至其运往美洲的产品也多来自英、荷等国,西班牙也被称为“漏斗国家”;与此同时,西班牙黄金流入欧洲其他地区,促进英国、荷兰等国的发展,西北欧成为经济中心。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商业革命延缓了西班牙的发展历程B.价格革命助推了欧洲社会近代化转型
C.西班牙错失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机遇D.经济发展道路选择影响国家前途命运
9.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占领了印度果阿,并在那里建立了铸币厂,开始发行货币并使其在葡属印度流通。

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东非在葡萄牙一连串战略堡垒的布局下,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三角贸易区域。

这反映出,当时()
A.印度洋贸易的新发展B.世界贸易中心逐步发生转移
C.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西方殖民扩张首先从非洲开始,在人类近代史上,奴隶贩运写下了最可耻、最卑劣的一页。

利欲熏心的欧洲殖民者把人数众多、具有热带作物种植技术,停泊着一艘又一艘欧洲殖民国家的贩奴船,把黑奴贩运到美洲。

据资料统计,非洲黑人被杀了上千万;圣多明各岛在18世纪上半期共输入奴隶280万人。

——摘编自李伯重、韦森等《枪炮、经济与霸权:谁在争夺世界经济的铁王座》材料二在十月革命影响和共产国际的推动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共产党,建成了反帝民族统一战线。

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危机,加速了殖民体系瓦解的进程。

——摘编自《最新世界殖民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塞内加尔河口”“最可耻、最卑劣”奴隶贩运的见证地,并分析近代奴隶贩运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十月革命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影响。

举出二战之后加快“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事例。

1.(2024·浙江卷6月)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人只知道丝绸来自神秘东方,并不清楚它原产地的模样。

马可·波罗通过分享亲身经历,把来源地具象化。

《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畅销书之一。

随后几个世纪,许多探险家、航海家和商人决定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一定要前往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东方。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马可·波罗的书和前往中国的愿望影响的。

”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A.欧洲人长期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兴趣浓厚
B.马可·波罗指引西方人前往新大陆
C.马可·波罗激发欧洲人的中国情结
D.《马可·波罗游记》是中世纪欧洲畅销书
2.(2024·湖北卷)1669年,国际贸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设立了多达1800盏街灯,由100名城市点灯人负责运营。

该市还雇佣150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逻。

造访该城的来客纷纷注意到这里少有犯罪
和骚乱。

同期,伦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灯笼的光辉之中。

17世纪末,欧洲人第一次驯服了夜晚。

据此可
推断()
A.西欧海外活动获利丰厚B.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
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D.工业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3.(2023·海南卷)下图最大程度地体现了()
(注:图中数字代表欧洲城市潜能高低)
A.生产技术的辐射B.经济中心的转移
C.贸易格局的变化D.工业城市的发展
4.(2023·河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

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

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

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

1858年后,斯岛发现了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引来众多开采者。

1875年,奥地利探险家建议在北极建立考
察站,这催生了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882—1883)。

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

20世纪初,斯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引起国际争议。

1920年,18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

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

1982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到2010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161个。

2012年,中国与冰岛决定联合开采北极油气。

——摘编自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编《北极问题研究》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进行北极探险开发的动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北极探险开发变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

5.(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图是西方学者绘制的一幅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

紧扣材料所示信息,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为该图命名,并阐释命名理由。

(要求:名称中须包含时间尺度;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6.(2023·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

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

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

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

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

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

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

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

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

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7.(2023·北京卷)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

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8.(2022·福建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实现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认知,研究者们常将历史予以分期,并对所划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如“公元前500—公元200年:欧亚文明区的联结”,“1000—1500年:跨文化交流的增速”等。

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史某一历史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要求:分期与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中的分期与特征概括)
9.(2022·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

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认为:“技术发明要比科学思想传播的更快更远。


【资料夹】①13世纪初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布•菲达所著的《地理志》是首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拉伯文献。

②成书于1119年的《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③阿拉伯人蒲寿庚于1241年至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管理本地与海外贸易事务。

④英国学者尼坎姆于1190年用拉丁文写的《论自然界的性质》记载:“当水手在海上航行,遇到阴天看不到阳光,或夜间世界笼罩一片黑暗时,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将针与磁石接触。

此时针在盘上旋转,当旋转停止时,针就指向北方。

”⑤1096—1270年,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海沿岸地区。

⑥据史学家陈垣先生的考据,自924年至1207年,大食正式遣使中国39次。

《宋史》载道:“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

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浡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

”⑦明代隆庆年间,李豫亨写道:“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始多旱针盘。

”⑧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从发现磁石指极性到以人造磁针做成罗盘,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酝酿……表示这种技术原创过程的艰辛。

而欧洲从对磁石指极性一无所知到12世纪末短时间内一下子跳到直接以水罗盘导航,没有技术原创过程的发展特点,显然是接受外来的现成经验后制造出来的。


(1)在上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指南针的传播路径。

(要求:写出传播路径并用具体材料佐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简评指南针应用的历史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