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第一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wd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第一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
试题(wd无答案)
一、单选题
(★★) 1 . 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相当多的卜人、巫师与商王共同负责通神事务。

这些卜人、巫师往往出身贵族,有的还是地位显赫的附属国首领,这表明商朝
A.占卜师拥有最显赫的地位
B.依托神权加强中央集权
C.商王借助神权以维护王权
D.尚处于国家的萌芽阶段
(★★) 2 . 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

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

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 3 .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 4 .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表明分封制
A.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
(★★) 5 . 《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

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

卿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礼节轻重决定地位的尊卑
B.古人对丧葬的轻视
C.丧葬制与礼乐制密切相关
D.丧葬制违反宗法制
(★★) 6 . 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
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B.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
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
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
(★★) 7 . 据清人顾栋高考证:“鲁在春秋实兼有九国之地,齐在春秋兼并十国之地,晋所灭十
八国……楚在春秋吞并诸国凡四十有二,宋在春秋兼并六国之地。

”这种现象对中国发展进程的
推动作用是
A.使中国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
B.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
C.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D.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 8 . 有学者指出:三星堆文化青铜礼器集群是夏王朝冶铸的祭器,精美的面具和头像是
夏王朝的诸王侯,青铜“通天神树"是夏朝为纪念昆仑先祖太阳神而铸制的有金龙和十只神鸟的
太阳树,纵目烛龙神是夏朝部族早期敬祀的主图腾之一。

这可以佐证
A.夏的统治范围延伸至长江流域B.蜀夏文化长期密切互动
C.礼器固化了社会间的等级关系D.蜀地私营手工业发达
(★) 9 . 与如图所示历史时期相符合的历史典故是
A.风声鹤唳B.负荆请罪C.退避三舍D.指鹿为马
(★★) 10 . 公元前三世纪,秦国(朝)建成了一大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

这些工程的完成,主要得益于
A.灌溉农业发展的推动B.铁器牛耕的日益普及
C.国家统一大业的实现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 11 . 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这种变化说明
A.等级制度逐渐消失
B.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学思想产生影响
D.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 12 . 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与此相比,周人有明显不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
A.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
B.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
C.显示出早期宗法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
D.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
(★★) 13 .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其意在说明
A.小农经济是国富民强的根本B.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国家的统治
C.人地矛盾导致耕作模式改变D.以农立国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
(★★) 14 . 战国时期,地方政府在每一年的年终时,要将这一年的户口、田地数额和赋税总额乃至治安状况都记录在上计簿上,呈交国君。

这一制度
A.标志着官僚政治的确立B.保证了地方政治清明
C.强化了中央财政控制权D.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 15 . 下表是历朝治水活动年平均值统计表
朝代年均工程数朝代年均工程数朝代年均工程数周、秦0.0175隋0.932金0.166
汉0.131唐0.88元 3.50
三国0.545五代0.245明8.2
晋0.110宋 3.48清12.0
南北朝0.118
据此可推知从周秦至清代()
A.水利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
B.农业生产发展受制于治水活动的开展
C.国家分裂期治水活动比较活跃
D.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
(★★) 16 .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两次颁布《分户令》,孝公三年(前359年)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规定更加严厉:“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秦国这样做
A.加强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B.解决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产生D.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17 . 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宣称“四德”“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在此,孟子强调
A.正君心B.义利合一C.礼法并重D.性本善
(★★) 18 . 《春秋》中所记载的职业等级是士(知识分子)、商、农、工,《史记》里则是农、工、商、陶,《前汉书》定下的职业等级则是士(儒士)、农、工、商。

这一变化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B.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强
C.史家学术思想的差异D.儒家学说地位的提升
(★★) 19 . 《史记》载,秦始皇主持制定祭祀天地的封禅大典的礼仪规范。

琅邪刻石称颂秦始皇“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秦二世依据古代宗庙制度,立天子七庙,“尊始皇庙为帝制祖庙”。

这反映出秦朝
A.崇尚颂扬各类官员的文治武功B.凭借国家政权强力推行礼制教化
C.使法家思想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D.实现了神权与皇权的密切结合
(★★★★) 20 . 在殷商时代,只有具有忠敬和诚信之心的人才可以祭祀,要对神灵讲诚信,不失信于神。

春秋时期,主张变法改革的管仲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人团结一致的保证。

这一变化反映出
A.诚信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B.诚信赋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C.先秦文化具有宗法血缘特性D.“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齐国萌发
二、材料分析题
(★★) 2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观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传统,其不同时间段的内涵没有本质的区别。

先秦时扁,儒家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在道德层面的修养。

只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才能“积极干预,教化天下。

”汉代儒学以先秦孔孟儒家思想为主题,结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的学说,系统地论述了“天道”即“人道”的以德治国、以德教化的主张。

宋代以后,随着儒道释三家思想的进二步融合,呈现出在坚持“性道合一'的基础上,提出“仁、义、礼、智、言”等“天命之性”,到达“明天理、灭人欲”之目的的特征。

——摘自崔哲《中西方道德观之比较》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的道德观,并对其进行评价。

三、论述题
(★★★★)22 .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出自《史记》,其中记载周幽王为取悦褒姒“数举烽火”而失信于诸侯,等到
申侯与西夷犬戎来攻时,“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

遂杀幽王骊山下。

”家钱穆先生曾对此提
出质疑:“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
汉人备匈奴事耳。

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

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

”日本学者平势隆郎认为,“烽火戏诸侯”如果真实,“其前提是君主的权力发展到了足够强大的阶段。

”另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记载:“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
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

褒姒嬖(受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

幽王
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给),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辨析“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