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莨菪碱的独特药性在应用于治疗血管性眩晕时治疗效果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收集我院2004-2009年临床病例100例,男性65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49±4.5岁,病程2—8年不等,发作症状表现为眩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闭目症状可减轻,入院给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颅CT、颈椎摄片或颈椎CT检查,测血压,做心电图,辅助检查血糖血脂血常规凝血4项,并由专科对部分患者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听力测定、位置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入院100份病例均确诊血管性眩晕。随机将100份病例分为两组,治疗组50份,对照组50份,两组年龄对比p>0.05无差异性,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排除感染性肿瘤性等其他疾病所致的眩晕;排除有严重心肺肾疾病;排除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排除对本药过敏性反应的患者;排除既往有使用山莨菪碱治疗本病的病例。
山莨菪碱的独特药性在应用于治疗血管性眩晕时治疗效果的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山莨菪碱治疗血管性眩晕时,其在拮抗乙酰胆碱、拮抗钙离子通道、清除兴奋性神经毒性因子方面的独特药性作用在治疗血管性眩晕时所产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使用山莨菪碱针15㎎+0.9%NS 250ml静滴1次/日,辅助使用20%甘露醇注射液125ml静滴1次/日,疗程5天,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10%GS250ml静滴1次/日,氟桂利嗪片10mg qd,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查TCD(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比两组相应脑血管血流速改变情况及随访以后病情的发病频率情况做比较。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治疗效果显著,眩晕及伴随症状减轻明显,TCD检测脑血流速恢复正常,病情发作频率减少,病人生活质量提高。结论山莨菪碱的独特药性在治疗血管性眩晕中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1.4随诊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病人通过复诊和电话随访两种方式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包括服药情况、症状轻重、发作频率情况,随访时间为1年,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记录比较。
1.5疗效评判标准:临床治愈: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显著效果:眩晕程度明显减轻,发作频率减少60%以上,头晕轻微,无视物旋转;有效:眩晕减轻,有轻微自身和景物晃动感,无视物旋转,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好转,能坚持工作;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
表(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TCD脑各段血管血流速的比较(χ±s)
组间对比P<0.05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脑血流速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讨论
血管性眩晕是眩晕症中一种常见的类型,出现血管性眩晕常见的疾病有迷路卒中、延髓外侧综合征、颈椎病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上疾病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可直接导致前庭系统的血液灌注不足。血液循环障碍的病因主要有血管状态的改变,其中以椎—基底动脉受压交感神经丛受刺激,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痉挛为常见,其他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阻力增大、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率的改变都可导致前庭系统和小脑的血液灌注不足,最终导致的是前庭神经核、迷走背核、小脑枕叶等部位的缺血缺氧引起神经功能调节障碍而引发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及平衡障碍等症状。在此次研究中,治疗组给予山莨菪碱辅助甘露醇和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加氟桂利嗪治疗血管性眩晕的比较中可发现,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达98%,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只有86%见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病人进行TCD的检查见表(3)组间比较p<0.05有差异性,说明治疗组山莨菪碱在改善脑血管的血流速率的作用总体上优于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和氟桂利嗪的作用。从各段脑血管的血流速率来分析,治疗组在基底动脉段、椎动脉段和小脑后下动脉段和对照组比较,治疗后TCD复查结果,治疗组的脑血管血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而且基底动脉(BA)、椎动脉颅内段(VA)和小脑后下动脉(BICA)血液灌注不足,可直接导致小脑和前庭系统的血液供给不足而诱发眩晕,山莨菪碱能在治疗血管性眩晕中发挥如此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山莨菪碱独特药性有关,有研究证明山莨菪碱在治疗血管性眩晕时不仅仅在拮抗乙酰胆碱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脑的供血方面发挥治疗作用,而且山莨菪碱山莨菪碱能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提高血液的流动性;还可以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使聚集或附壁的血细胞解聚,抑制微血栓的形成;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微血管的血律运动,使血液易于驱动,加快血流速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的灌流,改善脑缺血区的供血和供氧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治疗作用[1 2]。所以TCD对脑血管血流速的检测的结果也充分说明了山莨菪碱独特药性在治疗血管性眩晕能有效的改善小脑和前庭系统的血流量、缓解眩晕症状的结论是相符的。在本研究中还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出院的患者进行随访并对随访记录进行分析,发现治疗组的患者3个月以上出现病情复发的比例(38/50)为76%,对照组的患者3个月以上出现病情复发的比例(7/50)为14%,从数据上分析,治疗组病情发作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病频率见表(2),本次研究对这一结果做了充分的分析,据研究后发现,在脑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时,会出现自由基的生产增多,兴奋性氨基酸明显增高,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导致细胞内钙的超载,NO和酶活性明显增强导致NO产生增多,而且以上病理因素与脑缺血缺氧的程度正相关,可导致神经元细胞的损伤,临床上称为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神经元作为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其间有多种形式的突触相联系,并有多种神经递质信息,通过使相应的受体离子通道的激活和逐级放大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相偶联而介导复杂的调节功能,它在神经系统中起到信息传递的功能,可以说神经元在调节躯体平衡的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及皮质和小脑的前庭代表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蒋崇慧博士等学者在研究后认为山莨菪碱是一种良好的细胞保护剂,可能是一种新型的抗氧化剂,在脑血流灌注不足缺血缺氧时,山莨菪碱独特药性能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生成和释放,清除自由基和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抑制NO合酶的活性,减少NO的超量生产,阻断钙离子L型通道减少细胞内钙的超载[3],从而减轻了兴奋性神经毒性因子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减少神经元的损伤,维护了神经元在传递信息应答过程的精确性和协调性,对减轻眩晕及其伴随症状严重程度、减少患者病情的发作频率起了一定作用。而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和氟桂利嗪在治疗上只能扩张血管单纯提高脑血流量来发挥其治疗作用,而没有清除兴奋性神经毒性因子保护神经元功能的药性作用
【关键词】山莨菪碱的独特药性血管性眩晕治疗效果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加、工作节奏的加快,出现血管性眩晕的疾病也越来越多,椎-基底动脉循环障碍等病因引起的眩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及生活质量的下降,现临床治疗上没有更好的方法,主要给予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尼莫地平等和中药制剂活血通络治疗,但治疗效果一般,病情复发率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并未见明显提高。血管性眩晕治疗现越来越引起我们医务工作的重视,如何能更好的控制血管性眩晕和减少病情的发作频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医务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研究总结和发现了临床使用山莨菪碱治疗血管性眩晕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它不但能改善脑血循环,还可能是一种新型的抗氧化剂,对神经元细胞有保护作用,为缓解血管性眩晕及其伴随症状,降低病情发作频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现报道如下。
1.6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组使用山莨菪碱治疗,辅助使用20%甘露醇治疗后,患者病情表现疗效显著,眩晕及伴随症状明显消失,在经过5天的治疗后,有效病例98例,治疗有效率达98%,对照组较治疗组治疗效果要差见附表(1)。在今后1年随访的病例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病情发作频率上有较大的差异,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见附表(2)。
1.2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给予山莨菪碱针15mg+0.9%NS 250ml静滴1次/日,20%甘露醇注射液125ml静滴1次/日,疗程5天。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10%GS250ml静滴1次/日加氟桂利嗪片10mg qd口服治疗,疗程5天。
1.3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做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颅内段(VA)、基底动脉(BA)、小脑后下动脉(BICA)血流速情况变化做比较。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效果比较
2.2脑血流速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TCD检查,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脑血管各段血流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见附表(3)说明山莨菪碱治疗血管性眩晕能更有效改善脑血流速,增加脑血管的灌注,有效缓解眩晕的自觉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