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通辽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
B.政府“征收〞措施 苏俄一直延续
C.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根本生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未考虑农民口粮,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故C项正确;并非“一直延续〞,后被粮食税取代,故B项错误;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根本生活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没有虑了农民的根本生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美国人怀特提出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藏决定本国的投票权;英国人凯恩斯那么要求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可知,英美两国在“投票〞的问题上发生分歧,结合所学可知,“二战〞中,英国经济遭受重创,美国却因战争而经济繁荣,故英美两国在“投票〞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这表达了英美两国的利益诉求。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确立雅尔塔体系,使世界局势暂时稳定下来而不是加剧了紧张局势,该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这一体系下,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排除;D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但不是其根底,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2. 1921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说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
B.列宁主张积极开展资本主义
C. “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
D. “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
【答案】Cபைடு நூலகம்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俄国在十月革命之前经历了资本主义阶段,A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列宁主张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资本主义,不是积极开展资本主义,排除B;“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市场手段开展经济,排除D;1918年至1921年期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逐渐脱离国情,引发了政治危机,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应选C。
10.下表苏联1970年方案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方案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开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7.在斯大林时期有这样一那么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一个苏联的工厂,当局就预先教工人要怎样答复代表团的提问。当问到一个老工人每月的工资是多少,老工人说3000卢布;代表团又问有多少存款,他答复10万卢布。代表团疑惑:“你存了这么多钱准备干什么呢?〞老工人答复:“我准备买一双靴子。〞这那么笑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概况及认识;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3.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对苏联的影响,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
A.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B. 行政管理经济加速工业化
C. 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盛行
D. 方案经济体制提高生活水平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 笑话反映的是斯大林时期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即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比例失调而非工业化加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生活水平低而非提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此题选A。
2021-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卷共48个小题,每题1分,共48分〕
1.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
12.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协议确定浮动汇率,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该协议说明
A. 资本主义经济已摆脱滞胀
B. 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
C. 原有的货币体系已经崩溃
D. 资本主义各国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会员国货币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材料中“协议确定浮动汇率,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表达了原规定都已取消,说明原有货币体系已经崩溃。故答案为C项。A项,20世纪70年代仍处于滞胀时期,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贸易保护政策,排除。
4. 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联〔俄〕
A. 加快工业化进程B. 商品经济的开展C. 改变所有制结构D. 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允许恢复自由贸易〞的措施均可促进商品经济的开展,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俄经济结构仍以公有制为主,排除C项;D项夸大了该政策的意义,“牢固的工农联盟〞说法绝对,排除。
11.1943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过程中,美国人怀特提出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藏决定本国的投票权;英国人凯恩斯那么要求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怀特与凯恩斯的主张
A. 加剧了战后欧洲的紧张局势
B. 表达了英美两国的利益诉求
C. 削弱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D. 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根底
【答案】B
A.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
B.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经济近代化
C.为经济落后 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
D.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可知该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为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了经验,C项正确;因为这一观点是针对“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思路〞方面的意义,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无关,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新经济政策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普遍意义,不是具体实践,B项错误;材料提及的是经济建设思路的意义,不是强调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D项错误。
C.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确实立
D.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等人没有认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目的,认为引进外资就是成认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成认市场经济就是成认资本主义,其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观点是对新经济政策的一种否认,故B项错误;材料观点也不会直接推动斯大林模式确实立,故C项错误;材料的观点加深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故D项错误。
8.如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突破了方案经济体制
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
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是新经济体制的表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措施却并未使玉米产量持续提高,他的改革措施严重脱离了实际,无视了客观规律,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方案经济体制;B选项错误,依据图表可知,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带来玉米产量的持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种玉米的改革措施失败;D选项错误,新经济体制实施的时间是1921-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这说明,苏俄〔联〕
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
B.开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
C.突出市场在农业开展中的作用
D.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是为了应对严重的国内、国外对苏维埃政权的威胁,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是为了稳固工农联盟,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是为了保证工业化建设。由此可知,苏联在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故D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危害到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故A项错误;苏联的国民经济以重工业为主,没有协调国民经济比例,故B项错误;只有粮食税突出了市场在农业开展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根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到达,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表达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选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开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选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B. 固定汇率制使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C. 浮动汇率制使汇率稳定,风险降低
D. 美国金融、经济实力绝对优势丧失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西欧和日本的实力逼近美国。最后美元两度贬值,被马克和日元所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解体〞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原因是美国的金融、经济实力丧失了绝对的优势,无力维持美元—黄金本位制的稳定,故D正确;材料“西欧和日本的实力逼近美国〞,并未取代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故A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是美国势力的衰弱导致的,不是固定汇率,故B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
14.以下图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开展的总体趋势。形成这种趋势的制度保障主要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B. 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C. 世界各国关税壁垒森严
D. 经济半球化转向全球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水平逐渐下降,贸易总额逐渐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贸易的恢复和开展创造了条件,故A正确;世界贸易总额增长属于现象,不是制度保障,故B排除;关税壁垒森严并不会导致关税水平逐渐下降,故C排除;经济全球化也不属于“制度保障〞,故D排除。
9.1965年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这一变化,说明苏联改革
A. 纠正了赫鲁晓夫的错误B.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C. 加强了企业经营独立性D. 完全成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没有表达对赫鲁晓夫错误的纠正,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是利用资本主义因素开展社会主义,1965年的改革没有利用资本主义因素,且题干也无此内容,故B项排除;依据题干中“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改革对政府的方案管理大大减少了,从而加强了企业经营的独立性,故C项正确;“完全成认〞的表述过于绝对,不合史实,故D项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
5.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A.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B.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13.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确定了美元在战后到60年代时期的世界中心货币地位。……后来导致该体系崩溃的是美国的经济开展受阻,西欧和日本的实力逼近美国。最后美元两度贬值,被马克和日元所取代,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解体。材料说明
A. 德日两国取代美国 经济霸主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