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重点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学案(含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桥之美
学习目标
1、了解小品文的形式特点。

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3、体会文中桥之美美在哪里,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科学小品文也称文艺性说明文。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寓文学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2、走近作者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作家。

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巨大影响的画家。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_________》《鲁迅的故乡》等。

中国画代表作有《_______》及《狮子林》《长城》等。

3、给加点字注音。

和谐.()点缀.()煞.()它风景孕.()育前瞻.()后顾
4、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到关键词或句子来回答。

(3)按说明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___段)
第二部分(___~___段)
第三部分(___段)
合作探究
1、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采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2、本文开头很特别,其目的是什么?本文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品味语言
①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②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③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④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当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shà()它风景 zhù()足 xiāo ( ) 魂
点zhuì( ) 前zhān()后顾 yùn()育
2、文中巧妙地引用或化用了许多古诗文名句,请你在横线上填出上句或下句。

(1)失之毫厘,______________。

(2)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

(3)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

3、积累与桥有关的诗句。

(1)_______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2)_________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年年伤别,_____桥风雪。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匀称.(chēng)洨.河(xiáo)序幕.(mù)长虹饮涧.(jiàn)
B.轩.榭(xuān)镂.空(lǚ)涂墁.(màn)俯.仰生姿(fǔ)
C.罅隙.(xià)拯.救(zhěng)金蜣.(qiāng)不怀.好意(huái)
D.桅.杆(wéi)岔.道(chà)簇.拥(cù)摩肩接踵.(zhòng)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3.下列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一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它们是: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

B.《我的母亲》文中结尾说母亲给了我“极大极深的影响”,指的是: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

C.《我的第一本书》作者是位诗人,其散文也有诗意。

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生活苦难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D.《我的童年》一文语言朴实无华,作者牛汉就像拉家常一样把自己的童年生活娓娓道来,时代虽然遥远,却让人历历在目,给人以无限启迪。

4.下面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转学一年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学校,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是万象更新的面貌。

B.近几年的股市风波,让他家徒四壁,他已无力负担沉重的债务。

C.法院开庭了,人们正襟危坐,他们紧张下一刻将发生什么。

D.她的成功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她为此付出了无数汗水和时间。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4年至2015年鸡蛋价格暴涨,大量投资蜂拥而来,导致如今鸡蛋供需失衡的原因。

(删去“的原因”)B.虽然中国人的乐观指数领先全球前列,但他们为拼出美好未来所承担的压力一点也不少。

(去掉“一点”)C.城市政府要合理布局自行车交通网络和停车设施,优化自行车通行条件,保障自行车交通组织。

(将“优化”和“保障”对调)
D.这则寻人启事也重新唤醒了北川中学学生们当年的回忆。

(将“当年”放在“北川中学学生们”前面)二、名句默写
6.(9分)古诗文默写
(1)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中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4)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__。

(《庭中有奇树》)
(5)____________,行止依林阻。

(曹植《梁甫行》)
(6)素湍绿潭,_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三、字词书写
7.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推崇.(_______)弧.形(_______)和谐.(_______)
惟妙惟肖.(_______)桥dūn(_______) xiáo(_______)河
饮jiàn(_______) gǒng(_______)桥
四、诗歌鉴赏
8.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古代大诗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

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五、文言文阅读
9.游虎丘小记
【明】李流芳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霜叶红于二月花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用斜线(/)为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并用现代汉语翻译。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10.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_____)遂:(_____)盖:(_____)但:(_____)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怎样理解这句话?
3)上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第二层,写景,写了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六、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以下各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

(2分)
2)父亲买橘子是很艰难的,回来时却“心里很轻松似的”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3)“我赶紧拭干了泪”“我赶紧去搀他”两句中的“赶紧”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3分)
4)请从内容和结构角度说说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为什么好?(3分)
5)阅读下面一段话,再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4分)
12.课外类文阅读
①接照科学定义,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说文解字》里说:“梁,以木跨水,今之桥也。

”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涯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

②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

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逾一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如建于清康熙44年(公元1705年)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就是由13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

③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④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具特色:长安涵桥的柳丝、
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酉谢断桥的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平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⑤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

桥梁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伸到大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更远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演绎一串串精彩的桥梁故事。

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而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桥、岛、隧结合,成千上百的技术人员连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共同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⑥一座桥,一个传奇,是非凡的人间奇迹!一座桥,一段历史,折射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成为了创新文化的显著标识!
(摘编自《科学24小时》2017年第12期)
1)文章第①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文章第⑤段文字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列举说明。

3)本文②③④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4)一座桥,一个传奇;一座桥,一段历史。

正如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所说:“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请结合文本,概括中国桥梁的美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每空不超过七个字)
七、语言表达
13.给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

(不超过15个字)
中国青年报5月15日电为鼓励广大青少年编创、制作、传播优秀微电影作品,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启动2014“向上·向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活动。

大赛突出“向上·向善”的活动主题。

“向上”即心系祖国、追求梦想,勤奋学习、提高本领,开拓进取、创新创业,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向善”即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爱岗勤勉、敬业奉献,敬老爱幼、睦亲敦邻,助人为乐、热心公益。

参赛作品分为微电影成片和微电影项目书两类,获奖者将得到荣誉证书和奖金,获奖作品将推荐至中央、省市电视台和知名网络媒体进行展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
14.题目:品它千遍也不厌倦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D
解析:D.
4.A
5.B
二、名句默写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月下飞天镜绿叶发华滋妻子象禽兽回清倒影
三、字词书写
7.推崇.(chóng) 弧.形(hú)和谐.(xié) 惟妙惟肖.(xiào) 桥dūn(墩) xiáo(洨)河饮jiàn(涧) gǒng(拱)桥
四、诗歌鉴赏
8.1)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2)本诗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五、文言文阅读
9.1)D
2)A
3)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翻译:(我们)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4)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共同点:月色美好;幽静。

(意思对即可) 10.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本句的意思是: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六、现代文阅读
11.1)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

2)不矛盾,艰难的是动作,轻松的是心情,艰难的动作与轻松的心情相对应,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3)怕父亲看见自己流泪更不放心;怕父亲累着,体贴,心疼父亲。

4)从结构上,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照应了前文的第一次流泪。

从内容上讲,写“我”与父亲分别时对他的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

5)紧扣要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12.1)准确性(严谨性)。

第①段通过下定义、引用的说明方法,准确指出“桥”的特征,增强了说服力。

2)①列数字。

运用具体的数字对大桥长度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加精准、严密。

②举例子。

通过列举中国著名的大桥,有力证明了中国在桥梁建筑上创造的奇迹。

3)逻辑顺序。

第②段通过介绍史料记载的各种桥梁,突出桥梁的实用性;第③段侧重表现桥梁建造的艺术性;第④段介绍了古桥蕴含的人文精神。

由实到虚,层层递进。

4)建筑美艺术美人文美
七、语言表达
13.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启动
八、作文
14.品它千遍也不厌倦
初读雪莱的诗,当然是译本,江枫译的。

书面很是白净,雪莱的名字,也是如此纯净,当我读在了他的诗里,起初觉得用词很多,多到我想说一句眼花缭乱。

有点看不懂为什么,很久以后却常常回想起,却又仿佛被那曾经读过的文字浸染了自己的心灵。

有一种久久的音没有逝去。

岁月里太多的繁华,当初的怦然心动却从来没有改变。

当离开的越来越多的时候,止不住的去寻找的,像是自己的一个希望一样。

城市里塞满风的惆怅,我却在这个诗里,体会着这个人生,它是如此的不真实,他纯净的水晶也是也没有如此透亮。

他是如此的真实,因为我哭了,因为我一直在希望,希望在他的身边的风,刮走了一重又一重不愿,我想回到一份最开始的心,像是知道自己的样子一样。

我还在读着他的诗,我学会了落泪,手有时止不住的在颤抖。

我有时变得冷寂,沉在一份怀念里,我有时心里很空净,静的就是秋天的林野,沙沙声摩挲过我的呼唤。

我有时学着关爱,我寻着一份真情的触感,慢慢的放在心里体会,体会着一种得到。

我也有一种向往,不羁在天空的束缚,想要去飞得很高,想要脱离,脱离后才能得到一份沉静。

有时我在他的诗里寻找一个恋人,她是那么的可爱,她的心灵或许已经本尘世遗忘,她却总是在众人被忘却后,又重新走了回来,安抚了每一处伤痕。

我唯一的痛恨,就是自己的无能为力,在诗里疗养了自己的伤疤。

有时被痛苦撕裂的时候,抚摸的文字像是最理解自己的可爱的人儿,我就像一份秋叶,沉浸了秋天里所有的悲伤,沉浸了秋天了所有的清冷,也沉浸了一点收获。

可是却无法被听到,外界太过杂乱,我只能在离开后才能静静的听着。

雪莱的诗集,或许已经被我翻了很多遍,可是即使是一个曾经不断留恋的字,我也没有感觉到厌烦,像是在听着自己的声音,在这里流淌,我无处可去,就这样被埋葬在那一个世界里。

或许是一个流浪的人。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对《使至塞上》一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了诗人的路程去向。

B.诗人用“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初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雄心。

C.五、六两句展现了大漠的辽阔与奇特壮丽的景色,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D.整首诗叙事与抒情结合,而作者的情感却在事件和景物中表现得酣畅淋漓,使得事、景、情融为一体。

2.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胡髭.(zì)长髯.(rán)鬈.发(quán)
B.黝.黑(yǒu)滞.留(zhì)穹.顶(qióng)
C.可憎.(zēng)蒙昧.(mèi)酒肆.(sì)
D.掠.过(lüè)颔.首(hàn)锃.亮(zèng)
3.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歼灭阻遏封锁锐不可当
B.仿拂寒噤瓦砾义愤填膺
C.制裁劫略赃物言简意骇
D.绰号肃穆晨羲不可名状
4.下面的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B.树苗在风中颤栗,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

C.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

D.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翘.首(qiáo)要塞.(sài)一丝不苟.(gǒu)惟妙惟肖.(xiào)
B.不逊.(xùn)踌躇.(chú)屏声敛.息(liǎn)深恶.痛疾(wù)
C.喝.彩(hè)虚愰.(huàng)摧.枯拉朽(cuī)颔.首低眉(hàn)
D.濒.临(bīn)滞.留(zhì)所向披靡.(mǐ)油光可鉴.(jiàn)
二、名句默写
6.名句默写。

(1),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2)盛名之下,。

(《后汉书·黄琼传》)
(3),白露未晞。

(《诗经》)
(4),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木兰花》)
(5)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春江晚景》)
(6),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7),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8)《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与朱元思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流之急。

(9)《陈涉世家》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
是:。

三、字词书写
7.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我们的成长要摆脱低俗事物的纷rǎo(____),用传统文化来zī(____)养。

有句话说柔日读史,gāng(____)日读经。

这是说,意志懈dài(____)时读史以明志,读史书,能养浩然正气;焦躁狂暴时读经以养性,读经书,能塑静俭德行。

四、诗歌鉴赏
8.诗词理解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婉约词风。

B.“路长嗟日暮”表现了词人晚年弧独无依的经历和上下求索的情怀。

C.“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

D.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隐含对现实的失望,对理想的向往。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星河欲转千帆舞”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

五、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形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
..,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分明。

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
“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与它们现在的常用义是否相同。

①成就
..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途径信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形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末尾引用行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4)选文与《三峡》在写景上有何异同?
10.三峡(8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略无阙.处()
(3)晴初霜旦.()(4)哀转久绝. ( )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2分)
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绝:哀转久绝.群响毕绝.
C.故:故.渔者歌曰两狼之并驱如故.
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3).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2分)
六、现代文阅读
11.阅读《苏州园林》片段,回答文后问题(计11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②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它景物配合着布置。

③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④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⑤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⑥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⑦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本段可以分为两层,先说假山的堆叠。

文中“____ _
__ ”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

次说池沼的特点,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

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 (2分)
2)对“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应怎样理解?(2分)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艺术”与“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4)文中所说“又是入画的一景”指的是什么?(1分)
5)选文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你能从中举出一例来说明吗?(3分)
12.(一)阅读陆定一《老山界》节选,回答问题。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