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平武南坪藏族民歌特征简析
简述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特点
![简述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5be9ad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6.png)
1.简述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特点(至少三个)怒族:怒族民歌的特点是运用隐喻手法,句式简练,语言质朴,与劳动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
即兴编唱,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
有一定格律,以琵琶,笛子,葫芦笙伴奏。
《龙潭》反映了怒族人民由狩猎生活转到农耕生活的过程;《猎人调》描绘了怒族人民狩猎时的情景和捕获野兽后的欢乐心情。
《求婚调》、《出嫁》、《逼嫁》、《迎亲调》控诉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歌颂了男女青年纯真的爱情。
《孤儿歌》反映了孤儿的悲惨遭遇;《哀叹调》表示对死者的悼念。
此外还有边舞边唱的《跳舞歌》等。
怒族民歌的形式有叙事歌、山歌、劳动歌、儿歌、哄娃娃调、祭祀歌与悼念歌等等。
特点是结构以单乐句和上、下句式为主,旋律随歌词的长短而变化,反复演唱。
北部民歌大多节奏自由、委婉悠长,具有山歌的特色;南部民歌节拍、节奏较为规整,其中以切分节奏为其主要特征蒙古族: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
“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
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
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呼麦: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法,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藏族: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
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
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
藏族民歌的演唱特点.pptx
![藏族民歌的演唱特点.pptx](https://img.taocdn.com/s3/m/5c379cf9a8956bec0875e38f.png)
第一章 综古风合雅技韵能神讲鸟解起与舞 训练: 独唱作品《三峡情》
能力拓展训练: 《马铃响来玉鸟唱》的讲授与训练
——原始社会及夏、商时期音乐的滥觞
— *—
4 (一 )理论知识讲授:1、藏族民歌的演唱特点
音域宽广,节奏自由、高亢、嘹亮,多装饰 音。西藏"家家有舞,人人能跳",素有"歌舞海洋 "之称。
1
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资源库
Min Zu Yin Yue Chuan Cheng Yu Chuang Xin Zi Yuan Ku
民族声乐课程
2
项目十三 强声训练
第一
理论知识讲授
第二
单项技能讲解与训练
第三
综合技能讲解与训练
第四
能力拓展训练
— *—
3
教学内容
理论知识讲授:
藏族民歌的演唱特点
单项技能讲解与训练:1、声带激起的训练 2、长音和八度音阶练习曲
藏族民歌藏族民歌有哪些特点
![藏族民歌藏族民歌有哪些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7b718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51.png)
藏族民歌藏族民歌有哪些特点藏族民歌是藏族人民生活、劳动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受到了藏族文化、地理、历史和宗教的深刻影响。
藏族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歌词表达和意境感染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藏族民歌的一些特点:2.宗教意味浓厚:藏民信仰藏传佛教,宗教在藏族民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藏族民歌都与佛教教义、经文和修行相关,歌词中常常包含对佛祖、菩萨和神圣山岳等的崇敬和祈祷。
这些歌曲通过宗教信仰来表达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增长智慧的愿望。
3.旋律深情动人:藏族民歌的音乐旋律富有情感,情绪起伏跌宕。
藏族人民善于用歌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音乐中的每个音符都充满强烈的表达力。
旋律常常较为简单,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朴实的美感。
例如《藏地之子》、《玛尼卡》等都是藏族民歌中的经典代表。
4.声音宽广深沉:藏族民歌以其特殊的嗓音特点而闻名。
藏族的发音激越豪放,由于藏族人民多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他们的嗓音厚重苍凉,具有很高的穿透力和共鸣力。
歌唱时,藏民往往会用深沉的嗓音震撼人心,将他们对生活的深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5.生活和劳动为主题:藏族民歌是藏民生活和劳动的真实写照。
歌词中常常描绘了牧民、农民、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养育牲畜、耕种、放牧等劳动场景。
这些歌曲表达了藏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劳动的乐观态度,反映了他们智慧和毅力的品质。
6.歌词寓意深远:藏族民歌的歌词表达严谨,意境深远。
歌词中融入了藏族特有的修辞手法和寓意,使得歌曲极具诗意和哲思。
藏族民歌常常以深邃的意境来探讨人生哲学、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宗教信仰的体验。
总之,藏族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歌词的深意和情感的表达而闻名。
这些歌曲富有宗教、自然和生活的意蕴,旋律动人,声音宏亮。
藏族民歌承载了藏民智慧、情感和信仰,是藏族文化的瑰宝。
川西藏族民歌类型及特征述略
![川西藏族民歌类型及特征述略](https://img.taocdn.com/s3/m/b4bb7be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6.png)
川西藏族民歌类型及特征述略川西藏族民歌可以分为许多类型,如祭祀歌、劳动歌、战争歌、爱情歌等等。
其中,祭祀歌是川西藏族民歌的一大特色,这种类型的歌曲常常在祭祀仪式中唱出,既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也祈求丰收和平安。
劳动歌则是在农牧民劳作时唱的歌曲,既能鼓舞士气,又能调节劳动节奏。
战争歌则是体现了藏族人民在历史上抵御外侵的英勇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
爱情歌则是藏族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歌词中常常表达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川西藏族民歌的特征是多样的。
首先,川西藏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有的歌曲唱的是生活中的琐事,有的歌曲唱的是自然景观,有的歌曲唱的是情感故事,有的歌曲唱的是丰收喜悦。
歌词中常常出现唱和应的方式,一方面表达情感,另一方面增强气氛。
其次,川西藏族民歌的节奏鲜明有力,拍子明快,音调跌宕起伏,既有欢快的节奏,也有悲伤的音调,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坚韧和乐观。
再次,川西藏族民歌的演唱方式独特,常常以群体合唱的形式进行,歌声深情激昂,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文化底蕴。
此外,川西藏族民歌还常常与舞蹈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增强了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川西藏族民歌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民歌不仅是藏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们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在仪式、庆祝和娱乐活动中,川西藏族民歌都是重要的配乐和表演形式,为活动增添了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同时,这种歌曲也是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代代相传,让后人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文化根源。
总的来说,川西藏族民歌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类型和独特的特征。
它不仅代表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还传承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在日常生活和特定场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平武白马藏人民间音乐考察录
![平武白马藏人民间音乐考察录](https://img.taocdn.com/s3/m/d62c46a8c77da26924c5b007.png)
平武白马藏人民间音乐考察录肖常纬 1985年盛夏,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民歌采访组踏上去四川西北角平武县的旅程。
吸引我们的是谜一般的“白马藏人”。
早在50年代,费孝通教授在《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文中提出“平武藏人”的族属问题,引起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关注。
78年和79年四川省民委两次组织考查,并召开学术讨论会。
有关学者根据白马藏人的历史、地理、语言、习俗等,对其族源族属展开讨论,但会上却众说纷芸,古氐族后裔?古羌族后裔?或是藏族的一支?至今未定。
据78年统计,白马藏人有一万余人,聚居在四川的平武、南坪县和甘肃的文县毗连的狭长地区。
此地处青藏高原边缘,海拨一千至三千公尺。
《龙安府志》载宋人邵稽仲《龙州故城》一诗,描述了白马藏人居住地:“峭壁阴森古木稠,乱山深处指龙州,猿啼鸦噪溪云幕,不是愁人亦是愁。
”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深山密林中,白马藏人至今不准与外族通婚(包括藏族),顽强地保持着固有的习俗和民族特色。
白马藏人是个古老的民族(自称达布人、夺簸人),民主改革前,生产关系中还存留原始氏族公社制的残余。
语言学家称他们的语言为“古羌语的化石”,其中约有30%的词与藏族相同,没有文字(一说曾有文字,失传),民间文学、音乐在他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唱歌是白马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劳动和年节、爱情、嫁娶等都要唱,无时无事不歌。
特别爱唱酒歌(南坪叫酒曲子,文县叫敬酒歌),节日、喜庆或亲朋相聚,必围坐火塘痛饮美酒,杯高举,歌声起。
腊月大雪封山时,更是不分昼夜围火而坐,边喝边歌,唱至兴起便跳敬酒舞;醉了,倒在火塘边就睡,睡醒又加入饮酒歌唱队伍,以抒发情怀和度过漫长而严酷的寒冬。
唱酒歌时,成年人按年龄、尊卑坐。
按一定的歌曲顺序,每一首都由受人尊敬的男性长者起唱,然后男声加入,至第二句女声加入。
男声粗犷、浑厚、雄壮,女声清脆、嘹亮且带明显的颤音,以略微加花的高八度曲调飘浮于男声之上,其音响之谐美、感情之真挚,令人惊叹。
藏族声乐论文:藏族声乐区域特点解析(共2099字)
![藏族声乐论文:藏族声乐区域特点解析(共2099字)](https://img.taocdn.com/s3/m/fbbcfaf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5.png)
藏族声乐论文:藏族声乐区域特点解析(共2099字)本文藏族声乐艺术的区域特色相关研究表明,各地区民歌风格的形成,与该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语言特点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萨班《乐论》中提到:“前藏人声音洪亮而婉转,后藏人声音嘶呜而豁亮,阿里人声音挤压而短促,康巴人声音威武而雄壮。
”前藏地区地势相对较平缓,人们之间的歌唱不存在太多音量的问题,因此相对来说,歌曲的演唱上偏婉转悠扬。
后藏地区地势相对险峻,高山峡谷较多,造就了人们说话和歌唱喊得成分增加,声音相对嘶哑;那曲牧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促成了音域宽广、声音高亢、穿透力极强的牧歌演唱;阿里地区海拔很高,气候极度恶劣,高寒缺氧,虽然不是绝对,但这也是阿里人声音短促挤压的重要原因;康区海拔较低,植被丰富,人们以畜牧为生,性格豪迈奔放,因此,康巴人歌唱、说话声音威武而粗旷,尽显其自由奔放的特点。
尽管各地区的声乐演唱艺术无论是发声方法还是演唱特点都风格各异,但他们同时都具备一个很典型的审美特点,那便是“永恒”的快乐。
各地的民歌中,悲伤情绪的声乐演唱作品很少,大部分的歌曲都是以欢乐愉快为基调。
从狭义声乐歌唱中的藏族民歌、牧歌、山歌再到广义声乐歌唱中的藏戏,我们都很难见到“悲剧”的影子。
即便在藏戏剧目中,有不少主人公也受尽磨难、饱受折磨,但最后结局都是幸福圆满的。
这种审美取向的形成并不是偶然,这与藏民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坚强乐观的民族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在青藏高原这个气候恶劣,高寒缺氧的环境,藏民族要在此生存和繁衍,除了对大自然极为有限的改造之外,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妥协”,对“神灵”安排的命运无条件的服从。
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并没有让藏民族悲观厌世,而是让这个民族更加地乐观坚强,永恒地追求快乐,就像我们常说的“知足者长乐”。
因此我们听到,藏族声乐演唱作品中表现悲伤忧虑、争强好胜的很少,大部分都是歌唱美好生活,赞美爱情,歌颂丰收,曲调朴实清晰、愉悦优美。
这种独特的审美取向也成为了藏民族声乐艺术的一种重要的审美标志,人们一提到藏族民歌便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无忧无虑的快乐,这也是很多人对藏族声乐艺术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
浅论中国西部藏族声乐的特征
![浅论中国西部藏族声乐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24f205fcf84b9d528ea7a69.png)
浅论中国西部藏族声乐的特征藏族歌曲的演唱风格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语言、文化背景、劳动条件、年代等而各有差异。
藏族歌曲可分为三大类--古典宫廷乐歌、寺院宗教咏经调和民歌系列。
一、古典宫廷乐歌古典宫廷乐歌,亦称”噶噜”,是自五世达赖以来宫廷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是专门为达赖、班禅等宫廷贵族服务的,主要是在宫廷宴会、迎宾场合、庆典仪式上为达官贵人表演的歌舞。
这种歌舞的表演者多为来自富家的男童(噶尔珠巴),而不得有女性参加。
因此,只有噶噜才能算是典型的藏族宫廷乐歌。
噶噜的主要伴奏形式是丝竹乐队,并由几组高低两种音高不同的达玛鼓和两只藏式唢呐组成。
它的主要表演形式是童声合唱、齐唱及男童舞蹈等,”噶噜的音乐虽然来自民间,然而,由于多年运用于宫廷,民间音乐那种活泼、欢快的气氛已不复见了,显得平稳、和谐、高雅、很少波澜起伏”。
噶噜的内容严肃,曲调规整,给人以端庄肃穆之感。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朗玛谐”也是宫廷乐歌。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的由于其华丽高雅的表演和演唱,而实际上达赖、班禅并不看朗玛谐,因为这是由女性表演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朗玛谐来源于民间,属于民间歌舞。
而我认为,朗玛谐虽不属宫廷歌舞,但也应属于上层社会的艺术品种,因旧时的观赏者主要是达官贵人、大商人等,而且,这种表演形式同藏族民间歌舞有着很大的甚至是本质的区别。
噶噜和朗玛谐的外来痕迹很重,有古波斯和拉达克地区的影响,也有内地南方丝竹乐的影响,而当时与外界发生横向交流的主要是达官贵人和商人。
虽说朗玛谐与噶噜在旋律上不同,可是这两种艺术形式在音乐结构、曲调发展、调式上却是那么相似,二者调式均属商调式(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名称),旋律音行几乎如出一辙,只是朗玛谐有它固定的伴奏形式(必须在扎年琴等六种乐器的伴奏下,才能进行朗玛的器乐合奏、女声独唱、重唱及舞蹈表演),其特点是歌先舞后。
而噶噜的最大的特点是歌舞分家,舞者身背达玛鼓,边打边跳,歌者只唱不跳,其形式单调,没有大的起伏,对比不鲜明。
三大藏区藏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承
![三大藏区藏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886c918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8.png)
三大藏区藏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承三大藏区指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西藏、四川藏区和青海藏区,其中有着丰富多样的藏族民歌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承。
以下从声音特点、歌曲类型、舞蹈形式和文化传承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是声音特点。
藏族民歌以高音为主,歌声高亢激昂,富有激情和力量感。
歌唱方式通常是群唱或者合唱,形成激烈的音乐碰撞和和声效果。
藏族民歌的声音特点体现了藏族民众开朗、豪迈的性格特点,也是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其次是歌曲类型。
藏族民歌分为多种类型,如传统民歌、叙事歌曲、藏族阿妮歌曲等。
传统民歌是藏族民歌的主体,它以自然景观、人物生活和感情表达为题材,歌词内容宛如大自然的风景画,让人陶醉其中。
叙事歌曲以叙事方式表达一些历史事件或传说故事,歌词朗朗上口,旋律优美。
藏族阿妮歌曲则是藏族女性表达自己情感和人生经历的一种方式,歌曲内容多为爱情、家庭和生活琐事等。
再次是舞蹈形式。
藏族民歌常常伴随着独特的舞蹈形式,如藏族的藏戏舞蹈、雪山舞等。
藏戏舞蹈是藏族民间舞蹈的代表性形式之一,它寓意着雄壮的情感和戏剧性的表现。
藏族的雪山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舞蹈,舞者们身着传统服饰,在舞台上展现着雄伟壮丽的场景,舞蹈动作优美而矫健,配合着激昂的歌声,煞是壮观。
最后是文化传承。
藏族民歌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族人民中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传承意义。
通过传唱和演绎,藏族民歌从一代传承到一代,不仅传承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成为了他们乐观向上、坚韧不屈的象征。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藏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设立了相关的奖项和演出活动,使得藏族民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传播,也为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大藏区藏族民歌以高亢激昂的声音特点、多种类型的歌曲形式、独特的舞蹈形式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传承,展示了藏族人民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通过对藏族民歌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藏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
藏族民歌的价值及传承
![藏族民歌的价值及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b02bebf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4.png)
藏族民歌的价值及传承藏族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藏族民歌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民间传承特点,其承载的价值和传承的意义不可低估。
藏族民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特色,它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信仰。
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民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伴随着藏族人民的生活、劳作和节日,记录着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藏族民歌以其深刻的时代感和浓厚的情感表达而闻名,通过歌词和旋律传达着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藏族民歌还包含着丰富的宗教意义和民俗传统。
在藏族人心目中,民歌是一种祈祷和祝福,是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和纪念,是对生活和自然的歌颂。
在宗教仪式和各种节庆活动中,民歌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信仰的力量和文化的传统,是藏族人民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延续。
除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藏族民歌还蕴含着独特的音乐魅力和艺术价值。
其旋律优美、抑扬顿挫的节奏,以及多变的音调和韵律,展现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藏族民歌以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着广大听众,不仅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了全国各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藏族民歌还对其他民族音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中华民族音乐宝库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藏族民歌的传承与弘扬,正是为了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延续。
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保护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被投入到了藏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
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各地传统歌舞团体和民间组织积极开展了藏族民歌的采集、整理和传承工作,使其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民歌的传承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和改变。
传统的口头传唱和口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采用录音、数字化等现代技术进行记录和传播,成为了现代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
藏族民歌形式
![藏族民歌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a7c76213b7360b4c2e3f643a.png)
藏族民歌形式藏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普遍的、流传度比较高的民歌形式首先是“果谐”,果谐是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流传广泛,多在节日喜庆、劳动之余和宗教仪式上演唱,一般由慢歌段和快板段两部分组成,后者是前者旋律的简化和紧缩。
其次是弦子,弦子发源于四川巴塘,固称巴塘弦子,以曲调优美,曲目丰富,舞姿舒展而著称。
而“堆谐”则是一种表演性很强的踢踏舞,把表演和演唱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囊玛”主要流行在拉萨地区,其音乐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三部分组成。
在藏民歌中,酒歌也是一种很流行的歌曲,它是喝酒、敬酒时唱的民间歌曲,有时伴随简单的舞蹈动作,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酒歌也反映了藏族人民的豪爽性格,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刚认识的陌生人,他们都会表现出格外的热情和好客,请你尽情的喝酒。
藏民歌还有很多形式,如山歌、牧歌、农歌等。
藏族民歌的特点是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劳动歌曲,包括山歌、牧歌,内容是赞美山川、河流和歌颂生产劳动的,一种是生活歌曲,主要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歌唱对人、对事、对生活的爱憎之感。
与壮丽的黄河、辽阔的大草原相媲美,相和谐的是阿坝草原藏族民歌,那嘹亮的歌声仿佛令人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当中,开阔了心胸,净化了灵魂。
著名藏族诗人伊丹才让在早期创作准备阶段,通过搜集、整理和出版藏族民歌集,从本民族的民间文化中所汲取的文学营养, 为诗人的毕生艺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就如同他的诗中所写的: “母亲脱口的那首歌,成了我毕生的盘缠。
”1.劳动歌曲:这类歌曲主要流传于牧区,人们在劳作场合演唱。
例子:啦里地区的《挤牛奶就要这样挤》。
2.工布箭歌:是狩猎者英雄战歌,林区风格浓郁,旋律流畅完整。
例子:《北京的金山上》据说就是受了箭歌《迹象之日》(林芝地区古老民歌)的影响。
3.堆谐:比较成熟的演唱方式,是西藏西部地区的歌舞。
堆谐的伴奏除扎年琴以外,还有扬琴、曲笛、胡琴、特琴和串铃,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配器模式和独特的演奏技法。
川西藏族民歌类型及特征述略
![川西藏族民歌类型及特征述略](https://img.taocdn.com/s3/m/0cb4880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5.png)
川西藏族民歌类型及特征述略一、引言川西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这里居住着众多的藏族人。
藏族民歌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川西地区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川西藏族民歌的类型及特征进行述略。
二、川西藏族民歌的类型川西藏族民歌可以分为宗教民歌、爱情民歌、劳动民歌和节庆民歌这四个主要类型。
1. 宗教民歌宗教民歌是藏族人在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中所演唱的歌曲,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与礼赞。
宗教民歌通常结构简单,旋律缓慢悠扬,歌词多以梵文和藏文为主。
它们以清脆、高亢的喉音唱法为特点,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
2. 爱情民歌爱情民歌是藏族人民间爱情生活的写照,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憧憬、渴望和执着。
这类歌曲旋律优美、抒情动人,歌词含蓄、含义深远。
藏族人用爱情民歌讴歌着自然的美丽、爱情的甜蜜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劳动民歌劳动民歌是藏族人在农田劳动、牧羊、采茶等日常工作中所唱的歌曲。
这类歌曲节奏明快,富有活力,旋律欢快,歌词内容丰富,描绘了藏族人民勤劳、坚韧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他们独特的劳动文化。
4. 节庆民歌节庆民歌是藏族人在传统节日和欢庆喜事中所唱的歌曲,歌词内容多与祈福、庆祝和祝愿相关。
节庆民歌的旋律欢快、舞曲活泼,展现出藏族人民欢庆节日、祈求幸福的热情。
三、川西藏族民歌的特征川西藏族民歌的歌词多用藏文,充满了浓厚的藏族文化色彩。
在艺术形式上,藏族民歌通常采用独特的调式、音域和唱法。
其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调式川西藏族民歌以它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调式而闻名。
许多藏族民歌采用悠扬的顿音,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同时,藏族民歌也通常以多声部合唱的方式呈现,使得其音乐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2. 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川西藏族民歌以其情感表达的直接性和真挚性而著称。
歌词中融入了藏族人对自然风光、爱情、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使得歌曲充满了个人的情感色彩。
3. 独特的喉音唱法川西藏族民歌的唱法以独特技巧的喉音为主,这是藏族民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坪曲子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坪曲子的保护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a58d417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9.png)
当代音乐2020年第11期MODERN MUSIC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坪曲子的保护与传承杨璐菌[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相同的困境,寻求解决困境的途径以及找到合适的前进道路,传承与发展。
以九寨沟县音乐作品类非遗项目南坪曲子为例,通过对其作品结构、音乐特征、艺术价值等方面的简单分析,从而对南坪曲子的保护传承途径和对其融合发展路线进行探索,使其更能适应社会衍进的发展近况,在保护传统的同时,也能积极创新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坪曲子;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11-0067-0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珍贵基石,也是一个民族智慧与力量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缩影和历史见证。
在21世纪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之下,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想在充分保护“非遗”原生态滋养下对其传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改变现状,做到对其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传承及创新发展,各级各层政府机构、科研及专业从业者应当引起重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坪曲子文化遗产一般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以具体的实物形式保存下来的体现文化方面的遗产,突出的重点也是物品本身的历史和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人们口头传说和生活表达中,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由于它的非物质性,可称为无形遗产。
而传统音乐类“非遗”的特点除了是通过音像形式展现地方特色风俗人文,还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情感体验。
而南坪曲子便是当地人民在生活中自娱性的演唱活动,因地域性的特殊,是民族文化和不同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历史见证,生动形象地映射出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人民的劳作生活、民风民俗和美好祈愿,具有独特的文化生态价值,也是研究当地民族史和音乐史的宝贵的资料。
[收稿日期]2020-06-01[作者简介]杨璐菡(1993—),女,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硕士研究生。
川西藏族民歌类型及特征述略
![川西藏族民歌类型及特征述略](https://img.taocdn.com/s3/m/b0d02e4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e.png)
川西藏族民歌类型及特征述略川西藏族民歌的类型可分为祭祀歌、劳动歌、爱情歌、战斗歌和史诗歌等。
祭祀歌是藏族人民在举行祭祀仪式时演唱的歌曲,用来祈求上天保佑和祈福。
劳动歌是藏族人民在各种劳动中唱出来的歌曲,如耕作、放牧、赶集、采摘等。
爱情歌是表达人们对爱情的思念和渴望的歌曲,常常以反复、对唱的形式演唱。
战斗歌是在战斗中激励士气的歌曲,具有强烈的节奏和激烈的情感。
史诗歌则是藏族人民对历史故事和英雄事迹的歌颂和叙述。
1.简朴自然:川西藏族民歌以其简朴、自然的风格脱颖而出。
它的旋律简单,不经过太多的修饰和装饰,直接表达藏族人的情感和思想。
2.反复呼应:在川西藏族民歌中,表演者与听众之间不断地进行反复呼应。
歌手通常是由一人领唱,而听众则会回应,形成一种交互式的演唱形式。
这种形式凸显了藏族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3.丰富多样:川西藏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广泛涉及到生活、劳动、爱情、战斗、历史等方面。
它们既有抒情的爱情歌,又有激昂的战斗歌,还有庄严神秘的祭祀歌,以及壮丽宏大的史诗歌等。
4.特有音域:川西藏族民歌的音域通常比较宽广。
由于藏族地区地势高原,气候和环境的原因,人们的发声器官和习惯都与平原地区有所不同。
因此,川西藏族民歌中的音调和音色比较独特,给人一种特殊的感受。
总之,川西藏族民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藏族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和自豪。
它们承载着人民的感情和思想,让人们感受到川西藏族的浓厚文化氛围和深邃的历史沉淀。
通过川西藏族民歌的传承和弘扬,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藏族文化,还能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贡献。
歌曲《天路》藏族风格的特点和演唱分析-毕业论文
![歌曲《天路》藏族风格的特点和演唱分析-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a1ae3ca0066f5335b8121a2.png)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目录(目录部分)前言 (1)一、对于藏族风格歌曲《天路》的音乐特点 (2)(一)创作特征分析 (2)(二)曲式结构分析 (3)二、对于藏族风格歌曲《天路》的演唱分析 (5)(一)演唱时技术的处理 (5)(二)演唱时情感的处理 (6)二、对于藏族风格歌曲《天路》的思考 (5)(一)地域文化对藏族风格歌曲的影响 (5)(二)天路的发展意义 (6)结语 (6)参考文献 (7)致谢 (8)歌曲《天路》藏族风格的特点和演唱分析前言藏族民歌历史悠久,演唱风格也很强,而藏族的艺术歌曲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歌曲内容与人民的生活也息息相关,而歌曲《天路》作为藏族创作歌曲的代表作之一,赞美了神奇的高原风光,同时,歌曲将长达数年修建而成的青藏铁路比喻为天路,深刻表达了藏家儿女对祖国的感激之情,对这条“天路”给藏族同胞带去的美好生活进行歌颂与赞扬。
近几年,许多藏族歌手活跃在舞台,如泽旺多吉、降央卓玛等等,许多藏族风格艺术歌曲也在传唱起来,而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的《天路》也是受到广大歌者的青睐,无论是各大类型比赛,还是电视节目,都能听见其优美的旋律。
一、对于藏族风格歌曲《天路》的音乐特点(一)创作特征分析歌曲《天路》里所赞颂的青藏铁路是藏族人民的开放之路、发展之路与致富之路,2001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深切关怀下,青藏铁路正式规划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横亘在藏区儿女面前几千年的自然阻隔将会被打穿,来自全国各族人民的问候与祝福将通过这条铁路线传递给藏区的每个人。
不可否认,在青藏铁路的建设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①,有的建设者甚至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留在了这个美丽的地方。
歌曲作者屈塬、印青曾经在青藏铁路的建设过程中亲身来到这个地方进行走访,被藏区人民淳朴、真挚的感情所打动,感受到他们对于青藏铁路建设工程的大力帮助与无私奉献,由此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佳作。
藏族民歌的价值及传承
![藏族民歌的价值及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0ac10434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9.png)
藏族民歌的价值及传承藏族民歌是藏族文化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藏族民间流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历经沧桑变幻,贯穿着藏族人民不断追求清净、自由、幸福的精神内核。
藏族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多样的形式、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极具诗意的歌词,在乡村的草原、高山峡谷、溪流河畔、藏文化聚落中广泛传唱。
藏族民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生态、社会和文化信息,反映了藏族人民的世界观、审美情趣、世俗心理和情感交流。
藏族民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纪念型、祷告型、咒誓型、情感型、娱乐型和劳作型等,每一类型又有不同的地区、族群、年龄和性别的咏唱方式和风格特征,具体到歌曲的形式上,藏族民歌又可以分为独唱、合唱、对唱、竞唱、口语和伴奏等六大形式。
藏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涵盖了民族史、纪念祖先、赞美自然、祷告农耕、歌颂爱情、感慨人生等艺术表达形式,而乐曲则以其高亢、悠扬、婉转、悲壮、神秘和妙曼的旋律和节奏使之鲜明地体现出藏族民歌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藏族民歌作为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艺术、教育和社会价值。
首先,藏族民歌可以反映藏族人民的文化身份和历史根源,将古老的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其次,藏族民歌除了传承藏族文化和历史,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平等的渴望,促进了人类情感的交流与认同。
再者,藏族民歌也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全民教育的宝贵资源,追求藏族民歌的传承和推广既能激发藏族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也可以促进新时期全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藏族民歌也能够为相关文化产业提供重要的创意和内容,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音乐、文学等互动,为藏族文化增添更加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传承是藏族民歌得以保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传承也是藏族民歌独具特色和强劲生命力的根本因素之一。
藏族民歌的传承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多个方面。
在家庭和学校中,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唱歌、跳舞,跟随父母、长辈等长者而接受藏族民歌的传统教育;在社会和政府中,相关机构也从政策层面着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如会议、论坛、演出、比赛、培训等,开展藏族民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
音乐美学下南坪曲子艺术价值浅议
![音乐美学下南坪曲子艺术价值浅议](https://img.taocdn.com/s3/m/d587eac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5.png)
音乐美学下南坪曲子艺术价值浅议摘要:南坪曲子(俗称南坪小调)在四川九寨沟广为流传。
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布南坪曲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音乐美学的视角为切入点,探究南坪曲子的艺术价值,并针对南坪曲子从艺人才缺失和传承困难等现状进行了论析,就音乐美学的观念对南坪曲子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音乐美学;艺术价值;南坪曲子南坪曲子是我国民间音乐艺术中的瑰宝,其产生和发展既凝聚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发挥着传统文化对其艺术价值的重要影响。
南坪曲子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具有长时间的积累融合,个性鲜明,内容丰富,具有一定规模的理论和表演体系。
音乐美学是在其哲学角度、心理学角度、社会学等角度的多方理论支持下,对南坪曲子形成、基本内容、创作方法、表演形式、传承发展进行研究。
一、南坪曲子的形成1.地理人文因素九寨沟县地处四川省的西北部,属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辖,并与甘肃省的多县接壤。
九寨沟县内多山多貌、地势复杂险要,高山峡谷特征明显。
全县呈现西南部地势高,东南部相对较低的走势,多山原、峡谷、河谷地貌。
由于九寨沟县处于甘肃省与四川省的交界处,所以从古到今都是西北地区入川进蜀的重要门户。
明清时期,战争与商贸让九寨沟县涌入了大量移民。
这些移民多来自陕西、甘肃,移民的涌入促进了民族、地域间音乐文化的交流。
通过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南坪曲子”是以“文县琵琶”“眉户演唱”为基本表演方式,并融合当地民间音乐风格特点从而形成的一种多民族风格的民间音乐艺术,风俗、语言方面保留了较多西北文化的痕迹。
从地理人文来看,在九寨沟县由于人口的迁移,民族的融合从而产生了共同的生活文化地理环境,人们的审美在融合过程中趋于统一,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环境,这是多民族、多地域在审美方面保持和发展的体现[1]。
2.基本内容南坪曲子的产生和生产劳动密不可分,九寨沟县地处山区,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
因此,南坪曲子表演者多为农民。
每逢农忙之后,与乡亲围坐在篝火旁唱曲儿,一方面,可以宣泄情绪;另一方面,有助于增进同乡之间的感情。
四川原生态藏族民歌的音调特征探析
![四川原生态藏族民歌的音调特征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79e01eb8f67c1cfbd6b88c.png)
四川原生态藏族民歌的音调特征探析四川原生态藏族民歌的音调特征探析民歌的旋律音调是自然语音的高低变化与调式规律相结合的产物,它主要由乐音组成,并在其运动特点上表现出各民族或各地区各自的习惯性用法。
通常构成民歌主题的基本音调具有一定的规模,结构相对完整,长度为一个乐句或乐节,并在划分上并不完全受制于节拍规律,且伸缩的灵活性较大。
四川原生态藏族民歌之所以风格独特和性格鲜明,与其富有特色的音调是分不开的。
虽然,从广义上说,在四川省内的康巴、安多及嘉戎方言区的藏族民歌旋律中,其旋律的音调彼此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特征,但因为各藏区居住的地域不同、所操方言的差异,以及各地自然条件所造就的以牧业为主、或以农业为主,或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差异,又使其不同方言区的民歌音调产生了同族中不同域的自身特点和彼此间的差异化特征。
本文以地处四川省康巴、安多及嘉戎方言地区的原生态藏族民歌的音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音调性质差别的分析与比较研究,阐述这些地区原生态民歌中的音调特点及其差异性。
一、调式骨干性音调调式中主音是最重要的音,它不仅是调式的中心音,具有最稳定调式功能和最强的调式吸引力,而且使调式中的其它音级对其产生倾向性进行。
位于它上方五度的属音和下方五度的下属音对主音形成功能性的倾向关系,对整个调式有强烈的支撑作用,因此调式中的这三个音被称作调式的功能音。
调式骨干音是与调式功能音不同的概念,它在旋律的音调当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是在调式中对旋律起支架作用的音级,因而在旋律中不仅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旋律音调中被多次巩固使用。
通常调式骨干音不具有对主音的功能性倾向关系,而调式功能音在旋律音调中被强调的程度则不及调式骨干音。
本文所涉的三个方言区的原生态藏族民歌当中,调式骨干性音调是指旋律的音调主要沿着调式骨干音进行的类型。
在这种旋律音调中骨干音间的进行有时级进有时跳进,且以级进更为多见。
从三个方言区的民歌比较分析来看,此类旋律音调中仅使用一种调式骨干音的情况还是很少见,如宝兴县民歌《收若克》(见谱例1)、若尔盖县民歌《只想“六字经”》等。
藏族民歌的历史及唱法特点
![藏族民歌的历史及唱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918bf3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9.png)
那曲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培育出了风格各异、种类繁多的藏族民歌。藏族民歌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那曲地区藏族民歌锅庄舞的历史及唱法特点分析,更是通向那曲地区藏族民歌丰富宝藏的必经之路。因此,熟悉和掌握那曲地区藏族民歌历史及唱法特点,成为捕捉那曲地区藏族民歌的艺术灵魂,感受那曲地区藏族民歌真正魅力的法宝。本次研究是对那曲地区藏族民歌锅庄舞历史及唱法特点方面研究,通过对那曲地区藏族民歌锅庄舞历史及唱法特点方面研究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增强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全方位开发那曲地区藏族民歌资源,实现那曲地区藏族民歌的可持续发展。
[3]田联韬,杨德厚.中国境内藏族传统音乐考察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9(2):20-21.
[4]罗玲芝.那曲地区藏族原生态民歌之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7(21):140-141.
[5]魏征.文化认同视野下藏族音乐传承机制研究[J].民族研究,2018(3).
[6]田联韬.原始社会形态下的藏族民俗与音乐[J].民族艺术研究,2018(1):38-47.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开题会议纪要
时间
地点
开题
小组
成员
姓名
职称
姓名
职称
姓名
职称
开题小组意见(含开题基本情况及结论):
组长签名年月日
(2)自己的见解
锅庄舞是藏族歌舞艺术中的典型代表,与藏族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己经融为藏族民俗民风中的一部分。锅庄舞是一种文化艺术,它以舞蹈的表现方式展现在世人眼前。随着历史发展演变,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各民族之间的积极交流合作,各类文化不断融合发展,原本传统的观念也会发生改变,锅庄舞在多元文化的融入下,其社会功能也在不断扩张。藏族锅庄舞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艺术形式,现在藏族锅庄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以看出,锅庄舞是我国珍贵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已经受到国家的保护。这是一种起源于藏族民间的大众艺术,它是靠汲取藏民族土壤中的文化养分而苗壮成长的,但是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入,现代文明的进步,锅庄舞这种传统的艺术也在不断的拓展,只是其中也存在危机,比如现在有些藏区的锅庄舞已经没有传承人,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正慢慢面临消失的危机。因此,锅庄舞的发展和传承已经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论南坪弹唱的结构特点及传承保护
![论南坪弹唱的结构特点及传承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5f386356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64.png)
论南坪弹唱的结构特点及传承保护
龙有成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南坪弹唱是南坪县(今九寨沟县)群众自娱性演唱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曾有“曲子”或“小调”的称谓,主要流行于南坪县城关镇、双河尾、王瓦区及松潘县城关至镇江关的岷江河谷地区.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甘、陕二省有大量移民迁徙到南坪.据《南坪乡土志》载:“陕西藉居其二三,文县藉(甘肃省)居其六七”.南坪弹唱就是甘陕二地的移民在迁徙的过程中将其家乡的音调带入南坪,后与南坪的地方文化融合后逐渐形成的一种独具南坪地域特色的民间说唱艺术,2006年6月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页数】2页(P91-92)
【作者】龙有成
【作者单位】阿坝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南坪小调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J], 徐婧
2.发挥管理职能传承民族文化——对勐海县文化馆布朗族弹唱保护的调研 [J], 杨镜松; 张薇
3.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坪曲子的保护与传承 [J], 杨璐菡
4.离石弹唱对地方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J], 苏夏文
5.浅谈峨山四弦弹唱文化保护与续承——访四弦弹唱文化传承人矣光明 [J], 高玉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武川区坪今河 习人称(九 带惯们为县寨 县白藏集区一 是省族聚域 沟 县马和县改区 .上仍南)一 但藏南的为 四 的内较坪 之 双
。
外 , 调 式 在 其 民歌 中也 具 有 一定 的 数 量 . 用 得 要 角 使
一
音列 A
音列 B
音列 c
另一种四音列 .是民歌旋律进行过程 中形成 的
些 相对 固定 的音 列 .它 们 如 同平 武 南 坪 藏 族 民 歌
用 得 非 常 普遍 .甚 至 在 其 四声 和六 声 形式 的 民歌 中 中特 有 的 固 定语 汇 .经 常 出 现 在 该 地 区 的不 同 民 歌
南 坪 藏 族 民歌 的五 声 形 式 主 要 有 两 种 类 型 :一 种 是 奏 上 的 伸缩 进行 发 展 。见 谱 例 1 :
纯 粹 由五 声 音 阶 的 五 正 音 构 成 .另 一 种是 由 四个 正
音 加 上 一 个 偏 音 或 色 彩 音 构 成 .如 加 色 彩 音 的 平 武
a r — o 音 0— 也 体 现 出 了这 个 特 点 四川 平 武 南 坪 藏 族 民歌 最 重 之 中 .这 样 的 音 列 主 要 有 l- e mi sl 列 和 s l I
要 的调式特征是羽调式 .但 它又不 是其使用频率最 d -emi 列 等 .使 用 频 率 不 如 上 一 种 四音 列 的 使 o r- 音
高 的调 式 .这 一 点 与 中 国绝 大 多 数 藏 族 民歌 是 很 不 用 该地 区 民 歌 中 由 三 音 或 四音 所 构 成 的具 有 典 型
相 同 的 .其 民歌 使 用 最 多 的是 宫 调 式 和 徵 调 式 另 意 义 的 核 心 音 列 .能 集 中 表 现 出 四川 平 武 南 坪藏 族
比 四川 其 他 藏 区 的藏 族 民歌 更 加 广 泛 。 体 而 言 . 整 绝
此 大 多 数 四川 平 武 南 坪 藏族 民 歌 调 式 调 性 变 化 的情 况 I
地 区 的 藏 族 自称 “ ” 主要 讲 白马 藏 语 。 贝 . 由于 生 活 方 较 为单 一 . 出现 调 式 交 替 、 宫 转 调 和 异 宫 转 调 等 调 同 式 、 俗 和文 化传 统 的 不 同 , 音 乐 风 格 和 特 征 与 四 性 变 化 的情 况 并 不 多 见 .民 歌 中作 为 偏 阳性 色 彩 的 习 其
突 出 、 泛 地 运用 . 把 该 地 区 民歌 的地 方 色 彩 表 现 旋 律 在 迭 奏 时 。 广 更 常通 过 个 别 音 的 替 换 、 奏 的移 位 填 节
数 量 的 四声 形 式 和 少 量 的 三 声 与 七 声 形 式 四声 形 民歌 整体 富有 逻 辑 的 面 貌 构 成 四川 平 武 南 坪 藏 族
式 与 三 声形 式 的使 用情 况 使 其 与 四 J省 其 他 藏 区 民 民歌 的核 心 音 列 . I l 主要 为 三 音 列 和 四音 列 丽 种 形 式
歌 有 着 明显 的 差 异 .尤 其 是 同喜 用 五 声 形 式 的 四川 根 据 音列 内 部 音 程 结 构 三 音 列 可 以分 为 三类 .即 由 三 二 康 巴藏 族 民歌 和 喜 用 七 声 形 式 嘉 戎 藏 族 民 歌 相 比 . 两 三 度 音 程 构 成 的 音 列 A、二 度 + 度 的音 列 B、 有 着 鲜 明 的个 性 特 征 另 外 . 即使 是 五声 形 式 , 四川 度 + 度 的音 列 C 三 四 音 列 主 要是 在 由 三音 列 基 础 上 平 武南 坪 藏族 民 歌 的 五 声 形 式 与 中 国 民歌 中 常 用 的 附加 某 调 式 音 级 的各 种 四 音 列 .其 变 化 和 逆 行 种 类 五 声 形 式 也 是 有 所 不 同的 从 音 的构 成 来 分 类 . 武 较 为 繁 多 .音 列 多 采 用 对 音 列 中个 别 音 的装 饰 或 节 平
县 民歌 《 西 呀 嘞 》 代 和加 偏 音 的 平 武 县 民 歌 《 可 奈 无
何才进 山》等。从 五声形式 民歌 的五正音使用情况
来 . 使 用情 况 也 是 可 以分 成 丽 类 的 : 类 是 同 多 数 其 一 中 国 民歌 相 似 的相 对 平 等 的 使 用 五 正 音 情 况 :另 一 类 是 以三 个 或 四个 正 音 为 主 、偏 音 式 的 使 用 另 一 正 音 的 情 况 后 者 这 种 情 况 在 平 武 南 坪 藏 族 民歌 中使
J 省 内其 他 藏 区有 着 显 著 的 个 性 特 征 本 文 拟 就 音 宫调式与徵调式 的使用 .使其 调式色彩具有近似于 I I 阶 与 调 式 、 心 音 列 、 法 特 征 、 奏 节 拍 与 曲式 五 大 调 式 色 彩 明亮 的特 点 . 音 乐 具 有 阳刚 之 美 核 旋 节 使 个方面 . 进行 术 求 索 /t J 尉 00 第4 总 3 I 音 6j t E j 功 戤 l l
民 歌 的 地 方 色 彩 和 艺 术 风 格 . 其 中 d — — o 音 列 在 重 复 时 增 加 变 化 使 旋 律 整 体 既 统 一 又 富 于 变 化 如 o misl
一
二 、 心 音 列 核
由 三音 或 四音 列 构 成 的 核 心 音 列 是 四川 平 武 南
、
音 阶 与 调 式
四 J平 武南 坪藏 族 民歌 主要 使 用 五声 音 阶 作 为 坪藏 族 民歌 的旋 律 基础 .它们 在 民歌 中通 过 各 种 节 I l 音 逆 构 旋 律 的 调 式基 础 . 歌 多 为 五 声 形 式 . 外 还 有 一 定 奏 变 化 、 列 装 饰 、 行 和 音 列 变 形 等 形 式 , 成 了 民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