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小组活动务实操作指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巩固措施 10、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目标达到? P D C A 否 是
七、可行性分析
1、要求: 1)现状调查找出问题症结,对症结解决程度的测算分析; 2)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或标准要求); 3)顾客提出的要求; 4)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5)历史上曾达到的最好水平。 2、常见问题: 1)未进行现状调查找出问题的症结; 2)未针对确定的目标值分析; 3)分析内容空洞,抽象,与目标值没有必然的联系(领导重视、设备 先进,小组成员努力)。
因果图、树图、关联图、流程图、亲和图等统计工具。
5、 分析原因常见问题:
1) 分析过程简单(层次太少);
2) 分析内容不明确,没有因果关系;
3) 分析结果成员没有参与;
4) 分析问题与现状调查未密切结合,前后不连贯;
5) 原因分析的问题是题目。
九、确定要内容;2)明确确认方法;3)明确判别标 准;4)取得客观事实数据;5)与标准比较 2、要求: 1)要因在所有末端因素中选取; 2)剔除不可抗拒的因素; 3)末端因素要逐条确认; 4)以客观事实和数据确定要因: 对所有的末端因素,通过现场验证,现场测试、测量、调查分析的方 法得出的数据。这些数据与规程、制度、标准、规定、规范比较后,分 析明确影响程度,再确定是否是要因。
2)顾客提出的要求; 3)同行业的水平; 4)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最好水平; 5)对于症结解决程度的测算分析。 6、现状调查常用工具: 调查表、简易图表(柱状图、折线图、饼分图等)、排列图、直方 图、控制图、散布图、过程能力指数等,在分析症结所在时,分层法则 是最常用的方法。 7、注意事项: 1)用数据说话; 2)要有客观性、可比性、时间性; 3)指令性课题不需要现状调查; 4)现状清楚,找出问题症结 5)为目标值的确定提供充足的依据。 8、现状调查常见问题: 1)现状没有可以可收集利用的数据; 2)收集数据的情报太少,代表性差; 3)未查阅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和图表;
四、活动计划表(可有可无)
常见问题: 1) 活动计划表放错位置;(在选择课题之后) 2) 活动计划于活动时间不对立; 3) 活动计划表内的活动时间不能重叠(计划对计划,实施对实 施)
五、现状调查(作用:承上启下)
用事实数据归纳问题的症结,探明从哪里入手。 1、 要求: 1) 把握问题现状,掌握问题严重程度;(找出问题的症结); 2) 要点(1)为目标值的确定提供充分的依据; (2)收集数据要有客观性、可比性、时间性。
量攻关的质量改进; (6) 导致QC小组活动效果和可信度降低;
(7) 显示小组活动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 2) 应用数理统计工具正确、恰当、突出、有特色、有启发性。
第二节 活动过程
一、选择课题
1、 课题来源:指令性,指导性,自选 2、 选题依据: (1)上级要求(方针、目标、任务、指标); (2)现存问题(技术、管理); (3)顾客意见和期望; 3、 选题应注意问题: 1) 课题宜小不宜大; 2) 课题名称应简明,准确; 3) 来源多样化; 4) 选择以特性值表达课题,特性值要有可比性。 4、 选题范围: 1) 质量;2)成本;3)设备;4)效率;5)节能;6)环保; 7)安全;8)管理;9)服务;10)班组建设; 5、课题选定的方法: 1)表决法; 2)评议、评价的方法: (1)是否符合上级方针;(2)重要性;(3)迫切性;(4)难易度; (5)可实施性; (6)经济性;(7)预期效果;(8)与小组全员的关系程度;(9)时 间性;(10)推广性。 6、课题名称应注意问题: (1)“口号式” (2)“手段+目的” (3)措施做课题 7、选定课题常见问题: 1)课题用语错误; 2)课题与主体活动内容部相符; 3)课题牵涉到其他部门,自己本身无能力控制; 4)课题太大,需要完成的时间过长;
QC小组活动 务实操作指南
南京菲根保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 司
目录
第一章 QC小组概述 第二章 QC小组活动
第一节 活动程序 第二节 活动过程
一、选择课题 二、小组概况 三、选题理由(目的性、必要性和紧迫 性) 四、活动计划表(可有可无) 五、现状调查(作用:承上启下) 六、设定目标 七、可行性分析 八、分析原因 九、确定要因(以事实和数据确定要因) 十、制定对策 十一、实施对策 十二、检查效果 十三、巩固措施(标准化) 十四、总结回顾及今后打算(多谈成绩, 不谈不足) 总结:
工具名 适用场合 称
原因之间关系 展开层次
因果图 单一问题
没有交叉影响 一般不超过四层
系统图 单一问题
没有交叉影响 没有限制
关联图 单一或两个及以上问题 有交叉影响
没有限制
3、分析具体做法: (1) 展开分析法:
结果 原因
分析时 横到边 竖到底
结果
原因
结果
原因
(2) 头脑风暴法
4、 原因分析常用统计工具:
2、 QC小组活动程序图: 1、选择课题 2、现状调查 3、设定目标 4、分析原因 5、确定主要原因 6、制订对策 7、按对策实施 8、检查效果
9、巩固措施 10、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目标达到? P D C A 否 是
3、 活动注意事项: 1) 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 缺乏数据,导致弊病:
(1) 选题理由依据不足,说明力不强; (2) 现状调查不可靠,找出的问题是否是症结令人怀疑; (3) 看不出小组的目标和目标值的先进性; (4) 要因分析不深不透,显得十分牵强; (5) 对策实施反映不出小组成员群策能力,用严谨的科学进行质
第一章 QC小组概述
1、 QC小组定义: 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 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 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
2、 QC小组的课题类型: 1、 现场型 2、 服务型 3、 公关型 4、 管理型 5、 创新型 三、QC小组的组建程序: 1、成立小组 2、选定课题 3、确定目标 4、登记 5、申报备案 6、确认 四、小组人数:一般以3-10人为宜 五、注册登记:每年要进行一次重新登记,对停止活动持续半年的QC 小组予以注销。(每月活动不少于一次)
自选目标活动程序
1、选择课题 2、现状调查 3、设定目标 4、分析原因 5、确定主要原因 6、制订对策 7、按对策实施 8、检查效果
9、巩固措施 10、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目标达到? P D C A 否 是
指令性目标活动程序
1、选择课题 2、设定目标 3、可行性分析 4、分析原因 5、确定主要原因 6、制订对策 7、按对策实施 8、检查效果
5)课题、问题、目标三者不统一。 【错误例】
1) 改进工位器具,提高生产效率(首端不能加目的) 2) 提高变电站异常和事故处理效率(题目间不能出现“和”字) 3) 降低加热器故障率(课题不明确) 4) 提高公司安全管理全省排列名次(课题太大)
二、小组概况
注意问题:1、类型(课题类型而不是小组类型或其他类型) 2、类型种类(五种类型之一) 3、活动次数(每月至少1次,如活动时间04.3-04.11,活动时间至
4)分析内容无数据。
八、分析原因
1、要求: 1)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症结); 2)分析原因要展示问题的全貌; 3)分析原因要彻底,即分析道可直接采取对策的程度; 4)正确、恰当应用统计工具。 2、常用工具:因果图、系统图和关联图 因果图(鱼刺图)适用于对单一问题的原因分析,多用对生产现场的质 量问题作原因分析。 系统图(树图)适用于单一问题的原因分析,多用于对问题从组成系统 方面进行展开分析。 关联图适用于对原因与原因之间、原因与问题之间有互相缠绕、交叉影 响的多个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2)小组直接选定上级的考核指标(与考核指标完全一致)。 自选目标:小组经过现状调查,找出问题的症结,明确了可改进程度而 制定的目标。 3、设定目标要求:(5个要求同时做到)
1) 目标应与课题名称一致; 2) 目标要明确表示,要量化(尽量避免零和100%); 3) 目标设定不宜多(1个为宜,最多不超过2个) 4) 目标要有挑战性(应有一定难度和高度) 5) 目标应是通过小组的努力可以达到的。 5、 设定目标常用统计工具: QC小组在设定目标时要求目标单一、尽量用“数值”表示,目标要有 可比性,常使用柱形图来表示目标的量值。
第二章 QC小组活动
第一节 活动程序
一、QC小组活动的基本条件 1、领导层思想重视,行动支持 2、群众有认识,有要求 3、培养一批QC小组活动骨干 4、建立、健全QC小组活动的规章制度
二、遵循PDCA循环: Plan: 计划 Do: 实施 Check:检查 Action:总结
1、 循环特点: (1) 循环前进,阶梯上升 (2) 大环套小环
3)调查后对数据整理分析。 2、要素:调查人、时间、地点、对点、目的、结论。 3、现状调查方法: 1)企业统计报表; 2)生产现场 4、找症结常用方法——分层法 1)分层法:是按一定的标志,把收集到的大量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统 计数据加以归类、整理和汇总的一种方法。 (1)分层目的:在于把错综复杂和杂乱无章的数据,加以归类、整理 和汇总,使之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实。 (2)分层标志:操作人员、机器设备、作业方法、原材料、零部件、 时间、测量、检查、环境、缺陷。 5.、为目标值的确定提供充足的依据 要求:1)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或标准的要求);
6) 小组成员参与确定。 3、确定主要原因常用统计工具:调查表 4、常见问题: 1)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确定要因; 2)采用“0、1打分法”或矩阵图法确定要因; 3)确定要因过程语言空洞抽象,不能用数据说话; 4)以“是否容易解决”为原则确定要因; 5)没对所有末端因素进行要因确认; 6)依据标准确定要因,未交待其影响程度;
9)没有恰当使用数据统计方法,或使用不正确; 10)没有实际活动,仅以文字记录应付。
十二、检查效果
1、 对比的参照物: 1) 课题目标及相应成效 2) 技术标准 2、 要求 1) 实施后的效果与实施前小组设置的目标对比(应有足够的实际证
7)要因确认的结果是日常工作未做好。
十、制定对策
1、要求 1)针对要因,逐条制定对策 2)制定对策表(格式不能更改)
序号 要因 对策 目标
措施
地点
时间
负责人
3) 措施可操作性强 4) 避免采用临时性应急措施作为对策 5) 体现全员参与 6) 目标要量化 2、 常见问题: 1)“对策”和“措施”混在一起; 2)“目标”栏目标没有量化; 3)在对策表中措施使用抽象的词语; 4)没有针对每一条要因逐条制订对策。
少是9次)
三、选题理由(目的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1、要点: 1)上级要求(广义,需量化);2)现状;3)差距危害;4)统计工 具。 2、选题理由常见问题: 1)选题理由不充分,没有说明必要性; 2)选题理由偏离主题; 3)没有用数据和工具说话; 4)未交待差距造成的危害; 5)选题理由没有扣紧题目。
4)对现场、实物、现实作观察的不彻底; 5)现状数据与目标值起点不符合; 6)把找要因步骤当作现状分析; 7)分析所需用的技术和方法,并未真正了解; 8)指令性目标进行现状调查; 9)没有为目标值的确定提供充足的依据; 10)调查的结论是题目。
六、设定目标
1、作用 1)明确通过小组活动,将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 2)为效果检查提供依据。 2、目标类型:自选目标、指令性目标 指令性目标:1)上级以指令形式下达给小组的活动目标;
十一、实施对策
1、 要求:1)按对策表——对应实施; 2)每条措施实施后要交待实施后果; 3)没有达到设定的目标时,要采取修正措施; 4)灵活运用统计方法,过程决策程序图法(PDCA法)、箭条图
法、正交试验设计法、调查表、直方图、控制图、过程能力指数、散布 图、矩阵图、头脑风暴法、程序图、优选法。 2、实施过程常见问题:(避免效果检查) 1)对每一项实施措施没有认真落实; 2)实施过程,对一般措施和主要措施没有区别对待; 3)对策方法不符合实际情况; 4)措施太笼统,不明确; 5)实施中未做适时定期检查,未交待实施结果; 6)实施过程结果没有和对策计划表中的目标相对应; 7)没有拟定的对策,但实施过程出现了新的对策和结果; 8)实施中的各阶段无数据;
七、可行性分析
1、要求: 1)现状调查找出问题症结,对症结解决程度的测算分析; 2)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或标准要求); 3)顾客提出的要求; 4)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5)历史上曾达到的最好水平。 2、常见问题: 1)未进行现状调查找出问题的症结; 2)未针对确定的目标值分析; 3)分析内容空洞,抽象,与目标值没有必然的联系(领导重视、设备 先进,小组成员努力)。
因果图、树图、关联图、流程图、亲和图等统计工具。
5、 分析原因常见问题:
1) 分析过程简单(层次太少);
2) 分析内容不明确,没有因果关系;
3) 分析结果成员没有参与;
4) 分析问题与现状调查未密切结合,前后不连贯;
5) 原因分析的问题是题目。
九、确定要内容;2)明确确认方法;3)明确判别标 准;4)取得客观事实数据;5)与标准比较 2、要求: 1)要因在所有末端因素中选取; 2)剔除不可抗拒的因素; 3)末端因素要逐条确认; 4)以客观事实和数据确定要因: 对所有的末端因素,通过现场验证,现场测试、测量、调查分析的方 法得出的数据。这些数据与规程、制度、标准、规定、规范比较后,分 析明确影响程度,再确定是否是要因。
2)顾客提出的要求; 3)同行业的水平; 4)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最好水平; 5)对于症结解决程度的测算分析。 6、现状调查常用工具: 调查表、简易图表(柱状图、折线图、饼分图等)、排列图、直方 图、控制图、散布图、过程能力指数等,在分析症结所在时,分层法则 是最常用的方法。 7、注意事项: 1)用数据说话; 2)要有客观性、可比性、时间性; 3)指令性课题不需要现状调查; 4)现状清楚,找出问题症结 5)为目标值的确定提供充足的依据。 8、现状调查常见问题: 1)现状没有可以可收集利用的数据; 2)收集数据的情报太少,代表性差; 3)未查阅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和图表;
四、活动计划表(可有可无)
常见问题: 1) 活动计划表放错位置;(在选择课题之后) 2) 活动计划于活动时间不对立; 3) 活动计划表内的活动时间不能重叠(计划对计划,实施对实 施)
五、现状调查(作用:承上启下)
用事实数据归纳问题的症结,探明从哪里入手。 1、 要求: 1) 把握问题现状,掌握问题严重程度;(找出问题的症结); 2) 要点(1)为目标值的确定提供充分的依据; (2)收集数据要有客观性、可比性、时间性。
量攻关的质量改进; (6) 导致QC小组活动效果和可信度降低;
(7) 显示小组活动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 2) 应用数理统计工具正确、恰当、突出、有特色、有启发性。
第二节 活动过程
一、选择课题
1、 课题来源:指令性,指导性,自选 2、 选题依据: (1)上级要求(方针、目标、任务、指标); (2)现存问题(技术、管理); (3)顾客意见和期望; 3、 选题应注意问题: 1) 课题宜小不宜大; 2) 课题名称应简明,准确; 3) 来源多样化; 4) 选择以特性值表达课题,特性值要有可比性。 4、 选题范围: 1) 质量;2)成本;3)设备;4)效率;5)节能;6)环保; 7)安全;8)管理;9)服务;10)班组建设; 5、课题选定的方法: 1)表决法; 2)评议、评价的方法: (1)是否符合上级方针;(2)重要性;(3)迫切性;(4)难易度; (5)可实施性; (6)经济性;(7)预期效果;(8)与小组全员的关系程度;(9)时 间性;(10)推广性。 6、课题名称应注意问题: (1)“口号式” (2)“手段+目的” (3)措施做课题 7、选定课题常见问题: 1)课题用语错误; 2)课题与主体活动内容部相符; 3)课题牵涉到其他部门,自己本身无能力控制; 4)课题太大,需要完成的时间过长;
QC小组活动 务实操作指南
南京菲根保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 司
目录
第一章 QC小组概述 第二章 QC小组活动
第一节 活动程序 第二节 活动过程
一、选择课题 二、小组概况 三、选题理由(目的性、必要性和紧迫 性) 四、活动计划表(可有可无) 五、现状调查(作用:承上启下) 六、设定目标 七、可行性分析 八、分析原因 九、确定要因(以事实和数据确定要因) 十、制定对策 十一、实施对策 十二、检查效果 十三、巩固措施(标准化) 十四、总结回顾及今后打算(多谈成绩, 不谈不足) 总结:
工具名 适用场合 称
原因之间关系 展开层次
因果图 单一问题
没有交叉影响 一般不超过四层
系统图 单一问题
没有交叉影响 没有限制
关联图 单一或两个及以上问题 有交叉影响
没有限制
3、分析具体做法: (1) 展开分析法:
结果 原因
分析时 横到边 竖到底
结果
原因
结果
原因
(2) 头脑风暴法
4、 原因分析常用统计工具:
2、 QC小组活动程序图: 1、选择课题 2、现状调查 3、设定目标 4、分析原因 5、确定主要原因 6、制订对策 7、按对策实施 8、检查效果
9、巩固措施 10、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目标达到? P D C A 否 是
3、 活动注意事项: 1) 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 缺乏数据,导致弊病:
(1) 选题理由依据不足,说明力不强; (2) 现状调查不可靠,找出的问题是否是症结令人怀疑; (3) 看不出小组的目标和目标值的先进性; (4) 要因分析不深不透,显得十分牵强; (5) 对策实施反映不出小组成员群策能力,用严谨的科学进行质
第一章 QC小组概述
1、 QC小组定义: 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 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 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
2、 QC小组的课题类型: 1、 现场型 2、 服务型 3、 公关型 4、 管理型 5、 创新型 三、QC小组的组建程序: 1、成立小组 2、选定课题 3、确定目标 4、登记 5、申报备案 6、确认 四、小组人数:一般以3-10人为宜 五、注册登记:每年要进行一次重新登记,对停止活动持续半年的QC 小组予以注销。(每月活动不少于一次)
自选目标活动程序
1、选择课题 2、现状调查 3、设定目标 4、分析原因 5、确定主要原因 6、制订对策 7、按对策实施 8、检查效果
9、巩固措施 10、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目标达到? P D C A 否 是
指令性目标活动程序
1、选择课题 2、设定目标 3、可行性分析 4、分析原因 5、确定主要原因 6、制订对策 7、按对策实施 8、检查效果
5)课题、问题、目标三者不统一。 【错误例】
1) 改进工位器具,提高生产效率(首端不能加目的) 2) 提高变电站异常和事故处理效率(题目间不能出现“和”字) 3) 降低加热器故障率(课题不明确) 4) 提高公司安全管理全省排列名次(课题太大)
二、小组概况
注意问题:1、类型(课题类型而不是小组类型或其他类型) 2、类型种类(五种类型之一) 3、活动次数(每月至少1次,如活动时间04.3-04.11,活动时间至
4)分析内容无数据。
八、分析原因
1、要求: 1)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症结); 2)分析原因要展示问题的全貌; 3)分析原因要彻底,即分析道可直接采取对策的程度; 4)正确、恰当应用统计工具。 2、常用工具:因果图、系统图和关联图 因果图(鱼刺图)适用于对单一问题的原因分析,多用对生产现场的质 量问题作原因分析。 系统图(树图)适用于单一问题的原因分析,多用于对问题从组成系统 方面进行展开分析。 关联图适用于对原因与原因之间、原因与问题之间有互相缠绕、交叉影 响的多个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2)小组直接选定上级的考核指标(与考核指标完全一致)。 自选目标:小组经过现状调查,找出问题的症结,明确了可改进程度而 制定的目标。 3、设定目标要求:(5个要求同时做到)
1) 目标应与课题名称一致; 2) 目标要明确表示,要量化(尽量避免零和100%); 3) 目标设定不宜多(1个为宜,最多不超过2个) 4) 目标要有挑战性(应有一定难度和高度) 5) 目标应是通过小组的努力可以达到的。 5、 设定目标常用统计工具: QC小组在设定目标时要求目标单一、尽量用“数值”表示,目标要有 可比性,常使用柱形图来表示目标的量值。
第二章 QC小组活动
第一节 活动程序
一、QC小组活动的基本条件 1、领导层思想重视,行动支持 2、群众有认识,有要求 3、培养一批QC小组活动骨干 4、建立、健全QC小组活动的规章制度
二、遵循PDCA循环: Plan: 计划 Do: 实施 Check:检查 Action:总结
1、 循环特点: (1) 循环前进,阶梯上升 (2) 大环套小环
3)调查后对数据整理分析。 2、要素:调查人、时间、地点、对点、目的、结论。 3、现状调查方法: 1)企业统计报表; 2)生产现场 4、找症结常用方法——分层法 1)分层法:是按一定的标志,把收集到的大量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统 计数据加以归类、整理和汇总的一种方法。 (1)分层目的:在于把错综复杂和杂乱无章的数据,加以归类、整理 和汇总,使之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实。 (2)分层标志:操作人员、机器设备、作业方法、原材料、零部件、 时间、测量、检查、环境、缺陷。 5.、为目标值的确定提供充足的依据 要求:1)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或标准的要求);
6) 小组成员参与确定。 3、确定主要原因常用统计工具:调查表 4、常见问题: 1)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确定要因; 2)采用“0、1打分法”或矩阵图法确定要因; 3)确定要因过程语言空洞抽象,不能用数据说话; 4)以“是否容易解决”为原则确定要因; 5)没对所有末端因素进行要因确认; 6)依据标准确定要因,未交待其影响程度;
9)没有恰当使用数据统计方法,或使用不正确; 10)没有实际活动,仅以文字记录应付。
十二、检查效果
1、 对比的参照物: 1) 课题目标及相应成效 2) 技术标准 2、 要求 1) 实施后的效果与实施前小组设置的目标对比(应有足够的实际证
7)要因确认的结果是日常工作未做好。
十、制定对策
1、要求 1)针对要因,逐条制定对策 2)制定对策表(格式不能更改)
序号 要因 对策 目标
措施
地点
时间
负责人
3) 措施可操作性强 4) 避免采用临时性应急措施作为对策 5) 体现全员参与 6) 目标要量化 2、 常见问题: 1)“对策”和“措施”混在一起; 2)“目标”栏目标没有量化; 3)在对策表中措施使用抽象的词语; 4)没有针对每一条要因逐条制订对策。
少是9次)
三、选题理由(目的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1、要点: 1)上级要求(广义,需量化);2)现状;3)差距危害;4)统计工 具。 2、选题理由常见问题: 1)选题理由不充分,没有说明必要性; 2)选题理由偏离主题; 3)没有用数据和工具说话; 4)未交待差距造成的危害; 5)选题理由没有扣紧题目。
4)对现场、实物、现实作观察的不彻底; 5)现状数据与目标值起点不符合; 6)把找要因步骤当作现状分析; 7)分析所需用的技术和方法,并未真正了解; 8)指令性目标进行现状调查; 9)没有为目标值的确定提供充足的依据; 10)调查的结论是题目。
六、设定目标
1、作用 1)明确通过小组活动,将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 2)为效果检查提供依据。 2、目标类型:自选目标、指令性目标 指令性目标:1)上级以指令形式下达给小组的活动目标;
十一、实施对策
1、 要求:1)按对策表——对应实施; 2)每条措施实施后要交待实施后果; 3)没有达到设定的目标时,要采取修正措施; 4)灵活运用统计方法,过程决策程序图法(PDCA法)、箭条图
法、正交试验设计法、调查表、直方图、控制图、过程能力指数、散布 图、矩阵图、头脑风暴法、程序图、优选法。 2、实施过程常见问题:(避免效果检查) 1)对每一项实施措施没有认真落实; 2)实施过程,对一般措施和主要措施没有区别对待; 3)对策方法不符合实际情况; 4)措施太笼统,不明确; 5)实施中未做适时定期检查,未交待实施结果; 6)实施过程结果没有和对策计划表中的目标相对应; 7)没有拟定的对策,但实施过程出现了新的对策和结果; 8)实施中的各阶段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