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8: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_杨玲蓉
分析重症监护室内新生儿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
![分析重症监护室内新生儿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b068fa15d5bbfd0a78567381.png)
分析重症监护室内新生儿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内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NICU)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病原菌培养结果阳性的所有院内感染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40例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患儿占27.9%(39例),大肠埃希菌26.4%(37例),表皮葡萄球菌7.1%(10例),其它38.6%(55例);多因素分析发现,对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胎龄、出生体重过轻和机械通气;对大肠埃希菌感染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胎龄、出生体重过轻和住院时间。
结论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是重症监护室内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最重要病原菌;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分别是造成这两种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危重新生儿的存活已有较大的提高,但院内感染(NI)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对新生患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
产生院内感染,并且对重症监护室(NICU)中新生儿产生威胁的最主要的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lla pneumoniae)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ea coli)。
为了解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现对我院收治患儿的病例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NICU病房收治的,院内感染诊断的标准依据CDC诊断标准[2]。
详细记录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中心静脉插管和机械通气应留导管头培养;对疑似感染的患儿进行相关的病原学检查,送检191例痰标本,103例血标本,39例脑脊液标本,52例眼分泌物标本,30例小便标本,34例大便标本。
院内感染发生率(NI)=感染人数/每百住院病例;与住院时间有关的院内感染发生率=NI感染人数/每千住院病例床位数。
1.2细菌鉴定及培养方法血标本取样自周围皮肤严格消毒的股静脉,分泌物使用消毒的生理盐水棉拭子取样;痰标本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取。
探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探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83b5601a5e9856a5612602f.png)
探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摘要: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NICU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了总结,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对策新生儿是医院感染高危人群。
新生儿具有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的生理、病理特点,且新生儿监护室患儿多合并较严重的原发病,致使其免疫功能更为低下,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
早产儿感染难以避免,并且孕周越小,感染发生率越高,且易形成暴发。
有调查表明,在我国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中,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暴发占了整个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60%,尤其是近年来发生数起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导致患儿死亡,给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精神损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社会上引起恶劣影响,对医院也造成巨大打击。
现就相关方面进行探讨。
1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即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或医护人员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并产生临床症状,临床上将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称为院内获得性感染。
由于新生儿是组特殊人群,出生前和分娩时可能感染母亲体内的微生物,因此根据新生儿感染出现症状的时间,将新生儿分为早发性感染和迟发性感染。
早发性感染指生后3天内的感染,感染源多来自母体。
迟发性感染指3天以后住院患儿的感染,感染源多来自医院内。
美国国家儿童保健和人类发育研究所(NICHD)认为新生儿院内感染是指新生儿生后3天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的临床症状的感染。
2 新生儿N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由于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并伴有严重原发病,免疫功能极低下,皮肤不能提供有效屏障,这类群体是NICU 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
NICU医护人员手卫生重视程序不够,手卫生依从性差手卫生概念不深我科对新生儿NICU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观察人员现场暗访,观察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
结果表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医院感染知识缺乏,洗手指征不清楚。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儿科医学论文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儿科医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e53cd44dd88d0d232d46a8c.png)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儿科医学论文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段秀丽马媚媚曹亮李艳莫振华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
方法: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120例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其中的高危因素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2120例患儿中共有151例出现医院感染,占7.12%。
经Logistis回归分析提示侵入性操作、胎龄、出生体质量和住院时间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结论:制定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早产儿的护理,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因素分析;护理干预doi:10.3969/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抢救危重症患儿以及保证早产儿存活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大部分危重症患儿以及早产儿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缺乏抵抗力,对外界适应性差,容易引发医院感染,特别是低出生体质量患儿与早产儿,这些患儿反复吸痰、应用呼吸机、使用抗生素以及侵入性操作等,使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大[1]。
故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干预对减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现调查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8年12月~2012年12月共收治2120例患儿,其中男1109例,女1021例。
1.2方法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1000 g为超低体重儿,≤1500 g为极低体重儿,≥2500 g为正常体重儿)、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情况、是否为医源性传播、基础疾病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高危因素实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2]。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变迁及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变迁及感染危险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8ea6dd581b6bd97e19ea3c.png)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变迁及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发表时间:2018-01-22T14:14:15.4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3期作者:田婷婷王平革[导读] 新生儿NICU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河北邢台 054001摘要:目的:为了减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感染发生率,探讨和研究院内感染病原菌变迁及感染危险因素。
方法:通过抽签的方法从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患儿中挑选138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
结果:研究表明,入组的1386例患儿发生122例院内感染,感染发生率(NI率)为8.80%;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常见的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构成比分别为17(12.27%)、14(10.10%)和14(10.10%)。
通过单因素分析NICU危险因素发现,胎龄、体质量、是否接受辅助通气、男性、是否置尿管和NICU院内感染发生紧密相关;其中胎龄在37周以下、体重低于1.5kg、接受辅助呼吸以及留置尿管是诱发NICU院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新生儿NICU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对诱发其发生的独立因素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危险因素在临床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或者极低体重儿很容易罹患院内感染,在干扰患儿生长发育的同时,也降低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1]。
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发生的新感染,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死亡新生儿中有约33%的死于感染[2]。
为了减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感染发生率,我院对2016年7月-2017年7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13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
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3eb115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2.png)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21-06-17T16:31:46.51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4期作者:梁玲[导读]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梁玲新生儿医疗保健中心二病区广西南宁市 530000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重症监护室共抽取新生儿356例。
回顾性分析了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效果。
结果:356例新生儿感染中,25例新生儿感染,感染率为7.02%。
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36.22%,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
25例感染原因包括:新生儿主要因素12例,侵袭性手术4例,抗生素4例,年轻胎龄5例。
结论:医院感染与新生儿体重、侵袭性手术及基础疾病有直接关系。
因此,加强病房护理管理,确保规范操作,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生活质量。
新生儿NICU护理中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新生儿感染率,提高护理操作规范化,提高新生儿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感染因素;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新生儿356例。
其中,男200例,女156例;胎龄28~41周,平均(34.2±0.4)周;体质量0.90~4.20kg,平均(2.10±0.11)kg。
纳入标准:新生儿住院时间>48h;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胎膜早破时间>24h;宫内发生感染的新生儿。
1.2院内感染定义院内感染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在医院内的一切感染,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主要传播路径包括:空气、医疗设备、输血传播、接触传播等。
1.3方法护理干预措施:感染途径包括空气、接触、血液。
临床护理应以此为核心,尽量阻断一切传播途径。
(1)医院培训教育NICU护理人员掌握病毒、细菌传播途径,增强预防意识,提高护理水平和责任感。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d7d901626fff705cd170a23.png)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是指患者在医院治疗过程中新获得的感染,可见于各个年龄群,免疫力低下人群尤为高发,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获得的感染或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均为医院感染。
美国新生儿感染检测资料显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内NI发生率高达12%,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国家更高。
NI不仅延长患儿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严重影响预后,尤其对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威胁更大,社会影响大。
NI也是全球卫生工作者所面临的共同挑战[1]。
本文总结了NICU科的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及对策。
1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感的高危因素1.1 收治的早产儿、低体重儿多,是感染和定植的高危人群。
体重<2Kg的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是体重≥4kg者的2.5倍。
1.2 NICU内特殊的诊疗需求,侵入性操作因素多。
吸痰、胃管、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多;呼吸道和粘膜屏障功能降低;有逆行感染途径。
1.3 配方奶人工喂养多,喂奶器具的消毒管理及操作不规范。
母乳喂养可以降低院内感染率。
1.4 抗生素的应用因素:引发二次感染及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多重耐药增加[2]。
由于广谱抗生素在NICU的长期使用,多重耐药问题正在成为NICU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即使在发达国家,NICU内抗生素使用亦缺乏统一规范[1]。
1.5 医护人员配置不够,病房布局不合理,面积较小,床位多,病人的密度高,流动人员较多等。
1.6 手卫生依从性不到位。
1.7 物品环境消毒不彻底或共用;隔离不及时或没有有效隔离。
2 新生儿院感防控措施2.1 手卫生是关键环节。
我国医院感染率约10%,初步估计30%的院内感染由没做好手卫生造成。
虽然目前手卫生指导和要求很多,但是全球范围内的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函待改善和提高[3]。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29ff0c1eff9aef8951e066a.png)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方法:选取2013 年11 月至2015 年3 月,185 例新生儿;并根据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22 例与未感染组163 例;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两组患者的胎龄、体重、机械通气、新生儿窒息、羊水污染、肠外营养等均有显著差异,未感染组新生儿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感染组患儿。
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原因主要有: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完善、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环境不达标、滥用抗生素、医院规章制度不完善等。
相关的解决对策有:加强基础护理、病房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并完善医院的规章制度。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原因及对策【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5)08-0082-021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11 月至2015 年3 月期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病例共185 例;其中,有22 例发生感染并确诊,且住院时间大于48h,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在22 例感染患儿中:男8 例,女10 例;平均年龄为(7±5)d,最小年龄为1d,最大年龄为27d;其中,有6 例为早产儿,有10 例新生儿患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有3 例患有新生儿肺炎,有1 例新生儿肠炎,1 例新生儿贫血,1 例新生儿硬肿症。
将185 例新生儿根据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22 例与未感染组163 例。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对2 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
包括新生儿的①胎龄;②性别;③体重;④机械通气;⑤病原学检查;⑥新生儿窒息;⑦实验室调查;⑧羊水污染;⑨肠外营养;等。
通过2 组的对比,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原因。
细菌培养:①通过股静脉穿刺取血的方式,采集患儿的血液进行血性感染培养;②采集患儿呼吸道深部痰液,并进行痰液培养;③留取患儿初次尿检异常的尿液标本,并进行尿液培养;④利用无菌棉签提取皮肤黏膜感染的分泌物,并进行培养。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248f72f524ccbff0218414.png)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28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同一时期出现的健康儿和感染儿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对感染因素进行总结比较。
结果①感染情况:287例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36例,男女新生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新生儿体重2.5 kg感染率为7.1%,说明体重与感染率存在相关性(P<0.05);③新生儿的胎龄和住院时间与感染率存在相关性(P<0.05);④革兰阳性菌的感染率为55.56%(20/36),革兰阴性菌的感染感染为44.44%(16/36)。
⑤危险因素:出生时的体质指数、肠外营养、胎龄、胎膜早破以及机械通气是感染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
结论在日常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应着重注意对革兰阴性菌的预防,此外严格注意卫生的清洁工作,尤其是手部、机械通气指征、插管的无菌状态。
对于疾病较为严重的患儿,应尽力缩短通气时间和通气频率,加强早期的营养和后期的调理对预防感染的发生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医院内感染是目前临床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其不仅指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还包括院内感染菌株后,在出院期间内发生的感染现象[1-4],新生儿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其多因免疫力低下、体重过低以及胎龄过小而发生,患儿一旦发生感染,不仅可以增加患儿痛苦,还会增加医院费用,降低家庭的总体兴奋度[5-10]。
此外,由于患儿无法自主进行语言交流或详细描述出自己的病症,故在增加医师医治难度的同时,还会影响其自身的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直接导致神经发育功能的紊乱,但是由于医院是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大量的人流在增加医院经济利益的同时,还会增加医院病原菌的来源和种类,故越来越多的医师将注意力放到了预防感染的方向上[11-13]。
因此,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起病快、病情发展迅速度、病死率高的新生儿重症感染现象进行危险因素的总结,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点预防措施,希为今后降低重症室感染率提供参考。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https://img.taocdn.com/s3/m/c2796ce210661ed9ac51f329.png)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高瑒发表时间:2019-03-12T10:56:22.44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2期作者:高瑒刘然然[导读]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
(淇县人民医院456750)【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
方法:以本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诊治的新生儿院内感染者8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对新生患儿基本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新生儿院内感染多数均为肺部感染(45.00%),其次为血行感染(30.00%),皮肤感染(18.75%),其他感染(6.25%);研究样本共计检测出232株病原菌,包括革兰仕阴性菌126株,占比为54.31%;革兰氏阳性菌共计81株,占比为34.91%;真菌25株,占比为10.78%。
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除性别以外,其余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新生儿的重症监护室中,针对不同病原菌采取灭菌处理,并科学规避诱发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于预防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菌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病原菌;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2-0142-02由于新生儿的体质较弱,其免疫力较低,身体个部机能仍处在发育阶段,更容易出现病菌感染情况,严重时可能引起新生儿死亡。
院内感染是新生儿病菌感染的重要原因,感染新生儿需要转入到重症监护室内加强观察与治疗。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病毒感染新生儿在重症监护室内的存活率也在不断上升,然而院内感染仍然对新生儿健康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一方面会加重患儿病情,同时也增加了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因而探讨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和主要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
本次研究将针对患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进行探讨。
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菌群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菌群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d5220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1.png)
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菌群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杨蕾【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我院重症监护中心新生儿86例出现感染,对其感染菌群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因素.结果 86例患儿共检出病原菌114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气管插管、其他侵入性操作、出生体质量极低、合并基础疾病、医源性感染均是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容易出现感染,应对感染菌群分布特征予以把握,分析影响因素,对规范、护理措施进行规范,促使院内感染发生风险不断降低.【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11【总页数】1页(P51)【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作者】杨蕾【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河南新乡45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重症监护中心是对重症儿、早产儿进行监护的特殊病房,可促使低胎龄、低体质量新生儿存活率提高[1]。
然而近年来在创伤性诊疗技术应用不断增多背景下,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细菌感染现象日益多见,导致新生儿安全遭受严重威胁[2]。
为分析此类患儿感染菌群分布情况并探讨影响因素,笔者选取86例新生儿对其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我院重症监护中心新生儿86例出现感染,其中男49例,女37例,出生时间2~23 d,平均(11.3±2.5)d;其中足月儿9例,早产儿77例;所有患儿均根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微约会所制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明确诊断,将入院时有感染征象、治疗过程中存在其他感染的新生儿如羊水重度混浊、胎粪吸入综合征、肺炎、先天性感染、孕妇产前感染等排出。
选取同期在我院重症监护中心观察且无感染的100例新生儿,使其出生时间、性别等于感染患儿保持同质性。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bfdd2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aa.png)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储雯雯;管世鹤;杨凯;刘周【摘要】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and prophylaxi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NICU.Methods The data of 1 340 cases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from 2011 to 2012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Of all cases,the nosocomi-al infections occurred in 66 cases with the infection rate of 4.92%,among which the cases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ccounted for 60.61%.The neonates with gestational age less than 34 weeks,birth weight less than 2.5 kg,invasive operation during treatment,or use of broad spectrum antibiotics were vulnerable to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s,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Ful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neonates with preterm birth,low birth weight,invasive operation,and use of broad spectrum antibiot-ics,and measures should be undertaken to prevent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s accordingly.%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70e1884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1.png)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7月-2019年8月接受的76例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76例患者进行分析,感染部分分别是肺部、血液、口腔、皮肤、结膜、尿路等,百分比分别是19.7%、18.4%、13.1%、10.7%、19.7%、18.4%。
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分别是基础疾病,出生体重低、羊水粪染和胎膜早破及母亲因素。
结论: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感染的影响因素比较多,考虑到具体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感染因素的进一步分析,只有了解感染的特点之后,才能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及时进行治疗。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危险因素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使得低体重儿和早产儿等抢救效率得到提升,但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是对新生儿抢救和治疗的场所,由于整体的浸润行比较高,住院时间长,可能导致出现感染的因素增多,因此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在护理指导中需要强调的是感染的防治处理,确保新生儿得到健康的成长。
为了分析析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
,选择我院76例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数据分析情况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7月-2019年8月接受的76例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其中男女分别是40例和3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的研究标准,家属自愿接受临床的后续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对新生入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总结,结合卫生部的资料进行分析,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的是患者性别、日龄、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分析标本的来源、采集方式和医院感染因素等,需要掌握病原菌的分布,感染部位以及抗菌药物的应用时间等[1]。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质量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质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861df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88.png)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质量分析轩妍;王仁媛;冯娟;符晓虹;张薇;史雅【摘要】Objective To monitor and analyze the rate of neonatal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and to propose targeted nursing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A total of 800 of 2000 premature in-fants who underwent treatment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6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mong them, 400 children were enrolled in the improved NICU, in which the infection rate of children, the site of in-fection, infection and other diseases were monitored, and the targeted sampling detection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bacte-rial infection of intensive care unit equipment, appliances, air, medical workers hand in NIC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onatal infection rate, infection site and neonates with different diseases in NICU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of 400 patients with improved NICU care was 0.25%(n=1),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6.50%(n=26) of 400 patients without improved NICU care (P<0.05). Th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48.15%) and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 (25.93%) were higher in nosocomial infection;more than half of the pathogens in neonatal nosocomial infection were Gram-bacteria (n=32), accounting for 61.54%, followed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 (accounting for 13.46%of the total number of bacteria);after the nursing improvement, the quali-fied rate of the food tool, the surface of the object and the cart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Intensive CareUnit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Conclusion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effectively eliminates the intrinsic and external infection of neonatal patients, reduces the cha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NICU, and improves the safety fac-tor of newborns.%目的监测和分析重症监护室中新生儿院内感染率,提出针对性护理控制措施.方法从2016年1~12月在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2000例患儿中选取体质量为(2000±500)g的80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400例患儿应用改进后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进行护理,对患儿的感染率、感染部位、感染病种等进行监测,以及对监护病房的仪器设备、用具、空气、医护工作者手部等细菌情况进行定向、抽样检测.分析重症监护室中新生儿院感率、感染部位以及不同疾病新生儿与院感的关系等.结果 400例改进前NICU护理的患儿有26例感染疾病,院内感染率为6.50%,而400例改进后NICU 护理的患儿只有1例出现了感染,院内感染率为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部位较高的分别为呼吸道感染(48.15%)和胃肠道感染(25.93%);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半数以上为革兰菌,有32株(占总菌数的61.54%),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占总菌数的13.46%);改进后重症监护病房外部环境中的食用工具、病房物体表面及推车的合格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的改进有效地消除了新生儿患者的内在和外在的感染源,减少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机会,提高了新生儿的安全系数.【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7(028)016【总页数】3页(P2742-2744)【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院内感染;感染控制;护理质量【作者】轩妍;王仁媛;冯娟;符晓虹;张薇;史雅【作者单位】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海南海口 570000;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海南海口 570000;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海南海口 570000;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海南海口 570000;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海南海口570000;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海南海口 57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2院内感染对人类的危害很大。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防治对策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防治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9070c3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12.png)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防治对策孙秀红【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年(卷),期】2008(015)005【摘要】我院自2004年建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以来,十分重视其监控工作。
因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功能尚未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感染后发病迅速,病死率高,所以了解我院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本文对我院3年来NICU的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我科2004年成立NICU,总面积为60平方米,床位12张。
设备较陈旧,布局不合理,床间距不符合院内感染要求,消毒隔离制度不完善,院内感染率比较高。
共发生的25例院内感染中,肺炎10例,占40%;肠炎7例,占28%;脐炎3例,占12%;鹅口疮3例,占12%;其他2例,占8%。
2006年经过改进,NICU总面积达到了130平方米,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仪器设备得到了更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院内感染发病率明显降低,见表1。
表12004年2006年院内感染发病率比较年度新生儿例数院内感染数院内感染率(%)20041822513.72006715577.9注:2004年与2006年感染率比较,P<0.05。
2NICU感染的高危因素2....【总页数】2页(P610-611)【作者】孙秀红【作者单位】安阳市人民医院,河南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相关文献】1.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因素及防治对策 [J], 许玉霞2.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J], 高小惠; 谢凤梅3.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J], 刘凤;施益农4.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J], 刘凤;施益农5.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 [J], 米亚年;陆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8e367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8.png)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王文佳;孟琼;程羽婷;陈彬彬;林茂锐【期刊名称】《黑龙江医学》【年(卷),期】2015(039)011【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6~2015-02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院内感染新生儿94例临床资料和痰液、血液、分泌物等样本送检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感染部位主要是肺部占45.74%,其次是血行感染占30.85%,皮肤感染占18.09%,其他感染占5.32%;送检样本中共检测出25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34株,占53.39%,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革兰氏阳性菌87株,占34.66%,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30株,占11.95%,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在可能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中,除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外,胎龄、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感染部位、机械通气、肠外营养、侵袭性操作、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种类及是否患有基础疾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不同的病原菌进行灭菌处理,及时规避可能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对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总页数】3页(P1217-1219)【作者】王文佳;孟琼;程羽婷;陈彬彬;林茂锐【作者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3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3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317;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东广州510000;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3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相关文献】1.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J], 毛筱俊;杨雁2.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J], 高小惠; 谢凤梅3.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内感染主要病原菌构成、分布特征与护理干预 [J], 潘爱琴;陈泽英;陈德花;谢佐卿4.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J], 刘凤;施益农5.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J], 刘凤;施益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及感染因素探究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及感染因素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17a302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0.png)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及感染因素探究葛书霞;李正森;梁晶【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4(000)023【摘要】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athogens and infection factors related to nosocomial infection by analyzing the children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retrospectively. Methods 98 cases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NICU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October, 2013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were a total of 2056 children treated in the NICU of our hospital, of them, 98 cases had 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there were 52 cases with culture-positive bacteria, including 42 patients (80.8%) with Gram-negative bacteria, 10(19.2%) patients with Gram-positive bacteria. Of the patients with Gram-negative bacteria, there were 19 cases (36.5%)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13 cases (25.0%) of Escherichia coli, 6 cases(11.5%)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2 cases (3.8%)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2 cases(3.8%) of enter-obacter cloacae, 5 cases(9.6%) of 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3 cases(5.8%) of 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 2 cases(3.8%) of ente-rococcus. The gestational age at birth, birth weight, length of stay and intubation were the major infection factors. Conclusion The main pathogens of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NICU are Gram-negative bacteria, premature infants,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long-termhospitalization and intubation are the main infection factors.%目的:通过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患儿的回顾性分析,分析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及感染因素。
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分析
![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35831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7.png)
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分析李宁;莫嗣勤【期刊名称】《华夏医学》【年(卷),期】2010(023)003【摘要】目的:了解本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ICU合理运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535份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08株.革兰氏阴性菌56株,以铜绿假单胞菌最多(2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高(61.9%).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显著低于膏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和头孢菌素类.革兰氏阳性菌19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1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高(72.7%).对万古霉素和磷霉素敏感性高,对青霉素、大环内酯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率较高.结论:本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产ESBLS革兰氏阴性菌、MRSA 高检出率提示多重耐药现象严重.【总页数】4页(P266-269)【作者】李宁;莫嗣勤【作者单位】贺州市人民医院ICU,广西,贺州,542800;贺州市人民医院ICU,广西,贺州,542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2%R969【相关文献】1.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J], 周文杰;张小亚;张楠;马希刚2.血液科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三个科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比较分析 [J], 王欣春;康建邦;史楠;冯新媛;段金菊3.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J], 李莉; 刘静4.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王素萍;宋庆平5.重症监护病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J], 常文秀;王勇强;李健;邢迎红;曹书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危险因素并探讨护理要点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危险因素并探讨护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22cdd1cc175527062208b4.png)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危险因素并探讨护理要点发表时间:2018-05-10T13:09:59.0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4期作者:曾代琼戈桂琼刘霖[导读]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危险因素,并针对其护理要点进行探讨曾代琼戈桂琼刘霖(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四川宜宾 644000)【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危险因素,并针对其护理要点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新生儿,采集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研究,分析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结果:本次65例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42例(64.52%),菌血症10例(15.38%),其他感染4例(6.15%),口腔感染5例(7.69%),胃肠道感染3例(4.62%),皮肤感染1例(1.54%)。
分析感染因素,与新生儿体重、胎龄、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情况、侵入性操作等有关,差异显著(P<0.05);结论:新生儿体重、胎龄、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情况、侵入性操作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在护理中应严格控制危险因素,规范操作,改进护理措施,预防院内感染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4-0281-02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住院期间发生或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不包括在入院前就已经获得,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风险较高,新生儿免疫力低下,对病毒的抵御能力较差,因此,应加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预防院内感染[1]。
本文将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新生儿,分析院内感染发生危险因素,并针对其护理要点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新生儿,其中男性33例,女性32例,平均胎龄(35.83±3.3)周。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高危因素研究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高危因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3160bd04a7302768f9939bb.png)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高危因素研究发表时间:2020-12-23T15:17:19.94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9期作者:王宝玲周立吴娟[导读]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针对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救治部门,王宝玲周立吴娟兰州市妇幼保健院甘肃省兰州市 730030摘要: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针对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救治部门,主要包括高危新生儿的各种生命支持、呼吸管理、早产儿监护及治疗等,对新生儿死亡率的减少具有关键的意义。
但NICU中的患儿大多存在免疫力低下、原发疾病严重等问题,在侵入性操作的干预下极易导致院内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此,本文对我院NICU出现院内感染现象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措施引言:新生儿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经常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危重症,引发院内感染[1]。
在院内感染早期时,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但病情进展快速,易引发全身感染,危及患儿生命安全。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抢救危重症患儿的重要场所,但也是引发患儿院内感染的重要场所[2]。
因此,应对NICU患儿院内感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危险因素,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规范性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确保患儿生命安全。
本文现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NICU收治的1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总结患儿院内感染情况、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NICU收治的1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女70例,男80例;胎龄30~40周,平均(38.5±1.6)周;日龄3~28d,平均(15.2±4.52)d;出生体重1.1~4.1kg,平均(3.0±0.9)kg;基础疾病:新生儿肺透明膜病49例,高胆红素血症31例,重度窒息23例,吸入性肺炎17例,感染性肺炎17例,脐炎5例,肠炎5例,消化道畸形2例,破伤风1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03-25;[修回日期]2012-06-25[作者简介]杨玲蓉,女,硕士,医师。
[通信作者]彭珉娟,主任医师。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013.02.010论著·临床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杨玲蓉彭珉娟李桦庞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成都第二临床学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四川成都610031))[摘要]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NICU 145例发生院内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145例院内感染患儿中,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41例(28.3%),大肠埃希菌感染39例(26.9%),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0例(6.9%),其他病原感染55例(37.9%)。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 、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和肠外营养是肺炎克雷伯杆菌所致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OR 值分别为5.57、6.95、1.23、14.12、3.01);这5个因素也是大肠埃希菌所致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OR 值分别为3.42、6.73、9.96、0.55、2.13)。
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而对左氧氟沙星、美洛培南则比较敏感。
结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是NICU 患儿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它们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高。
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分别是院内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影响最大的危险因素。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2):112-116][关键词]重症监护室;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院内感染;新生儿Pathogen distribution and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neonates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YANG Ling-Rong ,PENG Min-Juan ,LI Hua ,PANG Yi.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Chengdu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gdu ),Chengdu 610031,China (Peng M-J ,Email :pmjuan@sohu.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athogen distribution and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neonates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NICU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45neonates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NICU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Results Of the 145neonates ,41(28.3%)were infected with Klebsiella pneumoniae ,39(26.9%)with Escherichia coli ,10(6.9%)with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nd 55(37.9%)with other pathogens.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 gestational age of ≤32weeks (OR =5.57),birth weigh of <1500g (OR =6.95),hospitalization time (OR =1.23),mechanical ventilation (OR =14.12)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OR =3.01)were major risk factors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s caused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 .The five factors were also main risk factors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with the OR of 3.42,6.73,9.96,0.55and 2.13respectively.Klebsiella pneumoniae and Escherichia coli were highly resistant to β-lactam antibiotics but were relatively sensitive to levofloxacin and meropenem.Conclusions Klebsiellapneumoniae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re major pathogen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neonates in the NICU and they are resistant to β-lactam antibiotics.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factorsfor nosocomial infections caused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 and Escherichia coli respectively.[Chin J Contemp Pediatr ,2013,15(2):112-116]Key words :Intensive care unit ;Klebsiella pneumonia ;Escherichia coli ;Nosocomial infection ;Neonate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 ,NI )即医院内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HAI ),是指感染在患者入院时既不存在、又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在住院过程中获得的,也包括在医院获得感染出院后才出现症状的[1]。
通常入院48h 后发生的感染考虑为NI [2]。
随着重症医学的进展,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在不断提高,但NI 亦呈上升趋势并构成对住院患儿尤其是早产儿的严重威胁[3]。
NI 已成为大多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和新生儿科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
而由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所引起的新生儿NI 尤为重要,特别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菌株。
Zaidi等[3]指出肺炎克雷柏杆菌是院内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原,是引起院内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和泌尿道感染的第2位因素。
Garcia-Hernandez等[4]指出大肠埃希菌是院内和社区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
针对目前国内对此类病原所致新生儿NI的研究甚少,为了解新生儿院内主要病原菌感染的现状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为监控和干预院内感染的措施提供依据,现对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NICU 住院的新生儿及其院内主要病原菌感染发病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NICU中病原菌培养阳性新生儿NI病例,NI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诊断标准[5]。
所有新生儿作为监测对象,详细记录其临床资料,机械通气和中心静脉插管患儿更换气管插管或拔除静脉插管时常规留导管头培养;怀疑感染时根据临床表现行各种相关病原学检查,其中送检血标本102例,痰标本193例,眼分泌物标本51例,脑脊液标本38例,大便标本34例,小便标本31例。
对发生NI者及时上报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
统计NI发生率:NI发生百分率=感染人数/每100住院病例数;与住院时间相关的NI发生率=感染人数/每1000住院病人床位数。
细菌培养及鉴定所需痰标本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取,大部分标本取自机械通气患儿气管插管导管内;血标本取自严格消毒皮肤的股静脉,分泌物用消毒生理盐水棉拭子取样,分别分离培养,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
细菌培养结果确定根据MIC按1999年美国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进行判断。
1.2统计学分析所有临床资料数据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院内感染主要病原菌及其感染患儿的一般特点1495例新生儿中,NI发生者145例(9.70%),其中每1000例患儿床位数院内感染发生率为8.9ɢ。
细菌培养显示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者41例(28.3%),大肠埃希菌感染者39例(26.9%),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者10例(6.9%),其他病原感染者55例(37.9%)。
41例肺炎克雷柏杆菌感染患儿中,男29例,女12例;入院年龄0.5h 15d,胎龄27 41周;足月儿8例,早产儿33例;出生体重<1500g3例(其中1例<1000g),1500 2499g23例,≥2500g15例。
原发病包括:肺透明膜病16例,早产儿及并发症10例,反复呼吸暂停4例,窒息及并发症5例,胎粪吸入综合征2例,其他疾病4例。
院内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包括:败血症3例,肺炎31例(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9例),肠炎2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尿路感染4例。
39例大肠埃希菌感染者中,男20例,女19例;入院年龄0.5h 18d,胎龄28 41周;足月儿9例,早产儿30例;出生体重<1500g4例,1500 2499g 21例,≥2500g14例。
原发病包括:早产儿及并发症15例,窒息及并发症10例,肺透明膜病6例,胎粪吸入综合征4例,其他疾病4例。
院内大肠埃希菌感染包括:败血症7例,肺炎15例(其中呼吸机相性肺炎6例),肠炎4例,结膜炎8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尿路感染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