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书法美学意蕴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画的书法美学意蕴探析
摘要: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粹文化,历经几千年,传承数代人,无论是从起源发展,还是格法韵调,都与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但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相互独立而一的,对于主宰了中国人精神世界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道家思想等等都倡导众流融合、万物归一等思想,映射到艺术上则显现出书法、绘画的融合簇生,但就绘画中得意蕴就无不受着书法的影响。

关键词:书画同源;中国画;意蕴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62-01
21世纪的今天很多人已经将书法与中国画分类为两个不同的学科,事实上,书法与中国画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书法与中国画源远流长,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起源于什么时候?现存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

不过,我们可以从文字研究中得到某种启发,譬如汉字中的“文”甲骨文的写法像是经纬交错的织纹。

上古时期的陶器多以织纹作为装饰纹样,亦是一种象形,绘画也源自如此。

上古时期的人们耕作或祭祀的彩陶也是起源于同一个问题。

起初的汉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每个字都含有图画的意味。

书法作为一门中国的传统艺术,能给人以审美愉悦,给人以精神享受,这与中国画在精神文化上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上古时期的人们耕作或祭祀的彩陶也是起源于同一个问题。

中国画,笔墨是灵魂,笔,是传统的,
与书法是相通的,但又决不相等,只有懂得书法用笔的精髓,才会有作画时的神来之笔,不会被笔所束缚。

墨是笔的反映,没有笔也就没有墨,即使有墨,也是死墨一团。

山水大师董其昌所倡导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对当代山水画家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荆浩之写太行山,董元之写江南山,米元章写京口江山,黄子久写海虞山水,在视觉感受上,用墨的浓淡,给人感觉也不尽相同,浓的似火,刺激强烈;淡若溪水,文静优雅。

历史上苏东坡善于用浓墨,恰如烛光,神采奕奕;董其昌善于用淡墨,滢润空灵,古雅秀逸。

诸如此类,又皆因目睹,不尽相同,一一施之于笔墨,历史久远,衣钵相承。

中国花鸟画的美学意蕴关于书法的传承,中国画较之与其他画种的不同,以线勾勒,敷色渲染的笔墨表现形式,不仅成为中国画中各种画体的基本描绘方法,而且也规定了中国绘画语言的特质。

中国画中的笔墨亦是如此,对笔墨的最初认识是“线者为笔,染者为墨”。

这样更容易懂得进而入手,深层次就是明白“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用墨无笔,古人称之为“墨猪”,它是有肉无骨;用笔无墨是行笔间缺乏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其“笔”与“墨”是分不开的,所以叫“笔墨”,它是一种表现美的手段过程。

在学习中国画之初,我们是先学习很长一段时间的书法之后,才开始中国画的学习,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课程为如此安排,现在想想也是应当,吴
昌硕是晚清著名的画家,同样也是书法家和篆刻家,他擅长画写意花鸟,由于他的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浑厚,纵横恣肆,气势雄厚,布局新颖,构图也如书印的章法布局;齐白石用草书笔法沾洋红写月季,再用淡红一破,青藤是用草书笔法入画的,赵之谦用魏碑作写意,吴昌硕用《石鼓文》笔意入画。

画竹都是书法,竹干是用隶书,竹枝是用草书,竹叶是用楷书,郑板桥的竹子是近现代的好竹子,但是不如元代画的硬,如骨之关节,硬的外露,硬是内藏的,力量对比不可一势,应当“刚柔相济”来表现矛盾的力,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写意艺术与书法艺术亦是如此。

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画的发展更是与书法的发展息息相关,梁楷人物画中衣服纹理的表现全以草书入画,不仅如此,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线”立形,形主“骨”,以笔立其形,以墨分其阴阳,书法创作与人物画创作的相通点,如“有形无神,无形有神”都无法达到所想要的效果,“有形亦有神”才是“骨法用笔”的所在,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与书法创作过程相通,书法艺术中字的结构是关键,情感的抒发要在结构之上的表现,才能更好的创作出书法作品。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画味”体现在笔墨上,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耐人寻味的画,总是内在占主导地位的。

书画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也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之前的相互间的组合关系,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等有规则的变化,可以更加形象的表现世间万物,也可以充分的表现画者的内心情感,创作更好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彭吉象.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彭吉象.中国艺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张子杰,卢章平.中国山水画的时空意境.设计艺术2010.05 第66期.
[5]冯建吴.山水画技法基础.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年10月.
[6]李可染.可染论画.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1月版.
[7]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