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3单元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3单元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案一. 教材分析《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3单元第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特点、用途及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具和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工具和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工具和技术的本质特点、工作原理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特点、用途及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特点、用途及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掌握一些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工具和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特点、用途及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学难点:工具和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特点、用途及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工具和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3.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特点、用途及其工作原理;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2.学生准备:带着对生活中工具和技术的疑问,进行观察和思考。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工具实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工具和技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和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深入了解环境中的物质
【导言】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物质,它们互相作用,构成了我们所处的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物质,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特点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环境中的物质,是我们作为一个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本文将以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为基础,深入探讨环境中的物质。
【正文】一、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中的物质包括空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
它们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作用,才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为人们提供了各种生态服务。
二、空气空气是我们呼吸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它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其中最主要的是氮气和氧气。
我们常常说“呼吸是生命之源”,正是因为大量的氧气,才使我们的身体得以正常运作。
除此之外,空气中还存在很多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这些气体对我们的生命和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水水是另一个我们无法离开的基本物质。
水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水的形态多种多样,包括液态、固态和气态等。
不同的水体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比如,海水含有大量的盐分,淡水中则以氧化还原电位、硬度等物理参数作为指标。
了解水的性质,对我们生活和环境保护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土壤土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物质,它不仅包含了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还有各种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和它们的代谢物。
土壤的性质对于植物生长和土地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剧,土壤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五、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是一种被人们忽视但又十分重要的物质。
它们包括各种垃圾、废弃物等。
这些废弃物会不断积累,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学会分类垃圾,将可回收的废品进行回收利用,将有害废物投放到专门的处理场所进行处理。
【结论】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从环境问题中认识物质的本质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从环境问题中认识物质的本质在我们生存的世界中,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了解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本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的教案,帮助孩子们从环境问题中认识物质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孩子们应该能够:1.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2.认识物质的本质和性质;3.认识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1.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2.化学物质的本质和性质;3.物质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步骤1.以世界环境日为切入点,介绍环境问题我们需要以世界环境日为切入点,为孩子们介绍环境问题。
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辅助资料,让孩子们了解地球的温度上升、气候变化、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孩子们可以自己想想这些问题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来解决这些问题。
2.认识物质的本质和性质在环境问题的了解之后,我们将开始研究物质的本质和性质。
我们会了解物质的概念和性质,如物质的形状、质量、颜色等。
我们会介绍化学物质,如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等,并教孩子们如何区分它们。
3.物质的相互转化我们将介绍物质的相互转化。
事实上,物质的相互转化是环境问题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将学习化学反应和物质相互转化的基本原理。
我们还会通过实验和模拟操作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以生活为切入点,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
2.通过图片、视频、模拟和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
3.以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和个人学习等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和交流。
五、教学资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资源来支持教学:1.教科书和教师手册。
2.幻灯片和视频资料,以增强视觉效果。
3.实验箱和化学品,以让孩子们进行实验操作。
4.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和网站,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资料。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量燃烧》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量燃烧》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体会到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能发出热。
2.通过讨论、验证加穿衣服是否给我们增加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论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3.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论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给我们带来热”和“为什么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教学用具】温度计、毛衣、两只瓶子、热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我们手冷时,谁有简单的办法让手热起来?(两只手搓一搓、烘热水袋……)二、让我们热起来1.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烤火、在太阳下、运动、多穿衣服……2.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板书:方法热的原因烤火-------------火在太阳下---------太阳运动-------------食物的能量(谁能证明运动后热起来是食物的能量提供的?多运动就饿得快。
)多穿衣服--------- ?衣服能生热吗?三、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1.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合起来)(1)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2)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产生了怀疑?(3)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同组内同学讨论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
2.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3.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
4.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
(1)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2)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3)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5.根据提问和自己的实验思考以上问题。
6.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为什么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小组讨论。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地球上的水”,包括三个课时:水的循环、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治理。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知识,掌握水循环的原理,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以及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水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水的循环、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治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他们需要通过学习,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学会珍惜和保护水资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循环的原理,掌握水资源的基本知识,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学会珍惜和保护水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原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原理,污水处理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水循环的原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
2.观察法:观察水的循环实验,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3.实验法:进行水的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4.讨论法:分组讨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水的循环实验器材,污水处理模型。
2.学具:实验记录本,彩色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水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是如何循环的。
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水循环的原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水的循环实验,观察水循环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并提出建议。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工具与技术》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各种工具的用途,探究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学习简单的手工制作技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和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工具和技术有所了解。
但他们在使用工具和技术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不规范、使用不当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工具的用途,探究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简单的手工制作技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他们对工具和技术的认识,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各种工具的用途,探究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简单的手工制作技术。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工具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手工制作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各种工具的用途和用法,准备相关的手工制作材料。
2.学生准备:带齐学习用具,如铅笔、橡皮、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如修理家具、制作美食等,引导学生了解工具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工具,如锤子、锯子、螺丝刀等,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用途。
同时,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让学生初步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使用锤子、锯子等工具完成一个小制作任务。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单元整理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单元整理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工具与技术》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工具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工具和技术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周围的工具和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工具和技术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工具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各种工具和技术的基本原理。
2.工具和技术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工具和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2.演示法:展示工具和技术的使用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工具和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
2.各种工具和技术的实物或模型。
3.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4.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工具和技术,思考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举例,激发学生对本单元的兴趣。
呈现(10分钟)利用PPT或教学视频,展示各种工具和技术,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工具和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工具和技术的使用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安全。
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工具和技术,探讨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单元《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实验教学创新案例(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实验教学创新案例一、使用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的第三、四课。
二、实验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一、二课中学习了制作电磁铁,了解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第三、四课通过实验探究哪些因素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这两课既是对电磁铁能量的研究,又是对能量的初步感知,是本单元的关键。
三、实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2.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
3.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有关。
科学探究1.经历一个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2.在教师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1.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
2.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做检验假设的实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利用实验验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和电池数量的关系。
难点:能假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四、实验原理1.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在实验中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订书针的数量来判断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给电路接入不同数量的电池(自己决定电池的数量),三个电磁铁会吸引不同数量的订书针(或大头针)。
通过对比电池数量一定时,三个电磁铁吸引的订书针的数量,得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线圈圈数的关系;通过对比电池数量不同时,相同线圈的电磁铁吸引的订书针的数量,得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电池数量的关系。
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验假设的不同,制作多种不同的电磁铁(有无铁芯的电磁铁,线圈圈数一样、铁钉一样、但线的材质或者粗细不一样的电磁铁等),把它接入电路进行检验,根据吸引订书针数量的不同得出实验数据,进而得出实验结论。
五、实验创新与改进(一)教材中的实验第3课,在学生猜想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之后,提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线圈圈数有关的假设,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检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线圈圈数的关系。
小学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10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10篇《电磁铁》教案篇一背景分析:《电磁铁》是新科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的第二课,是一节经典的实验课,教材编排十分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和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形成。
本节课的目的: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善于发现、大胆猜测、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的观察,是发现科学原理的前提。
从而对科学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
主要内容有:制作电磁铁、认识电磁铁构造;懂得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设计并验证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数有关系。
本节课意在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良好情感态度及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
“电磁铁”在学生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身边可以找到许多实例。
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身边的哪些电器应用了电磁铁了解的非常不够,因为学生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电磁铁。
而学生要想真正了解电磁铁的应用就要先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然后再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
六年级的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就以在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下,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制作电磁铁、自主去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去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
《电磁铁》教案篇二班级:五年级课题:玩转电磁铁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电能产生磁,并了解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让学生从观察、体会中得出猜想,在操作实验中,归纳总结出电磁铁的磁性大小与线圈匝数、串联电池节数等因素有关。
体会控制变量和对比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养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重点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材料电池、大铁钉、漆包线、大头针、多媒体步骤过程概述基本结论学习策略情景导入创设氛围,激趣引入师: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经典动画片,请大家欣赏。
2024年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馒头发霉了
2024年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馒头发霉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单元《食品与安全》中的第1节“馒头发霉了”。
具体内容包括:探讨馒头发霉的原因,了解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研究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其对食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馒头发霉的原因,掌握食品保存的基本方法,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馒头发霉的原因,食品保存方法。
难点: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其对食品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馒头、霉菌标本等。
2. 学具:记录本、笔、尺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发霉的馒头,引发学生对馒头发霉原因的思考。
2. 讲解:讲解馒头发霉的原因,介绍微生物的生长条件。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馒头在不同条件下发霉的速度。
4. 分析:分析实验结果,探讨食品保存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馒头发霉的原因2. 食品保存方法3.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4. 食品安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探讨如何防止食品发霉。
答案:保持食品干燥、清洁,避免与霉菌接触,使用食品保鲜膜等。
2. 作业题目:举例说明食品保存的常见方法。
答案:冷藏、冷冻、真空包装、盐腌、糖渍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了解更多食品保存方法,提高生活质量。
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了解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要求。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验环节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对于本节课来说,掌握馒头发霉的原因和食品保存方法是重点。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是难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2017年)科学六年级上册《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学设计教科版(2017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斜面》教学设计教科版(2017年)科学六年级上册《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教科版(2017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改变运输的车轮》教学设计(3)小组独立实验,在起点线后方分别准备平板和小推车,在平板和小推车上各安放一样多的一盆水。
(4)计时开始,由两名力气差不多的同学负责推动这两种运输工具,按照路线进行运输,中途不停歇。
(5)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平板和手推车运输物品测试记录表。
(预设:推手推车的同学更快到达终点,除了省力之外,运输过程拐弯也方便,用平板运水的过程中水不断洒出)三、研讨1你如何评价两种工具的运输方式?有哪些指标可以评价这两种工具的优劣?2.你认为车轮在运输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四、拓展1 .观察书本上的三种车轮,它们存在着哪些区别?(预设:年代、材料、大小、外观・・・)在漫长的历史中,车轮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但不论怎样改进,它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车轮是一种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
2 .生活中轮轴的应有也有很多,如:水龙头、扳手、门等。
平板和手推车都能完成运输任务,但是平板运输慢、费力、转弯困难,而手推车运输快、省力、转弯灵活而且平稳,说明车轮在运输过程中能起到省力、省时、灵活、平稳、便利的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中,车轮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不论怎样改进,它的基课堂 小结教科版(2017年)科学六年级上册《灵活巧妙的剪刀》教学设计(二)任务2:模拟医生进行外科手术1.发布任务:展示解剖剪,教师提出:医生在做外科手术的时候剪刀也是必不可少,解剖剪就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工具。
它和我们平时使用的剪刀有很大不同,用解剖剪来做外科手术有什么优势呢?接下来让我们用解剖剪给网线来模拟一场外科手术。
2.任务说明(1)材料:网线(教师说明网线内部具有许多细小导线,网线可以模拟人类表皮和内部器官)解剖剪(教师讲解正确握持方法:大拇指和无名指伸进把手的圆圈内,食指放在转轴处,中指放在把手的圆圈之上)(2)过程:通过图片学习解剖剪的正确握持姿势沿着网线的方向将外皮剪开观察网线内部结构,并分离出其中的2根导线剪断这2根导线(3)要求:实验过程中不得弯折网线,切口要小。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灵活巧妙的剪刀》教案(2021新版)4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灵活巧妙的剪刀》教案(2021新版)4一. 教材分析《灵活巧妙的剪刀》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制作和实验等环节,了解剪刀的结构、功能和用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剪刀的各个部分,了解剪刀的用途,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剪刀也不陌生。
但他们对剪刀的内部结构和制作原理可能了解不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剪刀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剪刀的结构、功能和用途,学会使用剪刀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剪刀的结构、功能和用途。
2.难点:剪刀的制作原理和基本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剪刀的各个部分,了解剪刀的用途。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剪刀,掌握剪刀的基本技巧。
3.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剪刀的制作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剪刀样品:展示各种类型的剪刀,让学生观察和对比。
2.剪刀制作材料:准备剪刀制作的材料,如铁片、竹签等。
3.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等。
4.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剪刀的结构和制作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剪刀,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类型的剪刀,让学生观察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剪刀的用途和功能。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剪刀,掌握剪刀的基本技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剪刀的制作原理。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印刷术的历史发展,掌握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区别,以及印刷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印刷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印刷术的细节和原理可能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印刷术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刷术的历史发展,掌握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区别,知道印刷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学习印刷术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区别。
2.印刷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印刷术历史资料和图片。
2.准备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工具和材料。
3.准备印刷术的相关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资料,简要介绍印刷术的历史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两种印刷方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印刷方式,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印刷的过程。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感受,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印刷术的原理。
5.拓展(5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印刷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享和交流。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区别,以及印刷术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印刷作品,下节课进行展示。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苏教版
前置作业
提出效果:
1、观察没有生锈的和曾经生锈的铁制品有什么不同;
2、推想铁生锈的缘由;
3、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铁钉生锈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留意:请大家对方案,尤其是步骤的完整性停止评价。比如,评价时可以关注:①要验证的方面能否是〝改动的条件〞?②〝坚持不变的条件〞有没有控制好? ③步骤设计能否完整?等等
提示:
〔1〕经过看一看、摸一摸、刮一刮、闻一闻、切一切等一些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
〔2〕填写记载表一,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窗观察的又快又细心。
效果二:经过实验,观察比拟蜡烛加热和蜡烛熄灭时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提示:
〔1〕思索、交流假设要使蜡烛发作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会有什么变化?
〔2〕阅读教材30页内容,选择一项实验内容,结合图片做好实验方案,确定器材和分工后再做实验。
依据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面粉做成馒头
树叶颜色变化
铁水变钢锭
火柴熄灭
水的三态变化
2、看书32页,每组任选一个实验做做,细心观察现象并记载上去。依据实验所得讨论判别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做完实验的小组可以观赏其它小组的实验,并相互交流实验效果。
板书设计
导学反思
蜡烛的变化
蜡烛的特点:切、折、加热、扑灭
重 难 点
重点: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状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发生新的物质。
难点:寻觅证据判别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 法
实验、探求、讲授
学 法
观察记载,小组讨论、教员教授
导学预备
教员预备:分组实验用的铁三角架、酒精灯、火柴、枯燥的烧杯、铁片、试管夹、廓清的石灰水、搅拌棒、白醋、碱块、白糖。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通用11篇)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通用11篇)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知道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重、难点:1、试验探究电流的磁效应的规律。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规律。
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磁体、小磁针、电源、导线教学课时:2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静止后的磁针指南的一端叫极,又叫极,指北的一端叫极,又叫极。
2、同名磁极相互,异名磁极相互;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发生的。
3、磁场的方向是这样规定的:小磁针静止时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可以利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
4、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
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试验“猜一猜”利用隐蔽的通电螺线管吸引小铁钉,让学生猜是什么物体?磁体对进入磁场的物体会发生作用,能否利用人工作用产生磁场、控制磁场?进行新课:1、电流的磁效应:试验:53页图8.2-2示,结果结论: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
(这试验叫奥斯特试验)思考:为什么手电筒、普通电线通电时吸引力好像不存在?……如何增强磁场?(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如……开始的试验)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猜想:通电螺线管能否产生磁场,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1)试验:54页图8.2-4示(对比条形磁体)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磁体的磁场相似。
指出N极、S 极猜想: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会不会变化?(2)试验:54页图8.2-4示,但电流方向相反结果:结论:指出图8.2-5中的N极、S极讨论:能否利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普遍性的规律?(参考55页提示)(3)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地球运动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知道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运动。
2.使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3.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材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解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
4.巩固(5分钟)回答问题:地球为什么会自转和公转?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5.拓展(5分钟)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其他星球上的表现。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制作一个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观察并记录一周内太阳的位置变化。
8.板书(5分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产生昼夜交替。
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产生四季更替。
以上教案供您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学情境分析在进行《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能量》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能量的定义、能量的转化和能量的守恒。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能量的概念,知道能量可以转化,并且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是守恒的。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对于能量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能量的概念。
2.能够理解能量的转化和能量的守恒。
3.能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探究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四. 教学重难点1.能量的定义。
2.能量的转化和能量的守恒。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探究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斜面、球、弹簧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导入本节课,例如:将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小球滚动的过程中会发出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球滚动会发出声音?这个现象和能量有什么关系?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能量的定义、能量的转化和能量的守恒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能量的概念,知道能量可以转化,并且在转化过程中是守恒的。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例如:将一个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观察小车滑下来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小车滑下来的过程中能量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和能量的转化有什么关系?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巩固所学的内容。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拓展所学的内容。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能量的定义、能量的转化和能量的守恒。
家庭作业(3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进一步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案(2021新版)4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案(2021新版)4一. 教材分析《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工具和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工具和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分析工具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各种工具和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理解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2.工具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工具和技术的关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工具和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和案例资料。
2.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动画展示一些常见的工具和技术,如手机、电脑、汽车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工具和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场景中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每个小组选择的案例中工具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4.巩固(10分钟)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小组的分析成果,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加深对工具和技术之间联系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水的特性和水的分布情况。
2. 了解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和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水的特性:讲解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态功能。
2. 水的分布情况:介绍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包括海洋水、淡水和冰川等。
3. 淡水资源: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数量,引导学生关注淡水资源的紧缺性和重要性。
4. 水资源保护:讲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各种保护措施,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活动。
教学方法:1. 探究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体验水的特性和实际应用。
2.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水的分布情况和淡水资源的重要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水资源保护的看法和想法,促进交流和思考。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水的特性和分布情况。
2. 理论讲解:简要讲解水的特性和水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对淡水资源的关注。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水的实验,例如探究水的密度、表面张力等特性。
4. 演示展示:教师进行有关淡水资源的演示和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淡水资源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水资源保护的看法和想法,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保护措施。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资源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活动。
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对水资源的理解程度和保护意识。
2. 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水资源的知识和保护方法。
3. 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以提高下一次教学的效果。
以上是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的内容,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17课时第三元第 1 课时备课日期课题三、1. 电和磁课型观察与实验授课人戴春生教学目标1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3、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
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重点难点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具准备一号电池、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教学过程一、导入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
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
(板书课题:电和磁)二、探究新知(一)通电导线和指南针1. 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
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
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 学生活动3. 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
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
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4. 学生活动5. 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6. 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
再试试。
(二)通电线圈和指南针1. 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
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
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
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2. 学生活动3. 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4. 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
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
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
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 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三、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课后作业做电流产生磁性实验时应注意什么?板书设计三、1. 电和磁电流可以产生磁性教学反思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18课时第三单元第2课时备课日期课题三、2、电磁铁课型观察与实验授课人戴春生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会制作铁钉电磁铁。
3、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重点难点1、研究电磁铁的基本性质2、会制作铁钉电磁铁。
教、学具准备大头针、透明胶、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电能够产生磁”。
那么我们如果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板书课题:电磁铁)二、研究新课(一)制作铁钉电磁铁1. 阅读P50制作铁钉电磁铁的部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
(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
(3)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电磁铁做好了没有?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注意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
)4. 电磁铁做好以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吗?为什么?(介绍磁化现象)(二)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1. 你们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哪里比较强?哪里比较弱?怎么知道的?2. 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
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3.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实验方法。
4.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 汇报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那一端?6. 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为什么?(1)比较磁极位置不一样的小组的电磁铁(注意电池的接法要与汇报前一致),找出2者之间的差别。
(2)讨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3)交流发现。
三、课堂小结通过对本课的研究,谈谈今日收获。
课后作业1、说说制作电磁铁的方法。
2、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是什么?3、电磁铁的磁极可以改变吗?板书设计三、2、电磁铁1、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2、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教学反思本学期总第19课时第三单元第3课时备课日期课时备课课题三、3、电磁铁的磁力(一)课型观察与实验授课人戴春生教学目标1、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3、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
重点难点1、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教、学具准备一号电池、大头针、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教学过程一、导入1. (直到学生看P52图片)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它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造而成,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你们知道磁力这么大的电磁铁是怎么做成的吗?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二、研究新课(一)作出我们的假设1. 上节课我们制作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的磁性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2. 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3.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
指导填写P52表格。
4. 全班交流,教师简要板书。
)5(二)设计实验,检验假设1. 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2. 以研究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磁铁的线圈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线圈的圈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3. 看书P53表格,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教师巡视。
4. 全班交流小组填写的研究计划。
5. 根据计划,各小组开始实验。
6.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作业1、整理实验设计方案2、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板书设计三、电磁铁的磁力(一)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教学反思6本学期总第20课时第三单元第4课时备课日期课时备课课题三、4、电磁铁的磁力(二)课型观察与实验授课人戴春生教学目标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重点难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教、学具准备一号电池、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
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
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2. 板书课题二、科学探究(一)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1.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
2. 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3.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4. 各小组验证假设。
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 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7(二)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1. 全班交流(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2. 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三)制作强力电磁铁1. 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2. 大家动手试一试。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的题目板书设计三、电磁铁的磁力(二)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教学反思课 时 备 课9本学期总第21课时第三单元第5课时备课日期课 题 三、5、神奇的小电动机课 型观察授课人 戴春生教 学 目 标1、使学生知道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2、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
重 点 难 点用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
教、学具准备玩具小电机、橡皮筋、一次性塑料杯、一号电池、透明胶、导线、磁铁、电池盒、开关、铜质粗导线、大头针教 学 过 程一、导入1. 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
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2.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
板书课题。
二、科学探究(一)小电动机里有什么1. 让我们先拆开小电动机,看看里面有什么?2. 学生活动。
3. 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介绍电动机内部构造。
)4. 猜一猜小电机里面的这些零件都有什么用?(二)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1. 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吗?怎么验证?如果老师没有大头针和指南针给你们,只给你们一块磁铁,你们可以验证它是电磁铁吗?为什么?2. 学生讨论交流。
3. 按照教材P59制做实验装置。
并实验。
4. 讨论:小电动机内部的零件和结构,对于它的转动起到了什么作用?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的题目板书设计三、5、神奇的小电动机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教学反思10课 时 备 课11本学期总第22课时第三单元第6课时备课日期课 题 三、6、神奇的小电动机课 型观察授课人 戴春生教学 目 标1、使学生知道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2、使学生知道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重 点 难 点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
教、学具准备铁丝、电扇、电灯教 学 过 程一、导入1.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小电动机的转动就利用到了这个原理,那么在生活中电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2. 看来“电”的能力很强啊!我们把电的这种能力叫做电能。
(板书:电能)在生活中还有像电能这样可以使不同的物体“工作”起来的能量吗?(板书:能量)二、科学探究 (一)电能和其他能量1. 打开书P60,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1)蒸汽火车利用了热能 (2)风车利用了风能(3)激光和声音详见书上的解释 2. 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3. 有没有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的?举例说明。
4. 人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从哪来?(二)电能的转化1. 教室里有电灯和电扇,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用电器”。
谁来说一说,它们用电能干了什么?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2. 在我们的家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用电器”,请大家讨论一下它们把电变成了什么?并填写在表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