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全球的中国瓷器:元明清(六)欧洲市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口全球的中国瓷器:元明清(六)欧洲市场
欧洲市场
欧洲人对瓷器的要求与日本人的要求不同,对瓷器材料的态度也不同。

从14世纪第一件瓷器来到欧洲,直到16世纪末,瓷器对欧洲人来说是一种神奇的物品。

皇家收藏品中的大多数中国瓷器都被镶嵌以银制附件,在前文提到的意大利的例子,意大利人对这种神奇的材料进行了精心的复制。

在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都进口了中国瓷器,并向其他欧洲国家出售了少量的瓷器,但两国都没有像其邻国那样对瓷器和其他东方异域物品(如丝绸和漆器)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在整个17世纪,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专注于亚洲内部的贸易,他们各自向西方运送来的瓷器只够满足本国的需求。

镶嵌以英国镀金银附件的青花瓷瓶
瓷瓶1573~1585年间制,附件约1585年制
原收藏于英国伯利庄园(Burghley House)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荷兰人最终对这一市场空白采取了行动。

荷兰人最初不愿意在亚洲水域与葡萄牙人对抗,可当荷兰人霍特曼(Cornelis Houtman)在1595年至1597年期间成功完成远航,荷兰商人就迅速成立了公司,在绕过好望角的新航线上进行贸易。

1602年,这些不同的公司联合起来,成立了大名鼎鼎的荷兰东印度公司(VOC)。

荷兰东印度公司组织了六个商会(阿姆斯特丹、米德尔堡、鹿特丹、代尔夫特、霍恩以及恩克赫伊森),有60位总督和17人董事会。

1602年末,在米德尔堡,荷兰人以高价出售了所掳获的葡萄牙“圣雅戈”号(San Jago)上的东方货物。

这刺激了公众和商人对中国商品的兴趣。

两年后,类似的销售也发生在运输瓷器、丝绸、黄金、漆器和鸦片的船只上。

清 18世纪景德镇窑青花帆船图花口盘
倪汉克先生捐赠
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青花盘上的图案是14~17世纪典型的大型贸易船
作为一种奢侈品,瓷器相对结实和笨重,它首先被存放在船舱里,与大件货物放在一起。

尽管东印度公司的记录显示,每次远东航行都会使用新的船只,但不可避免的是,有些船只会损毁。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沉船是“白狮号”(Witte Leeuw),它于1613年在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附近沉没。

其承载的货物包括几千件青花瓷器,几乎都是克拉克瓷,还有大量的马都八瓮。

“白狮号”沉船出水的中国陶瓷
设计几乎相同的克拉克瓷还出现在1983年发现的另一艘(未确定的)沉船上,发现者将沉船的时间定为1643至1646年间。

沉船上发现了25,000件未破损的青花瓷器,包括杯、碟、碗、壶、罐、盖盒和其他器型。

其中,2600件是克拉克瓷器,约占发现物的10%。

约1643年景德镇窑青花克拉克盘
哈彻(Hatcher)沉船出水
大英博物馆藏
(Vainker 1991,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p.153; fig.114)
毫无疑问,从中国进口瓷器到欧洲,一旦开始,很快就成为了一项大规模的商业活动。

对这些瓷器的需求肯定很大,瓷器失去了前几个世纪被视为珍宝的地位。

“白狮号”和后来的沉船上发现的货物包括许多小件瓷器,如酒杯和小盒,是实用器而非用来展示。

在华南海域进行贸易并不容易,因为除了葡萄牙船只被允许在广州停靠外,外国船只不允许在中国登陆,中国船只也不允许在外国港口登陆。

荷兰商人主要在万丹(Bantam)和北大年(Patani)购买,直到1625~1650年。

当时,他们在今天的台湾岛上建立了自己的基地,中国的军舰也获得了在那里航行的许可。

不久之后,景德镇窑场的产量因1644年清王朝建立后的战争而严重缩减,1662年,台湾被称为“国姓爷”的明朝将领郑成功占据。

东印度公司因此将视角转向日本,尽管日本瓷器价格昂贵且生产紊乱,同时,也把重心转向波斯,当地的陶工正按照中国的原型生产仿制品。

直到1683年康熙皇帝重兴景德镇窑场后,欧洲才能再次接触中国瓷器,而那时荷兰已经要面对来自
英国的竞争,英国人已经在厦门和澳门进行贸易。

1650~1674年日本生产的青花克拉克盘
荷兰国立博物馆藏
从1700年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进行贸易。

他们将货物运往伦敦,并从那里运往美洲殖民地、加勒比地区、爱尔兰、德国、意大利,尤其是荷兰。

在18世纪,英国人也许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能对中国瓷器的世界性声誉产生影响。

中国商人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们货物的最终目的地,他们只是把货物运到亚洲其他港口,按照在这些港口的商人的意愿进行后续贸易。

事实上,大多数欧洲的中国货物承运人在18世纪就在广州建立了自己的办事处。

英国人在1715年第一个这样做,随后法国人和荷兰人在18世纪20年代晚期,丹麦人和瑞典人则在18世纪30年代初,更晚的是美国人在1784年。

约1780~1790年
绘有广州十三行图案的潘趣碗
大英博物馆藏
在1700~1730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瓷器贸易很少,但自从他们在广州的办事处于1729年开业之后,他们就大量进口陶瓷到荷兰。

几年之后,该公司就想到让中国陶工复制他们送去的原型,而这些原型正是从代尔夫特陶瓷厂订购的。

1756年粉彩绘荷兰商船定制餐盘
大英博物馆藏
(Vainker 1991,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p.152; fig.113)
令人惊讶的是,代尔夫特的陶工无法烧制彩绘装饰,因此该公司只好将彩色设计稿画到纸上,然后再寄到中国。

普朗克(Cornelis Pronk)为此绘制了大量图稿。

但最终,景德镇的陶工们在制作这些瓷器时遇到了困难。

他们的问题不在于彩绘装饰,而是所需要的复杂器型。

由于中国南方的瓷土质地柔软、粘稠,不容易塑形,所以很难制作。

它可以用轮制,但复杂的器型是需要拉胚,再在半干的胎体上进行雕琢。

按照普朗克的设计,只有少量的瓷器能够成功生产出来。

它们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价格非常昂贵,结果几年后,东印度公司就不再订购这种无利可图的商品了。

18世纪上半普朗克绘执伞美人瓷盘设计稿
荷兰国立博物馆藏
普朗克的平面设计更快地被中国陶工所采用。

上色和彩绘都是古老的技能,可以应用于定期从景德镇运往广州的大量素胎瓷器上。

这些产品往往只需要几周的时间制作,并且可以在订货的同一季节运回欧洲。

相对而言,新的器型必须在江西窑场制作,需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

约1740~1760年
中国生产的青花执伞美人瓷盘
荷兰国立博物馆藏
约1736~1738年
中国生产的粉彩执伞美人瓷盘
荷兰国立博物馆藏
以上翻译自S.J.Vainker,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91,pp.151-1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