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郸城一高2015级高二上期第一次考试
地理试题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30道,每道题2分,共60分)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两部分。

2.本试卷满分11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图为两幅中国传统的典型民居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左图反映当地
A.商业繁荣
B.气候湿热
C.聚落规模大
D.水运便利
2.右图所示区域
A.是蒙古族、苗族的主要聚居地
B.位于黑河—腾冲一线东南
C.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D.草场广阔,适合发展畜牧业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多特征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该地所产长绒棉、瓜果品质优良,其中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

据此回答3-4题。

3.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
A.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
B.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
C.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
D.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
4.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A.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
B.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重灌溉农业的发展
C.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干旱农业
D.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
右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
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该地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状况的叙
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B.河流径流量减小
C.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D.城市人口数量增大,乡村人口数量减小
6.影响该地阶段Ⅲ到阶段Ⅳ农业结构变化的
主导因素是
①政策②交通运输③劳动力④市场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回答7-9题。

7.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A.沿海海运发达地带
B.矿产资源丰富地带
C.山麓和丘陵地带
D.平坦肥沃的平原地带
8.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方式是
A.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
B.从事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
C.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D.采集和狩猎
9.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A.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自然条件空间紧密结合的地区
B.大江大河源头、三角洲,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C.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
D.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
10.近年来,安徽省巢湖水环境恶化严重,夏季巢湖沿岸易出现较大面积蓝藻集聚,湖水被染成绿色。

要及时获取湖面蓝藻的分布及变化情况,最快捷的途径是
A.实地考察
B.RS技术
C.GPS技术
D.GIS技术
11.遥感影像能够被判读的基础是
A.不同地物的颜色不同
B.不同地物的体积不同
C.不同地物的位置不同
D.不同地物反射的电磁波不同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北纬34.5°,东经104.2°)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据此回答12-14题。

12.准确地定位地震的震中(北纬34.5°,东经104.2°)主要用到的技术是
A.飞机拍摄
B. GIS
C.RS
D.GPS
1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将来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有短
报文通信能力。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④进行短报文通信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4.甘肃此后又发生了多次余震,余震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只有对余震进行实时监测,才能第一时间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小灾区损失。

在监测由余震导致的滑坡、泥石流灾害时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
B.卫星通信技术
C.遥感技术
D.地理信息系统
构想中的数字中国将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家公用信息网。

它集成了国家经济信息网、国土资源信息网、长江流域监控网等网络的信息,并将促进这些系统的综合利用。

据此回答15-16题。

15.下列关于数字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数字地球将有关地球上每一点的信息,按地球坐标加以整理,然后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
B.数字地球就是指因特网
C.数字地球的核心就是用数字化手段来处理地球上自然方面的问题
D.数字地球就是指信息高速公路
16.下列不属于数字中国服务领域的工作的是
A.通缉罪犯
B.设计时装
C.了解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情况
D.了解股票行情
2013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了我国民居摄影展活动,下图是读者拍摄的我国两个地区的民居照片。

读图回答17-18题。

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蒙古包所在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较小
B.蒙古包是当地牧民永久居住的住所
C.丽江民居比蒙古包的防雨耐水性差
D.丽江民居比蒙古包的防风保暖性好
18.解决右图民居所在地区居民生活能源问题的最合理措施是
A.建造沼气池
B.营造薪炭林
C.割草拾柴
D.建风力发电站
19.荒漠化的实质是
A.林地退化
B.草地退化
C.耕地退化
D.土地退化
20.因水土流失严重而被称为“红色沙漠”的是
A.裸露的红壤丘陵
B.我国
东南部沿海沙滩
C.裸露的黄土高原
D.我国
西北部沙丘地区
读图,完成21-22题。

21.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这主要是由
A.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
B.水分差异造成的
C.热量差异造成的
D.地形差异造成的
22.图中①地区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成立的是
①人口增长迅速②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③水资源污染严重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 千米,全线有140 千米在沙漠中穿行。

其中中卫和干塘间的线路经过腾格里沙漠,这里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据此回答23-24题。

23.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防沙、治沙,是因为
A.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B.有利于保持水分和植物成活
C.可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D.可降低风速,减弱沙丘面风力的吹蚀
24.为促进图中所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A.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B.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C.利用黄河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D.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据此完成25-26题。

25.热带雨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A.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B.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
C.雨林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D.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26.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雨林植被的吸收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右图是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27-28题。

27.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
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水热条件好
B.交通发达
C.人均耕地面积广
D.单位面积产量高
28.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
要原因是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A.土壤十分贫瘠
130°E
B.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C.开发的成本太高
D.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29.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光照强
B.热量充足
C.土壤肥沃
D.水资源丰富
30.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土流失干旱地区大于湿润地区
B.土地次生盐碱化问题南方重于北方
C.水污染南方重于北方
D.风沙危害北方大于南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50分)
31.当今,“3S”(RS、GPS、GIS)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运用有关“3S”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GIS具有强大的查询功能,根据下图显示的查询半径,图中以北京为查询中心的地图比例尺为________。

根据图中显示的经纬度可知,地图中代表呼和浩特、太原、天津、
济南的字母
分别是
___________
_。

(2)城市道路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地图测绘部门为了及时
更新城市道路变化信息,需要利用________技术。

右图所
示的交通监控与救援管理系统,快速设计出警车、救护车赶往出事地的最佳行车路线,而交通事故发生地与警车、救护车的精确位置是利用________技术获取的,根据交通事故发生地点,利用________技术。

为了能对运动中的汽车精确定位,至少需要接收________颗卫星的信息。

32.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丙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简述城市工业用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33. 图甲是我国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分布图,图乙是图甲中A区域的局部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4分)
(1)图甲中箭头表示荒漠化区的扩展方向
主要是________,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华北地区出现________(天气现象)的频率增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扩展趋势?
(2)从总趋势看,图乙所示南部地区河流大致自____向____流,该地区河流大多流程短小的原因有哪些?
(3)在A区域的绿洲地带应采取怎样的具体治理措施?
34.(选做题,本题满分10分。


下图为“我国甲、乙两个区域简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
是,主要粮食作物是。

(2)与乙区域相比,甲区域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

(3)针对乙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整治措施。

郸城一高2015级高二上期第一次考试
地理答案
1-5: BDACA 6-10: DCABB 11-15:DDACA
16-20: BADDA 21-25: BCDAA 26-30:DCBAD
31.(12分)(1)1:5000000 A、B、C、D
(2)RS、 GPS、 GIS、 4
32.(14分)(1)丙:靠近高等院校,科技较发达;接近高速公路并可通过高速公里到达机场;位于城区河流上游,环境优美。

(2)变化:由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为主变为城郊农业为主。

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便捷。

(3)向城市边缘移动,沿交通线集中分布。

原因:低价相对较低,可降低成本,改善城区环境。

33.(14分)(1)向东、向南沙尘暴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西北风强劲。

(2)南北原因:河流都流向沙漠地区,沿途蒸发、下渗和农业用水使用量急剧减少。

(3)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水资源,退耕还草,等等。

34.(10分)(1)商品谷物农业、玉米或小麦
(2)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
(3)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矿物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耗能少、污染小的高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进行产业转移,将耗能多的产业转移至能源丰富的地区;加强技术革新,关停并转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以减少废气排放;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净化空气;健全大气保护的环境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宣传,倡导公众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

(任答三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