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教学目标:
诵读涵咏,感受田园画面美、意境美。

情感熏陶,体会诗人情感美、人格美。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格美,领悟诗人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寻求精神家园的思想倾向。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
教师备答:陶渊明
请学生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并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二.提要钩玄明“尘网”
自由诵读全诗,读准字音。

预测学生:“拙”“荫”,读音不准确,顺势正音。

问题1:题目是“归园田居”,诗人从何处归?用原文回答。

预测学生:“尘网”“樊笼”。

问题2:“尘网”“樊笼”具体指什么?
教师备答:官场(板书:官场)
问题3:身在官场的诗人有怎样的感受,诗中如何说?
预测学生:借代,用“尘网”、“樊笼”代指官场,用“羁鸟”、“池鱼”代指自己。

教师备答:
①不自由:比喻,官场像“尘网”“樊笼”,自己像笼中鸟、池中鱼。

(比喻重相似性,借代重相关性)
②悔恨:“误落”,走错道了,选择错了,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③厌恶:“久”,长久地,长达十三年,感慨时间之久、厌恶之深。

问题4:大家能否举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诗人在官场的不自由?
教师备答:引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幻灯片)公元405年冬,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就是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说完,解印而去,辞官归乡。

补充:督邮:太守的下属,代表太守巡视辖县,位轻权重。

问题5:陶渊明是怎样的人,适不适应官场,诗中怎么说?
预测学生:有气节,有操守,清高,做不到折腰事人、仰人鼻息。

不适应,
诗中说“少无适俗韵”。

问题6:这句诗什么意思?
预测学生: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

(课下有注释)
师:官场需要迎合世俗(板书:适俗),而他骨子里就不是一个适俗人,所以官场的他不自由,更多的是内心的不自由。

问题7:既然内心如此不自由,陶渊明为何又会多次误落尘网呢?
(幻灯片)为官经历:29-42岁,五次出仕。

首次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回家在家闲居五六年。

第二次入桓玄幕。

第三次出任刘裕参军。

第四次出任刘敬宣参军。

第五次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自解印绶,归隐田园直至老死。

补充:江州祭酒,属要职,是陶渊明做的最大的官。

预测学生:只答出因为家里贫穷。

教师备答: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迫于生计。

问题8:面对“内心不自由”的困境,陶渊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诗中如何说?
教师备答:守拙归园田。

(板书:守拙归园田)
问题9:何谓“守拙”?
预测学生: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课下有注释)
教师备答:自嘲,固守住愚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遵从本心。

师小结:诗的前八句,既回答了从何处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又写出了诗人的心路历程:因为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官场的他内心不自由,满腹悔恨,渴望自由的他最终归向园田,满心欢喜。

我们试着有感情地自由诵读前八句。

自由诵读后,请学生读,若学生读得好,大力表扬,若学生未能读出情感,师再引导,或示范朗读。

三.缘景明情赏“园田”
师:逃离了官场,回归到园田,那片园田在哪里,大家齐声告诉我: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

师:请大家自由诵读这一部分,初步感受园田风光。

问题1:结合诵读,小组共赏:陶渊明笔下的园田生活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本是寻常景为什么那么美?
温馨提示:①置身诗境,结合诗句赏析,可以合理想象。

②选出发言人,结论做好记录。

(板书:美)
(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畅谈,在畅谈中感受园田生活的美)
预测学生:从手法、意境、情感三方面来答。

可能会有重复的内容,如“闲适祥和”“喜爱园田”等;可能会答到点但又答不透,如“动静结合”,答透是“以动衬静更显其静”;可能会生硬的理解关键词,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给人整齐的感觉,榆树柳树遮蔽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其实这里应该是互文见义的手法,屋的四周被榆柳桃李环绕,在色彩上浓淡相宜。

可能情感方面答不全面,仅停留在喜爱园田的层面。

教师备答:手法上:本是寻常景,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为精妙。

虽是白描,作者写景却很有层次,有远有近,“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简笔勾勒的近景,以此显出主人生活
的简朴清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旷远幽静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

有动有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带给我们以动衬静更显其静的宁静祥和美;有声有色,在色彩上,有着榆柳素淡和桃李绚烂这种浓淡相宜美等。

意境上: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

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情感上:寻常景这么美还在于诗人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对园田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借助园田的一草一物传达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融情于景,景因情美。

师小结:寻常景白描出来都这么美,源于意境和情感的高度统一,这也是陶渊明田园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苏轼评价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即将丰富的内涵出之于平淡“田家语”上。

(这一部分的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生成)
我们试着有感情地齐读这部分。

请同学个读。

四.探幽发微解“自然”
问题1:官场污浊,内心不自由,园田寻常景却那么美,所以诗人在结尾才有了发自肺腑的庆幸“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大家如何理解这里的“自然”?
教师备答:这里的“自然”不单指陶渊明回归的大自然,更指面对人生困境时所回归的精神家园,所拥有的一种自然的状态——心灵的自由、精神的独立。

五.进退取舍辨“真意”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陶渊明的取舍,就个人而言,他的取舍是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求,对心灵自由的热切渴望。

就社会而言,他的取舍实际著上了浓厚的时代色彩,是儒道互补的结果。

他选择出仕为官,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选择回归园田,又多了些道家思想的影子,当仕途受挫,无力改变现实时,不如淡泊名利,返璞归真。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为他的取舍,他开创了一代田园诗风,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归隐园田之举影响了无数后世人,很多后世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和陶渊明有着同样的选择,那就是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返璞归真。

如:唐代孟浩然应举落第后,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放弃官仕而走向山水;宋代林逋厌倦污浊官场,终是隐于西湖之畔,梅妻鹤子,飘然不群;清代沈复只是随心生活,记录日常的一次出行或仅仅是一块石头,便成了《浮生六记》;近代李叔同舍下尘缘,斩尽俗丝,遁入空门成为弘一法师,无怨无悔地从心而行等。

(举例部分学生齐读)
陶渊明无愧为“百世田园之主”,无愧为“千古隐逸之宗”。

最后让我们以饱满的情感诵读全诗,向真率自然的陶渊明致敬!响起音乐,自由酝酿,个读、齐读、直到背诵。

六.课堂小结
陶渊明虽离我们很远,但也离我们很近,同学们,当你面对人生困境时,你会寻求怎样的精神家园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留待大家课后思考。

六.板书设计:
归手法
:融情于景、白描等
官场————园田:美意境:宁静祥和、闲适恬淡等
(适俗)(守拙)情感:喜爱园田、追求自由等
《归园田居其一》学情分析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课文《诗三首》的一首。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已在必修一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诗词课文,主要学习鉴赏中国新诗。

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情感与意象既是本单元的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

学生对诗歌鉴赏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并且在必修二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这些散文名篇都有共同特点,一是写景精美,情味浓厚。

二是意蕴深。

这些课文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

三是语言美。

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状物散文对语言美
的要求更高,这些散文将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

所以学习这首诗歌,前面已有了较好的鉴赏基础,需进一步明确写景状物的方法,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归园田居其一》效果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

如学生无法准确分析出诗句中的艺术手法,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而教师由于经验不足,不能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合理的评价,尤其是针对一个学生对主旨的偏激理解没能够及时引导,而是置之不理,导致没有很好地促成教学生成。

但是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还是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预习,在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主动发言,并且在课后积极思考,认真完成作业。

《归园田居其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

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归园田居其一》测评题
1.解释诗中加点的宇。

荫:_______________ 罗:______________ 兴: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 荷:______________ 荒秽:____________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

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

“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3.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4.“但使愿无违”中“愿”是什么愿望?
5.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时运(其一)》)
(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拟古(其七)》)
(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

(《和郭主簿(其一)》)
(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参考答案]
1.荫,遮蔽。

罗,排列。

兴,起床。

带,通“戴”。

荷,扛着。

荒秽,荒地杂草。

2.C(“暧暧”和“依依”不可互换)
3.D两句诗意境不同
4.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

5.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

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

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

“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

而高一学生对陶渊明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在初中学过很多陶渊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其三)》等等,以此为过渡,进入新课的学习,本课主要设置四个小问题,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陶渊明的情感和人格特征。

可是课堂上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须做深刻反思,现具体归纳如下:
反思一: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极其重要,本节课中暴露的问题是,应该启发学生大胆说,层层引导学生。

课堂上对于“田园风光”的画面描述,学生不善于打开想象,教师可以结合诗文,为学生创设背景环境,同时可以给一幅简笔勾勒的画面进行想象,充分做好铺垫,另外在讲授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守望学生,等待学生思考和想象,再做出点评。

反思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新课改要求,学生是课堂的学习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堂课,尤其是提问环节,学生比较沉闷,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应该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古诗展开阐述,铺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导非常重要,整堂课,教师的讲解大过学生。

反思三:课堂语言的精准度有待提高教师语言的精准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讲,本堂课,教师的语言出现不准确的地方,尤其是逻辑一定要清晰明确,备课需要反复揣摩,认真进行。

基于以上的反思,我一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课堂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为创建符合新课标的高效语文课堂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归园田居其一》课标分析
说到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学,人们往往对唐诗、宋词、元曲倍加赞赏。

的确,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

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当然不能忽视古诗词的教学。

但,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

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诗词的审美心境。

导入除了对诗人作必要的介绍外,要把重点放在把学生带入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


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

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导语设计。

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

2、音乐导入。

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

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

3、画面导入。

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

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

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审美的心境。

二、深入理解,体味诗词的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神韵”,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

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就要靠教师创设情境了。

以下是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1、意象整合
意象,就是融合了作家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

如“月”,也许因为其圆且亮的美好,又也许其遥不可及的神秘,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

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运用已有的对诗词的感知和生活经验等,发挥想象,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

如在本首诗歌中“杨柳”“雪”就是很好的意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解读,但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初次诗歌,所以不可讲解太多太深,让他们知道一些较为浅显的内容即可。

2、散文描述
诗词是高度凝练的文学样式,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还能起到锻炼文字表达能力的作用。

而学生对诗词的展开和发挥,使凝练的美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美,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解读。

笔者在教授本首诗歌的时候布置的课后作业中就一项作业就是把这首诗歌改写为一篇小散文。

收上来看后的确有的学生就是做的不错。

3、绘画入情
人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中国的许多古典诗词,尤其是写景类的,都具有这一特点。

所以,针对写景或描绘性强的诗词,可以让学生在绘画中体会作品的意境。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仪器向学生展示意境相同的山水画或自己绘制的图画,这样,图文并茂,更有利于学生揣摩诗中蕴涵的意境美。

4、音乐烘托
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可以有效地创设情境,让音乐走进作品,用音乐诠释古诗,烘托气氛,也能进入审美境界。

古典名曲与许多古诗词的意境也能达到意外的契合,教师也可从中选择适合的曲子。

带领学生进入具体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

比如,让学生扮演诗中角色,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表演;或者进行比较赏析,拿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或同一类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等等。

总之,教师应根据具体的作品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味诗词的无穷含义,并获得审美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