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技术ppt课件

合集下载

无线充电未来发展趋势报告ppt

无线充电未来发展趋势报告ppt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挑战分析
技术标准和规范尚不完善
无线充电技术标准尚未统一,缺乏完善的规范和标准,可能影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充电效率和安全性问题
无线充电技术在充电效率和安全性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市场竞争激烈
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种无线充电技术,竞争激烈可能导致技术推广难度增加。
01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前景展望
06
结论
主要观点总结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电子设备的标配功能之一。
无线充电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这一领域。
无线充电技术可带来便捷、高效、环保的使用体验,同时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无线充电技术仍需解决充电效率、充电距离、充电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详细描述
总结词
技术、标准化和商业模式挑战
详细描述
无线充电技术仍需进一步突破,标准化和跨平台兼容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也需要探索和完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无线充电市场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03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历程
从19世纪末的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到21世纪的磁耦合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对产业的作用
为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提供新的充电解决方案。
无线充电技术对产业的影响与作用
04
无线充电在各领域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无线充电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无线充电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现状已经相当广泛,市场上的许多主流电子产品都支持无线充电技术。
未来发展趋势是实现无线充电的快速充电、远距离充电以及多设备同时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场景与优势

无线充电技术(四种主要方式)原理与应用实例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技术(四种主要方式)原理与应用实例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绳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及电动汽车和列车领域。

未来可以将无线充电装置安装在办公桌内部,只要将笔记本或PDA 等电器放在桌上就能够立即供电。

以下是四种主要无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方式 充电效率使用频率范围传输距离电场耦合方式电磁感应方式92%22KHz数mm-数cm磁共振方式95%13.56MHz 数cm-数m无线电波方式38% 2.45GHz 数m-1.电磁感应方式无线供电驱动一枚60W电灯泡,效率高达75%。

电磁感应无线充电产品示意图电磁感应方式,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的中心必须完全吻合。

稍有错位的话,传输效率就会急剧下降。

下图靠移动送电线圈对准位置来提高效率。

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

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 无线充电方式包括“磁共振”及“电波接收”等多种方式,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

通过实现标准化,只要是带有Qi标志的产品,无论是哪家厂商的哪款机型均可充电。

在伦敦利用其最新研发的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成功实现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

在展示过程中,该公司将电能接收垫安装于雪铁龙电动汽车车身下侧,这样电池就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系统进行无线充电。

电动牙刷无线充电示意图一种无线充电器发送和接收原理图2. 磁共振方式磁共振方式的原理与声音的共振原理相同。

排列好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一个发声的话,其他的也会共振发声。

同样,排列在磁场中的相同振动频率的线圈,也可从一个向另一个供电。

相比电磁感应方式,利用共振可延长传输距离。

磁共振方式不同于电磁感应方式,无需使线圈间的位置完全吻合。

应用:三菱汽车展示供电距离为20cm,供电效率达90%以上。

线圈之间最大允许错位为20cm。

如果后轮靠在车挡上停车,基本能停在容许范围内。

索尼公司发布的一款样机:无电源线的电视机利用磁场共振实现无线供电的电视机。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ppt课件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ppt课件
▪ 5.最近,有几家公司已经生产出无线充电的手机、mp3、便携式电脑。
2020/2/7
13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
▪ 无线输电
频率相同的共振耦合现象
电流震荡:7兆赫 范围:1米 传输效率:80%
2020/2/7
14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
▪ 无线电波式充电
基本原理——类似于早期使用 的矿石收音机,主要有微波发 射装置和微波接收装置组成, 如图,接收电路,可以捕捉到 从墙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 在随负载作出调整的同时保持 稳定的直流电压。
Powercast公司研制出可以将 无线电波转化成直流电的接收 装置,可在约1米范围内为不同 电子装置的电池充电。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
▪ 磁场共振式充电应用
2020/2/7
21

LOGO
三种充电方式对比
2020/2/7
22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
▪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实际结构及原理图
系统由位于汽车外部主 级电路和位于汽车的内部 的次级电路、整流器以及 驱动系统构成。通常在充 电的时候,带有扁平铁芯 的主级线圈,即耦合器, 是通过手动的方式被插在 次级铁芯中一个缝隙处, 这样,能量就能够从安置 在底层的主级电路被转换 到电池中。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背景
无线充电式停车场
2020/2/7
12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
▪ 无线充电的发展历史
▪ 1. 19世纪30年代,迈克尔•法拉第就发现,周围磁场的变化将在电线中产生电 流。

无线充电技术介绍ppt课件

无线充电技术介绍ppt课件

;
10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 ❖ 现在各个领域无线充电技术产品全面发展!!!
;
11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
❖ 依据研究机构iSuppli的调查,全球无线充电装置市场规模2010年为1.2亿美元 ,2011年成长达到8.9亿美元,2015年可达到237亿美元。无线充电装置未来 受到消费类电子产品、可携式装置、电动车的应用而大幅成长。
生活中人们难免被各种“理不清剪还乱” 的电源线、数据线所困扰!!!
;
你 能 想 象 以 后 摆 脱 线 缆 无 线 生 活 吗 ? ? ?
4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
❖ 迈克尔.法拉第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 自学成才的科学家。生于萨里郡纽因 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仅上过小学。 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电力场的关 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迈 克尔·法拉第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 的学生和助手,他的发现奠定了电磁 学的基础,是麦克思韦的先导。 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在电磁学方面做出了 伟大贡献。
;
5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
❖ 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 年-1943年),塞尔维亚裔美籍发 明家、机械工程师和电力工程是。因 主持设计了现代广泛应用的交流电力 系统而最为人知。19世纪末,20世 纪初,他对电力学和磁力学做出了杰 出贡献。他的专利和理论工作依据现 代交变电流电力系统,包括多相电力 分配系统和交流电发电机,带起了第 二次工业革命。1882年,他继爱迪 生发明直流电(DC)后不久,发明 了“高频率”(15,000赫兹)交流发 电机(于1891年获得专利),并创 立了多项电力传输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

图5-3-3 高通公司移动式无线充电实验
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导轨模式类型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导轨模式分为单级导轨模式和多级导轨模式。 (1)单级导轨充电模式 对于单级导轨供电模式,系统工作时在初级回路中只有一条导轨和一套初级电能变换装置在工作。
V
电动汽车
电机
能量变换及控制 拾取线圈 高频磁场
拾取线圈
初级 电能 电网
变换
高频磁场
路面






图5-3-5 多级导轨充电模式
①单层多级导轨模式
电能变换装置 换流器 谐振补偿
电能变换装置 换流器 谐振补偿
电能变换装置 换流器 谐振补偿
V
导轨段1
ls
导轨段2
图5-3-6 单层多级导轨模式
导轨段N
单层多级导轨模式优点: a.实现了多级导轨的分时供电,提高了系统的传输效率; b.某一段导轨出现故障时,并不影响其他导轨的正常工作; c.降低了系统对参数变化的敏感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如果导轨长度设计的非常短,可以大大减小系统损耗,提高系统传输效率。但是由于增加了许多 电能变换装置,也增加了系统控制和维护的难度,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如果导轨长度设计的较长, 可以大大减少电能变换装置的数量,但是电能变换装置的单机容量增大,对电子器件的要求更高。同 时增加了系统对参数变化的敏感性,也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
无线充电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
④双层多级导轨模式
电能变换装置 导轨组1 换流器
谐振补偿
电能变换装置1 换流器 谐振补偿
换流器 谐振补偿
电能变换装置N
导段2
导轨段N
无线充电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
双层多级导轨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①实现了导轨的分时分段供电,减小系统损耗,提高系统传输效率; ②电能变换装置数量少,易于控制和维护; ③电能变换装置的功率等级小,减小了对电子器件的要求; ④降低了系统对参数变化的敏感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不受车辆位置和停车环境的 影响,适应性强,方便在各种环境下使用 。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实施案例
某品牌电动汽车
该品牌电动汽车采用了先进的无线充 电技术,用户只需将车辆停放在充电 板上,即可自动进行充电。该技术已 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某城市公共充电设施
该城市建设的公共充电设施采用了无 线充电技术,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充电 服务,同时也为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应 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启动流程
当电动汽车停放在发射器附近 时,控制单元自动启动无线充
电系统。
电能转换
发射器将输入的电能转换为磁 场能,通过磁场耦合将能量传 递给接收器。
磁场耦合
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磁场耦 合确保能量的有效传输。
电能接收与转换
接收器将接收到的磁场能转换 为电能,并通过电缆连接到电
动汽车的电池组进行充电。
无线充电的效率与安全性
02
无线充电技术利用磁场共振原理 ,实现电能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的 传输。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19世纪末期
无线充电技术的概念被提 出,但当时的技术条件无 法实现商业化应用。
2000年代
随着电子设备小型化和便 携化的发展,无线充电技 术逐渐受到关注。
2010年代
无线充电技术逐渐成熟, 并开始在智能手机、智能 手表等消费电子产品中得 到广泛应用。
效率
无线充电的效率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磁场耦合的效率以及电能的转换效率等。目 前无线充电技术的效率大约在70%-80%左右。
安全性
无线充电系统具有多重安全机制,包括过热保护、过流保护、过压保护和防电磁干扰等,以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 可靠。同时,控制单元还会实时监测磁场强度和电场强度,确保在异常情况下及时切断电源并发出警报。

无线充电是如何工作的ppt课件

无线充电是如何工作的ppt课件

Power Conversion Unit converts electrical power to wireless power signal
Power Pickup Unit converts wireless power signal to electrical power
Base Station TTTrraraannnssmsmmiititttteteerrr
To the need of the mobile device (required power) To the desired operation point (e.g. output current, voltage)
Transmitter adapts power transfer
无线充电是如何工作的ppt课件
无线充电是如何工作的
Disclaimer: The purpose of this information is to explain the wireless power technology – It can differ in some aspects from the specification.
Keep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coils small (flat interface surface)
Adding magnetic permeable material
(shielding)Rx Coil
Shielding
AligniRnx Sgurftache e coils (next page) Distance Tx Surface
10101100
Packet Structure
b0 b1 b2 b3 b4 b5 b6 b7

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百科名片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Wireless charge technology )。

无线充电技术引,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荷,线圈和电容器则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共振,实现电能高效传输的技术。

一、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实例 无线充电技术点亮两个灯泡二、无线充电技术概要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2007年6月7日美国《科学》杂志的网站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研究小组把共振运用到电磁波的传输上而成功“抓住”了电磁波。

他们利用铜制线圈作为电磁共振器,一团线圈附在传送电力方,另一团在接受电力方。

当传送方送出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后,经过电磁场扩散到接受方,电力就实现了无线传导。

这项被他们称为“无线电力”的技术经过多次试验,已经能成功为一个两米外的60瓦灯泡供电。

目前这项技术的最远输电距离还只能达到2.7米,但研究者相信,电源已经可以在这范围内为电池充电。

而且只需要安装一个电源,就可以为整个屋里的电器供电。

富士通表示这一系统可以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针对电动汽车的充电区以及针对电脑芯片的电量传输。

采用这项技术研制的充电系统所需要的充电时间只有当前的一百五十分之一。

三、利用共振原理“抓住”电磁波 无线充电技术给两个手机无线充电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组不是第一个提出无线能量转换的组织。

科学家早在19世纪就发现了电磁转换现象,从理论上说,电力可转化为通过无形的介质传播的电磁波,实现电力的无线输送。

但是电磁波向四面八方辐射,能量大量散失,因此“无线输电”的研究始终进展不大。

19世纪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进行了远程无线能量转换系统实验,但是当他的财力用尽后,这项最有野心的尝试(29米高的瓦登克莱弗塔)宣告失败。

其他尝试包括激光等定向能量转换机制。

然而,它们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工作不同,这些都需要连续的可视线路,这对住宅周围的电力设施不好。

无线充电技术PPT课件

无线充电技术PPT课件

② 磁场共振
无线传输电力系统结构
英特尔的“无线充电碗”
③ 电场感应
有了利用空间磁场的无线供电技术,自然而然会有人想到利用 空间电场进行无线充电。因为原本电和磁就是相互对应而又关 联的。对于电场感应的无线充电技术而言,简单点说,可以把 能量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看成电容的两个极板。在交流电场的 作用下,电容的两个极板会有交变电流流过,这样就实现了电 能的无线传递。
机皇诺基亚!
1 历史与发展
近代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区域内无线充电需求的提高。随着移动互联网 技术的发展,各种智能终端设备越来越普遍。在中国2014年的智能手机 出货量达到了惊人的4亿部。而人们在要求智能设备更快的上网速度,更 快的运算速度,更清晰的显示效果的同时,各种智能设备的电能需求也在 不断的提高。受限制于电池技术,智能设备的续航时间成为困扰用户的最 大问题。在功能机时代,常见手机的使用时间可以轻松达到一个星期。而 进入智能机时代,虽然电池的容量增大了3倍以上,智能手机的续航则下 降到了一天左右。因此无线充电作为一种简易可行的智能设备充电方式受 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无线充电技术对于智能手机的意义如何呢?我们回顾一下智能手机的发展 历史。从 2012年小米的第一款手机发布开始,智能手机厂商开始了一轮 疯狂的配置大战,从双核CPU,1G内存一直厮杀到八核4G内存,手机摄 像头也从500万像素冲到了夸张的4000万像素。在一轮硬件配置的比拼之 后,国产智能手机的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差异化竞争成为智能手机厂商 的必然选择。对性能参数的追求也将逐渐转移到对用户使用体验的关注上。 在这种环境下,无线充电技术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机会的。 以上三个条件结合在一起,使得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成为了可能。
① 磁感应

《无线充电技术》课件

《无线充电技术》课件
02
它利用磁场共振原理,将电能从 发射器传输到接收器。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19世纪末期
无线充电技术初步探索阶 段,主要研究无线电能传 输的基本原理。
20世纪初期
无线充电技术进入初步应 用阶段,如无线电广播和 无线电遥控器等。
21世纪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无 线充电技术迅速发展,成 为现代电子设备的重要充 电方式。
互操作性,方便用户的使用。
06无线充电技术的前景展望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
无线充电技术将不断突破,提高充电效率和稳定性,降低成本。
应用领域拓展
无线充电技术将逐渐应用于更多领域,如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等。
标准化和互通性
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和互通性将得到加强,提高用户体验。
无线充电技术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无线充电技术可以为医疗设备提供持续的电力供应,如植入 式心脏起搏器、胰岛素泵等。
无线充电可以帮助医疗设备实现更小的体积和更轻的重量, 方便患者携带和使用。
其他应用场景
智能家居
无线充电技术可以为智能家居设 备提供便捷的充电方式,如智能 灯泡、智能插座等。
公共设施
在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提供 无线充电设施,方便旅客随时为 手机等设备充电。
缺点
效率较低
成本较高
无线充电技术的效率通常低于有线充电技 术,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充满电。
无线充电技术的设备成本通常高于有线充 电技术,增加了用户的经济负担。
充电距离限制
对方向和位置的要求
无线充电技术有一定的充电距离限制,需 要设备与充电器保持较近的距离才能实现 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对设备的方向和位置有一定 的要求,需要设备与充电器对准才能实现 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详解

无线充电技术详解
A4WP标准 A4WP是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标准的简称,由美国高通公司、韩国三
星公司以及Powermat公司共同创建的无线充电联盟创建。该联盟还包括 Ever Win Industries、Gill Industries、Peiker Acustic和SK Telecom等成员,目 标是为包括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等在内的电子产品无线充电设备设 立技术标准和行业对话机制。
Qi标准
Qi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简称WPC)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具备便捷性和通用性 两大特征。首先,不同品牌的产品,只要有一个Qi的标识,都可以用Qi无 线充电器充电。其次,它攻克了无线充电“通用性”的技术瓶颈,在不久的 将来,手机、相机、电脑等产品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为无线充电 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可能。 目前,市场比较主流的无线充电技术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即电磁感应、无 线电波、以及共振作用,而Qi采用了目前最为主流的电磁感应技术。在技 术应用方面,中国公司已经站在了无线充电行业的最前沿。据悉,目前Qi 在中国的应用产品主要是手机,这是第一个阶段,以后将发展运用到不同 类别或更高功率的数码产品中。截至目前,联盟成员数量已增加到74家, 包括飞利浦、HTC、诺基亚、三星、索尼爱立信、百思买等知名企业都已 是联盟的成员。
2.磁场共振充电:由能量发送装置,和能量接收装置组成,当 两个装置调整到相同频率,或者说在一个特定的频率上共振,它们 就可以交换彼此的能量,它是目前正在研究的一种技术,还无法实 现商用化。
3.无线电波式充电:这是发展较为成熟的技术,类似于早期使 用的矿石收音机,主要有微波发射装置和微波接收装置组成,可以 捕捉到从墙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在随负载作出调整的同时保持 稳定的直流电压。此种方式只需一个安装在墙身插头的发送器,以 及可以安装在任何低电压产品的“蚊型”接收器。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PPT课件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PPT课件

2021/3/18
33
LOGO
DSP课外研究课题
▪ 以上为一般性分析,如果用于串联谐振式半桥变换器电路中, 还应该考虑初级串联的谐振电容以及开关管的寄生电容。
2021/3/18
34
LOGO
无接触变压器设计

无接触变压器的设计是系统设计的核心部分。在经过初级谐振和次级补
偿之后,我们解决了初级和次级的漏感对系统电▪ 一、拓扑选择

在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中,高频变压器的初级和次级是分离的,从而导致漏感
较大,在电路上会产生很大的功率损耗、器件应力和开关损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利用漏感作为谐振电感的谐振变换器为最好的选择 J。无接触电能传输可以提供
较好的正弦波形,吸收了变压器漏感和功率器件的寄生电容,消除了电压尖峰和浪
四、控制策略
▪ 普通的半桥串联谐振式ZVS变换器一般采用PFM 的控制策略 。输出电压 经过光耦隔离,将电压信号反馈到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根据反馈的电压信号 调节其输出驱动信号的频率,从而改变开关管的导通,以达到稳定输出电压 的目的。然而,在感应耦合式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中,初、次级是完全分开 的,即使通过光耦隔离仍然是无法接受的,并且由于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 漏感很大,频率的变化将对补偿效果影响很
17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
▪ 电磁感应式充电系统框图及应用
2021/3/18
18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
▪ 无线电波式充电
基本原理——类似于早期使用 的矿石收音机,主要有微波发 射装置和微波接收装置组成, 如图,接收电路,可以捕捉到 从墙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 在随负载作出调整的同时保持 稳定的直流电压。

【优质】无线充电解决方案PPT资料

【优质】无线充电解决方案PPT资料

微航智能皮套解决方案
将无线充 电电路和 线圈放在 皮套中
优势:对 的结构设计不影响,只须 开放充电端, 由用户自行选择,增加产品卖点
微航电池解决方案
不改变电池的整体大小和接口,无线充电的方案设计在 电池 上,电池既可以无线充电,也可以直冲 无线充电控制板含电流转换管理和电池保护电路 优势:任一款智能 ,只要使用同样大小的无线充电电池,就 可以实现无线充电功能。
无线充电的发射端由控制电路板和TX线圈组成
微航推出了带无线充电
路板和TX线圈组成 以上器件、充电模组、控制板、电池、皮套均提供定制服务
各种无线充电线圈的定制
功能的移动电源
无线充电的控制电路设计在 主板上
我公司已经有成套的方案,
可以提供PCB板和各种TX线

线充电接收 线圈,厚度仅为
无线充电发射端方案。 内置无线充电功能的解决方案。 智能 无线充电智能护套的解决方案。 带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 电池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方案,微航提供设计、器件定制、成品生产
等全方位服务。
微航无线充电的产品和器件
发射单圈单圈
发射线圈 多圈
接收线圈
接收线圈模组
无线充电电 池的控制板
带无线充电功 能的移动电源
带无线充电功能 的智能 皮套
带无线充电功 能的 电池
以上器件、充电模组、控制板、电池、皮套均提供定制服 务
无线冲电发射端的解决方案
我公司申请的无线充电电池专利
自主研发的高效磁模、超薄线圈及生产线
我公司申请的无线充电电池专利
深圳市微航磁电技术()利用自身的材料优势开发超薄的无线充电线圈及电路组件,为智能 中实现无线充电功能提供多种解决方案
我公司申请的无线充电电池专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