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
送别诗专题
这是一篇关于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的文章。
其中,第一题是要求阅读宋词《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并回答问题。
第一个
问题是探讨词句“浮天水送无穷树,带XXX埋一半山”所蕴含
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答案指出,这两句词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和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运用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个问题则是要求分析词中“送人”这一主题所表达的两层新意,答案指出,这两层新意分别是人世间的事情千姿百态,不只有离别;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整篇文章需要进行小幅度的改写,以更好地表达意思。
同时,需要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从作者的性格来看,他并不会因为送别而感到伤感。
然而,作者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在胸中。
当遇到送别之事时,这些感慨便一涌而发,因此有了这首词。
接下来的句子突然谈到了“功名”,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和
XXX一样,作者也非常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
然而,在这首词中,作者把功名看成身外“余事”,这是因为他不满朝廷对XXX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以实现,被迫退隐、消极,因此充满了愤激之情。
“且加餐”也是表达这种愤激的话语。
词中写到了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浮天水送无穷树,带
雨云埋一半山”。
这个景象生动而浑厚,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
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XXX正人君子被XXX小人遮蔽、压制有关。
景句关联词
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开头三句是:“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
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
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只取“离”字义,“悲欢”
只取“悲”字义。
上阕写的是送别,下阕则是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
但是,作者的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
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
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
接下来,他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行人踏上旅途,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
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
作者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
在湖南安抚使任内,他筹建“XXX”,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
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
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答案】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是“橘柚香”。
可以联想到XXX《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橘柚香”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景象,让人想起XXX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句话。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中,“醉别”和“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的
深情。
这是因为在送别的时候,人们常常会感到难过和伤感,喝酒可以减轻这种情绪,所以“醉别”表达了消愁的情感。
而“江风引雨”则起到了烘托悲凉心境的作用。
在诗的后两句中,作者通过想象来拓展意境,将眼前的情景转化为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主客双方的惜别深情更为深远。
这种表达技巧是通过想象来具体化情感,让情感更加深切。
赏析:这首诗是XXX在贬龙标尉时送别XXX的作品。
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气中弥漫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诗人通过写景叙事,暗示了依依惜别之情。
送别时,眼前秋风瑟瑟,XXX,气候已变。
送友人上船时,诗人用“引”字与“入”字呼应,善状秋风秋雨特点,寓情于景,表达了惜别之情。
在结束时,诗人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通过视听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表现了别情的惆怅。
整首诗前半部分写实景,后半部分则虚拟,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答案:XXX的这首词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
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XXX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剔除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改写如下: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衬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衬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衬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烘托”技法。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第一首诗用伤春之景正面衬托离别之情,第二首诗用早春清新之景衬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赏析:这首词以送别为主题,描绘了词人送别友人的情景。
词人用“XXX”形容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
然而,随着友人的离去,词人的情感也随之转为悲伤,用“残阳如血”和“燕子双飞去”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别绪。
整首词以春天为背景,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描写离别情感的变化,展现了词人细腻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送人归京师》翻译:在门外,XXX还在啼叫,夕阳照在山村,让人感到梦幻般的遐思。
虽然故园没有战火,但因为国家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别时,我心中也有一段忧国之愁。
1)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是什么?(5分)
答案:子规是一种鸟类,常夜鸣,声音凄切,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答案:不矛盾。
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两人同在京城。
他们的聚散匆匆,像云边的孤雁,像水上的浮萍。
这种离别之苦,让人不禁感到伤情。
无数次的思念,让人的魂飞梦惊。
在后夜相思中,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此词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和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和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这种比喻手法,更加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XXX对友情的真挚之情。
XXX的这首词,描写了送别的情景,尤其是送别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上片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
写聚,作者从两人的交往中选取了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加以叙写。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两人同在京城,共饮菊花酒,其乐陶陶的情景,让人感受到友情的温暖。
XXX的《永遇乐》一句“XXX,吹XXX”被用来形容春天时两人一起赏梅、听笛的情景。
其中,“吹梅角远”一句表现了笛声悠长,也展现了两人在胜日寻芳时的愉悦心情。
这两句词不仅描绘了他们的聚会场面,还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
而“泛菊”一句则暗示了他们聚会的时间,而“同在京城”则明确了他们聚会的地点。
后三句则写到了饯别时的惜别之情,“聚散匆匆”一句承上启下,表达了他们对于聚会和分别都感到时间短暂,遗憾难以言表。
而“云边”两句则具体描写了他们别后之后的孤独和漂泊不定。
下片则写到了别后之思。
作者用设问句式提问,表达出了XXX走后的伤情,而“魂飞梦惊”四字则表现了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难以入眠的心情。
前面的“几度”二句则总结了作者复杂的感情,希望能够在梦中再次见到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场空梦。
这些描写都非常深刻,令人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