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洛斯的维纳斯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米洛斯的维纳斯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断臂维纳斯是一尊著名的古希腊大理石雕像,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中与之对应的是维纳斯女神。

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一、引言:课前不说半句空
语文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说教,而应是一种双向关注教者和学生且具有人文色彩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实施新课程以后,我们认识到,教材不再是课程的全部,我们更需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我们更需要关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相互的对话,以教材为基点,有选择的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实际、真实的学习情境。

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主体,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两者并重,共赢共生,和谐如水中游鱼,鱼在证明水的存在,而水又为鱼提供了环境。

应形成这样一种课堂:老师巧妙地引导示范,学生大胆参与、开动思维,从而达到师生双向互动,形成一种共和谐共生学习氛围,师生共同完成对教材的解读分析。

二、背景:分析学情定位文本
教学对象——高一(三)班,共有学生56人,学生们思维敏锐,善思善问,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学习意识,有一部分学生阅读
视野宽,喜欢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当然也有一部分读书不多,虽有思考,但课堂上很少主动发言。

对于《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自读文章,应立足学生的自主诵读和自主交流,通读全文也好,解析要点也好,无不旨在强调作者的思想意境,力图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作者愿意。

但不能到此为止。

作为读者的老师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认知和视野,引发深入的思考,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最终的解读中达以延伸拓展,将思维碰撞的火花,化为自己的东西,拨动个人的心弦。

三、问题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自读课文,针对本文我预先设计了自主诵读和自主交流两个环节。

引导学生沿循文脉发现文中作者的观点,学生们或是独立阅读思考,或是合作探究,经过一番思维的碰撞,不同的观点,进而归一,那就是“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继而追问作者这个观点的依据何在?学生们带着思考,再一次走进文本,很快的找到“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米洛斯的维纳斯失去了两条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艺术的美往往在于存在想象空间,因为美在想象,所以八大山人的笔下的鱼,齐白石画中的虾,“无水”自游,给人以想象的艺术之美。

《米洛斯的维纳斯》过关检测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加点字都有两个注音,请选出正确的。

①攫(a.juē b.jué)
②毋庸赘言(a.zhuī b.zhuì)
③匀称(a.chènɡ b.chèn)
④脊背(a.jí b.jǐ)
⑤擎着(a.qínɡ b.jìnɡ)
⑥抑或(a.yī b.yì)
⑦玉笏(a.wù b.hù)
⑧驰骋(a.chī b.chí)
⑨饶有兴趣(a.rāo b.ráo)
⑩捅坏(a.tōnɡ b.tǒnɡ)
2.分别选出错别字最多和只有一个的各一项。

A.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象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的烘托着作品。

B.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的攫住我的心——它为了如此美丽谜人,必需失去双臂。

C.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合。

D.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3.请选出组词结构完全不同的一项
A.欣赏娇姿玉笏奋然一跃艺术魅力
B.丧失秀颜捅坏不可思议变幻无穷
C.伸延捏握述怀形形色色高贵典雅
D.洋溢交涉方才百看不厌迥然不同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5.从修辞的角度来审视,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A.人们会突然感觉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

B.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
C.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D.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对这些比喻、赞颂来说,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讥讽。

6.下面这些文字的空缺处,选填哪一项可使上下文句更加连贯得体
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呢? 。

我只是想强调胳膊——说得更确切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A.手,最深刻、最根本地意味着的东西是什么呢
B.它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
C.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
D.这里我无意接受雕刻方面的美学理论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赏析课文第2自然段,体味文意,筛选信息,完成文后问题。

(10分,每小题5分)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

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7.作者告诉我们维纳斯雕像的来历:
①其来历是:。

②在说来历时,作者用了“据说”一词,请将在这里的涵义归纳成不超过18字的句子:。

8.对于米洛斯的维纳斯,作者从不同层面进行了评价:
①对她本身所作的评价是:。

(限20字)
②“丢失玉臂”的好处是:。

(限21字)
③作者概括了自己的感受,揭示了“双臂残缺”的两个意义,即:
a. 。

(限21字)
b. 。

(限19字)
(二)赏析课文4~5自然段,深味文意,筛选信息,完成文后问题。

(10分,10题4分,9、11每小题3分)
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

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

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

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

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

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之为是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出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

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

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复原试案。

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
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9.作者对复原维纳斯两条胳膊的方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①作者认为,这个方案,。

(每格一字)
②作者没有完全否定提出上述方案的人的良苦用心,而是持客观态度从构想与实践的角度作了两点评价,即:
a. ;(限17字)
b. ;(限15字)
10.作者发挥想象,为复原维纳斯失去的玉臂设计出4种方案,请概述之。

11.在叙写上述种种设计时:
①作者产生的感受是(概括不超过12字) 。

②想象中倘若维纳斯真的有胳膊,作者产生的感受是(概括不超过23字) 。

(三)赏析下文,品味文章的深刻意蕴,完成文后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
罗丹先生并没有艺术家们常有的那种罗曼蒂克派头,倒像是一位拘谨的绅士,严谨的学者。

他头戴老式的礼帽,身穿黑色的服装,须发皆白。

飘拂在胸前的稀疏的银丝,看上去像是闪闪发亮的轻雾。


没有瞧我,侧着头,眼光仰视着上前方,似乎在追踪一个遥远的目标……
在看这些雕像的时候,我强烈地感到:罗丹所塑造的人物像,都远远不及希腊雕塑那么优美、完整和典雅。

他们显然不是以形体美取胜,而往往带有这种不足或那种缺陷。

达鲁的胸像,肋骨毕露;罗朗的头像,眼眶相当难看,似乎有眼病……以至我们完全可以说,表现畸形与丑陋,是罗丹雕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倾向。

“平常人总以为凡是在现实中被认为是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这是他们的大错。

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攫取了这个‘丑’或那个‘丑’,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化成‘美’了。

这是点金术,这是仙法!”罗丹如是说,他的眼睛仍然仰视着上前方。

艺术中的美丑,当然与生活中的美丑不同,生活中的“丑”可以成为艺术中的“美”,但只有当这“丑”被艺术家表现得有内心世界、有心理深度的时候。

罗丹先生只是为了给人一种刺激,使人感到触目惊心才刻意追求形体上的缺陷与丑陋吗?
“不,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

所谓性格,就是外部真实所表现的内在的真实,就是人的面目、姿势和动作所表现的灵魂、感情和思想。

自然中被认为是丑的,往往要比那被认为是美的更显露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的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蹙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与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露出来。

在艺术中,只有那些没有性格,就是说不显示外部与内在
真实的作品才是丑的,”罗丹如是说,他的眼睛仍然仰视着上前方。

(节选自《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
12.文章标题有“博物馆”字样,然而作者却不是写游记,因而不从“博物馆”落笔,而是从切入话题,进而 (7字)的层面而直奔上去。

13.在介绍罗丹形象与评价罗丹雕塑艺术时,都颇具匠心。

①描绘罗丹形象,未停留在客观白描上。

这样做,作者的匠心在于。

(不超过25字)
②文章对罗丹雕塑艺术的评价是。

(不超过25字)
14.仔细推敲文中所引罗丹的话,回答三个问题。

①罗丹认为何谓艺术中的“美”?
②罗丹认为何谓艺术中的“丑”?
③罗丹说怎样把“丑”变作“美”?
15.文中多次描写道:他的眼睛仰视着上前方。

这样描写,分别从文章结构和内容的角度来审视,会产生什么审美情趣?
①从结构的角度看,其审美情趣为: ;(限16字)
②从内容的角度看,其审美情趣在于:。

(限17字)
参考答案
★16 米洛斯的维纳斯
一、1.①b ②b ③b ④b ⑤a ⑥b ⑦b ⑧b ⑨b ⑩b
2.BC(A中两个错别字:雕象——雕像,的烘托——地烘托;B中三个错别字:忽的——忽地,谜人——迷人,必需——必须;C中一
个错别字:调合——调和;D中无错别字)
3.B〔丧失——联合式,秀颜——偏正式,捅坏——动补式,不可思议——动宾式,变幻无穷——主谓式(变幻作名词)(注:变幻作动词时,变幻无穷为动补式)〕
4.B(A中,其——强调语气,无实在意义;B中,标①——动词,提出;标②——名词,事物的表面或枝节;C中,迥——明显;D中,饶——丰富,多)
5.A(本题的命题意图,在于考查对长句中所包孕的修辞格的思辨能力——例句与B、C、D中均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而A中用的是比拟)
6.D(本题重在考查对文意与语气连贯得体的思辨能力。

整体把握语段的含意,发觉写的全是胳膊和手,尤其重点是写手的价值。

从横线后的句号来看,横线处应选陈述句。

据此,可先把表疑问的A项淘汰;B、C二项中的“它”,指代的是胳膊吗?不,从句意来审视,“它”指代的应当是手!可见选B或C,都不得体。

这样,便只有D为唯一正确选项了)
二、(一)7.①19世纪初叶希腊米洛斯岛一农夫无意中发掘出来,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巴黎罗浮宫博物馆
②表明信息是听来的,不一定有文字依据。

8.①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
②可以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③a.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b.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二)9.①全是倒人胃口全是奇谈怪论
②a.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型做过客观推定
b.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顺理成章
10.①左手掌托着一只苹果
②被人柱像支托着,或擎盾牌,或持玉笏
③显露着入浴前或入浴后羞答答的娇姿
④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左手搭放在恋人肩头
11.①一种恐惧,空虚感袭上心头
②我将怀着一腔怒火,用艺术的名义,否定掉那个原形
(三)12.罗丹深入到罗丹艺术评论对象
13.①将形与神糅合在一起,引导读者发挥想象去领略罗丹的神采
②不以形体美取胜;表现畸形与丑陋,是他雕塑作品的艺术倾向
14.①有“性格”的作品,能显示外与内真实的作品是美的。

②没有“性格”,不显示外部与内在真实的作品是丑的。

③用魔杖触一下——即把丑表现得有性格,有心理深度。

15.①前呼后应,一击三叹,形成结构圆合
②凸现罗丹艺术形象,强化作者崇敬情感
《米洛斯的维纳斯》解读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日本学者清冈卓行的一篇艺术随笔。

文章借助“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一物象,从维纳斯美神的断臂处放任想
象,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的艺术创造力,表现了作者独具新锐的艺术感受力。

作者寓深刻的艺术识见于严谨的行文之中,启迪读者去想象,去思考。

三条艺术见解
读书贵观要。

把握关键,抓住要点,则纲举目张。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然后分别从正面(必须失去双臂)、反面(不能复原双臂)和侧面(只能失去双臂)三个角度有力地支撑了观点,真正做到了“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在对“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个举世闻名的审美之谜的论述中,作者慧眼独具,提出了三条深刻的艺术见解。

第一条艺术见解是:“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去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这里“特殊”是指双臂完好、一种定型、缺乏想象力的,“普遍”则指双臂残缺、形态不定、充满想象力的。

作者认为,维纳斯双臂虽然失去,却激发了人们的审美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氛,而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成为了她的生命力,使雕像“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显示出一种“惊人的调和”,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而使她由美的“特殊”定型,上升为具有无限潜在可能性的美的“普遍”形式。

所以作者说维纳斯雕像虽舍弃了部分却获得了完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正是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从而使她超越时
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第二条艺术见解是:“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她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这里的“无”代表着未知、普遍,代表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多样的选择性,潜在的生命力;而“有”则指是此非彼,是一非多,是有限非无限。

意即维纳斯失去双臂却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不再受“有”的限制,反倒在人们的审美想象和创造之中,产生出无穷的“有”,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每个人都获得了各自所追求的无比神妙的整体美。

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强烈反对复原双臂,甚至否定那个“真正的原形”。

认为种种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而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虽然人们尝试的种种复原方案亦可视为对美的追求,但一旦复原了,人们就不仅不可能再有发自内心的感动,而且毁灭了其艺术效果上质量的提升和飞跃,更重要的是束缚了现存的断臂维纳斯给人所提供的无限想象空间。

它给人的启示是:要想获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离不开创作者与鉴赏者的共同努力。

第三条艺术见解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这是因为“双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

维纳斯失去的只有是双手,才能唤起人们丰富的审美想象,雕像也从而获得无穷的生命。

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还在于“她是一个美的典型。

无论是她
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正是由于她的存留部分极端精美,这才使得双臂的遗失显得似乎无关紧要,也才使得欣赏者关于双臂的种种遐想获得了重要的审美价值。

如果失去其他任何部分,就不可能获得这样的艺术效果。

所以作者写道,“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而“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因此维纳斯失去双臂,如同去除多余的枝叶,使维纳斯整个身体的优美的曲线表现得更清楚,给人的印象更鲜明。

这就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残缺都能构成美。

主体美则缺憾美,主体不美则缺憾不美。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

两种艺术法则
从对三条艺术见解的分析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其中所包含的两种艺术法则。

第一种艺术法则是: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理论源于老子哲学中的有无理论。

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有”的根本,“有”是“无”的外化,强调“有无相生”。

后人将老子这一思想运用于文艺批评,主张虚实结合,以实显虚,凭虚求实。

他们认为“境生于象外”(刘禹锡),“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司空图),“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袁枚),“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景生”(清.笪重光
《画筌》),“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画鉴析览》),“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陈廷焯《白雨斋词语》)等等;“实”若不能传达出“虚”,那就不是好作品,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往往决定着艺术品的生命力,强调了艺术表达中虚空、空白的地位,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艺术贵含蓄重意味的传统特色。

比如中国的画家画“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和齐白石画“虾”“鸟”等,诗人贾岛之诗《寻隐者不遇》等;都是使用虚实相生之法的经典范例。

深受东方哲学和文学艺术精神熏陶的清冈卓行自然深谙此道。

在他看来,正是由于维纳斯的双臂“空本难图”“神无可绘”,“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生成了“虚”的艺术空间,从而使维纳斯雕像突破了有限的造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只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对虚空的自觉追求不同,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的虚空,完全是偶然的结果。

因此绝不是每一件残缺的艺术作品都能美丽动人,都能“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可见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

艺术品只有其实有部分充分凝结了艺术之美,并能激活欣赏者的审美想象力,才会有艺术虚空的诞生。

因此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

这就是艺术的辩证法。

第二种艺术法则是:形象大于思想。

朱光潜说:“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

”艺术形象一当生成,艺术形象的意义就应当由欣赏者来解读。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文本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部分地左右欣赏者的反应,但总是包含着一些“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
欣赏者通过参与他面前的文本所给予的东西,主观地填补这些“空白”。

欣赏者的阅读经验是一个包括期望、失望、追溯和重建的渐进过程。

作品效果如何取决于欣赏者作出的解释。

因此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欣赏者的生活经验、学识教养和审美经验不相同,面对断臂的维纳斯所激发起的审美想象也会不相同;而欣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丰厚,则审美想象的翅膀就越丰满,所得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就越强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于是维纳斯的断臂仿佛成为神奇的艺术符码,随千万欣赏者的解读而时时翻新,每一位欣赏者都可以在想象中为维纳斯安上符合自己的审美个性和审美理想的美丽双臂。

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由于欣赏者的参与、想象,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个审美之谜才焕发出奇妙无比的艺术魅力。

但形象永远大于思想。

任何欣赏者的解读都不能代替他人的解读。

比如清冈卓行在本文的论断虽然十分精彩,但也决不是唯一,决不是是此非彼;细究起来本文一些论述未免显得武断。

这就决定了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将成为一个永久的艺术之谜,留下一个永恒的审美诱惑,让世人说不尽道不完。

一个美学命题
审美是尊重个性的。

对断臂的维纳斯美神的艺术价值,前人有过很高的评价。

比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写道:“她的轮廓的美胜过活人的美。

”罗丹则赞叹道:“这是神品中之神品!——这是中正平和的肉感,经理智熏染过的生之喜悦。

”他说:“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感觉是温暖的。

”而日本学者清冈卓行却发人所未发,在文中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