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灵魂的卓越,才能站在教育生态的C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灵魂的卓越,才能站在教育生态的C位
发布时间:2021-08-18T10:56:21.44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1期作者:闫锋
[导读] 进入新阶段,教育不能眼花缭乱,逐利盲从,而是要保持好自己的节奏、坚守好自己的立场。
闫锋
安徽省界首中学
[摘要]进入新阶段,教育不能眼花缭乱,逐利盲从,而是要保持好自己的节奏、坚守好自己的立场。
特别是县域高中教育更应该清醒返场,返回到百年树人的教育场。
更应该坚定地回归,回归到教育的规律和常态。
学校要用灵魂来引领,要用故事来凝聚,要用成长来增信。
教育人只要眼中有向、谋划有方、足下有力,就能迎来学校发展美好的前景。
[关键词]有灵魂;卓越;教育生态;C位
在办学实践中总感觉到:学校是最应该坚守初心,但又往往迷失了初心;最应该讲究规律,又偏偏在现实中忘了规律;最需要静心前行,但却变得内心浮躁行为变形;最需要做好常态,却大多数人总是看不起常态。
进入新时代,面对科技的高歌猛进、社会的日新月异、百年的未有变局,学校教育不能眼花缭乱、逐利盲从,而是要保持好自己的节奏,坚守好自己的立场。
特别是县域高中教育更应该清醒返场,返回到百年树人的教育场。
更应该坚定地回归,回归到教育的规律和常态。
一、学校要用灵魂引领
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依托,是正确价值观的归属,是学校的文化内核。
提炼学校灵魂。
学校的灵魂集中体现在办学理念上。
办学理念要从学校历史和现实中去梳理,要从乡土文化和时代的使命中去凝练,要从学生和老师的智慧中去汲取。
提升精神境界。
我们的经验是,通过浓厚阅读氛围和书香气味道,突出艺术熏陶、运动强健。
通过精神境界的提升,能使人因自身的不足而谦逊,因人性的丑陋而忏悔,视固有的困苦为锤炼。
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灵魂引领学校。
作家史铁生说,灵魂必当牵系着博大的爱愿。
有灵魂的教师才能用心立德树人,有灵魂的学校才能不忘初心,才能站在教育生态的C位。
二、学校要用故事凝聚
在这里,学校的故事就是学校的历程,是学校师生共同书写的奋斗发展的篇章。
靠苦干创造故事。
华丽的教育理念不是故事,生动的教育实践才能生成故事。
一是要过好办学最平常的日子。
平常的日子就是日常扎实的行动。
教育不缺乏宏大的理念,但实践这些理念的日常行动才有更重要的价值。
学校要回归常识,抓严抓细抓实常规,形成常态。
这是学校的应有之义。
二是要搭好易渗透的台子。
这个台子就是教育载体,就是育人课程。
教育的使命在于涵养立人之品,而仅靠上课、做作业是培养不出“终身学习者,问题解决者,责任担当着,优雅生活者”的。
三是要抓牢作为标准的尺子。
办学要有标准,标准要精细、可操作、能闭环,汇总起来就成了学校办学的范式。
有了标准不能随心所欲,不能随便降低标准。
法乎其上,才能得乎其中。
四是要聚焦平时最易忽视的梢子。
“梢子”就是最后面的学生,即短板、弱项。
要关注每一个人的成长,对落后学生不放弃、不抛弃。
五是要直面挑战最难啃的茬子。
对于困难和负面的力量要敢于斗争,不言失败。
要坚信战胜困难的利器是坚持,而在坚持中最能获得成长。
六是要扎好最有效激励的架子。
建立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评价考核制度。
建立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治理机制。
靠管理优化故事。
教育是神圣的,但不是神秘的。
教育不能封闭,要开放办学,开门办学,凝聚合力;要提升共情力,讲好发展故事。
一是从最细小处设计。
提升办学的内涵和品质,增强学校的品质感和标识度。
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细节都能让老师和学生知道如何去践行。
二是从最柔软处发力。
多想家长和社会之所求所盼。
办学的核心在于口碑和质量,其中口碑是基础——学校要管得紧,抓得严,老师负责任;质量是目标——学生有较好的发展,学校才有影响力,才有人愿听去听、去了解和接纳。
靠品德升华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自觉加强修养,讲政德、立政德,展现学校师生良好形象。
明大德。
“大德不明,则问题丛生”。
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忠诚老实,在是非、风险、诱惑上坚定立场。
一个人失去了大德,就失去了正确人生的方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拥有家国情怀,用大德涵养为师本性、引领育人方向、照亮学生未来。
守公德。
公德是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社会生活行为准则。
遵守社会公德,关键在于每一个人的自觉维护与坚守,公德意识养成了,社会就能形成良好风气。
教育工作者要做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用大爱善举点亮教育天空,用良言善意照亮学生心扉,用正道善行引亮社会风尚,成为精气神的传递者、真善美的弘扬者。
严私德。
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信念,才能成就教育事业,实现教育理想。
如果育人浅尝辄止、教书遇难而退,人生理想就会如镜中花、水中月,成为空谈泡影。
严私德,就要守住边界,不逾底线,慎独慎行,见贤思齐,才能称得上“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立德树人的典范。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教育工作者要做重信践诺的榜样,用自己的行动培育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国家民主富强。
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子,在教育事业的征程中,锚定大德目标,扬起公德之帆,划好私德之桨,才能讲好
教育故事,传递出正向能量,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造新的时代伟业,书写瑰丽人生华章。
三、学校要用成长增信
教育是一个静等花开的过程,教育应体现生命应然的生态。
这个过程即是学校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过程。
成长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
对于教育而言,成功不是唯一目的,成长才是永恒的追求。
得,是成功;失,更可能是内心的进步、心性的成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对于学校来说,成长的关键在于坚持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实现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不单教会学生知识能力,更要涵养高贵的品格。
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在失败中汲取教训。
在踏上征途时,目标远大坚定,行动从容有力。
成长是内在的唤醒。
著名教育专家沈祖芸说:成长=发现山顶高度-借口。
成长更多是内向归因。
在工业化焦虑中如何唤醒每一个人的个性?如何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不在他人,而在我们内心自觉的作为。
不急功近利,不拔苗助长,不错过大道。
成长伴随着追求。
理想在彼岸,追求是精神的恒途。
教育工作者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事业,这是每一位教育人应思考的问题。
一是工作上追求“算术式的积累和几何式的叠加相统一”。
踏实做事,创新跨越。
二是育人上追求“静待花开和猛药去疴相统一”。
遵循教育规律,精准施策施治。
三是办学上“追求社会价值和引领价值相统一”。
无愧千家期待,引领教育发展,让有精英潜力的人成为精英,但让更多的人成为充满阳光的普通人。
有灵魂的卓越,才能站在教育生态的C位。
理想教育、教育理想都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
教育人只要眼中有向、谋划有方、足下有力,就能迎来学校发展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