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专项训练:课外阅读(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专项训练:课外阅读(二)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
一、现代文阅读
①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蹁跹起舞,像鸟一样疾,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

亲吻着久别的大地,拥抱着可爱的故土。

啊,北国的第一场雪。

②一别七个月,这二百多天的时间你到哪里去了呢?噢,你化作了晨霜,化作雨滴,化作青雾……牺牲了自己,滋润着大地。

如今,你又穿上了洁白的羽裳,娉娉婷婷,袅袅娜娜,来到了人间,来到了祖国的北方。

③北方的亲人啊,哪个不对你思之情深?“”在冰封大地的寂寞中,在寒风刺骨的凛冽中,在数九隆冬的清冷中,只有你点缀了美丽的北国风光。

④我欣赏这一望无垠的广袤,洁白千里的冷峻,银光闪烁的热烈。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雪野中托起一片金辉,大地一片光明,品莹如玉,洁白无瑕!
⑤然而我更喜爱山区的雪,在那里奇峰叠嶂,镶银点翠,那山,那岭,那树,那林都着上了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于巍峨中见清秀,于险峻中见超逸,站在银峰之巅,眺望浩瀚的雪海,你会马上被自然创造的奇迹迷住,为之陶醉。

⑥。

当积雪覆盖着冬麦的苗娃儿们的时候,谁不看见那积雪蓦地变成一片金黄,在第一次暖流漫过来的时候,你悄悄地隐去了,但随后涌起的确是无边的碧波。

难怪人们盼你。

⑦啊,雪!
1 . 第①自然段写雪,使用的修辞方法有______________ 。

2 . 第②自然段写雪用的是第几人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第③自然段的横线上引用最恰当的诗句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 . 第④自然段写雪景,突出它的,第⑤自然段写雪景,突出它的。

5 . 第⑥自然段开头的横线上应填入的谚语是______________ 。

“那积雪蓦地变成
一片金黄”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水珠和大浪
从山崖上滴下来的小水珠,正好滴在一块(坚强坚硬)的石头上,它决心把石头滴穿。

这件事让大浪知道了,大浪便哈哈大笑,对小水珠说:“嘿,凭你那点力气,能把石头滴穿?真是笑话!”小水珠说:“不信,我俩比比看。

你把河边的石头打个洞,我滴穿这块石头。

九百九十天以后,看看看是怎样的(后果结果)?”“容易,容易!”大浪哈哈大笑,心想:小水珠小得可怜,九百九十天肯定不会滴穿石头,而我的力气大着哩,别说能给石头打个洞,就是把石头(摧残摧毁)也容易!大浪立即答应和小水珠赛赛。

从此以后,小水珠对准石头的一个点,滴呀滴呀,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白天黑夜,坚持不懈,(辛苦辛勤)地工作着。

而大浪却不同,高兴是“哗——”地冲一下,不高兴时懒洋洋……
九百九十天过去了,小水珠便来找大浪:“你快来看吧,我已经把石块滴穿了,银色的小圆洞还透光呢!”
大浪一听,着急了,赶快使出全身的力气,“哗——哗——哗”连续几声,可是河边的石头仍然移动也不动。

(1)、划掉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

(2)、全文共有()个自然段,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3)、大浪便哈哈大笑,对小水珠说:“嘿,凭你那点力气,能把石头滴穿?真是笑话!”大浪说这句话的神态属于哪种?请在括号里打“√”。

①虚心()②瞧不起()③高兴()(4)、用“”画出短文中描写大浪想法的句子。

(5)、学习了这篇短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zhǎn cuán)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

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sǎn sàn)。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讲课本竖在面前当屏(píng bǐng)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的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去,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dìng zhàn)。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疑。

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7 . 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读“√”。

8 .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意兴——(______)搏将——(______)知趣——(______)
9 . “一圈黑脑袋”、“一哄作鸟兽散”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 “竖在”、“不便”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疑。

”这句话是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说明了___________
12 . 思维飞跃
到了春天,绿叶从奶头似的地方伸展出来。

我们高兴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到了夏天,空地上有这大片的绿荫,成了最好的游戏场所,我们在那里赛跑,唱歌,游戏。

经过的船常常停泊在右边那一棵树的绿荫下面,摇船的歇口气,吸一袋烟,或者煮一锅饭。

这时候,一屡屡炊烟就袅袅地升起来了。

(1)这一段话共()句,第一句讲春天银杏树的(),第三句讲()的银杏树。

(2)照样子写一写。

一屡屡炊烟:
(3)银杏树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找一找,用“”画出来。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与思考。

动筒①尝于国学②中看博士论难③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④?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

”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⑤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

博士无以对。

注释:
①动筒:人名。

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

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

④着冠:成年。

⑤岂合:怎么能。

13 . 解释下列划横线词。

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达者七十二人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经传无文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博士无以对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 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 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 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
2、
3、
4、
二、文言文阅读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