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
卷(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应和(hé)分歧(qí)花枝招展(zhāo)翻来复去(fù)
B.徘徊(huái)和蔼(aǐ)节然不同(jié)咄咄逼人(duō)
C.着落(zháo)棱镜(léng)喜出望外(wàng)人声顶沸(dǐng)
D.贮蓄(zhù)遮蔽(zhē)各得其所(dé)美不胜收(shèng)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生活中,有人喜欢,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

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的效果。

A.高谈阔论承载排放一箭双雕
B.高谈阔论载体释放事半功倍
C.海阔天空载体释放一箭双雕
D.海阔天空承载排放事半功倍
3.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释人之怨的胸襟。

不计前嫌,化敌为友,这是容人的极致。

齐桓公并没有因为管仲用箭射伤过自己就对他心存怨恨,而是任用他来管理国政。

最终,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拥有容人的胸襟,化怨恨为赏识,成全他人更成全了自己。

A.“雅量”是敬辞。

B.“胸襟”“前嫌”“敌”“极致”都是名词。

C.“存”“任用”“管理”“下”都是动词。

D.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在“春秋五霸”后面加上“之一”。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B.《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
的言谈、逸事。

C.《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
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朝花夕拾》共十篇回忆性散文,原题为《旧事重提》。

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
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5.《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写鲁迅儿时不喜欢 和 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 的批判。

(3分)
6.古诗文默写。

(14分)
(1)夕阳西下, 。

(《天净沙•秋思》)
(2) ,洪波涌起。

(《观沧海》)
(3)峨眉山月半轮秋, 。

(《峨眉山月歌》)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 。

(5)《<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7.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问题。

(3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忧伤的样子。

②侵晓:破晓。

对两首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同为羁旅怀乡之作,都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平”“阔”“正”“悬”四字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荡的壮观景象。

C.《旅宿》“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中“无良伴”“自悄然”,显示诗人独宿旅馆的孤寂。

D.《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于景物描写中蕴含自然理趣;《旅宿》“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实写乡关遥远,家书难得。

8.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14分)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A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
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①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B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选自《三国志》)【注释】①咸:都。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B.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C.有若成人之智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D.称物以载之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三处)(2分)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5分)
A待君久不至,已去。

B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4)【甲】【乙】两文均写到两个孩童的“曰”,从中可以看出两孩童怎样的特点?请简析。

(4分)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9.(17分)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冰激凌的味道
周婷
①那年,我正在上初中,老师在给我们讲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风扇不停地旋转,热风在头顶盘旋。

老师讲到“父亲”肥胖笨拙的身体翻过月台给“我”买橘子时,声音有些哽咽,这时我发梢上的汗珠顺着前额滑落下来,一下子跌进我的眼睛,湿漉漉的,有些模糊。

②无意间我瞥见教室门口一个熟悉的影子,是父亲!竹笠下一张黝黑的脸被太阳烘烤得有些发红,一双疲惫的眼睛正在东张西望。

我向老师深深鞠躬后,快步跑出教室,他一见我,迅速从怀里摸摸索索掏出一个用手绢包着的小包,一层一层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卷早已被汗水濡湿的纸币在他粗大的手掌里孤独躺着。

③“你妈估摸着你的伙食快用完了,让我给你送钱来了,我还得赶回去。


④“你就等我十几分钟吧,马上下课了。

”我用恳求的语气说。

在父亲的嘀咕声中我回到了教室。

⑤下课的铃声响了,我第一个冲出教室。

树荫下,我的父亲坐在长椅上,脖子歪斜着靠法国梧桐睡着了,校园里吵闹声丝毫没惊动他,我轻轻坐在长椅上,伴着树叶的沙沙声,伴着父亲轻轻的鼾声,我静静地坐着,我发现父亲突然老了,头上什么时候平添了那么多白头发?他憔悴困顿的神情告诉我,他今天早上伴着星星走过一段长长的路程。

⑥一阵铃声响过,父亲惊醒了,一下子站起来,抓起身旁的斗笠,有些诚惶诚恐,嘴里喃喃自语:“睡过头了,睡过头了。


⑦“走,我们去吃饭。

”蒸笼一样的小面馆里,一碗热汤面吃得父亲大汗淋漓,我看见有好几粒汗珠接二连三地掉进他的碗里,他蓝色的衬衣已贴在身上,走出面馆的门,一阵热浪扑面而来,头顶火辣辣的太阳让人睁不开眼睛。

⑧酷热难耐,我于是带父亲走进街边的冷饮店,为父亲买了一盒冰激凌。

⑨父亲颤巍巍地接过我递给他的冰激凌,满眼狐疑看着我,似乎在说:“这玩意儿能吃吗?”我用勺子轻轻地刮些放到嘴里,示意给他看。

⑩他学我的样子,轻轻地拉了拉袖管,把手在衣服上擦了擦,伸出粗大的手捏着小勺,挖了一小块儿放进嘴里,咂摸一下嘴巴,就一动不动了,眼睛微闭,似乎一股琼浆玉液流入肠胃。

⑪接下来,他挖了一大勺放到嘴里,大概是太凉了,来不及细品冷不防就下肚了,很明显他打了个冷战,接下来便小心翼翼,学着周围人的样子慢条斯理地吃起来。

不料,他手一颤动,一大勺冰激凌“啪”地掉在桌子上,我赶忙递给他手绢示意他擦掉,他迟疑了一下,抬头看看周围没有人注意他,拿起我放在桌子上的书遮住嘴,飞快地低下头,等他抬起头时,我发现桌子上的那坨冰激凌不见了。

父亲心满意足地嚼着,发现我有些不高兴,便草草吃完剩余的冰激凌,不过,我从他不停地蠕动的嘴巴中读出了意犹未尽。

⑫太阳肆无忌惮烘烤着大地,烘烤着我和父亲。

热浪推着我们来到车站,回家的车马上就要启动,父亲一步跨上车,迅速走到最后一排的座位上,推开车窗玻璃,露出羞涩的神情说:“刚才吃的那凉凉甜甜的东西叫啥?我又忘了。

”我正要告诉他那叫冰激凌,车已经开出好远。

⑬此后,我考上了大学。

工作后,我把父亲接进城,人人都夸我是孝子,我要让父亲知道冰激凌的味道就是幸福的味道。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

(3分)
(2)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的表达效果。

(3分)
(4)赏析第⑪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5)你是如何理解结尾段画直线的句子的含义的。

(4分)
10.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11分)
青瓦邀雨来
侯美玲
北方乡下,随处可见一幢幢低矮的瓦房,白色的墙,黑色的门,青色的瓦,组成一幅古色古香的画。

青色低调含蓄、温和中正,当青瓦遇到白墙,简直就是最佳搭配。

每到春分之际,如果雨不见踪影,乡下人就开始盼雨,恨不得做上一桌好饭邀请春雨的到来。

伸长脖子,凝望对面人家的屋瓦,盼望雨水的来临。

天色已暗,月光照在青瓦上,凝成一层薄霜。

关上门,熄了灯,心里仍然放不下,兀坐在土炕上侧耳倾听瓦上的声音。

是的,他们在等待一场雨,一场贵如油的雨。

当春雨姗姗来迟,滴在瓦片上,滴滴答答地作响,大约再没有一种声音,会让人如此欢
喜。

老人拄着拐杖,逢人就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孩子们不顾大人的责骂,一股脑跑进院子里准备淋个透,女人们忙着在瓦檐下放水桶,多接一些雨水洗衣裳。

有时候,春雨如同一位久违的老朋友,不期而至,还带着花香款款,桃花、杏花、梨花、樱花的香气落在瓦面上,留下丝丝香痕。

暗夜独入梦,高枕听雨声,这一夜,西窗下,漫时光,思绪轻摇着淡淡的微光,悄悄荡漾起白色浪花,那是青瓦和花雨带来的沉醉,如清泉缓缓流入心田。

夏天,雨说来就来。

独自在家午睡时,白雨忽然而至,豆大的雨滴砸在瓦上,犹如落入玉盘的大珠小珠。

暴雨如注,雨声变得铿锵有力,像一群人在黄土高坡上擂出的鼓点,急促而雄壮。

风起云涌间,密集的雨丝顺着风的方向斜斜地飘落,由远而近,由重而轻,发出蚕吃桑叶般的“沙沙”声,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

此刻,普普通通的青瓦,摇身一变成了雨中最美妙的乐器,飞流的雨声合着击瓦之声,便是无与伦比的合奏弦乐。

到了秋天,则七晴六雨,秋雨绵绵,藏着无尽的落寂和愁绪,青瓦不拒,张开怀抱迎接秋雨的到来。

灰色的天,青色的瓦,透明的雨,屋子里空荡荡的,世界变得安静,只剩下心跳和雨丝的声音。

在这潮湿的季节,大概没有比雨落青瓦更让人心安的声音了。

宁在于心,静在于形,雨天读书宁静致远。

椅一张、茶一杯、书一本,坐在瓦檐下,茶水冒着热气,与烟雨混在一起,分不清彼此。

时光随着翻动的书页悄然流逝,有那么一瞬间,感觉身处陌生国度;又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身处世界中心。

离家在外,一场阴雨浇灭了旅途的热情,透过窗户看对面人家的屋顶,也是一色青瓦铺就,雨水将瓦面洗刷得一尘不染,将我的思绪重新拉回到故乡的小院,白墙青瓦、古槐苍苍、炊烟袅袅。

人生多不足百载,即使步履不停,也无法走遍天涯海角;不如停下脚步,看云赏花听雨。

那些或稀疏、或密集、或零落的雨,乘着云朵而来,带着花香而至,只为有一刻能与青瓦邂逅,合奏出浅静诗意的乐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春雨、夏雨、秋雨的特点。

(2分)
(2)赏析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①当春雨姗姗来迟,滴在瓦片上……
②豆大的雨滴砸在瓦上……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2分)
(4)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四、写作(50分)
11.(50分)作文。

题目:我为你喝彩
要求:①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②文中如出现校名,请用育英学校、思齐学校代替;如出现人名,请用小刚、小志、小芳、小晶代替。

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且文体明确。

12.作文。

有人说: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启迪?请自选角度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且文体明确。

【注意】①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②文中如出现校名,请用育英学校、思齐学校代替;如出现人名,请用小刚、小志、小芳、小晶代替。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和(hé)分歧(qí)花枝招展(zhāo)翻来复去(fù)
B.徘徊(huái)和蔼(aǐ)节然不同(jié)咄咄逼人(duō)
C.着落(zháo)棱镜(léng)喜出望外(wàng)人声顶沸(dǐng)
D.贮蓄(zhù)遮蔽(zhē)各得其所(dé)美不胜收(shèng)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和字形。

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应和”的“和”应读作“hè”,“翻来复去”的“复”应为“覆”。

B.有误,“和蔼”的“蔼”应读作“ǎi”,“节然不同”的“节”应为“截”。

C.有误,“着落”的“落”应读作“zhuó”,“人声顶沸”的“顶”应为“鼎”。

D.正确。

故选:D。

【点评】字音和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2分)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中,有人喜欢,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

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的效果。

A.高谈阔论承载排放一箭双雕
B.高谈阔论载体释放事半功倍
C.海阔天空载体释放一箭双雕
D.海阔天空承载排放事半功倍
【分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及词语运用能力。

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解答】第一空: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言论(多含贬义)。

海阔天空,形容开阔,无拘无束,亦比喻言谈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第一空,与“低声细语”相对,应填“高
谈阔论”。

第二空:承载,指承受支撑物体。

载体,泛指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

第二空,语言应是思维的“载体”。

第三空:排放,指排泄,放出。

释放,指脱掉,解开,解除等。

第三空,修饰智慧与力量,应用“释放”。

第四空:一箭双雕,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事半功倍,意思是花一半力气,收到成倍效果;指做事得法,因此费力小,收效大。

第四空,强调效果,而不是目的,所以用“事半功倍”。

故选:B。

【点评】词义辨析主要是指实词中的同义词、近义词辨析,其中以近义词为主。

辨析需要了解常见近义实词的词义、词性、词义的色彩、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用法的差别、语体的差别等。

此外,还需要能根据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

1.去同辨异。

先确定词义相同的部分,然后对相异的部分进行比较辨析,最后结合语境选
出恰当的词。

如“反映”与“反应”的区别在于“映”和“应”,首先把握这两个字的区别。

2.根据词语搭配的对象来辨析。

如“侵犯”可以和“主权”“利益”等搭配,“侵占”则与
“土地”“财产”等搭配。

3.根据词性和语法功能来辨析。

如“勇敢”和“勇气”都有“有胆量“的意思,但词性和
语法功能不同:“勇敢”是形容词,可以作谓语或定语;“勇气”是名词,可以作宾语或主语。

4.根据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或适用范围等方面来辨析。

3.(2分)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释人之怨的胸襟。

不计前嫌,化敌为友,这是容人的极致。

齐桓公并没有因为管仲用箭射伤过自己就对他心存怨恨,而是任用他来管理国政。

最终,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拥有容人的胸襟,化怨恨为赏识,成全他人更成全了自己。

A.“雅量”是敬辞。

B.“胸襟”“前嫌”“敌”“极致”都是名词。

C.“存”“任用”“管理”“下”都是动词。

D.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在“春秋五霸”后面加上“之一”。

【分析】本题考查词性、病句的掌握。

解答时认真阅读题干,根据所学完成作答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下”是方位名词。

故选:C。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掌握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多加练习。

4.(2分)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B.《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朝花夕拾》共十篇回忆性散文,原题为《旧事重提》。

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

根据平时的积累作答。

【解答】ACD.正确;
B.有误,《世说新语》的编者是南朝宋的刘义庆,不是“南宋”。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传统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5.(3分)《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写鲁迅儿时不喜欢 老莱娱亲 和 郭巨埋儿 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 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的“孝道” 的批判。

【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二十四孝图》写鲁迅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的“孝道”的批判。

答案: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的“孝道”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
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6.(14分)古诗文默写。

(1)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天净沙•秋思》)
(2)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观沧海》)
(3)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

(《峨眉山月歌》)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

(5)《<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断肠人在天涯(注意“涯”的书写)
(2)秋风萧瑟(注意“瑟”的书写)
(3)影入平羌江水流(注意“羌”的书写)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意“罔”“殆”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7.(3分)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忧伤的样子。

②侵晓:破晓。

对两首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同为羁旅怀乡之作,都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平”“阔”“正”“悬”四字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荡的壮观景象。

C.《旅宿》“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中“无良伴”“自悄然”,显示诗人独宿旅馆的孤寂。

D.《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于景物描写中蕴含自然理趣;《旅宿》“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实写乡关遥远,家书难得。

【分析】《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旅宿》作于作者外放江西任职之时。

诗人离家已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家乡。

于是创作了这首羁旅怀乡的诗篇。

诗中抒发了自己寂寞沉郁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全诗含蓄蕴藉,凄绝哀惋,结构谨严,意境深远。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旅宿》颈联借梦虚写乡关遥远,家书难得。

故选:D。

【点评】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描绘诗歌画面、概括情感等。

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8.(14分)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A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
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①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B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选自《三国志》)【注释】①咸:都。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B.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C.有若成人之智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D.称物以载之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三处)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A待君久不至,已去。

B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4)【甲】【乙】两文均写到两个孩童的“曰”,从中可以看出两孩童怎样的特点?请简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