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培优文言文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隐天蔽日.夕日.欲颓
B.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C.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D.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素湍绿潭战则.请从
B.春冬之.时求之.下流
C.自.非亭午夜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飞漱其.间其.真无马邪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再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写出夏季水流的湍急。
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春冬之时的清幽景色。
D.最后写渔人歌谣,间接表达了三峡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更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案】
1.A
2.A
3.B
4.(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的趣味。
【解析】
1.A项意思同为“太阳”;B项白色的/未加装饰的;C项极/断;D项所以/旧的。
2.A项意思同为连词“就”;B项助词,的/代词,代石兽;C项连词,如果/介词,从;D 项代词,代山峰/表加强诘问语气。
3.B错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略无,毫无。
阙,通“缺”,中断。
良:实在,的确,确实。
【点睛】
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一点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到了夏天水涨,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都被阻绝了。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白天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了江陵。
中间间隔了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速度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峰间。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峰间。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
每到天刚晴或刚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长叫,甚是凄凉。
空荡的山谷里回声阵阵,悲哀的啸声久久不消。
所以渔夫和船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2.(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
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注释)①布:颁布,公布。
②於:同“于”。
③卒:终于。
④嗣:继承。
⑤刑:处罚。
⑥傅:老师。
⑦黥: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秦民大说.说:(_____)②有一人徙之.之:(_____)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甲文中的“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
295.通“悦”,愉快。
代词,指“木”(木头)。
2.A
3.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4.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讲信”
5.不同意。
示例 1: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示例 2: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解析】
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说”:通“悦”,愉快。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之”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断句错误的答案A项。
改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译为: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募”“徒”“予”等字词的翻译。
“民有能徒置北门者”定语后置句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4.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提取。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的目的可从取信于民的角度作答。
甲文中能体现这一点的词语可提取“讲信”作答。
5.试题分析: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同社会”,然后根据文言文所描述的内容来分析。
如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的特征。
所以不同意这种说法。
(一)译文:在政治上最高的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选举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所以人们不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对于财产,人们憎恶把它抛弃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这样一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二)译文: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
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佩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硯冰坚,手指不可届伸,弗之忽。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的。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拨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佘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铨九龄,母授以《札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木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或怒不听,则屏息,侠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息,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巳,未尝倦也。
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注]①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致使)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奔走)
C.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规避)
D.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稍微)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A.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
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答案】
1.D
2.A
3.C
4.(1)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2)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为这件事而更加严格。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
A“致”:得到。
B“走”:跑。
C“规”:规劝。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2、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
3、语法推断法。
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
4、音形推断法。
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
从形旁可推知字义。
5、邻词推断法。
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
篇。
2.试题分析:A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
都是代词,“弗之怠”为宾语前置句。
B 结构助词“的”。
C助词,无实意。
D动词“到、往”。
3.试题分析:C项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
“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错。
没有这方面的意思。
只是描述父母对“我”的教育的严格。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填”“辞色”“嬉”“由是”“益”等字词的翻译。
“铨故不能荒于嬉”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一)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二)译文: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
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
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
每当我牛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的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
父亲如果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严肃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
有时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怒气稍微缓解,又反复劝说,直到听了她的话才停止。
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牌气急躁,我稍有点懈怠,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都不和我说一-句话;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罢休,从来不觉得自己疲累。
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4.文言文阅读
洗心亭记
(唐)刘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
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
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
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
啸侣为工,即山求材。
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
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
鸟思猿情,绕梁历榱
⑤。
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
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
修竹万竿,夏含凉飔。
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
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注释)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
②弭:消除。
③槃(pan):回旋,弯曲。
④坌(ben):并,一起。
⑤榱(cui):椽子。
⑥墀(chi):台阶。
⑦虡(ju):柱子。
⑧然上人:指义然。
上人,对僧的尊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修.竹万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故.名洗心/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3.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
请赏析“月来
松闲”中“闲”的妙处。
4.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
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
【答案】
1.A
2.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3.示例:“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
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
4.示例:“忧人”“莺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
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遗憾);B.修.竹万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长,高/培养);C.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记述,写/立志);D. 故.名洗心/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所以/原来)。
故答案为A。
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的意思是:(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荆
州吴地的风光山水,交织在一起如灿烂锦绣。
故正确的句读是: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文本意境的理解。
语句“月来松闲,雕缕轩墀”的意思是: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
营造出了一种清朗的意境。
并赋予“松”以人的情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月和松,表现了环境的清朗,景致的闲适。
这也正是作者闲适心境的写照。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
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中写“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目的,是通过写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和忙于政务的人的感受,从侧面突出了山的雄奇与优美,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是说患得患失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也会消失。
“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
但是从文章内容来看,“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重点在于写四周之景令人变得更加恬淡、纯净,所以用“洗心”更符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
他并没有像吴均等人有隐居的思想。
这也可以从他的《陋室铭》中看出。
所以用“洗心亭”比用“息心亭”更好。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
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
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
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
最后,比较互证法。
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参考译文:
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
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
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
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
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接。
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
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
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
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
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
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蛟龙像藤一样蟠据在高大的乔木上。
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
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
然而,山上的人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
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
刘禹锡记。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
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
及曹公克荆州,假①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
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②,随从入蜀。
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
渊众基精,忠推锋④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迁征西将军。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⑤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
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
”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追谥刚侯。
(选自《三国志·蜀书六》,有删改)(注)①假:临时的,代理的。
②委质:归顺,归附。
③葭萌:指葭萌关之战。
④推锋:手持兵器冲锋。
⑤关、马:指关羽、马超。
当时关羽镇守在外。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益州既.定/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B.素.非关、马之伦也/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C.遂.与羽等齐位/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D.明.年卒/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征西将军”中的“迁”指“升官”,《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即升官之人
B.“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
C.“金鼓振天”中“金鼓”即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击鼓”表示要进攻,“鸣金”表示要收兵。
D.“追谥刚侯”中“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谥“文忠”。
15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⑵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5.文中的黄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1.是岁/ 先主为汉中王/ 欲用忠为后将军
2.B
3.A
4.⑴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
关遥闻之,恐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