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盘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硬盘的名词解释

硬盘的名词解释

硬盘的名词解释硬盘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机存储设备,用于存储和获取数据。

它是计算机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服务器和其他电子设备中。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解释硬盘的概念、工作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的硬盘。

一、硬盘的概念硬盘,全称为“硬磁盘驱动器”,是一种数据存储设备,使用磁性材料在旋转的盘片上进行数据存储。

它由若干个圆形盘片叠合而成,在盘片上使用磁道和扇区的组合来储存和读取数据。

硬盘一般连接到计算机的主板上,并通过数据线和电源线与计算机进行通信。

二、硬盘的工作原理硬盘的工作原理基于磁储存技术。

硬盘表面覆盖着磁性材料,每个盘片上都有一个或多个磁道,每个磁道又被划分为多个扇区。

磁头是负责读写数据的装置,它位于硬盘机箱内部,并能在盘片的表面上非常接近的磁道进行移动。

当计算机需要读取硬盘上的数据时,首先通过操作系统的请求,硬盘控制器会将磁头定位在所需数据所在的磁道上。

然后,通过磁头上的读取器/写入器,可以读取或写入数据到扇区上,数据以磁信号的形式被记录在磁道上。

读取数据时,磁头会接触到硬盘旋转的盘片,通过感应磁场变化来读取数据。

三、硬盘的类型1. 机械硬盘(HDD)机械硬盘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硬盘类型。

它由磁盘驱动器和控制电路板组成,通过电动机驱动盘片旋转和臂式驱动器来读取和写入数据。

机械硬盘的优点是存储容量大、成本相对较低,但其读写速度相对较慢,且容易受到磁场干扰。

2. 固态硬盘(SSD)固态硬盘采用闪存芯片来存储数据,相比机械硬盘,它没有任何移动部件,因此具有更快的读写速度和更低的延迟。

SSD的存储单元是基于闪存芯片,使用电子电荷记录和读取数据。

固态硬盘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但成本较高。

由于其高性能,SSD在高端计算机和服务器上得到广泛应用。

3. 混合硬盘(Hybrid HDD)混合硬盘结合了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的优点。

它在外观上与机械硬盘相似,但内部结构中嵌入了一小块闪存作为缓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将常用数据存储在闪存中,提高读取速度。

多媒体名词解释

多媒体名词解释

1、媒体的含义:一是指用以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磁带、光盘,和半导体存储器;二是指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视屏等。

2.多媒体:是指信息表示媒体的多样化,常见的多媒体有文字、图形、图形、图像、声音、音乐、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

3.多媒体的特征:多维化、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

4.多媒体系统的关键技术:多媒体数据的处理、存储、传输、输入/输出技术5.专用芯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固定功能的芯片,另一种是可编成的处理器。

6.多媒体信息以三种模式相互集成:制约式、协作式和交互式。

7.超媒体: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方法。

它一般也采用面向对象的信息组织与管理形式,由于多媒体各个信息单元可能具有与其他信息单元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经常确定了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

因此各个信息单元将组成一个由节点和各种链构成的网络,这就是超媒体信息网络。

8.虚拟现实,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的感觉世界,用户可以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这个生成的虚拟实体进展交互考察。

9.多媒体通信是指在一次呼叫过程中能同时提供多种媒体信息——声音、图形、图像、数据、文本等新型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0.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音频/视频流点播、电子出版物、医疗卫生、游戏与娱乐、计算机视频会议、多媒体展示和信息查询系统、MIS和OA、传媒和广告、教学管理系统、移动卫星。

11.多媒体技术的开展趋势:将朝着智能化和三维化开展。

12.主机:多媒体计算机的主机可以是大中型机,也可以是工作站,普通个人使用的是多媒体个人计算机,主要包括cpu和主板。

13.多媒体接口卡:是根据多媒体系统获取、编辑音频或视频的需要而插接在计算机上,以解决各种媒体数据的输入、输出的问题。

常用的接口卡有声卡、显卡、视频压缩卡、视频扑捉卡、视频播放卡、光盘接口卡等。

14.常用的IO设备: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以及用于网络通信的通信设备。

15、显卡:主要的作用是对图形函数进展加速。

名词解释:扇区(Sector)

名词解释:扇区(Sector)

名词解释:扇区(Sector)扇区(Sector)扇区为磁盘的最⼩划分单位,常见为 512 字节,为提⾼访问效率,现在也有推出⼤容量扇区的存储设备,如 4KB。

主引导记录(MBR)MBR,全称为 Master Boot Record 或 Main Boot Record,即主引导记录。

位于磁盘第⼀扇区。

它由四部分组成,主引导记录MBR、磁盘签名、硬盘分区表DPT和硬盘有效标志。

不同类型的 MBR 有着不同的⽤途,如 MS 的 MBR 会搜寻第⼀个活动的主分区,然后从这个分区启动;GRUB4DOS 的 MBR 则会到所有硬盘所有分区根⽬录去寻找 grldr,然后启动这个⽂件;Lvyanan 的 1JF9 则会给出提⽰并等待⽤户按键然后启动相应分区。

分区引导记录(PBR)PBR,全称 Partition Boot Record,分区引导记录。

或称 VBR(Volume Boot Record),DBR(DOS Boot Record)。

位于分区的起始部分,⽤于启动该分区上的某程序会某操作系统。

如,GRUB4DOS 的分区引导记录会加载这个分区上的 grldr 然后启动这个⽂件;NTLDR 类型的 PBR 会加载这个分区上的 ntldr 来启动 XP 系统。

计算机启动过程BOOTICE 应⽤实例:利⽤ BOOTICE 可以根据⾃⼰需要⾃由更换 MBR 或 PBR 类型,以完成⾃⼰的⽬标,以下仅列举出⼏个个例:1. 硬盘安装 WIN7假如你下载了 WIN7 的 ISO ⽂件⽽不想刻盘,可以将 ISO ⽂件⾥的 BOOT 和 SOURCES ⽂件夹解压到某个分区根⽬录,如 F:,然后将BOOTMGR 解压到 F: 根⽬录,⽤ BOOTICE 将该分区的引导记录更改为 BOOTMGR 类型,此时就可以从这个分区启动来启动 WIN7 安装程序了。

要从这个分区启动,可以有多种⽅法,如将 MBR 修改为 GRUB4DOS,编辑 menu.lst 或直接重启在 GRUB4DOS 命令控制台⾥启动这个分区即可。

cd名词解释

cd名词解释

cd名词解释CD(Compact Disc)是一种光学磁盘,它是一种以数字方式存储信息的介质。

CD是由菲利普斯和索尼联合发明的,于1982年首次商用化。

它以其高质量的音频和以及多种其他应用领域中的大容量存储能力而闻名。

一张CD通常由一个圆盘和一个保护层组成。

圆盘大约有12厘米直径,由一种叫做聚碳酸酯的材料制成。

聚碳酸酯是一种透明的塑料,它可以防止尘埃和划伤对CD的损害。

保护层位于CD的顶部,它是一层透明的塑料薄膜,可以保护CD反光层免受潮湿和化学物质腐蚀的影响。

CD的基本结构包括一个反光层、一层保护层和一个记录层。

反光层是CD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由一层金属制成,通常是铝。

当激光照射到CD上时,它会反射到激光头上,从而实现读取数据的目的。

记录层位于反光层的下面,它是一层受到光敏材料涂覆的区域,用于记录数据。

CD可以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包括音频、视频、图像和文本等。

音频CD可以存储高质量的音频文件,是人们用于存储和传播音乐的主要介质之一。

视频CD可以存储电影、音乐视频和其他类型的视频内容。

在图像方面,CD可用于存储数码照片和图形图像等。

此外,CD还可以用于存储软件、游戏和数据备份。

CD的读取过程依赖于激光光束。

当CD放入CD播放器或计算机的光驱中时,光驱会通过激光发射器发射一个光束,这个光束会经过透镜聚焦到CD上。

当光束照射到CD的反射层上时,一部分光束会被反射回光头中,另一部分光束则会通过记录层穿过CD。

通过改变光束的强度和频率,激光头可以读取CD上记录的二进制数据。

CD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CD具有大容量的存储能力,一张标准的CD可以存储700兆字节的数据,相当于约80分钟的音频内容或数千张照片。

其次,CD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实现快速的数据读取和传输。

此外,CD具有较长的寿命和耐久性,能够经受多次使用和良好的保存条件。

最后,CD的制作和复制成本相对较低,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

然而,CD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计算机应用技术名词解释__02316

计算机应用技术名词解释__02316

1.计算机的特点:(1)计算速度快(2)计算精度搞(3)记忆能力强(4)具有逻辑判断能力(5)能自动执行程序(6)可靠性高,通用性强2.计算机的应用: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系统、过程控制、人工智能3.运算器:又称算术逻辑部件,简称ALU,是计算机用来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

存储器:控制器:控制器一般是由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是从内存读取指令并执行指令。

控制器和运算器都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统称二者为中央处单元或中央处理器,简称CPU。

4.冯诺依曼的设计思想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以下三点:(1)计算机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基本(2)计算机内部应采用二进制来表示指令和数据。

(3)计算机采用存储程序的方式工作,程序由指令和数据组成。

5.计算机的工作过程: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就是执行程序的过程。

先编制程序,通过输入设备把程序送到计算机的存储器中保存起来,即程序存储,然后执行程序。

根据冯诺依曼设计的思想,计算机能自动执行程序,而执行程序其实就是逐条执行命令,没每条指令的执行又可分四个基本操作:去除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未执行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即形成下一条指令地址。

6.CPU:是中央处理器的英文缩写,是运算器与控制路两者的统称。

7.内存:又称为主存,是CPU能直接寻址的存储空间,由半导体件制成。

按其存储信息原理和功能又分为随机存储器和只读存储器。

随机存储器:简称RAM,其特点是,在计算机加电正常工作时,既可以从中读出信息,也可以随时写入信息,但只要计算机一断电,RAM中的信息便会丢失。

所以,RAM是一种必须在计算机正常工作时才能使用的可读写的存储器。

只读存储器:简称ROM。

ROM与RAM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在计算机正常工作时,只能从中读出信息,而不能写入信息,因此称为只读存储器;二是ROM中的信息不会因计算机断电而丢失。

8.外存:主要作为一种辅助存储设备使用。

计算机专业术语名词解释

计算机专业术语名词解释

计算机专业术语名词解释
1. CPU (中央处理器) - 是一种计算机的核心组件,负责执行各种计算和逻辑操作。

2. RAM (随机存取存储器) - 是一种用于临时存储数据的内存设备,被计算机用于存储当前运行的程序和数据。

3. 硬盘驱动器 - 是计算机中用于永久存储数据的设备,通过磁盘存储技术将数据保存在可移动或固定的磁盘上。

4. 操作系统 - 是计算机上控制和管理硬件资源以及文件系统的软件。

常见的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macOS和Linux。

5. 编程语言 - 是计算机和人类之间进行通信和指令的工具。

常见的编程语言有Java、Python和C++。

6. 数据库 - 是用于存储和管理结构化数据的软件系统。

数据库可以用于存储和检索大量的数据。

7. 网络 - 是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之间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的连接体系。

常见的网络协议包括TCP/IP和HTTP。

8. 算法 - 是解决问题或执行特定任务的步骤序列。

算法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核心。

9. 数据结构 - 是用于组织和存储数据的方式和方法。

常见的数据结构有数组、链表和树。

10. GUI (图形用户界面) - 是一种通过图形和图像来显示和操
作计算机程序的用户界面。

与命令行界面相比,GUI更易于使用和理解。

11. API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 是一组定义了不同软件组件之间
交互规则的接口。

API允许不同的软件之间进行互操作性。

12. 管道(Pipe) - 是一种在操作系统中用于进程间通信的通道,用于把一个进程的输出传递给另一个进程的输入。

存储名词解释库

存储名词解释库

SAF-TE控制技术SAF-TE(SCSI Accessed Fault-Tolerant Enclosure) 是Intel公司提出的一种标准。

该标准定义了一组命令,这些命令可用于设置RAID阵列和获得阵列中磁盘的状态信息,并在实现对热插拔磁盘进行管理的同时,为用户提供磁盘阵列的环境状态信息。

这样就在主机、RAID控制器、存储设备、背板、电源及其它设备间建立了有效的通信途径。

与以往的背板相比,采用SAF-TE控制技术的热插拔背板,具有以下优点:可进行驱动器状况监控并在热插拔底板上显示磁盘驱动器的状态信息。

这就允许客户快速地确认并更换一个已经无效的或者可能有故障的磁盘驱动器。

在更换了损坏的硬盘后,RAID的重建可自动进行,而无须再经手动操作RAID控制器来完成。

在硬盘的恢复过程中,不影响系统的服务。

如果没有SAF-TE,自动重建工作只能是在有备用磁盘存在的情况下方可完成。

由于不需在阵列中放置备用磁盘,使用SAF-TE可实现磁盘阵列中适用磁盘数量的最大化。

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码是常用的校验码,在早期的通信中运用广泛,因为早期的通信技术不够可靠(不可靠性的来源是通信技术决定的,比如电磁波通信时受雷电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靠的通信就会带来‘确认信息’的困惑,书上提到红军和蓝军通信联合进攻山下的敌军的例子,第一天红军发了条信息要蓝军第二天一起进攻,蓝军收到之后,发一条确认信息,但是蓝军担心的是‘确认信息’如果也不可靠而没有成功到达红军那里,那自己不是很危险?于是红军再发一条‘对确认的确认信息’,但同样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红军仍然不敢贸然行动。

对通信的可靠性检查就需要‘校验’,校验是从数据本身进行检查,它依靠某种数学上约定的形式进行检查,校验的结果是可靠或不可靠,如果可靠就对数据进行处理,如果不可靠,就丢弃重发或者进行修复。

CRC码是由两部分组成,前部分是信息码,就是需要校验的信息,后部分是校验码,如果CRC码共长n 个bit,信息码长k个bit,就称为(n,k)码。

常用计算机专业术语名词解释大全

常用计算机专业术语名词解释大全
四 Aactive Network 动态网络
Aactive Network,动态网络。该网络上的各个节点经过编程处理,可以依据通过该节点的信息执行定制化的任务。例如,一个节点可以经过编程或者定制化处理,以一个单独用户为基础处理信息包,或者处理不同于其它信息包的多点传送信息包。动态网络的这种处理方法,在一个由移动用户构成的网络中显得特别重要。
JSP(JavaServer Pages)是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倡导、许多公司参与一起建立的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其网址为/products/jsp。在传统的网页HTML文件(*.htm,*.html)中加入Java程序片段(Scriptlet)和JSP标记(tag),就构成了JSP网页(*.jsp)。Web服务器在遇到访问JSP网页的请求时,首先执行其中的程序片段,然后将执行结果以HTML格式返回给客户。程序片段可以操作数据库、重新定向网页以及发送 email 等等,这就是建立动态网站所需要的功能。所有程序操作都在服务器端执行,网络上传送给客户端的仅是得到的结果,对客户浏览器的要求最低,可以实现无Plugin,无ActiveX,无Java Applet,甚至无Frame

28VGA
28VGA: 28是指彩色显示器上的黄光网点间距(点距),点距越小的显示器,图像就越细腻、越好,这是因为彩色屏幕上的每个像点都是由一组红、绿、蓝光汇聚而成的,由于在技术上三束光还不能100%地汇聚在一点上,因此会产生一种黄光网点的间隔,这种间隔越小,屏幕上显示的图像越清晰。VGA是Video Graphics Array(视频图形阵列)的缩写。
Linux以它的高效性和灵活性著称。它能够在PC计算机上实现全部的Unix特性,具有多任务、多用户的能力。Linux是在GNU公共许可权限下免费获得的,是一个符合POSIX标准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软件包不仅包括完整的Linux操作系统,而且还包括了文本编辑器、高级语言编译器等应用软件。它还包括带有多个窗口管理器的X-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如同我们使用Windows NT一样,允许我们使用窗口、图标和菜单对系统进行操作。

储存的名词解释

储存的名词解释

储存的名词解释储存(Storage)是指将信息、数据、物品等保存下来,以备将来使用的过程或方式。

它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有关储存的名词解释:1. 存储介质(Storage Medium):指可用于保存和存储数据的物质或设备。

常见的存储介质包括硬盘、固态硬盘、磁带、光盘/光碟、云存储等。

2. 硬盘(Hard Disk Drive):是一种使用磁性存储技术的数据存储设备。

硬盘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旋转的磁性盘片组成,数据通过磁头进行读写操作。

3.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是一种使用闪存芯片进行数据存储和读写的存储设备。

与传统硬盘相比,固态硬盘具有更快的读写速度、更高的耐用性和更小的体积。

4. 磁带(Magnetic Tape):是一种使用磁性材料进行数据存储的设备。

它通常具有较高的存储容量,适用于长期归档和备份数据。

5. 光盘/光碟(Optical Disc):是一种使用激光技术读写数据的存储介质。

光盘根据存储容量和尺寸的不同,可分为CD、DVD、蓝光光盘等。

6. 云存储(Cloud Storage):是一种将数据存储在互联网上的服务。

云存储可以方便地从任何地方访问和管理数据,适用于个人用户和企业。

7. 存储容量(Storage Capacity):指存储介质能够保存的数据量。

存储容量通常以字节(Byte)为单位进行表示,常见的存储容量单位有KB、MB、GB、TB等。

8. 缓存(Cache):是一种位于主存储器和处理器之间的高速存储器。

缓存通常用于存储当前使用的数据和指令,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

9.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是一种使用多个磁盘驱动器组合成的阵列来提供数据冗余和性能改进的技术。

RAID技术常用于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存储系统的性能。

10. 存储系统(Storage System):是由存储设备、存储软件和相关网络组成的整体系统,用于实现数据的储存、访问和管理。

一级数据库名词解释

一级数据库名词解释

一级数据库名词解释数据库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存储、管理和处理数据。

一级数据库是数据库中的高级形式,具有较高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完整性。

本文将对一级数据库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包括一级数据库的特点、一级数据库的组成、一级数据库的工作原理等。

一、一级数据库的特点一级数据库是数据库中的高级形式,具有较高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完整性。

其特点包括:1. 数据独立性高:一级数据库的设计思想是“数据独立性”,即数据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独立存在,不受到应用程序的影响。

2. 数据完整性高:一级数据库具有较高的数据完整性,能够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可用性和完整性。

3. 数据管理功能强:一级数据库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能够对数据进行高效的管理、查询和分析。

4. 数据效率高:一级数据库的数据效率较高,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数据的查询和分析。

二、一级数据库的组成一级数据库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存储、数据操纵和数据控制等。

1. 数据模型:一级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是指用于描述数据结构的模型,包括关系模型、层次模型和图形模型等。

2. 数据存储:一级数据库的数据存储包括磁盘存储和内存存储两种方式。

磁盘存储具有较高的数据存储效率和数据安全性,而内存存储则具有较高的数据访问速度和数据灵活性。

3. 数据操纵:一级数据库的数据操纵包括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等操作。

4. 数据控制:一级数据库的数据控制包括访问控制、数据保护和数据完整性控制等。

三、一级数据库的工作原理一级数据库的工作原理包括数据存储、数据操纵和数据控制三个方面。

1. 数据存储:一级数据库的数据存储采用关系模型进行设计,将数据存储在磁盘上。

2. 数据操纵:一级数据库的数据操纵包括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等操作,由应用程序对数据进行操纵。

3. 数据控制:一级数据库的数据控制包括访问控制、数据保护和数据完整性控制等,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控制。

硬件的名词解释

硬件的名词解释

硬件的名词解释硬件是指计算机所使用的各种物理设备和电子组件,它们包括了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具备触摸、看、听、写和存储等功能的部件。

硬件是构成计算机整体系统的实体部分,它的功能与性能直接关系着计算机的运行状态和用户的体验。

1. 中央处理器(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件,主要负责解析和执行指令、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判断等操作。

它是计算机的大脑,决定着整个系统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市场上常见的CPU品牌有英特尔和AMD等。

2. 内存(RAM)内存是计算机系统中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的空间。

它可以临时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是计算机的工作区域。

内存的大小和速度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运行效果和多任务处理的能力。

3. 硬盘(HDD/SSD)硬盘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和读取数据的设备,它可以长期保存用户的文件、程序和操作系统等。

传统的硬盘使用磁盘来储存数据,而固态硬盘(SSD)则采用闪存技术,具有更快的读写速度和更好的抗震性能。

4. 显卡(GPU)显卡是负责计算机图形处理的硬件,它能够将计算机数据转化为图像显示在屏幕上。

显卡不仅影响着计算机的图像质量和分辨率,也对游戏和多媒体应用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5. 主板主板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件,它承载着各个硬件设备之间的连接和协调工作。

主板上包含了各种插槽和接口,用于连接处理器、内存、硬盘、显卡和其他扩展设备。

主板的质量和扩展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功能。

6. 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输出设备是计算机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接口。

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和触摸屏等,用于用户向计算机输入指令和数据。

而显示器、打印机和音箱等则是常见的输出设备,用于向用户显示计算机处理结果和产生声音、图像等。

7. 网络设备网络设备是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和其他设备的关键部件,包括了调制解调器、路由器和交换机等。

它们能够帮助计算机实现网络连接和数据传输,使得计算机能够与其他计算机或设备进行通信和共享资源。

计算机常用名词解释

计算机常用名词解释

节等于8位二进制。
单位换算: 1(字节)Byte=8位(bit)
1KB=1024Byte(字节)=8*1024bit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应用程序:
为一种计算机程序,如文字处理程序Word或AcdSee即是,此术语常用来与“程序”
互换。
目录:
存储在磁盘上的文件名及其它目录的索引。您可以帆目录视为一个文件夹,在文件
计算机病毒、木马的传播途径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繻: 1. 通过电子邮件的附件传播。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大部分病毒(特别是蠕虫病毒)都用此方 式传播。首先,木马传播者对木马进行伪装,方滕很多,如变形、压缩、脱壳、 捆绑、取双后缀名等,使其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一般的做滕是先在本地机器帆木 马伪装,再使用杀毒程序帆伪装后的木马查杀测试,如果不能被查到帱说明伪装 成功。然后利用一些捆绑软件把伪装后的木马藏到一幅图片内或者其他可运行脚 本语言的文件内,发送出去。 2. 通过下载文件传播。 从网上下载的文件,即使大的门户网站也不能保证任何时候他的软件都安全,一 些个人主页、帏网站等帱更不用说了。下载文件传播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 接把下载链接指向木马程序,也帱是说你下载的并不是你需要的文件。另一种是 采用捆绑方式,帆木马捆绑到你需要下载的文件中。 3. 通过网页传播。 大家都知道很多VBS脚本病毒帱是通过网页传播的,木马也不例外。网页内如果包 含了某些恶意代码,使得IE自动下载并执行某一木马程序。这样你在不知不觉中 帱被人种上了木马。顺便说一句,很多人在访问网页后IE设置被修改甚至被锁 定,也是网页上用脚本语言编写的的恶意代码作怪。 4. 通过聊天工具传播。
计算机病毒: 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 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被称为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具 有破坏性,复制性和传染性。

存储器名词解释

存储器名词解释

存储器名词解释(1)单元(unit):能存放信息的最小功能单位。

(2)存储器(memory):数据存储的器件,它包括存储器件、寄存器和高速缓冲存储器等。

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器是以半导体存储元器件为基础的集成电路存储单元,又称存储器芯片或存储器件。

存储器也用来表示一个单元中存储信息的能力,存储容量的大小用字节表示,字节的多少通常用其存储单元的位数表示。

例如, 32位字长的存储器比16位字长的存储器具有更大的存储空间,可以存储容量更大的程序,从而使计算机的存储容量成倍增加。

(3)地址(address):为了确定设备的存储单元而对该存储单元所编的唯一标识符。

(4)编码(coding):指给每个字节(包括存储单元)分配固定的代码。

(5)寄存器(register):暂时保存信息,并将存储器的信息保持到下一个要执行的指令时刻。

(6)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用于暂时存放CPU 要处理的指令,同时完成高速读写数据的作用。

高速缓冲存储器是以串行方式实现读/写控制,不会引起系统的不稳定。

(7)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

内存储器是与CPU直接交换信息的储存器;外存储器则是不与CPU直接交换信息的储存器。

存储器主要由半导体器件构成,利用二进制原理,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格式,用电路进行逻辑操作,数据在存储器中按其地址编码方式进行存储,只要计算机工作正常,任何时候都可在内存中找到相应的信息。

2.1存储器种类目前在计算机系统中采用的存储器有磁盘、软盘、硬盘、光盘和各种内存储器等五种。

4。

存储器管理(storage management):对存储器进行有效的组织,合理地安排信息存取路径,并且经常性地检查存储器的状态以及运行情况的操作过程。

5。

缓冲存储器(buffer storage):把存储器按一定的地址映像方式组织成若干组,用于提高访问速度的高速存储器。

6。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用于暂时存放CPU要处理的指令,同时完成高速读写数据的作用。

计算机组成原理名词解释和简答

计算机组成原理名词解释和简答

第一章名词解释:1.中央处理器: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控制部件,运算部件,存储部件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对指令的执行。

2.ALU:对数据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处理的部件。

3.数据通路:由操作元件和存储元件通过总线或分散方式连接而成的进行数据存储,处理和传送的路径。

4.控制器:对指令进行译码,产生各种操作控制信号,规定各个部件在何时做什么动作来控制数据的流动。

5.主存:存放指令和数据,并能由中央处理器(CPU)直接随机存取。

6.ISA:指令集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与系统软件之间的接口。

指令系统是核心部分,还包括数据类型,数据格式的定义,寄存器设计,I/O空间编址,数据传输方式,中断结构等。

7.响应时间:作业从开始提交到完成的时间,包括CPU执行时间,等待I/O的时间,系统运行其他用户程序的时间,以及操作系统运行时间。

8.CPU执行时间:CPU真正用于程序执行的时间。

包括用户CPU时间(执行用户程序代码的时间)和系统CPU时间(为了执行用户代码而需要CPU运行操作系统的时间)简答题:1.冯诺依曼计算机由那几部分组成,主要思想:①计算机应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个基本部件组成。

②各基本部件的功能是:●存储器不仅能存放数据,而且也能存放指令,形式上两者没有区别,但计算机应能区分数据还是指令;●控制器应能自动执行指令;●运算器应能进行加/减/乘/除四种基本算术运算,并且也能进行一些逻辑运算和附加运算;●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主机进行通信。

③采用“存储程序”工作方式。

2.从源程序到可执行程序的过程:3.第二章名词解释:1.定点数:计算机中小数点固定在最左(或右)边的数2.汉字输入码:汉字用相应按键的组合进行编码表示3.汉字内码:计算机内部进行汉字存储,查找,传输和处理而采用的存储方式,两个字节表示一个内码4.大端方式:数据字的最低有效字节存放在大地址单元中5.边界对齐:要求数据的地址是相应的边界地址。

多媒体名词解释

多媒体名词解释

1、媒体的含义:一是指用以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磁带、光盘,和半导体存储器;二是指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视屏等。

2.多媒体:是指信息表示媒体的多样化,常见的多媒体有文字、图形、图形、图像、声音、音乐、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

3.多媒体的特征:多维化、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

4.多媒体系统的关键技术:多媒体数据的处理、存储、传输、输入/输出技术5.专用芯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固定功能的芯片,另一种是可编成的处理器。

6.多媒体信息以三种模式相互集成:制约式、协作式和交互式。

7.超媒体: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方法。

它一般也采用面向对象的信息组织与管理形式,由于多媒体各个信息单元可能具有与其他信息单元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经常确定了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

因此各个信息单元将组成一个由节点和各种链构成的网络,这就是超媒体信息网络。

8.虚拟现实,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的感觉世界,用户可以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这个生成的虚拟实体进行交互考察。

9.多媒体通信是指在一次呼叫过程中能同时提供多种媒体信息——声音、图形、图像、数据、文本等新型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0.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音频/视频流点播、电子出版物、医疗卫生、游戏与娱乐、计算机视频会议、多媒体展示和信息查询系统、MIS和OA、传媒和广告、教学管理系统、移动卫星。

11.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朝着智能化和三维化发展。

12.主机:多媒体计算机的主机可以是大中型机,也可以是工作站,普通个人使用的是多媒体个人计算机,主要包括cpu和主板。

13.多媒体接口卡:是根据多媒体系统获取、编辑音频或视频的需要而插接在计算机上,以解决各种媒体数据的输入、输出的问题。

常用的接口卡有声卡、显卡、视频压缩卡、视频扑捉卡、视频播放卡、光盘接口卡等。

14.常用的IO设备: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以及用于网络通信的通信设备。

15、显卡:主要的作用是对图形函数进行加速。

顺序存储结构名词解释

顺序存储结构名词解释

顺序存储结构名词解释顺序存储结构(Sequential Storage Structure)是一种数据存储结构,特点是数据被存储在一系列连续的存储单元中,每个存储单元都包含一定数量的数据。

顺序存储结构通常用于需要快速读取和写入数据的应用程序中,例如操作系统内核、网络协议栈和分布式系统。

在顺序存储结构中,数据的读取和写入都是通过访问连续的存储单元来实现的。

当读取数据时,程序会找到第一个可以访问的存储单元,读取所需的数据并将其存储在相应的位置上。

当写入数据时,程序会为每个存储单元分配一个空位置,并将数据写入该位置。

由于数据被存储在一系列连续的存储单元中,因此数据的读取和写入速度都非常快。

除了连续的存储单元之外,顺序存储结构还通常包含一些控制信息,例如存储单元的访问权限、数据的完整性检查和数据的版本控制等。

这些控制信息可以帮助程序更好地管理数据,提高存储效率和安全性。

顺序存储结构的具体实现方式因技术而异。

常见的顺序存储结构包括磁盘阵列、内存屏障和网络缓冲区等。

磁盘阵列是一种将多个硬盘组成的阵列,通过高速读取和写入技术提高数据的读写速度。

内存屏障是一种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的方式,通过将数据存储在一系列屏障中,从而实现快速的读取和写入操作。

网络缓冲区是一种将数据存储在网络中的方式,通过将数据存储在一系列缓冲区中,实现快速的读取和写入操作。

顺序存储结构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它的读取和写入速度非常快,因此适用于需要快速读取和写入数据的应用程序,例如操作系统内核、网络协议栈和分布式系统。

此外,顺序存储结构还可以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存储和分布式系统中。

计算机体系结构名词解释

计算机体系结构名词解释

层次机构:按照计算机语言从低级到高级的次序,把计算机系统按功能划分成多级层次结构,每一层以一种不同的语言为特征。

这些层次依次为:微程序机器级,传统机器语言机器级,汇编语言机器级,高级语言机器级,应用语言机器级等。

虚拟机:用软件实现的机器。

翻译:先用转换程序把高一级机器上的程序转换为低一级机器上等效的程序,然后再在这低一级机器上运行,实现程序的功能。

解释:对于高一级机器上的程序中的每一条语句或指令,都是转去执行低一级机器上的一段等效程序。

执行完后,再去高一级机器取下一条语句或指令,再进行解释执行,如此反复,直到解释执行完整个程序。

计算机系统结构:传统机器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属性,即概念性结构与功能特性。

在计算机技术中,把这种本来存在的事物或属性,但从某种角度看又好像不存在的概念称为透明性。

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逻辑实现,包含物理机器级中的数据流和控制流的组成以及逻辑设计等。

计算机实现: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包括处理机、主存等部件的物理结构,器件的集成度和速度,模块、插件、底板的划分与连接,信号传输,电源、冷却及整机装配技术等。

系统加速比:对系统中某部分进行改进时,改进后系统性能提高的倍数。

Amdahl定律:当对一个系统中的某个部件进行改进后,所能获得的整个系统性能的提高,受限于该部件的执行时间占总执行时间的百分比。

程序的局部性原理:程序执行时所访问的存储器地址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相对地簇聚。

包括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

CPI:每条指令执行的平均时钟周期数。

测试程序套件:由各种不同的真实应用程序构成的一组测试程序,用来测试计算机在各个方面的处理性能。

存储程序计算机: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

其基本点是指令驱动。

程序预先存放在计算机存储器中,机器一旦启动,就能按照程序指定的逻辑顺序执行这些程序,自动完成由程序所描述的处理工作。

系列机:由同一厂家生产的具有相同系统结构、但具有不同组成和实现的一系列不同型号的计算机。

计算机名词解释

计算机名词解释

计算机名词解释计算机是一类用于处理数据的电子设备。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数学家CharlesBabbage提出的分析机,也就是现在熟知的计算机的先驱。

当时,这台机器能够把大量的预先定义的数学算法的计算过程进行自动化,一次处理一个问题,这样大大提高了计算的效率。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精确、高速、高可靠、自动化的数据处理机器,其功能大体分为计算、控制、记忆、储存等几个方面,它能够完成用精确的数据和有效的程序进行计算处理。

二、硬件硬件是指计算机实际可见的部件,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以及主板等组件。

CPU是计算机最核心的部件,它能够执行计算机程序,控制其他设备的运作,接收和发送数据信息。

内存则是CPU执行程序的必要条件,它能够存放程序和数据进行处理。

主板是由CPU、内存以及其他计算机设备构成的一种系统,它能够使各种部件协调工作,控制数据的流动。

三、软件软件是一种指令,用于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程序或函数,它可以被存储在内存中或在硬盘上,以便计算机执行操作。

主要类型包括操作系统(OS)、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等。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软件的基础,它负责控制计算机的运行,应用程序的执行,硬件的连接,文件的管理等。

应用软件用于完成特定的任务,主要包括办公软件、多媒体软件等;系统软件是操作系统的基础,它负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提供用户界面等功能。

四、网络网络是一种由计算机和通信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系统,它提供数据存储、软件共享和信息通信等功能。

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两种,局域网是所有电脑之间连接的一个小区域网络,它具有局部性、安全性和较高的处理速度。

而广域网就是用计算机连接许多地点的网络,其优点是能够提供迅速的和全球性的数据传输服务,如因特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五、存储存储是指计算机内部或外部某种物理介质,用于存放程序或数据信息的一种设备,它是计算机执行程序获取数据的必要条件。

主要类型有内存、磁盘、网络存储等,内存指计算机内部高速存储器,它能够把程序和数据存放在其中供CPU访问;磁盘则是将数据或程序存放在某种磁性介质上,目前主要有硬盘和软盘等;网络存储是将数据存储在网络上的一种技术,它能够提供大量的存储空间,满足用户的文件共享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物理磁盘:一整块硬盘。

2、逻辑磁盘:硬盘的一个分区。

3、Logical Volume Manager(逻辑卷管理),简写为LVM。

是Linux环境下对磁盘分区进行管理的一种机制,LVM是建立在硬盘和分区之上的一个逻辑层,来提高磁盘分区管理的灵活性。

4、磁盘阵列(RAID):原理是利用数组方式来作磁盘组,配合数据分散排列的设计,提升数据的安全性。

磁盘阵列是由很多便宜、容量较小、稳定性较高、速度较慢磁盘,组合成一个大型的磁盘组,利用个别磁盘提供数据所产生加成效果提升整个磁盘系统效能。

同时利用这项技术,将数据切割成许多区段,分别存放在各个硬盘上。

磁盘阵列还能利用同位检查(Parity Check)的观念,在数组中任一颗硬盘故障时,仍可读出数据,在数据重构时,将数据经计算后重新置入新硬盘中。

RAID0:RAID 0连续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行读/写于多个磁盘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率,但它没有数据冗余,因此并不能算是真正的RAID结构。

RAID 0只是单纯地提高性能,并没有为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保证,而且其中的一个磁盘失效将影响到所有数据。

因此,RAID 0不能应用于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
RAID 1:它是通过磁盘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成对的独立磁盘上产生互为备份的数据。

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拷贝中读取数据,因此RAID 1可以提高读取性能。

RAID 1是磁盘阵列中单位成本最高的,但提供了很高的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

当一个磁盘失效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镜像磁盘上读写,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

RAID 0+1:也被称为RAID 10标准,实际是将RAID 0和RAID 1标准结合的产物,在连续地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且并行读/写多个磁盘的同时,为每一块磁盘作磁盘镜像进行冗余。

它的优点是同时拥有RAID 0的超凡速度和RAID 1的数据高可靠性,但是CPU占用率同样也更高,而且磁盘的利用率比较低。

RAID 2:将数据条块化地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条块单位为位或字节,并使用称为“加重平均纠错码(海明码)”的编码技术来提供错误检查及恢复。

这种编码技术需要多个磁盘存放检查及恢复信息,使得RAID 2技术实施更复杂,因此在商业环境中很少使用。

RAID 3:它同RAID 2非常类似,都是将数据条块化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区别在于RAID 3使用简单的奇偶校验,并用单块磁盘存放奇偶校验信息。

如果一块磁盘失效,奇偶盘及其他数据盘可以重新产生数据,如果奇偶盘失效则不影响数据使用。

RAID 3对于大量的连续数据可提供很好的传输率,但对于随机数据来说,奇偶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
RAID 4:RAID 4同样也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

RAID 4使用一块磁盘作为奇偶校验盘,每次写操作都需要访问奇偶盘,这时奇偶校验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因此RAID 4在商业环境中也很少使用。

RAID 5:RAID 5不单独指定的奇偶盘,而是在所有磁盘上交叉地存取数据及奇偶校验信息。

在RAID 5上,读/写指针可同时对阵列设备进行操作,提供了更高的数据流量。

RAID 5更适合于小数据块和随机读写的数据。

RAID 3与RAID 5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RAID 3每进行一次数据传输就需涉及到所有的阵列盘;而对于RAID 5来说,大部分数据传输只对一块磁盘操作,并可进行并行操作。

在RAID 5中有“写损失”,即每一次写操作将产生四个实际的读/写操作,其中两次读旧的数据及奇偶信息,两次写新的数据及奇偶信息。

RAID 6:与RAID 5相比,RAID 6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块。

两个独立的奇偶系统使用不同的算法,数据的可靠性非常高,即使两块磁盘同时失效也不会影响数据的使用。

但RAID 6需要分配给奇偶校验信息更大的磁盘空间,相对于RAID 5有更
大的“写损失”,因此“写性能”非常差。

较差的性能和复杂的实施方式使得RAID 6很少得到实际应用。

RAID 7:这是一种新的RAID标准,其自身带有智能化实时操作系统和用于存储管理的软件工具,可完全独立于主机运行,不占用主机CPU资源。

RAID 7可以看作是一种存储计算机(Storage Computer),它与其他RAID标准有明显区别。

除了以上的各种标准(如表1),我们可以如RAID 0+1那样结合多种RAID规范来构筑所需的RAID 阵列,例如RAID 5+3(RAID 53)就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阵列形式。

用户一般可以通过灵活配置磁盘阵列来获得更加符合其要求的磁盘存储系统。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