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科教版)实施两纲教育建议(四年级第二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运用地球仪认识和辨别一些自然的、社会的事物和现象。感受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产生珍惜地球、爱护家园的情感。
1、在学习地球的模样中,重点要了解人类不断探索自然的过程,其中可以介绍中国人的一些科学发现和成就,让学生感受到人类不断为探索地球而付出的努力,并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2、可以利用教材上的歌曲,或是其他素材,让学生感受世界各地人民对和平、友好的向往与追求,认识到世界各国是一家,祖国是地球村大家庭的一员。
文化认同••
人文传统
通过学习不同地区风味各异的饮食,了解祖国各地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感受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智慧。
公民人格••
平等合作
能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具有民族团结的意识。
公民人格••勤奋自强
感受各地、各族人民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自然条件开拓生活、创造奇迹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崇尚在任何环境中,克服不利条件,执着追求卓越、积极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品质。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感受中华民族利用自然资源发明创造美好生活的勤劳和智慧。
1、可以进行丝绸作品或者瓷器作品的展示活动,有条件的带领学生去上海博物馆参观,也可以到上海其他陶瓷艺术中心之类的地方去参观,还可以发掘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让学生先充分理解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制作工艺,感受其美,体会其价值。生动形象地说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成就。
2、自制中国政区图的拼图,然后开展拼图游戏,也可以开展关于各省市、特别行政区的简称与全称配对的活动,使学生对祖国的政区有一个正确的、清晰的认识。
3、收集台湾的民谣、诗歌、歌曲等,让学生感受台湾与大陆文化、风俗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大陆与台湾血脉相连的关系。并且收集有关台湾的明信片、邮票、书籍、特产、新闻、剪报等,有条件的话在教室内布置一条“台湾风情街”。
国家意识••
国家安全
为山河秀丽的国家而自豪,并具有保护祖国壮丽河山的初步意识。
文化认同••
民族历史
知道我国有不少自然文化遗产,反映了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公民人格•
社会责任
具有保护祖国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共同管理我们的家
国家意识••国家观念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
传统佳节
文化认同••
民族历史
了解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知道节日背后的历史含义,感受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感受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受人们以节日体现对家的眷恋,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1、在交流传统佳节时,要突出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无论是祖国大陆,还是海峡对岸,还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还是海外游子,都在共同庆祝我们民族的传统佳节。
2、有条件的话可以由学生模仿或者表演印象最深刻的民俗活动或舞蹈。
3、也可以在课后以自编小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4、让学生围绕“如果你到外地去,或与外地人交往时,你会如何对待这些地方的礼节?如果遇到自己不习惯的礼节你会怎样?”等话题展开充分讨论,让学生学会尊重各地待人接客的风俗礼节,并能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正确运用。
2、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传统民居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保存地方传统民居的意义。
文化认同•人文传统
通过探究不同地区的民居,了解祖国各地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感受各地各民族人民利用自然,创造幸福生活的聪明智慧。
公民人格••
勤奋自强
感受各地、各族人民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自然条件开拓生活、创造奇迹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崇尚在任何环境中,克服不利条件,执着追求卓越、积极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品质。
别具特色的民居
国家意识••国情意识
认识祖国各地自然环境繁荣差异和风俗习惯的反映在居住方面的多样性。
了解生活方式的差异与自然环境、生存环境的关系。
从各地别具特色的民居中,感受人们因地制宜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体会民族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感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1、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开展民居调查,交流、认识各地的民居特色及其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的联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愿意学习好汉语,感受汉语的魅力并由此产生骄傲自豪的情感。
1、可以将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统一文字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的交往等重要性,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激发学好汉语,学好汉字的情感。
2、可以让学生练习书写一些汉字,得以亲身体验,激发学生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意识。
公民人格•
社会责任
了解我国根本的政治管理体制,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公民人格•
诚信守法
了解、并能执行和遵守我国的民族政策,能欣赏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
公民人格•平等合作
知道各地、各族人民和谐、幸福地生活在中华大家庭中。
第二单元
千年文明
独具风韵
独特的文字
文化认同••
民族语言
知道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既表音又表意的文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2、要让学生认识传统佳节源远流长的历史,可以举行故事会,或者小报展示进行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珍视传统民族节日的情感。
3、结合一些传统节日承载的意义进行相应拓展。如春节中对新生活积极乐观的心意、中秋节中象征团结的亲情,或者端午节中纪念屈原的爱国情等,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民族佳节、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
文化认同•
3、交流一些书法家的故事,感受不能骄傲自满以及勤学苦练的重要性。
文化认同•
民族历史
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技术曾经在世界上占有的优势地位。
公民人格•社会责任
知道我国语言文字需要后代人继承、发展,才能继续在世界上独放异彩,能规范用语、礼貌用语,学好汉语。
“柔”与“刚”的工艺
国家意识••
国家自强
通过对丝绸、瓷器等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学习,对中华民族拥有曾经领先世界水平的、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成就而自豪。
2、鼓励学生寻找传统文化艺术现在面临的问题,并讨论表达自己对继承和发展民族工艺的看法,如改良技术、开发新产品、加强宣传推广等等。激发学生树立重振传统文化艺术雄风的理想。
文化认同••
人文传统
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明发展史和世界文明上的价值,体会中华先人的聪明才智。
公民人格•社会责任
知道一些我国文化遗产目前存在的问题,愿意继承、发展民族文化精粹,使其继续在世界上独放异彩。
国家观念
了解祖国辽阔的国土、独特的地形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各种自然景观。其中有不少已经成为世界自然和人文遗产,加深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感受祖国秀丽的风貌,激发并愿意保护祖国的壮丽河山,在旅游和生活中初步具有环保意识。
1、从认识我国东高西低的地势特征和多姿多彩的地形地貌景观,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发源地的原因。并初步感知了解黄河、长江等江河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文化认同•
人文传统
通过学习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了解祖国各地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
公民人格•
社会责任
了解不同地区待人接客的独特礼节,学习用适当的礼节与其他地方的人交往。
公民人格•
平等合作
感受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国家意识••
国情意识
崇尚在任何环境中,克服不利条件,执着追求卓越、积极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品质。
了解生活方式的差异与自然环境、生存环境的关系。
学习各地不同的待客之道,不同的民俗活动,到他乡异地与人交往时,能遵从当地人的风俗礼节,在接待外乡来客时能考虑对方的风俗习惯。
1、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特色的风俗礼节、民俗活动的资料让学生观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经验谈谈,感受到待人接客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1、通过联系和回忆之前学习有关中国地理环境的知识,补充南北方气候、物产的差异,引导学生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主题。
2、可以进行不同主题的竞赛活动,如“南北食物名称赛”,感受南北方人在食物创造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或者“这个你知道吗?”交流同一食物在不同地区的称呼差异等,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团结的民族。
人文传统
探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民族文化底蕴。
公民人格•社会责任
珍视传统民族节日,正确对待中国传统节日与外国节日。
第三单元一方水土
养一方人
风味各异的饮食
国家意识••国情意识
认识祖国各地自然环境繁荣差异和风俗习惯的反映在饮食方面的多样性。
了解生活方式的差异与自然环境、生存环境的关系。
从各地饮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感受人们因地制宜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感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科教版)实施“两纲”教育建议(四年级第二学期)
教学内容
民族精神部分
生命教育方面
实施建议
年级
单元主题
课题
教育要点
具体要求
教育要点
具体要求







第一单元
锦绣中华
是我家
祖国的位置
国家意识••
国家观念
知道中国位于亚洲,在东半球,能在地球仪上找到祖国的位置。
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国家意识国家意识••国家安全
了解宝岛台湾的历史,知道祖国领土必须完整,神圣国土不可侵犯。为祖国而感到骄傲。
公民人格•
社会责任
了解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产生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愿望。具有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初步意识。
壮丽的山河
国家意识••
懂得尊重生命,尊重他人
为自己生长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多民族国家而自豪,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学习参政议政。
1、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民族风情展或者关五十六个民族风土人情的知识竞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各个民族的特点和互相差异,注意到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重要性,并学着欣赏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
2、通过小型的社会调查、登陆“政府门户网站”、各区人大网站、关注电视新闻、阅读报刊杂志了解“人大代表”的工作,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访问“人大代表”。明确:人大代表来自于人民,人大代表为老百姓做实事。
文化认同••
民族历史
知道人类探索和证明地球形状的过程,体会人类不懈的探索精神。
公民人格•
社会责任
认识到祖国和世界各国都是地球村的一员。
学习与他人合作
知道世界各地人们交流交往越来越密切,都是一家人。具有相互平等、合作的意识。
辽阔的国土
国家意识••国家观念
知道我国疆域辽阔,了解我国的政区划分。
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3、了解公民为什么要积极认真地参与人民代表选举的意义,可以通过“争做学校小主人”或者“争做社区小主人”等活动来亲身实践。
国家意识••国情意识
各少数民族都有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方面的特色。
文化认同•民族历史
知道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统一在一起,对中华民族发展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具有民族团结的初步意识。
1.能运用中国政区图和地势图认识和辨别一些自然的、社会的事物和现象。
2.知道我国因不同的地形、地貌有着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理解这种差异的存在,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1、让学生用铅笔描一描中国的疆域轮廓,想一想怎样可以记住我国疆域的大致轮廓,并说一说祖国陆地面积的大小。对祖国的疆域有一个正确的、清晰的认识。
2、尽可能多地展现反映各种景观的照片和录象,让学生体会我国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并为祖国拥有如此多的美景而骄傲。提升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兴趣。
3、注意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既有发达的城市,也有贫困的农村,地区发展不均衡。
4、组织学生围绕“中国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为主题,开展一个剪报、图片展览活动,以增强学生对世界遗产之价值以及保护遗产之重要性的认识。
3、交流不同地方的菜谱,感受气候、物产对各地菜肴特色的影响,同时也可以讨论人们之间频繁的交往、交流甚至迁徙,对口味和菜肴的改变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可以设计一个模拟活动,假设来自四川、广东、东北、宁波的小朋友要来上海人家中体验生活,学生作为小当家该如何为他乡的小朋友安排一日三餐。体会饮食的多样性的同时,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学习待客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