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育——日常生活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特梭利教育——日常生活篇
第一篇:蒙特梭利教育——日常生活篇
蒙特梭利教育——日常生活篇
经由各种日常练习经验,培养孩子从照顾自己、待人接物和维护环境中,理解自律、助人、关怀事物的社会行为。

(一)日常生活教育是蒙特梭利教育起点和重心
“成人常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评断儿童,因此无法了解儿童他们所在乎的其实是外在目的的之达成,而成人也常误以为幼小的儿童所追求的乃是智性的知识。

而知识的获得乃是儿童重新出发的起点,而知识就是必须先存在的要件,所谓知识获得就是要重复同一活动(例如穿衣吃饭等)已累积经验后所得的必要条件。


籍由日常生活教育透过孩子的手,不断地操作,能引导孩子学习独立、专注、协调、和秩序,充分朝向完整人格迈进。

“成长由于反复的练习,而不是一开始就领悟新知识。

当儿童开始反复练习某一活动时,内在就开始成长,外在则表现出纪律,这些活动并非在每个年龄层重复地出现。

事实上,反复练习的活动是配合儿童的要求,教育的实验方法就是要提供一些活动,以满足成长中的个体的各项要求。


我们的教育方法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个自愿练习的活动,当儿童做出具有某种目的的动作时,达到了既定目标,并在耐心的反复练习中,加强他的意志力。

而意志力其他能力一样,是经过适当的练习而发展增强出来的,儿童的各种智能练习和实际生活练习都包含了意志力的练习。

此时,心智由紊乱变得井井有条,奠定了儿童智能与道德发展的基础,而这也正是天下教育专刊所强调的未来之竞争力——品格教育。

“儿童拥有这些美德,是因为他们在反复练习中培养了耐心,服从别人的愿望与要求中学习温柔、乐见别人的成就而不妒嫉,或怨恨中发展了良善,就是从儿童的内在建立起纪律的计划蓝图。


(二)日常生活教育主要训练孩子的四种能力
1、专注(CONCENTRATION)
当儿童发现自己可以主动地去认识了解其所在的环境,而且自由运用其能力并增长心智时,他们的缺陷显著地消失了。

四周充满了有趣的事物可做,他们可以随意地重复练习,并且从一段工作的专注到另一段工作的专注。

一旦儿童到了这个阶段,他们能工作且专注于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很长一段时间,而他们的偏差行为也消失了。

儿童发展最初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专注,这是性格与社会行为的基石。

儿童所在环境的重要性,没有人能从外界影响而使幼儿专注,只有靠自己才能组织他的精神生活,没有人能代替他做工作。

儿童需要实际的工作材料来工作以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

1)工作需吸引孩子之愿意操作工作。

2)籍由一个工作的反复操作练习,即可增长其专注时间。

2、协调(INDEPENDENCE)
在从事日常生活练习时,基本上运用到的“运动”是没有种类限制的。

人类在生活上一定会用到各种动作:如:走、跑、跳、拿、倒、夹、捏、敲、拉、吃、喝、转动等。

为了维持生
活,我们甚至会发展许多延伸动作,因此,于日常行生活中加强练习这些动作之目的,在使孩子能透过对他们仍相当复杂、及困难的动作强化其肌肉及运动协调性,以达正常发展。

并且透过这一练习,加强孩子的意志,与由活动中培养自信与独立。

凡是能增进动作协调的练习活动,都是在达在一个特定的预设目标,借着练习,儿童不仅锻练了他们的肌肉,也重整充实了心智。

3、独立(COORDINATION)
人类的发展是呈阶段性的,个人所享有的自由乃是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并不是决定要独立或是要独立就能独立。

独立是先由一种生理状态所展开,是由于发展成长而造成的改变过程,因此有三项重要的部份能决定幼儿幼儿独立状态: 1)、精密的神经组织 2)、神经细胞的形成 3)、骨胳的发展
一个拥有新的能力而更加独立的儿童,如果能够自由地运用其能力,就能正常的发展,儿童因运用其获得的独立而成长。

个体不断追求独立,而后能自谋生活,这是自然界共同的现象,所有生物各自发展独立,因此儿童乃是按着大自然的计划而成长,渐渐的到达自由的境界。

独立是不断活动而获得的,自由是不断努力而获得的,所以生命永远不可静止不动。

独立并非静态的,而是不断的前进发展为了获得自由、力量以及增进自己的能力,它必须继续不断的努力下去。

儿童的第一个本能就是靠自己而行动,不要别人的帮忙。

当他拒绝别人代劳时,就是表示他有意独立行事,靠自己意念而有所行动。

儿童不断的工作以追求独立,他要获得自己的知识去经验这个世界,去观察一切,而不借助他人的力量。

当我们给予儿童自由与独立时,我们就是将自由给予一个准备行动的工作者,儿童不可能不工作、不活动而活着,这就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性。

蒙特梭利说:“独立是自由的先决条件,”个体如不透过工作先求其身心独立,则无自由享受可言。

因此,成人所能帮助儿童的就是给与儿童必要的援助使其能向独立之路迈进,不必要的协助对幼儿而言只是徒增障碍而已。

儿童如何获得独立?“透过不断的活动”可获得独立。

独立非静态,它是持续不断的克服,不仅要达到自由也要获得力量。

儿童想要透过工作(活动)寻求独立——身心我独立。

他希望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透过自己的努力去经验与观察世界,生命世界中生物都是活动的,生命的高峰就是“活动”,只有透过活动才能使生命完美。

心理学家说:“人类的直立姿势是经历四阶段建立起来的。

首先坐,其次以用腹部滚动与爬行。

然后我独自站立,抓物走路,最后则达到第四阶段——独自走路。

这些纯粹都是来自于成熟的内在历程。

”一旦儿童能独立,则学习上就会进步迅速,反之则进步缓慢。

些种哲学教我们:勿给予儿童多于必要的援助,当儿童达成独立时,成人的继续援助将成为一种障碍,如果儿童的手想工作,则我们必须供给他可练习活动之物。

其行动可导引自身走向独立之路。

4、秩序(ORDER)
儿童我敏感期中最明显的就是秩序感。

人类的智力并非无中生有,
而是建立在幼儿的敏感期
中所打下的基础。

幼儿有双重的秩序感,其中之一是外在的秩序感,属于幼儿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知觉;另一种是内在的,这使幼儿察觉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及它们相关位置,这种敏感性可称做“内在适应”。

总而言之,幼儿成长的使命为:“为学习建立基础。

”因此,专注、协调、秩序、独立等物质皆为学习大楼前之地基,地基越深越稳固,大楼盖高才安全,否则一旦楼垮则所有努力白费。

也因其为基石的部份,一般父母不无建商般投机之心理,以为楼房盖起,地基完全不复见,因此偷工减料,殊不知基础的薄弱影响久久远远。

因此,为人父母者深思。

日常生活教育基本上都是运用孩子生活上应具备的生活技能,只要孩子愿意动手做,即可达到上述四个目的,此四种能力之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达到自我照顾之能力。

刺激孩子愿意动手做,应该让孩子感觉到: 1.我会做。

2.我喜欢做。

3.我会越做越好。

(三)、日常生活教育的设立及使用原则 1.由小→多 2.由简单→复杂 3.由具体→抽象
4.给孩子反复操作的练习的机会5.借由操作可达自我教育之目的 6.美
7.具有文化特色
(四)借由日常生活教育,希望帮助孩子达到 1.专注力养成
2.注意到自我,孩子才会渴望独立。

3.正确的礼仪,以帮助孩子发展社会性4.注意到周围的环境。

5.基本动作的协调训练完成6.增加孩子的责任感
(五)日常生活教育的目的 1.各孩子学习语言作准备 2.为孩子学习数学作准备
(六)成人在引导日常生活工作时应尽的责任
从儿童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心智的发展是经由动作而来。

借由动作又再帮助心智的发展,而心智又更新下一个动作与活动的表达方式。

因此,心智和动作是一体之两面,所以必须让儿童自由选择他们
自己的工作,正如他们在自发性活动时绝不可以被打扰一样。

什么工作也别加诸于其身上,成人应该要安静、被动,耐心地等待,尽量使自己远离现场,以淡化儿童本身的人格,而留给其充分的空间以拓展其精神。

成人的角色应尽量激发幼儿的潜能,在小孩自己动手做得到的范围内多予鼓励及协助,态度必须谦卑、要有耐心、摒除骄傲自大心态,信赖孩子的能力,允许孩子自错误中学习。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如果我们都尽可能了解幼儿之秘,了解生命的真谛,不再有偏见误解及自以为是,儿童能受到应有的尊重,及允许其自主独立。

我们的孩子将获得健全的人格发展,成长为一成熟的、具有独立思想及判断能力的成人。

二、日常生活的教具设计
日常生活教育所设计的内容都是以小朋友最熟悉的,在家里天天生活的过程天天要做的事,和时时要使用要操作的东西,来帮助孩子自己做、自己拿、自己用。

它们通常是比较简单明确的工作。

它的目的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幼儿如何正确的去做和正当的使用工具之外,更重要是在这些活动当中,培养他们独立的去应付周围的事物,也在生活环境中能够担任任何工作。

让小朋友从这些具体的练习中,奠定一个发展成人的基本能力及德行。

以养成个别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

同时也促进他的专注力、意志力、理解力和秩序感的发达。

近代教育学者杜威也是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支持者。

他也认为“生活即教育”。

跟蒙氏的主张凡是属于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纳入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一样,因此他希望老师及家长们一方面能协调孩子智能的启发,与本国文化的要求,一方面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自己研制教具,准备环境,让孩子能得到独立而完美的成长。

我们所提供给儿童的特别日常生活活动,是依照不同的环境而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两个主题。

1、照顾自己:
例如穿、脱衣服、鞋子、刷牙、洗手、洗脸、梳头、修剪指甲、洗烫衣物等活动。

2、照顾环境:
例如除灰尘、扫地、刷桌了擦镜子、铜器、插花、洗叶子等工作。

蒙氏教育法先由日常生活开始着眼。

1、孩子离开父母,要先适应分离的焦虑感,并给予安全感。

孩子刚刚来到学校,一定会产生跟家人分离的焦虑。

日常生活区就是儿童生活上所能使用的东西。

跟他们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这样一来比较容易产生安全感,渐渐减少分离、陌生的焦虑。

2、真实感。

实际生活的练习,让孩子更加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活动,而反复练习则是达到完美的秘诀。

孩子必须从外在世界去建立他的智力结构。

完美的动机—重复—渐向完美—达到完美幻想与真实分辩。

在零到六岁的幼年时期不容易去分辩,所以真实的外在世界就从日常生活开始。

如果孩子没有真正为一群
人摆过餐桌,没有实地使用刷子去刷洗、桌子,亲自清洗餐盘然后擦干,那么他永远无法具有这些真正的能力。

3,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目的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让儿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①手眼协调(coordination)②专心(concentration)
③秩序(order)
④独立(independence)
四、日常生活教育的工作内容
日常生活教育所设计的一连串活动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能够自己独立去做事情,而且要一天比一天做得好。

那么日常生活训练的工作内容有哪些呢?大致可分为七大项,现在一一说明:
(一)一般物品的放置
我们要针对孩子的需要,来建立适合它们的场所,为其他的动作做万全的准备,并且提示怎么去完成。

让他们在任意做的时候,能够独立完成。

(二)一般物品用法的原则
日常生活练习是从简单开始,再做复杂的练习。

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开始探索一个新鲜的事物时,一定会发现一些活动模式,
是自己熟悉的也是自己家里看过的、做过的。

例如:如何拿托盘、杯子、搬运桌椅、取水、倒水以及如何使用地毯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动作,得到转、准的要诀。

体会安静、秩序和谐生活的恬适、优美,(三)生活礼节
我们教导孩子社会行为的基本要素,引发孩子的兴趣,把注意力引用到生活上。

孩子不仅仅学习保持安静,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安静。

不只学会了各种问侯的礼仪,也会应用到其他同伴之间。

(四)肢体控制
孩子的需求和成人不同,我们必须籍着观察来帮助他们学习生活,发展体能。

像三到六岁的孩子,除了喜欢趴在地上,也喜欢坐在地上,两腿盘起或伸出一条腿到旁边,让支撑身体的范围更宽广。

坐卧能持久。

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都准备有工作地毯,让孩子坐在地毯上工作。

其目的是让孩子轻松舒畅的学习工作。

这是老师准备环境的一部分。

此外,如何锻炼孩子的肌肉,也是蒙特梭利教育环境中不可缺少的。

例如,户外大肌肉运动有呼啦圈、拔河、气球伞等。

室外大肌肉运动有学习动物的表演,走平衡木,垫上游戏等.每项复杂的活动都有单一的理念,要做好变化多端的动作有一个秘诀,就是“平衡”。

因此蒙特梭利教室有“线上活动”的设计,其目的是帮助
孩子平衡,不但是肢体活动的必要练习,也可以帮助孩子大脑的发展,它能让孩子走得更好,增加大脑对肌肉的作用,同时帮助姿势正常发展。

(五)动作协调
四到五岁的儿童因为肌肉和神经系统发展的不够成熟,所以会有拿捏不准或动作不稳的状况,因此在蒙氏教室里,我们设计了手、眼和大、小肌肉的协调。

这些训练编排在日常生活常见的动作之中。

让孩子热衷学习日常生活实际动作,练习手、眼和大、小肌肉的协调。

这些活动对孩子十分有帮助。

(六)照顾自己
通过种种活动,让孩子渐渐脱离依赖大人的习性,而慢慢的独立,不过可别心急,顺着孩子的节奏,尽量少指唤他,要这样,要那样,
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你在示范正确动作时,让孩子也在一旁练习。

有些窍门和领悟都是从反复练习中得来的。

所以家长和老师尽可能别给他太多的干扰。

(七)照顾环境
在教室里孩子可以选择适当的工具,开始整理环境,这时候教师尽可能地帮助孩子让他们独立作业,亲手完成每个动作的细节,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与环境产生一种亲密的关系。

在了解日常生活教育中道理和重要性之后,家长如何在家里实行日常教育呢?当你看到孩子“碰”的一声把门关上,或是口出脏话的时候,你会立刻责骂“谁教你的?”
其实并没有教他,只因为他凑巧看到你也做过同样的事,或者听到别人也说脏话,他可能不知其中的意思,不过他倒是很自然的学起来并加以运用。

另外,就是要训练孩子“独立”,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他们可以做的,不危险的,就放手让他去做。

因为“独立”是孩子成长中天天盼望的,这样孩子快乐,你也快乐。

日常生活训练活动经常被设计用来教孩子如何克服周遭的困难,然后在自己的环境中完成任务。

日常生活中一些例行公事,对于成人来说是非常简单、容易的,但是对于三到六岁的孩子而言,却是新鲜又刺激的,他必须试着去学习正确的办法,去适应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

当我们教孩子这些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活动时,应该要放慢速度好让孩子清楚明白,同时也留意周围的环境。

需设计能提供他们使有的物品,大小尺寸适当,形式简单方便,并注意美观整齐,给予安置在固定的位置
第二篇:蒙特梭利教育
蒙特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以培养独立、自主、有责任感、懂得关怀别人、并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为目标的教育方法。

蒙特梭利简介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1870 年
8 月31日玛利亚· 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小镇。

父亲亚历山德鲁· 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

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因此从小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性,以及热忱助人的博爱胸怀。

玛丽亚·蒙特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

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

《西方教育史》称她是二十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1952 年 5 月 6 日逝世于阿姆斯特丹,享年82 岁。

特点:
1、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同的教育。

反对填鸭式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

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

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

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

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奖惩制度。

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

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教育理念
概述
蒙台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

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

她特制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儿童进行感官练习。

儿童发展观
蒙台梭利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看法,是她全部教育学说的基础。

过去许多人批评她在这个问题上纯属遗传决定论,其实并不尽然。

纵观蒙台梭利的全部学说,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既不是单纯的内部成熟,也不是环境、教育的直接产物,而是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而实现的”(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1949年英文版,第97页)。

蒙台梭利肯定,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及早进行教育,丰富儿童的经验,可以消除和防止智力落后的现象。

具体地说,蒙台梭利首先强调的是人和遗传素质和内在的生命力。

她说: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他的生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起来的”。

对儿童来讲,生命力表现为自发冲动,因此她把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发作为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对旧学校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予以猛烈抨击。

她说:“在这样的学校里,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每人被束缚在一个地方——桌子边”,这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

在身体方面,导致骨骼畸形;在心理方面,教师为了把零碎干
瘪的知识塞进儿童的头脑,用奖励和惩罚诱逼儿童集中注意和缄默不动。

蒙台梭利否定奖励、惩罚等强化的作用,强调儿童的内在力量、主观能动性;要求环境(刺激)要适合儿童的内在需要和兴趣,认为儿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变化和发展。

蒙台梭利又认为,生命力的冲动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是活动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为了使儿童的生命力和个性通过活动得到表现、满足和发展,就必须创造适宜的环境。

蒙台梭利为“儿童之家”设置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一个较大的花园,学生可自由进出;轻巧的桌椅,4岁儿童便能随意搬动;教室里放有长排矮柜,儿童可任意取用放在里面的各种教具。

这样的环境设置明显地是服务于儿童的自由活动的。

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来看,蒙台梭利强调通过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发展呈现一种节律(阶段):童年是个性形成最重要的时期,“没有比这个时期更需要智力方面的帮助”了(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第27页)。

而在童年期,儿童的各种心理机能也存在不同的发展关键期,例如,2~6岁是对良好的行为规范的敏感期,2~4岁是对色、声、触摸等感觉的敏感期。

某种感觉能力在相应时期内出现、消失,当它们出现时,能最有效地学习;忽视了敏感期的训练,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正是很多低能儿童之所以低能的主要原因。

因此,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又是举足轻重的。

蒙台梭利说,环境问题在她的教育方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蒙台梭利还认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发展节律,教育要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须用不同的教育来适应不同的成熟节律,因此她十分强调个别教学,让儿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动,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应该如何看待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我们认为,蒙台梭利由于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未能正确阐明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她的全部学说的基点是儿童内在生命力的自发冲动,把教育看作仅仅是儿童潜能(本能)的展现,虽然她也注意到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