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概论一课一文

合集下载

第01章——电磁学概论

第01章——电磁学概论

互感系数的大小,决定于两个线圈的匝数、几何形状、相 对位置以及周围介质等因素。其大小反应了一个线圈在另外一 个线圈中产生互感电势的能力。 (三)线圈的极性 对于互感电压,因产生该电压的电流在另一线圈上,因此 ,要确定其符号,就必须知道两个线圈的绕向。这在电路分析 中显得很不方便。为解决这个问题引入同名端的概念。 当两个电流分别从两个线圈的对应端同时流入或流出,若 产生的磁通相互加强时,则这两个对应端子称为互感线圈的同 名端。
F12 =
4Π ∫l1 ∫l2
μ0
I 2 dl2 * ( I1dl1 * er ) 2 r 12
µ0——真空中的磁导率,其值为4π*10-7H/m; r12——两个电流元之间的距离; er——单位矢量。
二、磁感应强度 根据电磁场观点,两个电流回路之间的作用力实质上是 通过“磁场”来间接作用的磁场力,用毕萨定律描述磁感应 强度如下式: μ0 Idl 1 * e r B1 = r2 4π ∫l1 B——磁感应强度,单位为特斯拉(T)。 载流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流产生磁场为电流的 磁效应。 通电导线(或线圈)周围磁场(磁力线)的方向,可 以用右手定则来判断。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可以应用左手定则来 确定。
体物质和真空中。
∂D ∂t ——位移电流密度,存在于磁场随时间变化的任何实
八、自感与互感 在实际电路中,磁场的变化常常是由于电流的变化引起的。 因此,把感应电动势直接和电流的变化联系起来具有重要的 实际意义。互感和自感现象的研究就是找出这方面的规律。 (一)自感 由于线圈自身电流的变化而引起线圈内产生电磁感应的 现象,叫做自感现象。由自感现象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叫做感 应电动势。 线圈自感系数的大小,决定与线圈本身的结构(如匝数 、几何形状、尺寸)和周围介质的导磁系数。 (二)互感 两临近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现象称为互感现象。

广播电视概论课后题答案

广播电视概论课后题答案

一、填空题㈠广播的诞生IV无线电波的发现。

(1820)年,[丹麦]奥斯特博士,发现了电与磁的关系。

1831年,[英](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1864年.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现了电磁学基本原理f1873年.发表了《电磁论》,确立了电磁学,并证明电波的速度为30公里/秒。

他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1888年(徳国)科学家海尼?赫兹发表了电磁波特性分析的最早著作《电磁波及其反应h 1965年,国际无线电学会决定,以赫兹的名字作为无线电波长的计量单位。

2v无线电传送信号成功。

1894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同时发明了(无线电)。

3、无线电传送声音的实现。

[加拿大]费森登•(1906)年■通过无线电报装置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标志着这种新传媒的问世。

4、广播电台的诞生。

1916年,美国马可尼公司25岁的无线电报务员戴维?萨诺夫发明了(无线音乐盒)即收音机。

1920’年门月2°日,美国匹兹堡广播电台(KDKA)(广播电台)正式播音,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家正式的广播电台。

一般认为它的开播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

㈡电视的诞生IV电视技术的准备。

1873年,英国工程师(约瑟夫•梅)发现“硒”的光电转换能力.在理论上说明可以利用电讯号传播图像,这是最早提出的电视传播原理。

(1884)年,德国科学家保罗?尼普科发明了机械式光电扫描盘(荧光屏的雏形)。

1923年,美籍俄裔物理学家(左瑞金)发明了光电管,用电子束的自动扫描组合画面•为电视摄像机的设计做出了贡献。

2、实验性的电视播映。

1925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徳采用电视扫描盘,完成了电视画面的完整组合及播送。

贝尔徳因此被称为“(电视之父)53、正式的电视播送。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亚历山大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众电视发射台,开始定期播出节目,故这一天被公认为世界电视事业的诞生日。

1939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在纽约帝国大厦)转播了纽约世界博览会盛况•首次用电视报道了美国总统主持博览会开幕典礼的实况。

第1章 概论、第3章 直流电机原理

第1章 概论、第3章 直流电机原理

供给励磁绕组电流的方式称为励磁方式。 分为他励和自励两大类,自励方式又分并励、串励和复励三 种方式。
+
U
G

(1)他励:励磁电流由其它直 流电源单独供给。
I = Ia
励磁电流
+
If
Uf

(2)并励 发电机的励磁绕组与电 枢绕组并联。且满足
(3)串励 励磁绕组与电枢绕组串联。 且满足
Ia = I+ I f
转子
外形图
内部结构图
直流电机的结构剖面图 1—换向器;2—电刷装置;3—机座;4—主磁极; 5—换向极;6—端盖;7—风扇;8—电枢绕组;9—电枢铁心
定子结构图
直流电机的定子主磁极 1—主极铁心;2—励磁绕组;3—机座;4—电枢
转子结构图
直流电机的电枢 1—转轴;2—轴承;3—换向器; 4—电枢铁心;5—电枢绕组;6—风扇;7—轴承
主要章节
第1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10章 10章 12章 第12章 绪论 直流电机原理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运行 变压器 交流电机电枢绕组的电动势与磁动势 异步电动机原理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与制动 三相交流电动机调速 微控电机
为重点章
第1 章 概 论
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机械。 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机械。 1、电机的分类
4、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到电 磁学、动力学、热力学等学科。 在分析问题时,必须结合电机的具体结构,采用工 程观点和分析方法,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注意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计算方法。 建议学习方法 1)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 2)抓住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特性; 3)运用电路原理、物理学等基本理论分析各类电机内 部的电磁物理过程; 4)分析和掌握不同电机的雷同之处,理解公式 所表达的物理概念; 5)必须做到充分预习和复习。

磁性材料概论

磁性材料概论

磁性物体的
把物体置于外加磁场物体被磁化,这种被磁化的 物体称为磁性物体 根据磁铁的磁化率和符号划分性质:
抗磁性 顺磁性 弱 磁 性
物质的磁性
反铁磁性
铁磁性 强磁性 亚铁磁性
磁性材料
磁性认知的发展
• 十七世纪:英国,威廉.吉伯 :《磁体》 • 1899年:法国,居里提出居里温度,磁性转变。 • 1905:法国,郎之万基于统计力学理论解释了顺磁性随温度的变 化。 • 1921:奥地利,泡利提出玻尔磁子作为原子磁矩的基本单位。 • 1928:英国,狄拉克用相对论量子力学完美地解释了电子的内禀 自旋和磁矩,并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一起证明了静电起源的交换 力的存在,奠定了现代磁学的基础。 • 1936:苏联,郎道完成了巨著《理论物理学教程》,其中包含全 面而精彩地论述现代电磁学和铁磁学的篇章。 • 1936-1948:法国,奈耳提出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的概念。 • 1967:奥地利,斯奈特在量子磁学的指导下发现了磁能积空前 高的稀土磁体(SmCo5),从而揭开了永磁材料发展的新篇章。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磁性材料的分类
第四小组
概述
磁性材料一直是国民经济、国防工业的重要支柱 与基础,广泛地应用于电信、自动控制、通讯、 家用电器等领域,在微机、大型计算机中的应用 具有重要地位。 • • • • • 何为磁性物体? 磁性物体有什么性质? 何为磁性材料? 磁性材料如何分类? 每一种磁性材料有何性质与应用?

遥感概论课件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概论课件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
3. 电磁波谱:
按照电磁波的波长 (频率的大小)长短, 依次排列构成的图表,
构谱列成 ,以电可频磁 以率波划从谱分高。为到该Y低射波排线、表2 x射线、紫外线、见光、1 红外线、无线电波。 电 在真空状态下频率f与 磁 波电是磁 渐长波变λ之谱 的积区,等段一于的般光界按速线产c。波谱
辐射亮度(L):假定有一辐射 源呈面状,向外辐射的强度随辐 射方向而不同,则L定义为辐射 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 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朗伯源:辐射亮度L与观察角θ无关的辐射源,称为朗伯源。一 些粗糙的表面可近似看作朗伯源。涂有氧化镁的表面也可近似 看成朗伯源.常被用作遥感光谱测量时的标准板。太阳通常近 似地被看成朗伯源,使对太阳辐射的研究简单化。严格地说, 只有绝对黑体才是朗伯源。
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
影响
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太阳 辐射有时习惯称作太阳光,太阳光通过 地球大气照射到地而,经过地面物体反 射又返回,再经过大气到达传感器,这 时传感器探测到的辐射强度与太阳辐射 到达地球大气上空时的辐射强度相比, 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入射与反射后 二次经过大气的影响和地物反射的影响。 本节主要讨论大气的影响。
(,T)M (,T)M b(,T)
基尔霍夫定律表现了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Mi与同一温度、 同一波长的绝对黑体辐射出射度的关系, α 为吸收系数(1> α >0)。
把实际物体看作辐射源,研究其辐射特性,将其与绝对黑体进 行比较。首先,研充实际物体在单位光谱区间内的辐射出射度M 与吸收系数αλ的关系。假定有一封闭的空腔(图2.8).腔内有四 个物体B0,B1,B2,B3,首先腔内为真空,腔内能量交换不可 能通过传导和对流进行,只能以辐射方式完成。其次, 空腔内保 持恒温不变,因此,每个物体向外辐射和吸收的能量必然相等, 即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四版)习题集:第7章 导行电磁波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四版)习题集:第7章  导行电磁波

第7章 导行电磁波前面我们讨论了电磁波在无界空间的传播以及电磁波对平面分界面的反射与透射现象。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讨论电磁波在有界空间的传播,即导波系统中的电磁波。

所谓导波系统是指引导电磁波沿一定方向传播的装置,被引导的电磁波称为导行波。

常见的导波系统有规则金属波导(如矩形波导、圆波导)、传输线(如平行双线、同轴线)和表面波波导(如微带线),图7.0.1给出了一些常见的导波系统。

导波系统中电磁波的传输问题属于电磁场边值问题,即在给定边界条件下解电磁波动方程,这时我们可以得到导波系统中的电磁场分布和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在这一章中,将用该方法讨论矩形波导、圆波导和同轴线中的电磁波传播问题以及谐振腔中的场分布及相关参数。

然而,当边界比较复杂时,用这种方法得到解析解就很困难,这时如果是双导体(或多导体)导波系统且传播的电磁波频率不太高,就可以引入分布参数,用“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等效前面波导中的电场和磁场,这种方法称为“等效传输线”法。

这一章我们还将用该方法讨论平行双线和同轴线中波的传播特性。

7.1导行电磁波概论任意截面的均匀导波系统如图7.1.1所示。

为讨论简单又不失一般性,可作如下假设: (1)波导的横截面沿z 方向是均匀的,即导波内的电场和磁场分布只与坐标x ,y 有关,与坐标z 无关。

(2)构成波导壁的导体是理想导体,即σ=∞。

(3)波导内填充的媒质为理想介质,即0σ=,且各向同性。

(4)所讨论的区域内没有源分布,即0ρ=0=J 。

a 矩形波导b 圆柱形波导c 同轴线传输线d 双线传输线e 微带线图7.0.1 常见的几种导波系统(5)波导内的电磁场是时谐场,角频率为ω。

设波导中电磁波沿+z 方向传播,对于角频率为ω的时谐场,由假设条件(1)和(2)可将其电磁场量表示为()()()(),,,,,,,z z x y z x y e x y z x y e γγ--==E E H H (7.1.1)式中γ称为传播常数,表征导波系统中电磁场的传播特性。

电法勘探-感应类讲解学习

电法勘探-感应类讲解学习
作如下规定:X指测线方向,Y指垂直于测线的水平方向,Z指铅垂方向。如旁线XZ装置,前一个 字母表示发射磁矩指向X方向,后一个字母Z表示接收线框法指向Z方向,即接收磁场的垂直分量。 观测值的记录点定为发射和接收的中心处。
在实际工作中,发射磁距可指向X、Y、Z三个方向,接收线框也可接收X、Y、Z三个分量。 故同线和旁线装置分别有九种组合方式。如同线XZ与同线ZX装置。
“卡尼亚电阻率”____用互相垂直的电场水平分量和磁场水平分量计算的视电阻率。即
s
1
2 f
Ex Hy
2 2
“趋肤深度”____一般认为地下电磁场振幅衰减为地表强度的e倍时的深度,也称 电磁波穿透深度,上式δ就称为趋肤深度。
z趋肤深度
2
503
f
第四节 瞬变电磁法
0:基本原理
瞬变电磁法测量装置由发射回线和接收回 线两部分组成。瞬变电磁法工作过程可以划 分为发射、电磁感应和接收三部分。
1)频率域电磁法:利用多种频率的连续谐变电磁场; 2)时间域电磁法:利用不同形式的周期性脉冲电磁场;
频率范围:1Hz-100kHz
非接地方式(感应方式)是在地表敷设不接地线圈--磁偶极子,在线圈周围产生交变 一次电磁场,它能激发地下二次电磁场。地下二次电磁场的频率与激发场的频率相同,但相 位发生位移。由于一次场和二次场在观测点上的空间取向不同,所以这两种场的合成结果必 然形成椭圆。总电场(或磁场)矢量端点随时间变化的轨迹为椭圆,因此叫椭圆极化场。
由于良导电矿体内感应电流的热损耗,二 次磁场大致按指数规律随时间衰减,形成的 瞬变磁场。二次磁场主要来源于良导电矿体 内的感应电流,因此它包含着与矿体有关的 地质信息。
应用实例
1、划分地层结构与隐伏构造

EMC概述

EMC概述

2、 规范法(Specification Approach)
它是以贯彻EMC标准为基础,建立必备的实验条件, 通过测试验证,把电气、电子设备的的相互干扰抑 制在相应的EMC标准范围内,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美国运用这种方法较普及,从60年代一直延续到80 年代,因此周期长、投资大,且存在“过安全”或 “欠安全”的缺点。即“因某些EMC标准过于苛刻 而造成付出过多的代价”或“已符合EMC标准的设 备或系统,在它们构成最终系统时还可能存在不兼 容现象” 。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猛发展和推广,产品从部 件到系统的集成密度愈来愈高,直接用测试方法去 确定大量存在的EMC问题可能性就愈小。
九、电磁兼容设计的有效性
EMC设计的有效性是有一定范围的 • 敏感度阈值的定义为:使系统或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的空间某 点或电路某一特定点的干扰临界电平。该值可以通过实验或 计算预测获得。令M为系统电磁兼容安全系数,则: M=PS-Pi dB 式中,Ps为敏感阈值;Pi为系统或设备工作时,最大的实际干 扰电平。如军事设备没有封装时的M值应为-70 dB~-30 dB, 封装后的M值应为20 dB。则可以认为电磁兼容性设计的范围 应为-70 dB~20 dB,电磁兼容性设计只能在这个范围有效。 如系统在方案论证时其M的预测值低于-70 dB,就应该改变系 统的设计方案;若M的预测高于20 dB,就不必进行EMC设计 。
电磁干扰的三个基本要素
• 形成电磁干扰后果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 • 1、电磁骚扰源:任何形式的自然或人为电能装置 所发射的电磁能量,能使共享同一环境的人或生物 受到伤害,或使其它设备、分系统或系统发生电磁 危害,导致性能降级或失效,即称为电磁骚扰源。 • 2、耦合途径:即传输骚扰的通路或媒介。 • 3、敏感设备:是指当受到电磁骚扰源发出的电磁能 量时,会受到伤害的人或生物;以及会发生电磁危 害从而导致性能降级或失效的器件、设备、分系统 或系统。(许多器件、设备、分系统或系统既是电 磁骚扰源又是敏感设备。)

电磁学的发展简史

电磁学的发展简史

电磁学的发展简史物理2009-12-02 20:43:20 阅读17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我国古代和古希腊,人类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便了解到电和磁的一些现象和知识。

:春秋时代(公元前六百多年)十三世纪前后。

欧洲学术复兴。

通过实验研究自然规律蔚然成风。

当时得到磁学实验,发现了磁石有两极,并命名为N极和S极,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异性磁极相吸,同性磁极相斥。

一根磁针断为两半时。

每一半又各自成为一根独立的小磁针。

但这股实验风气,立即遭到教廷中那些僧侣的反对,被压了下去。

电和磁的研究又进入了停顿期。

十六世纪。

英国:吉尔伯特:发现了电和磁有一些不同的性质。

制作了第一只实验用的验电器1660年,德国工程师盖利克,发明了第一台较大的摩擦起电机,使较大量电荷的获得成为可能。

1729年,英国:格雷:发现了导体和绝缘体具有不同的导电特性,这为电荷的输运奠定了基础。

1733年,法国:杜费:发现了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电荷。

1745年:荷兰:物理学家穆欣布罗克:发明了莱顿瓶,为电荷的储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为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

1747年:美国:富兰克林:在杜费的基础上,引入了正电和负电的规定,为定量研究电现象提供了一个基础,具有重大的意义。

他还认为。

摩擦的作用是使电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而不是创造电荷;任何一与外界绝缘的体系中,电的总量使不变的。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电荷守恒原理。

电荷的获得、储存和传递为定量研究电现象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在认识了电荷分为正负两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后,人们很快便转向研究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利的定量规律。

1750年,德国:埃皮诺斯:发现了两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其距离的减小而增大的现象,但他没有深入的研究下去给出定量的规律。

1766年:德国:普里斯特利: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带电的空心金属容器内表面上没有电荷,而且对内部空间没有任何电力作用,他做了猜测,认为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万有引力相似,即与他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电磁兼容概论(何金良编著)PPT模板

电磁兼容概论(何金良编著)PPT模板

第9章印制电路板的电磁兼容设 计
9.7I/O接口及连接器设计 9.8集成电路的EMC抑制 9.9模拟电路的瞬态干扰抑制 *9.10防护电磁干扰的软件方法
第10章电磁兼容性预测的原
11 理
第10章电磁兼容性预测的原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根 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 观者准确的理解您传达的思想。
02
7.2电磁干 扰隔离装置
05
7.5防护元 件
03
7.3光电耦 合隔离地环

06
7.6防护电 路
第7章电磁干扰的隔离 与抑制技术
7.7触点开关噪声 及其抑制
第8章信号传输回路的干扰控
09 制
第8章信号 传输回路 的干扰控 制
0 1
8.1屏蔽电缆的电 磁耦合分析
0 2
8.2辐射共模耦合
0 3
8.3辐射差模耦合
章 电 磁 兼 容
11
0 1
11.1概述
0 4
11.4电磁抗扰 度测试设备
0 2
11.2电磁骚扰 测量设备
0 5
*11.5电磁环 境监测仪器
0 3
11.3辅助测量 设备
0 6
11.6电磁兼容 试验场地
13 第12章电磁兼容测试方法
第12章电磁 兼容测试方

01 1 2 . 1 电 磁兼容测试
分类及测试标准
10.6电磁兼 容性预测的
分析步骤
10.4电磁场 的数值分析
方法
10.5EMC/ EMI数值模
型的建立
10.1电磁兼 容性预测
10.2电磁兼 容性预测的
基本知识

概论粗糙表面电磁散射问题

概论粗糙表面电磁散射问题

概论粗糙表面电磁散射问题1、引言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粗糙面电磁散射一直是一个十分活跃、有着大量实际应用、且为多学科领域共同研究的热门课题,从原子物理、医学成像、地球科学到遥感等都有粗糙面电磁散射的应用。

国外对地、海表面的电磁与光散射研究开展得较早,1963 年P.Beckmann 就利用Kirchhoff 近似研究了周期性和随机粗糙面的标量波散射,同时他们提出了复合粗糙面的散射并引入了遮蔽函数的概念。

1979 年Bass 等人利用微扰法和Kirchhoff 近似研究了粗糙面散射的遮蔽效应,利用积分方程法讨论了粗糙面的多重散射效应。

A.K.Fung、A.Ishimaru和J.A.Ogilvy等人进一步发展了粗糙面散射理论。

2、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粗糙海面的散射理论与实验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也初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复旦大学金亚秋等将Kirchhoff 近似与微扰法相结合研究了海面的电磁散射,提出了一层随机离散粒子和双尺度随机粗糙面的复合模型;研究了随机粗糙面高阶散射的解析理论,并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随机粗糙面后向散射增强的解析理论和数值分析结果。

电波传播研究所等利用机载雷达对海面进行了一些测试,获得了部分实测数据,为理论计算提供了验模的依据。

北京大学夏明耀等人从海面电磁散射的单积分方程方程出发,求解海面的散射系数,并对海面电磁散射的稀疏矩阵规范网格方法作了深入的研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吴振森等系统研究了粗糙面对波束的散射,研制了激光散射自动测量系统,从理论和实验上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目标表面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和单位面积激光散射截面(LRCS)单、双站角分布以及表面参数对其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为目标激光雷达散射截面计算和建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实验数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郭立新等人利用基尔霍夫近似、微扰近似对分形粗糙表面的电磁散射特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讨论了准波束入射条件下的时谐电磁波的电磁散射特性和窄带脉冲电磁波入射条件下的双频散射截面,并对动态海面的电磁散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物理学概论

物理学概论

物理学概论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力和运动的科学。

它涉及到各种现象和领域,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从日常生活中到高科技应用。

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物理学简介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力、热、声、光、电、磁等方面的研究。

物理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从伽利略和牛顿的时代开始,物理学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使用的各种电子设备、医疗器械、交通工具等都离不开物理学的原理和技术。

物理学还为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其他学科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验手段,推动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

2.经典力学经典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方式。

牛顿三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包括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这些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改变的原因和方式。

经典力学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天文学、工程学、航天科学等。

例如,根据经典力学原理,我们可以设计和制造各种精密的仪器和机械,如陀螺仪、加速度计等,用于导航、测量和控制。

3.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物理理论。

它与经典力学有所不同,因为微观粒子的行为往往不符合常识的观念。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和非局域性等。

波粒二象性是指微观粒子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这使得量子力学中的粒子不像经典力学中的质点那样容易被描述。

不确定性原理是指在测量微观粒子时,我们无法同时获得其精确的位置和动量信息,因为这会引起测量精度的冲突。

非局域性是指微观粒子的状态可以超越空间局域限制,这使得量子力学中的粒子具有超越时空的联系。

量子力学在原子和分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许多自然现象的关键线索。

4.电磁学电磁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电磁现象及其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概论一课一文
大二上学期我们开设了《电磁概论》这门课。

它的封面和大一上学期的《电路基础》一样,二者是《大学物理》分支。

我们系主任陶爷爷曾说:电子类的大学物理必须为电子类专业今后要学的”路与场”服务,为“路”服务应是以半导体三极管为基础的电路基础,它对微积分的要求不高,就放在第一学期,为“场”服务的是电流的磁场和电的磁感应为核心的电磁波,要用到高斯公式和斯托克斯公式,就放大二讲。

该课程以静电场的力与功,恒磁场的力与矩,磁动生电的涡旋场,电动生磁的位移电流,进而导出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和微分形式,还有发射出电磁波的能量密度矢量。

说到重点内容,理论方面有电场强度,电势以及梯度,恒磁场的基本现象与基本规律,楞次定律等等。

计算方面有电通量高斯定理,磁通量高斯定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等等。

由于时间短和实验器材不完备等原因,我们没有亲手做相关实验。

通过视频看了很多实验。

奥斯特在给学生讲课时,意外地发现了电流的小磁针偏转的现象。

当导线通电流时,小磁针产生了偏转。

安培重复奥斯特的实验,提出了磁针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就是大家在高中学习过的右手定则。

安培在实验的基础上,以严密数学形式表述了电流产生磁力的基本定律,即安培定律。

该定律表明,两个电流元的作用力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库仑定律很类
似,但是它们作用力的方向却要由右手定则来判断。

安培通过研究电流和磁铁的磁力情况,他认为磁铁的磁力在本质上和电流的磁力是一样的,提出了著名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该假说认为在物体内部的每个微粒都有一个环形电流,它们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小磁针,当这些小磁针的磁性排列一致时,就体现出宏观磁性。

法拉第是一个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在电磁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就是现在称之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且提出了力线和场的概念。

前面提到的安培和奥斯特等人的工作说明了电和磁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定律比他们前进了一大步。

他用实验证明了电不仅可以转化为磁,磁也同样可以转变为电。

我们需要知道的知识点:一、三大定律: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q1和q2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力与这两个点电荷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两个点电荷的连线,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

二、高斯定理:a) 静电场b) 稳恒磁场
三、环路定理:a)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b) 安培环路定
四、对比总结电与磁
电磁学静电场稳恒磁场电场强度:E 定义
基本计算方法: 1、点电荷电场强度 2、电场强度叠加原理 3、连续分布电荷的电场强度 4、高斯定理 5、通过电势解
得磁感应强度:B (T) 方向:沿该点处静止小磁针的N极指向。

几种常见的带电体的电场强度公式: 1、点电荷 2、均匀带电圆环轴线上一点 3、均匀带电无限大平面4、均匀带电球壳 5、均匀带电球体 6、无限长直导线 7、无限长直圆柱体:
作为一名物理学的学生,电磁学在我们的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要好好学习,将电磁学更好地运用到实际中,为人们造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