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尾号5
机械原理课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如力、功、能量转换等;2. 学生能描述并分析简单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包括杠杆、滑轮、齿轮等;3. 学生能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功的计算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图示和模型分析简单机械系统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和处理数据,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力学计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机械原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性,培养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爱;2.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3. 学生能够关注机械原理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步提高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原理基本概念:介绍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功和能量的概念及其转换关系。
2. 简单机械系统:讲解杠杆原理、滑轮组、齿轮组等简单机械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实际应用。
3. 力学计算: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分析。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简单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5. 应用与创新:探讨机械原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章节进行安排,具体如下:第一章:机械原理基本概念1.1 力的概念与分类1.2 力的作用效果1.3 功与能量第二章:简单机械系统2.1 杠杆原理2.2 滑轮组2.3 齿轮组第三章:力学计算3.1 力的合成与分解3.2 功的计算3.3 力的作用效果分析第四章:实践操作4.1 实验一:杠杆实验4.2 实验二:滑轮组实验4.3 实验三:齿轮组实验第五章:应用与创新5.1 机械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2 机械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5.3 创新设计探讨教学内容科学、系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西南交大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西南交大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公式,如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等;2. 了解机械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3. 理解并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分析、设计和计算简单机械系统;2. 能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机械原理相关问题;3. 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关注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3.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学生特点:学生为西南交通大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和力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力学基础、运动学、动力学;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原理概述内容:质点、刚体、力的概念;速度、加速度、位移;牛顿运动定律。
2. 机械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传动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内容:齿轮、皮带、链条传动;电机、传感器、执行器;机械系统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3. 机械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教材章节:第三章 机械原理的应用内容:典型机械系统案例分析,如汽车变速箱、机器人、风力发电机组。
4. 机械原理问题解决方法:数学建模、力学分析、计算方法;教材章节:第四章 机械原理问题求解方法内容:建立数学模型,运用力学知识进行受力分析,采用计算方法求解。
机械原理专业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公式,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2. 使学生了解各类机械传动、机构和控制系统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帮助学生理解机械系统的动态平衡、稳定性分析及优化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分析、解决机械原理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机械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进行机械系统建模和仿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自信心。
3.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工程技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本课程针对机械原理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机械原理知识,培养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械工程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原理基本概念:介绍机械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基本物理量,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 牛顿运动定律:阐述牛顿三定律的原理及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3. 机械传动系统:讲解各类传动系统(如齿轮、带、链传动)的原理、设计和计算方法。
4. 机械机构和控制系统:介绍常见机构和控制系统的类型、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5. 动态平衡和稳定性分析:讲解机械系统动态平衡的条件、稳定性分析及优化方法。
6.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教授CAD软件的基本操作,运用软件进行机械系统建模和仿真。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教学大纲进行安排和进度:1. 第1周:机械原理基本概念,教材第1章;2. 第2-3周:牛顿运动定律,教材第2章;3. 第4-5周:机械传动系统,教材第3章;4. 第6-7周:机械机构和控制系统,教材第4章;5. 第8-9周:动态平衡和稳定性分析,教材第5章;6. 第10-11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教材第6章。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

3.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算,绘图和查找技术资料的能力. 4. 通过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表达,归纳和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
5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课程设计(论文) ———————————————————————————————————————————————————
2.2 主执行机构的选型 牛头刨床的刨刀机构为主执行机构,是实现往复移动输出的机构
2.2.1 按预期运动转换形式列出所有备选机构 在课程设计的题目中,主执行机构是实现往复移动输出的机构,当原动机为电动机时,
主执行机构是“将转动形式转换为往复移动形式”机构。 符合条件的机构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组合机构。
4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课程设计(论文) ———————————————————————————————————————————————————
1. 引言
1.1 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类学生第一次全面的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分
析与设计的训练,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 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有关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于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的 分析和设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具备计算,和使用科技资料的能力。在次基础上,初 步掌握电算程序的编制,并能使用电子计算机来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 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本课程有关的具体机械所涉 及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悉机械系统设计的步骤及方法,其中包括选型、运动方案 的确定、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和整体设计等,并进一步提高计算、分析、计算机辅助设 计、绘图以及查阅和使用文献的综合能。 1.2 课程设计的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四冲程)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四冲程内燃机设计一. 已知条件: 在图示的四冲程内燃机中活塞行程 H = (mm ) 活塞直径 D= (mm ) 活塞移动导路相对于曲柄中心的距离 e= (mm ) 行程速比系数 K=连杆重心2c 至A 点的距离 2AC l = 系 数 AB l (mm) 曲柄重量 1Q = (N) 连杆重量 2Q = (N) 活塞重量 3Q = (N) 连杆通过质心轴2c 的转动惯性半径c ρ 2c ρ= 系数AB l 2(m 2m ) 曲柄的转速 n 1= (rpm) 发动机的许用速度不均匀系数 [δ]=曲柄不平衡的重心到O 点的距离 OC l = OA l (mm ) 开放提前角:进气门:-10°;排气门: -32° 齿轮参数:m=3.5(mm ); α=20°;a h *=12Z ='2Z =14; 3Z ='3Z =72 ;1Z =36示功图见P10图2所示。
二.设计任务1. 机构设计按照行程速比系数K 及已知尺寸决定机构的主要尺寸,并绘出机构运动简图(4号图纸)。
(凸轮要计算出装角后才画在该图上) 2. 选定长度比例尺作出连杆机构的位置图以活塞在最高位置时为起点,将曲柄回转一周按顺时针方向分为十二等分,然后找出活塞在最低位置时和活塞速度为最大时的曲柄位置(即曲柄旋转一周共分十五个位置)并作出机构各位置时的机构位置图,求出滑快的相对位移。
3. 作出机构15个位置的速度多边形求出这15个位置的BA V 、2C V 、B V 、ω2的数值,并列表表示。
(表一) 4. 作出机构的15个位置的加速度多边形求出15个位置的n BA a 、t BA a 、BA a 、2α 、2C a 、B a 的数值,并列表表示。
(表二)5.用直角坐标作滑快B 点的位移曲线B S =B S (φ),速度曲线)(ϕB B V V =及加速度曲线)(ϕB B a a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全套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全套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机械系统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机械系统的设计方法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具体来说,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具体来说,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机械原理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等情况,占总评的30%。
作业主要考察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占总评的30%。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2)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熟悉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4)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简单的机械设计能力;(3)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软件进行机械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2)增强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原理概述:介绍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机械元件、机械结构、机械系统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定律:讲解力学、动力学、热力学等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守恒、功的计算、摩擦力等基本定律。
3.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介绍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如设计原则、设计流程、设计规范等。
4.机械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如机械传动、机械控制系统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等;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其应用;3. 帮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平衡和稳定性等关键参数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科学方法解决机械原理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机械装置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机械设备进行优化和改进;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机械工程技术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中阶段,具有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机械设备和原理有一定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原理知识,强调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力、运动、能量、功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机械效率、平衡和稳定性等概念。
2. 机械设备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简单机械:杠杆、轮轴、斜面、螺旋等;- 复杂机械:齿轮、蜗轮、凸轮、联轴器等;- 常见机械设备:汽车、自行车、起重机、挖掘机等。
3. 机械设计方法:- 机械设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机械优化设计方法。
4.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学生分组进行机械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分析实际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优化方法;- 结合现实案例,探讨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散货自翻车——机械工程学院[推荐理由]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类学生在完成了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之后或在课程学习之中进行的课程设计。
按照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课程设计学时应保证1—1.5周。
西南交通大学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它融合了机械原理、工程制图、设计方法、数学和力学等基础知识等,通过采用项目运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思维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有效交流和沟通的技能,体现了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作)新的工程教育理念。
[案例详细说明]1、概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课内计划周学时为2,共16周。
教学的组织方式采用一般的项目运作方式。
要求学生以小组(或称为团队)为单位,完成一项具有实际工程应用背景的机构设计任务,包括市场调查和分析、机械的主要功能和性能设计要求的确定、机构的选型、机构的运动分析和设计、机构的动力分析和设计等。
设计题目的来源有三种方式:(1)选择本校自编的《机械原理课程指导书》中的题目;(2)在教师指定的机械领域范围内选题;(3)自由选题。
要求各个团队分阶段完成设计规划报告、进展报告和设计总结报告,并向指导教师和全体同学进行口头报告(包括演示文档PPT的制作,陈述时间的限定等),接受大家的评价和建议。
2、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包括:1)项目规划、组织、执行的初步能力。
了解一个项目从规划到完成的主要阶段和各个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相关文献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的能力;3)工程交流能力;包括技术文件的整理、撰写规范的技术文件的能力以及准备和应对口头答辩的基本能力;4)综合应用数学、力学、机械原理等课程知识的能力;通过经历从产品构思到机构仿真的全过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问题的定义(功能和性能)的过程和方法;提高他们将工程设计问题转化为数学、力学分析模型的能力以及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机构设计的能力;5)计算机三维建模及与运动仿真软件和技术的集成、应用的能力;6)实验或虚拟样机实验的方案制定、实验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机械原理教案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教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的相互关系。
2. 使学生了解常见简单机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如杠杆、滑轮、齿轮等。
3. 帮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其分析实际机械系统的效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机械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机械装置的能力,能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创新设计。
3. 提高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队协作的意识,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初中物理机械原理部分,以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阶段,对机械原理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原理:介绍杠杆、滑轮、斜面等基本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 机械效率: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机械效率,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3. 动力与阻力:阐述动力、阻力的概念,分析二者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4. 能量转化与守恒:介绍能量在简单机械中的转化过程,强调能量守恒定律。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四节内容。
5. 创新设计:结合所学简单机械原理,指导学生进行简单机械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关联课本第二章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简单机械原理(1)第二课时:简单机械原理(2)第三课时:机械效率第四课时:动力与阻力第五课时:能量转化与守恒第六课时: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进度:第一周:简单机械原理(1)、(2)第二周:机械效率、动力与阻力第三周:能量转化与守恒、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章节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知识。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简单版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简单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等;2. 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及其工作原理,如杠杆、滑轮、齿轮等;3. 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及力的作用效果。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3. 培养学生利用图示和模型表达机械原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机械原理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但对机械原理的认识较为浅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原理概述:介绍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原理概述- 内容列举:力的作用、运动形式、能量转换。
2. 常见简单机械及其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简单机械- 内容列举:杠杆原理、滑轮组、齿轮传动、斜面及螺旋。
3. 机械效率的计算与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机械效率- 内容列举: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方法、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4. 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合成:- 教材章节:第四章 力与运动- 内容列举:力的合成、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平衡条件。
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第五章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内容列举:动手制作简单机械装置、分析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简单机械原理概述第二周:常见简单机械及其工作原理第三周:机械效率的计算与应用第四周: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合成第五周: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核心内容,培养其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原理有关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有关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包括杠杆原理、齿轮传动、摩擦力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机械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杠杆原理:介绍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齿轮传动:讲解齿轮的类型、特点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齿轮在机械传动中的作用,并通过实例分析齿轮传动的应用。
3.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在机械传动中的影响,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原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直观展示机械原理的相关知识。
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如杠杆、齿轮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原理的应用。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内容将涵盖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方面,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pdf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pdf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等;2. 学习并掌握简单机械及其组合的构造、原理和应用;3. 了解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举例说明。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机械问题;2. 能够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并进行实验验证;3. 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机械原理相关的项目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敢于尝试,勇于实践;3.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沟通、协作;4.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机械原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原理: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原理基础2. 机械运动分析:速度、加速度、牛顿运动定律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运动分析3. 力与能量:力的合成与分解、功、功率、能量转换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力与能量4. 复杂机械装置分析:齿轮、蜗轮、凸轮等组合机械的原理与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 复杂机械装置分析5. 机械设计实践: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进行实验验证;- 教材章节:第五章 机械设计实践6. 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探讨机械对生活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六章 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安排,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机械原理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适时调整,以确保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百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百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基本原理,如杠杆原理、齿轮传动等;2. 使学生了解并认识常见机械设备的构造、原理及其应用;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机械运动和力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制作简单机械模型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学科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2.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敢于挑战未知;3.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4. 培养学生遵守安全规范,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原理的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机械原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基本原理:包括杠杆原理、滑轮组、齿轮传动等,涉及课本第二章相关内容;- 杠杆原理及其应用;- 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计算;- 齿轮传动的原理和分类。
2. 常见机械设备的构造与原理: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设备,如自行车、汽车等,涉及课本第三章相关内容;- 自行车的构造与原理;- 汽车的构造与原理;- 其他常见机械设备的应用。
3. 力与机械运动:运用物理知识分析机械运动和力的作用,涉及课本第四章相关内容;- 力的作用和效果;- 机械运动的分类;- 力与运动的关系。
4. 机械模型制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涉及课本第五章相关内容;- 简单机械模型的制作方法;- 制作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和沟通;- 安全操作规范。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本课程共计12课时,教学安排如下:1-4课时:机械基本原理;5-8课时:常见机械设备的构造与原理;9-10课时:力与机械运动;11-12课时:机械模型制作。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6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6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基本原理,包括力的合成、杠杆原理、简单机械的应用等,并能够准确描述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能运用公式计算并比较不同简单机械的效率。
3.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齿轮、滑轮等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或实验设备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实施简单的机械装置,提升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3. 让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机械效率的计算,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机械世界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集体中发挥个人作用,尊重他人意见。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机械应用,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生活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对机械现象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机械原理的魅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估,确保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第六章“简单机械及其应用”进行设计。
1. 简单机械原理:包括杠杆原理、轮轴、滑轮、斜面等基本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2. 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实例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机械中的应用,以及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对机械运动的影响。
3. 机械效率:介绍机械效率的定义,运用公式计算并比较不同简单机械的效率,探讨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4. 齿轮与齿轮组:学习齿轮的基本原理、分类和传动特点,以及齿轮组在机械中的应用。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如杠杆、滑轮组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等,并能够准确描述其相互关系。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装置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3.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简单机械系统运动学、动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物理知识解决机械原理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机械装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具备持续学习的动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其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初中物理机械原理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 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原理:包括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和实际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简单机械》2. 机械运动分析: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以及相应的运动学参数。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机械运动》3. 动力学基础:阐述力、质量、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以及牛顿三定律。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动力学基础》4. 机械能转化:探讨机械能的转化规律,如势能、动能的相互转化,以及能量守恒定律。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机械能转化》5. 机械装置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机械装置,如自行车、汽车、起重机等,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构造。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机械装置案例分析》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简单机械原理第二周:机械运动分析第三周:动力学基础第四周:机械能转化第五周:机械装置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数据

序号三档运输包装件数序号三档运输包装件数序号112,18,26112,18,30128,16,24212,21,332310,16,22312,21,273414,20,3049,18,244514,24,30515,24,305612,20,2669,18,276712,18,3079,15,24788,14,2289,15,27898,16,22915,24,3391010,14,22106,12,18101110,16,24116,12,15111214,22,281215,21,2712序号三档运输包装件数序号三档运输包装件数序号17,14,2117,14,21127,12,2027,12,20238,15,2238,15,22348,16,2448,16,24459,18,2759,18,27569,17,2569,17,256710,18,30710,18,307810,16,24810,16,248911,18,27911,18,2791011,16,241011,16,24101112,18,271112,18,27111212,20,281212,20,2812序号三档运输包装件数序号三档运输包装件数112,18,30112,18,30212,21,33212,21,33312,21,27312,21,2749,18,2449,18,24515,24,30515,24,3069,18,2769,18,2779,15,2479,15,2489,15,2789,15,27915,24,33915,24,33106,12,18106,12,18116,12,15116,12,15201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2012.06.备注:方方案五方案六备注:方备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九方案十1215,21,271215,21,272.06.11~2012.06.20)方案三方案四三档运输包装件数序号三档运输包装件数8,16,24112,18,3012,18,26212,21,3310,16,22312,21,2714,20,3049,18,2414,24,30515,24,3012,20,2669,18,2712,18,3079,15,248,14,2289,15,278,16,22915,24,3310,14,22106,12,1810,16,24116,12,1514,22,281215,21,27方案七方案八三档运输包装件数序号三档运输包装件数10,16,22112,18,268,16,2428,16,2412,18,26310,16,2214,20,30414,20,3014,24,30514,24,3012,20,26612,20,2612,18,30712,18,308,14,2288,14,228,16,2298,16,2210,14,221010,14,2210,16,241110,16,2414,22,281214,22,28注:方案一、三、七和八都是2包(黑色字体)注:方案二、四、九和十都是3包(蓝色字体)备注:方案五和六是1包(紫色字体)。
常见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常见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本中介绍的常见机械原理,如杠杆、滑轮、齿轮等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方式。
2. 学生能够描述这些机械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3.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物理公式计算简单机械系统的力量、功和效率。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识别并绘制简单机械装置的结构图。
2. 学生能够设计并制作简单的机械模型,展示某一特定机械原理的应用。
3. 学生能够运用科技手段,如计算机软件,模拟并优化机械系统的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合作意识,学会与同伴交流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尊重劳动、珍惜成果的态度。
本课程针对的学生群体为八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第二章“简单机械”相关内容进行组织。
具体包括以下部分:1. 杠杆原理:介绍杠杆的分类(一、二、三类杠杆)、力臂和力的关系,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滑轮原理:讲解滑轮的分类(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探索滑轮在提升重物时的优势。
3. 齿轮原理:阐述齿轮的基本概念、分类(直齿轮、斜齿轮、行星齿轮等)和传动原理。
分析齿轮在机械设备中的重要作用。
4. 机械效率: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探讨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并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原理课设解读

计课题,进而对机构的性能进行分析和 科学评价。
将自己的设计研究成果编写计算说明 书一份(10页以上),绘制设计图样(A1)
一张。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是:
1.按照机械的几何、运动、动力、轨 迹等性能要求进行低副机构的尺寸结 构设计或高副机构的廓线设计。
2.3 设计说明书的计算部分,应说明公式
和数据来源、代号、量纲。推荐格式:
序号 计算项目 代号 公式和数据来源
数值 量纲 备注
2.4 设计说明书中的参考资料应编号,使 用参考资料时可用编号标明;
2.5 设计说明书中每一自成单元的内容都 应有大小标题,使其醒目突出;
2.6 设计说明书中的自编计算机程序,应 打印附上;
2.7 说明书应加上封面与目录装订成册。
3. 设计图样要求
3.1 图样幅面采用GB A1 一张;
3.2标题栏格式、大小如图。
3.3图样的质量要求:严格按比例绘制,分析 正确,作图精确,符合课题要求。
3.4图面要求:布图匀称、图面整齐,清洁、 线条,尺寸标注等符合标准的规定。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
图号
4、齿轮啮合图的绘制:将齿轮各部分尺寸按一 定的比例尺,在图纸上画出轮齿啮合关系。
齿轮啮合图可直观地表达一对齿轮的啮合特性和 啮合参数,并可借助图形作某些必要的分析。
1.4 根据渐开线性质 = N1P
,因弧长不易测量,可按下式计算其所对应
的弦长 N10?
N1 0??
db
? sin???
N1 P db
诸点。光滑连接各点的曲线即为节圆 以下部分的渐开线。
、
1.7 将基圆上的分点向左延伸,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传动系统设计-授课-简略)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该机构由凸轮机构和摇杆滑块机构组成,
特点如下:
方 案 八
1)凸轮机构虽可使从动件获得任意的运 动规律,但凸轮制造复杂,表面硬度较高, 因此加工和热处理的费用较大。 2)凸轮与从动件间为高副接触,只能承 受较小载荷,表面磨损较快,磨损后凸轮的 廓线形状将发生变化。
3)由于滑块的急回运动性质,使凸轮机
构受到的冲击较大。 4)滑块行程比较大,调节较困难,这将使凸轮机构压力角过大。为 减少压力角,必增大基圆半径,从而使整个机构的尺寸十分庞大。 5)需力封闭或几何封闭的方法,保持高副始终接触,使结构复杂。
因此,该方案不适用于载荷和行程较大的刨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2)主运动机构的选型及分析
从以上八个 方案的比较中可 知,为了实现给 定的刨刀运动要 求,以采用方案 二较为合适。
方 案 七
2)齿轮齿条之间为高副接触,易磨损, 磨损后传动不平稳,并将产生噪声和振动。 3)导杆作变速往返摆动,特别在空回 行程中,导杆角速度有较剧烈的变化,使 齿轮机构受到很大的惯性冲击和振动。 4)需解决扇形齿轮的动平衡问题,否则动载荷增大。
由于齿条在较大的冲击载荷下工作,齿轮很容易 产生折断,所以此方案不理想。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八 时间按排:见任务书。
九 成绩评定
说明书、图纸、知识掌握、学习态度、答辩。(答 辩可在设计阶段中间进行) 课程设计要保证其基本内容及其完整性与综合性。 1) 一般应包括三种基本机构,如连杆机构、凸轮机
构、齿轮机构的分析与综合。
2) 运动循环图的分析与设计。 3) 运动方案的选择与比较;主运动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导杆机构
由此可见,此方案加工简单, 占用面积比较小,传力性能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论文) 题目: 牛头刨床的机械设计说明书学生姓名专业_学号_班级_指导教师成绩_工程技术学院2015年7月目录1. 引言…………………………………………………………………………………2. 机构的选型…………………………………………………………………………2.1 主执行机构的选型……………………………………………………………2.2 辅助执行机构的选型……………………………………………………………3. 原动机的选用………………………………………………………………………4. 拟定传动系统方案…………………………………………………………………传动系统的选择与设计………………………………………………………………5. 绘制系统工作循环图…………………………………………………………………6. 机构尺度参数确定……………………………………………………………………7. 静力分析和初定各构件的质量参数…………………………………………………8. 主执行机构的运动分析……………………………………………………………9. 主执行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主执行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图解法…………………………………………………10. 凸轮的设计…………………………………………………………………………参考文献…………………………………………………………………………………1.引言机械是人类完成各种设想的执行者,没有机械的帮助,人类的种种美好设想都只能停留在脑海中。
因此,人类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机械。
机械创造过程就是机械的设计过程。
牛头刨床简介牛头刨床是加工中小尺寸的平面或直槽的金属切削机床,用于单件或小批量生产。
为了适用不同材料和不同尺寸工件的粗、精加工,要求主执行构件——刨刀能以数种不同速度、不同行程和不同起始位置作水平往复直线移动,且切削时刨刀的移动速度低于空行程速度,即刨刀具有急回现象。
刨刀可随小刀架作不同进给量的垂直进给;安装工件的工作台(执行构件之二)应具有不同进给量的横向进给,以完成平面的加工,工作台还应具有升降功能,以适应不同高度的工件加工。
设计条件与要求1)刨刀每分钟往复移动的次数可调,最小的每分种往复移动次数为15次(第一档),最大为80次(第六档),共六档,相邻两档每分种往复移动次数之比理论上应相等;2)刨刀的行程H=150~650mm,可用人工无级调整;3)刨刀在一定范围内可随小刀架实现手动无级垂直进给;4)刨刀往复运动的起始位置,在一定范围内可用人工无级调整;5)工作台自动实现横向进给,且进给量可由人工无级调整;6)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要求刨刀的往复切削运动具有急回特性。
当刨刀取最常用行程(400~450mm)时,其行程速比系数K控制为1.4~2.0;7)第四档时,刨刀的行程H为400~450mm,刨刀的切削力不超过4200N,刨刀的切入、切出空行程均为5%H;8)许用速度不均匀系数[ ]=0.05。
9)工作行程,切削平稳(刨刀切削速度尽可能近似为常数)。
2机构的选型机构选型的任务是选择主执行机构、辅助主执行机构(进刀机构、调节机构、送料机构等)的类型。
2.1主执行机构的选型牛头刨床的刨刀机构为主执行机构,它是实现往复移动输出的机构。
纽头刨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结合课程设计的特点,将设计对象进行简化。
如图1所示,课程设计要求对实现刨刀往复运动的主执行机构(由连杆机构组成)和驱动工作台实现间歇移动的执行机构(由凸轮机构组成)进行运动学尺度设计和运动学、动力学性能分析。
图中给出了切削力作用点、导杆质心S 3、滑块质心S 5相对于铰链E 的位置。
可供选择的主执行机构方案如图2所示。
方案1 方案2 方案3DS 5A24B 31 EC 5615050 250S 3(导杆中点) 图1设计对象方案4 方案5 方案6图2主执行机构参考方案由图1可知主执行机构是将转动形式转换为往复移动形式的机构,选用“连杆机构”。
图中的6个方案都是自由度与原动件都为1,以曲柄为机构的原动件,所以它们都有确定的运动规律。
方案一、1)、通过曲柄带动导杆机构和滑块机构使刨刀往复移动,实现切削功能,能满足功能要求;2)、工作性能,工作行程中,刨刀速度较慢,变化平缓符合切削需要,摆动导杆机构使其具有急回特性,可满足行程速比系数K的要求;3)、传递性能,机构传动角恒为90º,传动性能好,能承受较大的载荷,机构运动链较长,传动间隙较大;4)、动力性能,传动平稳,冲击震动较小;5)、结构和理性,结构简单合理,尺寸和质量也较小,制造和维修也较容易;6)、经济性,无特殊工艺和设备要求,成本较低。
综上说述,所以选择方案1。
2.2 辅助执行元件的选型辅助执行元件是指控制工件运动的机构(如工作台的进给机构)和调节机构(如行程调节机构和位置机构)1.2.1 控制工件运动的辅助执行机构的选型课程设计中控制工件运动的机构所需要满足的动作要求是间歇移动,满足此运动要求的机构类型有:棘轮齿条机构、摩擦传动机构、从动件作间歇往复运动的凸轮机构、反凸轮机构、螺旋机构等等。
我们常采用棘轮齿条机构,及扇形齿轮齿条机构。
我们要实现的运动为:转动——间歇移动分别有以下几种方案:a.槽轮机构:运动冲击较大,不适用于牛头刨床中b.凸轮间歇机构:由于凸轮的槽数有限,对于机构空间占用上有限影响较大,则排除之。
c. 不完全齿轮机构:设计相对复杂,并且难以控制进给与空行程的配合过渡。
d. 我们采取先把转动——摆动的运动变化,再由摆动——间歇转动,再连接螺旋机构实现间歇转动——间歇移动的运动变化。
运动的示意图如下图1我们把中间的扇形传动机构改为用杆件代替,这样有利于减少机器的成本费用。
示意图如下图2:图 1 图21.2.2 调节机构的选型行程调节:行程调节机构是完成“执行机构行程能在一定范围内人工无级调整”这一功能的机构。
我们的备选方案有:a.用螺旋机构调节曲柄的长度的机构b. 齿轮齿条调节偏心距机构,如下图我们采用了方案b ,原因是此方案便于操作,并且以实现微调。
3. 原动机的选用图3.1给出了各种原动机的类型。
课程设计中的原动机是交流异步电动机。
原动件运动形往复直线往复摆动连续回转油缸气缸 直线电机液压马达气动马达内燃机 液压马达 气动马达电动机汽油机 柴油机 燃气轮机交流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 交流变频变速电动机伺服电动机步进电动机力矩电动机根据输出功率、效率确定电动机的型号则效率Ψ=123456ηηηηηη⨯⨯⨯⨯⨯= 0.99⨯0.95⨯0.94⨯0.98⨯0.9⨯0.75=0.585η1------轴承的传动效率为0.992η———减速器传动效率为0.95 3η———V 带传动效率为0.94 η4------齿轮的传动效率为0.98 η5------带的传动效率为0.9 6η———主执行机构的效率取为0.75根据设计要求刨刀行程为380mm 时,刨刀的切削力不超过4100N ,最大速度为0.7519m/s 那么电动机所需的功率至少为: P=F r ⨯max v /Ψ=4.1*0.7519/0.585=5.27KW ,故选Pe=5.5kw ,ne=1440r/min ,其型号为:Y132S-44.拟定传动系统方案 传动系统的选择与设计传动过程为:电动机轴——弹性联轴器——V 带传动——第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轴承——第二级圆柱齿轮——轴承——主执行机构。
图形如下;确定传动比原动机选定后,根据原动机的额定转速原n 和工作轴的转速工n 即可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总i : 工原总n n i /= 根据总传动比按各级传动进行分配:321i i i i =总...n i 式中,n i i i i ,...,,,321为各级传动的传动比。
1)在V 带—齿轮传动装置中,齿带总i i i =,一般应使带i <齿i ,以使整个传动装置的尺寸较小,结构紧凑。
如果带i 太大就有可能使大轮的半径R 大于减速器的中心高H ,从而造成安装上的困难。
2)对于两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使两对齿轮的齿宽面承载能力大致相等(假定两对齿轮的配对材料和齿宽系数均相同),以获得最小的外形尺寸,应取高速级传动比高i 为 高i =总总总总i i ii ++3232123)对于同轴线式两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了提高高速级齿轮的承载能力,并照顾到各级齿轮的润滑条件,可取总总高(i i i 0.05)~01.0-=而高低高低、(a a a a φφφφ5.1≈分别为减速器的低速级和高速级的齿宽系数)。
a b a =φ,b 、a 分别为齿宽和中心距。
4)为了使两个大齿轮的浸油深度大致相等,以利润滑,对于展开式和分流式圆柱齿轮减速器通常取高i =(1.2~1.3)*低i 。
综上所述 总i =1n n e =501440=28.8 高i =z z '45=4 低i =34z z =3 带i =12d d=2.4 总i =ne/n=28.8,选带传动的传动比带i =4,其基本直径d1=140mm ,d2=560mm (根据功率及传动比) 第一级齿轮传动的传动比高i =4,其齿数Z1=20,Z2=80,模数m=4,直径D1=80mm ,D2=320mm=>第二级齿轮传动比低i =1.8,其齿数Z3=60,Z4=108,模数m=4,直径D3=260mm ,D4=468mm 。
5.绘制系统工作循环图由凸轮设计可得主执行机构和进给机构的相对运动关系应该满足当刨刀在工作行程时不进给,在刨刀回程时进给。
系统工作循环图如下:牛头刨床直线式运动循环图圆环式运动循环图绘制的步骤如下;圆环式运动循环图1)选择标定构件。
由于两执行构件的工作循环的周期是相同的,即在导杆机构的曲柄(图1)旋转360º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并且导杆机构的曲柄1即使切削运动执行机构的原动件又是工作台进给组合部分的运动源头,故选择曲柄1作标定构件,显然是恰当的。
2)作一圆环表示曲柄1在一个工作循环中的转角,根据导杆机构的行程速比系数K,求出其极位夹角θ,从而可将圆环分为两部分;圆环的上半部分的圆心角为180º+θ,对应刨刀工作时曲柄1的转角;下半部分表示刨刀空回行程时曲柄1的转角。
3)在前述圆环之外再画一圆环,表示进给运动组合部分中,曲柄摇杆机构的曲柄在一个工作循环中的转角。
以内环中所表示的刨头运动规律为基准,并在外环中合理地安排好工作台停动时间所对应的曲柄的转角位置,那么,由此二圆环所组成的循环图和形象、准确地表示出设计者对二执行构件间运动协调配合的要求。
依据上述运动循环图就能比较容易地设计出两曲柄在两连接齿轮上的相对位置,以及为保证工作台能正确运动的曲柄摇杆机构、棘轮机构、螺旋机构等的运动简图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