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经济学到新政治经济学
新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概述

由于公司的规模大,其决策的后果影响到公共问题,因 此实业家手中掌握公共职能。当公司规模大到一定程 度的时候,大公司的决策甚至决定国家的方向。
二. 多头政治与实业界的争夺
实业界特权现象出现以后,又面临如何限 制企业界特权的问题。林德布洛姆认为,多头 政治本身不是限制实业界特权的机制。企业界 无论在资金的多少、组织程度上,还是在参政 渠道方面,均具有明显优于多头政治中的资源。 作为一种控制方式,多头政治只能控制政府和 政治,多头政治不能控制实业界。
官员自私的动机是第一位的
无法对结果进行控制,可能做不知后 果的事
人民间接决策为主,只直接选举领导 人
三. 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搭配
表1-3 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搭配
多头政治的 权威主义的
市场导向的 制度(不排 除权威)
所有多头政 治的制度: 北美、西欧 及其他
世界上的多数制度,包括南斯拉夫、匈 牙利、葡萄牙、多数拉美国家,新独立 的非洲国家,以色列以外的中东,日本 以外的所有非共产主义的亚洲国家
林德布洛姆“实业界特权〞的提法更具有批判性。实业界特权是市 场制度的产物,市场的运行迟早会产生垄断现象,而真正能够具 有特权的企业只能是大型企业,这是市场发育到一定阶段以后的 产物。
必须从政治经济学理解中国的经济解读

必须从政治经济学理解中国的经济昨天从重庆经济台看到了郎咸平对中央贷款利率上不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感到不理解。
但从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不难理解的。
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学决不是纯粹的经济学而是政治经济学;在资产阶级宪政民主国家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经济学(主要是资本自由的民主经济学),而在集权政治国家主要是维持掌握国家机器的那个阶级根本利益的政治经济学——行政垄断政治经济学。
行政垄断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则是为君主家族或几大家族的寡头阶级的利益服务。
有人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每年的维稳费就达5000多亿人民币(超过了军费);每年处以上领导干部的“三公”消费就近9000亿元人民币。
如果拿出这14000多亿元人民币的一半就可以解决人民大众的免费医疗问题。
就是说如果中国是宪政民主国家,中国民众的头上就不可能存在新“三座大山”,就能过上中等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
遗憾的是中国目前还没有做到这些。
中国人民大众的维权就是为摘掉这三座大山。
如果你能把权贵家族们的过高收入和“三公消费”的巨额经费用在免费医疗、免费教育、提供一定量的免费住房上面,就会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就有了执政的合法性。
就是有不讲理的少数人闹事也是不得人心的。
但这只是笔者的天真的一相情愿而已。
历代专制统治阶级决不会自动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决不会还权与民让利与民。
这就是毛泽东主席曾说过的——统治阶级决不会立地成佛。
他们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和花天酒地的享受,决不会真正顾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慈禧太后就说过“宁赠友帮,不予家奴”,统治阶级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权利。
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与历代专制统治阶级是不一样的。
有人写文章说,高昂的“三公消费”就是为了造就寡头垄断利益的阶级基础。
(王涌“三公消费是维系忠诚体制的对价”《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11-4-13)这也是为执政党好的逆而忠言,相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会解决的(正在采取措施限制公车消费等等)。
发展经济学的三个阶段

发展经济学的三个阶段摘要:发展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主题,诞生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4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至今经历了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三个阶段。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三个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经济学体系和框架中形成的新学科。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与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十分深刻的联系。
发展经济学的产生的背景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科技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当时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是滞后的,仍是以资源配置为核心的研究,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对经济发展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只是国家干预思想对发展经济学产生了一定的启迪。
二是战后一些国家摆脱了殖民和压迫,纷纷独立,经济发展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的迫切需要,战后经济发展成为了一大批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经济学家们运用各自熟知的方法和理论构建了特色各异的经济发展理论。
三是从西方主流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经济发展思想和理论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个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一个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
经济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增长,也即经济规模、经济总量的递进增长;二是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社会任何部分相对它的过去都有所进步。
经济增长指生产力的增长、社会财富或国民财富的增长,即在投入基础上的产出的增长,具体表现为GDP和GNP或国民收入的增长。
因此,经济发展理论上包含了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可以理解为伴随着经济增长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如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的前进、民主权利的改善等。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发展思想始终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旨和精髓。
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和主要理论分析

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和主要理论分析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和政治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形态的演变,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一、亚当·斯密的经济学亚当·斯密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经济学思想被誉为经济学理论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斯密提出了“自由放任经济”理论,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
他认为市场经济可以自我调节,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斯密的经济学理论重点在于分析劳动分工的价值和市场的竞争机制。
二、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卡尔·马克思则是政治经济学当中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
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重点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剥削和经济危机,最终会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
三、凯恩斯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后兴起的一种经济理论,其核心在于通过政府干预来调节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就业水平。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不完全就业和萧条的问题,政府需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就业和消费。
四、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市场经济自我调节和自我纠正的能力,政府应当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它主张减税、降低社会福利开支和市场自由化等政策。
新自由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期间在西方国家盛行,被认为是对凯恩斯主义的一次反击。
然而,新自由主义也面临着市场失常、收入不平等等问题的挑战。
五、制度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制度、规则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认为政治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经济运作,甚至可能影响经济体系的运作效率。
因此,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制度经济学还研究了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在解决一些市场失灵的问题上,合作比竞争更加有效。
新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

(二)“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与“新政 治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的本质
经济对政治的影响 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采用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分析政治
2、“新政治经济学”的定义
新政治经济学是在研究经济问题(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等)时至少不把政治、 制度、法律、意识形态等排除在外,并采用 经济学的假设、原理和工具内生分析政治、 制度、法律、意识形态等方面,横跨经济学 和政治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之间如何分配?——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都是如此。 消费者行为理论:既定的收入水平下,不同商品价格既
定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
m ax U (xi) s.t. p i x i m
厂商理论:既定产出下,成本最小化;成本既定下,产 出最大化。
济学 边际革命、新古典经济学 瑞典学派、德国历史学派、奥国学派、美国制度学
派等 (4)新古典经济学之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与新
古典综合
2、新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从理论上讲,主要是经济学理论和工具的发展, 使新政治经济学的繁荣成为可能。
一是理性预期理论的发展和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 建立的努力,需要对政治主体的行为进行分析, 并且将其模型化。
“新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理解政策领域中出现 的重要问题”,它不是“经济学家对政治领域 的殖民”,而是将分析问题的能力扩展到经济 决策和政治决策。
——Timothy Besley,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 Nov. 8, 2004.
新政治经济学是19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视野的宽度与20 世纪社会科学分析方法进步的融合,打破主体(agent) 与结构(structure)、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二分法,其采 用的主要理论方法是:(1)经济学中的制度-组织方法; (2)经济学和经济史中制度和经济变迁的比较理论; (3)社会学中的结构理论和战略相关理论;(4)国际 关系的批判理论;(5)新公共选择;(6)文化政治和 认同理论。
科学探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科学探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在长期实践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批判与超越的结果。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西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斯大林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早期的西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开始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内在的规律。
马克思写过一本名为《资本论》的重要著作,该书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矛盾,并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早期学者们,如卢森堡、希法亭、希尔费林和列宁等,都在这一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他们继续深化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并对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做出了分析。
斯大林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后产生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大林。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制度。
他在其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
斯大林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建设问题。
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限制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是对斯大林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批判与超越。
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们重新审视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并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如结构主义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制度转型理论等。
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发展,关注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是从解剖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开始的,到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再到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全面分析。
经济学历史上的三次大综合

经济学历史上的三次大综合1、第一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穆勒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
穆勒首先重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规律,而财富则是具有效用和交换价值的物品,然后阐述了他的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
其《政治经济学原理》共分五编,第一编,生产理论大体上包括三部分:生产要素论;“决定生产要素生产力程度的原因”的理论;“生产增长规律”,论述的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增长规律。
第二编,分配理论继承了亚当.斯密以来把社会阶级划分为工人、资本家、地主三大阶级和把收入划分为工资、利润、地租的传统观点,并依次考察了分配的决定法则和变动规律。
第三编,交换。
穆勒认为价值问题是一个交换领域的问题:把价值归结为交换价值,把价格视为价值的货币表示;物品的价值取决于效用和稀缺,物品的交换价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
第四编,社会进步对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第五编,论政府的影响。
他主张由国家政策来调节收入的分配。
穆勒的理论体系大体上综合了亚当.斯密以来的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经济学说,在《政治经济学原理》里一方面尽量维护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理论,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改善资本主义制度的方案。
换言之,穆勒字基本上维持“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同时,提出改善资本主义运行的政策建议。
自出版后的半个世纪里,被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视为经济理论的经典而名扬海外,奠定了穆勒作为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的历史地位。
2、第二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里德.马歇尔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是剑桥学派(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的代表作,被认为是继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之后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20世纪30年代以前,支配着英美经济学论坛。
《经济学原理》,宣传渐进改良,采用折衷主义方法,综合各种经济学理论,尤其在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形式下,吸收边际效用学说,因而其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全书分六编。
第一编,导言。
政治经济学发展历程

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学,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和创新。
从古希腊的家庭管理学说到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起源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色诺芬在其著作《经济论》中首次使用了“经济”一词,用以描述奴隶主对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此时的经济学主要关注家庭或庄园管理。
到了1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来田首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以强调经济问题已超出了家庭经济的范围,扩展到了国家和社会层面。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发展,政治经济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科学。
英国的威廉·配第被认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而亚当·斯密则是其集大成者。
1776年,斯密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市场机制等理论,使经济学成为一门备受重视的科学。
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对经济学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阐明其必然被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边际革命,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兴起。
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系统地阐述了边际效用理论和均衡价格理论,使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宏观的社会关系转向微观的经济主体行为。
新古典经济学坚持自由主义传统,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关系

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关系经贸132 任静怡 28号首先,我认为政治经济学≠经济学,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释我的观点:1、含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其中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
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我的结论,经济学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多,但是主导的是生产关系,而政治经济学恰巧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学科。
2、由来:“政治经济学:“政治”(Politics)一词,源于希腊文的politikos,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安·德·蒙克来田《献给国王和王太后陛下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观点是:政治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三位一体。
我的结论,由此看出政治经济学相对于经济学更倾向于政治。
3、范围: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宏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从历史发展来看:家庭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从政府参与经济发展的方式看: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从经济的主体来看:政府经济(又称公共经济或公共部门经济)、非政府经济(包括企业经济等)。
∙从经济的研究对象来看:金融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等。
政治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5篇)

政治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5篇)政治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这学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让我有时机第一次真正地有时机接触了经济学原理和学问。
经济学是当今特别热的学科领域,我始终对经济学特别感兴趣,但始终没有能够很好地了解它,更别说是把握和运用了。
幸运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课给我供应了一个最好的平台,让我得以开头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
关于经济学,课本上的概念公式等特别多,记忆和理解起来也就相应得特别困难。
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前段时间的那次争论课这样的形式特殊好,通过自已仔细思索您提出的问题并在上课时听同学们的发言,了解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对于我正确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有着很大的帮忙。
比方说,您提过这样的问题:学问能否制造价值,资本能否制造价值?我在课下想了许多,课上也想来发言了,而且当时课堂上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也特别剧烈。
在综合了同学们的观点和自已课下的查阅资料之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我下面想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以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
首先争论一下劳动价值理论,这个对于解释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劳动价值理论争论的是劳动是制造商品价值的源泉的问题。
马克思曾经屡次明确地指出,劳动是制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对于“劳动”的定义却不是特殊清晰。
所以说,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去熟悉这个“劳动”。
依据查阅的资料,根据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制造价值的劳动。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展,一个以学问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正在深刻地转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以信息技术和学问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成了除劳动力之外的两项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很明显,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要素由以体力劳动占绝大局部变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共存,而且体力劳动的地位还是快速提高。
我们对当代社会劳动形式这一新特点,在分析、讨论劳动制造价值时必需赐予充分的考虑。
从古典到现代_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演变_兼评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5-……2012.09———兼评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4)一、引言:分析“政治经济学”概念演变的必要性“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大概是经济学家使用最为频繁、但内涵指向却差异最大的经济学概念,不仅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对其理解不同,即使同一时代的不同经济学家,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
亚当·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是关于如何管理国家资源以便创造财富的科学;马克思则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有关特定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研究;马歇尔认为应以“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萨缪尔森则认为“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无异。
而随着近年来“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兴起,关于“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更引起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如关于政治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概念界定及研究趋势的分析,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其中国内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方福前(1999)[1]、杨龙(2000)[2]、陈振明、黄新华(2004)[3]、贾根良(2004)[4]、马春文(2005)[5]、汪丁丁(2004,2005)[6][7],等等。
马克·布劳格(Blaug )一直强调,经济思想史研究最为关注的,并非某些经济学家的特定理论,而在于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历史性突破,即经济思想的成长[8],或按照熊彼特所强调的,是对经济分析史的考察。
“所谓经济分析史,是指人类为了认识经济现象在心智方面的努力的历史;换句话说,也就是经济思想中带有分析性或科学性这个方面的历史。
”[9]15如果用哲学语言来表述,经济分析史可以看作是经济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发展的历史。
马春文认为:“解释政治经济学,就要作一部政治经济学史。
”[5]57他强调,对任何学科中的重要名词解释,要有思想史的研究思路。
亦如徐复观所说:“思想史的研究,也可以说是有关的重要抽象名词的研究。
……在方法上,很小心地导入了‘发展’的观点,从动进的方面去探索此类抽象名词内涵在历史中演□蔡继明王成伟从古典到现代: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演变经济学家……2012.09ECONOMIST变之迹;及在演变中的相关条件;由此而给予了‘史’的明确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
历经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与演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方法、范畴等方面都得到了重要的拓展和深化。
一、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初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转变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在巴黎和曼彻斯特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要从实践出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资本论》的方法和体系,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体系。
二、发展壮大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壮大。
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还形成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如列宁的“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等。
三、理论突破在90年代后期,以经济全球化为标志,新自由主义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浪潮,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出现了新的理论突破。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和中国政治经济学。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兴起,主要是针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应对全球化时面临的困境提出的。
新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呈现出新的演变,因此需要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
这一学派所提出的现代化、全球化、消费主义等理论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深化。
中国政治经济学则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而兴起的一种重要学派。
中国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中国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并尝试总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这种学术思想及其实践成果,对中国共产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政治经济学到新政治经济学——西方政治经济理论的演变

从政治经济学到新政治经济学——西方政治经济理论的演变政治与经济两大领域的相互与相互制约,是社会历史的一种客观存在。
但是,作为研究对象而言,在西方自古希腊就形成了两大独立的学科。
直到近代才逐渐形成交叉研究。
从历史上看,政治学的产生早于经济学,古代王朝的更替为政治研究提供了素材,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和政体的变动催生了政治学,而那时的经济学还没有形成。
经济学在近代的产生是从政治经济学开始的,政治学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当时有重合。
19世纪中期以后,经济学力图摆脱政治内容,专心于市场问题,政治学则倾心在政府及其他政治行为体上。
当代政治与经济的日趋紧密,政治学家关注经济政策,经济学家研究政府决策过程,两者出现交叉,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再度出现。
这种新的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界中由几种影响相当很大的流派体现,在政治学中也被当作新的学术动向,引起普遍的关注。
当代政治学与经济学在政府及其有关的问题上出现交叉,政治经济学再度被提起。
由于其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立意不同,故又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
当时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城邦制度,政治学即关于治理城邦的学问,国家的起源、政体、国家的组织和管理等从那时起就成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古代希腊的然哲学认定宇宙有自己的规律,所以政治也被看作是自然的过程,城邦的法则与自然法则相似,“整个希腊政治学说中的基本思想是:求得这种共同生活的和谐。
”但实际上人为因素使城邦的运行带有许多非自然的成份,“希腊政治哲学就起源于探索这样一个难题:城邦一方面是自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工的创造。
”希腊时代的的家政(即经济)也有管理的意味,城邦中家庭由奴隶、主人组成,家庭活动也需要管理。
政治是城邦的管理,经济是家庭的管理。
古代希腊在城邦层次基本上没有经济活动,生产和交换以家庭为单位。
当时只有初步的政府通过管理促进经济的思想,比如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著作《雅典的收入》中从城邦国家的角度探讨了经济问题,认为城邦可在促进经济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2024年政治经济学学习心得(四篇)

2024年政治经济学学习心得一、引言政治经济学是对经济现象与政治现象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究和分析的学科,它研究民主政治和市场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国家和经济之间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福祉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使我深入了解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关系,并且学习到了一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在这篇学习心得中,我将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并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过程1.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我选择学习政治经济学是因为我认为这门学科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经济和政治的复杂关系,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探究和分析社会现象。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政治经济学对于理解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非常重要。
这门学科不仅帮助我理解了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影响,还使我对社会和个人福祉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理论知识的学习:我先通过课堂学习和阅读教材来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主要概念、理论和模型。
(2)案例分析:我通过阅读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经典案例,研究国家和经济之间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福祉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案例,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
(3)研究论文和学术文章:我通过阅读学术论文和相关的学术文章,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和研究方法,了解学术界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3. 学习成果和收获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我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收获:(1)理论知识的提升: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我掌握了丰富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理论知识,深入了解了市场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了解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原因和方式,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福祉的影响。
(2)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我学会了用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理论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理论发展脉络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理论包括由旧唯物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由古典政治经济学走向新的政治经济学、由空想社会主义走向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为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建了框架,这一时期是马克思、恩格斯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发展脉络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三大理论来源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也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由旧唯物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由古典政治经济学走向新的政治经济学、由空想社会主义走向科学社会主义。
一、由旧唯物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青年马克思就曾是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激进分子。
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对马克思影响巨大。
恩格斯曾指出: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值得钦佩。
”①但是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的深入,他们逐渐揭示了费尔巴哈哲学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而在黑格尔那里,“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
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辩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
”②1844年2月发表的《德法年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标志。
在文章中,不仅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的历史使命,“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什么是新政治经济学?

26. 什么是新政治经济学?500字
新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家政府活动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行为的学科。
它基于工具理论,即政府的事实奖励、规则和制度,如司法制度、金融制度和税收,将决定影响行为的各种因素,而不是仅仅考虑市场结果。
新政治经济学不仅涉及政府施行政策和制定法律,还涉及政府施政的效果。
新政治经济学与传统的经济学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其中最显著的是新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工具是法律和政策,而不是传统经济学中基本的供求关系。
同时,新政治经济学还涉及政治问题,如政治参与、竞选、民主和社会公平等问题,以及影响政治和经济行为的一些因素,如利益团体、政治权力关系、道德准则等。
新政治经济学致力于研究如何设计和实施法律和政策以最大限度地改善人们的福祉。
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始
于上世纪20年代,当时它尝试解决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比
如贫富差距的扩大、货币的过度膨胀问题等等。
新政治经济学着眼于提高政府的权威,涵盖经济、法律、政治、历史、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强调“合理准则”作为政府管理行为的核心,着重于发现如何使政府管理最有效率。
然而,新政治经济学也受到质疑,认为它忽略了社会政治、道德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并且容易使政府滥用权力。
新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书籍

新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书籍
新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书籍有:
1、《政治经济学》:毛泽东著,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阐释,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2、《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李四光著,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中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思想。
3、《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邓小平著,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
4、《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王希哲著,是中国计划经济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
5、《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作者是卓炯,该书是中国经济学界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早期著作。
6、《论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作者是蒋一苇,该书从企业改革的角度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企业理论。
7、《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作者是刘国光,该书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模式。
8、《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作者是厉以宁,该书从非均衡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和未来趋势。
9、《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作者是吴敬琏、刘吉瑞,该书系统地论述了竞争性市场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经济转轨的新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pdf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伴随着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实践过程的不断推进,经济转轨理论研究也不断推进,形成了风格各异、内容不同的多种转轨经济学范式。
由于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对于市场经济的结构和机理、经济转型的性质和规律、政府的作用、国有企业地位和宏观政策的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别,由此形成了转型经济学的不同范式[1]。
从其基本内容与主要影响来看,我国转轨经济研究主要有五种经济学范式:一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转轨成本-转轨收益”范式。
新制度经济学转轨研究主要是在大的制度环境即基本制度结构为既定前提下着力研究的是具体制度(行为规则)变革问题,提供一个关于转轨经济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转轨的主要原因在于新体制给人们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明显高于旧体制的实际收益,转轨路径选择的标准就是转轨过程的效益最大化[2]。
二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化经济改革-资本主义宪政转轨”范式。
以“华盛顿共识”为标本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轨必须把产权从政府手中转移到私人手中,实现产权的私有化,同时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中央计划转向自由市场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一方面主张实行大规模的制度转轨,转轨是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与全球资本主义制度趋同的过程;另一方面主张以激进方式实现产权的私有化和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认为这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范式。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是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完成经济运行机制中用市场机制对原有的计划机制的置换任务。
中国经济转轨的路径应当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基本前提下进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3]。
四是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市场化生产方式-市场型社会主义制度”范式。
有的学者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经济转轨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结构的内在矛盾运动。
新中国70年政治经济学的变迁

主义道路。在这一进程中,最能体现整个转变过程 的,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变革 ;而这种变革又 反映在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的理论表现上,也就是 新中国 70 年政治经济学的变迁。
在这个变迁过程中,我们曾经接受了以斯大林 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标志的传统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学。在这一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 中国也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走上了一条新的 发展道路,但也犯了超阶段的错误,以至于使传统 社会主义道路不可持续。历史的经验教育了我们,
2019 年 11 月 第 13 卷第 6 期
中图分类号:F0-0;F120.2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19)06-0072-40
Nov.2019 Vol. 13, No. 6
关键词 :新中国 70 年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变迁 ;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
引 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随着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中国走上了一条特殊 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道路。但这条路走得并不 顺利,也不平坦,它是一条曲折回转的路,经历了从 新民主主义社会到传统社会主义社会,再到真正具 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的否定之否定的 过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进程总体上划分 为两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
新中国 70 年政治经济学的变迁
陈文通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经济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摘 要 :回顾和总结新中国 70 年政治经济学的变迁十分必要。这种变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在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以曲折的方式逐步确立的过程,大体经历了大小不等但有一定质的区别的三 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处于支配地位的时期,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学尚处于酝酿和雏形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反省和初步变革的阶段。 第一步是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发地向市场经济理论过渡 ;第二步是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 形式到内容均发生变革的时期,并为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做了理论上的准备。第三个阶段是传统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学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的时期。这种根本性转变正在呼唤创建“当 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政治经济学到新政治经济学政治与经济两大领域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是社会历史的一种客观存在。
但是,作为研究对象而言,在自古希腊即已形成了两大独立的学科。
直到近代才逐渐形成交叉研究。
从历史上看,政治学的产生早于经济学,古代王朝的更替为政治研究提供了素材,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和政体的变动催生了政治学,而那时的经济学还没有形成。
经济学在近代的产生是从政治经济学开始的,政治学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当时有重合。
19世纪中期以后,经济学力图摆脱政治内容,专心于市场问题,政治学则倾心在政府及其他政治行为体上。
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政治学家关注经济政策,经济学家研究政府决策过程,两者出现交叉,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再度出现。
这种新的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界中由几种影响相当大的流派体现,在政治学中也被当作新的学术动向,引起普遍的关注。
当代政治学与经济学在政府及其有关的问题上出现交叉,政治经济学再度被提起。
由于其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立意不同,故又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
一、城邦学说中的政治与经济古希腊的城邦学说已经初步涉及了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样的问题。
古希腊的社会组织以城邦为单位,城邦中的居民过着共同生活,个人离开城邦难以生存。
城邦的作用是保护其公民免受自然的肆虐、统治者的专横,以及外敌的入侵。
城邦(polis )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古希腊还没有出现国家与社会的分化,“在一般人的理解水平上,‘城邦’的现代同义词是‘国’(country)”[1]。
其中既有国家的成份,也有社会的成份。
当时的各门学问以城邦的运作为中心展开,所以有人把那时的学问称为“城邦学”。
城邦学以研究城邦政体为主,社会、经济、文化等现象都在研究之列。
“如果按现代较精确的概念来看,希腊人城邦学说不仅是政治学,而且又是伦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
”[2]最早出现的学科萌芽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经济学在当时的雏形是家务管理,尚未成为独立的学科。
古代思想家在正义、善、分工等概念的讨论中各自论及了财政、城邦对经济的管理、所有制,以及商业、货币等经济问题。
当时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城邦制度,政治学即关于治理城邦的学问,国家的起源、政体、国家的组织和管理等从那时起就成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认定宇宙有自己的规律,所以政治也被看作是自然的过程,城邦的法则与自然法则相似,“整个希腊政治学说中的基本思想是:求得这种共同生活的和谐。
”[3]但实际上,人为因素使城邦的运行带有许多非自然的成份,“希腊政治哲学就起源于探索这样一个难题:城邦一方面是自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工的创造。
”[4]希腊时代的家政(即经济)也有管理的意味,城邦中家庭由奴隶、主人组成,家庭活动也需要管理。
政治是城邦的管理,经济是家庭的管理。
当时只有初步的政府通过管理促进经济的思想,比如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著作《雅典的收入》中,从城邦国家的角度探讨了经济问题,认为城邦可在促进经济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他建议对侨居雅典的外邦人的利益给予照顾,以吸引更多的人来雅典。
这样不仅可以增进雅典城邦的收入,给城邦国家带来财富,还可以使外邦人更甘心情愿地处于雅典的统治之下。
他还在《经济论》中主张完善商事法院制度,以促进外贸发展。
色诺芬推崇农业轻视手工业,“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因而农业繁荣的时候,其他一切技艺也都兴旺。
”[5]在西方,他是最早把农业放在产业基础上的思想家,被认为是近代初期法国重农主义的来源。
色诺芬的主张可以说是最早的政治经济学观点。
尽管如此,《经济论》并不是他的主要著作。
古希腊明确和集中地阐述了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的是柏拉图。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勾画了理想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从财产所有制、家庭构成、人口繁衍、教育等社会经济政治各个方面都要由城邦管起来。
柏拉图把私有制与理想国家对立起来,认为私人拥有财产会妨碍公共精神的形成,主张在统治者和保卫者两个阶层中不应有任何私有的东西,妻子、儿女、家庭等都应是共有的,“因为他们一切公有,一身之外别无长物,这使他们之间不会发生纠纷。
因为人们之间的纠纷,都是由于财产、儿女与亲属的私有造成的。
”[6]柏拉图看到所有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提出用公有制来纠正私有制的缺陷,可以认为是近代政治经济学中制度理论的思想渊源之一。
柏拉图还主张儿童的抚养和教育由国家负责,这可能是关于国家公共职能的最早探讨。
柏拉图学说的核心概念是“正义”。
正义体现于秩序之中,个人按上天赋予自己的品质,遵照分工,各尽其职。
“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7]从个人的角度,城邦的建立是因为个人单靠自己无力达到自足,需要分工合作,以满足个人多方面的需要。
国家以社会分工体系为基础,他把居民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保卫者、生产者,强调一切经济和非经济的活动都受到分工等级的严格规定。
“这套分工体系完全是从国家整体需要、国家的效率、国家的和谐与秩序来考虑构思的……人都是机械被动的国家的工具,像砖头和螺丝钉,被固着于国家整体结构之中。
”[8]按照分工的观点,在柏拉图这里,国家不仅是统治的工具,而且是一种人们在其中可以互换劳务的机制,国家既有政治职能,也有经济职能。
柏拉图考察了希腊城邦政体的演变,提出政体循环的规律,并进而指出了政体变革的动力,认为“从寡头政治到民主,从民主发展到(一个人心所向的领袖的)僭主政治,这一切发展过程的根源是变动,是经济变动。
”[9]因此,柏拉图又是西方历史上最早发现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的思想家。
他在晚年所著的《法律篇》中,对理想国家的人口规模、产品分配、婚姻制度、财产制度、政府的组成和产生办法都作出了规定,提出了包括政治、经济、家庭等完整的城邦制度构想。
[10]从现代的意义上,可以说是相当典型的政治经济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学说从论证个人不能离开城邦而生活入手,主张人的本性是合作和群居,“人天生要过城邦生活”。
他的一个著名论断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把个人与城邦比作四肢与全身,一旦全身被毁,手或足也无法独立地存在。
因此国家高于个人,个人应服从城邦。
接着,他用目的论来论证国家的全面功能,认为自然不造无用之物,每一件事物都是有目的的。
人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种善业,国家的目的是为了最高最广的善业,即使城邦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得到适量的财产、强健的体魄和高尚的道德。
亚里士多德谈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时,是从国家与家庭的关系入手的。
他认为国家是家庭(oikia)的联合而成的,希腊文oikia 是英文economics的词源,指的是一个由隶属关系组成的单位,包括从属于男人的女人和从属于主人的奴隶。
家庭是国家的最小单位,对国家的管理从对家庭的管理开始。
管理城邦须首先研究管理家务,家务管理的对象是奴隶,国家管理的对象为自由人,“家务管理由一个君主式的家长掌握,各家家长以君臣形式统率其附从的家属;至于政治家所掌握的则为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付托的权威。
”[11]家财的运用是家庭内部的事,属于家务管理,但个人获取财产的途径和额度则需要城邦国家的监管,亚里士多德反对以经商的方式无限度地敛财。
“在交易中损害他人的财富以牟取自己的利益,这不合自然而是应该受到指责的。
”[12]管理国家与管理家务的道理是一样的,即注重善德,不以聚敛财富为惟一的目的。
善德的核心是正义,正义的含义是以“城邦整个利益以及全体公民的共同善业为依据。
”[13]亚里士多德是众多学科的奠基人,但他的学科分类中还没有经济学,有关经济(家政)的管理放在伦理学中。
他认为,伦理学是关于小善——个人的善的学科,政治学是关于大善——城邦的善的学科。
管理活动兼有政治与经济的内容,管理国家与管理家庭的区别在于其所依据的“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14]除了平等的正义之外,亚里士多德还谈到了分配的正义,这也涉及经济问题。
在探讨交换的正义时,提出了反垄断的观点,并试图寻求一种定价的公正原则。
他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政体是一种城邦公职的分配制度。
亚里士多德没有独立的经济学著作,“他主要的工作以及他主要的兴趣,就社会现象而言,都在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或者毋宁说是政治社会学的领域之内,而他将经济社会学与技术意义上的经济学都隶属于政治社会学之下。
”[15]二、政治经济学在近代出现经济学在近代形成,从一开始就与政治学在国家问题上有重合,政治学和经济学各自从自己的学科角度研究国家,经历了从推崇国家到限制国家的观点演变。
(一)近代早期推崇“强国家”欧洲中世纪是神权的一统天下,对世俗国家的职能也有所涉及,神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就曾探讨过国家在形成公平价格时的作用。
近代资产阶级崛起后,他们的任务是争取政治权力,以维护个人的权利。
政治上推崇世俗权力和民族国家,抬高国家和法律的地位,制度上强调中央集权,“强国家”的主张流行。
这个时期政治学高扬国家的地位,经济学则关注国家如何获得财富,以应付对内统治和对外征战的需要,强调国家对经济,特别是贸易的干预。
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国家学说中,从“人的眼光”(马克思语)出发是当时的主流思潮,思想家们以人为出发点,强调国家在保卫个人财产和权利方面的作用。
这种观点最早的代表之一就是尼·马基雅维利。
面对诸侯割据的意大利,他力主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在国家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借助君主的权力。
马基雅维利主张强化国家权力,认为国家并不像古代先哲们所说的那样,以“善”为目的,而是以建立和维护统治权为核心。
为了保持国家的权力,君主的行为不受道德的约束,为了实现统治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另一方面,财产是国家的基础,国家必须设法保障每个人的财产和安全。
马基雅维利后一个观点又隐含了限制国家行为的意味。
“马基雅维利力图揭示社会政治现象的规律性,发现一种国家形式代替另一种国家形式的原因,研究最好的管理形式问题、统治者的权力同人民的关系问题……”[16]这种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天赋人权说和社会契约论,国家被认为是实现和保护人的天赋权利的力量。
西方的经济学在近代形成的时候是以政治经济学的面目出现的,史称古典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首次把经济整体的效果评价问题和国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提出,认为经济的目标是增加财富,国家的任务是保证财富的增加。
近代政治经济学与当时的政治学都关注国家问题,政治学从保护权利的角度研究国家,经济学从财富增长的角度看待国家。
最初的政治经济学在16和17世纪的代表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交替时期的经济政治理论。
重商主义没有把生产当作财富的源泉,而是把商业当作增加财富的途径。
重商主义把促进贸易的发展看成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任务,认为国家必须设法增加自己的财富,财富的内容是由金银铸成的货币,货币的多寡是衡量财富的标准。
货币一旦离开自己的手,就意味着财富的损失和国家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