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语文课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在语文课中的作用
摘要:传统的语文课往往受到考核方式的束缚,学生死记硬背,考试考条条,
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学习无兴趣。
语文教学是实践和渗透道德意识的重要学科。
因此,语文课的教学过程,既是对传统知识的认知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
感过程。
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知、情、意、行的变化过程。
教学就是师生双边思想的沟通,情感就是沟通双边认知的重要桥梁。
关键词:情感爱作用
传统语文课的教学特点是枯燥乏味,其根源有两个:其一是受到考核方式的束缚,考试
靠死记硬背,在考试中很难发挥自身的水平,从而使学生无兴趣听语文课;其二是内容枯燥,课堂是老师一支粉笔写,学生在下面记的满堂灌的模式。
解决问题的思路:要解决语文课教学的枯燥乏味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充分发挥情感在语
文课的作用。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从转变教育观念的角度,删除了一些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增
强了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强化了实践环节体现情感。
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
单元选取的人物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
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
这单元的课文内容重在情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他
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要做到以情动人,首先,教师的情感养成尤
为重要。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
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发挥。
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一
定的情感素质。
因为教师在上课时赋予情感的讲课,这就会以情动人,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激励作用,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语文教学过程也
就是一个以教师、学生和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学校、社会因素的有机集合,语文教学的作用
突出表现在教师、学生和内容的有机连接。
学生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教材所形成
的情感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情感的形成,发展及体验效果。
为此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其一,钻研教材;其二,对学生负责;其三,热爱专业。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语文课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语文课太枯燥、不生动、不爱听。
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的养成。
主要在于学生没有付出情感,语文课单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在讲台上对教材进行“炒作”,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是一个失败的教学。
因此,培养学生的情感是教学好坏的关键之一。
在教学中,从学生学习的主体看,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语文的目的教育。
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
让学生明白这单元的教学核心是爱国情怀的培养,所选的都是表现国家情怀的作品,能激发
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在学习时,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通过这样克服学生对这个单元学习
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摆正语文课与其他课的内在联系。
其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文课的功能教育,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把语文课与生活实践
相结合,使学生内心产生需要学语文的主观情感,变“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使学生在情感意识、品质及思维方法上受到广泛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富有激情地去
讲课,学生也会用热情的情绪去听课。
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
1.情感激活课堂。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兴趣在学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要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情感,因为情感支配人的行为的作用巨大的。
无论动机、兴趣、需要、意志,还是观察、理解与思维,都
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课堂教学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创造一些情感氛围,从感情上叩击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感情的门扉,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理解知识,明白道理。
例如:我在讲《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时,如何把枯燥的地理知识讲解生动明了,在导
入课文时我给学生放了《再说长江》的视频,让学生以视觉的角度了解长江的历史文化和经
济发展及多彩的人文景观。
学生融入主观的情感,然后让同学们自读课文,学生积极发言,
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出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感受到作者发表的议论和抒情,
更表达出景物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
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带有情感地去阅读课文,去想象和遨游
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2.情感利于合作。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
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
要改变语文课过于死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
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交流与
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情感的发展。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
和时间。
在教学中,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空间里,学生之间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例如:在讲《一滴水经过丽江》这一课时,先做一些课前准备:(1)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五组,小组合作收集有关丽江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
(2)把
收集的资料制成课件,并编写出解说词,为给同学们讲解。
(3)上课时,每个小组都拿出
自己的成果。
有《游古城》《心中的神山》《我眼中的丽江》《四方街》《蓝坪坝》,我让
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上讲台讲给大家听,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整个课堂变成小组成果展示。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彼此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乐趣。
教师
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
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
沟通、相互影响,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比如:讲《伟大的悲剧》一课时,整个教学都在合作中体验情感,思路是寻找伟大的品格。
首先用冰
心的诗歌《成功的花》导入。
使学生感知到:成功人生来之不易,为克服困难做好心理上的
准备。
活动一:观看影片《2019开学第一课》,寻找伟大之处,并结合课文提供的故事,归
纳出他们身上的共同特征,同学们都被影片中失去双脚的主人公登上珠峰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很主动地快速阅读了课文,五个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也被
深深地打动了,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交流学习的体会。
活动三:归纳伟大。
五个小组分别说出
自己的感悟,第一小组,失败之悲(冒险精神);第二小组,作证之悲(诚信);第三小组,死亡之悲(团结无私);第四组,世人之悲(敬仰怀念);第五组,冒险之悲(挑战探索)。
活动四:表达伟大。
同学们积极发言,说出心目中伟人的伟大之处。
最终,同学们明白了作
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因为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不仅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事件背后的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可以看出,合作就是师生之间情感的分享和体验。
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给予,共同
拥有。
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教师走进学
生的世界,学会从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欣赏孩子的“闪光”之处,从孩
子的单纯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欢乐。
情感是推动师生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
效果。
亚里士多德指出:“美德不仅是知之,而是乐之。
如果只是知之,而在情感喜好上并不
趋向之,就不能说美德已经形成。
”因此,教师应让情感伴随语文教学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使它成为“教”与“学”的重要桥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