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 对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与审美观念。
环境保护作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也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并从中寻找可借鉴的经验和智慧。
1. 循环思维与生态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敏感,提倡人们秉持循环思维,即循环利用资源,避免浪费和污染。
例如,古代农耕文化中普遍推崇无机循环农业,通过粪肥的回收利用,保持土壤肥沃度,并且制取农业副产品,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 尊重自然与生态平衡传统文化强调尊重自然,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
例如,中国山水画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追求“山水无间意,往来有余韵”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同时,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都弥漫着对自然的崇拜,如“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这些故事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人与自然界的联结。
这种观念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3. 倡导节约与回归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节约和勤俭的美德,提倡人们回归自然,与繁忙的城市生活相对立。
例如,道家注重无为而治,倡导不过度干预自然,与自然相融合;儒家崇尚中庸之道,主张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消耗。
这些价值观引导人们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用水、用电、用物等方面,培养节约意识,减少资源的浪费。
4. 传统手工艺与环境保护中国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又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
传统手工艺强调使用天然材料,如陶瓷、纺织品等,这些材料具有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
传统手工艺还崇尚精细工艺与精雕细琢,追求物质的精致与精美。
这种工艺传统降低了工业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保护了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
从循环思维与生态观念、尊重自然与生态平衡、倡导节约与回归自然、传统手工艺与环境保护等方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对现代环境保护有益的价值观念和智慧。
中 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何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何《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何》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依靠现代科技和法律法规,还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念和环保思想,对于当代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哲学基础。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这种思想提醒我们,不能过度地开发和破坏自然,而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等问题。
如果能够深入理解和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我们在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时,就会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协调,避免盲目地征服和掠夺自然。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也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仁爱”不仅是对他人的关爱,也包括对万物的慈悲。
儒家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说要将对亲人的爱推广到对百姓的爱,再进一步扩展到对万物的爱。
这种推己及人的爱,让我们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权利,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它们。
当我们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时,就不会随意地砍伐森林、捕杀动物,而是会努力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理念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道法自然”认为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自然界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不应强行干预和破坏。
在当代,一些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如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等,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却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我们应当尊重自然的自主性和自组织能力,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预,让自然按照其自身的节奏和方式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它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注重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审美观念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使得环境保护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对环境的尊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墨子学派对环境保护的贡献等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首先,传统文化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促进了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自然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等观念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古代文人墨客多以山水为题材,崇尚大自然美景,并通过诗词、绘画等形式将对自然的赞美融入文化传承中,进一步强化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这种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思想通过代代相传,长期影响着中国人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形成了环境保护的良好基础。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进一步加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倡导“五常”道德观念,其中包括“天地之性”即人类应与大自然保持和谐。
古人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主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这种观念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中。
例如,传统的农耕文化注重与季节和天候的相应,农民们尊重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定期进行农事活动,并提倡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观念。
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文化思想,保护了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墨子学派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墨子学派主张“兼爱”,提倡对所有生命的平等尊重,不仅包括人类,也包括动植物以及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体。
墨子学派认为人类应该保护和爱护自然界的万物,反对剥削和破坏自然环境。
墨子的环保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社会道德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人合一”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影响

获取 生活 资料 。 因而孟子 关 于 “ 时” 的观念 ,“ 实际 上 就是 生态季节演替 规律 的同义词”2 。董仲舒 把 [( ]
孔子 没有 明确 提 出过 “ 天人 合一 ”思 想 ,但他 在 论 语 ・ 伯 》 中说 : “ 哉 !尧 之 为君 也 。巍 泰 大
巍乎 ,唯 天 为大 ,唯 尧则 之 。 肯 定 了人 与 自然 的 ” 关 系 是 可 以统 一 的 。 在 《 语 ・为 政 》 中 ,他 还 论 说 :“ 十 而从 心所 欲 ,不 逾矩 ” 七 ,也 包 涵了不 违背 自然 规 律 ,就 能实 现人 与 自然 的统一 。即物 我为一 的命 题 。孔子 强调 “ 知天命 ” ,就 是认 识 自然 规律 ,
—
Vo _ . l 6 No 3
M a 20 y. 06
—
“ 人 合 一 " 对 我 国环 境 法 制 建 设 的 影 响 天
黄 红 霞 ,才 惠莲
( 国 地质 大 学 政 法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4 0 7 ) 中 3 0 4
摘
要 :“ 人 合 一 ” 是 中 国传 统 生 态 文 化 的重 要 思 想 ,它 不 仅 在 中 国古 代 环 境 法 律 法 规 中有 所 体 现 ,而 且 升 华 天
自然 。他 说 :“ 物 皆备 于 我 。反 身 而诚 ,乐 莫 大 万 焉 。[ ∞ “ ”指 天道存 在 的 客 观 的 必 然性 ,人 ” ]¨ 诚
治 自然 的思 想相 比 ,不仅 在人 与 自然 和谐 的命 题 上 更胜 一筹 , 而且 也 符 合 现 代 社 会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要
“ 天人合一”思想向前推进 了一 步 。他认 为 :“ 物各 事
顺 于名 ,名各 顺 于天 ,天人 之 际,合 而 为 一 。 ] ” ”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对当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形成 的政 治原则 , 这样 “ 就受制 于“ ” 扼杀 了仁的 仁” 礼 ,
积极 意 义 。这 一 矛 盾 也 反 映 在 他 处 理 “ 人 关 系 ” 一 天 时
久远 , 其形成经过 了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
一
方面极力 维 护 “ 和 “ 天” 天命 ” 至上权 威性 , 他认 为 的 如 “ 死生有命 , 富贵在天” 要人 畏天命 ; , 另一方 面又赋予天 以客观必然性 , 为“ 认 四十而 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对天 , 进行哲理的改造 。这标志着在宗教形式 中孕育的思维模
缺乏一定的科 学性和 实践性 , 必须与 3代环境伦理 学一起相互补 充才能成 为一种科 学的环境伦理 思想。 - "
关键 词 : 人 合 一 ; 维 模 式 ; 示 天 思 启
中 图分 类 号 : 8 0 8 B 2—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当代环境 问题是伴随着工业 社会 的发展而 日益 凸显 出来 的。工业社会 的大机器 生产 是与中国传统的农牧业 非常不同 的一种生产方式 , 它要求的是对 自然 的控 制 , 通 过研究 自然以利用 自然。基 于此形成 的主客两分的思维
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 思维模式对当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赵 金 凤 一
摘 要: 3代 " 环 境 问 题 日益 严峻 , 方 以 主 客 两 分 为主 导 的思 维 方 式 已暴 露 其 局 限性 和 不 足 。 而与 西 方 - 西 机械 论根 本不同的中国儒 家“ 天人合一” 思维方式强调人与 自然的有机联 系, 人与 自然的息息相 关。 就成为解 决环境 问题 可资借鉴的 重要理论依据。然而儒 家思 想中所带有的浓厚的伦理 道德 色彩和神秘 主义又使得其
古代“天人合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当代启示

---------------------------------------------------------------最新资料推荐------------------------------------------------------ 古代“天人合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当代启示古代“天人合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当代启示——兼对当代中国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的反思【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也与环境保护思想相契合,并指导着古代环境立法,取得一定成效。
但反观当代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其存在诸多缺陷,需要向环境立法目的一元论转型。
所以,应以“天人合一” 的环境保护思想,为环境立法目的转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更有利于摒弃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确立正确的环境立法一元目的,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天人合一;环境保护;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环境立法目的一元论前言“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流变中,古代各家的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天人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涉及自然、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
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探讨的核心问题,换而言之,“天人合一”对环境保护方面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特别是当代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却一直采用二元论,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地位,为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埋下祸根。
所以,在反思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的弊端,探寻中国古代传统文1/ 23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其作为环境立法一元目的之理论支撑,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二者间的和谐关系,促使环境立法目的从二元目的向一元目的合理转型。
1---------------------------------------------------------------最新资料推荐------------------------------------------------------ 一、思想的流变:“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与发展脉络“天人合一”思想经历了由萌芽到基本成型,再到逐渐成熟,最后完善的发展脉络,最终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天人关系学说。
探究中国古代生态环保立法的发展及影响

探究中国古代生态环保立法的发展及影响摘要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各国都在寻找生态治理的新途径。
随着我们对“人与自然该以何种关系发展下去”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而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生态环保法律体系亦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
通过对中国古代生态环保立法的解读,不仅对当今的生态环保治理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环保立法,中国古代环保制度,天人合一思想一、中国古代生态环保思想(一)“天人合一”思想简而言之,“天人合一”思想即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尚书·大禹漠》有言:“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所谓好生之德,即喜爱万物生灵,与之和谐共处。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天人合一”思想被诸先贤丰富。
《庄子·天下篇》中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2],讲求的是与自然合一,关爱万物。
《墨子·天志上》写道“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
[2]”要求顺应天的意志,以达兼爱之境。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到“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将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为生态保护理论的基础,后辅以“天人相类”理念,进一步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完善。
其后,宋明理学家在“天人合一”思想中融入佛教理念。
张载在《正蒙·乾称》写道:“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追求的是穷理尽性,才可天人合一;程颢、程颐编著的《二程遗书》中有“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指出追求理性只需尽心即可。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定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而《逸周书·大聚篇》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
传统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启示

传统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启示一、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认为,万物皆有道,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环境保护中应摒弃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的短视行为,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儒家思想强调天地万物与人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这一观念要求我们在环境保护中,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家园。
三、佛家的环保理念佛教认为,宇宙万物皆有生命,众生平等。
这一理念强调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保护生态环境。
从这一角度来看,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人类的责任,更是众生共同的事业。
我们应当从佛法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让地球上的生命共同繁荣。
四、民间环保传统在我国的民间传统中,有许多关于环保的习俗和禁忌。
例如,民间信仰中认为树木有神,不可随意砍伐;农业生产中提倡轮作和休耕,以保护土壤肥力;生活中注重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等。
这些传统习俗和禁忌蕴含着丰富的环保意识,为我们今天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关于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智慧。
如《黄帝内经》中提到:“万物皆有其时,万物皆有其地。
”这意味着人类应当尊重各种生物的生长规律,不得过度捕捞、狩猎,以维护生态平衡。
又如《农政全书》中强调:“农事必本于农时,不宜豫种,不宜迟种。
”这告诉我们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可违背时令,以免破坏生态平衡。
六、传统文化对现代环保的启示1. 提高环保意识。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醒我们时刻关注生态环境,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2.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传统文化中的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发展。
国学经典与环境保护的关联

国学经典与环境保护的关联近年来,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智慧,并寻求其中与环境保护的关联。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对自然和生态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探讨国学经典与环境保护的关联,并分析这种关联对于现代社会环境保护的启示。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生态平衡国学经典中常常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相融合、相互依存。
这表明古代中国人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注意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思想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意识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循环的思维方式国学经典中强调“天道酬勤、物尽其用”的观念,强调尊重自然、善待万物。
这种思维方式使人们对自然界循环的关注更加深入。
在环境保护中,我们应当学会尊重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让自然得到恢复和重建的机会。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环境保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国学经典中重要的理念。
这个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稳定与天下太平之间的关系。
在环境保护上,我们应该从个人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同时,鼓励家庭和社区参与到环保活动中,通过个人努力的积累将环保理念逐渐融入社会整体。
四、坚持节约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古代中国人的节俭思想早已在国学经典中得到彰显。
节约资源的观念也是当前环境保护的核心要义之一。
国学经典提倡节俭、合理利用资源的理念,这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不谋而合。
我们应当从每个人的点滴开始,倡导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为保护地球资源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创新是现代环境保护的重要思路。
我们需要继承国学经典所弘扬的传统价值观,同时融入现代科技和创新理念,为环境保护寻找更加可行和有效的途径。
只有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我们才能在保护自然与促进人类和谐发展中找到平衡点。
古代天人合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当代启示

古代“天人合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当代启示——兼对当代中国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的反思【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也与环境保护思想相契合,并指导着古代环境立法,取得一定成效。
但反观当代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其存在诸多缺陷,需要向环境立法目的一元论转型。
所以,应以“天人合一”的环境保护思想,为环境立法目的转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更有利于摒弃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确立正确的环境立法一元目的,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天人合一;环境保护;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环境立法目的一元论前言“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流变中,古代各家的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天人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涉及自然、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
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探讨的核心问题,换而言之,“天人合一”对环境保护方面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特别是当代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却一直采用二元论,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地位,为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埋下祸根。
所以,在反思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的弊端,探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其作为环境立法一元目的之理论支撑,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二者间的和谐关系,促使环境立法目的从二元目的向一元目的合理转型。
一、思想的流变:“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与发展脉络“天人合一”思想经历了由萌芽到基本成型,再到逐渐成熟,最后完善的发展脉络,最终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天人关系学说。
(一)萌芽催生:原始农耕文化生产力水平较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突出特点,特别是农业生产要依赖于自然环境。
因此,为了能够依靠合适的生产条件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来发展生产,古人秉持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开始不断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挖掘和探寻生态规律。
在农业实践中,古人们摸索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等生态规律,总结出人与自然同样都是宇宙中的一部分,具有平等的地位,形成了朴素的生态平等观念。
浅谈“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环境法制建设的影响

种 } ,务修 }畴 , { { { { 滋植 桑麻 ,肥浇高下 ,各因其宜。 ”唐
代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法制上有 了前所未有 的拓展 ,除 了
关 于管理山林 、川泽 的规定外还有关于城市绿化及道路
害上 天所生之 物。为了使人 们能够合 理利 用 自然资 源 , 书中规定 了田猎之礼 ,作为具有法令性质 的条文 ,约束 人们的行 为。即 “ 田不 以礼 ,日暴天物。天子不合同 ,
浅谈 “ 天人合一" 思想对中国传统环境法制建设的影响
郭 毅 玲 ( 天水师范学院经济与社会管理学院,甘肃
天水 7 10 ) 4 0 1
摘 要 :“ 天人合一” 思想是 中国传 统生态文化 的重要 思想 ,它不仅直接指导着古代 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活
动, 且对当 而 代环境法制建设产生 重要的 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为构建人与自 和谐相处的社会纂定了 “ 然 深厚的文化
并尊 重 自然规律 ,董仲舒把 “ 天人合 一”思想向前推进
了一步 。他认 为 :“ 事物各顺 于名 名 各顺 于天 ,天人之
际 ,合而为一 。 但还没有 直接提出 “ ”嘲 天人合一”这个 命题 。“ 天人合一 ” 想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 思 张载在 《 正 蒙・ 乾称 》中, 第一个 明确提出 了 “ 天人合一”的命题 。 他说 :“ 者则 因明至诚 ,因诚至 明,故天人合一 。 儒 ”强
基础 ,促 成 了当代可持 续发展 的环境 观及 环境 道德 法律化的形成 。
关键词:天人合一 ;法制建设 ;影响
中图分类号 :B 1 文献标识码:A 2
一
、
中国传统环境 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础— — “ 人 天
宋代新儒还发展 了 “ 仁爱万物” 的思想 ,特别是程颢提 出 “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 ‘ 与万物都从 天来 , , 是有机 整体 ,因此 ,要实现整体 的和谐 , 尊重和热爱万物 。张
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文化观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与启示

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文化观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与启示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而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文化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理念不仅对当代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启示和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文化观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并从中获得启示。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环境保护具有极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尊重自然、亲近自然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保持自然的平衡;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佛家强调众生平等,对所有生物抱有慈悲之心。
这些观念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比如倡导绿色出行、节约能源、减少垃圾等,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环保价值观对塑造个体的环保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等一系列价值观念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础。
这些价值观念培养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得保护环境成为了一种道德责任。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传统文化中的环保价值观念能够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和行为,从而有效地提高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的积极性。
另外,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仪式和习俗也对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很多节日和庆典活动都与环境保护相关,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
比如清明节期间的祭扫活动,强调对祖先墓地的整理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农历春节期间的燃放烟花爆竹,已经逐渐转变为宣传环保理念和提倡绿色环保的活动。
这些仪式和习俗的转化,表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适应性,能够积极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需求。
最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经验对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虽然现代环境问题与古代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但是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经验对我们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古代“天人合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当代启示资料

古代“天人合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当代启示——兼对当代中国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的反思【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也与环境保护思想相契合,并指导着古代环境立法,取得一定成效。
但反观当代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其存在诸多缺陷,需要向环境立法目的一元论转型。
所以,应以“天人合一”的环境保护思想,为环境立法目的转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更有利于摒弃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确立正确的环境立法一元目的,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天人合一;环境保护;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环境立法目的一元论前言“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流变中,古代各家的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天人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涉及自然、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
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探讨的核心问题,换而言之,“天人合一”对环境保护方面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特别是当代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却一直采用二元论,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地位,为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埋下祸根。
所以,在反思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的弊端,探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其作为环境立法一元目的之理论支撑,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二者间的和谐关系,促使环境立法目的从二元目的向一元目的合理转型。
一、思想的流变:“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与发展脉络“天人合一”思想经历了由萌芽到基本成型,再到逐渐成熟,最后完善的发展脉络,最终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天人关系学说。
(一)萌芽催生:原始农耕文化生产力水平较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突出特点,特别是农业生产要依赖于自然环境。
因此,为了能够依靠合适的生产条件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来发展生产,古人秉持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开始不断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挖掘和探寻生态规律。
在农业实践中,古人们摸索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等生态规律,总结出人与自然同样都是宇宙中的一部分,具有平等的地位,形成了朴素的生态平等观念。
传统文化对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传统文化对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启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底蕴。
在现代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
而传统文化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与启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态观念的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往往包含着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
在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而道家思想则追求“无为而治”,注重人与自然的无强制干预关系。
这些传统思想都体现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这种生态观念,将其融入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
二、文化传统的资源利用与保护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还包含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经验和智慧。
古代文化中有许多关于资源的传统智慧,比如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中就包含了关于土地肥沃、水田灌溉等方面的经验。
这些传统的耕作方法和农业理念能够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这些传统智慧,将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提出一些更加环保的资源利用方式。
三、文化习俗对于资源消耗的抑制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习俗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它们既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对资源消耗的抑制作用。
比如在古代社会,婚丧嫁娶、宴客佳节等活动都有相应的举办规模和仪式,这些规模和仪式都是经过世代的琢磨和总结。
它们可以起到限制消费、减少资源的浪费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借鉴这些传统习俗的精神,提倡节约、简约与环保的生活方式。
四、文化符号的宣传与教育传统文化中有丰富多样的符号,这些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符号来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宣传与教育。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鱼和鸟常被用来象征和平、吉祥,我们可以借用这些符号来宣传保护自然、珍爱环境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保护的关系与对策

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保护的关系与对策随着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然而,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力量?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来推动环境保护?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些问题。
首先,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一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自然进行过度开发和破坏。
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如勤俭节约、尊重动植物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现代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传统文化可以为现代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对策。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环境问题。
例如,传统农业技术中的生态农耕方法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传统医学中的草药疗法可以提供天然的治疗方法,减少对化学药物的依赖。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节约意识和循环利用的观念也对现代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智慧和经验,将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寻找更好的环境保护对策。
然而,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文化所取代,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受到冲击。
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持有怀疑和排斥的态度,认为它们过时和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这种态度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衰落,进而影响到环境保护。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使其能够继续发挥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为了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推动环境保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一直是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传统文化在环境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并为环境保护提供有益启示。
传统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启示:1. 和谐与平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与平衡的理念,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环境保护。
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表明人类与自然界应该和谐共处,不破坏生态平衡。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 尊重自然与动植物传统文化教导我们尊重自然界的万物,包括动植物。
古人常常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人道待物。
这种尊重自然的态度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保护濒危动植物,禁止滥猎滥捕等破坏性行为。
3. 节约与环保中国传统文化中,廉洁节约是一种受到高度尊崇的美德。
古人常常主张勤俭持家,珍惜资源。
这种节约的精神对于环境保护同样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尽量减少浪费,提倡循环经济,共同营造节约型社会。
4. 文化保护与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环境的保护紧密相关。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文物艺术等。
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记忆,也需要我们保护好环境,以确保其长久保存。
环境的恶化将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结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启示。
在面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应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只有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让后代子孙继续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参考文献:1.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研究”,陈宏,2010年。
2.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i Xiaobing, 2018.。
谈“天人合一”思想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影响

谈“天人合一”思想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影响作者:王红梅张芳仙来源:《北方环境》2011年第02期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发达,人们在“人定胜天”的思想指导下,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对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
在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人也是自认的一部分,终究是无法与自然分离的,于是回过头来,重新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这种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国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我们绿色家园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环境保护;意义和影响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370(2011)1,2-0169-011、“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影响1.1“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先哲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理想和智慧结晶“天人合一”又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
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学说,一派是以提出“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的庄子为代表的,主张依附自然、顺从自然;另一派是以提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为代表的,主张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1.2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的“以人为中心”思想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主客体的关系,在先哲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理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此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竭力反对把自然和人割裂、对立起来的做法,而是积极主张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
中国早就有自己的“环境文化”。
1.3现代“风水”与家居装修中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古人云“一命二运三风水”,风水历来被视为左右命运的枢钮,而风水学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
天人合一是否有助于环境保护

天人合一是否有助于环境保护天人合一的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了自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应该与自然并存共生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因此天人合一是否有助于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即人类不能割裂自身与自然间的联系。
这点非常适合用来解决环境问题。
因为无论是破坏大气层、水污染、还是过度开发土地,都是由人类因素导致的。
而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我们需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量减少对自然造成的影响。
因此实行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天人合一不仅在道德上,还在理念上强调了自然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自然是万物之本。
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依赖于自然资源才能生存。
可现在,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恶化。
如果人类不能转变观念,始终将自己置于自然之上,那么环境保护只会是一些口号,而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理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我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最后,天人合一也提出了以自然为师、以天人合一为准绳的文化历程,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自然法则,让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相融合,实行自然的管理和保护。
只有真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共存,才能真正为环境保护做出实际贡献。
总之,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环保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在实践中践行这种理念,让环境问题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通过认识到天人合一的概念,我们可以从思想上深化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从行动上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浅谈环境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环境问题的影响

浅谈环境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环境问题的影响作者:尉颖琪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30期尉颖琪(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 200241)摘要:解决环境问题不仅要靠科学技术,还应建立起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环境哲学提出了“天人合一”观点,其重要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利用哲学的思维,发挥哲学的思辨性,切实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行之策。
作为补偿自然的一种方法,屋顶花园可恢复被房屋占去的土地,有利于修复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长期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主张,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理念。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哲学天人合一屋顶花园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0(c)-0140-01引言环境问题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也是最受人关切的主题之一。
然而环境问题并非始于当今,而是自古有之,但不同历史时期,环境问题的来源、性质、含义不尽相同。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附状态。
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肆改造、利用自然,虽然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但工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随之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八大公害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1]。
此时的我们又陷入了一种十分矛盾的状态:世界是更美好了,还是危机四伏?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问题不仅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广泛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要解决环境问题不仅要靠科学技术,还应建立起来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实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一个必须首先在哲学的原则高度上方能真正进入的问题领域。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早已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西方早有自然哲学的传统。
环境问题客观上促使哲学家们开始更加密切地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环境问题,在哲学的层面上来反思当代环境问题,因此产生了环境哲学这一学科。
1 中国环境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代的先哲早就探索天、人、地、神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把天人合一的境界作为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古代“天人合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当代启示资料

古代“天人合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当代启示——兼对当代中国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的反思【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也与环境保护思想相契合,并指导着古代环境立法,取得一定成效。
但反观当代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其存在诸多缺陷,需要向环境立法目的一元论转型。
所以,应以“天人合一”的环境保护思想,为环境立法目的转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更有利于摒弃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确立正确的环境立法一元目的,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天人合一;环境保护;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环境立法目的一元论前言“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流变中,古代各家的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天人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涉及自然、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
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探讨的核心问题,换而言之,“天人合一”对环境保护方面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特别是当代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却一直采用二元论,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地位,为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埋下祸根。
所以,在反思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的弊端,探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其作为环境立法一元目的之理论支撑,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二者间的和谐关系,促使环境立法目的从二元目的向一元目的合理转型。
一、思想的流变:“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与发展脉络“天人合一”思想经历了由萌芽到基本成型,再到逐渐成熟,最后完善的发展脉络,最终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天人关系学说。
(一)萌芽催生:原始农耕文化生产力水平较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突出特点,特别是农业生产要依赖于自然环境。
因此,为了能够依靠合适的生产条件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来发展生产,古人秉持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开始不断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挖掘和探寻生态规律。
在农业实践中,古人们摸索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等生态规律,总结出人与自然同样都是宇宙中的一部分,具有平等的地位,形成了朴素的生态平等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 对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的影响作者:胡静懿张成丽来源:《环境与发展》2019年第06期摘要:在当代,环境污染成为社会各界普遍重视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引起了当代人的反思。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一些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立法意识不论在当时还是对于后世都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研究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当代环境保护立法的影响,本文立足于逻辑、历史和社会基础,分别讨论了“天人合一”思想在我国古代和现代环境保护思想和立法中的作用。
通过对“天人合一”环境保护思想的梳理、诠释和分析,表明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提炼并继承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的精华。
将“天人合一”思想结合到我国当代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可以克服西方环境法学理论在解决中国环境问题时的“水土不服”,可以更好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
关键词:天人合一;环境保护法;可持续发展观中图分类号:X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6-000-01DOI:10.16647/15-1369/X.2019.06.002Abstrac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a common concern of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deserves contemporary reflection. Some anci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deas and legislative consciousness still have far-reaching impact nowadays.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ancient though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n the legislation of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based on logic,history and social basis,discusses the role of the though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oughts and legislation of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t shows tha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ethics has refined and inherite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egal thought, and can overcome the “acclimatization” of western environmental law theory in solving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it can help establish better laws that fit i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Keyword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環境保护问题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中华民族的祖先从新石器时代转向礼制社会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重视生存环境,珍惜现有的资源,意识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现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工商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在当前社会状况下,建立科学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引导我们走出环境灾难的生态智慧和理论意见,以实现对我国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1-3]。
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凝聚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集体智慧、融合了中国人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是历代先贤的理论汇集体,指导了古代环境立法与环境保护实践。
因此研究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环境保护思想,不仅可以传承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环境保护思想,还可以对我国当代环境立法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意义[4-6]。
1 “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7-11]。
而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天”与“人”的定义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中国在周以前,“天”含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是能主宰人的命运的天,到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把天的一切与人的一切相比照,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确认皇帝应当“法天而治”的理论,“天”就成为“君权神授”之“天”[12]。
到了宋代,“天人合一”思想更加成熟,张载在《正蒙·诚明》中提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命题。
总而言之,“天人合一”思想由西周开始出现,历经秦、汉的发展,经过儒道各家的不断努力,至宋朝已发展成熟,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故而,“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一个伦理原则,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随着历史的变迁,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相比,“天人合一”在当代有着新的定义。
著名中国传统文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为无告的大自然》的序言中,将“天人合一”解释为自然界和人类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也就是说,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13]。
“天”是自然之天,“人”不再是传统理论中完全被动丧失主动的人,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是以历史主体的身份出现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社会人,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又同时被自然改造的人[14]。
当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承认自然生命的生存权利,并主张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要求当代公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使人类命运与环境和谐共生。
2 “天人合一”思想在环境立法中的影响作用据考证,早在春秋时期,《逸周书·大聚》中便有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15]”可见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在环境立法上就体现了遵循自然规律,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思想。
西周在颁布《伐崇令》中制定严格的法令:“勿动六畜,如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来对“天人合一”中人与自然生物的关系进行协调。
《秦律》中的《田律》有一部分是专门规定环境保护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立法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例如,“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
[16]”唐宋时期,皇帝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一再颁布自然保护的禁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期对百姓的行为进行约束,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明清时期,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大多沿袭前朝,在内容和思想上无明显变化。
由此可见,“天人合一”思想在各朝代的相关法律法规上被逐步深化。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对现代环境保护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环境法律从价值目标上看是相一致的[17]。
当代环境法律的产生源于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的困扰,社会急需要一种强有力的手段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环境与资源的永续发展。
这样依靠法律的强制力从外在限制、约束人们对自然的开采、利用和改造等行为;同时利用“天人合一”思想,从道德层面规范劝说公民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论与展望总的来说,不论是产生于传统农耕文明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产生于现代工业文明的环境法,都是以解决环境问题为出发点,以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但不可忽视的是,“天人合一”思想虽和现代可持续发展观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但归根结底是我国封建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缺乏现代科学的有力佐证和严谨的逻辑论证。
因而要想更好的利用“天人合一”思想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需要结合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需求来加以改造,以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环境保护思想。
参考文献[1]王卉.论可持续发展观视野下我国环境立法思想中的症结与出路[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2]李雨兰.论生态文明语境下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以可持续环境伦理观为例[J].甘肃农业,2009(06):21-23.[3]庄辉煌.人本永续环境观——台湾地区人本永续环境理论与实践[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5.[4]张志可.“天人合一”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当代法律价值[D].昆明:云南民族大学,2012.[5]王欣龙.先秦儒道“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滨州学院学报,2014,30(02):28-32.[6]徐文明.环境法视野下的环境伦理[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66-70.[7]骆琳.“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文化及影响之比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8]李建珊.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浅析[J].晋阳学刊,2010(3): 19-26.[9]李锐.早期中国的天人合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14-120.[10]陈静.“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J].唐山学院学报,2018,31(05):87-91.[11]刘震.重思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生态价值[J].哲学研究,2018(06):43-52+128.[12]冯文娟.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立法[D].长春:吉林大学,2011.[13]季羡林.《为无告的大自然》序[J].群言,2000(07):34.[14]董彩荣.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38.[15]魏慧銀.先秦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法哲学思想探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2.[16]王玉德.试论先秦时期有关环境资源的节约思想[J].武汉:江汉论坛,2007,1:38.[17]柯坚.环境法价值与原理:一个法基本原则话语分析[D].武汉:武汉大学,2003.收稿日期:2019-03-29作者简介:胡静懿(1998-),女,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环境科学。
通信作者:张成丽(1978-),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新型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