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明禅院

合集下载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理解性默写、选择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理解性默写、选择题

部编版八下期末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二、送友人/李白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四、卜算子•咏梅/陆游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选择题: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B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解析】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不是对偶。

C、“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的意思是,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钟磬的回声。

在景物描写中无处不突显诗人淡泊处事的内在情怀。

D、这首诗咏的虽是佛寺禅院,抒发的却是诗人寄情山水以及隐逸之情。

2、下面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解析】 D、“破山寺”不是全诗重点所在。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月山寺简介

月山寺简介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月山寺简介月山寺位于距博爱县城五公里的太行山南麓,因寺建在风景秀丽的月山上,故名月山寺。

历史上称月山寺为中原四大佛教寺院之一。

即东有开封相国寺,西有洛阳白马寺,南有嵩山少林寺,北有月山宝光寺(月山寺原名)。

月山寺初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

据现存《大明禅院碑记》载,少林游僧空相和尚自南京东明报恩禅院云游来到月山,见此地山势奇特,清泉飞瀑,环境优雅,更兼山下青竹繁茂,土地肥沃、田园景色亦佳,登高南望,见“银江二带(黄河、沁河),且正对祖师(少林寺)”,遂就在明月山上“筑茅垒石,结庵其中”,初名曰“清风庵”,空相和尚自为第一代住持,以后通过化缘募资不断扩建,名声也越来越大。

金世宗完颜雍敕赐“清风庵”为“大明禅院”。

明天顺二年(1458年),英宗皇帝敕赐为“明月山宝光寺”,此名一直延用至清末民初。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博爱与沁阳分设以后,博爱县政府一度将其更名为“中山公园”。

月山寺的鼎盛时期是明、清两代。

当时规模宏大,有房舍千余间,寺僧数百余。

除正寺外,在寺东山坡上(即现在的铁路学校,月山车站),还修建有东西下院,兴办义学,东下院习文学医、西下院习武,传授“八极拳”。

整个寺院除山水秀美、环境优雅外,寺内还有“清风、连环井、凤凰台、苍公洞、大士阁、望景台、将军柏、课蜜泉”等八大景和“迎风壁、七星塔、钟鼓楼、水龙头”等七小景。

因此历氏文人墨客,乃至皇帝争相来此游览,拜佛者甚多。

传说元末朱元璋厄运时曾在此为弟子,其四子朱棣亦在此屯兵(现尚存藏兵洞);明末大书家、政治家王铎也曾为“大士阁”题匾“极目中原”。

清乾隆皇帝与皇太后也曾到此游览、拜佛,曾赐匾额和对联(对联为:功德水周环金容印月吉祥云飘渺宝界凝香;扁额为:慈意云垂,无尽光明,六通园满)。

并题诗为“月地由来号月山,蜿蜒一径入云关。

真成七宝光无定,消受三秋趣以闲。

平野色含菁峭外,飞泉声在翠微间。

心疑开士幽居处,欲辩残碑藓已斑”和“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课中注释☆】[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禅房]:僧侣的住房。

[万籁]:各种声响。

【●诗文解释●】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2、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①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②。

译文: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友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

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注释]①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

②两税及助役钱:新法规定,农民要交春秋两税,外加青苗助役钱。

苏轼反对之,以此讥讽。

3、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序原文及翻译译文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序原文及翻译戴名世原文:世之学者,从数千载之后,而想像圣人之意代为立言,而为之摹写其精神,仿佛其语气,发皇其义理,若是者谓之经义。

有关青春易逝的古诗词

有关青春易逝的古诗词

有关青春易逝的古诗词1、《题禅院》唐代杜牧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2、《青春》唐代韩偓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

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

遥夜定嫌香蔽膝,闷时应弄玉搔头。

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3、《长歌行》唐代李白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4、《戏题赠二小男》唐代刘长卿异乡流落频生子,几许悲欢并在身。

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

未知门户谁堪主,且免琴书别与人。

何幸暮年方有后,举家相对却沾巾。

5、《劝学》唐代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6、《长相思·花似伊》宋代欧阳修花似伊,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7、《和子由四首·送春》宋代苏轼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8、《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明】唐寅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9、《金缕衣》【唐】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0、《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飞霞山锦霞禅院的故事和传说

飞霞山锦霞禅院的故事和传说

飞霞山锦霞禅院的故事和传说飞霞山锦霞禅院位于中国的一座山脉之间。

这座古老的寺庙被誉为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圣地,吸引着许多朝圣者和游客。

据传说,锦霞禅院是由一位叫做禅师明悟的智者所建。

他是一位修行多年的禅宗高僧,以悟性和智慧而闻名。

禅师明悟认为这座山脉是修行的理想之地,因为那里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环境可以帮助修行者达到内心的平静。

禅师明悟亲自主持了锦霞禅院的建造,他聚集了许多信徒和村民的力量,共同努力建造这座寺庙。

据说,在寺庙发现的地方曾经长满了一种罕见而美丽的山花,因此他将寺庙命名为锦霞禅院,以纪念这种稀有的花朵。

传说中,禅师明悟在锦霞禅院修行了数十年。

他教导弟子们以坐禅和冥想的方式来探索内心的真理。

禅师明悟的教诲和指导使得锦霞禅院成为了一个众多修行者和追求修身养性之人的聚集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锦霞禅院逐渐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里收藏了许多古代经书和艺术品,吸引着学者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

禅院的建筑也展现了传统的中国寺庙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锦霞禅院还有一个令人神往的故事,传说中有一位名叫慧心的女子,她勇敢地加入了禅院,成为了一名修行者。

慧心用她无私的爱心和智慧感染了许多人,成为了禅院内外的精神领袖。

如今,锦霞禅院依然是一个对内心寻求宁静和智慧的人们来说独特的地方。

每年都有无数的人们慕名而来,寻求禅宗的指导和心灵的滋养。

在锦霞禅院,人们可以欣赏到壮观的自然景观,感受到宁静的氛围,并体验到禅宗修行的独特之处。

这座寺庙代代相传,仍然散发着悠久和充满智慧的禅宗文化。

飞霞山锦霞禅院的故事和传说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脉络中,并持续地吸引人们的崇敬和敬仰。

219341105_北宋佛教十方制寺院分布考

219341105_北宋佛教十方制寺院分布考
腊继承,自相统率者”,是甲乙寺院; “选于州



县”“择于丛林”,都属于十方寺院
吕南公 (
1047—1086)《真如禅院十方住持
新记》,撰于元丰八年 (
1085):
维佛事满天下,而戒律之席为多,禅定


名门居其百二而已。
此处 “禅门”,应该指禅宗寺院。采用十方制的,
还有一部分天台宗寺院,相对集中于两浙。在南
得展钵托宿。……韶阳公幡然受请,入居方
丈之东死心寮中。居数月,粥鱼鼓斋,隐隐
谹谹,闻者动心;升堂入室,肃肃雍雍,观


者拱手。
虽然分宁县曾有禅院数十,到了黄庭坚儿时,硕
果仅存一处,而且名存实亡。直到元祐 (
1086—
1094)以后,韶 阳 悟 新 前 来 住 持,寺 院 才 有 所
恢复。
张弼大观二年 (
24所,已是 “他方之所无”。北宋一县的寺院数
毘 陵 郡 城 中 名 刹 相 望, 而 传 法 者 凡


六院。


,而十
宋代士人大多认为,“律之徒怀土”
方制重教;再联系后文,此处 “传法院”指十方
寺院无疑。再按 《芦浦笔记》,庆元府治,鄞县


城内有寺院26处。
北宋常州治的情况可以大致
参照。
库、净舍、廊庑、寮宇,更易屏门,不啻三
十余厦。而院之完葺,讲诵之声夜以继日,
而天台教观之旨化导于幽显,不动本际而周
遍尘刹,是盐邑之人闻所未闻而相胥以为
善。俾天台之教盛行于此邑者,昌公为之唱
道,而言公为之长大也。呜呼! 二公之所以
区区于建立者,岂特私于一己而适于当年而
已哉! 将欲会十方学者,传天台教义,以绍

明庵荣西与禅宗建筑

明庵荣西与禅宗建筑

海外艺术 |14明庵荣西与禅宗建筑□彭煌/文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地区,公元元年前后传播到中国,在漫长的发展中,不仅梵文经书典籍被翻译成汉文,原始的佛教文化更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等思想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随着以唐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格局的建立,佛教也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在东亚世界广泛传播。

在掌握实权的大臣苏我氏和时任摄政的圣德太子两方的推动下,佛教开始扎根于日本,一度成为日本的“国教”。

佛教的传播除去佛教经典之外,佛像和寺庙建筑也是佛教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圣德太子摄政时就曾兴建了四天王寺、法隆寺和飞鸟寺等。

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中国僧人鉴真东渡传法,在东大寺建立戒坛,授戒传律建立日本律宗,建唐招提寺;日本留学僧最澄、空海入唐求法,回国后分别创立日本天台宗和真言宗,建比叡山寺(后为延历寺)和金刚峰寺来传法[1]。

可以说中国对日本文化、宗教和建筑艺术方面影响深远。

到了10—12世纪即日本平安时代后期,天台和真言二宗已占据日本佛教主流,僧侣的特权地位也让日本佛教各宗派获得了庄园和僧兵等世俗力量,使得其开始因自恃有朝廷庇护而不自重,僧尼之中假佛惑众等堕落之事也屡见不鲜。

随着平安末期庄园经济和武士阶级的兴起,日本国内矛盾日趋尖锐,上层与庶民、贵族与武士以及各阶级内部的矛盾,使得当时的日本一直处于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其结果是以天台、真言二宗为代表的日本佛教随着平安旧贵族的衰败而陷入停滞状态[2]。

对日本佛教现状不满的僧人则前往中国寻求正本溯源之法,明庵荣西(1141年—1215年)便是其中的先驱之一。

荣西不仅将临济宗带入日本,推动禅宗乃至日本佛教复兴,在禅寺建筑的建造等方面对后世也有巨大贡献。

本文正是对此展开的研究。

1 历史中的明庵荣西荣西,字明庵,宋孝宗赐予其“千光大法师”称号,俗称贺阳氏,备中(今日本冈山县)的吉备津出生。

早年荣西在比睿山学习天台宗的教义,专修天台宗的密教(台密)。

1168年,荣西乘宋商船入宋朝,巡礼天台山等地,后携带三十多种天台宗经典与日本僧人重源(1121年—1206年)一同回国。

明代南京佛寺修建考

明代南京佛寺修建考

明代南京佛寺修建考何孝荣(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要:明代南京佛寺修建分为三个阶段:明初敕建一批佛寺,带动了寺院的恢复;明代中期,僧人是佛寺修建主角,为寺院发展时期;明代后期,士、僧大建佛寺,是寺院繁盛时期。

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城、东城佛寺较多,南城最为集中,而西城、北城相对较少。

寺院间距,一般不超过十里,很多甚至相邻相接。

明代南京佛寺有名称可数者近210所,总数起码有300所,最多可能超过600所。

关键词:明代;南京;佛寺中图分类号:B 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67(2002)0520111209自佛教传入中国,三国时南京出现了第一座佛寺——建初寺。

东晋、南朝时,南京作为首都,因最高统治者在其中崇佛建寺,寺院最多时达七百余所。

隋灭陈,南京诸寺多毁于战火。

其后,由于历代统治者仍多提倡和保护佛教,以及南京作为重要的政治中心,且经济、文化发达,佛学基础较好,佛寺时有兴盛,断续发展。

不过,寺院数量始终未恢复到南朝水平,而相去甚远。

明代,南京起初被定为首都,永乐以后又一直作为留都,政治地位提高,加上统治阶级对佛教保护和提倡,南京新建、重建了一大批佛寺,数量仅稍逊色于南朝,为南京佛教史上又一高峰。

本文以《金陵梵刹志》为基础,参以其他各种文献,结合最新考古发掘的墓志铭,拟对明代南京佛寺修建加以考察,揭示其空间分布,并对其总数作出估计。

一、明初敕建佛寺与南京佛寺恢复元末农民战争,使大江南北的佛教受到重创,寺院残破废坏,“多化为煨烬之区,而狐兔之迹交道”[1](卷四,《句容奉圣禅寺兴造碑铭》)。

南京佛教和寺院也不例外,“兵燹圮毁之余,原野寥廓,钟声罕闻”[2](《凡例》)。

明初定都于南京,太祖、成祖等人崇信佛教,且重视佛教有“阴翊王度”作用,因而运用国家力量,在南京修建了一批佛寺,有力带动了南京寺院的恢复。

明太祖与僧人来往密切,并为其所宠信的僧人建立寺院。

早在渡江进入南京之初,他就曾访问城南天王山法秀禅师,“与语相契”,为建般若寺。

回声建筑

回声建筑

寺内屹立的莺莺塔回音效应更使游客神奇莫测,妙 趣横生。它以奇特的结构,精湛的工艺,明显的回 音效应而著称于世。莺莺塔与北京天坛回音壁、河 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并称为 我国的四大回音建筑。并与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 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 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齐名,被学者 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四大回声建筑
天坛回音壁 山西永济普救蟾声 河南三门峡蛤蟆塔 四川潼南大佛寺石琴
天坛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由于内侧墙面平整 光洁,使外来音响 沿内孤传递,久久 回荡。如站在壁前 轻轻哼唱,和声随 之而起,深沉婉转, 娓娓动听;如放声 唤之,则回声四起, 洪亮粗犷,萦绕耳 畔,荡人心怀。
山西永济普救蟾声 普救寺塔在山西永济县普救寺内,又 称舍利音塔。塔身呈方形,有十三层, 高50米许。登塔者,用石投地,回 声即起;投于前地,则声在塔底;投 于后地,则声在塔顶。相传为工匠师 筑塔时安放了金蛤蟆之故,实为塔身 中空所致。又因古典名著《西厢记》 源出于此,为了纪念崔莺莺,因而又 名“莺莺宝塔”。
大佛寺
大佛寺大佛
琴位于涪江岸边, 有三十六级石梯, 似一把巨大的石琴, 每个阶梯,犹如一 根琴弦,只要把脚 踏上石磴,拾级而 上,脚下便会响起 美妙悦耳的琴声, 故又称“石磴琴 声”。
蛤蟆声塔
蛤蟆声塔
蛤蟆声塔在河南 省郏县境内,建 于清康熙年间。 塔身虽不高,却 以“奇声夺人” 而闻名于世。游 人若以掌击塔, 塔内会发出“咯 咯咯……”的鸣 声,如有万千只 蛤蟆在鼓膜低唱, 妙不可言,发人 遐思。
普救寺是晋、秦、豫三省交汇处黄河金三角驰名中外的旅游 观光和爱情胜地。它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座落在山西省西南边 陲永济市境内的峨嵋源头。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宽阔,南望巍巍 中条山翠若屏障,与中条第一禅林“万固寺”南北对峙、遥相呼 应。西眺滔滔黄河水,白如银带,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 和国宝“唐开元铁牛”也近在咫尺。因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 记》动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座千年古刹早已成为名扬 海内外的的浏览胜地。 普救寺,规模宏伟,别具一格。整个寺宇建筑分三道轴线。 山门、大钟楼、塔院、迴廊、大佛殿、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 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僧舍、枯木堂,错落有致。并有后花 园、击蛙石、仿唐街、浮桥、画廊、鹳雀楼展厅等引人入胜的景 点。与《西厢记》故事密切联系的建筑“张生西轩”,“梨花深 院”、“书斋院”穿插其间。最令游客向往和仰慕的是“梨花深 院”,相传相国夫人,崔莺莺和红娘曾在此居住过。《西厢记》 故事中的“惊艳”、“请宴”、“赖婚”、踰垣”、“拷红”等 情节,都发生在此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通用14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通用14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通用14篇)题破山寺后禅院篇1(唐)常建【自学指导】1. 熟读和背诵这首诗。

2. 理解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 正确理解诗人盼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感情。

【正音正字】籁lài磬qìng【朗读课文】早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课文简析】此诗抒写早晨游寺后禅院的感受,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景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本诗题咏佛寺禅院,却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观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会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予自己遁世无悔的情怀。

开头两句,写诗人早晨登山入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显露对佛宇的礼赞之情。

三四句,写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觉后院花丛树林深处的唱经禅房。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赞叹,沉醉,忘情地观赏起来。

“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致,令人如临其景,而在与能够唤起身经其景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五六句,写他举目远眺寺后的青山绿水。

只见鸟儿自由拘束地飞鸣欢唱,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杂念立刻涤除。

此时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佛门怡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拘束、无忧无虑。

“山光”两句,造语警拔,寓意深长,旨在发人深思。

诗人着力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

七八句,写好像大自然和人世间全部其它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洁怡悦的境界。

这是律诗,但笔调似古体,格律变通:首联流水对,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这首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这首诗表现了常建诗歌的特点:构思奇妙,擅长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景,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课件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课件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课件汇报人:日期:contents •作品介绍•作品分析•词语解释与赏析•段落的梳理与赏析•作品主旨与感悟•课堂互动设计•课后作业与拓展目录作品介绍常建的诗以构思精巧见长,善于把心灵瞬间的感受用美丽的意象表现出来,尤其擅长写山水诗,创造出一种空灵、幽静的艺术境界。

诗人介绍创作特点诗人介绍时代背景个人背景写作背景创作年代:唐代作品风格:构思精巧、空灵幽静作品名称:《题破山寺后禅院》作品主题:山水田园诗010203040506作品概述作品分析背景介绍该诗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受赞誉。

主题思想该诗通过描述作者游览破山寺后禅院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崇尚自然、远离尘世的情怀,以及归隐林泉、遁迹山野、参禅悟道的决心。

作者介绍常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表现禅意为主题,风格清新淡远,意境深远。

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艺术特色结构特点结构特点01段落划分02句子组成03词语解释与赏析后禅院曲径禅房山光幽潭影tán yǐng潭影空人心形容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的山光,使人心境变得宁静。

悦耳动听形容声音优美,听了让人感到愉快。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声响都没有。

题破山寺后禅院题目是“题破山寺后禅院”,点明了诗人参观的地点是破山曲径通幽形容景色幽静,路径曲折。

重点词语解释精彩语句赏析段落的梳理与赏析第一段:点明时间地点,交待人物活动总结词开篇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

详细描述首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描绘了清晨阳光照射在寺庙高高的树林上的画面,为下文描写禅院的美景做铺垫。

同时,通过“入”字和“照”字,表达了作者对禅院的向往和欣喜之情。

第二段:描述景物,表达感受总结词详细描述总结词详细描述第三段:进一步描写景物,抒发情感作品主旨与感悟0102作品主旨概括感悟与启示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启示人们在生活中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

宁化历史上的寺观

宁化历史上的寺观

宁化历史上的寺观光严寺在县治北,明洪武间建,永乐间修。

慈恩塔寺在县南,永乐十二年毁,正统三年重建塔,文革毁,今重建。

龙山院五代梁开平间建,旧名地藏院,宋建隆间改名龙山院。

鹫峰院在新村里,五代晋开福间建。

南福林院宋熙宁间慈额。

(上三院在县南)西隐寺在永丰里,宋熙宁间建,明永乐间重修建。

宝池禅院唐会昌间建,宋庆历间重修,元至大间复修,寻毁于兵,明洪武间重建。

(二院在县治北)宝应院在县西南,五代晋天福间建,宋天圣初赐额。

晋现院,临田院在县东。

荐福院,宝塔院,东峰禅院二院在县东,华严院,报恩院,龙池岩院六院在县南。

灵峰禅院,中兴禅院三院在县北。

宝胜院在县西南,福林院在县西东,安福院崇福尼院在县东。

金山庵在永丰里,宋淳熙年间建。

明洪武初重建。

中华庵在兴善里,宋端平间建,明天顺间建。

保林庵洪武九年建(上三庵俱县东)西山庵在县西门外,宋建炎间建,明永乐间重建。

苦井庵旧有泉,病者饮志多愈,明正统三年重建。

西提庵元至正间建,明永乐间重建。

(上二庵在县西南)瓦庄庵宋淳熙间建,明永乐间重修。

碧云峰庵在兴善里即今南山也,宋天圣间建,明永乐十年重建。

兴福庵在会同里,宋端平二年建(上三庵在县南)梅山庵在招贤里,宋淳熙间建,明洪武二年重建。

圆照庵在在城里,元至正元年建。

翠峰庵在永丰里,宋淳熙间建,明永乐间重建。

(上三庵俱县北)普觉庵在县东北泉上里,宋宝元初建,明宣德间重建,其地五山高耸于外,一山峙立其中,俗谓之“五龙聚宝”东庵在县东北,积翠庵庵在县南,神须庵在县南门外。

大隐庵在水南。

白云禅观在县东兴善里,崇善堂在县东泉上里明洪武间建。

观音堂在县南在城里。

凝贞观在县南在城里,旧名上林,五代唐天成中建,宋天禧中改名凝贞明洪武十三年重建。

蓬莱仙观在县西龙上下里,按旧志为刘氏女升仙之所,因赐名蓬莱。

大玄贞观元大德间建,明永乐间重建。

仙隐观宋政和间建,明洪武八年重建。

(上二观在县东北泉上里)佑圣堂在县治北,正统十三年毁于寇,景泰四年重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朝代:唐代作者:常建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版本二) (馀通:余)译文及注释译文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注释1、[清晨]:早晨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

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

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

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

一作“唯闻”。

18、[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蒲松龄《聊斋志异—山市》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蒲松龄《聊斋志异—山市》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蒲松龄《聊斋志异—山市》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文言文阅读与品味山市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1.解释划线的字。

(1)城市依稀而已。

(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2.翻译下面的句子(1)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2)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表示这一顺序的词语。

4.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A.山市,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是大气层中的光线折射而形成的幻景。

B.本文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

C.本文悬念起笔,以情衬景,由粗及细、详略得体。

D.结尾再提山上的“鬼市”,补写一笔,照应开头,是全文的高潮。

【答案】1.(1)依稀:隐隐约约(2)裁:通“才”,仅仅2.(1)没多久,(又出现)高墙,(城上)带有矮墙,连绵六七里,居然(是一座)城池。

(2)不久,风住天清,一切都没有了,唯独有一座高楼,直达霄汉。

3.时间顺序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4.D【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城市变得隐隐约约。

依稀:隐隐约约;(2)句意为:数到第八层,亮点仅仅如星星一般大小。

裁:通“才”,仅仅。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浙江著名寺庙。6

浙江著名寺庙。6

万寿禅寺位于浙江省杭州西北,天目山东南余脉的径山。

创建唐天宝元年(742年)。

该寺始兴牛头禅法,由法钦开山,宗杲全盛,两浙名僧咸集径山,临济宗匠如蒙庵元聪、无准师范、虚堂智遇等先后住持弘法,盛传临济杨岐,为海内外佛徒奉为祖庭。

南宋嘉定年间,评定佛教禅院名刹时,径山万寿禅寺被定为禅宗“五山之首”,成为“东南第一禅院”。

万寿禅寺总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寺庙建筑包括: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斋堂、禅堂、法堂、祖堂等。

现保存有孝宗御碑亭、龙井泉、径山寺大钟、铁佛、铁香炉、石塔等文物景点。

其主殿大雄宝殿为重檐飞顶,殿顶雕梁有龙头装饰、殿顶有圆形铜镜。

主殿宽25.6米,长24.10米。

寺前有九龙壁,镂空雕刻有九条形态各异的龙,九龙壁长14.7米,高6米。

附近还有孝宗御碑亭,东坡洗砚池等古迹。

万寿禅寺还因其佛茶文化闻名海内外。

日本佛教临济宗尊该寺为祖庭,并历来以径山茶为其茶道的发源地。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灵隐山麓,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

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列我国佛教禅宗“五山”第二。

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后来济公在此出家,由于他游戏人间的故事家喻户晓,灵隐寺因此名闻遐迩。

五代吴越国时,灵隐寺曾两次扩建,大兴土木,建成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的大寺,房屋达1300 余间,僧众达3000人。

寺内殿宇、亭阁、经幢、石塔、佛像等建筑和雕塑作品,均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大雄宝殿是一座单层重檐三叠的歇山式建筑,正中的释迦牟尼像高19.9米。

天王殿的正中佛龛里,则是一尊袒胸露腹的弥勒佛坐像。

寺内北宋年间所建的经幢和经塔,也都极为珍贵。

净慈寺座落在浙江省杭州市的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是西湖周围的第二大名刹,与灵隐寺并称南北两山之最。

净慈寺最早叫“慧日永明院”,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吴越王钱谬为永明禅师所建。

江苏南京十大最有名的寺庙排名江苏香火最旺的十大寺庙

江苏南京十大最有名的寺庙排名江苏香火最旺的十大寺庙

江苏南京十大最有名的寺庙排名江苏香火最旺的十大寺庙摘要:南京是中国最早传播佛教文化的地区之一,自古便是中国的佛教文化中心,也是近代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研究中心。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盘点了南京10大名寺,一起去看看吧!1、栖霞寺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

2、宏觉寺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宏觉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镇祖堂山,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

初名“佛窟寺”,后称“弘觉寺”。

清代为避乾隆皇帝弘历名讳,改称“宏觉寺”。

山南麓就是目前江南地区最大的地下宫殿--南唐二陵。

3、定林寺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定林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方山,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金陵名刹、“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历史上,定林寺分为“上定林寺”、“下定林寺”两处,位于方山的定林寺为下定林寺。

4、灵谷寺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灵谷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

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5、静海寺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静海寺,位于南京城仪凤门外,北倚狮子山,东接天妃宫,西临护城河,为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之一。

6、鸡鸣寺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又称古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誉,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7、毗卢寺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毗卢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汉府街,始建于1522—1566年,因庙中供养毗卢遮那佛,初名毗卢庵,金陵名刹之一,民国时期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中国佛教会、中华佛学研究会、中国宗教联谊会、首都中医院皆设于此。

题破山寺后禅院主要内容

题破山寺后禅院主要内容

题破山寺后禅院主要内容题破山寺后禅院又称“龙门禅院”,是明清时期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的一座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该禅院位于题破山寺内,历史悠久,被誉为“浙江最古老的佛教寺院”,是今天绍兴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派驻绍兴的官员建造的。

据史书记载,该寺院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四年,即1416年。

当时绍兴市区的佛教寺庙大多建在山脚下,而此刻正在建造的题破山寺是建造在山顶上的,是中国史上罕见的山上寺庙之一。

据估计,这座佛教寺庙有百余年的历史,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当时,题破山寺后禅院建筑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寺内有多座彩绘大殿、金顶佛殿、斋堂、僧房、厨房、菩萨殿等,是绍兴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也是当时最重要的禅宗地标之一。

题破山寺后禅院亦是当时绍兴著名的佛学中心。

史书记载,明朝皇帝在此数次指定派遣官员拜谒,改建后这里更成为绍兴著名的禅宗寺庙,并定隶禅宗祖师为释燃,改称“释燃禅院”。

禅院中的释燃禅师也是当时兴盛的宗教和佛教研究中心,在此汇集了很多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佛学大师。

题破山寺后禅院建成后,更有不少佛教部门如楞严教、禅宗、藏传佛教等相关团体汇集到此,推进佛教教义的传播和研究。

随着历史的演变,题破山寺后禅院经历了无数次的改建,院落更改、破坏,虽然目前剩余的建筑依然不少,但却与百余年前相比,大不如前。

虽然如此,题破山寺后禅院仍然保留了当时的古典建筑风格。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题破山寺内的释燃佛殿,该佛殿是一座古老而又宏伟的三层结构建筑,里面有用精美的彩绘装饰着藏传佛教的场景。

释燃佛殿也被誉为“明清最精美的佛殿”。

题破山寺后禅院作为绍兴的重要历史名胜,它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史书记载,题破山寺后禅院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为世界遗产。

今天,题破山寺后禅院也成为浙江绍兴乃至全国人民的一个热门旅游景点,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前来参观观光。

许多佛教信徒们也会纷纷前来朝圣,以充实自己的灵性生活。

总之,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座延续百余年的历史文化遗迹,作为浙江绍兴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现代人做生活的精神根源。

妈祖阁导游词(7篇)

妈祖阁导游词(7篇)

妈祖阁导游词(7篇)妈祖阁导游词(精选7篇)妈祖阁导游词篇1妈祖阁是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至今已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澳门三大禅院中最古老的一座,坐落在澳门东南方,建于明朝1488年。

妈祖阁俗称天后庙,相传天后是福建莆田人,又名娘妈,能预言吉凶,死后常显灵海上,帮助商人及渔民消灾解难,化险为夷,福建人就和当地居民共同在现址立庙奉祀。

每年春节和农历3月23日娘妈生辰日,是妈祖阁香火最鼎盛的时候。

除夕午夜开始,不少善男信女纷纷到来拜神祈福,庙宇内外,一片热闹,而诞期前后,庙前空地会搭盖一大棚作为临时舞台,上演神功戏。

有关“MACAU”的来历:400多年前,葡国人抵达澳门,在庙前对面的海峡登岸,看到到有一间神庙,询问居民当地名称及历史,居民误认为是指庙宇,随口称“妈阁”,葡人音译“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

每年春节和农历3月23日娘妈诞期,即妈祖阁香火最为鼎盛之时。

除夕午夜开始,不少善男信女纷纷到来拜神祈福,庙宇内外,一片热闹,而诞期前后,庙前空地会搭盖一大棚作为临时舞台,上演神苏戏。

根据古代史料和福建莆田地方志记载,妈祖生于北宋太宗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卒于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二月十九日。

她是福建莆田湄洲郡巡检林愿的第6个女儿。

她原名林湄娘,因她从出生到满月从不啼哭,故又名默。

林默娘自幼聪颖,为人善良,乐于助人。

有一年她随父兄渡船外出,中途遇浪,船覆落水,林默娘下水救父。

她也屡次在海上救助遇难之人,还为百姓驱逐瘟疫,治病救人……妈祖阁导游词篇2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_,大家可以叫我小_。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相传天后乃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娘,当地人称其为娘妈,能预言吉凶,死后常显灵海上,帮助商人及渔民消灾解难,化险为夷,福建人遂与当地居民共同在现址立庙奉祀。

澳门妈祖阁,早期称娘妈庙、天妃庙或海觉寺;后定名为妈祖阁,华人俗称妈阁庙。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精选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精选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精选及答案篇一:赏析题及答案一、常建(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

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7)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篇二: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读常建的回答问题。

(1)你认为颈联的“诗眼”是哪些词?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2)你认为尾联两句有矛盾吗?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关系?(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参考答案:1、(1)诗眼是悦、空两个字。

这两个字准确的表现了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明禅院赋
——遇四十年同乡重游定明禅院
四川大学龙伟
巴渝西北壤川蜀之域,昔居潼川府治之南而名潼南,其物华而非天宝,人杰不在地灵,惟定明山气序清和、风宇条畅,衔一江之映带,涵万汇之凝章,毓秀出类之区矣,天地钟祥!
记曾往日游处,涪水荡荡,几时横流?出岷峨,汇嘉陵,入长江,潢洋万里东去,景留一方。

平湖一览,岸水泱茫,丹石横卧,悬壁奇状,荆萝繁生而丛荟,林麓葱蔚而疏朗。

山曾以寺为记,庙皆因佛而旺。

佛道同功[1],八丈大像三百年琢岩成形,几回穿金而容辉煌煌;琉木齐彩,七檐高阁八百年依山营缮,数度累砌而气宇锵锵。

千年的石韵,鎏金的佛像!历代官绅留辞,各方贤达有书,季高之深宏,伯涵之骏放[2],汉唐气韵,宋元词章。

了翁亭依水为镜,镜乎其如镜须眉之微隐;鉴字碑以民为鉴[3],鉴乎其如鉴世道之人心。

鉴往知来以知往来逆顺,稽古察今以察古
今异同。

天地之胜莫不万物所汇,天下之盛莫不万民所钟。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尽其美莫不致以民用。

禅慧攸讬,行者祈安,耕者祈丰,善治者不淫意于民享,浚明者不私惠于党朋。

登夫斯楼也,高顾闲云千里,望尽田畴平楚,近观楼阁百尺,看惯烛台香炉,抬眼都是平素芸生,举目皆为虔诚信徒。

嗟乎,衮衮诸公要的是佛祖心思,芸芸众生求的是菩萨心肠。

如是我闻,众佛之心绎绎相通,众生之心各有不同。

我佛有灵,大悟无言,大悲无泪,大慈无疆。

善也哉,西来的大佛,慈悲的道场!
南宋理学家、书法家魏了翁所建的闲亭鉴亭
[1] 潼南大佛的开凿,历经唐宋两朝。

佛头始凿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80),
历时20年。

停工246年后,于南宋靖康丙午年(公元1126)道者王了知云游至此,见岩壁有一完整的佛头,遂命工匠按比例雕凿佛身,历时25年,于宋绍兴辛末年(公元1152)完工。

[2] 大佛殿庙门两侧分别有左宗棠(字季高)和曾国藩(字伯涵)所书对联。

[3] 大佛殿右侧的三檐四角攒尖楼亭,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魏了翁所
建。

当年魏氏任遂宁知事,常到定明禅院游息赏玩,见殿右矗立一三面环水的巨石,遂出资建此闲亭。

魏氏上楼亭观景,见亭下水面如镜,俯之眉须可数,于是亲书“鉴亭”刻于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