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居建筑结构的设计思路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窑居建筑结构的设计思路探究
摘要:窑居建筑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古老的居住形态。
窑居建筑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且极具价值,挖掘窑居建筑的原生内核、提取窑居建造原型、探索窑居
原型的形成动因,推动窑居的持续发展是必要且迫切的。
针对窑居建筑结构的应
用价值展开分析,思考其形式、空间、功能和结构等方面的设计成果和实用价值,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到窑居在形式方面,具有拱形的立面、门窗装饰艺术和虚实相
生的群体组织;在空间方面,单孔窑居具有轴向纵深式的空间形式,多孔窑居的
组织更加明确,窑居整体空间具有“点、线、面”的三维组合;在功能方面,满
足了人们的居住需求;在结构方面,具有适宜的地形条件、稳定的拱形结构和高
强度的黄土材质。
关键词:窑居建筑;窑居文化;建筑结构;形成动因
引言:地窑洞式民居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
黄土高原是世界
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面积大约为 40万平方公里,包括了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
窑洞民居按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划分为六
个窑洞区:陇东窑洞区、陕西窑洞区、晋中窑洞区、豫西窑洞区、河北窑洞区、
宁夏窑洞区。
受不同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俗的影响,窑洞形式纷繁,千
姿百态。
从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上进行划分,可归纳成为靠崖式、下沉式(地下
天井院)、独立式三种基本窑洞类型。
其中靠崖式又分为靠山式与沿沟式,独立
式窑洞又可分为砖石窑、土基窑等其他类型。
1.窑居建筑的认识
窑居最早可追溯至“穴居”。
穴居这种独特的居住原型,不断适应人类文明
和社会发展,历经了原始穴居-人工穴居-半穴居时期,一直沿用至今。
依据中国
历史时期,窑洞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距今50万年前,古人类为解决
“避寒”与“兽害”问题,居住在天然岩洞中。
距今8000年,出现半穴居形式。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达到成熟期,窑洞建筑已在民居中进行了使用。
元代时期,出现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窑洞。
明清时期至今,窑洞民居被广泛采用。
如今,许多现存的明清窑居依然坐落在黄土高原上[1]。
窑居建筑具有冬暖夏凉、
绿色、环保、无污染、低能耗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它的推广、应用对
于解决我国当前能源环境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但是随着现代文明飞速
发展,窑洞却面临着被废弃和取代的危机[2]。
学术界对窑洞民居的理论和实验研
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源于窑洞民居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具有了鲜明的
地域性特征和“冬暖夏凉”的热环境特性。
这些在适应气候、合理选材等方面隐
含的“可持续发展”的原生思想,伴随着绿色建筑研究的兴起,使窑洞民居建
筑再次成为研究焦点[3]。
2.影响窑居建筑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作为基层影响因素的自然地理
地理环境是一个地区文化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深刻影响着该地区历史
文化性格和精神面貌的塑造。
作为陕北地区地理基质的黄土构造,其自身的发育
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三纪晚期的红土高原期,该期内大型河流发育并
未成熟,因而无相应侵蚀物质的外输,黄土高原地表较为平展;第二阶段是
1.4 ~ 0.004MaB.P时间段内的黄土物质自然侵蚀的加强期,即高原内部大型河
流发育的成熟使得大量物质被带出,地表遭到流水侵蚀切割;最后的阶段是
0.004MaB.P 以来的地貌发育,即因人们对黄土地表植被的破坏所致的地质侵蚀
的加强,基本形成了目前的地貌。
而今的黄土高原的地理格局基本由此而来,另
一个重要因素是黄河的割裂作用,即黄河由河套平原向东平伸,继而猛然转折朝南。
地理格局上的封闭性长远深刻地影响了陕北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若把陕
北放入历史长河中观照,其文化主要是建立在当地创造的基础之上,其虽受到北
方游牧民族文化、关中文化及三晋文化的影响,但后者并不曾起到主导作用。
肇
始时期的文化的形成和存活,对自然地理的依赖尤为突出。
(2)作为初始影响因素的居室选择
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首先是作为历史过程而得以存续的,窑居文化也不例外。
影响陕北窑居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因素是复杂的,主要缘由是窑居文化本身就
是多种历史性选择共同所致的结果。
从狭义而言,陕北地区初期居室形式的选择
和发展即是影响窑居文化形成的历史因素问题,但又不止于此。
关于陕北窑洞的
起源,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半地穴式建筑说。
考古
发掘表明,距今 4800 年左右的陕北吴堡县后寨子峁遗址已有窑洞式、半地穴
式以及半地穴式与窑洞式相结合的复合式等3种民居形式,这些建筑遗址是陕
北可见的最早“类窑洞式”考古遗存,由此推测这些“类窑洞式”居址可能是陕
北窑洞的早期雏形;第二种看法认为窑洞起源于早期陶窑。
窑洞形式的每次革新
都是窑居文化的一次变迁与深化。
窑洞形式及窑居文化的每次变迁都是人类对自
然认识深化的结果,也是历史文化对于窑居文化用的结果。
所以,窑洞及窑居文
化的出现与发展是一个历史性过程。
总之,影响陕北窑居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因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人类对所处自然环境的历史性、反复性认
识和适应。
窑居文化愈是成熟,历史文化对其的影响愈是深刻,二者始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3)作为文化间互鉴基因的人文气息
在距今3-4万年的陕北就已有具有现代人智力能力的人类在繁衍生息。
延至
人类文明前夜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陕北大地上人类生活遗存普遍可见,最具代
表性的莫过于黄帝文化。
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也是陕北文化最根
本的源头。
黄帝身为传说中的圣贤帝王,其人勤政惜民,锐意进取,善于发明,
注重实际等等,这些人文品性仍然存活于当今陕北人和陕北各种文化当中。
黄帝
时期应是陕北文化的初创期及窑居文化的萌生期,人们可能已经逐渐开始接受窑
居这一居室形式。
西周之前,陕北(尤其是指榆林)居民种族复杂,祖源难辨,
其有据可考的当属鬼方、猃狁。
东周至秦代,戎狄族群活跃于陕北北部,其文化
也是一种农牧混合的多样性文化。
而陕北南部,即黄帝文化存在过的地区(今黄
陵县一带),农耕文化较之游牧文化盛行,也多受关中农耕文化的影响。
在现今
陕北,这种农牧结合的文化仍有孑遗[4]。
3.窑居空间的形成动因
窑居空间的建造、尺度、形态等都是建筑、环境与人和谐统一的诠释。
其形
成动因有三点。
第一,空间营造方式。
大多数地面建筑采用“加法”的营造手段,
通过开挖地基、围合墙壁产生空间。
窑洞建筑与之截然不同,采用“减法”的营
造手段,通过“挖”与“凿”从山体沟崖中争取空间。
这种建造手段依附山体,
取材于自然,减少了资源与土地的浪费。
第二,窑洞民居的空间尺度是经过长期
经验实践而得出的,是绝少变化的。
黄土地区的人们讲究“丈”计量窑洞的尺寸,基本上是窑洞高 1丈,宽 1.2 丈,入深 2 丈左右,即为民间所说的窑洞规程
“宽多少,高多少,入深加倍”。
这种经验充分考虑了窑洞民居的使用需求与结
构安全性。
第三,窑洞民居的外部空间形态是对黄土高原环境的适应。
由于黄土
高原地势起伏大,交通系统不易采用网络和轴线式布局,因而道路街巷多为顺应
山势的环道。
窑洞的院落最初没有围墙围合,随着人们对居住空间私密性的需求
增加,院落周围起墙,逐渐发展为窑洞式的合院组团景观。
4.结语
窑洞极具地方特色,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这种类型的建筑兼具适应气候、造价低廉、施工简便、因地制宜、可再生性强的特点,冬暖夏凉。
窑居基本
上依照当地匠人的经验进行建造,没有科学性的分析力学性质和土质的特征,基
于本文的分析,可清楚地认识窑居的价值和结构,为后续科学化设计窑居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芸霏,成辉.窑居建筑结构的设计思路探究[J].建筑与文
化,2023,No.230(05):179-181.
[2]柯垚垚,孙拴虎.窑洞民居形式及加固措施研究[J].山西建
筑,2015,41(35):3-4.
[3]杨柳,刘加平.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的传承与再生[J].建筑遗
产,2021,No.022(02):22-31.
[4]钱茂荣.陕北窑洞的文化脉络[J].商业文化,2017,No.380(35):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