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同频”情境 实现师生“共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同频”情境实现师生“共振”
作者:杨胜
来源:《地理教育》2008年第05期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段精彩的讲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这就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同频共振”规律,即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同一“频率”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思维就会步调一致、达成共识,产生思维共振,同时也会使双方的情感高度一致,共同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态,产生情感共鸣。
这种“同频共振”效应会使师生双方都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学会“换位思考”是实现“同频共振”的前提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位置换到对方的位置,或把对方的位置换到自己的位置来思考。
教学中教与学双方,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位置不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较大的悬殊,这就常常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师生正常交流的障碍,影响了教师策动行为的“有的放矢”。
地理教学欲和谐共振,必须消解交流障碍,而要消解交流障碍,就应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准确理解和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准确把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四单元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中涉及到许多种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洪水、飓风、海啸、地震和泥石流等。
在教材中详细介绍的只有我国的洪涝灾害,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很希望了解其它不熟悉的自然灾害,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用简短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灾害的“威力”,具体分析则可放在选修课或校本课程中。
另外台风灾害对本地区每年都有几次比较严重的危害,学生对台风灾害的破坏性感受很深,因此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围绕台风灾害的危害和应对措施展开讨论。
因为对这个话题,学生有体验就可能激发出热情,有热情就会积极参与讨论,有讨论就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创设“同频情境”是实现“同频共振”的条件
“同频情境”的创设是实现新课程中师生融合、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最重要条件。
如何创造这种情境,首先应有友好的、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积极参与;其
次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需要创设合理的、引人入胜的情境;再次针对不同的内容、情境设计形式可以多样,如讲故事、做游戏、展开辩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讲到台风灾害时,可先让学生了解台风的成因和结构,然后针对台风危害和对应措施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台风从太平洋上沿一定路径逼近本地区的动画,并播放台风来临前天气状况的视频和音频,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然后分小组扮演四种角色进行讨论,两组扮演气象播报员,播报天气情况和台风危害;两组扮演市长,采取全方位措施,把台风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两组扮演记者,实时报道防台、抗台情况,并对市长的措施作出评价;还有两组扮演普通市民,说说他们自己的防台、抗台措施,并针对自己的困难向市长提出要求或改进措施。
角色不同,学生们就会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从而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台风危害和防台、抗台措施。
三、巧用“思维暴露”是实现“同频共振”的技巧
思维暴露有三种方式,其一是暴露教材编写的思路、重难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其二是暴露教师思维,即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钻研教材、分析疑难、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消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神秘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能力,另外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有利于与教师配合;其三是暴露学生思维,教师应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使学生大胆地暴露自己的真实思维过程。
暴露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便于探明学生的思维动态,寻找其学习中的困难和遇到的干扰,从而进行及时的反馈调整。
有目的地暴露思维有助于教学双方的相互了解和默契配合,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师生“同频共振”的重要技巧。
在台风危害和对应措施的讨论过程中,虽然已经创设了逼真的情境,分配了每个小组的角色,但有些小组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熟悉,感觉无从下手,特别像市长这样的角色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复杂,难度就更大。
这就需要教师在组内分析的过程中深入各个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指导,暴露一些常规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使讨论更加热烈。
另外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暴露的过程,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亮点或不足之处,并作出适当评价。
四、追求“合力效应”是实现“同频共振”的关键
任何活动,只要不是个人行为,就存在“合力”问题,“合力效应”是群体意识在行为上的积极反映。
成功的地理教学活动应使师生的教与学保持最大的一致性,进而达到“同频共振”的最佳效能。
“合力效应”的实现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课,明确地理教学的目标,并把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其次教师要充满个人魅力,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思想品格、渊博的文化知识、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杰出的教学能力才能吸引学生,赢得学生信赖,使学生自觉地配合教师,形成教学合力;再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反馈,及时消除教学隔阂,化解教学矛盾,使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
当这三者在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中相互激发、互为补充,就容易使教与学双方形成合力,达到“同频共振”的最佳教学境界。
如在分角色讨论台风危害和对应措施时,学生容易出现角色窜位、跑题、关注面太窄、基础知识错误等问题,使讨论偏离主题、学生热情受到打击甚至讨论无法继续。
此时要实现合力,就要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把各小组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对讨论内容和参与讨论的同学及时给予评价,通过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和积极作用的发挥,促使生生、师生间合力的产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