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课后提示,提升二年级学生复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助课后提示,提升二年级学生复述能
力
摘要:低段学生详细复述能力是语文训练的重要元素,为后期的简要复述和
创造性复述奠定扎实基础。
二年级上册可以采取借助提示讲故事;借助关键句讲
故事;分角色表演故事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学会详细复述故事的方法,拓展思维,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
关键字:语文要素;复述;教学策略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双线并行编排内容,凸显语文要素,以达到螺旋上升提
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复述这一内容渗透在小学各个年级中。
复述故事不是背诵故事,而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讲出来,也就是需要学生在理解并熟悉文本的基
础上,用新的语言,按照一定的要求重新组织材料,把文本内容完整连贯地表达
出来。
复述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它融理解文本、搜索信息、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创造性表达与一体。
它能有效帮助学生巩固新知、锻炼语言表达
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整体关照,梳理要素
二年级上册是学生接触复述的起始阶段,教材主要是以讲故事、说过程的形
式来编排。
二上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要求学生按照顺序把下面的图
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图画描绘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讲好故事提供框架,降低难度。
第三单元《玲玲的画》课
后题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
这个故事。
第六单元《难忘的泼水节》课后题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用“象脚
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
节的。
第八单元《狐假虎威》借助“神气活现”“东张西望”“摇头摆尾”“大
摇大摆”“半信半疑”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试着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玲玲的画》《难忘的泼水节》《狐假虎威》这三课都是借助关键词语搭建支架,让学生尝试讲故事,表演故事。
第三单元《曹冲称象》课后题要求学生读第四自
然段,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风娃娃》课后题要求根据
下面的提示(风娃娃来到田野。
风娃娃来到田边。
风娃娃来到广场。
)讲讲这个
故事。
编者意图通过借助关键句,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讲故事。
二、搭建支架,落实要素
二年级上册从借助图示搭建支架、到借助词语搭建支架,再到借助关键句搭
建支架,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
(一)借助图示讲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
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
课后
编排的意图是借助5幅示意图,搭建讲故事的框
架。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培养学
生讲故事的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默读,画出小蝌蚪的样子以及小蝌蚪发生变化的句子。
再借助
图片排列的方法,理清小蝌蚪的变化顺序。
但故事仅仅讲述小蝌蚪的变化,故事
情节未免过于单调。
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本课有大量的角色对话,借助对话,
丰富故事情节。
于是,接下来就可以聚焦小蝌蚪与鲤鱼妈妈的对话,引导学生借
助提示语进行分角色朗读。
在朗读中可以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演小蝌蚪,
通过试错朗读,让学生辨析小蝌蚪问话的语气语调,体会小蝌蚪遇到鲤鱼妈妈时
疑惑的表情。
通过这一步骤的反复朗读,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有了很好的积累,
并且为讲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语气做足了准备。
于是,讲一讲小蝌蚪与鲤鱼妈妈这
一部分的故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学生完成这一部分故事后,放手让学生尝试用
刚刚学习过的方法迁移学习小蝌蚪遇见乌龟妈妈这一部分的复述。
最后,创设情境,借助课后示意图,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二)借助关键句讲故事
《曹冲称象》是一个历
史故事。
讲述曹冲小时候想
办法称象的故事,赞扬其聪
慧过人。
课文趣味性极强,
非常适合学生学习详细复述。
课后练习题设计了借助关键句(赶象上船。
在船舷上做记号。
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称石头的重量。
)排序,并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课文第四自然段在介绍曹冲称象的过程及步骤时介绍得非常清楚,开头一句总述,后面五个动作“赶到”、“画”、“赶”、“装”、“称”,这样条理清楚的语言十分适合训练学生复述,学习有条理地说话。
围绕课后问题,在学生画出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办法的基础上,教师要重点教读曹冲称象的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句子较长,要注意指导学生断句停顿及重音,可以采取自由练读、示范读、跟读、比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进行朗读,边读边想象曹冲称象的画面,还可以观看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厘清称象的步骤,随后出示课后题,小组合作学习,按照曹冲称象的先后顺序排列顺序,小组汇报校对后多种方式反复朗读。
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有顺序地复述故事。
(三)分角色表演故事
《狐假虎威》是一则寓
言故事。
本课讲述的是一只
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了
森林中的百兽,其寓意是依
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课后
练习题要求学生借助“神气活现”“东张西望”“摇头摆尾”“大摇大摆”“半信半疑”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试着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紧扣这个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区分哪些词语是描写狐狸的,哪些词语是描写老虎的,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首先出示狐狸和老虎的第一组对话,借助狐狸的表情和动作指导学生朗读,如:眼珠子骨碌碌一转,它在想什么?扯着嗓子是什么意思?学生在想象和情境中感受狐狸狡猾的特点以及在老虎面前假装很大胆的样子,用霸气、挑衅的语气读,语调上扬。
借助老虎的反应,如“一愣”,想象老
虎听到狐狸的话后疑惑的表情,语调微微上扬,声音不响。
若学生把握不好角色的语音语调,教师可以示范读,在学生慢慢进入角色后,再引导学生加上动作、表情分角色表演。
并且提示学生在分角色表演时要记住语言、读出语气、加上表情和动作。
在细致研读了第一次对话后,狐狸和老虎的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以同样的方法分角色表演后两处对话,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
最后让学生把三次对话放在一起,整体分角色表演。
学生在分角色表演中,很好地理解了课后词语的意思,并生动地把这些词语表现出来了,提高了学生的复述能力。
二年级上册是学习讲故事的起始阶段,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揣摩编者意图以及课后习题,整体观照,瞻前顾后,灵活选择讲故事的策略和正确有效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习得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薛法根.小学语文名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