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农业生产布局为什么要执行因地制宜的布局方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国农业生产布局为什么要执行因地制宜的布局方针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越来越追求效益的年代,任何事情都讲究要做到最大的利用率。

科技不断地进步,人口不断地增长,让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珍贵,这就使得对土地资源要求最高的农业需要做更进一步的改进来适应这个快节奏的社会。

而中国农业要继续发展下去就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布局方针。

而这个正确的方针,经过党中央这几十年的摸索与总结,确立是因地制宜的布局方针。

千百年来,农业是最关乎人民生活的一个产业,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直接关乎到国家与人民的基本权益。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强国,地理自然条件的多样性为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正是发挥地区优势最大的潜力所在。

但是因为我国地理条件复杂,所以有许多地方是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还有沙漠、戈壁、高山冰川和永久积雪、寸草不长的石骨裸露地和西藏北部的高寒荒漠,这些地方就目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很难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所以我国虽然土地面积大,但是能用到农业上的就大打折扣了。

当然不能光从地理条件上来看待农业,还要从经济上来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5个少数民族有不少具有特殊的生产习惯和生活需要,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原有经济基础也不一样,如果要是盲目的发展农业,势必会给国家带来不小的矛盾。

所以,中国农业要发展,一定要讲究农业布局,那怎样的农业部局才是适合中国的呢?
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采用的是因地制宜,使之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规律。

所谓“地”,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土地,还应该包括自然条件和一些具有地域差异性的社会经济条件。

例如各地的气候条件不一致,劳动力的分布,各地不仅有多有少,还有强有弱,有生产技术熟练与不熟练等等的差别。

要理解好这个方针,一定要理解好“地”的含义,但是要正确的来贯彻这个方针,就要从“宜”字上面入手。

例如关于土地利用的方向问题,生产领导部门往往只作原则性的指示,叫做:“宜农则农,宜林者林,宜牧者牧”,要求很笼统,究意什么是宜农、什么算宜林,怎样才宜牧,没有具体说明,基层执行时就不好办。

近年来我国在开荒扩大种植面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建成了不少新垦区和新居民点,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粮。

但是也有问题存在,有的垦区选择不当,或者破坏了天然森林,引起农业与林业的矛盾;或者开垦了水草条件较好的冬草场,引起了农业与牧业的矛盾,没有正确处理好农、林、牧三者关系。

因此,需要在“宜”字上多做文章、做好文章。

要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区域经济条件来确定土地其合理的利用方向。

再举个例子,例如经济作物的布局,方针要求:“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同时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最好接近加工工业点,使工农业更好协调、配合。

之所以这么来制定方针,都是吸取了历史的教训。

上海市郊区各县社社队队争着多种棉花,只好平均分配到各社各队,造成棉田满天星斗的布局、违反了适当集中的要求,这样就不合理,就不能很好发挥优势。

这就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方针正确性。

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生产布局的不断实践,中央也在深入理解如何来
做到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这句话指明了因地制宜的中心要求,让我们更确切的了解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含义。

那什么叫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呢?
长和短的概念,是相对的,客观的,长和短主要从一个地区的有关条件来衡量。

这些条件既包括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条件,也包括水利、运输、粮食保证、产品销路等社会经济条件。

长就是有关条件对某项特定的生产有利;短就是有关条件对这项生产不利。

但是这些都不是绝对的,一旦条件发生变化,长的也可能成为短,短的也可能变成长,所以对有长短的理解,一定要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

虽然长和短是相对的,但是扬和避的概念确实绝对的,主观的。

扬长避短的主要目的是趋利避害,这就要综合考虑不能一概而全,需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要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重视资源的保护,做到养用结合。

不论是扬长还是避短,都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定的,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果一个地区的农作物种植不是最适合这个地区的,扬长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就是对这个地区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样,如果为了引进或者种植某种作物,不考虑其地理条件,不避短,势必会造成不小的损失。

所以要正确的实行好扬长避短,是贯彻国家农业生产布局要因地制宜的重点,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国家损失的关键所在。

既然要扬长避短,就是因为各地区的长处不一样,发展的优势也各有不同。

优势是一个综合概念,就是要全面发挥各地区在自然、经济、技术上的有利条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条件最优越的地区,发展最适合的某个农业部门或某种作物,以最小的劳动消耗,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具体的讲,就是要自然条件是适宜的,技术条件讲是能够比较充分地利用资源而不致破坏环境或严重影响生态平衡,经济条件讲首先要符合国家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少而收益高,投产后能高产、稳产、而且产品质量好,在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产品的商品率能提供较大的商品产量,和其他地区对比,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举个例子来说,在黑龙江省中部松花江、嫩江流域发展甜菜种植具有明显的优势。

从自然条件讲,这里夏季的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含糖量可达19%,而在我国南方种植的甜菜含糖量仅7%。

再从技术和经济条件看,这里有较发达的铁路和公路网,便于及时地大量运输,这里有生产能力较大的现代化糖厂,加工方便。

因此在松花江,嫩江平原建设我国的甜菜糖生产基地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是能够正常地发挥这一地区的优势。

相反的,如果在我国南方可以种植甘蔗的地区来种植甜菜,那就不是因地制宜,那就不能发挥优势,不值得提倡。

要发展各地区的优势,就要考虑到自然条件的适合性、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条件的合理性。

不能只从农业生产一个部门来考虑,还要联系到加工工业、运输条件、市场需要与竟争能力等涉及工、交、商几方面的问题。

只有综合了这些因素,协作成熟,才可能为国家创造最大的效益。

而且要正确处理好地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既要满足自给性的生产也要供应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这就需要处理好这个比例关系才能最好的使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

最重要的还是要站在一个发展的角度,一个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人来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显著地提高,也在不断地追求如何使自身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

由于这种利益关系,人们以前过度的使用土地,也
受到了不小的教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化,便是一例。

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要从发展观点考虑到潜在的优势,远景的优势。

不能说现在这里适合种植甘蔗就一百年只种植甘蔗,这样的话,再多的优势都会被消磨掉,要有一个长远的观念。

要发展中国农业,上述因素可能不够全面,但一定是重中之重,只要考虑好了这些条件,我们才可以说稳健的快速的发展我国的农业,而这些观点中,最重要的也就是因地制宜。

不管怎么的来考虑我国农业,首先得从因地制宜的观点出发,只有在这个观点的带领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国现代农业取得的成功,无一不是在因地制宜的方针下完成的。

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对因地制宜的方针也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使得现在的农业发展稳步前进。

之所以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物质生活越来越品质化,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根本,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农业的发展就是因地制宜的发展,如果抛开这个方针来发展农业,各种例子都能看出来,我们国家的农业将走向没落。

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的农业部局方针,中国农业发展才能蒸蒸日上,中国才能不断富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