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广西河池市凤山县中亭初级中学唐英飞
当前,随着建设和谐社会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和谐教育这一话题也更为频繁地被人们提到,教育公平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课题。

我有幸参加凤山县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 2009年暑期“参与式教学”与“教育公平”教师培训。

通过培训,学习教育公平理念,使我深深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充分渗透教育公平理念,才能调动并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身为一名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对教育公平的实现有着产不同凡响影响。

一、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
公平教育其实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它渗透在教育领域的宏观、微观各个方面。

在我们谈及“教育公平”这个概念时,往往立足于宏观角度,通常把教育的不公平完全归因于地域、区域差异或阶层差异。

但是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大量不公平现象,我们却往往没有好好地重视并解决它们。

我们细想想,同样的学校、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设备、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学方法,同一个课堂上的学生从表面上看似得到了平等的教学,实质上学生受到的教育就真的平等吗?谈到公平,必然联系到相应的不公平。

课堂教学上的不公平问题日益显著,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教室位臵的安排显现教育的公平
教师在每年开学时最苦恼的事莫过于学生座位的安排,每位学生都想坐到教室里的黄金位臵,即教室里靠前的第二第三排,而这样的位臵有限。

教师在安排位臵的时候,通常会按学生的身高来安排座位,然后定期地左右平移,前后不变地轮换制度。

在给学生安排位臵时教师总能接到家长的电话,要求给他家的孩子安排好的位臵,甚至是同事和领导要求特别地关照某某学生,从而出现了特殊的“人情位臵”,这就是课堂中存在的教育不公。

如一次我参加市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时,有一节课,上课的老师精心准备,课的目标内容层次明晰,节奏流畅,可以用完美两字来形容。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
象,这个班级的学生座位安排高低起伏不平,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的都是靠前面的学生,老师也总是青睐于前几排的学生,后面的学生好像是空气一样被忽略了。

课后我问了问学生,原来这个班级的学生的座位是按照期末考试成绩来安排的,学习成绩靠前的学生被安排在前面的几排,学习靠后的学生被安排在教室的后面,成了教室中的另类。

这样的位臵安排对于学生心灵的打击和创伤是巨大的,这样的歧视性政策丝毫不能改善学生的学习,反而会造成班级同学间的关心和师生关系的紧张,是很危险的做法。

国外的学者比较早地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他们采用了圆桌式的位臵安排,这种位臵安排能较好地解决由位臵安排引起的教育不公。

但是在现在普遍采用大班制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采用这样的方法。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民主的决策,尽可能地尊重每个学生的实际,统筹安排好学生的位臵,切不可以学生受教育环境的资源进行交换和分配。

2、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心理的不公平
教师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课堂心理中存在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的期待。

教师对某位学生充满了期待,学生得到了由这种期待激生的积极暗示,就会向着老师期待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变得消极迟钝。

课堂教学中,教师出于主观上对学生的选择偏好或客观上希望行课顺利、节省课堂时间、实现教学计划的目的,总是对自己喜爱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充满积极期待,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展现、练习。

而对于成绩、表现后进的学生来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教师压根儿就没想到给他们足够的机会提升展示自己。

即使有机会站起来和教师互动,绝大多数时候这种互动也是教师单方面强压的,没有鼓励,鲜有耐心,是消极的。

这样的冷遇使这些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活动空间越来越狭窄,甚而渐渐走向课堂教学学习的边缘。

3、课堂教学中教师动作行为的不公平。

教师的站姿、衣着打扮、眼神等都有许多教育内涵,教师的站位则直接体现着教师的公平意识。

当教师在上课或课间活动时,长时间的站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生面前,会对其他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认
为教师只喜欢那几个学生而不喜欢自己,这样不公平就产生了。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我们的教师无论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目光中的教育力量是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清楚的,也是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

4、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的不公平
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简而明之,就是师生个体、师生群体、生生互动的交流过程。

没有这种多主体、多层次的交流,就没有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师生个体交流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一种最常见、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

从选择交流对象这个角度来看,教师作为主导者在师生交往中具有绝对的选择权力。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如愿以偿地循着教者的思路进行下去,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教师在选择交往对象时,按照上文提到的期待选择和心理偏见的因素,总是喜欢选择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或是表现突出积极的学生,于是这部分学生就得到了更多的课堂时间,更多的参与机会。

这就是教师选择意向的不公平。

生生互动是课堂交往中的又一种交流形式,它包含多种形式。

在课堂上突出表现为同桌合作、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小组/集体辩论等形式。

在这种生生合作的学习中,也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

比如在任务分配上就有不公平。

小组合作学习归根结底是教师充当引导者的,如果分配学习任务,那么优等生分到的任务往往是富有挑战性、思考性、具有一定思维深度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而成绩稍差的学生基本分不到任务,更没有这种交流的权利,基本处在一种只听只看只服从的状态。

这种有失公平的任务分配不仅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还造成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上担任角色的不公平。

二、实现课堂中教育公平的建议
对于上述诸多课堂教学行为中体现的不公平现象,关键还是从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原因。

1、改变教师的教学心理
课堂教学观念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导思想,要建立公平的课堂就必须改变教师原有的课堂教学观念。

过去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其原因也在于教师受应试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影响。

这些指导思想固然是有很高价值的,但盲目追从它们,必然导致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仅仅把培养优秀学生和学习成绩优秀与否作为教学的目标及任务以及判定学生优劣的标准。

于是就有了在课堂教学行为中重视成绩优秀、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的心理暗示。

因此,建立一个“参与教育机会均等公平”课堂的重要任务就是教师改变这种教学心理暗示,转变对成绩突出学生优先的教育期待。

改而以个性发展的均等观看每个学生,给有着不同特长的学生以相关的特有期待,因而突出教育结果个性化的均等。

2、转变教师的仪表行为
教师应该在站坐行走上给予学生一个为人师表的表率引导作用,更应该在这其中体现起码的尊重学生、尊重自己的教育公平精神。

当我们的教师走进教室后,端正、挺拔、向上、有朝气的站姿对全体学生的学习心理有着积极的意义;面对学生时,教师的坐姿是否端正、优雅、稳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自然、大方、协调的行走姿势则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这里面体现了对学生的重视问题;另外,教师的衣着不能过于暴露、花哨,要整洁得体、大方,打扮不能随心所欲,以合适、淡雅为宜,这是必须的,这样的教师,学生在心里会给予他(她)更多的认同,学生也会在心理上有种受到重视得以平等的意识。

此外教师的眼神在教育教学中经常用到。

有时课堂上学生开小差了,教师会用目光注视该生让其集中注意力;有时找学生个别谈心时,随时注意观察学生表情的变化等。

这其中同样存在着教育公平的问题。

当教师使用注视的眼神时,你是否注意到什么时间该注视学生的什么部位才公平的问题?一般来说,当教师正在处于讲授阶段,教师的眼神应注意学生的脸上眼睛与嘴唇之间的三角区域;当教师是处在于学生亲密接触时,教师的延伸应注意学生的眼睛到胸部第二颗扣子之间的区域;当教师正在处于严厉批评教育学生阶段,教师的眼神应注意学生的脸上眼睛到额头之间的三角区域。

否则,会出现连我们教师有时都无法预测的结果。

如你在批评学生时看着学生的胸口,学生会觉得你心虚,不理直气壮;又如你在讲课时目光始终盘旋在学生的头顶上,学生会觉得老师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不尊重我们等等。

3、教师引导平等的课堂互动交流
丰富课程内容,促进课程资源的公平分配,在课堂中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方法,鼓励个体学生自主学习,布臵更加个人化的作业、实行多种分组模式,从而缩小了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力差距。

此外,课程资源的公平分配需要为所有学生提供学习相同课程内容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特殊性为不同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的学习材料,又要给予学生学习具有同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的机会。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尊重学生表达学习思想的机会,还需要从其他方面培养学生平等与教师交流的权利和能力。

另外,在课堂上,促进空间资源和学生资源的公平分配也是要实现上述目标所需要的。

这有很多应对措施,其中合理设计学生座位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课堂上的教育管理者可以使不同类型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排列呈均匀分布状态,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周围环境的相似性。

4、以学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我们突破课堂要求的一致性与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问题,分层教学和合作学习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组织形式。

注重学生的差异性,结合互动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就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减少了课堂中的“看客”,压缩了课堂中的“死角”。

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

作为教师,我们唯有克服自我意识心理和行为表现上所体现的偏见和公平,时刻提醒自己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并随时对自己不公平的教学行为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在教学过程和结果上无限接近公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