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语文考点--答题格式版
2016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分享

2016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分享导读:2016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分享中考语文阅读题是很多考生的畏惧的一道大题,因为语文阅读题不仅占分比高,对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要求也较高,难度较大。
对比各地各年中考语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有些题目的答题技巧是有规律可循的。
以下是中考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出来的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语文常见答题技巧(万能公式)

语文常见答题技巧(万能公式)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一、文章的主要内容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二、线索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XXX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XXX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XXX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XXX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谈论抒情的句子。
)明线与暗线: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它能够是一条或几条,也能够是主线或副线。
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
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答题格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三、题目的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露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2016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2016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2015年12月02日中考语文阅读题是很多考生的畏惧的一道大题,因为语文阅读题不仅占分比高,对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要求也较高,难度较大。
对比各地各年中考语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有些题目的答题技巧是有规律可循的。
以下是中考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出来的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2016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6年阅读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中考语文答题格式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写作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评议描写、心理描写)。
对比、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说明方法三、关键语句:1、点明题旨的名子;2、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3、总结全文的句子;4、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启下的作用的过渡句);5、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把握关键语句,可以帮助你把握中心,体会作者情感,概括全文内容。
四、阅读题答题模式:(一)记叙文●语言的表达作用题(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三种类型: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划线句的表达作用,段落的作用1、加点词的表达作用题型:下列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作用?答题模式:——的词写出了——(结合本词特点,概括内容)。
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 2、划线句的表达作用题型:文中…句子(关于…的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答题模式: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
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为(与)上(下)文的——作铺垫(作对比),或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等[结构方面]。
3、段落的作用题型:文章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内容和结构的作用两者必写):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结构上的作用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来灵活确定。
●写作手法的表达作用题题型:文中…运用了怎样(对比、连续反问、设问、引用…)的手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答题模式:文中…运用了(对比、连续反问、设问、引用…)的手法,写出了——(找到运用该种写法的相关语句,对其内容作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 ▲语句或段落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开头: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点题等(附加:激发兴趣,设置悬念)中间: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 结尾: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中心等●评议赏析题题型:本文有关…的描写生动、传神。
中考语文答题格式(最全面)

中考语文答题格式(最全面)学会通过标题、首段、尾段、重复出现的句子等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理解作者的论证方式常见的论证方式有:举例、引用权威、比较、归纳、演绎、反面论证等。
方法:①识别论证方式的标志词语;②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目的。
三)分析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方法:①分析作者的语言、词汇、情感色彩等;②分析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阶级立场、价值观等。
四)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关系方法:①分析文章的标题、首尾段、转折段等;②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等。
五)体会议论文的语言表达方法:①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②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③注意语言的文化色彩和修辞手法。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即作者赞成或反对什么观点。
它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如判断句或祈使句。
短语和修辞手法不能作为论点。
分论点是围绕中心论点提出的,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几个分论点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材料。
要理解论据及论证作用,可以分类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的表述形式是人物、事情和结果,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和环境等也应该概括在内。
根据论点补充事实论据时,可以使用人物、事例和简短评价,要典型且简洁。
论据的作用是用来论证论点的。
掌握论证方法,可以使用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和对照式等。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
举例论证可以充当事实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引用论证可以充当道理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更突出论证了论点。
在阅读议论文时,要领会其语言的严密性。
记叙文的阅读考点包括总体感知、理清层次、辨明特色、品味语句、推敲词语和依据原文拓展发挥。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的顺序可以是顺叙、倒叙和插叙。
描写的种类包括环境描写,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记叙文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描述人物、场景等来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文体。
它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1.氛围渲染:通过自然条件的描写来表现氛围的好坏,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2016中考语文复习答题小技巧

2016中考语文复习答题小技巧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修辞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不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说明对象+说明内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点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
2016中考语文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祖母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
处,要去往何方的怅惘;第二层是指我的怅
惘又是由于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
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例如亲情。(关键
词:迷失)
h
24
【课堂训练】 完成阅读训练5
答:”鲜活“的意思是新鲜有活力,作者 通过化静为动(1),强调原本死气沉沉的秧 苗因遇雨而重获生机(2),写出了秧苗生机 勃勃的样子(3),表达了乡间久旱逢甘露的 喜悦心情(4)。
h
18
解释红色词在文中的意思
莫怀戚 《石榴》
这个阳台不理想:冬天的阳光得不到,夏天两头晒。 所以我的盆花活得艰难,只要我稍有懈怠,它们立刻枯 萎,而且救不过来。就这样相继死去许多株,于是栽栽 种种,我阳台上的盆花不停地变换。
• 一、文章类型
• 小说
• 记叙文
• 议论文
• 散文※
• ①记叙散文:以记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 文。(含状物散文)
• ②抒情性散文: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
• ③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哲理
h
1
性散文)
中考现代文阅读 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h
2
三、 阅 读 鉴 赏 考 点
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h
6
题型和答题模式
(一)故事情节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固定段落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 括;
•3、概括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 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h
7
【练习时间】
•完成阅读训练1和2
h
8
•阅读训练1答案: 石榴易活,还是晒死了;经过我努力,终
中考语文答题格式(最全面)

【说明文阅读的考点】(一)学会把握说明文的说明内容方法: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②抓首括句、中心句、过渡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方法:①从关键句中找出事物的特征;②从文中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
(二)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结构和顺序常用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年代、四季、早晚等)空间顺序(注意表示方位的名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方法:①重视首括名、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②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注意“同类合并”。
(三)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等。
方法:(判断常见说明方法的标记词语)①举例子:例如、如、又如、比如、再如。
②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
③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④列图表:(表格、图片)。
(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法:①正确。
即语言符合事物实际情况。
抓限定词、修饰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品味分析。
②模糊。
有时,文中出现“大约”、“大概”、“左右”等看似不够精确的词,这种模糊性表达正反映了事物的实际存在状况,或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议论文阅读的考点】([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一)把握文章的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判断句或祈使句)。
短语、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不能作为论点。
答题时注意不要把论点与论题混淆。
分论点是围绕中心论点提出的,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一篇议论文的几个分论点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材料。
方法:①看标题、开头、结尾,及中间;②看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③看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④注意提示语(“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
中考题型及答题格式

中考语文试卷必考题型和答题方法归纳(重点保留,认真消化背诵)◎几个重要概念总结:(见海西考点文学类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知识点)1、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先抑后扬、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3、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4、描写方法:(1)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2)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5、修辞手法(2 个字):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
6、论证方法(4 个字):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7、说明方法(3 个字):举例子;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
8、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9、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0、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她<们>、他<们>、它< 们>)。
1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1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25 分)1、名句默写(10 分,选最好的五道题计分,错一个字则一句没分):对策:先把61 首诗词都背完,再背老师划线的古文部分;课外名句只要背发的资料上的。
想要考上 128 分以上的同学应把该背、能背的尽量背完。
)2. 口语交际。
(3 分)(@ 口语交际答题要点:称呼+礼貌用语;语言委婉;号召或感谢。
)示例:叔叔(称呼),您好!(礼貌用语)……让我们一起保护环境,好吗?(号召)谢谢您的合作!(感谢)3.名著阅读6 分(1)名著阅读题选择题:(2 分)错误类型主要有两种:1、张冠李戴,书名和情节、人物混淆;人物和情节混淆等。
2、语言绝对。
比如《伊索寓言》全是动物寓言,错,应该是大部分。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格式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格式中考之中,语文阅读答题的时候,遵循着一定的格式来答题,考试的时候丢分就不会很严重。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格式,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格式一、文章构成要素:材料、主题、结构、语言二、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议论:第X段主要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___的看法,点明了文章主旨,升华了主题。
抒情:第X段主要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过_____字里行间渗透了表作者___的情感和态度,使读者受到感染,引起感情共鸣。
三、文章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正反对比、象征、衬托、先抑后扬等。
四、修辞手法:比喻: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用“______”作比喻,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_________,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_____赋予了人的性格(或思想),使具体事物人格化、具体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
对比:文中把XX和XX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______的特征,表现了______的主题。
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____的精神,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_____的感情。
五、记叙文(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三)人物描写技法: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1.肖像描写:运用了肖像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对_____外貌的描绘,表现了_____的精神世界,刻画了_____的思想性格,以形传神,使所写人物形神兼备。
2.行动描写:采用了行动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对_____富有个性化的行动描写,使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使读者印象深刻、久久不忘。
3.语言描写:采用了语言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对_____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了_____的人物身份,表现了_____的精神世界,刻画了_____的思想性格,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格式 高分必看

下面是中国知识教育网小编整理的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仅供参考。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中考语文科技文阅读
科技文不是考察我们对这个知识的掌握,也不是考察了解这个内容多少。
它考
察的是我们的筛选信息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义和作者写作思路,做题时把每一个
选项返回文章,认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对于科技文还有一些说明文,只要掌握好技巧就可以做得又快又准确。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在课堂上老师对课文的理解是老师的理解,融入了老师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而同学们也许会有自己的理解,是站在一个未成年人的角度来理解课文的,也许学生的理解会更好,所以学生要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些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各种能力。
所以,同学们应该多
思考,把课堂变成学习和消化知识的第一步。
养成良好的良好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
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
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多读、多背、多思考、经常练笔、看
报等。
这些都会帮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高频考点及其答题格式
考点1:概括文章内容、事件、情节
答题格式:
某人+某事(起因,经过,结果)+中心(人:主角)
例子1:小时候,我(人物)渴望有一本词典,(事件起因)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伤心流泪。
(事件经过)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事件结果)
例子2:陈叶第一次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
考点2:分析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答题格式:(分开两个部分来回答)
1、标题的含义:
表层含义是指……,深层含义是指……。
(表层含义一般要结合文章内容以及情节去理解,而深层含义则要考虑这个标题的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等,同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去答题)
2、标题的作用:
①.品析修辞的生动性;(有修辞,则从修辞角度说)
②.点明对象,揭示了文章主题;
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想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起线索作用。
例子:请分析《爸爸花儿落了》这个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一、这个标题一语双关,表层含义是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垂落,深层含义是指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也预示“我”已经长大。
二、作用:1、点明对象,揭示了文章主题,表达了对爸爸的敬爱和怀念;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想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起线索作用;
考点3: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格式:
1、他是一个……(点明身份)。
(如身份不明确可以不提。
)
2、(1)人物特点(如乐观):原文情节或细节(摘抄原文);
(2)人物特点(如勇敢):原文情节或细节(摘抄原文);
(3)人物特点(如机智):原文情节或细节(摘抄原文)
(4)他***(优点)值得肯定;但***(缺点)不可取。
(如人物只有优点,则此步不要)
例子:说说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
答案:
1、中年闰土是一个饱经风霜的农民。
2、(1)贫困窘迫: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
(2)因循守旧:他态度恭敬地称我为“老爷”;
(3)麻木迷信:他要一副香炉和烛台;
(4)善良忠厚:他给我带来自晒的青豆;
(5)勤劳朴实: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
他的忠厚善良、勤劳朴实值得肯定,但他的因循守旧、麻木迷信等不可取。
考点4:梳理人物情感变化过程
例子:
1、参考答案:憎恶——讨厌——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怀念
2、参考答案:
考点5:品味语言(句子和词语)
一、欣赏词语:
答题格式:
1.词的意思是***
2.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物)的***特点(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怎样的事物***特点、情态) 3.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特点等等);
例子:
1、有人说:老天就是公平,李白名声赫赫,才气逼人,可偏生了个傻儿子;。
答:1公平:公正的意思;2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这些人对李白有个傻儿子的幸灾乐祸;3表现了这些人的妒忌心和心胸狭隘。
2、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同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答:1鲜明:分明、明显的意思;2生动形象地写出“话吧”老板对陈叶的歧视;3表现出陈叶的敏感。
二、欣赏句子:
答题格式:
1、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物)的***特点;(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怎样的事物***特点、情态)
3、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品质、性格特点等等);
例子:
1、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亮点:运用了修辞)
答: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芦花”比喻成“紫色的丝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下,芦花烂漫的美景,表现出老头子复仇成功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
答:运用了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少年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情态,传神地表现出他要求主人送画又难以启齿、渴望得到画像以担心主人不肯给的矛盾心理。
考点6: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格式:
一、运用了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二、作用:
①交代故事时间、地点或背景;
②渲染***气氛
③衬托人物***心情/心理
④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⑤深化***主题
例子:
《故乡》:“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分析这段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答:运用了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故乡萧瑟的景象,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刻画了故乡深冬严寒的特点,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
考点7:心理描写
解题技巧
1、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注意符合文中人物的身份;
2、注意题目要求,以第一人称表述,采用描述性语言来写心理活动,切忌采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叙述。
例子:《藤野先生》中,补写鲁迅看电影时的心理活动。
答:“万岁”,这刺耳的声音,穿透了我的心房,我感觉到心跳加速,血液奔涌,恨恨的痛如针扎得我遍体鳞伤,真想变成一副铁碾子把这些肮脏的灵魂碾碎,把这些丑陋的面孔碾成粉末,让他们灰飞烟灭!
考点8:先抑后扬
答题格式:
这里采用了“先抑后扬”手法,抑是,扬是:,作用是: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品质、性格特点等等);使文章曲折动人,使文章前后形成明显的反差,对比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对象。
例子:
《阿长与山海经》中,抑就是:对阿长的讨厌,因为她“多事”、“规矩多”;扬就是:帮“我”买来山海经,“我”转变了对她的看法;作用是:突出阿长对孩子的爱,使文章曲折动人,使文章前后形成明显的反差,对比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对象。
考点9:设置悬念
答题格式:
设下悬念:,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更引人入胜。
例子:
《羚羊木雕》文首第一句就设下悬念:妈妈就问:“那只羚羊哪儿去啦?”语气很生硬,立刻慑住了读者的心弦,急于往下看,这就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更引人入胜。
考点10:衬托(正衬、反衬、侧面衬托)
答题格式:
用B的特征,从正面(反面)衬托了,A的特征”,作用是:突出了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例子: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答:用海鸭及企鹅的懦弱,从反面衬托出海燕的勇敢,突出了海燕形象,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考点12:对比
答题格式:
通过A与B对比,突出A/B的(特点、心情、感情、性格、品质等)。
例子:菲利普太太对于勒的称呼态度变化,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菲利普太太的自私、贪婪、冷酷无情。
附人物评价词语:
正面:
善解人意、体贴、温柔沉静、心灵手巧、富有情趣、通情达理、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顽皮淘气、富有活力、朝气蓬勃、懂事能干、有主见、有骨气、自尊自爱、倔强、沉稳果断、开朗自信、真诚善良、友好谦恭、宽容忍让、勤劳朴实、节俭、慈爱宽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拘小节、聪慧通达、幽默风趣、善于变通、心直口快、追求平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爱自己、乐于挑战、永不服输、富有智慧、精明强干、大智若愚、足智多谋、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勇敢、目光敏锐、特立独行、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坚强不屈、知难而进、积极乐观、身残志坚、自食其力、自立自强、
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不畏艰辛、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废寝忘食、尽职尽责、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学有方、诲人不倦、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技术精湛、才华横溢、博学善谈、奉公守法、赏罚分明、智勇双全、博古通今、见多识广、明察秋毫、严以律己、临危不惧、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仁义守信、乐善好施、虚怀若谷、胸有大志、志存高远、心胸宽广、宽宏大量、豁达大度、坦荡无私、诚实守信、有责任心、孝顺、清正廉洁、知恩图报、有修养、礼贤下士、宠辱不惊、言而有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德才兼备、不耻下问、与世无争、不慕权贵、知错就改、热爱集体、爱国、没有民族偏见、居安思危、忍辱负重、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精忠报国、舍生取义、无私无畏、勇于担当、深明大义、有领导组织才干、尊重弱者、关爱他人、乐于助人、舍生取义、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大义灭亲、嫉恶如仇、扶危济困、刚正不阿
(反面:胆小怯懦、逆来顺受、妥协退让、固步自封、妄自菲薄、固执、吝啬、冷漠自私、粗鲁莽撞、饶舌多事、骄横火爆、横行霸道、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自卑、圆滑世故、尖酸刻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争强好胜、孤芳自赏、贪图享乐、自暴自弃、拈轻怕重、斤斤计较、自私自利、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畏首畏尾、墨守成规、贪生怕死、爱慕虚荣、追名逐利、鼠肚鸡肠、投机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