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4月学业检测试卷.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4月学业检测试卷
班级姓名考号得分
一、书写(5分)
二、语言积累及运用(37分)
2、名句积累,可以提高文学素养下面的空缺的句子请你补充完整。
(14分)
(1)伤心秦汉经行处,。
(2)念天地之悠悠, 。
(3),客舍青青柳色新。
(4)海内存知己,!
(5)山河破碎风飘絮, 。
(6) 东风不与周郎便,。
(7),松柏有本性。
(8)抽刀断水水更流,。
(9)《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
(10)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宋代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道出类似的生死观:,
(1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
,。
3、成语积累:(4分)
马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它备受青睐。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就借千里马来比喻人才。
请写出四条带有马字的成语。
①②③④
4、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叱咄(duō) 缥碧(piǎo) 弗之怠(dài)
B.烨然(huá) 泠泠(léng) 轩邈(miǎo)
C.皲裂(jūn) 箪瓢(dān) 辄尽(zhé)
D.婵娟(chán) 黔娄(qián) 汲汲(jí) 5、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与朱元思书》——《艺文类聚》——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B.《马说》——《韩愈文选》——韩愈(唐代文学家)
C.《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宋濂(宋代文学家)
D.《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文学家)
6、理解文言句意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环绕四周都是萧条的景色,不能遮蔽大风和烈日。
C.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D.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7、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3分)
(1)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
..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2)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
....、引人注目的可能。
(3)实在标致
..极了。
8、自由选取一具体形象,运用“写物寓意”的手法,创造一句“名言”。
(3分)例——船:永远在风浪中生活,但从来没有因此而停航。
9、同学们在阅读生活中,肯定看了不少好书,请把你觉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4分)我把最喜欢的课外书《》推荐给大家,我觉得该书好就好在。
三、现代文阅读(17分)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冯骥才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
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大口呼吸林海中清新湿润的空气。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世人只知道这片森林受益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引来千千万万旅游者,为这座城市赢得外汇。
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这片森林也给了那位“圆舞曲之王”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面积40平方公里,有人说方圆百里。
其实这个被称作“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土的44
%被森林所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
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近郊一带,地势最高不过海拔400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
这景象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全然两样。
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 )太阳怎样灼热,( )站到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
( )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 )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骤然风雷交加,大雨疾降,忽见大片草地冒起浓浓白烟,林间更是烟雾飞扬,很是壮观。
这种景象以前很少见到。
导游告诉我,这是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
我才知森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由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倍加珍爱。
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颁布了《森林法》,一百余年沿用至今。
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护法,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
比如采伐,伐掉的那一片林木的空地,正是需要阳光射入,促使森林更好生长之处。
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
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
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
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
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无论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绝无尘烟障目……
一天黄昏,我在城市公园正欣赏露天音乐会,忽然大厅顶上发出声声呜叫,音调似猫,其声宏大。
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上面。
孔雀是逞强好胜的飞禽,她要与乐队一比高低。
这引得人们都笑起来,但无人驱赶孔雀,乐队更起劲地演奏,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奇妙之极。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颂歌吗?
这不正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最动人的深层内涵吗?
10、判断正误。
(4分)
①世人知道维也纳森林,是因为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 )
②维也纳人的所有骄傲与福气都来自他们的森林。
( )
③维也纳森林的面积是370万公顷,占国土的44%。
( )
④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内被绿色所包围的地方。
( )
11、维也纳人与维也纳森林的关系是什么? (2分)
12、联系上下文,给第五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然后把序号依次填在括号内。
()()()()(4分)
A.尽管 B.只要 C.即使 D.无论 E.只有 F.特别
13、结尾句的“深层内涵”指什么? (3分)
14、读了本文,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字数要求在50---100字左右) (4
四、文言文阅读(22分)
(一)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13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15、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7、回答下列的问题。
(4分)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18、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3分)
答:
(二)推敲(9分)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19、下面句子中加点“之”字用法与“炼之.未定”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项是()
(2分)
A.退之立马良久之. B.何陋之.有 C.观者讶之. D.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句云……②炼.之未定
.之④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多读几遍,
你一定行!
答:
五、作文(40分)
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张邮票、一个足球……也许有人渴望得到……把它写出来吧。
请以“渴望得到”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再按题作文。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除
诗歌外,文体不限。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4月学业检测试卷答卷纸
一.(5分)
二.语言积累与运用(37分)
2.(1)(2)
(3)(4)
(5)(6)
(7)(8)
(9)
(10)
(11)
3.()()()()4.()
5.()
6.()
7.(1)
(2)
(3)
8. 9.《》
三.现代文阅读(17分)
10.(1)()(2)()(3)()(4)()
11 .
12.()()()()
13.
14.
四.文言文阅读(22分)
(一)15.()
16.(1)
(2)
17.(1)
(2)
18.
(二)19.()
20.(1)得:(2)炼:
(3)讶:(4)具: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