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部分醛酮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醛及甲基酮才能 反应)
醛与饱和亚硫酸氯钠水溶液作用,生 成加成产物羟基磺酸钠,即硫上未共用电 子对作为亲核中心,与羰基碳原子相连所 得的产物。羟基磺酸钠不溶于饱和亚硫酸 氢钠溶液中而呈结晶析出。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加“甲酮”,下面括号中的“基”字或 “甲”字可以省去,但对于比较复杂的基 团的“基”字,则不能省去。酮的羰基与 苯环连接时,则称为酰基苯。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而对于酮来说,羰基必须与两个烃基相连, 最小的烃基是甲基,所以必须至少是含有 一个甲基的酮(甲基酮)才可能与氢氰酸加成。 及八个碳以下的环酮。
O
O H
C H 3 C H 2 C C H 3 H C NC H 3 C H 2 CC N浓 H 2 S O 4 C H 3 C H = C C O O H
C H 3
O 2 N
C H OC H 3
C H O
C H O
A
B
C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⑴与氢氰酸的加成 醛或酮与氢氰酸作用,得到α-羟基腈。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H + H O H H O H H 2O H ph + H ph
C H 2C H 3
C H 2C H 3
(主 )
( 次 )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Cram 规 则 : 与 羰 基 相 连 的 手 性 碳 上 , 两 个较小的基团在羰基两旁呈邻交叉型,较大 的基团与R呈重叠型。反应时,试剂主要 从位阻小的一边进攻羰基。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羰基化合物与羟胺、2,4-二硝基苯肼及 氨基脲的加成缩合产物,都是很好的结晶, 收率很好,易于提纯,在稀酸的作用下, 又能分解为原来的羰基化合物,所以可以 利用这种性质来分离、提纯羰基化合物。 同时缩合产物各具一定的熔点,可以通过 与已知的缩合产物比较而鉴别个别的醛、 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十一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醛、酮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羰基化合物与各种氨的衍生物的加成缩合 产物的名称及结构分别为: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肼分子中的两个氨基都可与羰基作用。 这些试剂的亲核性不如碳负离子(如CN-, R-)强,反应一般需在醋酸的催化下进行, 酸的作用是增加羰基的亲电性,使其有利 于亲核试剂的进攻。但如在过量强酸中, 则强酸与氮上未共用电子对结合,而使氨 基失去亲核性。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而碳原子上电子密度较低,分别以δ-及δ+表 示: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由于碳原子上电子密度较低,而且羰 基是平面型的,空间位阻相对较小,亲核 试剂较易由羰基平面的两侧向羰基的碳进 攻,所以按离子历程进行的亲核加成是羰 基化合物的一类重要反应。能与羰基进行 亲核加成的试剂很多,可以是含C,S,N 或O的一些试剂。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由分子内失去水形成碳—氮双键。如果以 Y表示上述试剂中氨基(H2N一)以外的其它 基团,则羰基与氨的衍生物的反应是这样 进行的: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氨基中的氮原子以其未共用电子对与羰 基碳原子结合,碳—氧间π键的一对电 子转移至氧上,形成一个不稳定的中间 体,此中间体一经形成,氢离子立刻由 氮移至氧上,形成醇胺。最后由醇胺中 失去一分子水,形成碳—氮双健。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根据所要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可以选用适当的格氏试剂及羰基化合物来 制备各种伯、仲、叔醇。
C H O H ph+C H 3M gI E t2O
C H 2C H 3
C H 3
C H 3
反应是可逆的,所以必须使用过量的 饱和亚硫酸氢钠,以促使平衡右移。反应 的范围与氢氰酸的加成相同,也就是醛与 位阻较小的甲基酮可与亚硫酸氢钠加成。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加成产物磺酸盐,具无机盐的性质,能 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并且与稀酸或稀 碱共热,则分解而析出原来的羰基化合物。 由于加成产物不溶于有机溶剂,并且可以分 解为原来的羰基化合物,所以这个反应可用 来由其它有机物中分出醛及某些甲基酮。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羰基化合物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
H C H O > R C H O > R 2 C O > A r C O R > A r 2 C O
试比较下列化合物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 大小: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4)与氨的衍生物的加成缩合 氨及其某些衍生物是含氮的亲核试剂,
可以与羰基加成,氨与一般的羰基化合物 不易得到稳定的加成产物。氨的某些衍生 物如伯胺、羟胺、肼、苯肼、2,4-二硝基 苯肼以及氨基脲等,都能与羰基加成。反 应并不停止于加成一步,而是相继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③醛、酮易溶于有机溶剂,由于羰基是 极性基团,所以四个以下碳原子的脂 肪醛、酮易溶于水。
④某些中级醛、酮和一些芳香醛有特殊 的香气,可用于调制化妆品和食品香 精。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一、命名 1、普通命名法:
简单的醛和酮,用普通命名法,醛按 氧化后所生成的羧酸的名称来命名,将相 应的“酸”改成“醛”字,碳链可以从醛 基相邻碳原子开始,用α,β,γ…编号。 酮按羰基所连接的两个烃基的名称来命名, 按顺序规则,简单在先,复杂在后,然后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C H 3
C H O
C H 2 C H 2 C H C H O O H C C H 2 C H C H 2 C H O
2-甲基-4-苯基丁醛
3-甲酰基戊二醛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不饱和醛、酮按系统命名法命名时需 标出不饱和键和羰基的位置。如: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二、物理性质 ①除甲醛是气体外,十二个碳原子以下
的脂肪醛、酮是液体,高级肪脂醛、 酮和芳香酮多为固体。 ②醛、酮没有缔合作用,所以脂肪醛、 酮的沸点比相应的醇低很多。
C H 3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2)与格氏试剂的加成 格氏试剂也是含碳的亲核试剂,格氏
试剂中的C-Mg键是高度极化的,由于Mg 的电正性,使与其相连的碳上带有部分负 电荷。醛或酮都能与格氏试剂加成,加成 产物经水解后,分别得到伯醇、仲醇或叔 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C H 3 C H C H 2 C H O C H 3 O C H 2 C H 2 C H 2 C H O
C H = C H C H O
C H 3
-甲基戊醛 γ-甲氧基丁醛 -苯基丙烯醛
O C H 3C H C C H 3
CH3
O CH2 CH C CH3
O
H
主
CH2CH3
s
Hph
1)CH3MgI 2) H3O+
OH
H
CH2 CH3
+
CH3
H ph
CH3 H OH H ph
CH2CH3
OH
H
CH2 CH3
H ph CH3
CH3 HO H H ph
CH2CH3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反应是可逆的。羰基与氢氰酸的加成, 是接长碳链的方法之一,也是制备α-羟基酸 的方法。
如果在反应中加入少量碱,能大大加速 反应,但如果加入酸,则抑制反应的进行。 反应历程如下: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影响亲核加成反应的因素: ①羰基碳原子上电子的密度,越低,反应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三、化学性质 ①羰基的亲核加成; ②a-H的反应; ③氧化还原反应; ④a,b-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共轭加成。 1、羰基上的亲核加成反应
羰基是由碳一氧双键组成的,由于氧 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强,碳—氧双键是一个 极性不饱和键;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较高
甲基异丙基酮 甲基乙烯基酮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2.系统命名法: 选择含羰基最多的最长碳链为主链,醛
从醛基的碳原子一端开始编号;酮从靠近 羰基的一端开始,使羰基的位号最小,把 羰基的位号写在名称前面,如主链上有支 链或取代基,就在某醛或某酮名称之前写 上支链或取代基的位号及名称。如含有两 个以上羰基的化合物,可以用二醛, 二 酮
越容易进行。 ②羰基碳原子上连接的基团在空间所占的
体积,对反应也有影响,基团的体积越 大,位阻也越大,反应越难进行。 所以,亲核加成的活性顺序如下: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因此,所有的醛都可以与氢氰酸加成。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等。醛作取代基时,可用词头“甲酰基” 表示;酮作取代基时,用词头“氧代”表 示。脂环酮的羰基在环内,称环某酮;如 羰基在环外,则将环作取代基,含羰基的 脂链作母体,按脂肪族酮的命名法命名: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O
O
C H 2 C C H 2 C H 3 C H 2 C HCC H 3
1-苯基-2-丁酮
3-丁烯-2-酮
O CH3CH2CCH2CHO
3-氧代戊醛或3-戊酮醛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醛与饱和亚硫酸氯钠水溶液作用,生 成加成产物羟基磺酸钠,即硫上未共用电 子对作为亲核中心,与羰基碳原子相连所 得的产物。羟基磺酸钠不溶于饱和亚硫酸 氢钠溶液中而呈结晶析出。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加“甲酮”,下面括号中的“基”字或 “甲”字可以省去,但对于比较复杂的基 团的“基”字,则不能省去。酮的羰基与 苯环连接时,则称为酰基苯。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而对于酮来说,羰基必须与两个烃基相连, 最小的烃基是甲基,所以必须至少是含有 一个甲基的酮(甲基酮)才可能与氢氰酸加成。 及八个碳以下的环酮。
O
O H
C H 3 C H 2 C C H 3 H C NC H 3 C H 2 CC N浓 H 2 S O 4 C H 3 C H = C C O O H
C H 3
O 2 N
C H OC H 3
C H O
C H O
A
B
C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⑴与氢氰酸的加成 醛或酮与氢氰酸作用,得到α-羟基腈。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H + H O H H O H H 2O H ph + H ph
C H 2C H 3
C H 2C H 3
(主 )
( 次 )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Cram 规 则 : 与 羰 基 相 连 的 手 性 碳 上 , 两 个较小的基团在羰基两旁呈邻交叉型,较大 的基团与R呈重叠型。反应时,试剂主要 从位阻小的一边进攻羰基。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羰基化合物与羟胺、2,4-二硝基苯肼及 氨基脲的加成缩合产物,都是很好的结晶, 收率很好,易于提纯,在稀酸的作用下, 又能分解为原来的羰基化合物,所以可以 利用这种性质来分离、提纯羰基化合物。 同时缩合产物各具一定的熔点,可以通过 与已知的缩合产物比较而鉴别个别的醛、 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十一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醛、酮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羰基化合物与各种氨的衍生物的加成缩合 产物的名称及结构分别为: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肼分子中的两个氨基都可与羰基作用。 这些试剂的亲核性不如碳负离子(如CN-, R-)强,反应一般需在醋酸的催化下进行, 酸的作用是增加羰基的亲电性,使其有利 于亲核试剂的进攻。但如在过量强酸中, 则强酸与氮上未共用电子对结合,而使氨 基失去亲核性。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而碳原子上电子密度较低,分别以δ-及δ+表 示: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由于碳原子上电子密度较低,而且羰 基是平面型的,空间位阻相对较小,亲核 试剂较易由羰基平面的两侧向羰基的碳进 攻,所以按离子历程进行的亲核加成是羰 基化合物的一类重要反应。能与羰基进行 亲核加成的试剂很多,可以是含C,S,N 或O的一些试剂。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由分子内失去水形成碳—氮双键。如果以 Y表示上述试剂中氨基(H2N一)以外的其它 基团,则羰基与氨的衍生物的反应是这样 进行的: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氨基中的氮原子以其未共用电子对与羰 基碳原子结合,碳—氧间π键的一对电 子转移至氧上,形成一个不稳定的中间 体,此中间体一经形成,氢离子立刻由 氮移至氧上,形成醇胺。最后由醇胺中 失去一分子水,形成碳—氮双健。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根据所要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可以选用适当的格氏试剂及羰基化合物来 制备各种伯、仲、叔醇。
C H O H ph+C H 3M gI E t2O
C H 2C H 3
C H 3
C H 3
反应是可逆的,所以必须使用过量的 饱和亚硫酸氢钠,以促使平衡右移。反应 的范围与氢氰酸的加成相同,也就是醛与 位阻较小的甲基酮可与亚硫酸氢钠加成。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加成产物磺酸盐,具无机盐的性质,能 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并且与稀酸或稀 碱共热,则分解而析出原来的羰基化合物。 由于加成产物不溶于有机溶剂,并且可以分 解为原来的羰基化合物,所以这个反应可用 来由其它有机物中分出醛及某些甲基酮。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羰基化合物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
H C H O > R C H O > R 2 C O > A r C O R > A r 2 C O
试比较下列化合物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 大小: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4)与氨的衍生物的加成缩合 氨及其某些衍生物是含氮的亲核试剂,
可以与羰基加成,氨与一般的羰基化合物 不易得到稳定的加成产物。氨的某些衍生 物如伯胺、羟胺、肼、苯肼、2,4-二硝基 苯肼以及氨基脲等,都能与羰基加成。反 应并不停止于加成一步,而是相继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③醛、酮易溶于有机溶剂,由于羰基是 极性基团,所以四个以下碳原子的脂 肪醛、酮易溶于水。
④某些中级醛、酮和一些芳香醛有特殊 的香气,可用于调制化妆品和食品香 精。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一、命名 1、普通命名法:
简单的醛和酮,用普通命名法,醛按 氧化后所生成的羧酸的名称来命名,将相 应的“酸”改成“醛”字,碳链可以从醛 基相邻碳原子开始,用α,β,γ…编号。 酮按羰基所连接的两个烃基的名称来命名, 按顺序规则,简单在先,复杂在后,然后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C H 3
C H O
C H 2 C H 2 C H C H O O H C C H 2 C H C H 2 C H O
2-甲基-4-苯基丁醛
3-甲酰基戊二醛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不饱和醛、酮按系统命名法命名时需 标出不饱和键和羰基的位置。如: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二、物理性质 ①除甲醛是气体外,十二个碳原子以下
的脂肪醛、酮是液体,高级肪脂醛、 酮和芳香酮多为固体。 ②醛、酮没有缔合作用,所以脂肪醛、 酮的沸点比相应的醇低很多。
C H 3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2)与格氏试剂的加成 格氏试剂也是含碳的亲核试剂,格氏
试剂中的C-Mg键是高度极化的,由于Mg 的电正性,使与其相连的碳上带有部分负 电荷。醛或酮都能与格氏试剂加成,加成 产物经水解后,分别得到伯醇、仲醇或叔 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C H 3 C H C H 2 C H O C H 3 O C H 2 C H 2 C H 2 C H O
C H = C H C H O
C H 3
-甲基戊醛 γ-甲氧基丁醛 -苯基丙烯醛
O C H 3C H C C H 3
CH3
O CH2 CH C CH3
O
H
主
CH2CH3
s
Hph
1)CH3MgI 2) H3O+
OH
H
CH2 CH3
+
CH3
H ph
CH3 H OH H ph
CH2CH3
OH
H
CH2 CH3
H ph CH3
CH3 HO H H ph
CH2CH3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反应是可逆的。羰基与氢氰酸的加成, 是接长碳链的方法之一,也是制备α-羟基酸 的方法。
如果在反应中加入少量碱,能大大加速 反应,但如果加入酸,则抑制反应的进行。 反应历程如下: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影响亲核加成反应的因素: ①羰基碳原子上电子的密度,越低,反应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三、化学性质 ①羰基的亲核加成; ②a-H的反应; ③氧化还原反应; ④a,b-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共轭加成。 1、羰基上的亲核加成反应
羰基是由碳一氧双键组成的,由于氧 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强,碳—氧双键是一个 极性不饱和键;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较高
甲基异丙基酮 甲基乙烯基酮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2.系统命名法: 选择含羰基最多的最长碳链为主链,醛
从醛基的碳原子一端开始编号;酮从靠近 羰基的一端开始,使羰基的位号最小,把 羰基的位号写在名称前面,如主链上有支 链或取代基,就在某醛或某酮名称之前写 上支链或取代基的位号及名称。如含有两 个以上羰基的化合物,可以用二醛, 二 酮
越容易进行。 ②羰基碳原子上连接的基团在空间所占的
体积,对反应也有影响,基团的体积越 大,位阻也越大,反应越难进行。 所以,亲核加成的活性顺序如下: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因此,所有的醛都可以与氢氰酸加成。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等。醛作取代基时,可用词头“甲酰基” 表示;酮作取代基时,用词头“氧代”表 示。脂环酮的羰基在环内,称环某酮;如 羰基在环外,则将环作取代基,含羰基的 脂链作母体,按脂肪族酮的命名法命名: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O
O
C H 2 C C H 2 C H 3 C H 2 C HCC H 3
1-苯基-2-丁酮
3-丁烯-2-酮
O CH3CH2CCH2CHO
3-氧代戊醛或3-戊酮醛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