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数学:1.1.3《集合的基本运算(全集与补集)》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1)

数学:1.1.3《集合的基本运算(全集与补集)》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1)
其元素;数形结合的正确使用;补集的运算。 教学方法 :双案教学,新授课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三十九分。
观察集合A,B,C与D的关系:
A={菱形} B={矩形}
C={平行四边形} D={四边形}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三十九分。
定义
在研究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时, 如果一些集合是某个给定集合
的子集,则称这个集合为全集.
全集常用U表示.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三十九分。
A={菱形} B={矩形}
C={平行四边形}
D={四边形}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三十九分。
定义
设U是全集,A是U的一个子集, 则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 成的集合叫作U中子集A的补集
或(余集). 记作 u A 即 u A {x x U ,且x A}.
2. 设全集为U= {2, 4, a2 a 1}, A {a 1, 2}, U A {7}, 求实数a的值.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三十九分。
作业练习
教材P12练习T1~4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三十九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三十九分。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三十九分。
U
A
uA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三十九分。
性质
(1) A ( u A) U (2) A ( u A) Φ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三十九分。
例题讲解
1. 设全集为R, A {x x 5},
B {x x 3}. 求 ⑴ A B; ⑵ A B;
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
《高中数学》
必修1

高中数学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学案2: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高中数学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学案2: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学习目标1.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能求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 理解全集和补集的含义,能求给定集合的补集;3.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基本关系与基本运算.核心素养1.数学抽象:并集、交集、全集、补集含义的理解;2.逻辑推理:并集、交集及补集的性质的推导;3.数学运算:求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及补集,已知并集、交集及补集的性质求参数(参数的范围);4.数据分析:通过并集、交集及补集的性质列不等式组,此过程中重点关注端点是否含“=”及∅问题;5.数学建模:用集合思想对实际生活中的对象进行判断与归类.学习重点:1.交集、并集定义的三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及交集、并集的区别与联系;2全集与补集的定义.学习难点:利用交集并集补集含义和Venn图解决一些与集合的运算有关的问题.学习过程预习导入阅读课本,填写.1.并集一般地,由____________集合A__________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 的并集,记作:_________(读作:“________”)即:A∪B=________________.Venn图表示:2.交集一般地,由____________集合A____________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 的交集,记作: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即:A∩B=_______________.Venn图表示:3.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____________,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_______.4.补集:对于全集U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U中所有____________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____________,即:C U A=____________. 补集的Venn图表示5.常用结论:(1)A∩B___A,A∩B___B,A∩A=___,A∩∅=___,A∩B___B∩A;(2)A___A∪B,B___A∪B,A∪A=___,A∪∅=___,A∪B___B∪A;(3)(C U A)∪A=___,(C U A)∩A=___;(4)若A∩B=A,则A___B,反之也成立;(5)若A∪B=B,则A___B,反之也成立.小试牛刀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集合A∪B中的元素个数就是集合A和集合B中所有元素的个数和. ()(2)当集合A与集合B没有公共元素时,集合A与集合B就没有交集. ()(3)若A∪B=⌀,则A=B=⌀. ()(4)若A∩B=⌀,则A=B=⌀. ()(5)若A∪B=A∪C,则B=C. ()(6)∁A⌀=A. ()(7)∁U(A∪B)=(∁U A)∪(∁U B). ()2.设集合M={-1,0,1},N={0,1,2},则M∪N等于()A.{0,1}B.{-1,0,1}C.{0,1,2} D.{-1,0,1,2}3.若集合A={x|-5<x<2},B={x|-3<x<3},则A∩B=()A.{x|-3<x<2} B.{x|-5<x<2}C.{x|-3<x<3} D.{x|-5<x<3}4.全集U={x|0<x<10},A={x|0<x<5},则∁U A=________.自主探究例1(单一运算)1.求下列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1) A={1,2,3,4,5},B={-1,0,1,2,3};(2) A={x|x+1>0},B={x|-2<x<2};2.设集合U={1,2,3,4,5,6},M={1,2,4},则∁U M=()A.U B.{1,3,5} C.{3,5,6} D.{2,4,6}例2(混合运算)(1)设集合A={1,2,6},B={2,4},C={x∈R|-1≤x≤5},则(A∪B)∩C=() A.{2}B.{1,2,4}C.{1,2,4,6} D.{x∈R|-1≤x≤5}(2)设全集为R,A={x|3≤x<7},B={x|2<x<10},则∁R(A∪B)=________,(∁R A)∩B=________.例3(由并集、交集求参数的值)已知M={1,2,a2−3a−1},N={-1,a,3},M∩N={3},求实数a的值.例4(由并集、交集的定义求参数的范围)设集合A={x|-1<x<a},B={x|1<x<3}且A∪B={x|-1<x<3},求a的取值范围.例5(由交集、并集的性质求参数的范围)已知集合A={x|-3<x≤4},集合B={x|k+1≤x≤2k-1},且A∪B=A,试求k的取值范围.变式.『变条件』把例5题中的条件“A∪B=A”换为“A∩B=A”,求k的取值范围.当堂检测1.已知集合P={x|-1<x<1},Q={x|0<x<2},那么P∪Q=()A.{x|-1<x<2} B.{x|0<x<1}C.{x|-1<x<0} D.{x|1<x<2}2.设集合U={1,2,3,4,5},A={1,2,3},B={2,3,4},则∁U(A∩B)等于()A.{2,3}B.{1,4,5}C.{4,5} D.{1,5}3.已知集合M={(x,y)|x+y=2},N={(x,y)|x-y=4},那么集合M∩N为()A.x=3,y=-1 B.(3,-1)C.{3,-1} D.{(3,-1)}4.A={x∈N|1≤x≤10},B={x∈R|x2+x-6=0},则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A.{2} B.{3}C.{-3,2} D.{-2,3}5.设集合A={a,b},B={a+1,5},若A∩B={2},则A∪B等于()A.{1,2} B.{1,5}C.{2,5} D.{1,2,5}6.设集合A={x|-1≤x<2},B={x|x<a},若A∩B≠∅,则a的取值范围是()A.a<2 B.a>-2C.a>-1 D.-1<a≤27.已知A={x|a<x≤a+8},B={x|x<-1,或x>5},若A∪B=R,则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8.已知非空集合A={x|2a+1≤x≤3a-5},B={x|3≤x≤22}.(1)当a=10时,求A∩B,A∪B;(2)求能使A⊆(A∩B)成立的a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入1.所有属于集合或属于集合A∪B A并B {x|x∈A,或x∈B}2.属于且属于A∩B A交B {x|∈A,且x∈B}3.所有元素U4.不属于集合A C U A {x|x∈U,且x∉A}5.(1)⊆⊆A ∅=(2)⊆⊆A A=(3)U ∅(4)⊆(5)⊆小试牛刀1.(1) ×(2) ×(3) √ (4)×(5) ×(6) √(7) ×2.D3.A4.{x|5≤x<10}自主探究例1『答案』见解析『解析』 1.(1)如图所示,A∪B={-1,0,1,2,3,4,5},A∩B={1,2,3}.(2)由题意知A={x|x>-1},用数轴表示集合A和B,如图所示,则数轴上方所有“线”下面的实数组成了A∪B,故A∪B={x|x>-2},数轴上方“双线”(即公共部分)下面的实数组成了A∩B,故A∩B={x|-1<x<2}.2.因为U={1,2,3,4,5,6},M={1,2,4},由补集的定义,可知∁U M={3,5,6}.故选C.例2『答案』(1)B(2){x|x≤2,或x≥10}{x|2<x<3,或7≤x<10}『解析』(1)A ∪B ={1,2,4,6},又C ={x ∈R |-1≤x ≤5},则(A ∪B )∩C ={1,2,4}.(2)把全集R 和集合A 、B 在数轴上表示如下:由图知,A ∪B ={x |2<x <10}, ∴∁R (A ∪B )={x |x ≤2,或x ≥10}. ∵∁RA ={x |x <3,或x ≥7},∴(∁RA )∩B ={x |2<x <3,或7≤x <10}. 例3『答案』见解析『解析』∵M ∩N ={3},∴3∈M ;∴a 2−3a −1=3,即a 2−3a −4=0,,解得a =-1或4. 当a =-1时,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舍去; 当a =4时,M ={1,2,3},N ={-1,3,4},符合题意. ∴a =4.例4『答案』见解析『解析』如图所示,由A ∪B ={x |-1<x <3}知,1<a ≤3. 例5『答案』见解析『解析』∵A ∪B =A ,∴B ⊆A ,①当B =Ø时,k +1>2k -1,∴k <2. ②当B ≠Ø,则根据题意如图所示:根据数轴可得⎩⎪⎨⎪⎧k +1≤2k -1,-3<k +1,2k -1≤4,解得2≤k ≤52.综合①②可得k 的取值范围为⎩⎨⎧⎭⎬⎫k ⎪⎪k ≤52. 变式.『答案』见解析『解析』∵A ∩B =A ,∴A ⊆B .又A ={x |-3<x ≤4},B ={x |k +1≤x ≤2k -1},可知B ≠Ø.由数轴可知⎩⎪⎨⎪⎧k +1≤-3,2k -1≥4,解得k ∈Ø,即当A ∩B =A 时,k 不存在. 当堂检测1-6.ABDADC 7.-3≤a <-18.解:(1)当a =10时,A ={x |21≤x ≤25}. 又B ={x |3≤x ≤22},所以A ∩B ={x |21≤x ≤22},A ∪B ={x |3≤x ≤25}. (2)由A ⊆(A ∩B ),可知A ⊆B , 又因为A 为非空集合, 所以⎩⎪⎨⎪⎧2a +1≥3,3a -5≤22,2a +1≤3a -5,解得6≤a ≤9.。

高一数学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教案

高一数学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教案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实验中学高一数学1.1.3集合的根本运算〔并集、交集〕教案2、(1)考察集合A={1,2,3},B={2,3,4}与集合C={2,3}之间的关系.(2)考察集合A={1,2,3},B={2,3,4}与集合C={1,2,3,4}之间的关系.A B二、检查预习1、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又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如:{1,2,3,6}∩{1,2,5,10}={1,2}.又如:A={a,b,c,d,e},B={c,d,e,f}.那么A∩B={c,d,e}2、并集:一般地,对于给定的两个集合A,B把它们所有的元素并在一起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者者x∈B}.如:{1,2,3,6}∪{1,2,5,10}={1,2,3,5,6,10}.又如:A={a,b,c,d,e},B={c,d,e,f}.那么A∪B={a,b,c,d,e,f}三、交流A∩B=B∩A;A∩A=A;A∩Ф=Ф;A∩B=A⇔A⊆BA∪B=B∪A;A∪A=A;A∪Ф=A;A∩B=B⇔A⊆B注:是否给出证明应根据学生的根底而定.四、精讲精练例1、集合M={(x,y)|x+y=2},N={(x,y)|x-y=4},那么集合M∩N为()A.x=3,y=-1B.(3,-1)C.{3,-1}D.{(3,-1)}解析:由得M∩N={(x,y)|x+y=2,且x -y=4}={(3,-1)}.也可采用挑选法.首先,易知A 、B 不正确,因为它们都不是集合符号.又集合M ,N 的元素都是数组(x,y),所以C 也不正确.点评:求两集合的交集即求同时满足两集合中元素性质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此题中就是求方程组⎩⎨⎧=-=+42y x y x 的解组成的集合.另外要弄清集合中元素的一般形式. 变式训练1:集合M ={x|x+y=2},N={y|y=x2},那么M∩N 为例2.P8例4例3.P8例5设A={x|-1<x<2},B={x|1<x<3},求A∪B.解析:可以通过数轴来直观表示并集。

1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3

1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3

课题:§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型:新授课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二、新课教学1.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的并集(Union)记作:A∪B 读作:“A并B”即:A∪B={x|x∈A,或x∈B}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题(P9-10例4、例5)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2. 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intersection )。

记作:A ∩B 读作:“A 交B ”即: A ∩B={x|∈A ,且x ∈B}交集的Venn 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例题(P 9-10例6、例7)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3. 补集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篇一:第一课时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20XX-20XX学年上学期高一数学备课组教案主备课教师:邱惠彬备课组老师:篇二:高中数学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11.1.3集合的基本运算学习目标:(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较简单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3)通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4)通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能力,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教学难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作探究展示:一、问题衔接我们知道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思考(P8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二、新课教学1.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Venn图表示:说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题(P8-9例4、例5)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与B的交集。

2.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a,且x∈B}交集的Venn 图表示1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例题(P9-10例6、例7)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a集3.探索研究a∩B?a,a∩B?B,a∩a=a,a∩?=?,a∩B=B∩aa?a∪B,B?a∪B,a∪a=a,a∪?=a,a∪B=B∪a三、归纳小结(略)四、作业布置书面作业:P12习题1.1,第6-8题拓展提高:题型一已知集合的交集、并集求参数问题22例1已知集合a?a,a?1,?3,B?a?3,2a?1,a?1,若a?B???3?,???2?求实数a解:∵a?B???3?,∴?3?B,而a?1??3,∴当a?3??3,a?0,a??0,1,?3?,B???3,?1,1?,这样a?B???3,1?与a?B???3?矛盾;当2a?1??3,a??1,符合a?B???3?∴a??1练习1已知集合a??4,2a?1,a,B??a?5,1?a,9?,若a?B??9?,求a的值2??答案a=-3例2.已知a?x2a?x?a?3,B?xx??1或x?5,若a?B??,求a的取值范围.解(1)若a??,由a?B??,此时2a?a?3?a?32????a??,由a?B??,(2)若?2a??11???a?3?5解得??a?22?2a?a?3?综上所述,a的取值范围是?a????1?a?2或a?3?.2?练习2上题中若a?B?R,求a的取值范围。

新课标必修一示范教案(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1课时)

新课标必修一示范教案(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1课时)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全集的含义,掌握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方法,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进一步提高类比的能力.2.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思路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实数可以相加,例如5+3=8.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教师直接点出课题.思路2.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1)A={1,3,5},B={2,4,6},C={1,2,3,4,5,6};(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思路3.(1)①如图1131甲和乙所示,观察两个图的阴影部分,它们分别同集合A、集合B有什么关系?图1-1-3-1②观察集合A与B与集合C={1,2,3,4}之间的关系.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直接指出这就是本节课学习的课题:集合的运算.(2)①已知集合A={1,2,3},B={2,3,4},写出由集合A,B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C.②已知集合A={x|x>1},B={x|x<0},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与B,并写出由集合A与B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C.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通过上述问题中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你发现了什么?②用文字语言来叙述上述问题中,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③用数学符号来叙述上述问题中,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④试用Venn图表示A∪B=C.⑤请给出集合的并集定义.⑥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ⅰ)A={2,4,6,8,10},B={3,5,8,12},C={8};(ⅱ)A={x|x是国兴中学2007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B={x|x是国兴中学2007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男同学},C={x|x是国兴中学2007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⑦类比集合的并集,请给出集合的交集定义?并分别用三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活动:先让学生思考或讨论问题,然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主要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并能用数学符号来刻画,用Venn图来显示.讨论结果:①集合之间也可以相加,也可以进行运算,但是为了不和实数的运算相混淆,规定这种运算不叫集合的加法,而是叫做求集合的并集.集合C叫集合A与B的并集.记为A∪B=C,读作A并B.②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了集合C.③C={x|x∈A,或x∈B}.④如图1131所示.⑤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B={x|x∈A,或x∈B},用Venn图表示,如图1131所示.⑥集合之间还可以求它们的公共元素组成集合的运算,这种运算叫求集合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ⅰ)A∩B=C,(ⅱ)A∪B=C.⑦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B={x|x∈A,且x∈B}.用Venn图表示,如图1132所示.图1-1-3-2应用示例思路11.设A={4,5,6,8},B={3,5,7,8},求A∪B,A∩B.图1-1-3-3活动:让学生回顾集合的表示法和交集、并集的含义,由于本例题难度较小,让学生自己解决,重点是总结集合运算的方法.根据集合并集、交集的含义,借助于Venn图写出.观察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或用Venn图来表示,如图1133所示.解:A∪B={4,5,6,8}∪{3,5,7,8}={3,4,5,6,7,8}.A∩B={4,5,6,8}∩{3,5,7,8}={5,8}.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运算时常利用Venn图或直接观察得到结果.本题易错解为A∪B={3,4,5,5,6,7,8,8}.其原因是忽视了集合元素的互异性.解决集合问题要遵守集合元素的三条性质.变式训练1.集合M={1,2,3},N={-1,5,6,7},则M∪N=________.M∩N=________.答案:{-1,1,2,3,5,6,7} ∅2.集合P={1,2,3,m},M={m2,3},P∪M={1,2,3,m},则m=_________.-,0.因m=1不合题意,故舍去.分析:由题意得m2=1或2或m,解得m=-1,1,2,2-,0答案:-1,2,23.2007河南实验中学月考,理1满足A∪B={0,2}的集合A与B的组数为( )A.2B.5C.7D.9分析:∵A∪B={0,2},∴A⊆{0,2}.则A=∅或A={0}或A={2}或A={0,2}.当A=∅时,B={0,2};当A={0}时,则集合B={2}或{0,2};当A={2}时,则集合B={0}或{0,2};当A={0,2}时,则集合B=∅或{0}或{2}或{0,2},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与B的组数为1+2+2+4=9.答案:D4.2006辽宁高考,理2设集合A={1,2},则满足A∪B={1,2,3}的集合B的个数是( )A.1B.3C.4D.8分析:转化为求集合A子集的个数.很明显3∉A,又A∪B={1,2,3},必有3∈B,即集合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3,其他元素来自集合A中,则集合B的个数等于A={1,2}的子集个数,又集合A中含有22=4个元素,则集合A有22=4个子集,所以满足条件的集合B共有4个.答案:C2.设A={x|-1<x<2},B={x|1<x<3},求A∪B,A∩B.活动:学生回顾集合的表示法和并集、交集的含义.利用数轴,将A、B分别表示出来,则阴影部分即为所求.用数轴表示描述法表示的数集.解:将A={x|-1<x<2}及B={x|1<x<3}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图1134所示的阴影部分即为所求.图1-1-3-4由图得A∪B={x|-1<x<2}∪{x|1<x<3}={x|-1<x<3},A∩B={x|-1<x<2}∩{x|1<x<3}={x|1<x<2}.点评:本类题主要考查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运算时常利用数轴来计算结果.变式训练1.设A={x|2x-4<2},B={x|2x-4>0},求A∪B,A∩B.答案:A∪B=R,A∩B={x|2<x<3}.2.设A={x|2x-4=2},B={x|2x-4=0},求A∪B,A∩B.答案:A∪B={3,2},A∩B=∅.3.2007惠州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1设集合A={x|-1≤x≤2},B={x|0≤x≤4},则A∩B等于( )A.[0,2]B.[1,2]C.[0,4]D.[1,4]分析:在同一条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B,如图1135所示.由图得A∩B=[0,2].图1-1-3-5答案:A课本P11例6、例7.思路21.A={x|x<5},B={x|x>0},C={x|x≥10},则A∩B,B∪C,A∩B∩C分别是什么?活动:学生先思考集合中元素特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将集合中元素利用数形结合在数轴上找到,那么运算结果寻求就易进行.这三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数集,求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关键是找出它们的公共元素和所有元素.解:因A={x|x<5},B={x|x>0},C={x|x≥10},在数轴上表示,如图1136所示,所以A∩B={x|0<x<5}, B∪C={x|x>0},A∩B∩C=∅.图1-1-3-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求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时,①明确集合中的元素;②依据并集和交集的含义,借助于直观(数轴或Venn图)写出结果.变式训练1.设A={x|x=2n,n∈N*},B={x|x=2n,n∈N},求A∩B,A∪B.解:对任意m∈A,则有m=2n=2·2n-1,n∈N*,因n∈N*,故n-1∈N,有2n-1∈N,那么m∈B,即对任意m∈A有m∈B,所以A⊆B.而10∈B但10∉A,即A B,那么A∩B=A,A∪B=B.2.求满足{1,2}∪B={1,2,3}的集合B的个数.解:满足{1,2}∪B={1,2,3}的集合B一定含有元素3,B={3};还可含1或2其中一个,有{1,3},{2,3};还可含1和2,即{1,2,3},那么共有4个满足条件的集合B.3.设A={-4,2,a-1,a2},B={9,a-5,1-a},已知A∩B={9},求a.解:因A∩B={9},则9∈A,a-1=9或a2=9,a=10或a=±3,当a=10时,a-5=5,1-a=-9;当a=3时,a-1=2不合题意.当a=-3时,a-1=-4不合题意.故a=10,此时A={-4,2,9,100},B={9,5,-9},满足A∩B={9}.4.2006北京高考,文1设集合A={x|2x+1<3},B={x|-3<x<2},则A∩B等于( )A.{x|-3<x<1}B.{x|1<x<2}C.{x|x>-3}D.{x|x<1}分析:集合A={x|2x+1<3}={x|x<1},观察或由数轴得A∩B={x|-3<x<1}.答案:A2.设集合A={x|x2+4x=0},B={x|x2+2(a+1)x+a2-1=0,a∈R},若A∩B=B,求a的值.活动:明确集合A、B中的元素,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满足A∩B=B的集合A、B的关系.集合A是方程x2+4x=0的解组成的集合,可以发现,B⊆A,通过分类讨论集合B是否为空集来求a的值.利用集合的表示法来认识集合A、B均是方程的解集,通过画Venn图发现集合A、B的关系,从数轴上分析求得a的值.解:由题意得A={-4,0}.∵A∩B=B,∴B⊆A.∴B=∅或B≠∅.当B=∅时,即关于x的方程x2+2(a+1)x+a2-1=0无实数解,则Δ=4(a+1)2-4(a 2-1)<0,解得a<-1.当B≠∅时,若集合B 仅含有一个元素,则Δ=4(a+1)2-4(a 2-1)=0,解得a=-1,此时,B={x|x 2=0}={0}⊆A,即a=-1符合题意.若集合B 含有两个元素,则这两个元素是-4,0,即关于x 的方程x 2+2(a+1)x+a 2-1=0的解是-4,0.则有⎩⎨⎧=⨯+=+ 1.-a 04-1),-2(a 04-2 解得a=1,则a=1符合题意.综上所得,a=1或a≤-1.变式训练1.已知非空集合A={x|2a+1≤x≤3a -5},B={x|3≤x≤22},则能使A ⊆(A∩B)成立的所有a 值的集合是什么?解:由题意知A ⊆(A∩B),即A ⊆B,A 非空,利用数轴得⎪⎩⎪⎨⎧≤-≥+-≤+.2253,312,5312a a a a 解得6≤a≤9,即所有a 值的集合是{a|6≤a≤9}.2.已知集合A={x|-2≤x≤5},集合B={x|m+1≤x≤2m -1},且A ∪B=A,试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A ∪B=A 得B ⊆A,则有B=∅或B≠∅,因此对集合B 分类讨论.解:∵A ∪B=A,∴B ⊆A.又∵A={x|-2≤x≤5}≠∅,∴B=∅,或B≠∅.当B=∅时,有m+1>2m-1,∴m<2.当B≠∅时,观察图1-1-3-7:图1-1-3-7由数轴可得⎪⎩⎪⎨⎧≤-+≤--≤+.512,12,121m m m m 解得-2≤m≤3.综上所述,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m<2或-2≤m≤3,即m≤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集合间关系的应用.已知两个集合的运算结果,求集合中参数的值时,由集合的运算结果确定它们的关系,通过深刻理解集合表示法的转换,把相关问题化归为其他常见的方程、不等式等数学问题.这称为数学的化归思想,是数学中的常用方法,学会应用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问题.知能训练课本P 11练习1、2、3.【补充练习】1.设a={3,5,6,8},B={4,5,7,8},(1)求A∩B,A ∪B.(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A∩B ________A,B________A∩B,A ∪B________A,A ∪B________B,A∩B ________A ∪B. 解:(1)因A 、B 的公共元素为5、8,故两集合的公共部分为5、8,则A∩B={3,5,6,8}∩{4,5,7,8}={5,8}.又A、B两集合的元素3、4、5、6、7、8,故A∪B={3,4,5,6,7,8}.(2)由文氏图可知A∩B⊆A,B⊇A∩B,A∪B⊇A,A∪B⊇B,A∩B⊆A∪B.2.设A={x|x<5},B={x|x≥0},求A∩B.解:因x<5及x≥0的公共部分为0≤x<5,故A∩B={x|x<5}∩{x|x≥0}={x|0≤x<5}.3.设A={x|x是锐角三角形},B={x|x是钝角三角形},求A∩B.解:因三角形按角分类时,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彼此孤立.故A、B两集合没有公共部分. 所以A∩B={x|x是锐角三角形}∩{x|x是钝角三角形}=∅.4.设A={x|x>-2},B={x|x≥3},求A∪B.解:在数轴上将A、B分别表示出来,得A∪B={x|x>-2}.5.设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矩形},求A∪B.解:因矩形是平行四边形,故由A及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为A∪B,A∪B={x|x是平行四边形}.6.已知M={1},N={1,2},设A={(x,y)|x∈M,y∈N},B={(x,y)|x∈N,y∈M},求A∩B,A∪B.分析:M、N中元素是数.A、B中元素是平面内点集,关键是找其元素.解:∵M={1},N={1,2},则A={(1,1),(1,2)},B={(1,1),(2,1)},故A∩B={(1,1)},A∪B={(1,1),(1,2), (2,1)}.7.2006江苏高考,7若A、B、C为三个集合,A∪B=B∩C,则一定有( )A.A⊆CB.C⊆AC.A≠CD.A=∅分析:思路一:∵(B∩C)⊆B,(B∩C)⊆C,A∪B=B∩C,∴A∪B⊆B,A∪B⊆C.∴A⊆B⊆C.∴A⊆C.思路二:取满足条件的A={1},B={1,2},C={1,2,3},排除B、D,令A={1,2},B={1,2},C={1,2},则此时也满足条件A∪B=B∩C,而此时A=C,排除C.答案:A拓展提升观察:(1)集合A={1,2},B={1,2,3,4}时,A∩B,A∪B这两个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2)当A=∅时,A∩B,A∪B这两个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3)当A=B={1,2}时,A∩B,A∪B这两个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由(1)(2)(3)你发现了什么结论?活动:依据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含义写出运算结果,并观察与集合A,B的关系.用Venn图来发现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1)(2)(3)中的集合A,B均满足A⊆B,用Venn图表示,如图1138所示,就可以发现A∩B,A∪B与集合A,B的关系.图1-1-3-8解:A∩B=A⇔A⊆B⇔A∪B=B.可用类似方法,可以得到集合的运算性质,归纳如下:A∪B=B∪A,A⊆(A∪B),B⊆(A∪B);A∪A=A,A∪∅=A,A⊆B⇔A∪B=B;A∩B=B∩A;(A∩B)⊆A,(A∩B)⊆B;A∩A=A;A∩∅=∅;A⊆B⇔A∩B=A.课堂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1.集合的交集和并集.2.通常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来求交集和并集.作业1.课外思考:对于集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出哪些运算规律?2.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并说明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现实含义.3.书面作业:课本P12习题1.1A组6、7、8.设计感想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容易接受,也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加强练习和拓展课本内容.设计中通过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写出集合运算的结果,这是突破本节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设计者:尚大志)。

高中数学_必修1___§1.3集合的基本运算_教案

高中数学_必修1___§1.3集合的基本运算_教案

课题:§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型:新授课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二、新课教学1.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的并集(Union)记作:A∪B 读作:“A并B”即:A∪B={x|x∈A,或x∈B}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题(P 9-10例4、例5)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2. 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intersection )。

记作:A ∩B 读作:“A 交B ”即: A ∩B={x|∈A ,且x ∈B}交集的Venn 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例题(P 9-10例6、例7)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3. 补集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优秀教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一.教材分析我校选用的是人教A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课程为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定义》中1.1.3节《集合的基本运算》中并集的内容,一个课时。

并集是在学习集合定义以及集合的性质之后学到的,它对日后学习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区间等内容起到知识储备作用。

教材内容的分析:1.在教材内容上,教材通过“思考”小栏目设置的问题,引出并集的定义,通过图形即Venn图和数轴对定义进行了直观的描述。

2.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把并集、交集、全集和补集归入集合的基本运算中。

3.在习题的安排顺序上,教材是在学完知识点后才安排习题。

4.在重难点上,人教版教材主要着重于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对集合的并集运算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强调了Venn图的应用,教材中注重三种语言即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

优点:1.提出一道类比实数加法的思考题,通过学生思考,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从整体上看,新教材内容显得清晰明确,有条理,体现了并集其实就是集合的一种基本运算的思想。

3.教学内容、知识量少且简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但对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的要求更高。

缺点:1.例题和习题的安排不够合理。

教材这样安排不能立即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不能及时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

2.不能够以一般到特殊的方法,体现出并集的几个比较重要的性质(A B B A =;A A A = ;A A =∅ ;B A B B A A ⊆⊆,;如果A B ⊆,那么A B A = )。

二.学情分析:1.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高一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

2.知识掌握上: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集合的定义,对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在理解集合间的基本运算上,学生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过程中应予以直观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套教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用具:投影仪.四. 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研探新知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方程2560x x -+=的所有实数根;(8)不等式30x ->的所有解;(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a b c d…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 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 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课时学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课时学案

课 题: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一)交集、并集教学目标: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会求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1.已知A={1,2,3}, S={1,2,3,4,5},则A S , {x|x ∈S 且x ∉A}= 。

2.用适当符号填空:0 {0} 0 Φ Φ {x|x 2+1=0,X ∈R} {0} {x|x<3且x>5} {x|x>6} {x|x<-2或x>5} {x|x>-3} {x>2} 二、讲授新课:1.教学交集、并集概念及性质:① 探讨:设{4,5,6,8}A =,{3,5,7,8}B =,试用Venn 图表示集合A 、B 后,指出它们的公共部分(交)、合并部分(并).② 讨论:如何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分别表示两个集合的交、并?③ 定义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作A 、B 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 ),记作A ∩B ,读“A 交B ”,即:A ∩B ={x|x ∈A 且x ∈B}。

④ 讨论:A ∩B 与A 、B 、B ∩A 的关系? →A ∩A = A ∩Φ= ⑤ 图示五种交集的情况:… ⑥ 练习(口答):A ={x|x>2},B ={x|x<8},则A ∩B = ;A ={等腰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则A ∩B = 。

⑦定义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并集(union set )。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用描述法表示是:…⑧分析:与交集比较,注意“所有”与“或”条件;“x ∈A 或x ∈B ”的三种情况。

⑨讨论:A ∪B 与集合A 、B 的关系?→ A ∪A = A ∪Ф= A ∪B 与B ∪A ⑩练习(口答): A ={3,5,6,8},B ={4,5,7,8},则A ∪B = ; 设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则A ∪B = ; A ={x|x>3},B ={x|x<6},则A ∪B = ,A ∩B = 。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一必修1学案集合的基本运算(一)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一必修1学案集合的基本运算(一)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一)1.理解并集、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体验通过实例的分析和阅读来自学探究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1.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2.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3.A∩A=__A__,A∪A=__A__,A∩∅=__∅__,A∪∅=A.4.若A⊆B,则A∩B=__A__,A∪B=__B__.5.A∩B⊆A,A∩B⊆B,A⊆A∪B,A∩B⊆A∪B.对点讲练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例1】求下列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1)A={1,2,3,4,5},B={-1,0,1,2,3};(2)A={x|x<-2},B={x|x>-5}.解(1)如图所示,A∪B={-1,0,1,2,3,4,5},A∩B={1,2,3}.(2)结合数轴(如图所示)得:A∪B=R,A∩B={x|-5<x<-2}.规律方法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依据它们的定义,借用Venn图或结合数轴分析两个集合的元素的分布情况,有利于准确写出交集、并集.变式迁移1(1)若集合A={x|x>-1},B={x|-2<x<2},则A∪B等于() A.{x|x>-2} B.{x|x>-1} C.{x|-2<x<-1} D.{x|-1<x<2} (2)若将(1)中A改为A={x|x>a},求A∪B,A∩B.(1)答案 A解析画出数轴,故A∪B={x|x>-2}.(2)解如图所示,当a<-2时,A∪B=A,A∩B={x|-2<x<2};当-2≤a<2时,A∪B={x|x>-2},A∩B={x|a<x<2};当a≥2时,A∪B={x|-2<x<2或x>a},A∩B=∅.已知集合的交集、并集求参数【例2】已知A={x|2a≤x≤a+3},B={x|x<-1或x>5}.(1)若A∩B=∅,求a的取值范围;(2)若A∪B=R,求a的取值范围.解(1)由A∩B=∅,①若A=∅,有2a>a+3,∴a>3.②若A≠∅,如图:∴⎩⎪⎨⎪⎧2a≥-1a+3≤52a≤a+3,解得-12≤a≤2.综上所述,a的取值范围是{a|-12≤a≤2或a>3}.(2)由A ∪B =R ,如图所示,∴⎩⎪⎨⎪⎧2a ≤-1a +3≥5,解得a ∈∅. 规律方法 出现交集为空集的情形,应首先考虑集合中有没有空集,即分类讨论.其次,与不等式有关的集合的交、并运算中,数轴分析法直观清晰,应重点考虑. 变式迁移2 已知集合A ={x |2<x <4},B ={x |a <x <3a }. (1)若A ∩B =∅,试求a 的取值范围; (2)若A ∩B ={x |3<x <4},试求a 的取值范围. 解 (1)如图,有两类情况,一类是B ≠∅⇒a >0. 此时,又分两种情况:①B 在A 的左边,如图B 所示; ②B 在A 的右边,如图B ′所示.B 或B ′位置均使A ∩B =∅成立, 即3a ≤2或a ≥4,解得0<a ≤23,或a ≥4.另一类是B =∅,即a ≤0时,显然A ∩B =∅成立. 综上所述,a 的取值范围是{a |a ≤23,或a ≥4}.(2)因为A ={x |2<x <4},A ∩B ={x |3<x <4}, 如图所示:集合B 若要符合题意,显然有a =3,此时B ={x |3<x <9},所以a =3为所求.交集、并集性质的运用【例3】 已知集合A ={x |1<ax <2},B ={x ||x |<1},且满足A ∪B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 ∵A ∪B =B ,∴A ⊆B . (1)当a =0时,A =∅,满足A ⊆B . (2)当a >0时,A =⎩⎨⎧⎭⎬⎫x |1a <x <2a .∵A ⊆B ,∴⎩⎨⎧ 1a≥-12a ≤1∴a ≥2.(3)当a <0时,A =⎩⎨⎧⎭⎬⎫x |2a <x <1a .∵A ⊆B ,∴⎩⎨⎧2a≥-11a ≤1∴a ≤-2.综合(1)(2)(3)知,a 的取值范围是 {a |a ≤-2或a =0或a ≥2}.规律方法 明确A ∩B =B 和A ∪B =B 的含义,根据问题的需要,将A ∩B =B 和A ∪B =B 转化为等价的关系式B ⊆A 和A ⊆B 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另外在B ⊆A 时易忽视B =∅时的情况.变式迁移3 设集合A ={-2},B ={x |ax +1=0,a ∈R },若A ∩B =B ,求a 的值. 解 ∵A ∩B =B ,∴B ⊆A . ∵A ={-2}≠∅, ∴B =∅或B ≠∅. 当B =∅时,方程ax +1=0无解,此时a =0. 当B ≠∅时,此时a ≠0,则B ={-1a },∴-1a∈A ,即有-1a =-2,得a =12.综上,得a =0或a =12.1.A ∪B 的定义中“或”的意义与通常所说的“非此即彼”有原则的区别,它们是“相容”的.求A ∪B 时,相同的元素在集合中只出现一次.2.A ∩B =A ⇔A ⊆B ,A ∪B =B ⇔A ⊆B ,这两个性质非常重要.另外,在解决有条件A ⊆B 的集合问题时,不要忽视A =∅的情况.课时作业一、选择题 1.设集合A ={x |-5≤x <1},B ={x |x ≤2},则A ∩B 等于( ) A .{x |-5≤x <1} B .{x |-5≤x ≤2} C .{x |x <1} D .{x |x ≤2} 答案 A2.下列四个推理:①a ∈(A ∪B )⇒a ∈A ;②a ∈(A ∩B )⇒a ∈(A ∪B );③A ⊆B ⇒A ∪B =B ;④A ∪B =A ⇒A ∩B =B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 C解析 ②③④正确.3.设A ={x |1≤x ≤3},B ={x |x <0或x ≥2},则A ∪B 等于( ) A .{x |x <0或x ≥1} B .{x |x <0或x ≥3} C .{x |x <0或x ≥2} D .{x |2≤x ≤3} 答案 A解析 结合数轴知A ∪B ={x |x <0或x ≥1}.4.已知A ={x |x ≤-1或x ≥3},B ={x |a <x <4},若A ∪B =R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3≤a <4 B .-1<a <4 C .a ≤-1 D .a <-1 答案 C解析 结合数轴知答案C 正确.5.满足条件M ∪{1}={1,2,3}的集合M 的个数是( )A.1 B.2 C.3 D.4答案 B解析由已知得M={2,3}或{1,2,3},共2个.二、填空题6.已知A={(x,y)|x+y=3},B={(x,y)|x-y=1},则A∩B=________.答案{(2,1)}7.设集合A={x|-1≤x<2},B={x|x≤a},若A∩B≠∅,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答案a≥-1解析由A∩B≠∅,借助于数轴知a≥-1.8.已知集合A={x|x<1或x>5},B={x|a≤x≤b},且A∪B=R,A∩B={x|5<x≤6},则2a-b=________.答案-4解析如图所示,可知a=1,b=6,2a-b=-4.三、解答题9.已知集合A={1,3,5},B={1,2,x2-1},若A∪B={1,2,3,5},求x及A∩B.解∵B⊆(A∪B),∴x2-1∈A∪B.∴x2-1=3或x2-1=5.解得x=±2或x=±6.若x2-1=3,则A∩B={1,3}.若x2-1=5,则A∩B={1,5}.10.设集合A={x|x2-3x+2=0},B={x|x2-4x+a=0},若A∪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A={1,2},∵A∪B=A,∴B⊆A,集合B有两种情况:B=∅或B≠∅.(1)B=∅时,方程x2-4x+a=0无实数根,∴Δ=16-4a<0,∴a>4.(2)B≠∅时,当Δ=0时,a=4,B={2}⊆A满足条件;当Δ>0时,若1,2是方程x2-4x+a=0的根,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矛盾,无解,∴a=4.综上,a的取值范围是a≥4.【探究驿站】11.求满足P∪Q={1,2}的集合P,Q共有多少组?解可采用列举法:当P=∅时,Q={1,2};当P={1}时,Q={2},{1,2};当P={2}时,Q={1},{1,2};当P={1,2}时,Q=∅,{1},{2},{1,2},∴一共有9组.。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中数学1.1.3集合的基本运算(一)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1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中数学1.1.3集合的基本运算(一)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1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中数学1.1.3集合的基本运算(一)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1第一篇: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中数学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一)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11.1.3集合的基本运算(一)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集、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体验通过实例的分析和阅读来自学探究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和自学探究能力.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Venn图的作用.二、自学导引1、一般的,由所有属于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 的并集,记作A Y B(读作“A并B”),即A Y B=.2、由属于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记作A I B(读作“A交B”),即A I B=.3、A I A=,A Y A=,A I∅=,A Y∅=.4、若A⊆B,则A I B=,A Y B=.5、A I BA,A I BB,AA Y B,A I BA Y B.三、典型例题1、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例1求下列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⑴A={1,2,3,4,5},B={-1,0,1,2,3};⑵A={x|x<-2},B={x|x>-5}.变式迁移1⑴设集合A={x|x>-1},B={x|-2<x<2}A Y B等于()A{x|x>-2}B.{x|x>-1}C.{x|-2<x<-1}D.{x|-1<x<2}⑵若将⑴中A改为A={x|x>a},求A Y B.2、已知集合的交集、并集求参数的问题例2已知集合A=-4,2a-1,a{2},B={a-5,1-a,9},若A I B={9},求a的值.3、交集、并集性质的综合应用例3设A={x|x2+4x=0},B={x|x2+2(a+1)x+a2-1=0}.⑴若A I B=B,求a的值;⑵若A Y B=B,求a的值。

变式迁移3已知集合A={x|-2≤x≤5},B={x|2m-1≤x≤2m+1},若A Y B=A,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4、课堂练习1.已知A={0,1,2,3,4},B={3,0,5,6},则A I B等于()A{0,3}B.{0,1,2,3,4}C.{3,0,5,6}D.{0,1,2,3,4,5,6}2.已知M={x|x-2<0},N={x|x+2>0}则M I N等于()A.{x|x<2或x>-2}B.{x|-2<x<2}C.{x|x<2}D.{x|x>-2}23.已知集合M={x|y=x-1},,N={y|y=x2-1}那么M I N等于A.∅B.NC.MD.R4.若集合A={1,3,x},B=1,x2,A Y B={1,3,x},则满足条件的实数x的个数有{}()A.1个B.2个C.3 个D.4个二、填空题5.满足条件M Y{}1={1,2,3}的集合M的个数是.6.已知A I{-1且A⊆{-2,0,1}={0,1},0,1,2},则满足上述条件的集合A共有个.7.已知集合A={x|-1≤x≤2},B={x|2a<x<a+3}且满足A I B=∅,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8.已知集合A=1,4,a2-2a,B=a-2,a2-4a+2,a2-{}1,3},则A Y B=.3a+3,a2-5a},若A I B={10个高考试题1.集合A={x|-1≤x≤2},B={x|x<1},则A⋂(CRB)=(A){x|x>1}(B){x|x≥1}(C){x|1<x≤2}(D){x|1≤x≤2}{⎧⎪2.若集合A=⎨xlog1x≥⎪2⎩1⎫⎪⎬,则ðRA= 2⎪⎭⎛⎫⎛⎫(-∞,0]Y+∞,+∞+∞)A、B、 C、(-∞,0]Y D、+∞) ⎪⎪2⎪2⎪⎝⎭⎝⎭3.集合P={x∈Z0≤x<3},M={x∈Rx2≤9}则PIM=(A){1,2}(B){0,1,2}(C){x|0≤x<3}(D){x|0≤x≤3}4.若集合A={x-2<x<1},B={x0<x<2}则集合A ∩B= A.{x-1<x<1}B.{x-2<x<1} C.{x-2<x<2}D.{x0<x<1}第二篇: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中数学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1高一数学必修一学案: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一、学习要求: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高中数学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1
第三十九页,共41页。
③把集合S和A表示在数轴上,如图所示. 由图知∁SA={x|-4≤x<-1或x=1}.
第四十页,共41页。
点评 (1)用不等式表示的集合的交、并、补运算,往往用 数轴直观显示.
(2)用数轴解题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值是否符合题意.
第四十一页,共41页。
【解析】 U={1,2,3,4,5,6,7,8,9},在图中将1,2,3,4,5,6,7,8,9 分别填入到相应位置中去,
则由A∩B={2}, ∁U(A∪B)=(∁UA)∩(∁UB)={1,9}, ∁UA∩B={4,6,8},∴A∩(∁UB)={3,5,7}. 这样A={2,3,5,7},B={2,4,6,8}.
第十四页,共41页。
【讲评】 补集是在全集的范围内来求的,若题中未指出 全集,则本题不能求其补集.
探究1 求补集时,首先要正确理解全集及子集中所含的元 素,找出其联系与差异,然后准确写出补集.
第十五页,共41页。
思考题1 设全集U={1,2,3,4,5,6,7},集合A={1,3,5,7},B
={3,5},则正确的是( )
第二十八页,共41页。
探究4 本题借助韦恩图更加形象直观,只需根据题中所给 条件,把集合中的元素填入相应的图中,可得集合A,B.
思考题4 已知集合I={a,b,c,d,e,f,g,h},(∁IA)∪ (∁IB)={a,b,c,e,f,h},(∁IA)∩(∁IB)={a,e},(∁IA)∩B= {c,f}.求集合A.
答案 3
第三十七页,共41页。
6.若集合A=[-1,1),当S分别取下列集合时,求∁SA. ①S=R;②S=(-∞,2];③S=[-4,1].
第三十八页,共41页。
解析 ①把集合S和A表示在数轴上如图所示.

高中数学必修一: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新人教版A)

高中数学必修一: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新人教版A)

ð U A={x | x 蜗 , 且x U
A}
补集Venn图
U
A
例5
• 设U ={x|x是小于10的自然数},A={1,3,5,7},
B={3,4,5,6},求ð U A, ð U B. 解:根据题意可知,U ={0,1,2,3,4,5,6,7,8,9},
ð U A={0,2,4,6,8,9},
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 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 A,B之间的关系吗? (1)A={1,3,5},B={2,4,6},C={1, 2,3,4,5,6}; (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 C={x|x是实数}。
并集
•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
• P14 • 习题1.1 A组
T 9; 10 习题1.1 B组 T 3; 4
轻松一笑
• 上课睡觉 某生上课时睡觉,被老师发现。
老师:你为什么在上课时睡觉? 某生:我没睡觉哇! 老师:那你为什么闭上眼睛? 某生:我在闭目沉思! 老师:那你为什么直点头? 某生:您刚才讲得很有道理! 老师:那你为什么直流口水? 某生:老师您说得津津有味啊!
l p
两直线重合
就是说直线l的所有点都在直线p上,直线p的 所有点也在直线l上,可以知道L包含P,P也包 含L,那么我们知道L=P,也就是L∩P=L
p
l
思考3
• 下列关系式成立吗?
(1)A∩A=A; (2)A∩ =A. 适度加强题 例:集合A={1,3,5,6,8},集合B={x|1<x<7}, 集合C={x|5<x<10且x∈Z},求(A∩B)∪C. 解: (A∩B)∪C={1,3,5,6,7,8,9}

2019-2020年高中数学《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全集、补集》说课稿2 新人教A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数学《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全集、补集》说课稿2 新人教A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数学《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全集、补集》说课稿2 新人教A版必修1从容说课本课是集合的运算,要求我们带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抽取用数学符号表示实际问题,再拓宽到数学化的问题.从学生的认知背景出发,培养学生学会从感性到理性来研究问题、认知世界的意识.本课主要是建立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全集、补集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逐步读懂集合的语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集的意义,理解补集的概念.2.掌握全集与补集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能用图示法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3.掌握补集的求法.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了解全集、补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又高于生活.2.通过对全集、补集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3.探究数学符号化表示问题的简洁美.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抽象、概括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观点.教学重点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补集的有关运算.教具准备投影仪、打印好的材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事物都是相对的,集合中的部分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请同学们由下面的例子回答问题:【例】A={班上所有参加足球队同学},B={班上没有参加足球队同学},U={全班同学},那么U、A、B三集合关系如何?生:集合B就是集合U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即为如下图阴影部分.师:这里,集合U恰好含有集合A、B中的所有元素,这样的集合在数学领域里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讲解新课1.全集在研究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例如,从小学到初中,数的研究范围逐步地由自然数到正分数,再由有理数,引进无理数后,数的研究范围扩充到实数.在高中阶段,数的研究范围将进一步扩充.在不同范围研究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结果.例如方程(x-2)(x2-3)=0的解集,在有理数范围内只有一个解2,即{x∈Q|(x-2)(x2-3)=0}={2};在实数范围内有三个解:2,,-,即{x∈R|(x-2)(x2-3)=0}={2,,-}.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有时虽然没有指明全集,但实际上全集是存在的,全集因所研究的问题而异.例如,在考虑正整数的因数分解时,我们把正整数集作为全集;在解不等式时,我们把实数集作为全集.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没有附加说明,通常把有理数集作为全集.在研究数集时,常常把实数集作为全集.在研究图形的集合时常常把所有的空间图形的集合作为全集.2.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U A,即U A={x|x∈U,且xA}.其图形表示如上图所示的Venn图.补集既是集合之间的一种关系,又是集合的一种运算,利用定义可直接求出已知集合的补集,从全集U中去掉属于集合A的元素后,由所有剩下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是U中子集A 的补集.3.例题讲解【例1】教科书P12例8.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Venn图表示A与U A、B与U B.【例2】教科书P12例9.除教材给出的解法外,还可以让学生求U A、U B.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补集的含义.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结合Venn图导出如下的重要性质:(A∩B)=(U A)∪(U B);U(A∪B)=(U A)∩(U B).U【例3】设U={2,4,1-a},A={2,a2-a+2},若U A={-1},求a.方法引导:此题既要用到补集的知识得知-1在U中而不属于A,又要注意集合元素的互异性,防止U或A中元素重复.解法一:∵U A={-1},∴-1∈U.∴1-a=-1.∴a=2.代入A,得A={2,4}.∴a=2.解法二:令a2-a+2=4,得a=2或a=-1.把a=-1代入U,得1-a=2不满足U中元素的互异性.故a=2.方法技巧:根据条件确定集合中的参数的值时,列方程是关键.解出方程后对每一个参数的值都应加以验证,特别要对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加以验证.如果在集合中有多个元素都含有参数,还应按照对应关系进行分类讨论.【例4】已知全集U={x|x取不大于30的质数},A、B是U的两个子集,且A∩(U B)={5,13,23},(U A )∩B ={11,19,29},(U A )∩(U B )={3,7},求集合A 、B .方法引导:由于涉及的集合个数较多,信息较多,因此可以用Venn 图直观地求解.解:∵U ={2,3,5,7,11,13,17,19,23,29},用下图表示出A ∩(U B )、(U A )∩B 及(U A )∩(U B ),得U (A ∪B )={3,7}、A ∩B ={2,17}.5、13、232、1711、19、293、7UA B ∴A ={2,5,13,17,23},B ={2,11,17,19,29}.方法技巧:将题中的信息汇集到Venn 图中,使抽象的集合运算建立在直观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记忆集合的概念、运算及其相互关系,为问题解决创设有益情景.本题可以考虑采用元素分析的手法,可不妨让学生一试.三、课堂练习1.教科书P 12练习题5.2.已知全集U ={0,1,2,3,4},A ={0,1,2,3},B ={2,3,4},则(U A )∪(U B )等于A.{0}B.{0,1}C.{0,1,4}D.{0,1,2,3,4}3.已知全集U (U ≠)和子集M 、N 、P ,且M =U N ,N=U P ,则M 与P 的关系是A.M =U PB.M =PC.M PD.M P4.如下图,U 是全集,M 、P 、S 是U 的3个子集,则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A.(M ∩P )∩SC.(M ∩P )∩(U S )答案:1.A ∩(U B )={2,4},(U A )∩(U B )={6}.2.C3.B4.C四、课堂小结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全集的意义、补集的定义、全集与补集的符号表示和图形表示,会求一个集合的补集.2.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归纳、定义法、数形结合法、分类讨论.五、布置作业1.已知A ={正方形},当U ={菱形}时,U A =________;当U ={矩形}时,U A =________.2.教科书P 14习题1.1 A 组第11题.3.教科书P 14习题1.1 A 组第12题.4.教科书P 14习题1.1 B 组第4题.5.已知集合U ={1,2,3,4,5},若A ∪B =U ,A ∩B ≠,且A ∩(U B )={1,2},试写出满足上述条件的集合A 、B .板书设计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2)——全集、补集全集例2补集课堂练习定义例3符号表示例4图示例1 课堂小结.。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1.1《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1.1《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教学设计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二课时)(胡琦)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想象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二)学习目标1.理解集合全集的概念.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三)学习重点1.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四)学习难点1.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2.对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的正确使用.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读一读:阅读教材第10页至第11页.(2)练一练:全集的定义:如果集合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成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符号U表示.补集的三种语言:①文字语言:设U是一个集合,A是U的一个子集(即A⊆U),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U中子集A的补集.②符号语言:C A={x|x∈U,且x∉A}.U③图形语言:2.预习自测(1)设U={1,2,3},A ={2,3},求U C A =( )A .{1}B .{2}C .{2,3}D .{1,2,3}【答案】A .(2)设U={1,2,3,4},A ={2,3},B ={3,4,5},求()U C A B I =( )A .{1,2,3}B .{4,5}C .{1,2,4}D .{1,4,5},【答案】C .(3)设U={1,2,3,4,5},A ={2,3},B ={3,4,5},求()U C A B U =( )A .{1,2}B .{4,5}C .{1}D .{4,5}, 【答案】C . (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如果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如果a 不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 ;若集合A 与集合B 的元素是一样的,称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若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且集合A 不等于集合B ,则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 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3)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并集,记为A ∪B ;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交集,记为A ∩B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高中数学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针对具体实例,通过类比实数间的加法运算引入了集合间“并”的运算,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集合的“交”的运算和“补”的运算。

类比方法的使用体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类比方法让学生体会知识间的联系;
2、Venn 图表达集合运算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3、通过集合运算的学习逐渐发展学生使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叫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
2:关于子集、集合相等和空集,有哪些性质?
(1) .A A ⊆;
(2) 若A B ⊆,且B A ⊆,则.A B =;
(3) 若,,A B B C ⊆⊆则C A ⊆;
(4) A ∅⊆.
二、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问: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 与集合A ,B 之间的关系吗?
(1){
}{}{}6,5,4,3,2,1,6,4,2,5,3,1===C B A ; (2){}是有理数x x A =,{}是无理数x x B =,{}
是实数x x C =.
学生讨论并引出新课题.
三、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1、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Union )
记作:A ∪B 读作:“A 并B ”即: A ∪B={x|x ∈A ,或x ∈B}
例1:(1)设A={4,5,6,8},B={3,5,7,8},求:A ∪B 。

(2)设集合A={x|-1<x<2},集合B={x|1<x<3},求:A ∪B 。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你会用表示上述例题中的两个并集吗?请你用Venn 图表示出不同关系的两个集合的并集。

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A A ∪B
B
2
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你能从上面的例题1中并类比“并集”的概念归纳出“交集”的概念吗?
学生归纳得:
2 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intersection )。

记作:A ∩B 读作:“A 交B ”即: A ∩B={x|∈A ,且x ∈B}交集的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例2:(1)设A={4,5,6,8},B={3,5,7,8},求:A B 。

(2)设集合A={x|-1<x<2},集合B={x|1<x<3},求:A B 。

例3(课本P9例7) 设平面内直线l 1上的点的集合为L 1,直线l 2上点的集合为L 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l 1,l 2的位置关系。

请你结合上述例子用Venn 图表示出不同关系的两个集合的交集。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变式训练3: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
3.全集 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
记作U 。

问:在问题{
}{}{}6,5,4,3,2,1,6,4,2,5,3,1===C B A 中,我们若把集合C 作为全集,请你说出集合A 与B 有怎样的关系吗?
由此你能归纳出补集概念吗?你会用Venn 图表示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出:
4.补集:
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记作:C U A 即:C U A={x|x ∈U 且x ∉A}
补集的Venn 图表示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例4(课本P11例8)① 设U={x|X 是小于9的正实数},A={1,2,3}B={3,4,5,6}
求C U A ,C U B 。

② 设全集U={x|x 是三角形},A={x|x 是锐角三角形},B={x|x 是钝角三角形},求A ∩B ,C U (A ∩B )。

课堂练习:(课本P11练习NO :1,2,3,4)
**结论归纳(重要):
⑴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⑵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 ∩
B ⊆A ,A ∩B ⊆B ,A ∩A=A ,A ∩∅=∅,A ∩B=B ∩A
A ⊆A ∪
B ,B ⊆A ∪B ,A ∪A=A ,A ∪∅=A,A ∪B=B ∪A
若A ∩B=A ,则A ⊆B ,反之也成立
A B
A ∩
B U
C U A A
A B A(B) A B B A B A ()()();
()()().U U U U U U C A C B C A B C A C B C A B ==摩根律
3 若A ∪B=B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x ∈(A ∪B ),则x ∈A ,或x ∈B
四、课本小结,巩固反思: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布置作业
A 组:
1、(课本P11习题1.1A 组NO :6)
2、(课本P11习题1.1A 组NO :7)
3、(课本P11习题1.1A 组NO :8)
4、(课本P11习题1.1A 组NO :9)
5、(课本P11习题1.1A 组NO :10)
B 组:
1、(课本P11习题1.1B 组NO :1)
2、(课本P11习题1.1B 组NO :2)
3、(课本P11习题1.1B 组NO :3)
4、(课本P11习题1.1B 组NO :4)
5、设A={(x,y)|y=-4x+6},{(x,y)|y=5x-3},求A B.
解:A B={(x,y)|y=-4x+6} {(x,y)|y=5x-3}
={(x,y)|⎩⎨⎧-=+-=3
564x y x y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