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良行为的自我控制
中学生的不良习惯及改进措施
中学生的不良习惯及改进措施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
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
”可见,加强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而良好班风是班级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石。
一、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种种表现(一)毫无勤节约意识,生活攀比之风盛行。
如今,许多同学的家庭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艰苦奋斗的观念在一些同学们的脑海中日趋淡薄。
拿手机,穿名牌,比吃、比穿、比阔气成了同学们之间的盲目追求,一味追求高消费、高享受。
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出现了不认真做好作业、不认真值日和劳动的现象。
(二)道德意识明显淡化,无视文明礼貌的重要意义。
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起哄;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随手乱丢果皮杂物,甚至随手将剩饭乱到;乘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更有甚者,以羞辱别人为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三)欠缺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
还有些同学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行为取向趋向选择实惠和以自我为中心因而,在学校的教室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试比高”的脚印;教室学习场所,好好的座位伤痕累累;平时劳动、搞卫生,计较个人得失;面对社会上的坏人坏事,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见义勇为的勇气。
(四)学习得过且过,毫无进取之心。
现在的学生,大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得过且过,毫无进取之心精神。
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每天都是追求好吃好睡,所以造成学习得过且过。
自我意识明显分化、情绪控制能力较低、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等。
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望强烈,更加崇尚领导力和荣誉,但团体意识差,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够深入,班级的凝聚力和合心力的形成过程很慢。
初一政治不良诱惑自我保护和防微杜渐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政治不良诱惑自我保护和防微杜渐试题答案及解析1.由关爱下一代协会举办的法律知识宣传会上,长沙某看守所所长为同学们进行法律知识讲座,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同学们很容易接受。
同时,服刑少年阳皓和学生代表李聪分别进行了发言。
阳皓的忠告:同学们,千万不要登陆不健康的网站和沾染黄、赌、毒。
假如你有时间,可看一下我的一篇文章“痛的领悟”——黄赌毒害了我,文中表达的是我的真实情感。
李聪的感悟:同学们,不良诱惑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从此次讲座开始,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远离不良诱惑,好好学习,明辨是非,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价值的人。
(1)阳皓的忠告给我们什么警示?(5分)(2)假如你是讲座现场的一员,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会以怎样的行动自觉抵制不良诱惑?(10分)【答案】(1)答:①在生活中,不良诱惑随时、随地存在,严重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成长。
我们要用于拒绝黄、赌、毒,对不良诱惑说“不”。
(2分)②作为青少年,要正确对待不良诱惑,避免盲目从众心理,提高自控力,管住自己,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3分)(2)答:①自觉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从小事做起,明辨是非,树立战胜不良诱惑的决心和信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分)②以丰富的学习、健身、交友、文体娱乐等活动为主,敢于拒绝、远离不良诱惑。
(2分)③善于保持清醒的头脑,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善于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正确的方法摆脱他们的干扰,避免其对自己的危害。
(3分)④学会战胜不良诱惑的具体方法如避开诱因法、婉言谢绝朋友,提高自制力、专时专用,改正不良习惯等。
(2分)【解析】(1)题文中以服刑少年的真实案例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不良诱惑认识,注意设问关键词“警示”,说明不良诱惑危害身心健康,所以从不良诱惑的危害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的角度回答问题,注意运用道德和法律。
(2)通过题文中的设问,如何抵制不良诱惑,即学会对不良诱惑说不,找到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从明辨是非、学法守法、坚强意志以及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回答。
中学生德困生,学生爱说谎话行为习惯差“德困生”不良行为的表现
中学生德困生,学生爱说谎话行为习惯差“德困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德困生”即思想品德有偏差的学生,通常体现为沾染上不良习气、目无校纪班规,为所欲为。
这些学生往往喜欢故意顶撞老师,以到达彰显个性力量的目的。
这些学生不仅给班主任和科任西席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也给学校治理带来一定的困扰,自己也受到学校家庭各方面的责怪,学业上也没有多大成就。
有的乃至在毕业之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德困生”在对待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方面都会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点,他们的具体特点是:(1)认识的心理特点。
“德困生”在道德认识上主要的特点是:道德观点模糊,行为盲目。
如:他们利用打架比式形式,推选“老大”,把“老大”视为“英雄”,把江湖上的“哥们儿义气、姐妹和气”视为“友谊”;他们把“男儿不抽烟,白在世上颠;男儿不喝酒,白在世上走”作为格言,犯错误后常受到“同伴”的错误的“强化”,形成了许多的错误认识。
(2)意志的心理特点。
意志薄弱是“德困生”的软肋,每当他们下决心改正错误时,往往由于意志薄弱和对自己的进步持怀疑态度,常常出现曲折和反复。
同时“德困生”自控能力很差,在遵守纪律和改正错误等方面,常会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
(3)情感的心理特点。
“德困生”的情感有以下几个特点:a、情感的独立。
很多“德困生”对在家挨训斥,在校受老师的批评,在同学中受讽刺,他们和家长、老师、同学在感情上对立。
b、情绪烦躁,性情暴躁。
上课时,他们乱摔东西,听得不耐烦,有意顶撞老师;下课时,常会因一些小事争吵甚至动手。
他们都有一种难以压制的厌烦情绪,很难自我控制。
c、情感多变,情绪不稳定。
“德困生”对人对事常表现出厌恶、愤怒,又多变。
(4)行为习惯的特点。
首先,“德困生”有许多不良习惯,如张口就说脏话,动手就打人,抽烟,喝酒,喜欢占小便宜;与别人交往时,欺软怕硬,表现出逞能的心理。
其次,没有很好的劳动和学习习惯,他们对劳动的态度消极,上课不爱听讲,课后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等。
青少年对品和不良行为的预防教育
青少年对品和不良行为的预防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快速变化,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面临更多的影响和挑战。
面对品和不良行为的诱惑,我们需要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首先,家庭教育是青少年预防品和不良行为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父母应该扮演积极的角色,成为孩子真正的引路人。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与他们保持沟通和交流。
通过与孩子的良性互动,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
同时,父母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榜样,树立正确的行为模范。
其次,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和不良行为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广阔的知识和视野。
在学校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增加青少年对品和不良行为的认知,让他们了解各种不良行为的后果和危害。
再次,社会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的重要因素。
社会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他们会通过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信息来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因此,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
媒体、网络等传媒平台也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传递正面、健康的信息,避免给青少年传达不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最后,青少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对品和不良行为的预防教育。
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明辨是非,拒绝不良行为的诱惑。
在面对品的时候,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追求真实、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在遇到不良行为的时候,他们应该懂得保护自己,学会拒绝和报警。
只有青少年自身具备了正确的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才能在诱惑面前坚持自我原则。
总之,青少年对品和不良行为的预防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自身的共同努力。
只有各方共同协作,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长期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可以自律自强,远离不良行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初二政治不良诱惑自我保护和防微杜渐试题
初二政治不良诱惑自我保护和防微杜渐试题1.“自尊自爱做防护,公共场所不露宿。
遇到侵害莫惊慌,灵活机智巧灵帮。
青少年经验少,法律武器少不了,少不了……”这首小诗强调了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A.家庭保护B.学校保护C.自我保护D.社会保护【答案】C【解析】遇到侵害莫惊慌,灵活机智巧灵帮等处体现了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自我保护的重要性,需要机智灵活的保护自己,所以答案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自我保护。
2.汶口一中七年级某班搞了一个最新的社会调查,其数据显示:80%以上的“小烟民”是受父母的影响染上烟瘾的。
很多孩子认为长辈吸烟很帅气。
这告诉我们:A.子女的不良行为是受父母长辈的影响养成的B.要明辨是非善恶,不能盲目模仿父母的所有行为C.不要受长辈亲朋的任何影响D.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子女学习的榜样【答案】B【解析】80%以上的“小烟民”是受父母的影响染上烟瘾的。
很多孩子认为长辈吸烟很帅气。
说明是父母的不良习惯影响了孩子,对于父母的行为,也不能全盘接受,所以要明辨是非善恶,不能盲目模仿父母的所有行为,答案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明辨是非的要求。
3.漫画《一个未成年人的道路》,给我们的警示是()A.不良行为必然导致犯罪B.要防微杜渐,加强思想品德教育C.坏习惯一旦养成就无法改变D.诱惑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害无益【答案】B【解析】根据教材知识,青少年如何预防违法犯罪: ①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②要从克服各种小缺点、小错误、坏习气、坏作风开始,防患于未然,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③青少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认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律意识构筑起我们人生的防线,预防违法犯罪。
所以答案选B。
AC说法太绝对不正确。
D说法片面。
【考点】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4.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学生不良行为处理方法
学生不良行为处理方法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行为举止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现实中不乏出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如旷课、打架、欺凌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个人发展。
那么,如何有效地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呢?一、了解背后的原因在处理学生不良行为时,首先应该了解背后的原因。
学生的不良行为往往有一定的原因,可能是个人心理的问题,也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只有了解背后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处理方法。
二、及时沟通和交流及时沟通和交流是处理学生不良行为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让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能够畅所欲言,有效解决问题。
同时,老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设立规章制度设立规章制度是管理学生不良行为的基础。
学校应该制定详细清晰的规章制度,明确不良行为的范围和相应的处理办法,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并且清楚违反规定所会面临的后果。
这样一来,学生在行为上会更加自律,同时也可以形成校园秩序。
四、积极引导和教育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简单地采取惩罚的方式,而应该积极引导和教育。
通过开展心理辅导、道德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良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最终引导他们改正行为。
五、因材施教,灵活处理在处理学生不良行为时,要因材施教,灵活应对。
不同的学生可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产生不良行为,因此处理方法也需要有所区别。
有些学生可能需要严厉的惩罚,以警示他们,而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引导,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六、强化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处理学生不良行为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和理解的关系,让学生愿意和教师交流问题和困惑,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的不良行为。
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于不良行为的发生和处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的研究【精选文档】
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的研究问题的提出情绪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重要,它是表达人的感觉的无声语言.情绪的好坏决定处理事物的结果.在健康的情绪状态下解决问题时,其结果另人满意。
相反,在心情郁闷、厌烦、紧张、愤怒的状态下解决问题时,往往出现过激的行为,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
中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其行为更容易受情绪的控制,在不良情绪状态下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可见,了解中学生情绪的特点,探索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研究中学生不良情绪矫正的途径和方法,就更彰显出它的重要性了。
一、中学生情绪的特点情绪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但客观事物本身不直接决定情绪,而是通过人的主观需要产生的。
1.情绪的变化易受环境的影响刚出生的婴儿和幼儿的情绪常表现为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是平静和爆发交替出现,内部情感和刺激情境不可分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主、客观世界逐渐分清,11岁以后,已完全能认识到情绪是内在的个人的。
到了中学时代人的自我意识强烈,自尊需要迫切,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十分珍视荣誉,尽一切努力保护自尊心。
因此,当意识到有某些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马上会生气、愤怒,对别人的嘲笑、蔑视反应非常强烈,对家长、教师的忽视、压制、不公平对待非常敏感。
2.中学生属于青春期时期,意识开始参与调节和控制情绪。
青春期的情绪虽较成人易消易生,但比起少年时代,则能主动地用意识控制情绪.如欲望得不到满足,儿童多发怒、啼哭,而青春期的孩子则能根据当时的情境控制情绪,或怒不形于色,或怒而不争。
这时会有内心情绪和表情以及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出现.为了需要,能在某种程度上掩饰自己的情绪。
3.情绪强度大,易变化。
少年时期人的情绪对刺激的反应不敏感,有时还比较迟钝,故而情绪变化不是很激烈.中学生时期,非常敏感、好胜,易狂喜、狂怒,也容易极度悲伤和恐惧,情绪来得急,去得快,于是、遇事好激动,忽冷忽热,往往顺境时得意忘形,逆境时则垂头丧气。
(完整版)初中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及对策
浅谈城乡结合部农村初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对策焦建喜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铧尖堡学校中学生的不良行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人数不多,但负面影响极大。
而城乡结合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近年来学生不良行为表现日益多样化、成人化,我们要研究这些学生,做好相关工作,及时娇正其不良行为,这不仅关系到这部分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前途,而且对全体学生的品德教育,对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稳定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农村初中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表现“不良行为”指的是经常违反道德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甚至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
不良行为往往是违法犯罪的“前奏”和“信号”。
城乡结合部农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初中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其特定表现,主要表现为:1、情绪偏激,倔强辨驳。
为了表现自我或发泄情绪,粗言恶语、逞一时之快辱骂他人,拦截殴打低年级学生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2、法制观念淡薄,群殴群窃、介于流氓团伙。
携带自制刀具和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偷窃,打架斗殴,严重时表现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群殴,扰乱治安;3、消极反叛,自暴自弃。
撒谎、逃避现实,以破坏性行为表现不满与沮丧,攻击性强,如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破坏公物等;4、忽略健康,不良嗜好偏多。
基于好奇和追求成熟的心理,加上旁人的丛恿,尝试各种有损于身体健康的举动,如吸烟、酗酒、迷恋网络、早恋等。
二、不良行为成因分析1、学生个人因素由于初中生社会见闻、知识面等方面相对缺乏,加上自身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分辨意识差,对社会上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等问题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处在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状态,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学习与生活中挫折感的积累,他们对前途和事业悲观失望,处世消极,容易产生“无奈感”,造成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义气用事,不冷静,处理问题冲动冒失,不顾后果,易受干扰,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欲望。
2、家庭教育因素城郊结合部农村家庭因耕地面积少,大多数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经商打工,很少能从心理上关心、照顾孩子,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使学生的精神生活也比较贫瘠。
青少年自我控制技巧
青少年自我控制技巧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挑战和诱惑。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自我控制技巧对于青少年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自我控制技巧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青少年培养和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什么是自我控制技巧自我控制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冲动、欲望或情绪时,能够自我管理、抑制冲动,做出理性的决策和行为的能力。
青少年时期正是情绪波动大、冲动易发的阶段,因此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技巧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为什么青少年需要自我控制技巧情绪管理:青少年时期的情绪波动大,情绪化的行为容易导致后悔和冲突。
通过自我控制技巧,可以更好地管理情绪,避免冲动行为。
学业表现: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坚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人际关系:自我控制技巧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避免因冲动言行而伤害他人或自己。
未来规划:培养自我控制技巧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明确的目标,坚定前进的步伐,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自我控制技巧意识训练:帮助青少年意识到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引导他们认识到冲动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提升自我控制能力的积极性。
目标设定:教导青少年设立明确的目标,并帮助他们分解目标,制定可行的计划。
通过逐步实现小目标,培养他们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毅力。
情绪管理:教导青少年学会通过运动、音乐、阅读等方式缓解负面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同时,鼓励他们学会表达情感、寻求支持,避免情绪爆发导致失控。
时间管理:教导青少年合理规划时间,分配学习、娱乐和休息时间。
通过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培养他们按部就班、有序高效地完成任务的能力。
实践锻炼:鼓励青少年参与团队活动、义工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合作意识、责任感和耐心,提升自我控制技巧。
结语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和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技巧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学生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及案例分析
中学生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
正及案例分析
近年来,学校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家庭
环境的改变而有了很大改善。
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应当把握住学生行为改
变的契机,以及其潜在的健康影响,通过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观察、研究、
了解和纠正,尽可能地实现学生行为变化和心理调适,以期营造良好的校
园氛围。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定期在家里与孩子交
流和谈话,指导其正确的行为和品德。
其次,学校应加强管理,建立完善
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对不良行为及时予以惩戒,确保学生
的道德习惯不被破坏。
孩子必须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正确
认识自我价值,摆脱错误行为和不良品德。
案例分析:某一小学6年级学生李明学习成绩优秀,在校读书成绩好,但家务能力差,衣服打扮比较凌乱,口齿较粗,语言语气不恰当,不择言谈,经常和小班里的孩子发生口角,家庭教育也不加强等情况。
为此,李明家长依据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做出合理安排定期锻炼身体,培养家务,学习慎独;在生活中多说服务于人,及时帮助他人,培养良好
的公民素质。
学校结合机构,运用行为调节、体能训练等协助其逐渐调节
自我行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自我不良品德,并定期观察和核查,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正。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努力,李
明的行为、思想、品德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学校的老师对他的评语也获得
很好的改善。
青少年不良行为自我矫正方法
青少年不良行为自我矫正方法1、提高自我认识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往往与错误的认识有联系。
比如,认为赌博只是玩玩,再比如,少年偷窃者说,自己只是小偷小摸,又是拿家里和同学的东西,何必大惊小怪呢?这些都是糊涂的认识。
错误的认识不但促使各种不良行为的产生,而且似乎为不良行为的存在找到了理由或借口,使得不良行为继续下去,越陷越深。
因此,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应该调整自己的认识,从而改变对某些问题的错误认识,树立新的正确的认识。
具体地说,可以听听其他对各种不良行为的看法,了解一下周围的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是怎样评价的。
人们的认识与自己的认识是否不一致?为什么不一致呢?从中应当悟出自己认识的不正确,以及错在哪里。
要重视他人评价的意义,因为对某些行为和活动的评价,是具有一致性、经常性的,所以可以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己,应该像他人评价的一样,看到自己的认识错了,并确立正确的认识,这样就与他人的认识趋向一致了。
也可以通过分析自己的行为来提高自我认识。
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自己的不良行为:比较一下自己在滋生不良行为前后的情况,不良行为究竟给自己带来了进步还是不好结果;这种不良行为是不是辜负了父母、老师和集体的希望,他们期望的自己的行为形象又是怎么样的;如果自己的不良行为继续发展下去,自己又会变成怎样的一个人呢?应该说,以冷静的、沉着的状态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观察是最有利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才能清楚地充分地完成自我分析、自我观察,对矫正错误的认识最有帮助。
要自己教育自己。
如果觉察到自己认识方面的问题,那末就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识,应该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力量,从而确定改正不良行为的目标,有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心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从旧的不良行为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新的良好行为的模式。
2、摆脱孤独感青少年不良行为与孤独感是有联系的。
国外的某些研究表明,孤独感与酒精依赖、吸烟、吸毒、赌博、自杀等问题行为有密切在系。
中学生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精选)
1.中学生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1、注意转移法。
在人们情绪激动的时候,为了避免情绪爆发和难以控制,可以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情或活动上,这种注意焦点的方法就是注意转移法。
举例来说,做一件平常最感兴趣的事情,这会使一个人摆脱消极情绪。
就像当苦闷、烦恼的时候,就不去想引起苦闷、烦恼的事情,而要把注意力转向有兴趣的活动上,可以去游戏、打球、画画、棋、听音乐、看电视、读报纸等等。
2、掌握宣泄情绪的方法。
理性的发泄负面情绪也是一种积极的排解方式。
宣泄是心理学所倡导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
人们在生活或工作中受挫折或打击后,由于各种原因,当时无法将所遭受的委屈和不满表现出来,只好把这种负性情绪压抑下去。
但是因为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不良情绪长期积郁在心里,人的心理就会出现严重失衡,也容易引起疾病。
人们要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需要寻找合适的客体来将个体的消极情绪加以渲染,使积压在心里的负性情绪被稀释,从而摆脱这种负性情绪的干扰,保持心理的平衡。
因此,宣泄可能有助于人们排解不良情绪。
泄愤是不需要任何心理准备和技术要求的,问题是我们经常被这样或那样的观念和框框所束缚,发泄往往得不到公正的评价,从而使不少人,甚至内心十分苦闷,因此,就成了一种更可怕的挫折或者打击。
因此,人有苦闷要发泄,只要方法正确,分寸得当,泄气合理。
第一,在适当的时候哭一次。
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哭,是一种有效的解除紧张、烦恼和痛苦情绪的方法,特别是对于突如其来的打击引起的高度紧张、极度痛苦,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
科学家相信,悲伤时不哭对健康有害。
哭闹虽会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心跳、呼吸变得不规律,吃不好、睡不好,但对人也有好处,因为人在不良情绪状态下所产生的眼泪含有病毒,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好处,而且哭闹可以宣泄悲伤,释放不良情绪。
第二,向别人倾诉。
一份幸福,两个人分享就会变成两份幸福;一份痛苦,两个人承担,就成了一半的苦恼。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摘要:所谓中学生不良行为,是指中学生违反学校纪律制度和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条例》的行为,它包括中学生违反社会公德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
过去,凡是具有不良行为或屡教不改的学生,学校都把他们开除并推向社会,从而给社会造成许多不安定因素。
关键词:不良行为;学生;心理分析及对策所谓中学生不良行为,是指中学生违反学校纪律制度和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条例》的行为,它包括中学生违反社会公德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
过去,凡是具有不良行为或屡教不改的学生,学校都把他们开除并推向社会,从而给社会造成许多不安定因素。
国家实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学校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人数仍占一定比例,他们的负面影响很大,因此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任务。
它不仅关系到不良行为学生的前途,还会影响到学校学生整体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健康发展。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1.是非观念不清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往往由于缺乏正确观念或道德上的无知,分不清善、恶、丑,颠倒黑白,因而接受错误的道德逻辑,萌发错误的处世哲学,或被诱因引起的欲望所驱使,未能在出现不良行为的意图之前,加以是非鉴别。
例如,认为同学友谊就是哥们儿义气;学雷锋、助人为乐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勇敢就是斗欧、干危险事。
2.个人意志薄弱有些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虽然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懂得道德行为准则,能分清是非,但由于个人意志薄弱,缺乏抗诱惑能力,当没有教师、家长在场,或失去监督的情况下,不能用正确的道德、信念战胜不合理的需要,控制不住自己。
例如,有些中学生明知吸烟违反中学生守则,但在没人监督时,又忍不住偷偷地吸;有些中学生明知逃学、缺课会影响学习,但当外界有新鲜事物出现时,又忍不住早退、旷课前往观看。
3.情绪容易冲动中学生处于长身体时期,性腺的发展使皮层下中枢较兴奋,使大脑皮层对下中枢的调节有所减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摘要: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里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负面作用却很大,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若这些有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转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本文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外部环境及中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矫正策略。
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一般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品学兼差的问题生(双差生)、后进生及个别劣迹生(失足学生)。
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一)外部环境因素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外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有13亿人口,教育文化状况相对落后,外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近人意。
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还不够理想,社会教育工作薄弱,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名利的欲望膨胀,各种罪恶现象蔓延,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林立的网吧都给相对纯洁的、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的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
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势必造成他们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品德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人,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
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家庭,其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交友状况等往往存在某些缺陷: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压力过大;或过分溺爱、放纵、偏袒;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庭结构缺损,子女得不到父爱或母爱;或家庭内部不和,家长教育方法不一致;或父母忙于经商创业,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沟通;或家庭成员行为不轨,结交染有恶习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低级庸俗的话题等,甚至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而无瑕顾及子女,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出现了“真空”等等,所有这些都会通过主体接受暗示、模仿和心理联系从而发生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导致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试论中学生自控能力的自我培养
试论中学生自控能力的自我培养发表时间:2013-05-10T09:01:42.153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第1期(上)供稿作者:◇张俊丽[导读] 自控能力,也可以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张俊丽(广安市前锋区小井小学初中部广安638500)【摘要】自控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具有的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丰富、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与社会、自我与环境、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不断发展与调整,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生理、心理特点,受外界影响较大,因而自控能力较差而且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
本文就从中学生自身出发,提出培养中学生自控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自控能力自我培养前言自控能力,也可以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即自我管理能力。
自控能力的缺乏在中学生身上是常见的现象,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
我们的教育工作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不吵不闹,听从老师的指挥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觉养成高尚品德的自控能力上,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通过外在的力量培养中学生自控能力有一定的缺陷,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的自控能力。
因此,还得从中学生自身出发,找到中学生自控能力自我培养的方法。
1、中学生自控能力自我培养的方法(一)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心态,增强自控思想和心态是人的灵魂,是理性人的基本特征,是主宰人的行为的最高统帅。
人生的思想和心态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他认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效果,也直接决定着其行为的目的、过程、方法。
一些中学生之所以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走向违法犯罪,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正确的思想和心态,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清楚,没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人生漫无目的,一再放纵自己的行为而不能自控,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走向违法犯罪。
学生学习情绪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
学生学习情绪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学生经常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引起内心课躁,烦闷,冲动,焦虑,思维不稳定等等,消极情环。
情绪问题的自我调节,主要就是指导学生掌握调适与消除消极情况的方法,保持情况的心态。
这不仅能提高学习效果,也能让其在考试中发挥最佳水平,并有助于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推护。
1.转移法。
转移法就是在不高兴时,把注意力转移到愉快的事情上去。
当我们认识到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默默地忍受时,就要尽快、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最有意义的事情上去,转移到最能使你感到自信、愉快和充实的活动上去。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尽量减少外界刺激的输入量,尽量减少它的影响和作用。
(如:考不好,上街散散心)2.沟通缓解法。
沟通不仅能交流思想感情,还能释放生活学习带来的紧张。
学生之间敞开心扉交流思想、倾诉烦恼,这会消除孤寂、紧张的心理,忘却失意,积极愉快地回到学习之中。
(如:受批评后与他人沟通,情绪烦恼可大大缓解)3.情绪疏泻法。
情绪疏泻法是指人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时,要有意识地采取合理的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情绪体验和反应。
情绪疏泻法有以下几种:(1)倾诉法。
在内心充满烦恼和忧虑时;可以向朋友、家长、老师或心理热线倾诉心声,也可以通过写信、记日记等形式宣泄出心理的痛苦。
(2)哭泣法。
在极度悲伤时,可以寻找适宜的环境或场所尽情地痛哭一场,释放压抑感,以求精神上的轻松和平静。
(3)超量活动法。
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快速高声的喊叫等,有利于释放紧张情绪,消除产生的烦闷与压抑。
4.抵消法。
抵消法就是当某一刺激使我们产生不良情绪时,有意识地寻找另外的刺激,使之抵消原有的刺激的作用。
人的身心是紧密联在一起的,形神是相互影响的。
一个人感到高兴时就会微笑;反过来,当一个人心里不大高兴时,如果微笑,那也会改变自己的内在情绪。
在人们激愤、感情冲动的时候,很想发作,就会产生一种采取行动的潜在需要,如拍桌子、摔东西、从椅子上站起来、捶胸顿足等。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自我控制
浅谈中学生不良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途径一、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诊断中学生的不良行为, 是指中学生违反《中学生守则》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
有的是违纪, 有的则属于一般违法。
从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本质上进行诊断,有不良行为的中学生,尽管其表现各异,但都具有如下共同的心理特征.(一)道德认识错误。
美国戈达德的研究成果表明:低能与违法确有关联。
不良行为中学生智力一般是偏低的,他们对许多道德规范认识不清,甚至错误,形成了模糊的或颠倒的道德观。
个人英雄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是其道德认识中的三种主要的错误观念。
(二)道德情感失调。
我国的郑和均、邓京华把道德情感分为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责任感、友谊感等五个方面,经过抽样调查:中学生对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友谊感持积极情感的分别接近或超过80%,而对责任感持积极情感的只占40%左右。
不良行为中学生的责任感更是低下。
道德情感的失调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正义感,甚至以受害人的痛苦为乐。
(三)道德需要畸形发展。
在中学生的需要结构中,独立自主的需要和被理解、被尊重的需要占据重要的位置。
不良行为的中学生,更是强烈地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需要自主。
但他们较为低下的认识能力和不良行为,又使他们难以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和尊重,难以自主。
当他们的需要不能以合乎社会角色规范的方式得满足时,则只能用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方式来争强好胜、表现自已而得到满足。
(四)道德意志薄弱。
一般来说,中学生道德意志的薄弱性表现为抑制不够和冲动过剩两个方面,所谓抑制不够就是说,只要有一点冲动就会产生不良的行为;冲动过剩则包括一触即发的爆发性冲动和只要有一点不满就大发作。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思考根据中学生不良行为成因的上述诊断,思考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我们教育工作的误区就显而易见了。
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第一个失误。
未成年人怎么培养自控
未成年人怎么培养自控
《未成年人如何培养自控能力》
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自控能力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情绪和行为,还能够在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那么,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如何帮助未成年人培养自控能力呢?
首先,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成为未成年人的模范,展示给他们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自控。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来激励未成年人,让他们明白自控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教育未成年人如何设定目标和规划时间也是很重要的。
他们应该学会如何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制定一些可行的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学会延迟满足感,培养自己的毅力和耐心。
再次,帮助未成年人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学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且保持冷静。
情绪管理能力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最后,教育未成年人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需要懂得如何分辨是非和做出正确的决定,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上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未成年人培养自控能力。
通过教育和榜样的示范,他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自我控制问题
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自我控制问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自我控制不佳的问题。
学生缺乏自我控制意味着他们难以自主管理情绪和行为,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和班级秩序。
因此,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自我控制问题。
一、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是解决学生自我控制问题的关键。
教师应尽力营造一个温暖、支持和尊重的教育环境。
首先,教师可以多了解学生的兴趣、家庭情况和困难,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其次,教师要保持公正和公平,不偏袒个别学生,避免产生任何歧视和偏见。
最后,教师应经常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和进步,鼓励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二、教授自我控制技巧和策略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自我控制技巧和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需求,向他们解释自我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的控制方法。
其次,教师可以用实例让学生思考和分析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引导他们学会合理地表达和释放情绪。
再次,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放松和调节情绪的技巧,例如深呼吸、运动和写日记等。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估,帮助他们建立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三、设立规则和奖惩机制有效的规则和奖惩机制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教师应在班级中明确规定一些公平合理的行为规范,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被容忍的。
同时,教师还应当设立一些奖励机制,对学生的自我控制表现给予积极鼓励和认可,激励他们改善行为。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违规行为,教师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让学生明白不良行为的后果,从而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行为。
总结:在面对学生的自我控制问题时,教师应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教授自我控制技巧和策略,以及设立规则和奖惩机制。
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班级活动。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为他们的未来成功奠定基础。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尊重他人:学生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尊严和隐私。
不要恶意嘲笑、侮辱或歧视他人。
尊重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并礼貌地对待他人。
2. 服从规章制度:学生应该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包括上课纪律、作业完成、校园安全等。
不要违反规定,尊重和遵守学校的管理。
3. 文明礼仪:学生应当言行得体,不讲脏话或粗俗语言。
要注意吃饭时不发出响声,咀嚼食物时要闭口。
遵循公共场合的礼仪规范,保持良好的形象。
4. 自律自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按时完成学业和作业,遵守学校和家庭的规定。
控制自己的情绪,遵循秩序和规律。
5. 社交行为:学生在与同学和他人的交往中要友善和善意。
不要欺负或伤害他人,要学会合作和沟通,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隐私。
6. 爱护环境:学生应该爱护自己的学习环境,不乱扔垃圾,保持教室和公共区域的整洁。
节约用水和用电,保护环境。
7. 守时守纪:学生要时刻尊重时间,不迟到或早退,不逃课。
按时完成作业和任务,不懈怠学习。
8. 体育锻炼:学生要定期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体育健康,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体育竞技能力。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际情况可能根据学校和地区的不同有所差异。
学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学校的要求进行调整和遵守。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中学生是处于青春期的阶段,他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文明交往1. 尊重他人:中学生应尊重老师、家长、同学和其他人的权益和尊严,不得恶意嘲笑、挖苦或伤害他人。
2. 礼貌待人:中学生应学会礼貌用语,尊称他人的身份或称谓。
例如,称呼老师为“老师”或“先生/女士”,不得乱叫不雅或带有歧视性的称谓。
3. 注意语言和行为:中学生应谨言慎行,不使用粗俗、不雅的语言和行为,不进行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
4. 感谢他人:中学生应学会感恩和表达感谢之情,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并懂得回报他人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生不良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途径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诊断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 是指中学生违反《中学生守则》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
有的是违纪, 有的则属于一般违法。
从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本质上进行诊断,有不良行为的中学生,尽管其表现各异,但都具有如下共同的心理特征.
(一)道德认识错误。
美国戈达德的研究成果表明:低能与违法确有关联。
不良行为中学生智力一般是偏低的,他们对许多道德规范认识不清,甚至错误,形成了模糊的或颠倒的道德观。
个人英雄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是其道德认识中的三种主要的错误观念。
(二)道德情感失调。
我国的郑和均、邓京华把道德情感分为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责任感、友谊感等五个方面,经过抽样调查:中学生对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友谊感持积极情感的分别接近或超过80%,而对责任感持积极情感的只占40%左右。
不良行为中学生的责任感更是低下。
道德情感的失调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正义感,甚至以受害人的痛苦为乐。
(三)道德需要畸形发展。
在中学生的需要结构中,独立自主的需要和被理解、被尊重的需要占据重要的位置。
不良行为的中学生,更
是强烈地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需要自主。
但他们较为低下的认识能力和不良行为,又使他们难以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和尊重,难以自主。
当他们的需要不能以合乎社会角色规范的方式得满足时,则只能用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方式来争强好胜、表现自已而得到满足。
(四)道德意志薄弱。
一般来说,中学生道德意志的薄弱性表现为抑制不够和冲动过剩两个方面,所谓抑制不够就是说,只要有一点冲动就会产生不良的行为;冲动过剩则包括一触即发的爆发性冲动和只要有一点不满就大发作。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思考
根据中学生不良行为成因的上述诊断,思考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我们教育工作的误区就显而易见了。
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第一个失误。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忽视道德教育,一切问题全归结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把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
这一失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道德教育任务的艰巨性和道德教育力量的单薄性之间反差的存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第二个失误。
道德教育是要帮助学生实现道德认
识、品德心理结构和行为表现上的良好整合,其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但现实的道德教育面对艰巨的任务,显得十分单薄。
其单薄性表现在:(1) 从道德教育的现状看, 学校存在着重智轻德、智硬德软的现象。
(2)从道德教育的主体看,学生是缺乏“求德欲”的,因为道德教育所要确立的行为规范与学生的利害相关,有的甚至是利害冲突,因而学生接受时并不顺畅,是受阻滞的。
(3)从道德教育的主持者看,教师并不拥有他们在智育、体育过程中所拥有的那种难以置疑的权威性。
艰巨性与单薄性之间反差的存在,在于学校没有把道德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
在道德教育中忽视主体选择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第三个失误,也是最主要的失误。
教育实践越来越证明,道德教育应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只有学生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道德教育才真正取得了成功。
现实的道德教育却长期忽视学生的主体选择能力的培养。
这一失误使学生主体地位失落,逆反心理增强。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地位,而没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学生只满足于表面的循规蹈矩,而没有真正培养起自我教育的能力,道德认同就成为一种虚假的表象。
三、自我控制不良行为的有效途径
对于不良行为的自我控制,我们推行这样一套“自我控制”模式:
(一)自我醒悟。
自我醒悟是指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自己感到继续坚持错误的危害性,在思想上开始有改正不良行为的愿望。
自我醒悟一般是在事实的教育和教育者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行动的严重后果时产生的。
自我醒悟的关键是让学生实事求是地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可以设计“老师心目中的我”、“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专题教育活动,让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从社会评价的角度,自己找出差距并认识其危险性。
(二)自我转变。
自我转变一般包含两种情形:一是学生一段时间不出现不良行为,遇事能向老师、家长汇报;二是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出正义感,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在学生经过自我醒悟阶段后,可以设计“老师期待我”、“爸爸妈妈笑了”等专题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自我转化。
在学生自我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自我转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自我巩固。
自我巩固是指学生在自我转变过程中力争不出现不良行为的状态。
转变中的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必须教育学生千万不能因反复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
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进步不是直线前进的,往往是迂回曲折的。
为避免反复,要指导学生制订严格的自我监督计划和措施,巩固转变成果。
只有自觉地进行自
我监督,用这种“规矩”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才能创造一个完善的自我。
(四)自我稳定。
自我稳定是指学生能按正确的道德准则行动,并形成稳定的良好品德,它是自我控制的目的。
在自我稳定阶段, 学生必须:(1)加强自我修养;(2)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3)用道德和法律来规范和强制自己;(4)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从而使本能和理性、欲望与理智、利己和利他等达到和谐的统一。
强调学生的自我控制,并不否认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作用。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看,在学生自我控制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自始至终都要:(1)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在学生心中培植善良、良心、义务等道德情感;(2)鼓励学生树立较高的价值目标,让他们去追求、探索、创造和竞争;(3)努力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由地发展;(4)以道德、纪律和法律这三道壁垒来防范学生的不良行为。
只有在学生自我控制的同时,把社会控制与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备的控制系统,才能有效地矫治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为国家培养出尽可能多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