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细胞培养中的黑胶虫污染

合集下载

13(1).细胞培养中出现小颗粒的原因1

13(1).细胞培养中出现小颗粒的原因1

细胞培养的过程中,经常见到黑色的颗粒或小黑点,已成为很多细胞培养初学者的困扰,这种情况是怎么引起的呢?该如何避免呢?产生原因:1.细胞状态:细胞自身具有分泌功能,或细胞营养不良,生长状态欠佳,细胞老化都有可能在培养过程中出现小黑点。

2.血清沉淀:通常经过热处理的血清,沉淀物的形成会显著的增多。

有些沉淀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像是“小黑点”,常会误认为血清遭受污染,而将血清放在37℃中欲培养此“微生物“,但在37℃环境下,又会使此沈淀物增多,更会误认为微生物之增殖。

一般而言,此小黑点应不会影响细胞的生长,但若经过平行试验怀疑此血清的品质,应立即停用,更换另一批号的血清。

3:黑胶虫污染黑胶虫概况:在细胞培养的时候,有时会在400倍显微镜下看到小黑点在动,小黑点有时呈点状,有时呈小的片状,运动形式为在原地振动(类似布朗运动),这种小黑点既不是细菌、霉菌,也不是支原体(我们曾经请周守长用血平板培养过,没有菌落出现),目前业内人士称其为“黑胶虫”.黑胶虫到底是否为生物?这个一直是业内人士的疑惑.黑胶虫一般是存在血清里的,而血清通常是经过0.1μm 滤膜过滤的,所以血清里不可能存在细菌、霉菌及支原体等微生物.如果说黑胶虫不是生物,它会不断增多,达到一定数量时会与细胞竞争性生长,与细胞竞争培养基中的营养,从而使得细胞营养不足而死亡.不管对于黑胶虫的争论如何,但有几个是目前大家公认的:①与细胞竞争性生长,对细胞生长有不利影响.②“黑胶虫”会增殖,增殖多时,视野下一大片都为“黑胶虫”.③“黑胶虫”与血清有关,与血清质量有一定关系.4:支原体污染:如果细胞表面出现许多小黑点,细胞生长缓慢,培养液很黄,那么支原体污染的可能性就很大。

5:细胞受各种霉菌、细菌等生物污染。

此种原因大多为环境原因造成。

解决办法:1.如果小黑点有增殖趋势,那么就有可能是污染了,需要处理;如果确定是支原体解决办法很多:a 抗生素(antibiotic)除菌法:用抗生素抑制支原体。

黑胶虫污染

黑胶虫污染

细胞培养中的黑胶虫污染及解决方案点击次数:2365 发布时间:2011-4-2细胞培养中的黑胶虫污染摘要:预防和避免污染是细胞培养成功的关键,黑胶虫(也称黑焦虫)是近几年来几乎出现在每个细胞培养实验室。

但是现在无法对黑胶虫的确认和鉴别,导致学术界说法不一,笔者收集了关于黑胶虫的资料,对黑胶虫进行类系统描述,对黑胶虫出现的情况对细胞培养的影响以及黑胶虫污染后的有效处理进行介绍。

关键词:黑胶虫污染处理细胞培养The pollution of black dots in cell culture(Grade 2005, Biotechnolog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bstract Pollution prevention is the key to success in cell culture, black dots (also called black particles) almost appeared in every cell culture laboratory in past few years .But now no one able to confirm and identify what the black dots is. This lead to appear different academic arguments.The author collec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black dots to make a description about black spots which similar to the systemic description,and Introduce when aand where the black dots come out. At the same time give some advice to deal with the black dots.Key words Pollution black dots cell culture前言污染是细胞培养的大敌。

细胞培养及避免细胞污染的方法

细胞培养及避免细胞污染的方法

13 冷 冻 细胞 的 复 苏 .
冷冻细胞复苏的原则为快速解冻 ,从液氮 中取 出细胞 冻存 管 之前 应 准备好 3 %的温 水 ,冻存 管取 8 出后 用 镊子 夹 住 顶端 迅 速 放 入 温 水 中不 停 搅 动 , 使
菌 的培 养 瓶 中放入 培 养箱 中培养 ,如果 有 污染 则 肉
其迅速融化 , 目的是使细胞快速通过受损温度 , 其 尽 量减少对细胞活力的损害。由于冻存液中的二 甲基 亚 砜对 细胞 有 一 定毒 性 , 因此解 冻 的细 胞应 先 离 心 ,
去 除上 清 ( 即冻 存 液 )再 向细胞 中加入 新 鲜 的培 养 , 液 ,吹 吸数 次混 匀细 胞 ,转入 经 3 ℃预 温 的培养 瓶 7 中 。 般细胞 在 复苏后 4 8 时就 可贴壁 。 胞复 苏 一 ~小 细
滤使用的滤器滤膜最好使用一次性 的,如果是反复 使 用的滤器则应在 过滤前 先将滤器和 滤膜高压灭
菌 , 后在 无 菌操 作 台内进 行过 滤分 装 , 收 滤液 的 而 接 容 器也 需事 先 高压 灭 菌 。培 养细 胞 过程 中使用 的所 有 实 验 用具 , 移液 管 、 次 性 枪 头 、 次 性 塑 料离 如 一 一
冻保 存 液 , 温 待 用 。将 待保 存 的 细胞 离 心 ( 0 室 3 0 0 转 以下 3 5分 钟 )去 除 上清 , — , 加入 适 量冷冻 保存 液 ,
22 细胞 培 养 的 试 剂 和 用品 .
培养 液 和胰 酶 的配 制 用水 是 三蒸 水 或符 合 培养 细胞标 准 的水 。试 剂 的除菌 方法采 用过 滤除菌 法 , 过


以减少 沉淀 。
口 卫 生 防 疫
细 胞 培 养 及 避 免 细 胞 污 染 的 方 法

细胞培养技术与防止细胞污染的方法

细胞培养技术与防止细胞污染的方法

实, 做好精神准备 。面对生 离死别 , 他们都非常渴望 与亲人的团聚 , 尽量为患 者提 供单人病 房 , 并保持光 线充足 、 空气新 鲜 , 氛和谐 、 气 安静 、 舒适的环境 , 使患者及家属有家的感觉。指导家属学会简单 的
护理操作 , 家属通过 自己亲 自为患者解 除痛苦 , 他t ,, 上有 让 使 l 5理 q
43 当的肠 外营养 ,可以改善患者 的恶 液质 ,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 .适
量, 延长生存时间 , 降低死亡率。
5 家 属 的抚 慰
6 应具有正确的生死 观 生命是有限 的, . 2 生命 的终结 是 自然规律 ,
护士巨大的思想变化及 身心折磨 , 同时也 给家属带来极 大的痛 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 心理 上都有不 同程度 的
细 胞培 养 技术 与 防止 细胞 污染 的方 法
周 丽 薇
摘要 : 近年来, 细胞培养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及 分子遗传 学中获得 巨大的进展 。 是 , 但 在细胞培养 中常可发 生细茵和霉菌等 的污染, 如何才能有效
的 避 免 细胞 培 养 过 程 中污 染 的 发 生 。 为 此 , 文作 者 主要 就 细胞 培 养 技 术 及 对 策 进 行 了 阐述 。 本 关键 词 : 细胞 培 养 技 术 : 染 ; 法 污 方
医学信息 2 1 年 1 月第 2 卷第 1 期 M d a I o a o. o 1 . o 2 . o 1 00 1 3 1 e i l n r t n N v2 0 V 1 3 N . c fm i 0 . 1
取舒适 的位置进餐 , 如有恶心时 , 进餐前先用止吐药。 障碍 。如恐惧 、 愤怒 、 悲观孤独 , 再加之 贫困 , 文化程度 、 家庭环境等 影响 , 对人对事反应 比较淡漠 , 在配合治疗 上较一般患者难度 大 , 只 有通过耐心和细心的观察 , 才能尽 最大的可能满足 患者 的要求 。

细胞培养念珠菌污染处理方法

细胞培养念珠菌污染处理方法

细胞培养常见污染的判别及应对措施2011-01-02 10:19:04| 分类:实验| 标签:污染无菌细胞培养基灭菌|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避免细胞培养污染的措施:污染是细胞培养中一个大敌,一旦污染,前功尽弃!决定要进行细胞培养,首先一定要有强烈的无菌意识!操作中要遵守严格的操作规程,不要怕麻烦,越细心越好!注意以下几点,大部份的污染是可以避免的:1. 每次开始实验前,先用紫外照无菌台和实验室20分,用酒精擦手,台面和不消毒的器械(如移液枪等);实验中,如允许,尽量多过火,开起或盖盖都靠近火焰或在无菌台深处;使用无菌台后,再用酒精擦台面,紫外照20分!2. 滴管不要接触瓶口,吸取废液及加入新鲜培养基时都要注意不要滴在瓶口上等等。

3. 凡是接触瓶口后都要用酒精灯烧烧。

4. 提取组织时,往往头会距离组织很近,所以带口罩很重要!还要换无菌衣(紫外照过的白大褂)。

5. 注意配制完全培养基时不要发生污染,在使用前一定要做无菌培养,因为一般应用污染后的培养基培养细胞后,很快就会发生特别严重的污染。

6. 操作时一定按照实验室的要求,切忌粗心大意。

7. 使用完的东西尽快移出无菌台!另外无菌台上的器械,试剂摆放,也尽量遵循一定的顺序!依污染可能程度依次向外摆。

二、常见的细胞培养污染:下面是几种细胞培养过程中常见的污染:1. 支原体污染:传说中的黑焦虫,长得暴快。

24小时就满视野都是了。

污染源大多数情况下是培养用血清。

图1 支原体污染的光镜检测(圆圈所示,×10倍)图2 支原体污染的光镜检测(×20倍)图3 支原体污染的荧光检测图4 支原体污染的电镜检测(×30k,煎蛋状和其他形状)图5 支原体污染的电镜检测2. 念珠菌污染:似乎无处不在,而且顽固得很。

长得暴快(12h就能在细胞上面密布)。

培养液澄清。

低倍显微镜下像黑色的沙子铺在细胞上,高倍镜下呈树枝状或葡萄状。

图6 念珠菌污染的光镜检测(低倍镜)图7 念珠菌污染的光镜检测(高倍镜)图8 念珠菌污染的光镜检测(高倍镜)图9 念珠菌污染的检测(革兰氏染色阳性)这么大面积的污染,你可以看看是不是操作上出了问题,要不然就是培养基的问题。

细胞污染及处理方法

细胞污染及处理方法

细胞污染及处理方法总结洁净区,并不是没有细菌,而是细菌的数量非常少,国家标准100级的洁净标准是浮游菌数不得超过5个每立方米,沉降菌数不得超过1个每培养皿.而国外的标准比我国的还要高一点,要求的数量更少。

所以在我们的洁净操作台里,并不是真正一个细菌都没有的,所以在操作的时候还是要尽量利索迅速地完成操作。

尽量减少进入培养体系细菌的数量。

所以处理细菌污染的重要原则就是:无限地稀释细菌的浓度,无限地减少细菌的数量!一、细菌污染培养基:颜色发红,液体清亮或浑浊;显微镜下:有黑点或杆状物在到处游走,细胞部分脱落,出现细胞碎片;成像:图一:杆菌污染图二:白色链球菌以下是摘自丁香园的处理方法:1).将污染的培养液倒掉,转烧瓶口,加入10mlPBS,适当晃动清洗培养瓶,然后倒掉。

转烧瓶口。

2).继续加入10mlPBS,同样方法晃动,清洗培养瓶,然后倒掉。

3).继续加入5mlPBS,同样方法洗瓶,主要是培养面,然后倒掉。

4).重复步骤3再洗。

5).重复步骤3再洗。

6).加入3-5ml双抗,洗瓶,静置3-5分钟,然后吸出。

7).加入3ml双抗,洗瓶,静置3-5分钟,然后吸出。

8).再加入5mlPBS洗瓶,然后吸出。

9).加入10ml培养液,加入2ml双抗,放置培养箱培养,5小时之后,倒掉培养基,加入PBS洗瓶两次,然后加入胰酶消化,吹打后置于离心机800-1000r/min 离心,然后洗一次。

置于新的培养瓶里培养,培养体系加入2ml双抗。

10).24h之后,视情况换液,若仍然污染严重,培养基浑浊,重复以上步骤,若看不到污染物,则继续步骤1)、3)、4)、6)、8),然后加入培养液培养,培养体系加入2ml双抗.11).24h之后,若仍污染严重,可再重复一次,若还污染只能弃之(不过一般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若镜下不见污染物,则换液PBS洗瓶,正常培养。

(常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若细胞状态极差,尽早处理掉细胞,并找出污染源,对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细胞房进行消毒处理。

细胞培养技术中常见的细胞污染问题及处理方法

细胞培养技术中常见的细胞污染问题及处理方法

细胞培养技术中常见的细胞污染问题及处理方法细胞培养是生物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细胞培养中常常会遇到细胞污染的问题,这给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细胞污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酵母、病毒以及其他的微生物污染。

在细胞培养中,如何及时发现和处理细胞污染问题,是每个实验室都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细菌污染是细胞培养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造成细菌污染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培养器具不洁净、操作不规范等。

当出现细菌污染时,可以通过观察培养物的外观变化来初步判断是否受到污染,比如培养物颜色的改变、气泡的形成等。

如果存在细菌污染的症状,可以通过将培养物进行细菌培养或细菌PCR检测以确认。

一旦确认细菌污染,需要立即更换培养器具,重做培养基,并对培养箱等设备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真菌和酵母的污染在细胞培养中也是相对较常见的问题。

真菌和酵母污染一般表现为培养物的颜色变化、膜片上出现菌丝等。

当怀疑存在真菌和酵母的污染时,可以将培养物进行不同培养基上的转接和形态学观察,也可以通过真菌和酵母的特异性培养基进行检测确认。

处理真菌和酵母污染的方法包括体外灭菌、常规抗生素处理、加入抗真菌和酵母的药物等。

另外,病毒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细胞污染问题。

病毒感染可以导致细胞凋亡、细胞功能紊乱甚至细胞死亡。

常见的病毒污染有常见冷感冒病毒、乙肝病毒等。

病毒污染的判断往往需要通过病毒培养、PCR或ELISA等技术进行鉴定。

处理病毒污染可以采用病毒灭活剂或直接更换细胞系等方法。

除了微生物污染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的细胞污染问题。

比如,细胞交叉污染是指来自其他细胞系的细胞误将自己的培养物中。

为了避免细胞交叉污染,可以采用细胞系的DNA指纹鉴定技术,或者使用经过认证的培养物,同时加强无菌操作的培养。

总结起来,细胞培养中的细胞污染问题多种多样,但我们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培养物的变化、培养基的转接和不同培养基的形态学观察、特异性培养基的检测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等,及时发现和处理细胞污染问题,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细胞培养物的污染及防止

细胞培养物的污染及防止

3 操作过程中的预防;主要包括:超净台内放置的所有培养瓶瓶口不能与风向相逆,不允许用手触及器皿的无菌部分,如瓶口和瓶塞内侧;在安装吸管冒、开启或封闭瓶口操作时要经过酒精灯烧灼,并在火焰附件工作;吸取培养液、细胞悬液等液体时,应专管专用,防止污染扩大或造成培养物的交叉污染;使用培养液前,不易较早开启瓶口;开瓶后的培养瓶应保持斜位,避免直立;不再使用的培养液应立即封口;培养的细胞在处理之前不要过早的暴露空气中;操作时不要交谈、咳嗽,以防唾沫和呼出气流引发污染;操作完毕后应将工作台面整理好,并消毒擦拭工作面,关闭超净台。
4 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在良好的体外培养条件下巨噬细胞可以存活7-10天,并可以分泌一些细胞因子支持其他细胞的科隆生长。与体内情况相似,巨噬细胞在体外条件下仍然可以吞噬微生物并将其消化。利用96孔板将极少培养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可以在高度稀释培养细胞、极大地降低微生物污染程度地同时,更有效地发挥巨噬细胞清除污染地效能。本方法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细胞污染的思考和自己的体会
细胞, 体会, 污染, 思考
细胞污染的思考
本人最近老遭到细胞的污染,前期的实验都在这一关被卡住,很是郁闷,需要追其原因,避免再次发生,由此小结了一下细胞培养过程中的一点经验教训,希望成为大家的前车之鉴。
细胞污染严重性:
污染是细胞培养技术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每一种细胞有其独特的培养体系,因此污染造成后果也不尽相同。某些污染的发生(特别是支原体和少部分的真菌)往往难以察觉检测,而且污染源能长期共存于培养体系中,在实验前期容易被忽视。培养的细胞作为个生物体,会对培养环境以及环境中的污染物作相应的反应,造成培养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而实验结果造成潜在的威胁,而且随着污染时间的长而增加。培养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都可能入培养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入侵的微生物在培养系中不断增殖、代谢,因此生物性的污染对细胞的害最大。随着污染微生物的不断增殖,交叉污染可能性也不断增加。此外,微生物代谢消耗大量需的养分,同时产生多种有毒的代谢产物,如酶、抗原及毒素等,进一步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因此,认识细胞培养污染的途径及其危害性,建立细胞培规范的操作方法及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染保证实验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细胞培养中的微生物污染预防与处理

细胞培养中的微生物污染预防与处理

细胞培养中的微生物污染预防与处理细胞培养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手段,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在细胞培养的过程中,微生物污染往往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实验结果的无效化。

因此,预防和处理细胞培养中的微生物污染是细胞培养实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首先,预防细胞培养中的微生物污染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细胞培养实验中,无菌操作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在进行培养操作前,实验人员应该经过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了解无菌操作的正确步骤和技巧。

例如,在实验操作前经常更换手套、使用经过有效消毒的培养器具和培养基等。

2. 经常清洁和消毒实验环境:实验室环境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是预防微生物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实验室的工作台面、实验室衣物、培养箱、孵化器等都需要经常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减少微生物的存在和传播。

3. 控制空气中的微生物:空气中的微生物往往是细胞培养中的污染源之一。

为了降低空气污染带来的风险,实验室应该配备高效过滤器的实验室通风设备,定期更换过滤器。

此外,实验室应该设置限制进出实验室的措施,例如,安装空气帘或者设置冲洗区域。

4. 识别和处理污染源:在细胞培养中排查和识别潜在的污染源是很重要的。

实验人员应经常检查培养器具、培养基和试剂等是否存在污染,一旦发现污染,应及时处理。

处理污染源的方法包括更换受污染的培养器具、重新配制新的培养基或试剂等。

其次,当细胞培养中发生微生物污染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1. 立即停止受污染的实验:一旦发现细胞培养被污染,实验人员应立即停止受污染的实验,并将受污染的培养器具和培养基等隔离处理,以防止污染的进一步传播。

2. 进行污染源检查:在处理微生物污染的同时,必须找出污染源,并加以处理。

通过对培养器具、培养基和试剂等进行检查,可以找到导致污染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3. 清洁和消毒工作环境:在处理污染源的同时,必须对实验室的工作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

细胞培养中“黑胶虫”污染的检测及防治

细胞培养中“黑胶虫”污染的检测及防治

6、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对细胞培养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特别是在培养液 更换、细胞传代等关键环节上要格外留意。通过定期检查和记录细胞生长情况、 生化指标等数据,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黑胶虫污染问题。
7、采用新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基因测序、生 物信息学分析等也可用于检测和防治黑胶虫污染。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可 以更早地发现污染源、追踪污染途径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4、建立应急预案:实验室应建立针对黑胶虫污染的应急预案,以便在发生 污染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5、加强学术交流与培训: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了解和学习 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提高对黑胶虫污染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对实验室 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
5、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可以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实验 器材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剂有75%酒精、紫外线、甲醛等。在使用 消毒剂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对细胞造成不良影响。
参考内容三
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塑料制品的使用日益普遍,由此引发的白色污染 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本次演示将探讨白色污染的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旨在引起 人们对白色污染问题的,共同呵护环境。
参考内容
一、常用的细胞培养方法
细胞培养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技术。细胞培养 是指将活细胞种植在适宜的基质中,通过提供适宜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使细胞在 体外繁殖和生长。常用的细胞培养方法包括悬浮培养和贴壁培养。
1、悬浮培养:悬浮培养是将细胞悬浮在培养液中,通过搅拌或振荡使细胞 均匀分布,并保持悬浮状态。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细胞,包括一些难以 贴壁的细胞。

细胞培养中的黑胶虫问题

细胞培养中的黑胶虫问题

细胞培养中的黑胶虫问题1.我们实验室最近一次的情况:我们前后从上海细胞中心买了三批细胞,细胞刚到的时候,观察均生长良好,密度适中,培养液清亮,也没有见小黑点,但是对细胞传代以后就陆续出现多少不等的小黑点,有时候在一夜之间暴长,给培养液加庆大霉素,也无济于事,对贴壁细胞用生理盐水及D-hanks液冲洗七遍后见减少,但是随后几天又出现,刚开始怀疑操作有问题,但是由有经验的老师操作也出现这种问题,陆续对培养液,血清及胰酶进行培养也没发现问题。

同时培养箱也有本实验室保存的3t3细胞进行培养,生长快,很快铺满,仔细观察也可以见到少量的黑点。

后来还有从军科院过来的Hela细胞,没有使用我们的血清,直接吸出多余的培养液后,进行培养,传代后用原来吸出的培养液进行培养,同样发现了问题。

可以发现如下的特点:(1)与细胞共生,细胞长的好或密度大的话,小黑点就少,反之则多;(2)对抗生素无效;(3)可能通过培养箱空气进行污染;(4)单用培养液及血清培养没发现问题。

(5)换掖冲洗后也无效。

以下是论坛里我找来的相关帖子内容“黑胶虫”是近十几年才发现的一种细胞污染物,“黑胶虫”的分类目前尚无鉴定确认。

“黑胶虫”可寄生于动物细胞,也可以生存于培养基中,依靠细胞和培养基中的营养为生,并随细胞传代而传代。

“黑胶虫”与细胞竞争性生长,开始时对细胞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当黑胶虫的数量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细胞生长就会受到影响直至死亡,严重影响了科研活动的开展和进行。

所以“黑胶虫”的污染常在培养条件改变、细胞接种密度降低、细胞状态不佳时显现并使实验中断,尤其在冻存细胞复苏时可造成大量细胞死亡。

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黑胶虫”是一种微生物,增殖缓慢但对细胞有损害,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可引起细胞死亡,其来源可能是细胞本身的污染或从动物取材时污染造成的。

该污染在全世界细胞实验室中普遍存在,解决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关于是什么的问题的讨论A. 玻璃培养瓶中的类似氧化硅的东西(曾经有文献报道过)B. 据说这是黑胶虫,又有人说是原生动物,好象也没个统一的说法C. 据病毒所和军科院鉴定是一种寄生于牛血清内的一种原虫,似乎和草履虫和变形虫有类似之处,然而由于课题经费不够而不能继续进行下去。

养细胞中有小黑点,是碎片or污染,如何防范处理

养细胞中有小黑点,是碎片or污染,如何防范处理

养细胞中有小黑点,是碎片or污染,如何防范处理养细胞中有小黑点,是碎片or污染?如何防范处理相信很多养细胞的新手都遇到过,在养细胞中,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黑点,背景比较脏。

遇到这样的问题又不知道怎么去辨别细胞情况!!!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小黑点,基本上可以将范围缩小到是细菌污染还是细胞碎片。

到底是污染还是碎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1、运动性:很多会动的小黑点,只是发生布朗运动的细胞碎片。

从运动性上比较,浮躁的细菌活跃的多。

2、培养基的浑浊度:如果在显微镜下无法辨认,那就交给时间吧。

细胞培养基对于细菌来说是非常营养的大餐。

一旦发生污染,细菌就会大量繁殖。

培养基PH值迅速下降,培养基变黄且会变浑浊。

通常在12小时内就可以发现,而在48小时内就非常明显。

被污染的细胞培养基变黄且浑浊、未被污染的细胞培养基偏红且澄清。

3、接种平板:将怀疑污染物接种在微生物培养平板中,观察菌落形成情况。

碎片?细菌?一目了然。

对于养细胞的小伙伴,污染是避之唯恐不及,防范于未然更重要。

哪些步骤最容易发生污染?最容易导致细菌污染的一个步骤就是细胞在水浴锅解冻后没有彻底消毒。

如果这个步骤发生污染的话,细胞接种24小时之内就会明显观察到细胞污染。

另外几个可能导致污染的操作是:放培养基的瓶子或者管子在用水浴锅预热后,没有彻底消毒。

实验员在操作过程中枪头有可能接触到被污染的部分而导致细胞污染。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容器外表面包括帽子应喷洒75%乙醇彻底消毒,然后用无菌棉垫擦干。

实验员在操作过程中,移液器的枪尖可能会碰到超菌台内壁或者超菌台内放置的其他瓶子或设备,有时可能会碰到包含细胞的细胞培养瓶外表面,甚至会碰到手套,或者实验操作服的袖口。

以上所提到的任何一项操作失误,都会导致细菌污染。

保持无菌工作区是防止细胞污染的最佳方式:1、使用前和使用后,用75%乙醇对所有工作表面进行消毒。

如果操作过程发生液体溢出的情况,这一项特别重要;2、保持一个整洁的工作空间;工作区应该只包含必须的实验设备;3、在实验之前确保已经准备好所有需要的试剂和耗材,避免反复进出操作区;4、保证整个实验操作在经过彻底消毒的超菌工作台或者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细胞又被污染了?一文教你如何预防及挽救!

细胞又被污染了?一文教你如何预防及挽救!

细胞又被污染了?一文教你如何预防及挽救!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咱们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最重要的实验材料之一。

因此,培养一窝健康生长的细胞“宝宝”对咱们科研人员而言,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入门手艺。

然而做过的人都懂,这细胞培养虽是入门手艺,可一点都不简单呐!分分钟来个污染,尤其是微生物污染,轻则自个儿的细胞废弃,重则连累整个培养箱,甚至培养室!让人头疼不已!那么究竟有哪些微生物会造成细胞污染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今天小P就和大家一起总结一下~微生物污染分类一、细菌污染细菌污染是细胞培养中最常见的污染,其污染主要来源于实验室环境、实验人员(实验服)、实验用具等,甚至在细胞培养过程中添加抗菌素(一般为预防剂量),也可能因为操作不慎而引起污染。

种类:造成细菌感染最常见的有革兰氏阳性菌如枯草杆菌、葡萄球菌等;大肠杆菌、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也会造成细菌感染。

特点:细菌污染的培养液通常会出现浑浊、PH下降,也有少部分会出现培养液肉眼观察无多少改变,只能在镜下发现菌体才知污染情况,建议每天仔细观察;被污染的细胞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胞浆出现大量颗粒,细胞变圆或者崩溃,从壁上脱落死亡。

一般细菌污染进程很快,大约污染一两天后肉眼就能显著观察到变化。

(图片来源于)二、真菌污染真菌污染是细胞培养过程中最常见的另一种污染,尤其在霉雨季节,霉菌污染尤为严重。

另外由于真菌可以通过孢子繁殖,因此一旦污染很容易发生扩散。

种类:常见的真菌感染有烟曲霉菌、黑曲霉菌、毛霉菌、白色念珠菌和酵母菌污染等。

特点:霉菌污染的细胞培养液短期内一般不会浑浊,可在培养液表面形成白色或黄色漂浮物(斑点状,易于观察);高倍镜下可见明显的丝状、管状或是树枝状的菌丝纵横交错在细胞间;念珠菌和酵母菌污染一般会成卵圆形散在细胞周边,并且酵母菌污染会导致培养液浑浊。

真菌污染会与细胞抢夺营养,还会释放次级代谢物毒害细胞,造成细胞活力变差,生长速度变慢,甚至死亡。

浅谈细胞培养的污染及防治

浅谈细胞培养的污染及防治

浅谈细胞培养的污染及防治污染是细胞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细胞培养污染是指培养环境中侵入了对细胞生存有害的成分和造成细胞变异的异物。

虽然每一种细胞有其独特的培养体系,但是污染造成后果也不尽相同。

某些污染的发生往往难以察觉检测,而且污染源能长期共存于培养体系中,这类污染事实上大部分被人们忽视了。

培养的细胞作为个生物体,会对培养环境以及环境中的污染物作相应的反应,造成培养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对生产和实验结果造成潜在的威胁。

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都可能对培养环境造成污染。

其中的生物性的污染对细胞的危害最大;微生物代谢消耗大量需的养分,同时产生多种有毒的代谢产物,如酶、抗原及毒素等,进一步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

因此,认识细胞培养污染的途径及其危害性,建立细胞培养规范的操作方法及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染保证细胞培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 污染的分类。

1.1物理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或被笼统地归为化学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通过影响细胞培养体系中的生化成分,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

培养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如温度、放射线、振动、辐射(紫外线或荧光)会对细胞产生影响。

细胞、培养液或其它培养试剂暴露于放射线、辐射或过冷过热的温度中,可以引起细胞代谢发生改变,如细胞同步化、细胞生长受抑制甚至细胞死亡。

通过生产的合理设计及建立规范的操作规程,可以减少环境中物理因素对细胞的影响。

温室(或恒温箱)的温度尽量保持恒定和均匀,温度一般在37.5±05℃;生产细胞用的消化液和培养液的温度为20℃左右;以避免过冷的温度对细胞的影响。

转瓶培养时,转速为8-10r/h。

1.2化学性污染培养环境中许多化学物质都可以引起细胞的污染。

化学物质并不总是抑制细胞的生长,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就可促进细胞的生长。

不同细胞对化学物质污染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培养基、试剂、水、血清、生长辅助因子及器皿都可能成为化学性污染的来源。

细胞培养的必需养分,如氨基酸,若浓度超过了合适的范围,也会对细胞产生毒性。

细胞培养念珠菌污染处理方法

细胞培养念珠菌污染处理方法

细胞培养常见污染的判别及应对措施2011-01-02 10:19:04| 分类:实验| 标签:污染无菌细胞培养基灭菌|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避免细胞培养污染的措施:污染是细胞培养中一个大敌,一旦污染,前功尽弃!决定要进行细胞培养,首先一定要有强烈的无菌意识!操作中要遵守严格的操作规程,不要怕麻烦,越细心越好!注意以下几点,大部份的污染是可以避免的:1. 每次开始实验前,先用紫外照无菌台和实验室20分,用酒精擦手,台面和不消毒的器械(如移液枪等);实验中,如允许,尽量多过火,开起或盖盖都靠近火焰或在无菌台深处;使用无菌台后,再用酒精擦台面,紫外照20分!2. 滴管不要接触瓶口,吸取废液及加入新鲜培养基时都要注意不要滴在瓶口上等等。

3. 凡是接触瓶口后都要用酒精灯烧烧。

4. 提取组织时,往往头会距离组织很近,所以带口罩很重要!还要换无菌衣(紫外照过的白大褂)。

5. 注意配制完全培养基时不要发生污染,在使用前一定要做无菌培养,因为一般应用污染后的培养基培养细胞后,很快就会发生特别严重的污染。

6. 操作时一定按照实验室的要求,切忌粗心大意。

7. 使用完的东西尽快移出无菌台!另外无菌台上的器械,试剂摆放,也尽量遵循一定的顺序!依污染可能程度依次向外摆。

二、常见的细胞培养污染:下面是几种细胞培养过程中常见的污染:1. 支原体污染:传说中的黑焦虫,长得暴快。

24小时就满视野都是了。

污染源大多数情况下是培养用血清。

图1 支原体污染的光镜检测(圆圈所示,×10倍)图2 支原体污染的光镜检测(×20倍)图3 支原体污染的荧光检测图4 支原体污染的电镜检测(×30k,煎蛋状和其他形状)图5 支原体污染的电镜检测2. 念珠菌污染:似乎无处不在,而且顽固得很。

长得暴快(12h就能在细胞上面密布)。

培养液澄清。

低倍显微镜下像黑色的沙子铺在细胞上,高倍镜下呈树枝状或葡萄状。

图6 念珠菌污染的光镜检测(低倍镜)图7 念珠菌污染的光镜检测(高倍镜)图8 念珠菌污染的光镜检测(高倍镜)图9 念珠菌污染的检测(革兰氏染色阳性)这么大面积的污染,你可以看看是不是操作上出了问题,要不然就是培养基的问题。

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及预防

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及预防

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及预防由于环境条件没有控制好和操作不当等原因,细胞培养中常可发生细菌和霉菌的污染。

常见污染的细菌有: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枯草杆菌、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等。

真菌污染在炎热潮湿的季节常可发生,如烟曲霉菌、黑曲霉、毛霉菌、孢子苗等。

霉菌和细菌生长迅速,能在短时间内抑制细胞生长或杀死细胞,镜下可见胞浆内出现大量颗粒,细胞变圆或崩溃从壁上脱落。

对于污染的观察,霉菌污染易于发现,肉眼可见白色或浅黄色菌团漂浮于培养液表面,有的散在生长,镜下可见丝状菌丝,纵横交错于细胞之间。

而细菌污染较重时可见培养基上清浑浊,较轻时镜下可见小的菌体在细胞间运动,同时可涂片染色镜检或进行培养及培养加以确定。

目前细胞培养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污染,污染可导致细胞的死亡,使其作为科研的原料不可再用,造成人力、财力和实践的损失,因此一定要尽量避免污染的发生。

一般可从以下三个途径来控制污染的发生:一、细胞培养的室内环境细胞培养室内应相对封闭,洁净无尘,设有缓冲间。

细胞培养间配备枪式移液器、手术器械、离心机、冰箱等专用仪器设备以及专用的实验服和拖鞋,定期消毒。

专用物品只在培养间内使用,不得带出培养间。

培养间和缓冲间每周彻底清洁消毒一次。

二、细胞培养的试剂和用品工作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培养液和血清的污染。

培养细胞所用的血清必须储存于-20至-70℃,但也不能超过一个月,解冻时在4℃冰箱溶解一天,至室温下全溶后再分装,在溶解过程中要规则摇晃均匀,使温度与成分均一,这样可以减少沉淀。

最好不要直接在37℃解冻,因温度改变太大,容易造成蛋白质凝结而发生沉淀。

三、无菌操作和对实验人员的要求有很多污染的发生都与操作不当有关,而细胞培养试验的操作应是严格的无菌操作。

首先试验进行前,无菌操作台面、废液缸及实验用品均应用紫外灯照射30-60分钟灭菌;以75%酒精擦拭无菌操作台面,并开启无菌操作台风扇运转10分钟后方可开始实验操作。

细胞培养中出现黑点是污染吗如何处理

细胞培养中出现黑点是污染吗如何处理

细胞培养中出现黑点是污染吗?如何处理?一旦您在细胞培养的过程中发现有黑点生成,首先,要肉眼观察培养基是否混浊,然后,在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生长的状态,黑点是否游动。

如果细胞被污染,微生物则会大量繁殖,培养基就会迅速变黄、变混浊。

污染包括细菌污染、支原体污染等。

如果在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与黑点出现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那么,黑点的出现可能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1)细胞生长过老,破碎的细胞残骸;(2)血清质量不好,反复冻融的结果;(3)配制培养基的pH值偏高,不宜细胞生长;(4)配制培养基的水质、容器不合格。

可应用离心、过滤的方法去除这些黑点;(5)培养原代细胞中出现小黑点,可能是原代组织中的杂质,多次传代可以消除。

9、细胞培养中如何防止黑点生成?(1)尽可能地减少血清冻融次数。

(2)培养基无需37℃水浴。

(3)培养基保持最佳PH值7.0-7.2。

(4)严格控制配制培养基的水质,容器定期刷洗。

(5)掌握细胞传代的最佳时机,细胞切勿生长过老使用前处理:大部分血清在使用前必须灭活处理,即56℃30分钟。

灭活的目的是去除血清中的补体成分,避免补体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血清经过灭活也会损失一些对细胞有利的成分,如生长因子,因此也有人提出血清不经灭活直接用于培养,这样做的前提是确认血清中不含补体成分。

对于一些品质高的胎牛血清和新牛血清可以考虑不经灭活直接用于细胞培养。

储存条件:血清一般储存于-20℃,同时应避免反复冻融。

购买大包装的血清后,首先要灭活处理,然后分装成小包装,储存于-20℃,使用前融化。

融化时最好现置于4℃。

融化后的血清在4℃不宜长时间存放,应尽快使用。

使用浓度:自从有了合成培养基,血清就是作为一种添加成分与合成培养基混合使用,使用浓度一般为5-20%,最常用是10%。

过多血清容易使培养中的细胞发生变化,特别是一些二倍体的无限细胞系,迅速生长之后容易发生恶性转化。

采购血清时,最好先从供应商处索取样品进行试验,选定一批后就要保留足够使用6个月至1年的量,直至用另一批经过预先试验的样品代替。

黑胶虫--细胞培养

黑胶虫--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中的黑胶虫污染问题的处理!(2015-07-30 13:32:36)转载▼我们实验室最近一次的情况:我们前后从上海细胞中心买了三批细胞,细胞刚到的时候,观察均生长良好,密度适中,培养液清亮,也没有见小黑点,但是对细胞传代以后就陆续出现多少不等的小黑点,有时候在一夜之间暴长,给培养液加庆大霉素,也无济于事,对贴壁细胞用生理盐水及D-hanks液冲洗七遍后见减少,但是随后几天又出现,刚开始怀疑操作有问题,但是由有经验的老师操作也出现这种问题,陆续对培养液,血清及胰酶进行培养也没发现问题。

同时培养箱也有本实验室保存的3t3细胞进行培养,生长快,很快铺满,仔细观察也可以见到少量的黑点。

后来还有从军科院过来的Hela细胞,没有使用我们的血清,直接吸出多余的培养液后,进行培养,传代后用原来吸出的培养液进行培养,同样发现了问题。

黑焦虫的特点:1、与细胞共生,细胞长的好或密度大的话,小黑点就少,反之则多。

2、对抗生素无效。

3、可能通过培养箱空气进行污染。

4、单用培养液及血清培养没发现问题。

5、换掖冲洗后也无效。

以下是论坛里我找来的相关帖子内容。

“黑胶虫”是近十几年才发现的一种细胞污染物,“黑胶虫”的分类目前尚无鉴定确认。

“黑胶虫”可寄生于动物细胞,也可以生存于培养基中,依靠细胞和培养基中的营养为生,并随细胞传代而传代。

“黑胶虫”与细胞竞争性生长,开始时对细胞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当黑胶虫的数量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细胞生长就会受到影响直至死亡,严重影响了科研活动的开展和进行。

所以“黑胶虫”的污染常在培养条件改变、细胞接种密度降低、细胞状态不佳时显现并使实验中断,尤其在冻存细胞复苏时可造成大量细胞死亡。

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黑胶虫”是一种微生物,增殖缓慢但对细胞有损害,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可引起细胞死亡,其来源可能是细胞本身的污染或从动物取材时污染造成的。

该污染在全世界细胞实验室中普遍存在,解决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关于是什么的问题的讨论:1、玻璃培养瓶中的类似氧化硅的东西(曾经有文献报道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预防细胞培养中的黑胶虫污染污染是细胞培养的大敌。

预防和避免污染是细胞培养成功的关键之一。

一开始就要十分重视,防止污染,否则会前功尽弃,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浪费人力、物力,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细胞培养中常见的生物污染类型有7种,分别是细菌污染、支原体污染、原虫污染、黑胶虫污染、真菌污染、病毒污染以及非细胞污染。

他们在细胞培养中污染的特点如下:1、细菌:细菌在普通倒置显微镜下为黑色细沙状,根据感染细菌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外形,培养液一般会浑浊变黄,对细胞生长影响明显。

2、支原体:黑色的,好象多为多形,培养液一般培养液一般会浑浊,原体感染,国内血清很多都没有做支原体阴性检测,而支原体是牛血清中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

而且它不能用过滤的办法除去。

支原体感染细胞以后,细胞病变不很明显,只是慢慢死去。

3、黑胶虫:可以穿透滤膜,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低倍下为黑色点状,高倍下可看见黑色的小虫游来游去,培养液也是不浑的,一般不会太影响,细胞还是可以用的。

常常是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且观测到的运动物无明显增多,且培养液颜色、透明度无明显变化,可在同一批号的血清养的细胞中发现类似现象。

对细胞生长状态不会有明显影响,在细胞增殖旺盛之后会自然消失,除更换血清外无须特殊处理。

4、真菌:一般培养液清亮,不变色,镜下有丝状物,有些真菌开始很像死细胞碎片,只是它很多很多的小块很清楚,象珊瑚状,不象细胞碎片分不清,慢慢的会长出很细的黑色丝状物。

真菌生长的比较慢,不象细菌那么容易被发现,但是一旦发现有它的存在细胞就被污染了,也很难救活了。

5、原虫:培养液可轻微浑浊,显微镜下那些细小的点状物数量非常多,轻微活动,细胞虽然可以生长但繁殖速度却明显减慢,而且细胞状态不好,边缘不清楚,细胞不透亮。

他们与细胞可共生但会与细胞争夺营养。

这种共生是非常普遍的,但他们的数量小,细胞站优势所以不会影响到细胞的正常生长,只有当他们到达一定的数量时就会影响到细胞的生长,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6、病毒:组织细胞培养过程中,如果没有除去潜在的病毒,就会产生病毒污染。

目前,从原代猴肾细胞的培养中已发现不少于20种血清性病毒。

尽管病毒污染的细胞不影响原代培养,但生产疫苗是不安全的。

因此,潜在病毒是细胞大量生产和疫苗、干扰素等生物制品制作中的难题7、非同种细胞污染:即是细胞交叉污染,由于细胞培养操作时各细胞株所需的器材和溶液没有严格分开,往往会使一种细胞被另一种细胞污染。

目前,世界上已有几十种细胞都被HeLa细胞所污染,致使许多实验宣告无效。

非细胞培养物所造成的化学成分的污染也偶有发生,大多是由于细胞培养所需物品清洗消毒不彻底而带入一些有毒化学物质所致。

在上述的八种污染物中,黑胶虫是现代细胞培养中讨论比较多的,但大多数文献未对其进行描述或一带而过,就像上面关于描述黑胶虫的情况是不完整,还有很多不明的情况。

对其身份有多种猜测,到现在都没有权威地对黑胶虫进行分类学上的归类。

黑胶虫到底是不是一种生物,如果是那黑胶虫会是何种生物,如果不是,那黑胶虫会是什么?一系列的问题都悬在奋斗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学者们的心中。

一、关于黑胶虫的描述1、分类上的描述对于黑胶虫的分类,学术界没有明确给予说法。

关于黑胶虫的分类,目前大部分人认为黑胶虫污染是微生物感染。

在一些文章论述上把黑胶虫归为生物污染类型,但是没把它归为确定的生物分类类型,只是把黑胶虫独立为一种未知生物。

而根据中国病毒所和军科院鉴定是一种寄生于牛血清内的一种原虫,似乎和草履虫和变形虫有类似之处,但是由于课题经费不够而不能继续下去,最终也没有有力证明黑胶虫是属于原虫。

也有一些学者不认为所谓的黑胶虫污染是一种生物污染,而认为是细胞碎片类物质,是在细胞培养时,细胞衰亡破裂产生的;也有在文献中报道说是玻璃瓶中类似氧化硅的物质,那个文献很少人找得到;还有报道黒胶虫是一种纳米级的细菌。

2、形态上的描述形态上类似与杆状细菌,但长度比细菌长,直径约在0.5~1微米,不染色观察为黑色;胶虫成熟后呈线状,而且形态是椭圆形。

3、运动形式在400X倒置显微镜小,有典型的布朗运动(不规则的原地小距离抖动),即很多细胞培养者看到的,像黑色的小虫游来游去。

可以穿透滤膜,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低倍下为黑色点状,高倍下可看见黑色的小虫游来游去。

但是在物理学上来说,颗粒足够小,在液体中也是做布朗运动的,这不足以说明黑胶虫的布朗运动就证明它是生物。

4、生理上的描述(1)抗性抗细菌和抗霉菌的药物对黑胶虫均无效,可以保守的判定黑胶虫不属于细菌。

(2)环境抗逆性将培养器材150度烘烤8小时,可以消除,这个黑胶虫高压灭菌泡酸都不死。

可见黑胶虫可以耐高温高压,而且还有点嗜酸,如果证实它是生物的话,那它很有可能是极端微生物,一种古菌。

(3)营养条件“黑胶虫”可寄生于动物细胞,也可以生存于培养基中,依靠细胞和培养基中的营养为生,并随细胞传代而传代。

可见“黑胶虫”是一种异养生物。

二、对黑胶虫的各种猜测及相应的处理1、非生物类(1)细胞碎片类在细胞培养的时候,由于细胞代谢、物质交换、周边环境变化,尤其是在从37度培养箱中拿出来观察的过程中,由于液体培养基的比热较大,液内温度高于外界温度,造成冷热交换、小范围内形成液体流动加剧,当然这些小岁末就会被搅动起来形成似乎“游动”的感觉;随着细胞培养的继续,部分细胞开始衰亡,细胞膜结构破裂,破裂之后的细胞内容物泄露到培养液中。

尤其是溶酶体的破坏,连续性地造成其他细胞和细胞器的损伤,如果换液不很勤,又会出现进一步破坏和残渣的出现;再者,“黑焦虫”问题是很多细胞培养者已经发现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其监测和排除的试剂和手段,这首先是由于所谓“黑焦虫”病原体根本难以收集和捕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黑焦虫”问题的难以确定性;再说任何一种外来的微生物在微生物培养基中都会有生命活动的反应和表现,而不是简单地运动那样的外观性表现。

举一个例子:如果“黑焦虫”的运动状况已经到了用显微镜已经可以观察出的程度,其营养代谢和能量需求也就可想而知。

这样,培养液中的影响消耗、酸碱含量程度等都要发生明显变化。

比如说:迅速的、大含量的沉淀, pH值的迅速下降,细胞大量破碎死亡、引发其它类型微生物侵染等等。

而这些状况,在所谓的“黑焦虫”感染中,是很难观察到的。

同时“黑焦虫”的出现而影响细胞状态似乎得不到有力的证据。

倒是细胞状态下降的时候,“黑焦虫”明显增多了。

很有可能是细胞状态下降时,细胞衰亡产生的细胞碎片。

所以黑胶虫属于细胞碎片是比较可能和合理的。

(2)玻璃培养瓶中的类似氧化硅的东西网上有一篇文章说,黑胶虫其实不是一种生物,是无机物,其本质是玻璃培养瓶里的硅颗粒。

可影响细胞生长,细胞状态好时,不明显。

细胞状态较差,数量少时才容易看到,最好的办法是用一次性培养瓶,可消除黑胶虫影响。

(3)血清聚合物产物gibco公司的血清说明,此物为血清聚合产物,而不是微生物。

2、生物类(1)支原体有人曾认为黑胶可能是支原体污染,因为相对比较权威的网站文章指出,黑胶虫可以通过滤膜,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而恰巧口腔支原体为人体口腔中之正常菌丛,所以实验室之操作人员的污染亦可能为支原体的污染源。

但有人为此做了实验证明黑胶虫不会是支原体,原因如下:光镜下可见, 因为体积不对,支原体在普通显微镜下不能看到;多种染色后可见,甚至hoechst即能将它染色,一般来说支原体用普通染色法不易着色,用姬姆萨染色很浅,革兰染色为阴性。

所以,黑胶虫是一种支原体的可能性比较小。

(2)真菌有很多人发现类似黑胶虫的,但最后确定是真菌,二性霉素B对其有效。

那说明黑胶虫不存在只是细胞培养中的真菌感染,还是说明黑胶虫污染属于真菌类污染物。

如果黑胶虫是一种真菌,那么由此引起的污染是不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即使它很特殊。

但是这不能排除那些认为“黑胶虫”是真菌的细胞者,看到的只是一般真菌感染。

由于细胞被感染了,要进行拯救处理,不像理论上那么简单,稍有不注意都是很容易导致培养失败,所以黑胶虫是一种真菌也是不太可能。

(3)寄生类原虫黑胶虫属于寄生类的原虫,而不是细菌、支原体,也不是什么补体、细胞碎片或蛋白沉淀。

有人在400倍以上的高倍镜下可以清楚的看到胶虫有两种不同形态,一种较大,运动较慢,泛红光;另一种较小,运动较快,红中带绿,个小的围着个大的分布,很可能是公的围着雌的。

这种生物也并非离开细胞就不能存活,也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单纯培养过污染胶虫的血清4周,直到满视野都是黑煤渣般的胶虫。

给人的感觉是胶虫和细胞一样有丛集性,如果胶虫密度低则生长缓慢,如果手懒,拖了几天没换液,待胶虫生长到一定浓度后便会飞速分生,细胞受感染的程度也大,这时除了培养基中可见外,细胞表面通常也象长满了粉刺,所以有人认为细胞旁分泌的某些因子可以抑制胶虫的生长。

据说,中国病毒所和军科院鉴定是一种寄生于牛血清内的一种原虫,似乎和草履虫和变形虫有类似之处,然而由于课题经费不够而不能继续进行下去。

由此黑胶虫属于原虫的有比较大的可能性。

三、关于黑胶虫出现的几种情况1、“黑胶虫”的出现常在培养条件改变、细胞接种密度降低、细胞状态不佳时显现并使实验中断,尤其在冻存细胞复苏时可造成大量细胞死亡。

就是在细胞生长状态不良时,黑胶虫容易出现。

“黑胶虫”生长与细胞的生长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当细胞状态好时小黑点会相应的减少;反之则增加,似乎有细胞竞争生长的关系,但总的来说它的出现似乎并不影响细胞的生长。

2、细胞刚用的时候,观察均生长良好,密度适中,培养液清亮,小黑点一般不出现,但是对细胞传代以后就陆续出现多少不等的小黑点,有时候在一夜之间暴长。

细胞进过多次传代的情况下,也会使黑胶虫出现。

3、换用了其他公司的血清,多是北方公司的血清,就出现了这种非常类似这里的”黑胶虫“的情况。

在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实验血液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书中关于检查血清中写道,“我国北方小牛血清还多见黑胶虫污染”。

其实在很多,遭遇黑胶虫的案例中,大部分细胞培养者都认为黑胶虫来源于血清。

四、关于再细胞培养中出现黑胶虫后的几种处理建议1、换好一点的血清,当然最好是进口胎牛血清(国产血清太脏),就是价格高的离谱,经济条件不允许,可以用进口新生牛血清代替。

建议如果使用的是Wisent或GIBCO的血清可不必灭活,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小黑点”的形成。

一般的血清都不要去灭活处理,为什么呢?我公司在上次(细胞培养注意事项,您懂的)详细介绍过:经过正确处理的热灭活血清,对大多数的细胞而言是不需要的。

经此处理过的血清对细胞的生长只有微小的促进,或完全没有任何作用,甚至通常因为高温处理影响了血清的质量,而造成细胞生长速率的降低。

而经过热灭活的血清,沉淀物的形成会显著增多,这些沉淀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像是“小黑点”,常常会让研究者误以为是血清遭受污染,而把血清放在37℃环境中,又会使此沉淀物更增多,使研究者误认为是微生物的分裂扩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